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游戏》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小说,描写了一个充满暴力和政治阴谋的未来世界。主人公凯特尼斯在残酷的角逐中展现出了坚强和智慧,同时也展现了对友情和家人的深情。小说引人深思,让人反思人性和社会制度。
饥饿游戏读后感篇一
看完书发现电影其实很忠于原著但有些故事线删掉了,心理活动这种东西也是很难表现出来,导致一开始看觉得发生太快有些太顺理成章了。第一部单纯的饥饿游戏,打开了对一个全新的Panem国的了解,逐渐二三部加深了对人性权力描述,爱情线虽然略狗血但是真的很真实,至少从书里面看出来,是的。Katniss 最后选择了Peeta,正如最后一章所写,我活下去所需要的不是Gale裹携着仇恨的火焰,我自己已经拥有了太多的火焰。我真正需要的是春天里的蒲公英,那鲜艳的黄色意味着重生而不是毁灭,无论我们失去了多少宝贵的东西,它确保生活能够继续下去,并告诉我们生活会好起来的。而只有Peeta能够给予我这一切。 这大概也是对饥饿游戏还有战争的一个交代吧。期待电影最后半部的上映。
很少有看书会热泪盈眶,但是平淡的字句里边所含的那份痛苦的情感真的印象深刻。花了几天的时间看完,嗯,找时间会看看英文原版的
饥饿游戏读后感篇二
其实最初是看了电影后才想去看书的,不知道为甚呢我还挺喜欢这种题材类型的,书比电影更细致,更塑造人的性格特点,很多我觉得电影里略作的或是略圣母的情节在书里都是比较符合情理的,主角凯特尼斯是个有着自己主见,情绪化,甚至有点自私但心底又存着份善念的人,三部曲讲的是她的成长史,人性并不完美,但更接近普通人,除了她一身的好本领,作为主角之一的皮特在书里,则呈现得更加完美,凯特尼斯在部分情节里还让我不舒服比如她的情绪化,无缘无故得发脾气伤害别人,有时很自我…皮特是个个人魅力很足的人,也是闪光点最多的人,善良奉献聪明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会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他简直就是完美的伴侣…对凯特尼斯的深情更是令人动容,一直在她的身边,支持她包容她…书中还塑造了很多很多的人物,黑密斯,约翰娜,芬尼克,我喜欢看黑密斯,约翰娜的片段,虽然他们有很多很多缺点,甚至是有点卑劣,但我欣赏他们的反抗,不计一切,努力地反抗,性格缺陷却让他们更加生动,更让人过目不忘……情节的推动和迭起有他们更加精彩。
是部精彩的小说,结尾还是挺出人意料的,消遣看看不错
饥饿游戏读后感篇三
比较意外的是,电影比书好看!
算明白为什么在美利坚属于青少年读物,是属于较幼齿的系列,站在一位17岁姑娘的角度,语气/情绪都很传神,那种叛逆与混乱。说是反乌托邦,但就书本身来说更像是青春期对世界的宣战,不要做一枚受人摆布的棋子。
谈下我最感兴趣的爱情部分,书中确实对女主的感情世界描写出一种混沌,也很真实吧,对于那样的年纪,爱是什么?到底爱谁?什么才算爱?简直是young gril的三个终极问题。皮塔对凯特尼斯的爱超过一切,而盖尔只是爱凯特尼斯。最终皮塔与凯特尼斯能走到一起,这是必然的,对于火爆任性的女主,盖尔跟她太像,只能是伴而不能是爱人,温厚善良的皮塔恰恰与凯特尼斯像互相咬合紧密顺畅的齿轮。另外,说是经历造就也好说是性格使然也罢,凯特尼斯与皮塔世界观是一致的,我们要生活,经历的一切奋斗的一切,只是为能安静的生活,而盖尔要的是胜利。
看完书不得不夸下电影,除了最后分成上下部这种圈钱行为外,改编的很好。情节忠于原著,内容精髓提炼的更有分量,使电影看起来完全没有书中透出的幼齿感,很自然的加重 或减轻某种分量,使电影的质感比起书更厚重。
饥饿游戏读后感篇四
四月末翻开饥饿游戏三部曲的第一本,《the hunger games》,到昨天看完第三部《mockingjay》的最后一页,整三个月,连上六月份的《catching fire》,3本书,81章,305800个单词和一个故事,不禁长吁一口气。
虽然并没什么了不起,但还是好开心。
这个系列比《无声告白》生词多,看得也磕绊。情节略显拖沓,女主和两个男主的感情着墨较少,却依旧粘滞得像搅到一半的面糊。看点更多在世界观设定上,科幻里的废墟题材一向受到欢迎,和末日相似,有在残酷现实面前打量人性的意思。何况作者设计了饥饿游戏,更是赤裸得告诉读者,我在考验人性哦。
但没写得苦哈哈,反而充满热血。这也是少年题材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吧,《进击的巨人》可作为参考。当人类不再高居食物链顶层,我们会发生什么故事。
首都是绝对力量,在其他12区人民心里造成巨大的生存威压,它在各区选中一男一女两名青少年,角逐一场只能有一个存活者的游戏。可能因不是母语,对于应有的威压我的感受并不深,电影也非惊艳之作。这里我想可能与历史经验缺失有关。
人一般说,只能对自己有过的经历产生共鸣,很难真正穿上别人鞋子想问题。平常一部描述近代史的片子出来,你看豆瓣长评多为与那段历史联系密切的人写的,或是感兴趣的。他们关注,感受并形成情感经验,在看到相关题材时,感触油然而生,不得不发。
饥饿游戏小说设定奇特,自然是有现实参考,但我get不到。作者想传达的世界我走不进去,丢了不少读书乐趣,很可惜。不过幸好有咱大表姐,啊不,是凯尼斯。
凯尼斯还很小,父亲就丧生在矿难中,母亲神智暂失。她被迫拿起弓箭,设法一人养活妹妹和妈妈。
小说开始,她已经练就了好身手。打猎甚是从容,还有一个很好的小伙伴,盖尔。故事们总是迫不及待让英雄修得神功,开启更精彩的篇章。而神功大成前的时光,浓缩为短短数行,或者“X年后”。
作者好懒。
嗯,我也很懒。所以我们直接结束吧,好累,周末好好躺在床上打打游戏,看看我三笠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吧。
饥饿游戏读后感篇五
用了3天的时间,看完了3本书。
1年前看了《饥饿游戏》的电影,当时对于皮塔维持和平的看法很不理解,觉得他们都是受压迫的人,应该起来反抗,可是看着书觉得他的说法是对的。和平对于人类来讲太重要了。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也很幸福。
这让我想到了《飘》和《乱世佳人》,先看书的人会先喜欢斯佳丽,先看电影的人会更喜欢梅兰妮。也许这就是电影和书籍两者不同的魅力所在吧。
另外的一个感觉是时势造英雄。凯特尼斯是英雄,时势推动着她作为精神的领袖领导人们反抗,可是真的像皮塔说的那样“别傻了,凯特尼斯。要为你自己着想,他们已经把你变成了摧毁人类的武器和工具。如果你真的还有一些影响力,那就在一切还不算太晚之前,用它来阻止这场战争。问问你自己,你真的信任那些和你一起的人吗?你真的知道正在发生的是什么吗?如果你不知道……那就找出答案。”英雄有时也被时势利用。
读原版很重要。之前我很纳闷那些喜欢读原版的人为什么那么执着读原版,看完了这个有点想通了。因为被翻译了的书很大程度上有翻译者本人的思想,也许这并不是原作者本身的想啊。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看着译文很不过瘾。
看到评论说跟希腊的神话故事相似,于是把这个故事找来了。
附:
很久很久以前,米诺斯国王即位之际,为了得到神祗的支持,便向海神波塞顿祈祷:“请从海底予我一只牡牛,作为服从神意的权者象征。”接着他又发誓:“在即位的当天早上,我会以牡牛作为牺牲品。”波塞顿听到米诺斯的祈祷后,便立即赐给他一头牡牛,于是米诺斯便顺利登上王位。但是,米诺斯登上王位之后,却舍不得放弃牡牛,于是米诺斯便用其他牛来代替波塞顿赐的牡牛作为牺牲品,而把神赐之牛私藏身边。波塞顿为了惩罚米诺斯违反誓言,于是便在米诺斯的王后帕西帕艾身上,种入了她对此头牡牛的情欲。帕西帕艾受到强烈情欲困扰,就命令部下制造一只假牡牛,然后自己再潜入假牡牛身体内,等候牡牛到来,最后帕西帕艾终于满足了她的欲望。不久帕西帕艾便怀有身孕,但产下的小孩是个牛头人身的怪物,此怪物被人们称为“米诺陶洛斯”。
米诺斯不知道如何处置这只怪物,于是请人造了一座迷宫来禁闭牛头怪,又下令他统治下的雅典每年进贡若干少男少女以供牛头怪享用。
几年后,牛头怪的暴行终于激怒了以为少年英雄,血气方刚、忧国忧民的雅典王子忒修斯为拯救自己的子民,自荐奉供怪物的牺牲去克里特,他行前与父亲爱琴约定,如能杀掉怪兽,归来的时候上将悬挂白矾。当米诺斯国王验收新的一批进贡来的少男少女时,女儿阿利雅德妮公主在一旁暗暗看上了忒修斯。他私下去看望那英俊小伙子,当忒修斯表示此行是来诛杀牛头怪时,公主更加爱慕他,送他一把利剑做武器,还交给他一团线,让他把线头系在迷宫入口处,且走且放线,为脱身留下记号。忒修斯等人进入了迷宫,经过一番搏斗,真的杀死了牛头怪,又依公主所教的办法走出迷宫。但神谕指示王子必须放弃他的爱情,否则便会受到神的惩罚,于是他只好将美丽的公主留在荒凉的孤岛上,悲痛的离去。
沉浸在痛苦之中的王子忘记了与父亲的约定,船只悬挂着黑帆,无法接受失去爱子的现实,纵身投入了大海。为了纪念爱民如子、爱子情深的国王,人们见这片海域称为“爱琴海”。
被忒修斯消灭的牛头怪倒上了天,成为冬夜里显赫的金牛座。
类似的故事还想到了西游记里面,通天河旁边,也有吃童男童女的金鱼精。
饥饿游戏读后感篇六
自从影视技术被发明之后,影迷与书迷的爱恨情仇就正式打响。近几年小说被再创作成影视作品似乎成了一个大潮流,一大波打着原著旗号卖着自家剧本的影视作品简直源源不断地向我们袭来。一场又一场原著党跟影视党的唇枪舌战由此掀起。
平心而论,无论影视作品改或不改,它终归是一种脱离书本的存在,在剥离了读者凭借文字创建的世界之后,以一种更加客观的方式,来呈现一个故事。影与书,或许同源,但终究一个选了阳关道,一个选了独木桥,向不同的方向前进。
书与影的分道扬镳,我们用《饥饿游戏》的系列作品来聊一聊。
(前方预警:本文剧透!!!!)
一、视角
《饥饿游戏》系列小说采用了主人公凯特尼斯的视角去讲述故事,我们暂且称之为主角视角。主角视角的小说,亮点自然在于主角身份的心理描写,对于事情发展的探究,对于其他角色的解读,对于主角行为的解释,都能让角色更加丰满真实。因此,主角视角的小说可以给读者很强的代入感。
小说中,由于丰富的心理描写,凯特尼斯满心算计的“冷血”形象简直跃然纸上。我们来举个栗子一:在第一部中,皮塔潜伏职业贡品联盟给凯特尼斯谋求生机,可是凯特尼斯完全误解,但是在凯比特观众眼里,他们是明星恋人,凯特尼斯应该怎么办呢?在竞技场的摄像头前面,她对着职业贡品联盟离开的方向会心一笑,让所有观众以为这是他们商量好的计谋。而在电影中,凯特尼斯的心理只能完全靠观众理解,那个“会心一笑”也无法体现,因为我们也是观众,也会被误解。
对于心理描写部分,电影里面也在尝试弥补,我们来举个栗子二。当皮塔受了重伤,为了安慰他,凯特尼斯给了他一个吻,然后黑米奇就送来了一锅汤。在电影里面,在包裹里面,有一张小纸条,“YOU CALL THAT A KISS? -H(你管那个叫吻吗?-黑米奇)”黑米奇需要更多素材来做文章,来给他们两个拉赞助。毕竟汤梗有点难懂,电影里加张小纸条无可厚非,但我认为这毕竟是一个bug,竞技场里还有摄像头呢,观众不就会明白那恋情是假的吗?原著中没有纸条,凯特尼斯凭借自己的理解明白了黑米奇的意思,致使最后的“大盛宴”中,终于有了皮塔需要的药物。
主角视角的优势在于描述与主角有关的情节上,而主角视角也有着一个不小的劣势——无法完全展示故事情节,而这个劣势恰好就是电影的优势。
电影里增加的情节中,有斯诺总统跟游戏设计师塞内卡·克林聊落水狗的片段,总统警告他把局面控制住,不要让希望燎原。克林明显不懂,然后才有克林准许第74届饥饿游戏有两位胜利者这一情节。
二、情节
由小说衍生的电影毕竟是再创作,会删减许多情节。上文所述是诸多精彩之一而已,在书本中,凯特尼斯在个人测试中的所作所为是保密的,除了组织者和她自己没人知道。而在电影中,所有人都知道了,特别是艾菲大发雷霆和黑米奇对于凯特尼斯的赞赏,告诉了观众所有角度发生的事情。第一:凯特尼斯摊上大事了。第二:这件大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可以使好事。这也很好地弥补凯特尼斯自己的心理活动。
书中凯比特的科学技术并没有很厉害,皮塔没了一条腿,凯特尼斯的伤也没好得那么快,那些降落伞啊,飞机啊,也并没有那么“高大上”,电影的技术给凯比特披上了强大的科技外衣,有神奇的一抹就结痂的药膏,还有神气到飞起的各种飞机各种治安警。
最关键的是,文字难以描述的贡品打斗场景,在电影中可以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部凯特尼斯在训练场练习设计。在书中,她的靶子尽是一些“假鸟”,在电影里,都是全息的方块假人。一条片段简直可以看一年!
电影拥有着视觉上的完美优势,可是却同时有着时长限制,许多精彩情节也因此被删除。第二部中,有凯特尼斯和芬尼克浑身涂满绿色药膏,然后把皮塔吓醒的情节。那一瞬间,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们只是一群青少年,本该乐呵呵地生活,如今却只能在血腥暴力和专制里头寻找出路,那一点点的快乐显得那么珍贵而苍白。读者在开心之余免不了为之唏嘘感叹。
三、人物
如果给《饥饿游戏》里面的人物颁奖,皮塔绝对是“最佳失真奖”当之无愧的得主。由于时长,由于视角,由于种种原因,电影观众总会惊呼“为什么盖尔不是男主角!”而原著党总会呐喊摇旗“你们这群庸俗的人类看不见我家小皮的内心!”
首先,电影的选角会导致原著党内心对于角色感觉的巨大落差,皮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著中描写皮塔有着浅黄色的头发和漂亮的蓝眼睛,凯特尼斯要亲他还要踮脚。乔什·哈切森(皮塔扮演者)的外形直接影响到了观众心中皮塔的形象。在书中,皮塔并不弱小,反而,凯特尼斯是最想要逃避的人,逃避饥饿游戏,或者是以顺从的方式逃避伤害。皮塔却在一开始就声明自己不想成为棋子。
皮塔曾经三次在观众前独自用语言击中了观众:宣布对凯特尼斯的爱,宣布将捐献一个月的奖金给八区逝去贡品的家人,宣布凯特尼斯的“身孕”。甚至让反叛的领导科恩总统想要救他出来胜于救凯特尼斯,因为他的话语更有用。连凯特尼斯在书中也曾想到,她的牺牲会给皮塔的语言感染力增色。
另外一个强烈失真的角色是五区的约翰娜·梅森。约翰娜是个会扮猪吃老虎的人,不可能在舞台上斥责凯比特,书中仅仅只是写她讨论了一下凯比特取消比赛的可行性。她最开始说出反叛的话,是在竞技场里,叽喳鸟危机之后。当凯比特用家人爱人来威胁贡品时,她才说出反叛的话来,并说凯比特已经没有可以用来伤害她的人了。
书与影各有千秋,只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作为一个文字党,笔者具有十分严重的文字偏向,但绝不否定电影的精彩之处,谨以此文推荐读者和观众结合文字与影像去欣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