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成为简•奥斯丁》读后感摘抄

《成为简•奥斯丁》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26 05:20:22
《成为简•奥斯丁》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2-26 05:20:22   小编:

《成为简•奥斯丁》是一本描写简•奥斯汀一生的传记,书中详细介绍了她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文学创作过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了解了奥斯汀作为一名女作家是如何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取得成功的,她的坚韧和才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为简•奥斯丁》读后感(篇一)

同样的世界名著,为什么进国内这么晚!!害的我竟然先看了电影。。。记得最早就是看完电影再看的水浒传,人物基本在脑中格式化了。但这本书远远超过我的预期,还是书写的好啊,打破各种人物脸谱和剧情发生地的样子。很是推荐!

《成为简•奥斯丁》读后感(篇二)

在简42年的短暂生命中,她的现实生活和其著作中表现的人物命运截然相反。她一生孤苦贫穷,在饥寒交迫中得肾病而死;她的感情之路诸多阻碍,不能和相爱的人步入婚姻。但她把自己对爱的向往,对美的感悟,全部注入了那些不朽的惊世作品中,给自己笔下的人物安排最妥帖合宜的条件,让他们学习、认清错误,与正确的人修成正果,这在《傲慢与偏见》、《劝导》、《曼斯菲尔德庄园》等她的代表作中体现无遗。

《成为简•奥斯丁》读后感(篇三)

她没有选择爱情,也没有选择金钱,她选择了孤独,选择了与时光对弈,她在等待时光。

她叫简奥斯汀。

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清高、难搞、潇洒、敏感、感性、理智、恬静、端庄、倔强、独立……

任时光流转,她自孤独中花开花落,留下无言的秘密,任我们在残棋中寻寻觅觅。

仿佛看到那辗转的一生,仿佛听到她欢乐的笑声,低泣的哭声,幽幽的低叹,而后又消散在那陌生的时空里。

她的人生或许不够激情四射,不够阳光耀眼,不够热气腾腾,但她成全了自己,自己给自己温暖,生命转身后,她摆正了自己的倒影。

《成为简•奥斯丁》读后感(篇四)

本书为《成为简•奥斯丁》同名电影原著,电影上映以来受到中国观影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豆瓣上更是得到高分和热捧。它以一种无比清晰的风格写作而成,其中的调研是如此切实、广泛、事无靡细。这使得斯宾塞构筑于其上的任何推测,本身都给人事实的感觉。

跟随灵魂的自由是书中不磨灭的主旨。如果爱可以隽永,简那启程于年少永不跌落的灵魂,会选择自由追随那份爱,宁愿嫁给孤独和岁月,而不是随波逐流的婚姻。

人生本来短暂,多少人为了种种原因而选择草草嫁人,或者在看似不可割舍的爱情里折磨、放逐自己。简的一生尤其短暂,但是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依靠自己的生活。女人的一生,应该是活给自己的一生。

《成为简•奥斯丁》读后感(篇五)

奥斯丁笔下的女性形象,穿着花边裙子,漫步在草地上,或者在宴会厅与家世显赫又仪表堂堂的男子跳着舞步。她们的世界有父母的催促、姐妹间的嫉妒,她们生活的全部却好像全都与爱情有关。嫁人作为一个终极话题,有时静止得像空气,呼吸其中浑然不觉,有时刮起微风,让人心神激荡。女人,总是对爱情尤其痴迷。

这么多年过去了,达西先生依然是无数女性的梦中情人,伊丽莎白依然是无数女性羡慕的对象。而奥斯丁本人的故事,又有多少人了解过呢?那个爱尔兰的律师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她,她的哀伤她的泪眼她一切的惆怅都幻化作了笔下的一个又一个人物,她给她们的爱情以美好的结局,而她却终其一生也没有出嫁。那些为人熟知的形象活在她的笔下,而她,也活在万千读者的心中。她没有婚姻,却创作了爱情。经典的爱情。

《成为简•奥斯丁》读后感(篇六)

是通过这本书开始关注简·奥斯丁的其他著作的,比如《凯瑟琳》、《第一印象》、《沃森一家》,这本书事无巨细地介绍了简的作品、简的大小嗜好、简身边的人以及她人生中所有的起伏。如果说简的著作《傲慢与偏见》等让她成为了旷古绝无的惊世才女,那么《成为简·奥斯丁》则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平凡的、怀有浪漫感情的简。

书里面各种简的插图证明了简有着“林徽因”的相貌,姣好的脸庞和高挑的身材使她成为天才中的奇女子,打破了“才女即丑女”的定论。书中还有大量史料证明了简的死忙原因、简的安葬地以及简的爱人汤姆在简死后的生活状况。如果说这是一本简·奥斯丁的传记,不如说这是一本后人对这位举世无双的女作家无限的敬仰和孜孜不倦的探索。

《成为简•奥斯丁》读后感(篇七)

“启程与年少永不跌落的灵魂会选择自由与爱,宁愿嫁给孤独与岁月,而不是嫁给婚姻。”

这本书是《成为简·奥斯丁》电影原著,相对于思考,这个时代的人好像更愿意看现成的答案,有不明白的要马上提问、反驳,而不从不自己思考为什么会有分歧,会有不理解。有位前辈认为这是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创造力,包容度越来越差的原因。

话题回到书上,电影和书,都描绘了一位执着的,追求自由和爱的美丽女子的生活和思想轨迹。我想虽然她离我们已经很远了,跟我们不在一个时代的她却有着每个姑娘都有的梦想,并执着的为这个梦想努力。

我单身的时候,总是会重复,我希望我的婚姻,最好也是最坏,是因为爱。是的,在这个物质已经泛滥的年代,好像追求爱是很丢脸的事,而执着的追求被认为不识时务。

一个男人有理想会变得有魅力,一个女人也不例外,当带上才华和魅力的光环,无论男人女人都是让人动心的,希望每个姑娘都能让自己一直充满希望的生活,不要像奥斯丁那样运气那么差,都能找到与自己执手相伴的人,并且不要放手。

《成为简•奥斯丁》读后感(篇八)

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最近一百多年以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经久不衰。而英国文艺批评家安∙塞∙布雷德利则指出:简∙奥斯汀有两个明显的倾向,她是一个道德家和一个幽默家,这两个倾向经常搀混在一起,甚至是完全融合的。这种赞誉对于简∙奥斯汀的作品评价精准而恰当。而乔•亨特•斯宾塞则通过《成为简∙奥斯汀》这书传纪式著作,让人更准确而深入地了解简∙奥斯汀的人、生活、生存、写作等人生经历。

简∙奥斯汀出身不算差,甚至有贵族的亲戚。即便她没接受过正统的教育,但家庭创造出了优良的读书氛围,提供了自学条件并培养了写作兴趣,而她自己本身有高超的模仿能力,并对所有事情都十分感兴趣,待十几岁开始写作时更是“笔底生花,自然天成”,可谓是“天才”。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是简∙奥斯汀著作《傲慢与偏见》中的最为著名的句子。可20岁的简∙奥斯汀遇见的汤姆∙勒弗罗伊却虽是有钱的单身汉,可依然擦出了炽烈的火花。起初的爱情是美的,即便如“他们彼此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所述,最后却不得不在在世俗面前低头,汤姆∙勒弗罗伊选择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如家人所愿娶了“有钱的小姐”。在这份无疾而终的爱情之后,简∙奥斯汀相继大胆地拒绝了两位爱慕者的求婚(其中一位是真正的有钱的单身汉)。最终以女性的自觉意识敏锐感知:女性需要经济上的独立,并决定出版自己的小说。开始“探索与她处于同一阶层、自己又没钱的女人的立场”,也许夜路茫茫无所顾,可依旧大胆前行。而她写作的才能、深刻的洞察力、持续的写作及勇敢地选择才最终成就了真正的简∙奥斯汀。

《成为简•奥斯丁》读后感(篇九)

对于一个从来没有看过《傲慢与偏见》的人先看到这本书,有其幸也有其不幸。 有幸是因为没看书之前先可以对作家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了深刻的了解,不幸的则是或许简奥斯丁本人的一生,可能远远要比那本小说精彩得多。 简奥斯丁一生虽然没有大的风浪,但是身世可算得上跌宕起伏,家族可以说显赫,因为接触的亲戚很多都是名门望族,但是也可以算得上贫穷,简一直在为自己的生计和未来担忧。她虽然终生未婚,但是一辈子的罗曼史也不算太少,有一位终生难忘的汤姆勒弗罗伊,还有两位年轻英俊多金的男士向她求婚,她的一生走过了很多地方,有她挚爱的史蒂文屯和南安普敦,还有她厌恶至深的巴斯,最后卒于曼彻斯特。享年只有42岁。 不得不说的是她的爱情,最终因为不可知的原因不得不离分,不能说那份爱情不美,但是那份爱情却抵御不了世俗的力量,失去了那份心灵的契合,她再也不愿意触碰任何她不爱的人,她可以在失落后逃避一时,却最终无法向自己不爱的人交出自己的一世。她宁可继续期盼亲戚的接济,也无法期盼不爱的男人带给自己的衣食无忧,或许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坚持自己做女人的独特方式吧。 看完简的一生,感慨于女人最重要的一直都是经济上的独立,处在那个时代的女人没有经济来源,只能寄望于家庭的馈赠和未来的丈夫,如果这两方面都没有,就只能如简一样靠父母兄弟生活,或者如费拉一样靠冒险来拼搏未知的幸福。如果简可以拥有一个可以谋生的工作,或许她能够更加发挥自己的天才更加闪亮,如果简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她就不会痛苦的跟随父母去自己不喜欢去的地方,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如果她能够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就不会多年寄望于亲戚的无私馈赠。如果她有一份职业,或许她能够赢得自己心爱的男人,但是在那样一个时代,简没有更多的选择。她一直在钱的企盼中度过了一生。 简无疑是一位聪明的女性,她可以在当时代女人有限的范围内,找到自己无限的乐趣,年轻时的文笔,青春的爱情,离别的伤感难堪,对于乡村生活真正的享受,之后醉心于笔下圆满的爱情,沉溺于家人的温暖照顾,最后功成名就。 但是即使聪明如简,她也没有走出那个时代女人的宿命,她想拥有独立的生活来源,却始终不可得,她想拥有绝美的爱情,却握不住,她想醉心于自己的事业,当她终于认识到肉体的重要性时,肉体已经渐渐远离!这是属于那个时代女人的悲歌,但是却绝不仅仅属于她一个人,伊丽莎白以及无数个女人,在简的小说中哪怕分配到最好的结局,得到倾心的爱人之后的命运,却不能如她小说中的结局那般完美,无穷无尽的怀孕生子难产离世,拖垮了多少代明媚如春光的女子,最后只如秋风般萧索,瞬间消散。 看到最后简离世前的痛苦,缠绵病榻,最后死在亲爱的姐姐怀抱中,那种孤苦让人泪落,让人不禁思考,一个女人如何才是生活的幸福呢?是有爱人陪伴?亲友关怀?经济独立?抑或只需身体健康。不禁想起林语堂先生在《瞬息京华》中所写的一段文字:“那个年代有多少女孩儿有梦想而实现不了,有大志而施展不开,有想望而受阻于婚姻,只能把这一切都郁结于心,后来表现为对儿子的希望!有多少女子想继续求学而不能!有多少想升学而不行!又多多少想嫁一个如意郎君而不得!青春年少之时在女孩儿心目里形成的种种模糊理想恰像还没开放便被默默摘取或者被狂风吹落的花蕾。这些全是无人歌颂的可爱女子,默默无闻的女英雄,嫁的丈夫有的配得上她们,有的配不上,留给后人的记载只是村外山头上荆棘和野生浆果丛中一个土堆上的简陋墓碑而已。” 所以这本书,也可以说,是致所有无尽岁月中,那些女人们沉默的灵魂。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成为简•奥斯丁》读后感(篇十)

在简·奥斯丁逝世100多年后,与她同国籍的天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谈到女性与小说时发表了一个著名观点“A woman must have money and a room of own if she is to write fiction”。她自己做到了,她与丈夫买下蒙克之屋,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写作的房子,而反观她的前辈简·奥斯丁,却远远没有她幸运,简的一生都在寻找的不过是一张属于自己的桌子。

简看到了那个时代大部分女性命运的悲惨,她们扮演的是一种后来被简称为“可怜的动物”的角色——生育者。女性成长到二十岁,穷尽力量物色一个丈夫,结婚,然后开始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的生孩子。有女性十三年生十二个孩子,最短的间隔是两个月,即上一个孩子出生后的两个月,她又怀上了。简的嫂子即爱德华·奥斯丁的妻子在十七年里生了十一个孩子,死于三十五岁。毫不夸张地说,她就是生孩子生死的。简很早意识到这种婚姻背后的荒谬与残酷。她曾试图鼓励侄女安娜逃脱这种命运,安娜是简的哥哥詹姆斯的大女儿,生性活泼、叛逆、爱玩,二十岁之前已有两段曲折恋爱史。但当有一天,她安静下来决定写小说并向姑姑请教时,简明显是赞赏且欣喜的,这其实意味着侄女对她个性的认可,她大概也在安娜身上找到更多对自我的认同。简给予侄女的作品相当密切的关注,既赞扬又小心谨慎地提修改建议。然而简的努力白费了。安娜婚后不久怀孕了,随之而来的虚弱与难受迫使她停止写作。简依旧鼓励她,但同时她也意识到某些东西在发生改变,“婚姻无法阻止一个女人写小说,但它能把一个女人变成一只可怜的动物”。简隐约预见到她的侄女安娜走上了一条老路——成为生育的工具。此后安娜再也没有写作。

简年轻时可能也想过嫁一个好丈夫,成为一栋漂亮房子的女主人,但在与汤姆·勒弗罗伊的恋情无疾而终和拒绝一个叫哈里斯的男子的求婚之后,简意识到“在她与汤姆·勒弗罗伊的关系中,她并不是想要一个丈夫,她想要他本人。其他人,像她嫂子玛丽这样的人,认为只要有个丈夫就行,其他没什么大不了的。简不能强迫自己结婚,但她决心在自己的小说家之路上坚定前行,这是她能做到的。”简比她同龄女性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及勇气,同时也更渴望自由。她亲眼看到她的女性长辈、嫂子等婚后完全被栓死禁锢在家庭,围着生计、孩子、丈夫打转,简不想要这样的生活,她用自己的一支笔来反抗它。

这种对女性身心不利的生育观直接影响了简之后的创作。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劝导》的女主角安妮·艾略特出场即已二十七岁,“如果顺利,她让安妮太老而没法在不到二十年生十一个孩子”,而她给男主角安排的职业是一份需要冒生命危险的海员,这意味着简希望他们在未知的死亡面前达到某种生理上的平等,女性可能因生育而死,男性可能因职业丧生。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揭露使得她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言情小说而已。

简清楚自己创作的才华,所以尽可能的用了起来。“她清楚自己的才能,她会发现时复一时、日复一日地照顾小孩子们是种考验,和理想状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做关心人的好阿姨,堂堂正正更走进去,勉力将不懂事的孩子训练得更有秩序,然后送他们回家,自己消失写小说”。简一直称自己的作品为“亲爱的孩子”,她尽自己所能把自己的每个主角、每个孩子安排好,然后这些孩子回过头回报她一个世界,一个足以支撑她抵御世俗压力与指责的自我的世界。

毫无疑问,简·奥斯丁的聪慧、深刻、对世事及男女的洞察使得她超越了她之前、同龄及之后(比如她的侄女们)的大部分女性,于是她毅然走到了一个无人企及又孤独的高峰,供人景仰。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内容相当详实的传记,下面说几个我看到的瑕疵或者说错误:

人物关系:

(第8页)

伊丽莎白·韦勒的女儿贝蒂是孩子们里最大的,简·奥斯丁的祖父威廉·奥斯丁是伊丽莎白·韦勒的四子,也就是说贝蒂与威廉·奥斯丁是姐弟关系。威廉·奥斯丁死后留下的孩子当中就有简·奥斯丁的父亲乔治·奥斯丁,这么说来,乔治应该叫贝蒂姑姑而不是原文中的“贝蒂阿姨”。当然可能英语中对于uncle、aunt这样的词并没有我们这么清晰的界定,但后文会出现姑姑这一称谓,私以为统一为好;

人名地名不统一,应该是笔误吧:

(第110页)

原文“但是在勒弗罗伊家族他是个需要严肃考虑的人物……”,但紧接着下文出现了“勒弗洛伊”;

(169页)

这一页的最后一段提到《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主角范妮·普斯特,而接下来的一页却用的是“范尼”,出现两次;

(240页)

简的出生地在文中都是翻译成“史蒂文屯”,但在这一页的图下面译的却是“斯蒂文顿”。同一本书中人名地名的翻译还是要统一吧;

前后不一致,这个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应该是译者的问题了:

(175页)

在简十八岁以前,她的哥哥詹姆斯有出版一份杂志,书里前面一直将这份杂志翻译成《游荡者》,但在175页去成了《闲人》。

我不是处女座,并非故意挑刺,只是因为很喜欢,所以看得比较认真。对于初版的译本,难免会有些不如意的地方,可以理解。希望再版可以改正。

另外有一个麻烦就是如唐诺先生在为铁伊的《时间的女儿》写的导读里抱怨的那样“英国这些王公贵族为小孩取名字又实在没什么想象力,永远在亨利、爱德华、理查、伊丽莎白、玛格丽特几个有限的名字里打转,乱上加乱“,不仅王公贵族,平民也是啊,这本书里就很多重复的名字,比如简的父亲叫乔治,她有个兄弟也叫乔治,简的一个姑姑叫费拉达菲,后来一个堂姐也叫费拉达菲,乱得很。建议就是画张人物关系图,我真是这样做的。

《成为简•奥斯丁》读后感(篇十一)

读这本书,完全颠覆了之前安妮•海瑟薇的长裙飘飘,哀婉绝艳。即便是电影中迫于现实的忍痛分手,即使是两人最后貌似波澜不惊而心底波涛汹涌的决绝,都挡不住温情一缕。

温情——当面对书中描述的如此“冷硬”的现实时,你会知道,这个词,就连想想,都是奢侈。

之前从未看过这样的传记,实打实的传记。需要我花费比别的书籍两到三倍多的气力的仔细研读。

这本书的严密考证与叙述从简•奥斯丁的高祖开始,也就是简•奥斯丁的祖父的祖父。从一个高祖开始的家族的历史的陈述,自然抛却了所有可能的幻想和揣测。在几代人的命运与挣扎中,时代对人的必然的影响力宛如黑云压城城欲摧,哪有什么喘息与商量的余地?

本书丝毫不逊色于《红楼梦》的庞杂的家族背景与人物关系,让我们不但对作者乔•斯宾塞所下的功夫由衷钦佩,更重要的是对本书所传达的每一个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具有了毋庸置疑的坚定。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怎样的良好教育与个人努力,都大不过一个字的作用,那就是“钱”。拥有能够支配“钱”这个字的人,就有了无上的玩弄人、操纵人的权利。简•奥斯丁的高祖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自己的儿子去世后,他完全不顾七个孙子女中的一个孙女和另外五个孙子的死活,执意将自己的遗产的绝大多数给了长孙,只给了另外几个孙子每人40磅的学徒费,而当时他们每人上学的学费就要100磅,最少也要60磅。这样做的结果是,让长孙富裕,而其他的孩子则“像仆人一样”。对于孙女,更是“切断了未来所有的希望。”更为恶劣的是,为了杜绝他的儿媳妇有可能的对长孙的劝导与影响,他在遗嘱中要求孩子不得由母亲抚养。一份“冷血而聪明的文件”,将儿媳和几个孙子孙女彻底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另外一个有典型意义的是李•佩罗特夫人,反复无常地将自己的财产赠予不同的亲戚,一段时间换一个,“喜欢让每个人对她表示感激——一个个轮流来”,“用一年100磅榨出了许多好处。”“她的最终遗嘱立于死前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她让每个人都不断猜测,直到最后一刻。”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也就可以清楚地理解简•奥斯丁的父母的所作所为,他们穷尽一生为儿子们谋划可以得到富裕亲戚馈赠的可能,教父、舅舅、表亲等等所有周边的一切人。创造一切机会,利用一切机会汲汲钻营。他们的表现在别人眼中自然是“太理性达观,太缺乏感情”。“史蒂文屯处理感情的方式哲学化、讽刺化,且带有一种尖酸的怀疑态度。”“在机智的母亲和爱捉弄人的长兄面前”,简•奥斯丁的情感流露就会“把她暴露在嘲弄中。”由此,我们可以窥见简•奥斯丁独有的文字风格——超然的、巧妙机趣的、自信而克制的等等之所以形成的部分原因。家庭环境和身处阶层的影响所造就的“除了她文雅而克制的风格,同样重要的还有她智力上的精致打磨。”

而在这样的氛围中的简•奥斯丁,也形成了一个我们之前无论如何意想不到的身份定位——简•奥斯丁性格的样貌,尤其在外人眼中,“本质羞怯内向,有时态度僵硬,亦不乏自知的简自己”,“和达西要相像得多。”是的,《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原来就是简自己。这是我之前所从未能得知的。

电影中尽情渲染的简一生唯一的与汤姆•勒弗罗伊热烈的爱情,也因简的家世无疾而终,从开始到结束只是昙花一现。就算到了晚年,当他的侄子追问的时候,汤姆•勒弗罗伊说他“爱过”,但那只是“男孩气的爱”。我想,为这样的爱追想一生的简,还是不知道这样的答案来得比较幸福罢。

奥斯丁时代的女性的命运如此悲惨。她们常在婚后接连十几年产下十几个孩子后难产过世,平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产下一个再怀上下一个。女人无法接受正规教育,无法外出工作,只有社会地位极低的人才去做家庭教师和女工。要过上好生活必须要嫁个好老公,这是唯一的选择,但嫁了之后,就要走上不停地生育的宿命。把一个女人变成一只“可怜的动物”。

“简•奥斯丁看到,在她所知的社会结构中,女性接受学院教育无法弥补缺钱的硬伤。”

裹挟在时代的社会的洪流中的人身不由己。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意味着女性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无可选择。

但,仍然有人在做选择。

书中为数不多的几位女性在俗世的黑暗中迸发出的闪耀的亮光,令人炫目。这是相比较本书中的众多的男性形象留给我更为深刻的印象。

最开始被置于绝望境地的被简的高祖事实上抛弃了的孀居的儿媳——伊丽莎白•韦勒,在艰辛的生活面前,“在不牺牲完整人格的情况下”,“取下早年画肖像画时所佩戴的胸针和珍珠,而将人生转向了抚养孩子。” 她接受寄宿者,接下了负责学校膳宿的工作,以使儿子们免费上课,想方设法为女儿寻得合适的归宿。

简•奥斯丁的祖父是伊丽莎白•韦勒的四子,而简•奥斯丁的父亲乔治的大姐,也就是简•奥斯丁的姑母费拉,没有恩人支付教育费用,没有像伊丽莎白•韦勒这样的母亲供给衣物津贴,只能去考文特花园市场的衣帽店(对面就是妓院)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做学徒工作的费拉,用冒险和勇气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在无可选择中,她们做出了选择,这样的女性,值得我们永远地致以尊重。

回到本书的主角——简•奥斯丁失去了自己全心投入的爱情之后,两次拒绝了来自良好背景的年轻人的求婚,而这两人,的确是诚心诚意地对简表达爱慕并向她求婚。拒绝了他们,就拒绝了“回到史蒂文屯周边,成为一处美妙房子的女主人”、拥有经济保障和社会地位、“成为她所敬爱的家庭的一分子”等等的全部可能。

这也就意味着,“她已经开始探索与她处于同一阶层、自己又没钱的女人的立场。她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我认为,这两次的拒绝,才是奥斯丁之所以成为奥斯丁的真意所在。由于这样的选择,她开始从依赖兄长出面向出版社卖手稿,到自己直接致信与出版社交涉,从“形象端正淑雅,不考虑金钱俗务”,到斗志高昂、决心坚定,“准备好也那样狡猾,也那样为自己谋利益,像她的兄弟一样对成功志在必得。” 自给自足对简成为必需,不这样做,“她就会发现自己无家可归,而兄弟们无法提供资助。”“辛苦工作的压力和不断烦扰的忧虑”,难辞其咎地摧垮了她的身体。

矫正了之前观影的浪漫温情——为了爱,成为简•奥斯丁。那时对简的看法是感性的、感伤的,为了她对爱所做的割舍而哀伤。而这本真实的全面的传记,让我知道,明知前路黑暗,仍要选择昂首前行的简•奥斯丁,才是有着人生的大勇敢、大担当的简•奥斯丁。

在无可选择中仍然选择了成为简•奥斯丁。我爱这样的简•奥斯丁。正如她最爱的姐姐卡珊德拉所说“她是我生命的阳光,是每个欢乐的金边,是每种哀伤的抚慰。”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