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女性主义疗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女性主义疗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5 08:21:13
女性主义疗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6-15 08:21:13   小编:

《女性主义疗法》是一本探讨女性心理健康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揭示了传统心理学在治疗女性问题上的缺陷,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治疗方法。这本书为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解决方案,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女性主义疗法》读后感(篇一)

女性主义疗法并非简单地研究“她者”的经历,并形成中立观点。相反,女性主义疗法固持这样一种激进的观点:边缘化人群的声音是最伟大智慧的来源,即便这些声音长期以来一直被压制着。

很喜欢这里“激进”这个词,因为激进往往意味着“冲突”,主动发起冲突。女性往往与“温驯”、“沉默”绑定着,避免冲突,避免被看见。

女性主义疗法是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心理学领域的三座大山分别是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其实相对于人本主义,前两个非常火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在我高中时几乎每个人都读过,但是笔者在这里也指出了它的决定论和厌女主义,而行为主义比较出名的就是华生、巴甫洛夫这些,他们研究条件反射的,这种也是有点把人物化的感觉,仿佛一切都是程序般的输出。至于人本主义,因为没有比较有噱头的东西,其实推广的反而少。

这里让我开始理解女性主义疗法的意义,一开始有些好奇心理治疗为什么要独立出女性主义疗法的领域呢?比如说一个产后抑郁的女性在早期时其实是很难被理解的,女性天生就要成为母亲的,身为母亲就该强大,这种社会固化给“母亲”的形象本身就是为父权去服务的,如果咨询师也无法敏感地捕捉这些,那么治疗的意义只能是二次伤害了。

《女性主义疗法》读后感(篇二)

女性主义疗法是仅针对女性开展的咨询方式吗?

劳拉·S·布朗博士认为,女性主义是以能力为基础的范式,它认为人们能够为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负责,人们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且渴望改变。(这个观点根植于人本主义,所以女性主义治疗师可以划入人本主义流派。)女性主义疗法聚焦个人对自己的生活的掌控力,针对个人无助无力的感觉开展工作。通过给来访者赋权提升来访者的掌控力,从而有能力去面对和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对女性主义疗法最大的误解是:它只针对女性开展工作。不是这样的,人们在生活中总是会体验到这样那样的无助时刻。比如你生活在香港,因为自己不会说粤语被其他人明里暗里地排斥甚至嘲笑,你为此感到十分沮丧。这种情况被叫做“失权”。失权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而女性主义疗法的主要工作就是“赋权”,首先帮助人们意识到自己经历这些歧视和糟糕的对待并不是因为自己的个人缺陷,而是因为自己属于某个被贬低的群体。社会本应给予所有人平等的尊重,但事实并非如此。然而这并不是个人的错误,所以也不应该为此苛责自己。

女性主义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拥有的力量,从而有能力去面对和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女性主义疗法适用于那些在父权制社会中被压迫的对象,比如女性,或者同性恋群体,或者被主流社会排斥的对象(比如一个班级里仅有的一个农村孩子,或者生活在美国的少数族裔)。女性主义疗法主张和这样的来访者讨论他们在当下环境中失去的权利,从而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问题并不是因为他们有病,而是父权制社会对非主流群体的压迫。

上野千鹤子介绍过一个概念”一人一杀“,就是说我们改变社会的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我会花一辈子,至少改变一个人。

女性主义咨询师通过一个一个地改变单个个体,从而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所以做一名女性主义咨询师,需要有愚公移山的勇气。

《女性主义疗法》读后感(篇三)

这里面提到的女性主义疗法更像是西方的女性主义疗法,可以明显感受到和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阶段悉悉相关,也因此带着自由女权的部分优势以及局限。

优势:第一,对父权权力的解析比较到位,同时给出了如何在治疗过程给被治疗者父权的有效办法,让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在接受心理治疗时碰到的问题,比如自己无法给自己赋权的困难。第二,对女性隐性痛苦的归纳总结较为到位,同时肯定了被治疗者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所作出的挣扎,哪怕这样的挣扎并不是世俗认可的挣扎,至少我肯定了自残对我来说是一种有效缓解痛苦的方法,这是我在对抗疾病的一种表现,我不会因为这件事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同时会去寻求更好的办法去缓解痛苦,女性的隐创伤是一个非常值得被讨论思考的话题。

我该如何对抗父权压迫下的痛苦:

第一,说不没有那么难,后果不会那么严重。我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感受到了社会对我的冒犯而我没有出逃的路径,但是,“没有出逃的路径”本身是一种对自我的限制与禁锢,当我觉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其实都是我在被潜意识里的各种隐隐威胁的时候,因为在我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我一直在被“威胁”,被批评威胁,被别人不喜欢我的可能性威胁,所以不妨从小事开始锻炼自己不被潜意识“威胁”的能力,其实后果不会怎么样,人生也不会完。

第二,“高压”之下,必有对策,我一定要始终坚信这一点。

剩下的还需要我再去思考,我现在并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出逃还不那么容易,但是最好尽早独立,逃离家庭这种典型的父权制结构,也是一种对抗

劣势:

女性主义疗法诞生于女性的创伤,是女性前辈不断发展出来的,应该将研究领域放到女性身上,即使都受父权压迫,女性与少数群体受到的压迫与经历也是存在区别的,这时候不应该将范围扩大,甚至觉得这是对父权的深层理解,而是应该将范围缩小,仅仅研究女性,生理和心理都为女的女性,在女性群体本身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同时去关注这些少数群体,那么这种疗法也是本末倒置罢了。不过好在膈应人的部分很少,可以接受,取其精华,因此扣一星

整本书四星

《女性主义疗法》读后感(篇四)

读《女性主义疗法》这本书时意识到父权和赋权在中文中是相同读音,这一点很有趣。所以每次向别人介绍这一疗法时,都会讲到女性主义疗法的核心概念是赋权。想想不太对,又解释一遍是赋予的赋,权力的权。作为后现代的疗法之一,女性主义疗法和很多疗法都存在共通之处,比如都强调来访者是自己生命的专家和主人,这些与心理治疗中的人本主义、叙事疗法等相互辉映。但它更是一种后现代整合模型,关注性别、社会地位和权力,从而理解人类的困境。

初学心理学时,每每读到卡尔罗杰斯,觉得他真是一个温暖的人,所以才创立了人本主义。而女性主义疗法根植于人本主义疗法,与上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相结合,该流派的发展好像充满历史必然性。纵观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历程,再结合女性治疗师的处境,可以看到短短几十年女性主义的发展也由无差别激进的女权过度到现如今多元、全球、后现代的女性主义。值得令人注意的是,从字面来看女性主义疗法所面向的来访者是女性,最开始女性主义疗法确实也只面向女性,但随着发展,该疗法所面向的群体是多元的,当然也包括男性。虽然表面上女性和男性担忧的内容有所差异,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对于性别的建构过程,父权制同样可能是某些男性痛苦的来源,性别歧视及父权制同样压迫男性。针对个体而言,社会文化制度对于每一个人的影响很多时候是以一种微小隐形的方式出现的,这种偏见和隐创伤很多时候会带给个体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最后形成一种自我图示,而这也解释了父权制为什么会让我们失权,因为它无时无刻在向我们每一个人传递大量的失权信息:如阶级是不可避免的,真正的社会变革是不可能的,性别化的或其他社会构建的角色或关系是不可改变的。这些观念催生了一种社会性恍惚。女性主义疗法邀请参与者留意权力在何处以何种方式可以供他们使用,从而中止这种无力的恍惚感。

在治疗的过程中,女性主义治疗师将平等关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为每一个来访者创造平等的环境并为他们赋权是女性主义治疗师非常核心的使命。不可否认弗洛伊德时代心理治疗带有许多厌女的色彩,而现如今的治疗关系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也并不处于平等的关系中。如果拥有特权而不自知,隐藏的权力不平等会变成另一种潜在的压迫形式。女性主义治疗师深知揭露权威的过程其实就是赋权的第一步,因此治疗师会主动谈论权力的话题,并对权力保持觉察。同时女性主义治疗师还要看到那些不适应的症状和痛苦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抗,许多失权的策略其实融合了灵感、天赋与渴望,只不过在现有的语境下变成了失败的象征。这种对于痛苦的解读带有一些浪漫和希望感,而这源自于女性主义治疗师对于来访者本身就是权威的坚信。

作为一名心理学从业者,读完这本书后深刻感觉到心理治疗应该具有解放性,什么叫做解放?也许是脱离痛苦,但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压迫和快乐拥有觉察和命名的权力。而女性主义也提供了一种视角去为自己赋权,对周围的社会文化环境保持觉知和警惕,去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女性主义疗法》读后感(篇五)

前几天,我跟一个朋友一起去图书馆学习,吃饭的时候一起讨论了彼此的婚恋观。她是已婚有孩人士,我不准备结婚且丁克,我觉得我们之间互相都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角度。 她说她对择偶的需求是,希望对方能照顾自己情绪,能对自己好,长得好看。但是显然目前她对自己的婚姻生活并不满意。他老公似乎并不理会她的需求,两人沟通有很多障碍,且长年累月滋生出许多恨意。她说:“有时候我会开玩笑跟对方说,小心我哪天在你的水里下毒,慢慢把你毒死。” 我很惊讶,劝她“为什么不离婚呢?”后来她告诉我,两人有个小孩,虽然已经分居了,但还有可能事情要处理,离婚需要时机和考虑。再加上男方目前没有明显过错,她暂时的计划也是一心搞钱,所以打算再看看再说。不得不说,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婚姻生活还是什么生活,只要是现实生活,就有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和关系,若是一朝决定好了,就不是那么轻易地能走回头路呢。 抛开她有些残念的婚姻,我非常羡慕她那种浑身上下散发出的生命力。明明身后有这样一个糟糕的亲密关系,却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她工作的时候又照顾人又特别精力旺盛,每天都很活力满满,像个刚放学的小朋友;下班的时候又有很多充实的娱乐活动,能跟朋友一起玩,能去健身能去学习。我感觉她身上似乎没有那种“已婚人士”特有的疲惫感。 我想这也是一种女性力量吧。即使不完美也可以轻易接纳,即使现实贫瘠也可以亲手创造色彩,似乎这样也能畅快地散发自己的生命力,我觉得在这方面非常佩服她。 走之前我也给她了一些我的角度。我说我的择偶标准是希望对方有知性,有思辨力,能跟我进行精神上的深度交流。顺便,我希望对方在某方面比我懂得多,这样我一边谈恋爱还能从对方脑子里嫖到很多知识。(“你可真是个僵尸啊!”她吐槽道。) 但我发现,我在择偶这方面对颜值和打扮的需求贫瘠得可怕。看来过阵子我得带jq去一趟海澜之家了(笑。审美也是需要多多学习的。 我们聊婚姻的时候,我感觉到现代的婚姻法已经是符合现代婚恋剧本的模式了,也就是一种无关性别阶级——公平合作社的方式。但大部分愿意走入婚姻的人抱有的更多是一种传统的世俗婚姻观,这导致婚姻的需求和现实的婚姻之间就产生了诸多矛盾。大部分人在双方原生家庭的结合、结婚的经济成本、婚后的财产分配和劳务分配方面是欠考虑的,但对婚纱礼服、结婚仪式、蜜月、赠礼和婚姻的浪漫属性又有着过高的期望。这个问题确实非常值得研究研究。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我想,我们不可能完全把婚姻和生育排除出女性叙事。因为,婚姻和生育大抵是个人选择,而女性叙事却与所有人都有关。在这过程中,用一种身份政治的立场去呼吁女性主义,我认为是狭隘的。如果女性主义关乎每个男女,身份政治却对“不符合标准的异己”进行排他式的割席,对每一个在自我探索的小人物不闻不问,那还有谁会对这样的女性主义感兴趣呢?如果我们讨论的是与“人”息息相关的女性主义,那就更应该谈谈不同角度的恋爱观,婚姻观,生育观,不论是什么性取向什么性别认同什么地域什么民族,这样才有机会去给每一个普通人更多元的选择。 很多草根女性主义者在潜意识深处总是有一个呼声,期待一个“完美”的女性角色,她美丽、强大、有用不完的力量、能轻易在权力上超过世上超过任何一个男性。她完全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不接受婚姻也不接受生育,也不需要任何异性的帮助。但是,在现实中,似乎她不存在。 现实是各种随机性事件、各种建构起来的物质、动态和信息流的集合。女性主义活动是否也要多考虑这一点?除了“政治”的女性主义,还可以多讨论“经济”的女性主义,“文学”的女性主义,“科技”的女性主义等等...这些在学术领域其实已经很发达了,但是学术以外都没什么人去讨论这些。 我很赞同我的咨询师用女性主义的视角为来访者做心理咨询,这一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真正切切实实建设起了许多人的女性主义实践的事情。就像《女性主义疗法》里说的:“边缘化人群的声音是最伟大智慧的来源。”我也很赞同我的这位朋友去奋力建设生活、享受生活、不把婚姻当成女性生活的核心,我想当她鼓起勇气准备离婚的时候,一定会很顺利。而我呢?我会继续去践行我生活中的一切。我只是个小人物,小人物聚集在一起就成了这个人类社会,而我相信小人物的改变就可以改变社会,它不仅仅只是一个虚构的爽文。

《女性主义疗法》读后感(篇六)

一、阅读契机

我在别人的书单介绍里听过它,很久了,但一直没有动力去读,直到有一天,朋友圈看到了译者的线上分享会,于是赶紧报名参加,那次的分享让我们印象极其深刻,我非常确定这就是我想要深入学习的方向,接着巧合的是,很少爬楼的我鬼使神差地爬了楼,正好发现了女性主义疗法学会的信息,在接受了发起人的简单访问后,我很荣幸地成为了其中一员。

然后另一件神奇的事发生了,我之前想付费参加的《女性主义疗法》读书会发起人竟然邀请我免费参与,于是我顺理成章地加入其中,并带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它。

二、目录

三、整体评价

超出期待!绝对五星好评!值得一遍又一遍地读,醍醐灌顶。

先立个小目标:我努力组织一次《女性主义疗法》读书会

后台回复“女性主义疗法”可获得本书电子版。

四、原文节选及感受

原文:1、女性主义疗法并非简单地研究“她者”的经历,并形成中立观点。相反,女性主义疗法固持这样一种激进的观点:边缘化人群的声音是最伟大智慧的来源,即便这些声音长期以来一直被压制着。这种观点标志着对知识主张定位的转移,即知识主张的权威从主流文化任命的专家转变为受压迫者。

感受:这跟《被压迫者教育学》里的观点不谋而合,读到这里有点激动,我们已经被权威压得太久了,是时候颠覆一下了。

原文:2、女性主义疗法认为,治疗并非只发生在咨询中或咨询室内,它与日常生活事件紧密相连,更与( 女性主义治疗师从业者的 )各个文化中以微妙的形式公然存在的权力、特权,以及去权等政治现象紧密相连。

感受:是的!太有感触了,这种对权力、特权和去权的敏锐度属实难得,如果咨询师不对自己现有的一切持有谨慎的反思态度,可能在无意当中也造成了压迫,因为这背后充满了政治现象。

原文:3、因为常规治疗在缺乏性别和权力分析的背景下进行有意或无意地维护了问题百出的现状,强化了主流文化中固有的价值体系。而在女性主义疗法中,几乎所有被治疗师当作理所应当的方面一一从治疗室建在哪里到怎么诊断,再到治疗师和来访者如何产生联系一一都被女性主义理论拿来分析、质疑和挑战,为的就是让心理治疗没有压迫性,使其更具有积极的解放性。

感受:实在是太棒了!女性是一个特别善于协作的群体,而女性主义疗法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我要好好学起来!

原文:4、女性主义在哲学思想上属批判心理学范畴 ( Fox& Prilleltensky,1997)。批判心理学又包括一系列理论,例如解放心理学( Duran,Duran,Brave Heart & Yellow Horse-Davis,1998;Martin-Baro,196,1994)、多元文化心理学( Comas-diaz,2000,2007,2008),以及叙事疗法(White & Epston,1990)。所有这些理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存在于主流心理学的边缘。它们批判那些主流治疗文化对健康、痛苦、正常状态及咨 - 访关系本质的臆断。

感受:这些流派我都要花时间去学一下,感觉这些更适合我,哈哈哈,开心,收藏,收藏!

原文:5、女性主义疗法可以这样定义:该疗法受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及分析的启发,扎根于女性及性别心理学视角下的多元文化女性主义思想。这些思想引领着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寻找策略与解决方案,而这些策略与解决方案在个人日常生活中,在个人与社会、情感及政治环境的交互中,能够推动女性主义抵抗压迫、进行转变及社会变革( Brown,1994,pp.21-22)。

感受:原文背诵!

《女性主义疗法》读后感(篇七)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将女性主义的思想运用到心理治疗领域的书籍,因为主要是面向心理治疗师,对非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而言,很多专业的名词和表述读起来略困难,但依然有很多启发。

作为一种批判式的心理学,治疗理念跟之前了解的传统治疗流派存在差异,比如不会用统一的标准轻易将来访者定义为“不正常”的;治疗的目标和过程也是和来访共同决定,不是由治疗室强制规定;在咨询的过程中,治疗师需要对自己的特权保持深刻觉察,避免因缺乏对来访的同理心,而导致平等关系的破裂等等。

这些微妙的治疗策略,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能尝试利用到生活中,想必对人际关系方面也有不小改善。对我而言,为我做职业咨询也带来不小启发,比如我可以尝试将这种平等主义融入咨询,给客户带来更好的咨询体验。

全书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是女性主义疗法以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四个角度看待人类的眼光,并描述了一个发展良好的人,在上述四个方面的表现应该是怎样的。它对于怎么才能活出个“人”样,也有参考意义。

下面是我讲书里重要的概念,按我自己的逻辑重新整理的大纲: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