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读本》是一本以城市为主题的阅读杂志,内容涉及城市生活、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等方面。文章中深入探讨了城市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引发了读者对城市发展的思考。通过阅读这本杂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城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城市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城市读本》读后感(篇一)
对于这个浸而不淫了六七年的学科,实在有太多话说。它有太多的天真,尽管它的自立依靠的是铁血的城市化进程,但这不能掩盖它大多数时候嗲嗲的浪漫。学科分化以及综合,在城市研究领域体现的十分明显。恰如课本里总作“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最复杂的文明”(我一直觉得这是一句谎话。世界与城市,这两个词区别还是很大的)之论之天真,在城市研究中,众多学科似乎一定可以群策群力而为城市(这一驳杂而又因研究之必要而不得不实体化的概念)发展贡献力量。就拿城市研究中一般被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并列的人类学来说,这门学科所探索到的就时常不能被列入那可为现代社会演进所用的知识。近年愈加发现,那些善于在世上游走的人,是很能把握一种说与不说之间的微妙尺度的,有些话,对,却不能现在说,关于城市的理论又闳阔无边,钻出一条狭缝而将其扩充为话语空间并以此牟利的功夫实在非憨笨之人所能及。再者若真的要有一门“城市学”,为何不列入哲学、语言学、音乐或者诗歌?有一个并非无厘头的解释乃是,城市建构与人的建构,是很不一样的。尽管有滥俗甚至恶俗的比喻,总把城市比作生命。城市,如果看成是非农人群的组织,的确是需要机器去支撑的,你不能以此否认理性的作用与力量。但要包含所有人类的成果,那的确太庞大。庞大到何处?并非庞大到需神本人来驾驭,而是庞大到要撑开当世人的假面了。人也并非什么绝好之物,况且人各殊异,能从世界汲取什么或受到什么戕害,总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外部,只要他有一点自由意志(虽然这句话也是疑点纷纷,因为人是害怕孤独的。你也未必真能从这个你带有厌恶的世界上脱尽干系。)只能说,这架真实又虚无的机器只会有更多而非更少的人去结构,若要得自由的确得舍去更多淫荡的欲望了。
《城市读本》读后感(篇二)
编者之一勒盖茨教授经常被学生问到,哪些是在某个研究领域最优秀的城市规划论文?哪一篇新发表的文章抓住了有关城市研究、规划学科某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
这本书就是基于这个动机而编著,很快这本书就成为世界各国规划研究、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社会学等课程的必读书目,并在2012年登上亚马逊专业书籍销售榜首。
知道我们生活空间的来龙去脉,是一个很有趣也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城市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人类对梦想城市的追寻,对已有城市观念的实践,以及解决城市问题的策略……然后面临下一个问题。
依循英国学者彼得·霍尔对城市规划发展史的勾勒——“从病理学,美学,功能,幻想,更新视野,纯理论,企业、生态以及再从病理学”,我从这些原汁原味(因为这些论文的作者,有些也是这一城市类型规划的肇始者)的论文中,选择了我认为最能表达其根本动机的一句话,串联起城市类型发展的脉络:
理想国(这虽然不是一个城市类型,但是是最早城邦的概念原型)/“我们向所有人开放我们共同的文化生活。”——伯里克利
田园城市/“如何让人们重新回到土地。”——埃比尼泽·霍华德
明日城市/“我们必须在开敞空间中建设城市。”——勒·柯布西耶
广亩城市/“所有的统治都是一种死亡的形式。”——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生态城市/“保持简单,让自然帮助你。”——詹姆斯·卡恰多里安
宜居城市/“人们倾向于坐在有位置可坐的地点。”——威廉·怀特
健康城市/“今天一个普通家庭所拥有的化学物品比20世纪初在一个标准化学实验室内能找到的都多。”——布拉德·林恩·达德
遗产城市/“采用当地居民所珍贵的一切。”——N·窝罗宁
可持续城市/“能满足当代的需要,同时不损及未来世代满足其需要之发展。”——格罗·布伦特兰
低碳城市/“气候变化的压力推动创造性工作。”——斯蒂芬·惠勒
智慧城市/“草根运动持续塑造城市。”——曼努埃尔·卡斯特里斯
这里面每一句话都蕴含深意,值得细细咀嚼,充满思考乐趣。
《城市读本》读后感(篇三)
如此好的一本书,印象中却没听哪位老师推荐过,可能是我读书时候上课太不专心了,也有可能读书时候性格太内向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太少。感觉读过此书,专业课除了城市设计课,都可以翘课了,甚至比专业老师讲得更好。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呢?
一是有体系。上了很多课,听了很多理论,做了很多项目,最后反而糊涂,那么多理论,哪一种是对的,《雅典宪章》说的严格功能分区被后现代主义猛烈抨击,但是实际画图的时候,我们还是按照《雅典宪章》的思路在做,为什么会这样。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它们和城市规划是什么关系,是那门课的一篇期末论文所能点评的吗?
借用本书最后《中国城市规划师西方规划著作导读》中的体系,从横向面来说,所有的研究可以分为theory in planning & theory of planning.国内一般更关注前者,因为与规划实践联系更为密切, 包括了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城市总体规划(Urban general plan)、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环境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等。后者主要指社会科学著作(包括历史学)。社会科学著作,不仅是为了理解城市,更重要的是为了理解城市中的人。城市是为人的,离开人这一主体,城市规划就是空中楼阁。
纵向面的体系建立可以借鉴张庭伟的论文,转型期的城市规划受到三个思想源头的影响,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以儒家为主),二是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三是现代西方规划哲学的影响(以美国为主)。终于明白各种理论“横行”的原因了,哎。其中现代西方规划,书里提到上世纪50年代规划师在画图,60年代在做系统工程,70年代在社区做协同规划,80年代及以后在用马克思主义批判规划。这句话好形象啊。
二是有深度。与国内目前的论文多为计算机软件说明书不同,这里面除了一篇全球网络城市和一篇全球化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群分析,其他都没有用到复杂的数学计算,都是对现实的深刻分析。就拿本书第一篇论文《人口城市化》来说,
此前我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仔细一想,是的,一个是相对值,一个是绝对值。城市化不等于城市增长,城市增长也不等于城市化。只是国内目前是两种情况都存在,我们就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这就涉及如何计算城市化率和城市增长范围的问题了。金斯利关于城市化的S曲线被引用无数,但是多少人想到了这些细节。在某一个问题,如城市化问题上,这些学者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思考,看这些论文感觉大开眼界。
三是有逻辑。本书中有很多论文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他们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而是一步一步严密的逻辑分析。如《孤独的保龄球客:社会资本在美国的退化》,作者先问“市民参与怎么了”,
但是作者同时观察到“第三类组织、非营利性机构以及互助小组”的数量有所增长,是否代表了一种“反向潮流”,甚至与作者的观点相左。作者经过仔细分析以后,仍然得出结论
后面又分析美国社会资本为何经历退化,等等。我想说的是,有利的论据,不利的论据,在放在论文里面透彻分析,在国内的论文中是看不到的。如孙施文在《中国城市规划的理性思维困境》中所论述的,中国城市规划在理性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强烈推荐的一本好书,也有缺点,就是在第五版加了很多国内学者的论文,与国外学者的水平相比,我就不说啥了。
感谢本书作者还在最后推荐了一系列的西方规划书目,可惜翻译成中文的不多,可惜翻译得好的更少,如果有机会真想认真读一读这些著作并且翻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