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漂流北极的读后感大全

漂流北极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1 22:20:19
漂流北极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11 22:20:19   小编:

《漂流北极》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小说,讲述了一群幸存者在北极的艰苦求生故事。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北极的残酷环境与人性的挣扎,引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小说中的角色们通过团结和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展现出人类的坚韧和希望。这本书给人以启示,让人明白了在逆境中坚持下去的重要性。

漂流北极读后感第一篇

❤️读完这本《漂流北极——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行动》,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以一幅幅精美图片,辅以精炼准确又不失幽默的文字,记录下大无畏的科学家们,在自然之手的推动下,与北极进行的一系列亲密接触。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最神祕莫测的莫过于北极。相对于南极而言,北极更加的神秘,北极位于北冰洋中,整个北极只有的38%面积是大陆,其余都是冰,而南极则是陆地面积大,所以南极的温度比北极低。

❤️上述特质决定了北极会更容易受到全球温度上升所带来的影响。近年来北极上的植被越来越繁茂,这对北极而言绝非好事,这恰恰说明近40年来北冰洋发生了近1000年来未曾发生过的快速减退。北极的气候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二到三倍,这被科学家称为北极放大效应。

❤️由于没有固定的观测站,北冰洋中央区,可以说是人类认知最缺乏的海区,可是,人类生活对北极造成的危害亟待被研究,以指导人类和我们美丽的地球和谐共存。在全球海洋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M S A I C来自全球20个国家八十多个研究所的五百位科学家走到了一起,利用德国的极星号考察船在北冰洋实施了一整年的漂流观测。这些珍贵的观测数据将更新我们对北冰洋的认知,将这片神祕莫测的海域变成一个可预测的海洋。

漂流北极读后感第二篇

《漂流北极: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行动》是一本充满震撼和美感的作品。这本书让我们穿越到北极这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 我们看到了生命在极地的顽强和美丽。埃丝特·霍瓦思的镜头,捕捉了北极圆周上难以置信的景象,包括日夜极昼极夜交替的天空、浮冰上独特的雪原生态。其中,《北极熊和她的幼崽》一图,真正地捕捉到了北极野生动物的天性和温暖。埃丝特·霍瓦思凭借这张照片,获得了世界新闻摄影奖(也就是著名的新闻摄影最高奖项“荷赛奖”)和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可持续责任类图书奖

除了照片震撼人心,还用文字完整的记录了科考队在冰上与世隔绝一年的世外生活,以及他们为研究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大气研究、生物地球化学、浮冰漂移……北极,这个与我们遥不可及的地方,却承载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倒性证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关心北极剧烈的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但这本书用最直观、最震撼的图片和文字,重新塑造了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极端天气现象、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层断裂、海平面上升……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对我们的星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既是一次科学探究的成果,也是对气候变化的一次呼吁。

传递环保理念需要临场性的力量。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迅速的世界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仅仅通过口号或宣传并不足以让我们真正行动起来,我们需要更直观的力量。《漂流北极》用无与伦比的图片向我们传递了这一点。

这本书本身不会改变北极。但越多的人觉醒、关注、行动,我们拥有美好可能的可能性就越大

漂流北极读后感第三篇

现在,你是一名即将要去北极科考的船员,请带入以下情境:

【故事背景】

动植物与人类共同居住在这片蓝色星球上,本来应该一起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可如今全球变暖、冰川融化,你却只能听冰川的哭泣、北极熊的哀鸣......

延缓这一局面,掌握科学有效的信息是第一位。北极是气候变化的中心,地球上没有任何东方的变暖速度比北极快。由于没有固定观测站,北冰洋中央区成为人类调查蕞少、认知蕞缺乏的海区,近百年来,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过许多探索,均以失败告终。

你的同伴马库斯·雷克斯说:“我们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以便根据确凿的证据准确制定即将出台的气候保护政治决策……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根据有理有据的之时做出决定。”对此你深表同意。

【行动开始】

但你作为一名科学家,从来没有丢弃过救地球于水火的使命与担当,于是,你们组织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北极考察—“MOSAiC”。

和你一样的还有 来自中国、德国、芬兰、巴西等20个国家、80多个研究所的约500名科学家,你们将利用德国“极星号”考察船

漂流北极读后感第四篇

去年看过一本小说《追企鹅的人》,讲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去南极追梦的故事,不论南极还是北极,拥有着太多未知的极地总是令渺小的我们心生向往。 北极是指北纬66°34′(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也叫做北极地区。这个常年被冰雪覆盖的地方,却在2020年的时候,最高气温达到了38摄氏度,“全球气候变暖”这六个大字已如悬顶之利刃,关系到了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环境。 为什么要探索北极,因为它与我们息息相关,因为只有了解它,我们才能学会如何更好地与自然相处。 这本图册记录了“MOSAiC”考察的历程,此次考察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北极考察,大约有500名考察队员参与。 “北极是气候变化的中心。地球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变暖速度比北极快。” 看这本图册是非常震撼的,无论是白茫茫的冰雪世界,还是在黑夜中从考察人员身上散出来的寥寥灯光……我看到了生而为人的能量之大,也深切体会到了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 而这次考察行动也无疑是艰难的,科学、后勤,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如何在极端的工作中相互依赖?人与自然之间,又要如何才能做到不互相伤害? 但纵然有千般艰难,该做的事情依旧需要有人去做,因为那里是北极。早在17世纪,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对北极的探索,甚至在18世纪康有为也曾登上北极。 而这本书却能另我们更加接近北极,了解北极。考察员们在北极上是怎样工作的,又是怎样度过日常生活的,他们的考察任务都有什么……来自20个国家的442位科学家历时389天,在一片并不欢迎人类的大冰原上,为了他们的科研而努力着。 “2050年,人类真的会面临无冰的北极吗?” 我不知道,但我看到过有关北极熊和企鹅的纪录片,它们的生存环境已经越来越艰难。而如果未来的极地真的再没有了冰,那人类又该如何自处呢? 这本书推荐给大朋友们看,同样也推荐给小朋友们看,通过这本书,希望小朋友们在小时候能够尽可能地接触到极地相关的知识,了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严峻性,同样也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因为孩子,就是未来。

漂流北极读后感第五篇

非常推荐的一本后浪新书每一张图都可以仔细看,清晰到雪花起落和人的都清晰可见。

开封铺面就是工艺油墨的香气8开的大集子摊开第一张北极科考队,近处五个船员,远处一艘冰面上的巨轮,视觉震撼效果只有拿到纸书的人才能感受到。 开头部分就是讲解上次北极之旅的起因经过结果,果然人类总是包含这巨大的傲慢在看着这个世界,就算面对着人类全员集合都很难穿过的极端领域,依然抱着怎么利用改善,为我所用的态度 但是随着船和浮冰一步步漫游北极的过程中,气球升空,房屋搭建,环境的变化和长时间进入自然,也让整船成员慢慢开始接受,接受一个不会轻易被改变的自然和可能无能为力的自己。

这本书上我喜欢的地方有三点, 一是满版大图,仔细阅读了一些内容,知识和信息之后,翻开一页是占满视野的满版图片,可能深邃,可能明亮,可能前后错落的故事感。一张图片里是深邃的夜里,破冰船上极亮的灯光照着船下忙碌的工作人员。进入极夜的迷茫和一点点慌乱都会展露无遗,那种跟随着图片的窒息感和情节的推进随着每次翻阅的呼吸间隙,就打进了我的脑袋。这是实体书能给人带来最直观的体验,和最优质的情绪价值。 喜欢的第二点原因是穿插了很多过去的知识,如何依靠浮冰穿越北极是一百多年前的科学家门就创想出来的,但是他却也相应经历了很多的坎坷,慢慢了解北极的同时,也了解了要用什么手段研究北极这一人类能进入的极限之地。 第三点就是这本书中传达的,缓慢而深沉的一种人文关怀,在一个常年的密闭空间里,文字中大量充斥的一个情绪,那就是孤独。一米厚的浮冰,十厘米厚的积雪,600米之外与世隔绝的气象站。俄罗斯追随漂流而来的破冰船,满满的物资和接班的团队成员。

内容上也非常新奇有趣。人类真的会面临无冰的北极吗?为了探索人迹罕至的未知气候,与正在消失的“旧北极”赛跑,更没想到这项活动动用了1.4亿欧元、20个国家、442名科学家、7艘破冰船,这么庞大的资源。 经历了389天的随冰漂流、长达3400公里、采集1000多个冰层样本。

人类真的要学会照顾自己和北极

漂流北极读后感第六篇

因为工作的关系,近两年需要在一个十分偏远落后的村子里驻守。若说最强烈的印象,那便是冷。去年七月底有两天,因为雨水略多,天气潮湿,就盖着被子、开着水暖毯入睡,竟然十分惬意。而前天年底经历的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5度。在我以前的想象中,零下二三十度似乎已是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甚至于不适合生存了。但这儿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最低温度经常超过零下20度。而我穿着羽绒服、厚棉裤、雪地靴等保暖装备,发现极寒天气也没那么可怕。但最怕的是白毛风,只要风速迅猛,再厚的衣服也能被击穿,浑身会感受到刺骨的寒冷。

正因这段经历,在读《漂流北极》的时候,我才会有更为深刻的感同身受。书中的那些专业术语、科考项目等我并不太懂,但仅仅从寒冷的角度,我就能体认到,在寒风凛冽的北极之地进行科考行动,尤其又逢极夜时节,是多么的艰苦难捱。

MOSAiC计划中的极星号行动是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旗舰项目,被称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行动,是为了探索气候变化最剧烈、最缺乏数据的北极中央区域。更为具体的原因,如MOSAiC项目考察队领队马库斯·雷克斯所说的——我们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以便根据确凿的证据正确地制定即将出台的气候保护政治决策。我们需要可靠的气候模型,以便告知人们当前我们正在讨论的不同的气候保护措施分别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依据有理有据的知识做出决定。

这是一次彰显人类社会团结的科考行动,共有20多个国家、400多名科学家参与其中。这次国际合作也打破了不少记录,如他们是第一批在深冬乘坐现代科考破冰船接近北极点的人,也是第一批进入极夜那难以接近的黑暗和寒冷中过冬的人。他们的具体科考任务主要包括以下这些:海冰是如何形成的?当浮冰破裂,相对温暖的海水与极冷的空气接触时会发生什么反应?在极夜的极端条件下,随着阳光增加、春季到来,在冰层下爆发新生命之前,生态系统会发生哪些变化?北极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同时,又打多大程度上驱动着气候变化的发生?

这些科学家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不仅是为了完成多个科学任务,更是在记录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他们克服了语言和天气障碍,也跨过了科学、后勤和人际关系等多重挑战,出色地完成了多个任务。这次科考行动无疑将在极地科考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在我看来,北极和南极就是地球上的“太空”。身处极地地区,或许物质并不匮乏,但如何面对精神上的孤独,是更为艰难的问题。举目望去,四处茫茫,大地悬空,阒然无声,丝毫不见人间景象,似乎被放逐到了隔绝一切的虚土。这种罕见的体验自然会产生特别的情绪,“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东坡的这句话胜过千言万语。

总之,这本书图文结合,生动详细地讲述了MOSAiC行动。读这本书,双手就像在托举着一个几斤重的砖块,给人以沉甸甸的体验。同样,沉甸甸的还有那份坚实可感的阅读收益。

漂流北极读后感第七篇

随着全球变暖的信号不断的释放,甚至有人预言2050年人类将会面临无边的北极,难道真的会这样吗? 北极,这个位于地球北极点的寒冷而神秘的地方,总是让人对它充满了各种神往和想象。在电视上,我看到过北极那无尽的冰原和蔚蓝的冰海,在小说中我读到过北极那灰暗的极夜和瑰丽的极光。 我想象中的北极,是一片绝美的雪域,白雪皑皑的世界笼罩着一片神秘、静谧却又充满活力的景象。我想象中也可以乘雪橇、滑雪,与野生的北极熊、海狮等动物亲密接触,领略这里独有的美丽与魅力。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路上,一直在努力前行。探索考察北极人类也一直在努力前行。在《漂流北极》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中国也深度参与了由来自2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一起组成的考察团,研究北极海滨和气候的变化,揭秘了北极地区摄人心魂的景观,再现了科学家们的工作实况和幕后的趣事。 北极的极端气候是如何变化的?蓝色海冰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北极在多大程度是气候变化的推动者呢? 为了探寻这些未解之谜,2019年,由400多名科学家和300多名项目人员。分别乘坐七艘“极星号”破冰船从挪威特出发,开始为期一年的北极漂流。 在这本《漂流北极》里,有150幅高清照片,是著名摄影师埃丝特·霍瓦思在“极星号上拍下的。有北极天空奇观,有探险队员们的日常工作。埃丝特·霍瓦思是世界新闻摄影摄影大奖得主,他用专业的摄影技术为人类探险考察北极之行,留下了这些高清晰度的北极点图像。这些照片的下面,还有研究人员的科普文字的评论。 在那种极端的条件下,科学家们是如何发挥聪明才智,共同协作的呢? 这历时一年的北极考察生活,科学家们的生活都有哪些幕后的趣事呢? 这一次的北极探险考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绩呢? 北极真的会消失,科学能够挽救它的消失吗? 人类将如何共同致力于对北冰洋的认知,对其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呢? 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参与治理北极。这是每一个人类义不容辞的任务。让我们跟随《漂流北极》这本书,揭开北极神秘的面纱吧。

漂流北极

9.7

[匈牙利] 埃丝特·霍瓦思 摄影 [德] 塞巴斯蒂安·格罗特、凯瑟琳娜·韦斯-图伊德 著 / 2022 / 贵州人民出版社

漂流北极读后感第八篇

-42度,以探索北极之名,接纳世界的另一端北极盛宴 读《漂流北极》 你想过未来30年我们可能会面临无冰的北极吗? 你想过北极的冰雪有一天会发生巨大变化吗? 你是一个对北极探索热爱的人吗? 如果以上三点你都有点儿满足,这本看着非常震撼的《漂流北极》就非常值得一看了。 01 震撼的画面感,看起来浪漫实则是环境主流 不管未来的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但是全球变暖的迹象确是一个事实。这本《漂流北极》开本就是震撼感十足的图片,关于北极我们在照片里了解多少? 冰山是否融化对于我们像个谜是,又离我们如此之近?那个拒绝我们的极寒之地,到底守护着什么? 在一张张科考队伍挺进北极时,我们能看到的也是记录着科考人员,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依然像是活在现实世界里一样,用自己文化的方式过着探索的生活。 我们国家的研究组也参与其中,这是一项对人类有着巨大贡献的一次探索,这些精美的照片也是给我们曾现了一部北极盛宴。 每一个看过这部作品的人都会看到那张北极熊的照片,它的眼睛灵动而警惕,我们再也不是在影视记录片里才会看到,而是看到了关于北极的生物的代表。 你翻开这本书会有一种入迷感,因为就像是看一部史诗级大片一样,在影像世界里观看关于挺进北极的一切。 有冰层,有生物,还有去探索的人们的生活现状。这些现状构成了关于一部探索北极的全部完整的画面,没有全部浪漫的记录,也没有只是冰层的冰冷,也有人类参与的平凡生活。 02 环境与我们共生,我们也依赖于环境共生 这本书主要是一种记录和警醒,让我们人类记着还有这样一个极北之地,有这样一个拒绝我们人类生存的一方净土。 在零下42度的地方,即使作为一个北方人,最冷能承受的也就是零下30度,都感觉要被冻到生无可恋,而在这个极寒之地,探索的意义是什么? 1.4亿欧元、20个国家、442名科学家、零下42度、7艘破冰船、389天随冰漂流、3400公里、60头北极熊、1000多个冰层样本...... 关于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或许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才是重中之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希望这次的探索能在日后形成更加接地气的讲述,让每个人都有意识保护生态。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于科考的研究数据,最大的感触就是目标终极在研究的基础上是真正的造福人类,但是另一个角度来讲,造福人类有时候与环境共生,不是去破坏它,而是去帮助和维护它。 我们是生在大自然的环境里,这些年的自然灾害或上疾病困扰,已经关于大自然的冲击已经进入普通人的生活领域。 重大的科考不要单纯为了数据,而是为了日后,要么保护生态,不再进入它们的领地,要么就是进入一次给予充分的帮助。 03 有时候共生的关系就是相互依存 或许关于未来环境的内容,还有许多人没有办法去理解,觉得一切与自己无关。但是在自然灾害面前,如果真的未来冰山融化了,那到底带给人类的是什么?这非常值得思考。 2023年,愿你在文字里与自己相遇,见证烟火滚烫,人间美好。

漂流北极读后感第九篇

我觉得大多数人可能和我一样,看到MOSAiC一串英文不懂它的意思,或者细想一下moasaic不是马赛克的意思吗。然而实际上MOASAic指的是北极气候多学科漂流冰站观测计划,全称是Multidisciplinary drifting Observatory for the Study of Arctic Climate简写为MOSAiC。

书中照片,真的巨大

这次探索北极之旅一共筹备了10年之久,并且是多个国家共同参与,也是迄今为止国际最大的北极科学考察计划。中国方面也是全程参与这次科考计划,一共派出了18名中国科学家。

本书的构成就是参加了这次北极科考计划埃丝特·霍瓦思所拍摄的照片再加上对北极和这次科考计划的一些相关文字介绍。通过文字部分我们能够充分的了解这次MOSAiC究竟进行了什么样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为什么要进行这些研究以及进行这些研究将会让我们了解什么。而通过照片部分我们则能领略到北极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又有着什么样的魅力。

这本书的开本是八开,是我目前所看的最大的一本书,照片也非常的清晰和精彩。设计的初衷感觉就是为了完美的像读者展示埃丝特·霍瓦思在北极所拍摄的照片,单纯的通过照片来看就能够感觉到北极是一个极其寒冷的地方,而这种寒冷是我这个南方人所无法想象的寒冷,40℃就能够把人给热死,那么如果在零下40℃的情况下人类没有保温措施那么可能不出一分钟就会直接给冻死。

看这些北极的照片就给我一种好像在游戏里面的感觉,虽然拍的是真实的世界,但是总感觉只有游戏里面才会出现这样的景象,那么的美且那么的遥不可及,也就只能通过照片来看一看了。埃丝特·霍瓦思拍的照片总是有一种层次分明的感觉,尤其是在极夜情况下的照片,黑暗与光明。除了有关北极的照片还有这些科学家的科考生活照片,虽然这个地方没有信号气温极端恶劣,但是他们也会享受在北极的生活,有专门的消遣方式。科考船的设计也很人性化,还专门为有泡温泉习俗的科学家设计了专门泡温泉的房间。

因为这次科考计划刚好撞上了Corona Virus,所以在国内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关注。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大家关注北极科考事业的发展,去通过照片的形式感受这些北极科学家们的工作,并且认识到北极科考事业对于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很有必要的。

漂流北极读后感第十篇

南极和北极由于气候严寒,地理位置偏僻,一直是人类科考路上的难题,其中北极尤甚。小时候总以为因为北方比南方天气冷,所以北极一定比南极天气冷,事实上完全相反。北极是地球上最为偏远、最为恶劣的环境之一。然而,北极对于全球的气候和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北极科考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一是关注气候变化。北极是气候变化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通过对北极的科学考察,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进而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北极是世界上最后的“绿洲”。在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渔业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等。进行北极科考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北极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为未来的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是保护生态系统。北极是地球上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北极生态系统遭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进行北极科考可以更好地了解北极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威胁,为保护北极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是促进国际合作。北极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之一。进行北极科考可以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保护北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提供更好的合作平台和机制。

如果我们阅读这本书,就会发现科考站正是沿着这些思路建立的,有气象城、气球镇、海洋城、遥感站等等。书中更是直接提到北极科考的意义。北极是气候变化的中心,地球上没有任何其他地方的变暖速度比北极快。 对于我们气象工作者来说,能去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科考,完全是值得荣耀一生的显赫功绩。我身边就有一个曾去过南极科考两次的前辈,出发一次需要耗费巨大的个人精力,更是需要国家倾力支持。作为科考队员,他需要提前数月参加培训和检验,全部达标之后才能开始准备出发。聆听过他的演讲,从描述中,我不禁感叹南极的美丽和科考的艰辛。北极面临的境况会更加严重。

这本厚重而精美的书描写了MOSAiC的北极科考。说真的,看这本书我觉得简直就像在看科幻电影。有时候我们觉得科幻电影太过神奇,只是因为常人难以接触到那不凡的世界。或许对于科考队员来说,科幻电影里面的某些情节是相当熟悉的。 我曾经在想,去南极科考的前辈会不会觉得科考太过艰辛而不想再去,然而,他的行动打消了我的疑惑——他第二次选择前去南极科考。当我们有能力有机会,并且真的见识到了奇妙之后,或许别人看来是艰苦,自己眼中却是人生大幸。

这本书不仅详细讲到了科考故事,还有大量精美图片。我们不仅能看到科考人员的艰辛,也能看到南极独有的风景。如果把这本书看为科考行动的简要介绍,自然是相当可以;如果将它看作科考行动的记录图册,又别有一番风味。除去科考本身,能抵达常人难以抵达的地球方位本身就是一件奇妙的事情,他们见到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景象,比如极夜,比如企鹅。看这本书,我不禁再次感叹人类科技的力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类竟能在如此艰苦的地方,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开展研究,属实是一个奇迹。

漂流北极读后感第十一篇

文明生活意味着要无穷无尽地穿梭于超市和拥挤的市中心。所以有些人会对北极的荒凉辽阔抱有渴望。

关于北极我们很容易想到北极熊,想到冰天雪地的世界。尽管它存在与我们生存和活动的同一颗星球上,但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却永远无法抵达这片区域,我们对这片神奇的区域充满好奇与向往。

与南极地区是一块很大的陆地同时拥有数量较多的科考站不同,北极只有北冰洋,北冰洋中央区并没有大陆和开阔的海洋,因此船舶和漂流冰站的调查和揭示北冰洋中央区冰下海洋神秘面纱的主要方式。这本图册记录了“MOSAiC”计划——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北极考察活动,让我们更直观地认识这次前所未有的考察经历,从中了解北极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MOSAiC”考察历经十年精心而复杂的规划,但实际进行中仍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北极与文明的隔绝,那里有着极端的气候,有着长达数月的极昼和极夜……考察队面临着种种挑战,甚至在冰雪上行走每一步都有踏入未知世界的风险。

北极是气候变化的中心,但北极的气候系统却是目前人类在地球上最不了解其气候系统的一片区域。2019年9月20日,“MOSAiC”考察队选择在500年前麦哲伦开始环球航行的同一天开启生命中独一无二的探索旅程。本书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了这项伟大的跨学科行动,同时也回顾了人类历史上对北极进行探险的几段经历,为我们揭开北极中部的秘密和气候变化中许多令人震惊的发现,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北极和全球气候系统的复杂性。

北极的冬季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氛围,书中以多幅高清彩图为我们呈现北极独特的自然景观、冰面活动的北极熊、考察队例行的休闲活动和冰上艰辛的工作等一系列珍贵的瞬间,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北极神奇的力量和魅力。在图片上的明暗光影之间,在照片定格的那些瞬间里,在编者与摄影师的对话当中,我们除了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也能在摄像的技巧,特别是画面构图、调色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借鉴与启发。

尽管画面展示的大多是冰天雪地的特殊美感和跃然纸上的寒冷气息,但从文字当中可以得知,考察期间存在着极大的危险和挑战,稍有不慎就很可能受伤甚至波及生命安全。队员们既要考虑人员安全,也要避免珍贵仪器遭受损坏。他们的工作条件非常苛刻,不仅是人,冬季的温度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也会令测量仪器达到工作极限。

在为期一年的考察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队员相互体验了不同的文化。在极端的条件下,他们通过良好的协调和规划,采用多种先进的测量方法检测到大量数据,并将结果与早期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为21世纪早期北极气候系统的条件和变化提供了全面而可靠的理论支撑。

北极的海冰并不如它们的外表看起来的那样坚不可摧,它们对地球的气候有着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北极海冰的面积正在变得越来越小,由人类引起的微塑料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也已经影响到了这个地球上最偏远的区域。正如书中所述,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考察队收获了丰富而新鲜的知识果实,这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北极和全球气候系统。更多人都应该引起重视,并反思人类自身发展对于地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探寻更合理的生存与发展方式。

漂流北极读后感第十二篇

这本图册记录了“MOSAiC”考察的历程,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北极考察。此次考察共有大约500名考察队员参与,他们分阶段出发,跟随挪威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的脚步,去了解北极中部的气候系统。他们为什么要兴师动众、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去往一个没有人烟的冰寒之地?因为他们需要用坚实的科学基础,以便根据确凿的证据准确地制定将要出台的气候保护政治决策。。。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依据有理有据的知识做出一些积极的决定。

那他们选择北极作为研究点的原因是?因为北极是气候变化的中心。地球上温度变暖的速度以北极为首,所以北极最具备研究价值。北极的变暖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区的两倍,曾经去过北极圈,就听当地人抱怨过现在的变暖问题,以致我12月在摩尔曼斯克,居然看见了雪在融化,当时作为一个外来者都难以置信。看书上的记录,北极的变暖会直接影响到北美、欧洲与北亚的天气。

全书除了伟岸的价值观追求,全书的摄影作品也是令人过目难忘,在甲板练瑜伽的工作人员、极夜里被瞄见的北极熊、准备升空的白色气球、北极熊与红色破冰船的同框、黑夜里坚守的工作人员、北冰洋上被暖化的冰块,这些都在告诉人们,关于气候变暖的数据是付出了什么换来的与让读者透过照片感受到“真的在变暖了”。

我们在好好想想我们的现状吧,每年的温度已经是肌肤可感的提高了,夏天越来越让人难以忍受,多地更多的出现了“热死人”的现象,很多户外工作已经很难在中午进行作业,城市的聚热效应基本快将城市变成了一个小烤箱。海平面又在逐渐上升,很多海岸线需要不断的提高堤坝来保护海边的居民区,也有很多海岛的居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园在缩小。与海平面同时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的还有海洋水温的提高与海洋酸性的提高,这都对海洋生物的繁殖与生存构成了挑战,如果这种提高还在持续,那海洋的生物的减少可能会引起海洋生态的新一轮的动荡与调整,到时候出现什么局面,都是未知。

最后,感谢这些卓越的人在一个伟岸的事业上为人类与地球的未来做出贡献

漂流北极读后感第十三篇

《漂流北极》:[匈牙利] 埃丝特·霍瓦思 摄影 / [德] 塞巴斯蒂安·格罗特、凯瑟琳娜·韦斯-图伊德 著 / 曾千慧 / 贵州人民出版社

文丨云海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踏上北极。我们对于北极的认知,也仅仅局限于美丽的极光景象,以及美丽而危险的北极熊。实际上,在北极旅行的难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北极不像南极那样拥有坚实的大陆。常年笼罩在北冰洋之上的,是大片的冰海、极端的寒冷、频繁出现的暴风雪、一年之中长达半年的极夜、以及饥饿的北极熊。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人们几乎无法乘船到达北极点。

尽管挪威探险家南森在19世纪末发明了天才的冰漂方法——乘坐定制的船冻住在稳固的海冰上,随浮冰漂流穿过北极点——并且在1893年付诸了实践,但经过两年的探险,他们最北也只是抵达了86゜N纬线,距离北极点还有226英里之远。

一百多年后,沿着南森曾经走过的北极探险之路,人们再次使用冰漂方法,开展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行动。在随行记者的照片和文字记录下,《漂流北极》一书以震撼人心的图文形式,向我们展示了这次耗资1.4亿欧元、历时389天、全球共20个国家442名科学家参与其中的极地科考行动——“MOSAIC”(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冰站)的全过程,让普通人也能够亲临其境般地走进这片人类足迹罕至的极地,近距离体验科学家们的科考场景。

20世纪以来已有不少人以各种方式成功抵达极点,但不同于这些通常出于征服目的的探险,这次始于2019年9月的科考行动,是在北极变暖正在加剧的背景下成行的,其目标在于搜集北极中部的气象数据,建立可靠的气候模型,“以便根据确凿的科学证据,准确地制定即将出台的气候保护政治决策”。尽管我们今天已经有了先进的气象监测卫星系统,但是北极的气候系统是目前我们最不了解的地球区域气候系统。所以,通过建立极地科考站,是对北极中部气候过程进行准确观测的最佳方式。

该书以大量高清晰度的图片和简要的文字说明,以亲历者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这次科考行动从准备阶段到返回的全过程。从中,我们将了解科考队员如何做好行前的准备和训练,以应对极端环境下的工作和紧急事态;如何找到合适的浮冰,在世界极北处建立研究站;如何在世界的尽头开展科学研究和生活;如何在海冰上开展科考队大约100号人员和物质的轮换(该航次分为5个航段)。

由于北极的冬天长达半年,科考队员们必须全天24小时都在黑暗中工作,但身处这次特殊的旅途当中,闲暇之余,我们可以感受到极夜黑暗的无尽迷人。极地还是北极熊的领地,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时常会造访科考站,我们可以通过科考船上的探照灯一睹野生北极熊的风采,不过,外出执行任务的科学家们就得随身携带来复枪,并提前学会在黑暗中使用武器。而到了3月份以后,随着极昼的到来,科学家们又不得不适应另外一个极端的工作环境——漫长的白昼。

大量科考活动和北极景象的照片已足够让人震撼,与此同时,书中还另有6篇专门的科普短文,记录了科学家们在北极开展大气和海洋研究的细节,同样是让我们大开眼界。比如,通过对冰层下生命的探究,我们将知道,除了无冕之王北极熊,在北极的生态系统中,还有浮游动物、海豹、北极鳕、弓头鲸、冰藻等生物,形成了一张精致的食物网。

作为一本详实记录21世纪初一次大型北极科考行动的图册,《漂流北极》具有科普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同时还时刻提示着我们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漂流北极读后感第十四篇

2050年,北极可能会彻底消失!看到这句话时,真是百感交集。

人的一生总要做几件老时回忆起来依然让自己骄傲的事吧,对我来说,就是能在有生之年去次极点!

与南极拥有大陆不同,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完全由冰层形成的北极可能会在2050年彻底消失,未来,我们可能会永远失去脚踏北极点,感受北极冰雪绵延风貌的机会。

不仅于此,那些生活在北极的生物,也要从此失去自己的家园!

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造成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北极冰盖缩小对全球气候的反噬,20个国家442名科学家联合组织了这场人类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极地科考行动——MOSAiC行动。

这场活动共斥资1.4亿,动用7搜破冰船,耗时389天,穿越南极3400公里,为人类历史上最全面细致的北极气候科考研究记录。在这次科考行动中,中国也派出了17位科研人员!

这本书即以图片为核心,配合简单的说明性文字,为我们全面展现了这次科研行动的点点滴滴,带我们身临北境,感受来自北极的冰雪魅力,每张图片都非常地震撼人心,极夜之下的北极仿佛月球表面,冷傲、孤寂、粗犷、深邃,盯着图片容易会产生幻觉,仿佛下一刻蓝色的地球就会从那如刀割般伶俐的地平线上升起!其中第一张照片,还获得了世界性的摄影一等奖!

由于北极核心部分冰盖极厚,连最厉害的破冰船也举步维艰,所以这次科研人员决定另辟蹊径地采用漂流的方式穿越北极!即将破冰船驶入一块浮冰的核心位置,将破冰船冻在浮冰之中,随着浮冰一路漂流。

由于洋流作用,浮冰会一路飘过北极大陆,途径北极点,科研人员只需以破冰船为原点,在浮冰上布设研究设备,建立多个流动的科研组,就能以最小的损耗展开科研活动,所以这本书《漂流北极》可谓名致实归!

但尽管科研人员找到了最简便的方法,在气候恶劣的北极展开科研活动依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来自于浮冰裂隙,有时,可能一觉醒来,某个科研组的全部设备就随着裂开的浮冰飘走了!科研人员不得暂时放下研究项目,顶着暴风雪抢救珍贵的科研设备!

印象最深刻的是科考人员工作之余在极星号度过的时光,这里没有网络,人们被动地退回了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娱乐社交,这种返璞归真,带来的是对生活的重新定义和思考,很多科考队员甚至在考察结束回归文明社会后,反而对冗杂的社交和熙攘的人群变得不太适应。

船外是陷入永夜的冰天雪地的北极,船内却是温暖如家的庇护所,他们手织毛衣、演奏乐器、阅读写作、举办派对、交换礼物、学习烹饪,甚至还可以蒸桑拿!

而当他们做这些的时候,望向窗外,北极熊可能正领着它的孩子穿越极地的冰盖、浮冰咔嚓作响的裂隙间升腾起片片雾气……这种场景仿佛来自梦幻、来自童话,照进现实,有种迷离的不真实感,也许,这才是北极的魅力所在,看似清冷孤寂,却依然充满独属于这篇冰天雪地的蓬勃的生命力。

科学家们对未来北极冰盖的消失还是抱有乐观理想的,到那时,北美到北欧的新航线也许会被开辟,国际贸易的格局也许会迎来巨变。

但谁又能说清失去北极冰盖的人类究竟会失去什么呢?这次科研活动的研究结果也许会带给我们答案,但只有那一天真正来临,我们也许才能真正知道失去北极冰盖,究竟意味着什么!

合上这本书后,陷入深深的思索——我,一个能力微薄的小人物,是否也能为北极做点什么?能做的其实很多,但以人类整体性的自私,北极终将成为人类发展之路上的“牺牲者”,到那时,人类是否还有良心在北极为失去家园的动物们树立起一座墓碑?

漂流北极读后感第十五篇

众所周知,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北极气候变暖的速率是全球其他地区的两倍。迄今为止人类最大规模的北极科考计划——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冰站计划(MOSAiC),来自20个国家80多家研究所的600多名科学家和后勤保障人员,利用德国的“极星号”考察船在北冰洋开展对大气-海冰-海洋-生态系统各圈层及其相互作用进行观测研究。2019年的9月20日,随着“极星号”从挪威动身,这项计划正式开始了它的漂流之旅。

我们很好奇在这场长达一整年的漂流之旅,科考人员是如何在极端寒冷的气候下做科研?会有什么新奇的事情发生?科考人员在世界尽头的生活又是怎样?《漂流北极-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行动》这本书从摄影师的视角记录了多国科学家通过全力合作完成“MOSAiC”计划的过程,观察各行人员如何研究这个正在消失的世界,如何与世界尽头的生态系统共存与对话。

震撼人心的,无疑是书籍中漂浮于海面、冰层之上的船只、测量者,以及他们所身着的极具负重工作服。“极端严寒”、“渡过黑暗”、“冰上漂流”,是翻开此书,我们第一眼之所见的关键词。

而同样,我们通过图像看到蕴育于北极冰层上的白色精灵:卧在浮冰一角观测着摄影师的北极熊,以及它机警又灵动的眼睛。在这一刻,是影像使读者与自然界,与极地的生灵相沟通。那时仿佛我们触摸到了远方,世界尽头的生命力,我们发现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生灵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时我们明白,面对偌大冰层,我们所见之世界的沧海一粟。

我们开始知道自己是那样渺小。同样,又是那么伟大。

有时,我们往往忽略了宏大叙事背后的日常体验。在书中一帧帧图像翻过时,我们会看见科研人员围着饭桌、绕着足球场大笑;守门员牢牢盯着赛场上的球,以及球网外有时可能袭来的野兽。那是极端与严寒中所见之平凡日常:

那位阿根廷学者会在喝完一杯热啤酒的晚间,和同伴喋喋不休地调侃足球;爱尔兰摄影师会在一个夏季北极的晌午遥望故乡;那位来自南半球的工程师会在气温不适宜时,想念一下某个小镇公园的午后阳光;而那位爱斯基摩人总是织着他热爱的毛衣……

如我们所见,深蓝色海底之上,有数不尽的热忱之心;而极端严寒中,总有人围着炉火歌唱,在马头琴声里思念故乡。凡此种种,编织成人类如史诗般波澜壮阔,又如一杯午后锡兰红茶般温柔平凡的,有笑有泪的生活。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