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七粒扣读后感100字

七粒扣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1 11:25:12
七粒扣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6-11 11:25:12   小编:

《七粒扣》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颗被人们忽略的小石头的故事。小石头虽然只是一颗普普通通的石头,但它却拥有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成功地成为了一颗被人们所珍视的宝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坚定不移地追求梦想,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七粒扣读后感(一)

通过《最慢的是活着》初次接触乔叶作品,知道作者对细节描绘得很生动,也感觉貌似有点磨洋工。作者爱写琐事,读者爱看琐碎,对胃口了就多吃两口,不对胃口不吃也没什么可说的。挺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但是故事内容有那么点略显寡淡。爱看东家长西家短,更爱看东西两家那些为了琐事而动用起来的脑细胞。这可能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吧

七粒扣读后感(二)

《给母亲洗澡》,文如其名,女儿在给母亲洗澡的过程中回忆旧事。全文透出一股经岁月绵延后的晶莹剔透,舒服简单的语言,在一桩桩旧事里,倒映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女人最清澈的面容。岁月漫长,残酷也美丽。

《至此无山》,寺庙、散步、戏曲,时隔多年的初恋重逢。

《在饭局上聊起齐白石》《合影为什么是留念》这两个故事的那种味道最浓——一种主角就是作家本人的感觉。但我并不是非常喜欢,流水账的记录,似乎消解了小说的文学性,泛化为杂感。

《小瓷谈往录》,从多次出现的“哈哈哈哈哈”来看,这篇虽然真实感、生活感也很浓,但是却比前两篇精彩得多,我归结原因是故事主体的小瓷的人生经历、性格魅力,充塞文本内部的张力便让人不得不全神贯注。如茶名“荒野牡丹”,小瓷身上的野性与雍容,是惹旁人艳羡的特质。

《四十三年简史》,现实意味浓重,对人物的心理解剖细腻、接地气。

《卧铺闲话》,小短文,读完温暖,用来收束全书,恰到好处。

作为乔叶2021年的作品,可以说在写作视角上,作家以中年人的身份切入,整体文风素雅、淡泊、朴质,精品与俗品并存。

七粒扣读后感(三)

“时间退潮后,有水落石出的安宁与自由”,这句话来自这本书的封面,也正是我看完整本书之后的第一感受。

说起“时间”这个词,其实我觉得还蛮微妙的。时间是抽象化的,我们把时间具象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前有古人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有今人说“夕阳的残存微光在墙壁的间隙慢慢溜走”。

你是什么时候感受到时间的呢?是不是傍晚抱着被单收回房间时,触摸到太阳的些许温热?是不是每每和小伙伴出去玩耍时,看到袅袅升起的炊烟?是不是晚上和外婆睡觉时,察觉到她粗糙的手如麻绳一般?……

时间是一个小偷,在我们不经意间就偷走属于我们的时光;时间也是一位慷慨的老者,它把我们的喜怒哀乐全部封存在宝盒里,让我们有念想。

七粒扣

7.8

乔叶 / 2021 / 译林出版社

《七粒扣》这本书中也讲述了很多的小故事,让我们去感受时间,感受时间留下来的温暖回忆,就像一壶烈酒沁人心脾。作者乔叶在书中写了给母亲洗澡的女儿一点点地洗出母亲的过往;曾经是恋人地中年男女相隔二十年一起爬山,度量彼此生活的轻盈与沉重;“照相”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拉起了岁月的渔网,兜起家族变迁中的重要时刻……穿过中年生活的尴尬,迎来自如与舒展,七幅日常生活的精微小像,给我们以抵达人生又一片海湾的勇气。

在世的活色生香,于镜头里皆得见;去世的沉默寂静,于镜头的空白处也皆得见。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合影为什么是留念》。因为我本人就是一个喜欢拍照的人,会想去把看到的人或物去记录下来,在以后翻来看看,还别有一番风味。这篇文章中是母亲经常会提起合照,或是记录孩子的一些人生重要时刻,作为子女可能会不耐烦,但她依旧小心翼翼地去征求孩子的同意。

我看这篇时,眼泪在眼眶不停的打转,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是在高三的时候,爸爸开车送我去学校,在路上时我好像问了他什么东西带了没,然后他先是惊讶了一下,然后说忘记了,我说爸,这也能忘记吗,他回了一句哎呀,老爸老了嘛。那一刹那,我的心好像被针扎了一下,不禁潸然泪下,转过头望着窗外的风景,这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我雄伟高大的爸爸也会变老,就在这一刻我知道我是时候要承担起照顾爸妈的责任了。

七粒扣读后感(四)

想象一个中年男人,有很多词语供人信手拈来,从客气体贴的 “成熟”“智慧”“中年危机”,到比较刻薄的“油腻”“地中海”,日子过得去的,叫“成功的中年人”,再不济一点的,也叫归于“平淡”。

想象一个中年妇女呢?跳入你脑中的是哪些词语?家务?孩子?一日三餐?

这似乎是一个不值得去想象的群体——还能有什么呢?除了家、孩子、一日三餐?

女人到了中年,似乎只能像《婚姻故事》中的妮可一样,要么继续妥协退让过着家孩子一日三餐的日子,要么撕破平静,撞向暗礁,像个歇斯底里的疯子一样去愤怒,去争抢,去夺回自己在漫长忍耐中失去的才华、机会。

于是,想象一个中年妇女的生活几乎是不人道的:美丽才华横溢如妮可,都要经历这些不堪与困苦,何况那么多普通女性。

——真的是这样吗?万一这也是另一种刻板印象呢?

时间退潮处,才是想象的开始

乔叶的《七粒扣》就打破了这些刻板印象。人生行至中途,就像时间慢慢退潮,退潮后的岸边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这就是想象开始的地方。

在《至此无山》中,一个中年女人跟少年时期的恋人一起去爬山,聊着京剧与唱京剧的人,感叹着戏中人的一生。从山上下来,她告诉对方把我的手机号删掉吧,因为再也用不着了。然后“像个巨大而从容的子弹”那样乘车离开了。在《给母亲洗澡》中,给母亲洗澡这种家常的小事,在乔叶笔下拥有了更加珍贵更加沉重的意蕴:母亲身上的每一处伤疤,每一寸皱纹,连同每一件首饰,都是一个母亲人生的印记,已值中年的女儿一点一点地洗出母亲的过往。还有《合影为什么是留念》中被儿子“合影为什么是留念的”的问题勾出无数心思的母亲,《四十三年简史》中不断进取而生命却在中途戛然而止的报社编辑……

如果将这些中年女人的生活内容筛选出来,似乎也是各种角色的集合:给儿子做饭的母亲,给母亲洗澡的女儿,离婚的女人——然而,在这些看似无可想象的、有些乏味的角色之下,却有着沉甸甸的细节:那个与曾经的恋人爬山的中年女人,自始至终没有提过自己得了绝症,没有告诉对方她只是想来好好道个别:

还有给儿子做饭的母亲,并不急着用自己的半生领悟告诉儿子为什么合影是留念,而只是自然的将这个问题交给儿子的智慧,交给时间,让儿子自己去理解;给母亲洗澡的女儿,在母亲老迈的身体上,看见了时间的废墟,也看见了生命的连接。

从乔叶的故事中,我们看见了中年女人的平静,它不是所谓的“归于平淡”,更不是不值得想象力停驻的乏味,而是在一个并不阔大的生命空间里仔细端详一件件小事,抽丝剥茧地提炼出它们的阔大的意义,一遍遍地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时间退潮以后自由而丰盈的生命。

我们生活中流失的东西,也是想象与命名的开始

乔叶最开始是作为散文作家进入人们视野的。曾在《读者》等杂志开设多年专栏的乔叶,从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品《最慢的是活着》开始,就以散文化的语言刻画生活细节,这使得她的小说具有高度还原日常生活的质感。那种生活中大家熟视无睹的的细节,会在乔叶笔下呈现出有纵深结构的、不可言说的意味。

鲁敏说,我们平常读小说的时候会对情节有期待,读散文的时候又会对那种真切的感受有期待,在乔叶作品里面,或者在她一以贯之的写作里面,既有对小说性的人性张力的表达,又有散文中对流动的生活细节的抓取,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仿佛只具散文性的细节,她把它深化成生命河流中的一段小说意味的东西。所以乔叶跨越了两个文体,抓取到了生活当中我们往往流失掉的那个东西。

李敬泽说,乔叶敏锐地意识到隐藏于人们复杂经验之中的断裂、矛盾和错谬,同时她也意识到,正是这种缝隙为小说家提供了空间,乔叶使各种无以名状的人生经验与体验被指认和命名。由此,乔叶的小说在最好的状态下具有命名的力量与鲜明的原创品质。

我们生活中流失的东西,是想象与命名的开始。对尘世烟火的伦理情怀,热气腾腾生活里的痛感,被乔叶凝结成一种复杂的魅力,一种迷人的调性。毫不夸张地讲,乔叶让我们意识到,如果愿意放下傲慢去观察,去想象,中年妇女这个最容易被轻视的群体,这个最具想象难度的群体,其实满怀生命能量与热情,满怀洞察与慈悲,让我们感受到人之所以为人,生活之所以为生活的秘密。

七粒扣读后感(五)

七粒扣,为茄科植物.一般生于路边,荒地.各地常见.药用全草. 性味功能:微苦,寒;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七粒扣,很常见的草药,用于保健,非救急,救命之重药。

当这样一味平凡中药作为一本书的名字《七粒扣》出现的时候,作者乔叶的用意应该也会见诸端倪。

七篇散文式的小说,道尽人间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没有激烈的对抗,没有复杂的牵扯,每一篇都是于生活的细微之处,人性的幽微之处,探索人的复杂。

1

经历了被洗脑的初恋,被胁迫的畸恋后,小瓷依然可以从容潇洒地谈笑风生。因为小瓷明白自己的命运不是婚姻,而是自己。对于老公这个人,我想,有他,更好,没有他,我也能过好。爱是一种自我成就的能力,而不是放弃自己的牺牲。所有失去自我的爱,终将会失去内在的光芒。

《小瓷谈往录》并不复杂,也不算离奇,一个美丽而不自知的女孩在经历了不太一样的恋爱后,终究寻回了爱情和婚姻的真谛。

乔叶把小瓷的故事放在了一场漫长的对话中,沉浸在她的人生中,经历,回味,一起随着小瓷浮浮沉沉,再从她的经历中钻出来,挑起一根线头倒出那些最初的根源。

再到《四十三年简史》,乔叶似乎把书中的那个“我”和自己合二为一,却又在“我”的四十三岁上,戛然而止地画上了休止符。

一个从始至终都清晰地知道自己所想所得的女人,从乡下到县城,到小城市,到省会,一步步计算,一步步挣扎,终于在一切都还“不错”的时候,乔叶把“我”划上了剧终,而那年,“我”43。

乔叶把我的人生划分的具体而又沧桑,带着悠悠的厚味,散发在43年中的每一秒里。

2

七粒扣,七个故事。乔叶把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推入了人生长旅这宽阔的背景之中,无论是给“给母亲洗澡”,还是“至此无山”中久未谋面的恋人再次重逢,乔叶用地道的文学方式传达出了那种形之于过程的、说不清道不明却又具有广泛裹卷力和震颤力的人生真味。

《七粒扣》从头到尾,都吸引了我。不是这本书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曲折故事,而是这本书,在平淡的叙述后面,向读者呈现的那种“徒然的情感”和“滴落不已的回忆”(日本诗人泉浩郎的诗句),老旧而鲜活。

乔叶的文字,没有华美绮丽的装饰,平淡朴实的描述中,恰似冬日午后,暖阳清茶,闲听长者娓娓道来,如春风拂身,萧散自得中,与作者相会。

她的文字所呈现的格局和气象,是如此优雅从容平静,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其实是十分专注投射的结果。这份功力底蕴,是质朴,忠直,诚恳,温厚,是对世界和生活的深切情意。

3

《七粒扣》中的小人物、小故事接近人情,花开花落,自成季节。又淋漓尽致地折射出尘世烟火的伦理情怀。

书中所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精神寄托,或个人情怀,而是在平和的世界里的修炼。

《七粒扣》让我们关注到了众多的他人,其实就是透过他们反窥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从他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社会的秩序和底线,可以看到人们的诚信、友爱。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路人甲,我们都不过是生活中的匆匆过客,在穿越生活殿堂的同时,尽情欣赏品味一路的风景,生活才会丰富多彩。简而言之,爱自己就是爱生活,爱他人也是爱自己,有爱生活才有丰富的色彩。

好的图书,是让白纸附上灵魂,它是一代人留给下一代人的精神遗产,有着不可替代的传世功能。那么,《七粒扣》所传承的就是一代人的生存状态。它不华丽,不溢美,却以自己的风格向世人昭示,其实,我们活得可以更美好一点。

七粒扣读后感(六)

文/李蔚超

乔叶收拢近年发表的中短篇小说,结集《七粒扣》问世。七,故事之数;扣,形象之喻。遍览全卷,小说集里的任何一个故事都与纽扣无涉,乔叶自陈初衷:“七粒扣是一味中药,清热利湿,消肿解毒”,一味养生的药,并不是救人一命的灵丹妙药,也便譬喻了作家对小说与生活的理解。

在“70后”作家中,乔叶因善于将日常经验文学化脱颖而出。她的代表作《最慢的是活着》被赞有一种“典范的意义”,因它“充分展示了依托于生命经验的写作所具有的魅力。”在同样的理由上,也可以提出诸如琐碎平庸、缺乏意义的批评。然而,写日常经验的乔叶始终拥有为数甚多的读者,这是一件值得考量的事。她的小说有一种亲和性的语体风格,与她写散文起家有一定关联,乔叶的小说中,温情脉脉的散文化叙述时常取代现代小说常见的含混徘徊的句式或思绪跳跃的叙述节奏,乔叶不大为没有经历文学训练的读者设置智力挑战,进入乔叶的小说世界不需要很高的门槛。2003年前后开始小说创作的乔叶,置身于不再旗帜鲜明追求形式探索,并以写实为主要趋势的文学界,外部因素或多或少影响了乔叶的小说创作方向。更重要的是,乔叶在小说中展现了贴合主流社会的情感结构,读者将在她的小说中察觉到熟悉的自我,她是“我们”,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的伦理角色,女儿、母亲、姐妹、女友。

《七粒扣》再次展示了乔叶式“日常经验文学化”的特质。乔叶的小说,时态是当下的,故事是此间的,她是“现实派”的作家。20余年的小说创作,乔叶与她的读者、批评者缔结的默契认知如下:你将轻松自如地进入乔叶的小说世界,那里是你熟悉得近乎舒适,舒适得已然厌烦的“日常”,正当你或舒适或厌倦的时候,乔叶的小说匪夷所思的意外即将粉碎你的安逸,使人心惊。沉默寡语、温柔敦厚的女人原来这样狠毒,撒起野竟有如此惊人的爆发力和破坏性!野,为没有被任何欧式文学典律规训过,也可以理解为不符合城市中产阶级观念的尺度。有时,你会觉得温柔敦厚的乔叶,忽然就诡诞邪僻起来,情节、修辞、譬喻,满是令人侧目的冒犯,你会忽然想起她本不叫“乔叶”而叫李巧艳,甚至怨怼她的小说少了些知识分子的精英气质,一位作家,怎就如此顺理成章地艳羡、屈服于权势的秩序,直白地坦诚对远离农家出身的渴望呢?然而,作为一个地道的豫北女人,乔叶依然乖巧而贤良,她在小说里将人物的欲望小心翼翼地掩藏包裹,她从不像父兄辈豫籍小说家那般,敲锣打鼓地演出光怪陆离的“权力的游戏”,她所设计的都是不露声色的女人,谨守“如履薄冰的微妙分寸”,实施“步步为营的扎实努力”,她们同样实现了从“小”到“大”的现代性的阶层地理转移。

解释“七粒扣”的来历时,作家状作轻松随意,然而,以药为名,泄露了作家某些秘而不宣的潜意识片段。据我观察,写小说的乔叶,始终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配药”,以治疗其生命中的某种创痛。不然,她不会从“四十三年简史”顺流而下,在几乎印证出女主人公与“乔叶”经验的重合度后,忽然虚构这个女人戛然止于43岁的人生结尾;不会以“女史”身份代小瓷——一个让作家感到“有意思”的河南女人——追述她的人生往事;不会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女性生命记忆的起点,开启对女性人生的回溯。“在一个人的身上会发生所有的一切”,借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话,乔叶想要证明的意义昭然若揭,她在这一位或那一位女性的身上的聆听、记述、体察到的经验、情感、隐私,使她愿意相信,女人的命运、情感和痛相互联通,相互映照,也相互慰藉。

一个女人的一生,是乔叶永恒致以敬意的小说叙述时间,“活着”,是乔叶衡量人性的时空尺度,古老中国、炊间烛下讲故事的妇人一样,她不断地“从头说起”,伴随着溢出唇齿之间的叹息,仿佛“从头说起”才能悟出人生莫名的真谛。

纠缠乔叶的痛感来自何处?《七粒扣》里,徜徉着一种隐秘而复杂的耻感。小说里那些奔波在清晰的、逐步向上路途中的女人们,想要摆脱农家出身,渴望从农村到县城、省城、京城,她们的儿女求学国外。在中国文学的家族谱系中,可以指认乔叶为路遥的“妹妹”,乔叶小说里的女人是孙少平的同乡姊妹们,她们中的一些人比兄长们要走运一些,恰好赶上了中国的高速发展期,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由村到城的路,增加了许多条可行的分岔路。事到如今,《七粒扣》里的女人们人到中年,忽然有了五味杂陈的情绪,她们也开始对“现代性”之路感到彷徨与茫然,于是,富起来的女人“很矫情的是,她觉得他们很亲。这些为生计操劳和奔波的人们,让她觉得像是陌生的亲人。本质上,她觉得自己和他们没有什么区别,尽管看起来她比他们过得体面,更像个有钱人。”(《四十三年简史》)

痛感纠缠之下的乔叶开始反思。不敢大张旗鼓地反思,毕竟所得不易,毕竟是信奉多年的信条,但她拥有超常的敏感,每走一步,她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她自我批评、自我考量,但她必须隐忍住“踏空”之感,甚至不敢轻易自诩人生之“虚无”,感受“虚无”需要处于更优越的位置上,需要拥有更大的文化权力。恰如《拆楼记》,再没有比这部“非虚构小说”更适合展示作家乔叶与世界的关系了,她的叙述人一边算计,一边旁观,一边入戏,一边抽身,一边反思,她清晰地呈现分裂的自我,人性的里外好坏她都占全了。

楼起楼拆,也有十年了。《七粒扣》遵循了作家的“衰年变法”,小说里的女人似失去了拆楼时的野性,步入城市中产阶层的她们孑然一身地在城市里“空巢”独居,意兴阑珊,孤独寥落。此时,衰老的母亲出现了,几乎成为了某种救疗的希望。《给母亲洗澡》会让人想到《最慢的是活着》,前者是后者的残篇余韵。衰老、俭朴、受难的女性长辈,她们的存在,她们对作家长成女人的生命历程的影响与个人的“日常”之关联,构成了作家乔叶文学世界的光源,光源不时衍射而下,形成了一系列碎片光斑似的人物及故事,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和小说里,乔叶时常留下或浓重、或虚渺的衰老女性的身影,或近或远地在我们眼前闪动。十余年前是奶奶,而今是母亲。

我们不得不思索乔叶小说里的奶奶,以及奶奶的老、病及死。奶奶,是乔叶与她的生命起点的牵绊与纽带。当她通过女性叙述者表达怜爱与孝顺时,也在天真骄蛮地表达着年轻晚辈的不屑和不解,她固然使亲情之“情”具有了复杂性,摆脱了煽情式亲情伦常的套路,赋予日常经验文学化的表达途径,然而,奶奶之生、老及死,更重大的意义不仅仅是亲情写作的进步,它是乔叶对于自己乡土出身、乡土联系的根本态度与隐秘情感——既亲密又厌烦,既难舍又不屑,既渴望又乏力,那是回不去的“陌生”的故乡,是自己不得不选择、实则无法选择的牵绊与割舍,她意识到自己无法像奶奶一样生、老,正如她无法阻止死亡的降临,她不得不承认再也无法回到生命起点的家乡,正如她不得不选择,不得不走上这条迁徙的路。也许,这才是“我们”的情感结构,她清晰地呈现了复杂的、纠结、分裂的人性,同样隐秘地、低声地倾诉着现代性之下人所必然遭遇的无奈。

“到了冬天,家里完全安静了下来。奶奶死了,是在睡觉的时候。村里人都说这是最有福气的死法。办的是喜丧。”忙碌的乔叶忘不了交代这一笔,奶奶死了,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件,对她小说里的每一位女人来说,大致如是。在乔叶的小说里,女人之于女人的意义,远重于男人施诸女人的一生。

原载于《文艺报》 2021年11月29日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