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1000字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2 09:15:53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5-04-02 09:15:53   小编:

《山中最后一季》故事情节紧凑,主题深刻。故事以山中生活的一对老夫妇为主线,描绘了他们在生活的最后一季中面对挑战和困境,最终选择坚守和勇敢面对的故事。通过这对老夫妇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人生的坚韧和乐观精神。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篇一

喜欢自然的人,应该会喜欢这本书。在山里面呆上几天,静静心很不错。可是,如果常年在山里生活,人会变成什么样。山里的寂寞是无法言语的,蓝迪是不容易的。有时间,应该尝试一下,在山里面呆上几个月,感觉应该很不一样。

1/15页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篇二

拿到书后,发现书的封面很漂亮,感觉静静地。书还没读完,内容谈不上曲折,但精彩的东西不少。以搜救蓝迪的过程为主线,穿插着蓝迪生命中精彩的部分。书还没有读完,想知道蓝迪的结局..........................

2/15页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篇三

传奇巡山员蓝迪的故事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那个广阔的内华达山脉

一直都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山里不缺我一具尸体。----蓝迪,麦克勒草原,1994年

将自己的一生都留给了大自然

多一分热爱 多一分专注 多一分执着

多一分信念 多一分人情味儿

我们才能变的更强大

3/15页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篇四

我认为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吸引人的人才,否则,不会有人做出如《Into the wild》和《The last season》里面所描绘的事来,不会有人写出这样的书来。在城市中,我们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荒野,问题根本不存在。而且在山上,爱比较容易,因为你可以爱一千个高山草原和山峦。这都是那个最终死在国王峡谷国家公园的巡山员说出来话语,书中有不少值得中国国家公园借鉴的宝贵经验。

4/15页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篇五

读完后,静下来,想一想,什么才是美好。如今的世界过于浮躁,人们仿佛都活在“火”中,没人会去用心体会一样东西。主人公蓝迪告诉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种活法,可以活的很真诚、很平静。

当你来到山中,呆上一个月,才能真正地静下来,这时大自然和心灵是浑然一体的,我们可以找回自然赋予我们的许多本性。

5/15页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篇六

1996年7 月21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巡山员蓝迪,在他工作的国王谷失踪。搜索与营救持续到冬天才结束,蓝迪再也没有回来,他只留下一句话——“山里不缺我一具尸体”。5年后,一群远足俱乐部成员在山谷发现了蓝迪的背囊、登山手杖和他的野营帐篷,却没有找到他的尸骨,蓝迪就这样成为一个升腾的谜。

前几年在美国,去优胜美地观看大峡谷时,就听说过蓝迪,他是美国崇尚自然的英雄,今天读到这本书,依旧被感动。

6/15页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篇七

一本记录着蓝迪几十年巡山工作的日志,深深吸引了本书作者埃里克,他用8年的时间,采访蓝迪身边的朋友、亲人和同事,探索这名传奇巡山员的心路历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不平凡的动人故事。

作者简介:

布雷姆于大学时期开始写作,曾任全球最畅销的滑雪板运动杂志《超级滑雪板》(Transworld Snowboarding)编辑,五年后趁着轮休之便出发环游世界,随后转为成功的自由作家,合作对象包括《户外》、《GQ》、《男人志》、《背包客》、《攀登》、《峡谷》、《洛杉矶时报》等。

7/15页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篇八

1996年——2011年,15年,不长不短

15年,国内救援体制没啥进展,甚至比不上米国国王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的一个救援队,无论从巡山制度、无线电台的应用、救援队员召集、救援犬和直升机探测应用,在十五年前,上述的种种办法放在我们这落后的体制里都不算是落伍的。

最值得说的,是让我了解了麦森共识这个搜救体系的具体执行方式。

而兰迪最后“出现”后的结局让人想起《集结号》里边谷子地为弟兄们昭雪的故事——兰迪倘若是穿着制服身亡的就是因公,而获得抚恤金……

这样结局是么多的相似啊……

8/15页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篇九

给三星,只是因为语言实在平淡,写作手法实在枯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我会拿起这本书,所以我会深深理解蓝迪的心情,所以我能看到他看到的美丽的大山。

温暖和煦的阳光,撩动发丝的微风,鸟鸣,树叶的沙沙声,松鼠、野兔,静谧的草地,如果是我身处这样的环境,我也会忘却一切,尽情享受内心的喜悦。

意外地看到了书中亚当斯的身影,想起他拍摄的那些风景,尽管是黑白照,但仍然震慑心魂。

蓝迪说,你给大树拍照的时候,经过树木的同意了吗?此话深深印刻在我脑海里。

看完《山中最后一季》,有点想重读《瓦尔登湖》了。

9/15页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篇十

试问一个人是否会为了消解山外世事的纷扰而选择就此消失于山野?书末的解答看似模糊的,但其实书名中“最后一季”已包含对这种可能性的暗指。

快意山水间历来包含避世之味:现世的自我在伟大的自然力前被吞噬,永不复返,却在亘古的寂灭中瞥见真正的意义。

对于蓝迪这位以山为“家”的传奇巡山人,这看起来好似一种相当完美的结局,充满命定般的神秘感——像是提醒我们:“世上有我们无法理解的事物”。

这种类似宗教般的奇妙感受,恰映照出”现代人“在感受上的缺失:不再相信自己,只是在周遭事物中寻找已有的价值判断,失去自由。

而在此山是反现代的。感受山林间传来的气息,体会季节更迭的哀伤,万物合一的愉悦,是愈疗,更有不可言说的灵性。

而后抛开中产阶级式的娱乐观,学会敬畏,不管入世还是出世,在心中守住一座山,便是守住了自己。纵使名利、情欲、责难无法摆脱,也不过只是对真实的试探。

死亡则成为一种召唤,就算山川也不能永恒,你我何尝不该在自然中深刻体验生命与情感,然后隐匿自己的足迹,只让接近我们的人听见我们的声音。

不是么?

10/15页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篇十一

书名相当伤感,内容简介也相当伤感。但让我伤感的是:书中的内容、文笔等等却写得跟新闻通稿似的,完全破坏我对本书的期待!

但我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因为我对主人公的工作很感兴趣:美国国家森林公园的巡山员。整个夏季都在高山、峡谷、瀑布和溪流间巡视,帮助游人,维持秩序。晚上在孤独的哨所听松声蝉鸣入眠。

似乎很浪漫的想象,然而现实生活远不是如此。虽然巡山员首先都是一批热爱自然和山林的人,但他们也是平凡人,有自己的家庭,有巡山员以外的普通生活,我们的喜怒哀乐,他们一样也不少,比如贫乏的收入,与家人聚少离多的相处等。

主人公蓝迪正是这样的人。他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对山林有种天然的热爱,因此自年轻时代起就成为一名巡山员。他也是一个有着善感心灵的人,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山林日记,也拍了很多关于森林公园的摄影作品。但因为家庭夫妻关系和情感问题,陷入纠葛的他在矛盾中开始了最后一次巡山之旅,并失踪,5年后才找到尸骨,并确认死亡。

我这样写来,似乎显得很无趣,很冷淡,毕竟这是一个人的一生。但书中的文字也一样无趣,尤其是在搜索蓝迪的时期。唯一激动人心让人唏嘘的就是结尾,偶然发现蓝迪尸骨和推测遇难情况那一章。

还好,蓝迪本身优美的日记能稍稍弥补这一缺憾,可以激起我对自然、山林和野外无限的遐想。蓝迪的人生哲学,比如慢下来,享受这一段旅途,让我也很是向往。

什么时候能慢下来呢?

11/15页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篇十二

文/巴奇俊

开启这本书,作者便以内华达山的独特风景吸引住我的眼球,像铺开一张绝佳的山水画的序曲,不由得燃起更多的心思,想要好好阅读这本书。

在山里,或许才能找到自己最真的心灵。摆脱尘世间的人和事,远离都市的喧嚣和城镇的无奈。一切都好像回归到最初,像原始社会那般了无尘烟。正因为如此,在山里,人们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世间。

然而,一句:“在山上问蓝迪比看地图还有用”的话带领我们读者进入故事的开头,为我们讲解了男主人公蓝迪对于山的熟络,和山之间的关系。山是蓝迪此时的家,是生命的根。没有一个人不对自己的家了解剔透,一旦说起,无不是娓娓而谈。对于生命的根,我们即是有着依赖,也有着执着。想要更了解自己生命里的根源。在此,也反映出了男主人公的对这座山的执着,男主公的迷失,其实也正是作者让我们发现男主人公一生对山的挚爱和热忱。也正如书中有说到读完主人公蓝迪的日记,绝对会感受到他对山的热爱,还有身为巡山员必须忍受的辛苦和麻烦。主人公的日记中更是在这本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找到主人公的关键所在,更从中让我们了解主人公对大山、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日记在整个故事起着穿针引线,衔接着主人公一生的故事。随着搜救兰迪的进程,我们不断发现兰迪生命中许多不平凡的山中故事。

还有蓝迪的日记里说到:“草原不是给各位当旅馆的,不要搬石头堆成一圈生火,也不要让马在这里吃草填肚子,脚下的土地是神圣的,请保持敬意,轻踩脚步,尽量别留下侵入或者使用过的痕迹”看到这段日记不由得想起了近段时间,在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咬死咬伤游客的事件。去一个场所,去一个景点,都要遵循大自然,对大自然怀有敬意,也要懂得各场所的规则。如果选择蔑视,最终害人害己。感叹之余,我们应扪心自问,我们都遵守规则了吗? 去到旅游景点和各种场所时,是否还是一如既往地随处丢弃垃圾,乱涂乱画,做出各种不文明的行为?

蓝迪把山当做了朋友,花足心思去了解山野,了解山里的动物,植物,地形,冰河,和天气,等等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对山怀着多大的热爱才如此用心去了解山野的一切。

正如许多人所说那样,这本书相当有特色,有着小说还该有的曲折情节,也有着人物传记所具备的人生历程。一个将生命、灵魂与激情都溶于山野的人,一个巡山员的传奇故事。关于故事情节我不想过多说明,好的书籍是需要自己用心阅读的。所有的见解都是看书后的一些浅见短评。

人在大自然里,总是过客。客走,不要留下伤害。

12/15页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篇十三

山野最美之时,人类只能无言以对。

背着包走路或负重骑车,或者仅在炎热下长时间走,不是体力特别好的人,大多数时候都在边喘边调整呼吸找到合适的节奏,汗流浃背头晕目眩,走过一段或许有一个树荫歇一会儿,补充体力,吃的或者水,还在山里走着的时候,突然下起雨,冷的时候所有衣服穿上身也还哆嗦,饿的时候攥住一只被递过来的番茄彷如珍宝,相片不会反映出经过,相对的,缓行者看到树林里蘑菇时的欣喜,小溪流的声音,青苔的气味光线的温度,也不会被得知。

出于个人情感无论如何先给书打了五星,后来发现书本身确实写得挺好,看着让人心里踏实,一个人经过的年月和事件,像那种市井日常的声音,不是空荡荡高唱赞歌的访谈。至于此人经历的绝望和狂喜,自身的困惑软弱天真偏执善良坚定,都可归结为作者那句“尽管如此,神奇时光还是不少。”

幸好信赖萤火虫同学的点评于是点了想读:极好的非虚构作品,结构文笔都像电影,紧凑利落﹑活灵活现,描出孤独固执﹑悲欢交织的一生。蓝迪留下一扇窗,让我们看见荒野,他是货真价实的传奇。越往后读越伤感,却一点一滴洗尽被城市污染的灵魂。“走得慢一点,记得环顾四周。”

P24

“只要独自在山里待久了,心境自然会空灵起来。蓝迪认为这种过程像是一种宗教,‘一种在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神学体系。’这是蓝迪一九六六年在夏洛特巡山日志里的一句话,当时他极力想要解释‘高山上的神奇经历···只有静默···被荒野包围、感受荒野的时候才能体验的到’

一九七三年··他形容自己感觉‘接近某种伟大没有边际的东西,将我吸纳进去,包围着我,我只能微微感觉到它,却无法理解它是什么’

‘说不定,’他沉思着,‘只要留在这里够久,全神贯注去感觉,我就会知道。’”

P303又出现了这段话,但居然翻译得像另一段,这个翻译有点让人犯疑啊····

P110

“后来他们被雪困了一个冬天。当时蓝迪在土伦草原担任全职冬季巡山员,茱蒂有蓝迪帮忙,学会了北欧式滑雪,也是兼职巡山员,和蓝迪一组,一周工作两天。结果提欧嘉隘口因为大雪而封闭,他们‘厮守在风雪不断的山里,’蓝迪写道,‘正是我们梦想的景况。’”

P112

“蓝迪想象自己若是记者会问什么问题,而他和茱蒂又会怎么回答:为什么洗澡会花上一整天?因为要搭澡堂、融雪、热浴缸、每二十分钟加一次柴薪,这表示需要融更多雪、更多树枝,但衣服可能会被蒸汽弄湿,就这样‘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黄昏的草原为什么总是那么美?因为‘凛冽的蓝天飘着几缕玫瑰色的轻烟和紫红的彩霞,山峰上一抹浅橘色的光芒,傍晚迷雾又浓又冷,从草原上慢慢升起’。他们可以围坐在热松饼的平底锅前凝视大雪,就这样坐一个早上。他们在山里滑雪,滑了一里又一里,滑雪板踏在新雪上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身边的寒冬世界欢欣喜悦,松树枞木覆着白雪,雄伟如巨人,树干、枝丫和松针都是白色的。’”

P117

“蓝迪总是对茱蒂说,他希望一辈子住在帐篷里,但茱蒂晓得蓝迪不是认真的,因为他也喜欢生活中的某些享受,例如干净的被单,有人帮他煮好饭菜,有人陪他,爱他。”

P177

“‘有几次我去找他,两人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比在山下吵得还凶。’

尽管如此,神奇时光还是不少的。‘我们会乘着月光散步,花岗岩就像白天一样明亮。傍晚时分,蓝迪总是能找到最佳地点,欣赏山峰从火红变成橘色粉红。他永远晓得该坐在哪里,知道山顶何处可以看到最后一道日光’”

P191

“‘留心周遭,不要走太快,免得错过了什么’”

最后一刻,他在想什么呢,还是无法思考,一边读一边想起两个故事,一个是安徒生的冰姑娘,逃离的人最后还是被吞噬,一个是黑塞的悉达多,得到知识、快乐和痛苦在河水前想要投向死亡的悉达多,故事的最后悉达多在河流边得到圆通,可如果故事就此戛然而止?

希望听到猫头鹰鸣叫的人进入了天堂。那是我现在不能理解的地方。

话说,荒野巡山员这种职业,中国啥时候能进化出来?毕竟,虽然山不解决任何问题,“在山上,爱比较容易”。

13/15页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篇十四

最开始,我是要把这本书当成自然文学来读的。但是错了。它是一本传记,还像是一本小说。

它的内容是与自然有关,写一个巡山员的短暂一生(1965-1996)。巡山员的名字叫蓝迪,他爱自然,爱大山。在他短暂的一生当中,大部分时间是在高山里渡过的。最后,他消亡于高山之中。

这本书有两条主线。一个是过去的,从主人公的童年开始写。写他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秉性,做了哪些事,怎们样当了巡山员。另一条线,是正在进行的。写他在最后一季的巡山中失踪之后,人们怎么来搜寻他。在我读来,后一条线更吸引人。作者把它写得像小说,像拍电影。作者即导演,结局他已经知道,但是他不说。他故意留着悬念,留着谜底。

这不是好的写法。

它有点舍本逐末。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和我一样,在读的过程中,会一直在关心蓝迪死了没有,他到底怎么死的?而不是关心,像作者所关心的,“急着想要阅读蓝迪二十八年来留下的日志”(P312)。对,蓝迪的日志才是更为重要的。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想,要是蓝迪的日志能够搜集全,结集出版,那将可能是又一本自然文学的经典作品。如《沙郡年记》,《夏日走过山间》,《瓦尔登湖》、《大地的事》等等这一类的。书中摘录了一些蓝迪的文字,这里我转录一二,大家可以读看看:

“这里有一种低矮的植物,到处都是,叶子几乎垂直向上,几片叶子围成杯状…高度将近二公分,有如毯子蔓生在地上,远看很容易以为是草原。只要下雨,植物‘杯底’就会聚积一大滴水,映着阳光就像一颗璀璨的钻石镶在绿色玫瑰中央…世上没有比这更晶莹剔透的钻石了。”(P56)

“晨曦…攀上峭壁,隐士夜鸫伫立在它喜爱的岩架上,先试了试音,然后开始歌唱,乐音高亢、缓慢、渐扬、清凉。一曲将尽,隐士夜鸫轻声低鸣,享受余韵,接着…缓缓沉吟,直到吐尽胸中最后一丝气息。”(P125)

“我们现代人真是静不下来,好好坐下来观察四周是最困难的事。我们一下就厌烦了。”(P148)

这种对植物、动物、大自然的礼赞,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我相信在蓝迪的日志里会有更多,会是主要的部分。本书的作者,他是读过蓝迪的日志的。在谈到他写蓝迪的故事,他有什么感受时说,“…蓝迪身为一个人和一名巡山员,教我们要放慢脚步,停下来闻闻玫瑰香。蓝迪鼓励很多人‘慢慢前进,记得偶尔环顾四周’,这让他们非常感动。这个启示我一直铭记在心”。

最后说一下本书的翻译问题——涉及到植物这一块内容的。

第30页,写到花荵。“终于到了山顶,蓝迪趴在地上,深吸一口戴纳峰最珍贵特别的香气:浅蓝色的花荵(Polemonium eximium)”这里,花荵的学名标注为:Polemonium eximium。查《中国植物志》,花荵的学名是,Polemonium coeruleum(PPBC上写作Polemonium caeruleum)。新浪博客中一篇名为《欧美常见草本景观植物名称(八十二)》的帖子,记录有“Polemonium eximium Greene”,译为超群花荵。维基百科“Polemonium eximium”条下,有图片(如下图)。茎丛生。头状花序。与花荵的聚伞圆锥花序差异较大。对照维基百科的介绍,本书中的花荵,我认为应是超群花荵,它主要分布于内华达山脉的岩石环境中,花期6月至8月。

14/15页

山中最后一季读后感篇十五

我一直很喜欢美国作家的散文,清新,真挚,从容不迫。从梭罗的《瓦尔登湖》开始,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海恩斯的《星·雪·火》缪尔的《夏季走过山间》怀特的《人各有异》美国的自然主义者总是想方设法远离尘嚣,远离人群,返璞归真,试图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他们脚踏泥土,头顶烈日,笔下是一片散发着泥土和青草气息的美国荒野。与前面几位不一样的是,本书的主人公没有亲自书写自己的传奇,甚至没有跟作者埃里克·布雷姆见过面。我们知道主人公蓝迪·摩根森的事迹,得益于布雷姆的笔。

作者埃里克•布雷姆在牧场度过了他的童年,毕业于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传播学院,年轻时文章获奖不少,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担任了著名运动杂志《超级滑雪板》的编辑,可谓人生赢家高富帅了。却在五年后辞职成为自由作家,足迹踏遍了全世界。这几乎是美国自然主义者的一大特色,著名大学毕业,担任高新职位,却突然辞职归隐山林,过上远离尘世的生活,颇有几分看破红尘的味道,如果这些隐士与庄子相遇,他们一定有不少共同话题(假如语言沟通无障碍的话)然而事实上,这些“隐士”与俗世缘分未尽,与被神化的庄子相比,这些荒野达人显然“人味”多一些,梭罗在书中记账,公然与制度抗争;怀特在作品中挖苦当时的德国法西斯,感慨战时的生产指标;蓝迪失踪前还随身带着离婚协议书。这倒也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布雷姆也不例外,他热爱那些让人肾上腺激素飙升的运动:跳伞,飞行,洞穴探险,滑雪;谁知一滑就滑到内华达山脉去了,在内华达山脉,他花了八年时间去调查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翻阅他的巡山日志,采访他的亲友,一点一点将历史碎片拼凑成画卷摆放到读者面前。

历史上总有一些职业在经过艺术加工后变得带有传奇色彩,早期的水手,艺伎,图书馆员,还有今天的巡山员。巡山员这类职业注定了要与世隔绝,与鸟兽为伴。因此,能担任此业者必定是能耐得住寂寞之人,《论语》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巡山员天天独自一人,面对大山,实际上也在面对自己,无须顾忌任何人的目光,在孤独的环境里,人表现出来的是最真实的自我。蓝迪在国王峡谷国家公园与群山度过了二十八年,这二十八年里,有白云,有落叶,有篝火。

他是怎么度过这无数个山间夜晚的呢?我不知该不该用“熬过”这个词,蓝迪生在一个敬爱自然的家庭,其父斯坦福大学毕业,却放弃银行的工作,选择了离荒野更近的公园(又一位美式自然主义者)耳濡目染下,蓝迪从小对荒野充满了向往,终于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巡山员。二十八年的工作经验使他成为了当地的活地图,他认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座山,每一课树,乃至每一颗石子。或许我应该用“享受”更加合适。

长时间的离家工作使得他和妻子逐渐产生隔膜,工作中和女同事产生的恋情更是给蓝迪的婚姻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最后的日子里,蓝迪是在彷徨和焦虑中度过的,远离尘嚣的人终究没能逃离尘世的纷扰。那次巡山他再也没回来。

在蓝迪失踪后,国王峡谷国家公园展开了当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搜索行动却一无所获,人们怀疑,也许蓝迪选择了自我了断。我想,大概是高山和森林把他藏起来了吧。

尽管作者文风平缓,描述已经尽可能的中立客观,但对环境的描写和对蓝迪人格的刻画仍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蓝迪及其生活方式的赞美和热爱。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完本书后对巡山员一职心生向往,但我想说:山中无WIFI。

几曾何时,中国的山林,美国的荒野,欧洲的平原,都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不见了。她们或许还在那儿,或许已经不在了。是我们主动去忽略她们,我们在屏幕上观看动物世界和荒野求生,朋友圈里还时不时转发钟南山隐士的文章。我们似乎对这种生活方式颇感兴趣,然而就是挪不动双腿哪怕走远一点去看看绿水青山。或许我们很忙,或许我们离不开WIFI,或许绿水青山已经找不到了。

蓝迪是异类么?

布雷姆只有一个,蓝迪却有无数个。巡山员,护林员,边防战士,国际船员,难道不是一个又一个的蓝迪么?这个蓝迪的足迹通过布雷姆的笔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些蓝迪的歌声则直接献给了大自然。山还是那座山,海还是那片海,蓝迪们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蓝天在默默地看着这一切。

2014年,我在学校图书馆第一次读完这本书,当时图书馆里只有我一个人,书上有灰。如今这本书出了新版,但愿有更多的人知道蓝迪们吧。美国人没有忘记他们的荒野,但愿我们也永不抛弃中国的山林。我们无法过上蓝迪那样的生活,但愿我们拥有一双蓝迪那样的眼睛。

蓝迪不懂中文,内华达山脉未必有菊花,但我分明看到了蓝迪在他的木屋旁边,那昨晚结了冰的水桶旁边,轻声吟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