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新启蒙”知识档案》的读后感大全

《“新启蒙”知识档案》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1 02:15:28
《“新启蒙”知识档案》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5-04-01 02:15:28   小编:

阅读《“新启蒙”知识档案》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文章从启蒙运动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知识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通过阅读,我认识到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是为了提升自我、改变命运。知识是一种力量,也是实现梦想的基石。

“新启蒙”知识档案读后感(一)

仍然是初看惊艳,但越看到后面越看不下去,看书名就知道是曼海姆加妇科的方法,从几个角度切入八十年代,分析并批判八十年代的“意识形态性”,但每个章节对八十年代的批判都大同小异,翻来覆去说好多遍,重复冗余,完全可以删节掉四分之一。批判八十年代的现代性话语是必要的,但想想还是有问题的:1.贺用雷迅马的书揭示现代化理论是美国给第三世界制造的,首先贺没有论证的是80年代的现代化与这种美国中心的现代化理论的关联,只是说这种美国中心的现代化理论在全球都扩散了,含糊其辞。80年代的追求现代化都是那些人“收了美金”?它能成为一种“意识形态”,难道内在的动力不是更为根本的?2.涉及50-70年代的问题,批判80年代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拒绝了50-70年代的遗产(而不是反思性的),的确如此。但我现在在想的问题是,这种基于汪晖所谓“反现代的现代性”理论对于50-70年代的中国究竟有多少的解释力度?在多大程度上mao时代可以被解释为“反现代的现代性”?50-70年代的“现代性”是远未完成的,是失败的政治实践。因为90年代所暴露出来的现代化弊病去否认80年代对mao时代的否认,这种思路是否合理?3.说来说去真的就那么点东西,很多就是汪晖的那一套。看多了实在太单调。4.一些概念用得太滥了,尤其是“意识形态”,用知识社会学的逻辑,什么都可以是意识形态了,它本身不足以区分于“思想”“观念”这些小词。

anyway可能对贺老师期待太高了,真的有些失望。我希望我明天能读完最后一章,虽然我已经不想读了。

1/5页

“新启蒙”知识档案读后感(二)

字数太多,只好放长评。资料相当丰富,知识考古的方法对于还原揭露文本表象之下的历史语境很有帮助。一个考察八十年代的新的视角,拿掉玫瑰色滤镜后的重新反思和回顾。

现在模糊地回忆一下,对李泽厚启蒙革命双重辩证的重评,讲乡土文学是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尤其对于建国三十年所谓“封闭”的重估,将国际上的权力结构和冷战下西方国家的封锁这一条线重新提出来,这个我此前没有关注过,很有启发性。三十年代某种程度的封锁究竟只是自身犯下的错还是迫于压迫结构的不得已选择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几天在越南参观博物馆,了解越南的建国史,对此有新的理解。对于“压迫”一面的遮蔽当然反映着时代性,我自己此前的“不了解” 大概也是时代性的一部分。。

讲重写文学史的部分似乎有些不得要领,当然我“三人谈”看的太久远了,印象未必准确。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究竟是“全球化”“现代化”意识形态下一种颇具症候性的提法,还是对于此前研究中世界性一面遮蔽的重新发现?二十世纪文学中确实有丰富的“世界文学”资源,从意识形态影响的层面去解释这一理论的提出似乎有诛心之嫌。而且“重写文学史”影响下的学术著作似乎也并未有意遮蔽“殖民结构崩溃”、“左翼文学”以及苏联文学的影响,不过是不再一统天下罢了。

对八十年代距离遥远的审视,因其遥远而深刻,但也因此多少感到些怪异。全书几个章节中知识-权力这一框架的运用几乎无往而不利,不免使人对这“无往而不利”产生模糊的警惕。总体来说对厘清八十年代思想文化脉络与时代的关联很有帮助,厘清之后的价值判断我尚且存疑,谨慎地说,是因为我读过一些八十年代的书,也读过一些前三十年的理论和作品,很难因为概念上的“优势”而对于文本的价值进行颠倒优劣的判断。不过提供反思的角度总是很好的。

时间紧张,读的很快,有些部分不免囫囵吞枣。

2/5页

“新启蒙”知识档案读后感(三)

《新启蒙知识档案:八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是今年三月份出版的一本新书,但是它却与三十年前“八十年代”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对于现在的“八零后”来说,他们并不了解自己出生的那个“八十年代”,那么,贺桂梅的这本《新启蒙知识档案:八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也就有了真正的“启蒙”意义。

《新启蒙知识档案:八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认为,“八十年代”作为一个文学史的名词,在新时期文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现在一大批中坚力量的作家与批评家,都是八十年代崛起的,一系列文学理论与既成的文学规范,均是在八十年代确立、巩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八十年代”为我们的新时期文学史起到了奠基的意义与作用。但是,随着“九十年代”文学商品化、意识形态全球化与资本解域化流动的趋势,促使了“八十年代”遭遇到了整个代际的“集体遗忘”,尤其是随着一批文学理论家文化研究的转向,一批作家开始与商业化进行“合谋”,这更让大家疏远了那个曾经辉煌、灿烂的八十年代。

前些年,在甘阳、汪晖与李陀等一批批评家的努力下,“八十年代”曾经热过那么一阵子,但是却又无声无息地消失在红男绿女的“文化产业”的彩旗之下。难怪有学者说,“八十年代”其实只是一种文化想象。因为,在当代人的视域下,以我们自己的眼光去回望过去,其实只有一种孤独的自我安慰,而根本无法洞穿时空回归到历史本身,毕竟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时代不可能重演。由此看来,“八十年代”被遗忘,仿佛是历史注定。

正如贺桂梅在这本书里所期许的那样,毕竟“八十年代”不只是一种文化想象,无论是经济领域的“深圳速度”、社会学界的“体制改革”抑或思想文化界的“解放思想”——这些都是值得纪念并被牢记的,作为这时代的见证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几乎与我们同代的“八零后”甚至“九零后”们知晓这个时代大转折、大复兴之缘由。

因为,歌颂一个伟大的时代并不困难,但是明白歌颂的意义却非易事,而且这是一代人理应去承担的历史责任,谁也无法推辞。

3/5页

“新启蒙”知识档案读后感(四)

回答一位前辈关于GF老师的讨论,也顺便Mark一下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非常感谢你的问题又提醒我重读GF老师写在好多年前的那篇意味深长的文章。我不知道你指的贺桂梅老师的文章,是不是就是她在《新启蒙知识档案》那本书中关于“先锋小说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我也几乎没有请教过G老师现如今关于先锋小说的看法。但是这两天重读这篇文章,我感觉G老师关于先锋派的意识形态的观念确实是从这篇看似散淡的文章里就已经成形了,只是还没有现今的表述那么清晰有力(兴许他是有意的)。重读贺桂梅后,我忽然发现,其实贺氏这篇很大程度上建基于GF《十年一日》之上的文章,其实某种程度是对先锋小说的有意曲解或者说误读,是一种"利用",用G一些文句的表面意思,来支撑她关于先锋文学“纯文学”的意识形态的观点,但如果仔细读老师的文章,会发现,GF在那个时候和后来的贺关于先锋派或者说现代主义的认识,从本质上讲,根本就如出一辙,是一样的。G也认为现代主义也有现代主义的“现实观”,这种关于“现实”的观念和“现实主义”的“现实观”的本质都是意识形态性的,不可能有某种为艺术而艺术,或者说语言本体论的超越性存焉,而那时候被批评界定性的所谓“语言革命”,只是一种非常外道的,掩人耳目的说法罢了(只是,他们也的确在写作中感到了语言层面的“解放”和“自由”,他们本能地对批评界做出了无可奈何,然而又难免顾此失彼的疲软回应,似乎是这样)。从这点出发,我认为老师虽然也置身其中,但他对现代主义和先锋文学的反思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贺其实很可能读懂了GF的意思,然后心领神会地就为其所“用”了。G老师这种理解的起点,从今天看来,你当然可以说就是“左”的,左派的审美主义然而又是文化批判的,但是我总觉得G老师确实是比较矛盾而且暧昧的,他如你所意识到的,虽然也算“左派”,但和贺桂梅他们肯定是不一样的。大概是三年前一次谈话中,我跟他说您是一个“(自由)文化左派”,他不置可否的晃点过去了,我后来也没有深究。但是在文化立场上,G老师确实总让我想起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主义那些人物,就是阿多诺他们的,非常精英的,又显然是“左”的,这在他指涉现实的一些小说像《隐身衣》和《春尽江南》里体现得很分明,只是很多时候,他不乐于承认罢了。他最爱说的话是,我既不是“左”派也不是自由派。他是十分警惕的,甚至过于谨慎的。但是我觉得他经常在课堂和一些场合引用的观点,确实就是伊格尔顿那些人,他是相当认同的。我刚刚又翻了一下好久以前写的一些关于先锋派的文章,发现自己竟然也不经省察地受了贺桂梅老师的影响,把八十年代后的先锋文学设想成一个追求“纯文学”的铁板一块的存在,显然是为了有利于自己的论述,真的是太幼稚太依赖于理论建构,太不应该了,惭愧。

4/5页

“新启蒙”知识档案读后感(五)

最早阅读这本书可以追溯到我博一的时候,读的过程中几度放弃又捡起,然后又放弃,到底没有读完,只留下一个晕晕乎乎的印象。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我本身的基础是有关系的。我研究现当代文学算是半路出家,本科是新闻,阴差阳错考入了现当代一路读了下来,尽管中途也曾拼命读书,但是到底在基础上是弱了一些的,所以好多东西都是糊里糊涂的。而且读博之后的那几年对于自己要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并不清楚,几篇论文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出来的。导师的眼睛很毒,轻松帮我看出了症结,顺带就指点了迷津,所以自己倒没花心力处理什么写作瓶颈,也就未曾反思过自己研究和学习中的问题。直到自己入了教职,才发现有很多难题尚且需要自己克服。工作这一年里,酸甜苦辣全尝过了一遍,才知道读博时的好运气大概也是用光了,文章发不出来,项目中不了,只能慢慢从头再来。

首先就是书本重读了,以前未曾看完的,看完未曾仔细思考的,都被我拿了出来,一点点的做笔记,一点点的看。这本书便是在重读之列了。整部著作思维清晰,观点明晰,逻辑推理较为严谨,确实是非常扎实的学术著作了,而且自己一早陷入到启蒙话语中难以自拔,倒是这部著作为我展现了启蒙背后的话语形态,让我得以开拓思路。尽管有人说这书板正,但是却把很多文化现象梳理得分外清楚,因此让我得以把很多细碎的知识点做了连缀。

其次,便是少写多改了。读博期间,导师曾笑言自己就是学术垃圾桶,我们每每把写完的学术垃圾发给他就了事了。这倒是事实,每次写论文的过程都痛苦不堪,只想快快的写完,更难得静下心来改。以至于很多语言上的问题,就这样放过了,也放过了自己在思维和逻辑上的盲区。及至后来被社会毒打的次数多了,知道知识的掌握上是不能马虎的,一个小小的盲点也会成为黑洞,才开始一点点的琢磨。所以以前不肯下的苦功夫,现在到底是要重新来过的。而贺桂梅老师这本书在语言上是非常清晰的,当然不是说所有的观点我都赞同,但是至少沿着她的语言表达是能够了解和学习她的思路的,看多了学术论文上逻辑的遗漏与跳脱,真的觉得这样的文章让人读起来安心且舒服,你知道你不用随时被逻辑漏洞砍一刀。

其实学人文社科常常会觉得惶恐,发C刊,中项目好像有好多随机性,缺少外部的评判,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故步自封,就只能在阅读中检验自己。工作之后再读这本书,明显感觉到自己学到了更多东西,并且根据这本书对自己手里的题目有了更多思考,能够感受到这本书的好处。这就觉得知足了。前段时间,项目再度落空,难过之余安慰自己,虽然自己走的慢,但是好歹在进步,人生那么长,谁又知道我最后能走到什么地方呢?这样就知足了。

5/5页

还剩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