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摘抄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8 06:15:17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1-18 06:15:17   小编:

《我们内心的冲突》这篇文章探讨了人类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内心冲突的原因和影响。文章引人深思,让人反思自己内心的矛盾,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一)

这是我目前读过的最反鸡汤的一本书,作者的理论中有一个隐含假设就是人性本恶或许过于尖锐了.作为科普阅读的话心理有些不适,但是现在学术角度思考其实没有任何问题.开篇讲作为神经证患者难以认识到冲突且难以面对,更难以做出抉择体现为自相矛盾因为他的愿望原本是四分五裂的.读完以后大概觉得自己是有病,但没关系.神经症只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因为原本人在与社会磨合和个人成长中也是不断在自我冲突和矛盾中去找合适的位置和实现自我方式.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二)

虽然是个学渣,但对专业的感情还是很忠诚的,所以必须给五星啊。不过港真,这书还是比较难读的,需要一点底子,不然就成暴力分析了。精神分析向的我都恨不得差点睡着,当然内容还是很精彩的……以此观照自己,亦观照众身。基本的三个神经症人格(顺从型,反抗型,疏离型)和他们应对生活的种种方式都剖析的比较详细了。不过最能让人收获的一点在于,这本书会让我们明白平时那些看起来相同的理论,其实内里非常大的差别,比如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还有作者本身,对于语文作出的种种解释,其实有时候是不能当做一个东西来讨论的。明白了这些之后才叫人更加谦卑,也充满动力啊。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三)

如标题,我相信这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读物,原作者所提到的一些概念以及所举的一些例子让我产生了共鸣,并且可以和现实中的情形作对照。

坦言,我正是被这本书的一句话所吸引:“我们是真的喜欢某人,还是觉得应该喜欢他就自以为喜欢上了他?”

我也曾问我自己一个类似的问题,我究竟爱的是这个人,还是我爱的是那个在这段感情中因爱之名而肩负重担的自己,因而选择与这个人继续保持恋爱的关系。类似于本书中提到过的“理想化意象”的相关内容。

我不是说这个书具有前瞻性,但是至少说明在人的生活模式发生改变之后的今天,这本书依然具有它存在的重要意义。

不过不得不说,翻译上可能有些问题,使得阅读的过程变得艰涩,这是我的猜测。因为大概有四五个大段落,我读完之后的感觉是,每一个单句我都能看懂,然后最后却觉得是一句句没有关联的句子串在了一起。

也有可能这是一本具有一定专业性的书,作为一个百分之百门外汉的我来讲,的确有些难度。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四)

读了这本书总觉得得写点什么,才能够不让自己忘记其中的各种感悟,正好今天清明节一时得空,又无心做其他事情,便从此处开始,写给自己看。 在阅读每一个章节的时候,我仿佛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身影。我也不断地回忆自己从前的事情,希望从中找到根源,以期望最后解决这些问题,可当读到最后一章《结论:神经症冲突的解决》时,才能知道,过去心里的创伤并不是像打抗生素,很快就得到了治疗,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在生活中不断地改变自己,从过去认为自己不好的道路上纠正回来,最终克服心中的矛盾。 书中提到,内心尚有冲突未被解决的,会表现为犹豫不定、普遍的低效率和惰性(第十章)。这三种每一种都是极其可怕的,犹豫不定使得自己错失良机(好几天前就看到原油的价格已经触底,已经有购买石油资产的打算了,但是一直拖延到前天,欧佩克等宣布减产,已经错失了良机);普遍的低效率已经困扰我很久,原本就计划的很多事情,很多本书,到现在仍旧没有阅读,极大的降低了我的效率;惰性则更可怕,这就是丢失了主动性和行动力,许多“可以上”的事情没有上过去想搞化学竞赛,大一想搞插班生,大二想学逻辑学和金融学,这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甚至可以说是虎头蛇尾,这就是惰性。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也是又被提到的。很大程度上与童年的经历有关:我从小书写很糟糕,因为这个受过很多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责备,然后我是12月出生的,在低年级阶段有一定劣势,那时,正值爷爷和老爸身体都不是很健康,因而家里的关注就下降了不少。这压抑了我性格的健康的发展。上到初中后,成绩可以说比较差,书写问题也依旧困扰着我,数学成绩也糟糕,120分的卷子最低考过37分,此时老妈着急了,就给我报补课班,在多种努力下,我的成绩也上去了,最后中考数学107,其中个人的努力是很大的,这一阶段建立了一定的自信。但戏剧性的一幕是我在中考报志愿的时候对“平行志愿”的了解不够深刻,上了一个错误的高中,我比那个高中足足高了25分,这使得我有一定的自傲,也正是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迫不及待地想要证明自己是更加优秀的,但实际上当时的环境是不允许有个性的,这便遭到了压制。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现实世界发生强烈冲突时,高傲的青年时不会承认自己的平庸,相反,我创造了一个“理想化意象”,这种与现实脱离的“自我”在最初会帮助我们解决心理上的不满,但对于现实世界的冲突解决毫无用处,只会助长傲气,同时将自己与现实生活剥离——我完全抛弃了自我。再加上童年的被责备的糟糕经历,这使得我逐渐变得自卑,也鄙视他人,原因是我将自己理想化意象中“我”的特点外化,因为自己的弱点而瞧不起自己,同时将这种要求外加到他人头上,通过鄙视他人的方法建立虚假的自信;总而言之,青春期的我错误的创造了“超我”,由此产生了自卑——自傲两种对立情绪冲突交织的自己,最终建立了虚假的自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现实之间的裂痕也就越来越大,这就会阻碍我的生活,表现为”低能量“状态。这也是我高三后期无法学进去的原因。 最后,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我不相信中国的心理医生,所以只能靠自己去解决问题,在每一件自己不满意的事情中找到冲突之处并分析其中性格矛盾的原因,不断找到自己想要的,在此过程中树立起价值观。用自己敏锐的直觉观察到心中闪过的每一个火花,不断地接受自我,不将潜能看作已有的能力,看到自己的局限,向着目标努力。 比如当我背单词的过程中很烦躁的时候,要想清楚,是什么烦躁,对自己能力的不满,对环境氛围的不满,还是对预期的不满,还是其他?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五)

老早就知道这本书,它有种科研论文的气质,尽管语言并不晦涩,但是信息量太大,每读一页都需要慢慢消化理解。

《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研究的是神经症,我个人将其理解为精神疾病,作者认为“神经症源于人格的紊乱和失调”。它主要分析了神经症冲突的数种外在表现和产生缘由,以及未解决冲突会有哪些后果,在解决方法上着墨不多,但是“恰到好处的分析工作”,本身就有疗愈的作用。

卡伦·霍妮是德裔美藉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1932年移民美国,她一直对这个课题感兴趣,经过逐年的临床分析,观点才最终成形。除现在这本书外,还著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精神分析新法》《自我分析》等作品,不过这些我都没有看过。

从书名可知,本书研究的是内心的矛盾冲突引起的问题,“我逐渐看清了所有这些悬而未决的冲突的后果,比如,各种各样的恐惧、精力的浪费、对道德和诚信的损害以及由于感情纠葛而产生的深深的绝望。”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有冲突就是得了神经症,内心的冲突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之间主要区别在于:“对于正常人来说,冲突的两种倾向的悬殊远比神经症患者要小得多。”另外,患者虽然深受其苦,却很可能意识不到冲突的存在;再者,患者在珍视的两种信念之间无法做出决定,或者说当面临两难处境时,他会停在原地,不做任何决定,因为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必须有所舍弃。

“一个人要做出决定,前提就是他愿意并且有能力对决定负责,这其中包括要承担做出一个错误决定的风险,并且愿意承担一切后果而不归咎于他人。”

冲突的存在有两个非常明显的表现:一是看似无缘无故的疲劳,我认为就是如今俗称的“心累”;二是自相矛盾的说法或做法,例如一个人“虽然认为那件事不对,于他而言很不公平,但是他却没有反抗”,“一个喜欢清静的人却无法一个人独处”。

作者认为“神经症的基本冲突存在于一个人对他人的矛盾态度中”,她以史蒂文森《化身博士》为例:小说中的海德先生有着戏剧性的人格,既体贴又残忍、富有同情心又无情、乐于助人又自私自利。

作者认为不同的内心冲突会使神经症患者表现出三种态度:亲近人(无助)、对抗人(敌意)和远离人(孤立),这三种态度都会出现,但能被观测到只是其中占主要地位的一种态度。然而,“用正常的观点来看,这三种倾向不应该相互排斥。一个人应该既能够向他人做出让步,也能够抗争到底,也能够不与人来往,三者可以互相补充、和谐统一。”

在阐释完这三种基本态度的表现后,继续讨论神经症患者的两种对付冲突的方法:一是理想化意象,“将自己并不具有或者潜在具有,但事实上并没有表现出的品质据为已有“,它有四个负面功能和一个正面功能;二是外化,“不仅将错误归咎于他人,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所有的感受都当成是他人的”,例如当他对别人发怒的时候,实际上是对自己感到愤怒。

第二部分讨论的是没有解决的冲突会带来哪些后果。

首先是恐惧,对自身想法和行为表里不一的恐惧、对失去理想化意象而自我鄙视的恐惧等,“如果想要最终获得人格的整合,我们必须勇于面对这些恐惧,所以它们也成了我们正视自己的障碍”;

其次是对人格的损害,“带着未解决的冲突生活意味着对生命力的巨大浪费,这不仅是由冲突本身造成的,还是由所有想要解决冲突的错误尝试造成的。当一个人从根本上处于分裂的状态时,他永远无法集中精力做事,而总是企图同时实现两个甚至更多不相容的目标”,例如一个人既想交到好朋友又想颐指气使,实现不了。

浪费精力可能源于三种表现:一是犹豫不定,二是低效率,三是惰性,它们都说明有未解决的冲突存在。

此外还有绝望、施虐倾向两种后果,内文信息量太大,我实在是总结不出来了……

经过前两部分的分析,最后是结论,神经症冲突如何解决?作者认为“只有一种方法:要解决冲突,必须改变人格中造成这些冲突的条件”。但这是一种极其艰难的办法,因为即便是内心冲突不那么激烈的一般人,要想改变自己也是非常不易的。幸运的是,“生活本身就是一位非常有效的‘分析师’,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有足够多的生活体验就可以帮助自己改变人格:可能是一位伟人起了榜样作用;可能是……”当然,这同样需要一点运气,因为生活是一位无情的分析师。

本质上说,神经症患者需要“培养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也就是在生活中积极向上,学着做决定,并愿意为此承担后果和责任;愿意为他人承担责任,愿意承担义务并且相信这些义务的价值”,“获得内在的独立,既不藐视他人的观点和信念,也不盲从”。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六)

在我们这个时代,“认识你自己”已经成了一种口号,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却往往浮于表面。市面上充斥的心理自助和成功学书籍,更多关注的是励志和人际交往技巧,并没有真正向内挖掘。而您手上的这本书,对内心世界做了勇敢而详尽的探索,当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本书的作者是卡伦•霍妮,医学博士,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她反对弗洛伊德用生物性的性欲作为一切行为的驱动力,也反对攻击本能的概念。她从弗洛伊德对女性的偏见出发,发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并且相比于弗洛伊德对人性的悲观态度,她认为人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从而创建了“社会文化学派”这一新的精神分析流派。

这本书之前有过翻译,我接触过的有三个译本,风格不一。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王作虹译,陈维正校的版本,语言通俗流畅,对原作意思的理解也很到位。但是这个版本产生于1990年,距今已经有25年之久,它的语言风格有上个世纪的烙印,不大符合现在读者的阅读习惯。而且对原著内容的细微理解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与之前的译本难免会有些许偏差。所以,有必要再重译这本经典著作,以供新的读者阅读。

卡伦•霍尼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这本书是她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之上,对神经症理论总结的成熟之作。每个人都会面对冲突,但是神经症性的冲突有着不同的性质。它存在于我们对别人的基本态度的矛盾上面。这些态度与我们从小成长于其间的环境有关。作为儿童,因为有依赖他人而生活,内心会充满焦虑,这种焦虑中有三种主要的元素:无助、敌意和孤独。为了应对这些焦虑,我们会发展出一系列策略性的态度,其中最基本的是亲近人、对抗人和远离人。这三者之中会有一种受到特别的强调,最后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另外两种也同时存在,但神经症患者却无法去灵活应用,导致人际关系总是出现问题。

这些冲突无法简单通过理智调和,它会让人身心疲惫而不知道具体原因,会让人有惰性,做事情拖延,效率低下,并且无法真诚地投入任何一段关系或者一份工作。内心的冲突还会让人生出莫名的恐惧,害怕失去费尽心力维持的平衡,害怕内心的阴暗面被人识破。而且更严重的是,内心的冲突会让人绝望,觉得一切不会再有好转,自己无力改变,觉得永远也没有机会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份绝望让人不愿意去做哪怕是很容易做到的让自己的境况好转的事情。

为了应对这些冲突,我们会形成一些尝试着解决的策略。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霍尼通过非常详尽的例子和明确的理论解析对这些策略做了全面的描述。首先,我们会采取一种对人的基本态度,然后围绕着这一态度形成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这些态度包括与人亲近、与人对抗和与人疏离。这三种态度普遍存在,我们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只是神经症患者会固执地采取其中一种,并且形成相应的世界观,因此很难灵活地使用这三种态度。他们要么强迫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唯唯诺诺;要么觉得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他必须抗争才能生存;要么离群索居,遗世而独立。这些都会对他们与亲近的人的关系造成影响,让他们无法与人建立真实而亲密的关系。

除此之外,神经症患者还会形成一个理想化意象,让自己相信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理想的人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抚慰自己内心的不安和焦虑。但是,这一理想和现实的自己之间有不可避免的差距。但是理想化意象的存在,使得神经症患者不去努力弥补这个差距,反而会觉得自己已经是完美无缺的了。这让他眼高手低,无法脚踏实地去从事任何工作。但是,现实总会对他造成冲击,让他明白,他并不真的是他的理想化意象。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他采取了外部化的策略,将责任推到外界,但是这导致了他的分裂,让他更加无法接触到自己的内心。

虽然有这么多问题,还是有一些好消息的。理想化意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神经症患者在相应的方面有一定的潜能,只是他把潜能当作已经实现了的东西。随着治疗的进行,他有了更多现实的依凭,会逐渐放弃对理想化意象的依赖,切实行动起来,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外部化可以通过更多地与内心接触来逐渐化解,增加患者的自我反思能力,寻找自己的旧有模式,从而想办法打破之前的恶性循环。并且作者相信,每个人都渴望着成熟和发展,最后会有自己内在的目标,能够承担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真诚地投入到所有的关系中去。治疗和分析的过程并不会很简单,但是很值得一试。

最后,虽然这本书讲的是神经症患者,但是这本书对心理冲突的出色洞察和精确描述,会让我们所有人在读它的时候受益。

愿君一阅。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