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读后感介绍了作者黄春明的《以鸟兽之名》。文章从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入手,探讨了小说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对于自我认知和归属感的思考。该小说在深刻描绘人性的同时,也呈现出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让读者深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以鸟兽之名读后感第一篇
文字是真的剔透,各种比喻都精妙极了。阅读体验超级好,很畅快的读完了。原本期待三个故事最后会怎么串起来就有一点点落空,不过还是喜欢这种有一点点古味和带着方言的文字。第一个故事表层讲被杀的女人,实际在描写两个方向上的人,上山和下山,写的是那些比怕死更怕孤独的老人。第二篇是真的喜欢,那种残破的现代气息笼罩在带着古意的山上,很马尔克斯。第三篇还是在讲山的守护者,就想想也挺有趣味
以鸟兽之名读后感第二篇
看似三篇各有主角的中短篇小说的合集,通读下来后才发现实际是一篇小长篇,真正的主人公只有阳关山,难怪题目是“以鸟兽之名”。整座阳关山仿佛另一个世界,通向远古,沉默地注视着几千年来在这里生活的人类,任其到来、耕种、营建、捕猎、离去......在这寂静幽深的山谷里似乎万物有灵,参天的古树,奔流的河水,脚下的土地,盘根错节的树根和植物,飞鸟游鱼和走兽,我这种现代城市里生长的人大概什么都不认识。
一座承载千万年中华大地历史文化的山,我却总是情不自禁想到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因为一样的奇幻,同样的孤独。
以鸟兽之名读后感第三篇
一本讲山民的书。 第一个故事以悬疑案件作为引子,讲杜迎春在阳关山里被杀害了。主人公在移民小区,观察山上移民下来的山民,被他们身上的神秘、古怪、奇特的气质和信仰所吸引。了解发现山民们,搬下来焦灼的状态。 第二个是找寻开发商的故事,想找到自己精神的共鸣,寻求精神的自我,最后自己做了""田小利"" 第三个是想阳关山的文化古韵,这座山下面埋藏的古墓,文物,和以前山的文化,人的血脉来源历史。一个一辈子没有出阳关山的元老师,对大山的了解。 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觉得自己是谁。
以鸟兽之名读后感第四篇
第一次讀孫頻的小說,有大意象之作。三則獨立短篇其實表達的是同一個主題:在城市化進程中,原住地山民的變化、矛盾,對故土的貪戀,對自我的探尋,對故土歷史文化的追溯,最後再次回到自我的認知與評價,主題意象既宏大又不空洞。用一種散漫的追尋方式,中間穿插大量的細膩、美妙絕倫的山林環境描寫,帶讀者走了一趟主人公的故鄉,時而絢爛時而肅穆,更多的是令人敬畏,天地以其不生而生萬物。偶爾也會有懸疑小說的影子飄蕩,令人手不釋卷,但如果讀者追求的是真相,恐怕結局要失望。個人命運的結局如同滴水於江河,倏忽無痕,但大江大河離不開每一滴水。山林的前世今生以及未來也有無數山民的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或離開或守護或創造也可能是毀滅。非常推開,值得一口氣讀完,最好是能去林間閱讀。另外要提一句,作為女作家的孫頻,創造的主人公形象都是男性且非常令人信服。她的文字有一種超越性別的自然美。
以鸟兽之名读后感第五篇
这是一本很上头的书,以山为故事的载体,通过三个主人公的找寻足迹,展开一个更为庞大的叙述命题。第一个故事《以鸟兽之名》是“我”寻找杀人凶手;第二个故事《骑白马者》是“我”寻找“债主”田利生;第三个故事《天物墟》是“我”寻找父亲过往。而这些故事都是表象而已,我都是从喧闹的城市走进了山林的那一个,是以山林隐藏的姿态去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三篇小说,大量密集的山林描写,对于鸟兽、植物如数家珍;我最喜欢《天物墟》,其中除了山林的描写之外,对于文物的认识和描述也非常细致和独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躲进一个更大的世界来庇护自己,这是山林在山民山中如同母体般的存在吧。《天物墟》更爱的原因就是其中混合的感情会更浓郁,一切都还来得及,算是这篇文章的中心,一切都还来得及,当自己找到了自己,一切都还来得及,人活着一辈子,不是外界虚名,不是万贯家财,而是你真的热爱了你的热爱。
以鸟兽之名读后感第六篇
我每次路过山西,看到连绵的大山,黑压压的,光秃秃的,与南方那翠绿湿润的大山不同,显得压抑而沉闷。车开到太原附近, 陡然山体消失了,变成了平原,才慢慢呼出一口气。高速路沿着太行,王屋山脉,钻过一个个几千米长的隧道,旁边零星的坐落着破败的小屋子,总是在想,如果有人在这山里失踪了,就可能再也没人会记得了。
看到这本书, 山里的那些隐秘,和我的心思一摸一样。作者对于景色的描写,或借于别人之口,或借故事主人公的观察,写出来,让光秃秃的大山有了颜色。山里那些人, 那些自卑与反抗,那些清醒与混沌,在书中描写的的淋漓尽致。 尤其第二个故事,他把主人公藏在了别人的描述里,我们读完了,也不知道他为什么找田利生,也不知道他到底找没找到田利生,他到底是做什么的,他到底为什么要把整个注定没人去的度假中心重新建了一遍。整个的虚无感建立在废墟上,变成了整体的无意义。
以鸟兽之名读后感第七篇
孙频的小说最开始我听说是《疼痛三部曲》,一看名字就觉得很苦很苦,不想看。直到在《十月》上看到了这篇叫《昨日方舟》的中篇,才看了下去。而这系列的几本,又是被封面给骗了还以为是青春疼痛文学……没想到是这么深厚又轻盈的作品。
她的作品有扎实的现实主义基础,她笔下的鸟兽花草都有真实而具体的名字,好喜欢她描写的山林,闭上眼,那就是华北山区里随处可见又无人描述的静物,熟悉极了。她描述的人间苦难和困境也是具体而现实的。但在这样现实的舞台中,却演出了有些魔幻的大戏。
“越走海拔越高,山路两边的植物从花楸、糙苏、蛇床、舞鹤草渐渐过渡到亚高山灌丛草甸带,随处可见地榆、花锚、金莲花、木贼。鸟儿也从啄木鸟、褐马鸡、斑鸠过渡到了云雀、金雕、红嘴山鸦。走着走着,便见前方群山之间,天高云淡处飞过一只大金雕,两只巨大的翅膀稳稳托着流云,睥睨一切,迎着阳光悠扬骄傲地滑翔。”这一段真的是完全“以鸟兽之名”,好写实的华北山区。苍鹰、大
以鸟兽之名读后感第八篇
一年多以前在豆瓣上将这本书标注为想读的原因已经想不起了,可能是看了什么推荐,但的确没听过这个作者,也没看过她的其他作品。
从图书馆借来这本书,也只是因为正好豆瓣里“想读”的这个标记,连它是小说、散文还是科普我都不知道,就开始读起来。
很值得一读。作者的文笔很好,读起来很舒服。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不同于近期读的任何一本书,带着点悬疑,又有一点魔幻,还有对山林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虽然不能相比,但会让我想起少年时在尚未商业开发的九阜山里迷失的场景,又是新奇,又是微惧,又是沉迷,时间仿佛停止了一样。
读完第一个中篇故事,背脊微微发凉,但同时也会好奇,第二个第三个故事又该怎样写,才不会和第一个故事的山林有重复之感呢。但这个顾虑是多余的,原来,第一个故事的山林场景,是最少的,第二个第三个,才是更多,故事也越来越魔幻。尤其是第三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过的一部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
能读到这本书,挺好的。
以鸟兽之名读后感第九篇
孙频是个悲情的作家。此次的新品较以往有所不同,展现了其对乡村故土的思念之情。风格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方向有了较大的不同。文章由三个短篇组成。将农村的文化、经济、思想用三个故事或多或少的讲了出来。
乡村老一辈人在被要求从乡村搬到城市的道路上所产生的迷茫,由一个命案对此画上了句号,仿佛老乡们心中的苦闷也就此抒发了出来似的。乡村企业在乡村发展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当地劳动力的帮助,对乡村经济的贡献,而乡村企业的经营却与诸多方面脱不开关系。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三则故事。有点玄、有点僵。在文物暴富的机会面前,谁都不会考虑别的。元老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深山,手中的宝物的由来也是不用明说的事。而故事的结尾,元老的离奇失踪,在那个消失的背影上结束。作者是否在暗示写书归写书,人还是人!
总结:一直挺喜欢频的作品。作者对事物的描写算是细致,对人物的刻画也非常透彻。孙频的作品整体来看,少了些时代的背景,更少了些“问题”,这样读起来便略显轻松。
PS: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馈赠,让我有机会阅读此书。同时,感谢作者的创作,会一如既往的支持作者的作品。
以鸟兽之名读后感第十篇
断断续续地读完《以鸟兽之名》,总觉得文字有股仙气,又一直在想这份仙出自哪里。后来想明白了,从“仙”这个字上,就能看出来,为什么这本书仙气十足。“仙”——人往山里去,这本书讲的尽是“山里人”的故事,身心总有一处留在了山上,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地远离了山底下的人情和世故,自然显出了出世的仙气。
但又绝不是清修似的为了修炼而孤高倨傲,不是主动地摈弃了人性,主动要放下,而是被土地包浆滋养之后的灵动,自然地就轻盈起来。半人半仙,疯疯癫癫,就是那点疯癫的巫气,承接着土地和精神之间的关联。
削梨佐酒的同窗,破屋土房里的山人,守着一屋子文物的老者,底色有哀悯,但在大悲大哀之上,因为各自的选择,各自的成全,哀中酝酿出一种普世的慈悲感。人最后不是要给世界和别人一个交代,而是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荒原。
文字变成宋明山水的笔触,淡泊清雅,月华如水,微云淡月,非常传统的古拙意境,又在特别原始的山林里生长蔓延开。不知道是这片土地天然的灵澈,还是因为跟着作者的视线在观察,前世今生,千百年的时光好像一层不变,世事都被轻描淡写,有人如植物般的安静,有人像动物般的纯粹,总之人性被模糊了,大地之上的所有东西都变的差异极小,在时光的静水深流里,静静轮转。
以鸟兽之名读后感第十一篇
这些文字和这些文字搭建的世界,像是给我打开了一个任意门,只要翻开书页,现实世界就消失了,我们就到了那片山上,古老,神秘、充满故事的阳关山,作者用文字复活那些鸟兽,那些文物,那些人事。通过三个故事,我们好像读懂了这座山的灵魂,鲜活的穿越了千年的丰饶包容的阳关山。人们来来去去,山海沧桑变变幻,白云如苍狗,这座山巍然屹立。人们都在寻找,寻找过去,寻找未来,寻找自我,寻找他们,一切都在山里。单纯从文字的美来欣赏,也值得读这本书,看到这样的描写,想流泪。
“冬日的阳光留在窗台上的脚步毛茸茸的,像一只猫正在那里无声行走。”
“在这样寂静的山林里能听见时间层层剥落之后,掉在地上的扑簌声,如落叶一般。”
“如此古老的村庄多少让我有些敬畏,就像亲眼看到了那些史前的巨兽缓缓从时间深处走了出来,走到了我面前。”
“走到一处陡峭的山崖边,一侧是个幽深的山谷,我在山崖边伫立了片刻,抽了一根烟,看着那深渊在我脚下绽放。”
以鸟兽之名读后感第十二篇
读完几天后,还是想加几句。天物墟里面的人物总让我想起几年前在太行山田野时遇到的人。他们的日常总是与文物连在一起,有人以之为生,汲汲营营;有人清高又自卑,在逐利与求知之间拉扯。他们生存的底气来自客观存在的厚重的时间,使命是发掘与书写本地的历史,最终把自己变成了山的一部分。
孙频写出了很多我当时没看懂的东西,特别是使命感或是宿命感的部分。山的蕴藏和奇幻确实要靠生长浸润在里面的人来发现和表达,只是外面的人有时候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表达,这种隔膜又进一步加剧了山的奇幻。那种我知道我懂,尝试让你懂却始终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总是萦绕在整个故事里,也或许是我那些年田野里尝试去理解而始终未能理解的东西。
以鸟兽之名也是这样的故事,下了山的山里人还是不是山里人?下山之后该如何自处?下山之后又该如何安放山的馈赠?孙频的故事里将下山这个意向和主人公人生选择做了联系,但我确实更着迷于作者对山民心理的把握,读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想问作者积累了哪些素材,为什么会呈现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山民对于山的依赖,对于平原的距离感为什么会那么强烈?
孙频细致地描摹,促使我反思当年田野时的浅薄和无知,我甚至没有意识到山上山下的世界有那么大的差别,还天真的把他们当作均质的人来对待。更不用说那些通过碑文就妄图解释他们生活的世界的臆想。尽管当年做了不完美的解读,但还是很庆幸曾经的尝试打开了一个我虽然深处其中,却一无所知的世界,虽然我的探索暂停了,但是读孙频的作品仿佛带着我又往那个世界走了一步,感谢孙频,也希望我以后还有机会重启探索。
以鸟兽之名读后感第十三篇
其实我真的很少接触文学作品(可能我小时候看得更多),我现在看的都是心理学的书,逐字逐句地推敲。孙频的这个三个故事,我最喜欢的《骑白马者》,最难入境的是《天物墟》,只要是第三个故事里我对文物历史的兴趣真的差的很而且目前我和父亲的关系奇差恰巧又是个无神论者,好巧不巧这几个点在我身上都踩了个空。 但是我还是喜欢里面的文字的,很多妖魔鬼怪般地文字真的深得我心,像“月亮掉在了水盆里像一个贝壳”,她的文章给我最深的就是感受。我小时候就是山村里的留守儿童,我踏遍了山里山外的每一处,但自从我进了城我就染上了抑郁。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我在山里的每一刻,与自然贴近的感受让我如获新生,我真的从中感觉到了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与万物互为一体的感觉。 前两个故事都是带着一些悬疑,三个故事的结局都是不出所料地虚化了,可以让我们从任意方向上去延伸。作者的主要思想还是回到山里去,但是这也是我每天睡觉前心驰神往的地方。第一个故事再写山上山下时,总是若影若现表现了许多东西,文化的冲击,自卑与责任,每次感觉想说什么似的马上又跳到山色之中,可以发散的思考实在太多,好的作品或许都是这样能多角度解读吧。第二个故事的悬疑追踪,知道最后才碰到了骑白马的人,也在梦中碰到了作者一直想要找的人,小时候的玩伴那离了家的年轻人还有那个似乎是田利生的陌生人。这个中篇就像看我特别喜欢的公路旅行一样,永远让我对路上的一切都感到神秘又心驰神往。作者就像是那个骑白马的人,把那些山里的故事一个一个捡了起来,哪怕最后还是被人遗忘,但那些那些生活文化好像从未离去,等待着每一位有心的拾荒者。
我学了一辈子理科,也不懂怎么去理解故事,但那或许不重要,但还是被这种自然纯朴所打动,我现在才知道当下的感受是多么鲜活和令人像能重生的感觉从孤独的天地万物间找到自己的归宿
以鸟兽之名读后感第十四篇
其实我真的很少接触文学作品(可能我小时候看得更多),我现在看的都是心理学的书,逐字逐句地推敲。孙频的这个三个故事,我最喜欢的《骑白马者》,最难入境的是《天物墟》,只要是第三个故事里我对文物历史的兴趣真的差的很而且目前我和父亲的关系奇差恰巧又是个无神论者,好巧不巧这几个点在我身上都踩了个空。 但是我还是喜欢里面的文字的,很多妖魔鬼怪般地文字真的深得我心,像“月亮掉在了水盆里像一个贝壳”,她的文章给我最深的就是感受。我小时候就是山村里的留守儿童,我踏遍了山里山外的每一处,但自从我进了城我就染上了抑郁。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我在山里的每一刻,与自然贴近的感受让我如获新生,我真的从中感觉到了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与万物互为一体的感觉。 前两个故事都是带着一些悬疑,三个故事的结局都是不出所料地虚化了,可以让我们从任意方向上去延伸。作者的主要思想还是回到山里去,但是这也是我每天睡觉前心驰神往的地方。第一个故事再写山上山下时,总是若影若现表现了许多东西,文化的冲击,自卑与责任,每次感觉想说什么似的马上又跳到山色之中,可以发散的思考实在太多,好的作品或许都是这样能多角度解读吧。第二个故事的悬疑追踪,知道最后才碰到了骑白马的人,也在梦中碰到了作者一直想要找的人,小时候的玩伴那离了家的年轻人还有那个似乎是田利生的陌生人。这个中篇就像看我特别喜欢的公路旅行一样,永远让我对路上的一切都感到神秘又心驰神往。作者就像是那个骑白马的人,把那些山里的故事一个一个捡了起来,哪怕最后还是被人遗忘,但那些那些生活文化好像从未离去,等待着每一位有心的拾荒者。
我学了一辈子理科,也不懂怎么去理解故事,但那或许不重要,但还是被这种自然纯朴所打动,我现在才知道当下的感受是多么鲜活和令人像能重生的感觉从孤独的天地万物间找到自己的归宿
以鸟兽之名读后感第十五篇
“我”与墙后伸出的那枝桃花“迎头撞上,那种欢喜热烈,简直让人落泪。”
“他虽然平素寡言,总像静静潜伏在水面之下,有时候却会忽然从别的地方浮出水面,且姿态悠扬,头顶着水草或月光,使他看起来就像只华美的海兽。”
“他办公室里的那点灯光一直压迫着我,我担心他写着写着会忽然变成一只庞然大物,然后绝尘而去。而我则变得越来越平庸,最后彻底淹没在人群里。”
第一次看孙频的文字,有许多神来之笔。
很多地方的华美落下来变成沉默的印记,很多的孤独感在文字里追逐跳跃,这些巨大的孤独组成了孙频本身。
孙频写人的那种游离的状态,有一招叫做“松散薄脆”,人物都是沉溺的状态,如果冲出水来,满身是水,满脸兴奋,有狂躁和激情。如果闷在水里,咕嘟咕嘟吐出悄无声息的泡泡,最后便不再出来。彻底失去踪影。
我欣赏她写时间,“深山里的光阴夹杂着虫鸣鸟叫和草木的清香,缓缓从我们身上踩过去,脚步迟缓犹疑,似乎只要我一伸手,就能抓住它。”
“在这样寂静的山林里能听见时间层层剥落之后,掉在地上的扑簌声,如落叶一般。”
在文字的世界里,我觉得孙频能抓得住时间,她总是可以回到一种过去,探究此刻,预测将来。她步履蹒跚,是一场场战争之后唯一的幸存者。
她用华丽的词藻装饰强大的寂寞。从此与孤独作伴。
读到一本书的后面,感觉会有一些疲乏。被孤独感冲刷出的疲累浮现在头脑,然后,又会在重新翻阅文段时,被那些神来之笔彻底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