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坚毅之旅》经典观后感有感

《坚毅之旅》经典观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7 09:45:22
《坚毅之旅》经典观后感有感
时间:2024-05-27 09:45:22   小编:

《坚毅之旅》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奋斗故事。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他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不断超越自我。通过他的努力和坚毅,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就能克服一切困难,迈向成功。

《坚毅之旅》观后感(一)

在十分困倦的状态下去看的电影。神奇的是,法语➕日语字幕的电影居然比英语➕日语字幕的电影好看懂,可能因为我是个听觉型人吧。完全听不懂的语言相反替我过滤掉了语言系统紊乱的风险。

不得不说,这个纪录电影的拍摄风格非常地贴近,这种拍摄手法也让本就很困的我有几次没忍住打了几个哈欠

《坚毅之旅》观后感(二)

“你最害怕什么?” “我害怕人。人们通常会制造噪声,听到噪声我会吓得躲起来。”回答问题的,是个看上去并不大的男孩,他脖子上挂了一堆挂饰,有水晶,还有阻挡磁场的磁铁,可能他相信这些可以阻挡一部分侵扰。 塞纳河上有一个名叫“坚毅”的工作坊,出出进进的除了医生,就是精神病患者,他们会画画/弹琴/聊天,计划谈话会、一起做美食、一起售卖咖啡并算账。 每天清晨,工作坊的百叶窗被一扇一扇升起,“常驻民”们在这里开启新的一天的“工作”。 “地铁上的人会以异样的眼光看我们,可能因为我们有一张扭曲的脸。”“但是这里其实只是一群脆弱的人。”一位大叔说,他站在工作坊阳台上,阳台上满是鲜花绿植,阳光与微风里,塞纳河泛起涟漪。 “我想念朋友。”一位老奶奶说。 虽然在剧场里看的昏昏欲睡,但是还是记住了一些台词。

每个人都有病,只是正常人懂得隐藏。 希望大家都能更开心一点。

《坚毅之旅》观后感(三)

看完《坚毅之旅》最大的感觉就是,连精神病都是有壁垒的。你看着河上船坞里的精神病患者,跟你聊着诗歌绘画艺术,纵情歌唱奏琴舞蹈,跟你探讨追求与自由的状态,其实并不觉得他们的精神出现了问题,而像是对于精神追求走火入魔了而已。

极其平淡的注视观察,只通过镜头看他们面无表情与情绪激昂,是件需要耐心且有趣的事情。沉入自我精神空间里的他们,并不觉得这样的现实是痛苦和难过。而像是带着一种偏激的执念,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当然这只是一小群人,只是这些人都恰巧在这个浮于河面的船坞里。

以新人之姿加入,慢慢了解认识每一个人,然后面对加入的新人,观众带入一个普通一员的视角,加入这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组织。这就像是一种奇妙的介入、熟悉和了解的过程,让你感受到这艘“坚毅号”究竟有何与众不同。

因为电影的视角如此平实,确实会让人看得困倦,这种平静角度的代入感,让你会陷入一种日常相对乏味的状态里,这与纪录片的旁观形式有关,不渲染情绪主观表达,让你从对方的日常言谈之中走入不同的精神情感世界。因为里面没有明确的医患关系,大家都是一样平等相处的面对。缺少了固有印象中的对立身份,反而是更好的一种疗愈方法。

我印象深刻一个老太太的一番话“别人都可以追求自由,只有我,我没法追求自由了”。我觉得这电影挺妙的,熬过难耐的劲儿之后,其实回味起来是蛮有意思的。究竟是法国,无处不在的浪漫,即便是精神不正常的世界,还都是没有躁怒,都是浪漫,光这一点就挺超现实的了。

《坚毅之旅》观后感(四)

划重点:“这是一部十分用心的电影,表达出很深层面的思想和感受。”(柏林电影节评审团)

从1978年开始,法国导演尼古拉·菲利贝尔就开始拍摄纪录片,在近50年的时间里拍摄了14部纪录片。他的题材广泛,其人物或地点既能体现群体特征,又能捕捉个体差异,在点面之间游刃有余,进而抛出话题和思考,以《坚毅之旅》为例,简单聊聊。

点面结合。故事发生在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边,一个傍水而建的特殊护理中心——阿德蒙日间精神诊疗医院(Adamant)。电影从一位患者的独唱开始,事实上,从听他唱歌的那一刻起,你真的感觉不到这是一个深受精神障碍困扰的病人,相反,在抑扬顿挫之间,如果镜头不拉回全景,你的眼睛和耳朵会判断他是一个酒吧歌手,或者音乐爱好者。不能发现,阿德蒙与传统的精神病院很不同,没有白大褂,没有医生和患者的职位设置,而患者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比如红衣老者自述其哥哥与梵高长得像,认为自己兄弟俩是梵高兄弟的转世,他一边活在自己的想象里,一边又沉浸在现实的研究中,他的生活就像福尔摩斯一样,每天都在寻找、在探究。不仅仅是这位红衣老者,来这的每个人都这样,电影通过对这些个体的叙述和跟拍,最终勾画除群体的特征和状态。

视角。以往的纪录片是站在客观视角去记录,但是本片略有不同,镜头参与了人物的活动,比如采访,患者与摄影机之间是对话关系,有交流,这无形当中在观众和患者之间也建立了一种联系,为影片赋予了更温暖、更人性的色调。虽然每个患者都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但不可否认人们对精神障碍是有刻板印象的,那么从这个角度看,视角的重构也是一种认知的重新审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群体。

重复。以往的纪录片主要是顺叙式的,有明确的时间线,但本片有意打乱时间的界限,通过对不同人物的重复跟拍,来记录护理中心的运作情况。据说本片跟拍了近半年的时间,然而我们在片子里看不到任何时间标记,叙事围绕人物转换,有的人一闪而过,而有的人重复出现,每一次都不一样,以此来展现治疗的成效和变化。

这虽是一部纪录片,却也是没有情节的故事片,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用另一种方式探讨什么是精神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是什么?

Ps: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年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近10亿人患有精神健康疾病,这就是说全球每8个人,就有1个人可能患有精神障碍。

《坚毅之旅》观后感(五)

2023年4月mk2 Beaubourg导演场

2024年1/20看完Rebecca Chaillon的先锋戏剧有感

在«Où le chèvre est attaché, il faut qu'elle broute »中,Chaillon 让浑身泥泞的演员(同时扮演女足队友/观众/记者)如下发问:你是否曾经因为一群人(a group of people)而爱上一个人?你是否为了追随某群人而和50个陌生人一起踏上去城市另一端(的球场)的旅程?一个14岁以上的女足队员似乎被自动化为lesbian,而巴黎地区为了使得看台有人,将女足比赛的门票价格降低为零。

这让我回溯性地想到这部影片,意识到边缘群体也许具有某种共性。比如都后知后觉自己曾经接受的某种不公,比如寻找某个表达的出口,而这种出口似乎总是不够/确实的。这种缺失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诉说来得到暂时麻痹,而永远无法得到填补吗?或者也许每一次的麻痹也是有作用的,尽管这种痛苦的缓释也许构成了生命的某种浪费。

也许就像死亡一样,痛苦和不公原本就是生命体多余的东西。电影院里,影片中出现的病人也出席并举手发言;没有被记录下来的船上曾经的患者也出席表达了Adamant这个患者共同体是多么地让他们得到了慰藉。他们亲切地感谢导演,仿佛导演也和他们是一道人—尽管在散场的时候,客套的寒暄过后大家还是各自离散了。

而事实上病人构成的共同体,与“正常观众”仍旧是不同的。当Adamant的光顾者着走向人群,疾病并不会在人群中被稀释。正如尽管电影中导演并不曾揭示患者的病情是什么,我们仍然可以感受与猜测到他们的不同:hypervigilance, trouble obsessionnel, schrizophrénie, 等等。尽管电影的题目是«坚毅之旅»,但坚毅的并不是在船上,而自我治愈也许也不需要坚毅。在此时我仍然不知道关于自我治愈的答案是什么,也并不能确定电影中呈现患者的共同体是一种治愈的良药(要知道病人之间其实要保持严格的界限,比如不能互相讲述自己的病情,不能试图成为朋友—尽管听起来有些令人惊讶,但其实是精神科医生的严厉建议)。因为对于精神病这样发病原因复杂各异,治疗周期长的疾病,病友之间的依靠并不总能起到积极的意义。但也许通过影片,感受上的正常和感受上的病态的界限被模糊了。

如果精神病患者看上去比正常人更为有趣的,以至于他们本身也成了Adamant船上的一道景观,那么他们目前的特殊性被常人接纳的可能性也提高了,而被接纳的边缘人群体也许因此可以更好的在这种接纳中稀释自己痛苦的感受。病人,女足队员,女人,我们的症候在某种正常的体验中被消解,哪怕也许需要首先付出作为边缘人被观赏的代价。

《坚毅之旅》观后感(六)

‼️慎重你即将走进一个真正的全精神病的世界‼️

没有介绍,没有旁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访谈和背景介绍,非常直接的我们进入了精神病院,以“记录者”的角度旁观一个又一个病人,体验他们每一天真正的生活。会议,课程,他们会把你也当成一个帮扶者一样和你聊天,也会无视你的心在醉心于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创作。音乐,绘画,戏剧,文学,工作,算数,计划和活动,交流和观点,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使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群病人。

影片是有点枯燥和难以进入的,所以睡着和不喜欢特别正常,因为太朴实的记录和几乎没有叙事逻辑的剪辑呈现就会导致一部分的观众很难跟随,可能这是导演的逻辑和他想呈现的方式。我是在保加利亚移民的阿姨唱出她的国歌的时候进入了这个故事,因为她想哭的瞬间我竟然意外的感受到了她的情感,而后面又数次被他们惊人的观点,才华和创作能力打动。其中有两段我在图片里放出的对话让我挺震撼的,一个人讲述了这个机构的工作人员的态度对他作为病人的重要性,一个分享了他作为和一些罪犯一样的病人的思考。也是慢慢沉浸在影片里我感受到了力量和这部影片的意义:

【他们需要的,也是我们作为正常人最难给予的,是倾听】

精神类疾病从确诊开始就是艰难的,因为太微观也太复杂了,人的思维和智慧本就注定了这方面的疾病是需要更多的关注的,而因病造成的无法交流也必然会让家人难以跟他们相处,耐心耗尽。希望尽快治好他们,所以用药用强制手段,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离开压抑的医院也许并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坚毅医院也许是一种方案,但对于人力的投入和风险的调控很难让这个环境快速的接受,这个矛盾也是这部影片所要提出和讨论的。

看到影片我会想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精神病患者们精神的天分在影片里的呈现让我思考,耐心和倾听或许真的能创造奇迹吧?这个问题我或许有答案也并不重要,但我想不只是对病人吧,哪怕意识到对身边的人更有耐心一些,或许可以少一些病人,也或许能更理解彼此更早的治愈一些问题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