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是一部描写了一个女孩在探险过程中意外掉入一个神秘洞穴的故事。在洞穴中,女孩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她勇敢地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成功逃离洞穴。这部小说通过女孩的探险经历,展现了勇气和坚强的力量,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洞》读后感(一)
你在做什么
现在,
你在做什么?
一会儿,
你要做什么?
再一会儿,
又做什么?
昨天,
你在做什么?
前天,
你在做什么?
明天,
你做什么?
后天,
你要做什么?
我只是问问,
不用回答我。
2012.5.23
1/4页《洞》读后感(二)
作者用全知的视角,写了一段平淡的事:挖洞。
书的封面是一片棕色的土地,当中一个蓝色的的圆圈,一只白色的蝴蝶翩翩飞过,身后留下一条断断续续的轨迹。这是主人公坐在洞里往天空看的景象,画面上没有人,却使观者想到一个小孩坐在洞里志得意满的神情。
与此相对的,是书的封底,一个黑色的圆圈落在棕色的土地上。这是正在挖的洞,还是已经被填埋的洞?和封面相反,封底采用的是俯视的视角。使观者想到一个小孩想要做成一件事时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还是把挖好的洞的又填上土之后满足?
故事的内容呢?讲的是一个小孩,不理不睬别人的打搅,一直做着挖洞的事。一个无所事事的小男孩遇到了一只无所事事的虫子,虫子来了又去了,给平淡的故事,增添了一些情趣。这个没有情节的故事,在配上稚拙的图画后,立刻呈现一段质朴的往事。
他有什么目的吗?
这真是个愚蠢的问题,只有长大了的人才会问这样无聊的问题。在以利益的有与否衡量是否做事的大人眼里,孩子的行为无聊了,也太可笑了。那是大人不屑于做的。
这本书在豆瓣上评分达到了9.1。我想,它受到欢迎的原因,是因为读到这本书的人在越长越大的岁月里,因为这样一本书,记起了自己也曾沉浸在一件类似的事里。
2/4页《洞》读后感(三)
今天和儿子在图书馆,信手翻到了一本《洞》,薄薄的一本,封面的颜色可以用单调来形容,封底居然超像日本国旗。就在我打算将它送回书架的时候,儿子翻开了第一页。于是我们俩一起读一遍,又一遍,第三遍,非常喜欢。
羡慕书里这孩子,不需要开车出城,不需要租地买门票,竟然有块土地可以随便挖洞。
这应该是一个安静的,关于沉浸的故事。绘读问题来了!
浩志为什么挖洞?
你可以说他是无所事事,也可以说他喜欢玩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还没想好”。童年只有一次,为什么一定要做那些“想好了”的事情?人生中的那些计划,又有哪些是你真正能实现,又真正需要的呢?浩志坐在自己“还没想好”干什么的洞里,用手摸着洞壁上自己留下的锹痕,感受着泥土那好闻的味道,在心里默想着:“这是我的洞。”相信此时的他也认为,这完全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他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一个如此安静的,一个如此接近自然的,一个如此真实而又有些虚幻的世界,虽然它仅仅是一个洞。未来世界的孩子啊,你们能否体会到内心平静的美好?只要我们沉浸其中,安静的生活,一件再简单的事情,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无比快乐。
浩志挖洞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么?
当然遇到困难了。洞越深,浩志的汗水越多,最后手上都起了水泡。好在浩志没想太多,只是默默的告诉自己:“再挖,再挖深一点。”最后,坑变成了洞,又变成了超过了他身高的深洞,就这样一点点的实现了。
浩志在洞里遇到了谁?
一条小青虫。我认为那应该是条蚯蚓。浩志挖洞的时候,它也在不停的挖洞。人们都说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其实它和浩志一样,不过是“还没想好”去哪里。相遇了,打个招呼,又各自忙各自的。人和动物都是这个地球的居民,相安无事,何必互相打扰。
浩志在洞口看到了什么?
我们总是将目光短浅的人比作井底之蛙,浩志却很满意在自己挖的洞里所看到的天空。没错,就是封面那个样子。在浩志眼里,天空变小了,蝴蝶却变大了,居然能从他的天空中横穿过去。作为一个普通人,洞口的天空或许能放大小小的幸福。
浩志为什么又将洞埋了起来?
注意到最后一页画纸了么?没有人物,也没有文字,只有安静的天空和安静的土地。其实你自认为的“创举”在别人看来又算得了什么?所以,浩志完成了挖洞,只是在心里想:“这是我的洞。”从洞里跳出来,又望着洞在心里想:“这是我的洞。”我想,随着他慢慢的把洞埋起来,这个洞已经深深的留在了他的心里,他的童年记忆里。
浩志为什么每次回答的都是同样的话?
浩志的对话很有节奏感。他回答妈妈的话,是两段内容的开始。妹妹的出现代表愿意帮助他的人,浩志都回答:不行;邻居秀志的出现代表愿意分享成果的人,浩志都回答:还没想好;爸爸的出现代表支持他的人,浩志都回答:是的。每次回答之后,他都继续做他自己的事情。其实通览全书,不难发现,小浩志蓝色工装裤和天空是一个颜色,而衣服也更接近土地的颜色。通过简单的画风,简单的颜色,简单的人物造型,勾勒出一个执着,安静,甚至有点木讷的小男孩形象。这活脱脱就是标准日本人的自画像。一个民族,执着的人多一点,安静的人多一点,或许就是好事。
3/4页《洞》读后感(四)
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注意:本评论很可能会让你失去掉很多阅读此绘本的单纯感动,丧失想象力,让此书变得没那么好看。
另:此文不算什么。但若有人中意,也请勿转载。
=========分割线=============
近来对叙事分析比较感兴趣,现拿这本绘本做个尝试。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不禁对这本书的排版感到一些惊奇,左页和右页大致分摊了地面上地面下的内容,封面封底的两个圆分担了洞里看外和洞外看里的内容。
故事总结起来非常的简单:主人公挖了一个洞,跳了进去坐着,最后出来把洞填上。但是画面的安排和对话情节的设置非常的讲究和深刻。以下为笔者阅读时候发现的细节和尝试的解析。
1 P1 星期天的早上,浩志没事干,开始挖洞。
第一页交代了时间。周日,早上。周日的含义是什么呢?在周日,故事里面出现的人物都有空闲,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周日是休息日,同时也是放下工作学习,体验自我的好时光。从后面的内容得知,故事结局时天色开始转暗,但再没有文字的提示。由于绘本的图画和文字都是简洁风格,每一个被描述的部分都有尝试探索意义的价值。早上可以看作一个计划的开始,一个开始的讯号。
事情的开始并没有过多的铺陈,简单一句“浩志没事干”,就开始了。正如我对于周日的理解,我认为正因为是无要事缠身,浩志才有功夫去做这件对他而言很重要的事情。
挖洞这件事情很重要么?这是我与他人讨论这本绘本时的一个争论点。我认为是的。原因在于浩志的准备:他穿了他的工人裤,还带了大铁铲——他是准备做一件“大事”的。值得注意的是他没有穿手套。有小孩用的劳工手套么?浩志是忘了手套还是刻意不用的?这里给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2 P2 妈妈来了:“你在干什么?”浩志回答说:“我在挖洞呢。”说完,继续挖洞。
挖洞的事情刚刚开始,最早发现的是妈妈。这是巧合吗?不管怎么说,小孩子拿起一把铁锹开始挖洞这件事情还是很诡异的,从后面我们可以发现,妈妈并没有阻止浩志的行为,这是很了不起的。但妈妈对浩志有没有疑惑、担忧呢,应该是有的。要说为什么,妈妈把浩志挖洞的事情告诉了爸爸啊。
文中没有透露出相关的描述,妈妈有没有把浩志挖洞的事情说出去呢?我觉得有。原因在于妹妹、爸爸出现的时机和爸爸对浩志的态度。这里先保留一下,继续看看下一页。
3 P3妹妹雪子来了:“让我也挖一挖。”浩志回答说:“不行。”说完,继续挖洞。
这时候画面中的浩志已经跳到坑里边挖了,坑有他的腰那么深了。这时候还不能称之为“洞”。挖坑的进度在开头的这两页飞快,到后面开始慢了下来。
浩志拒绝了妹妹参与的请求。妹妹的请求可以有很多的猜想。但我比较愿意相信,妹妹没有真干的意思。更多地是“我也要”的心理吧。看看妹妹的装扮,连衣裙小皮鞋(或者布鞋),还抱着娃娃,怎么看怎么不方便挖洞。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但这里并不是多人参与的场合,这个洞必须由浩志亲自去挖。
浩志断然拒绝也是很有意思的,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就看读者的解读了。不管怎样,独自完成的想法还是很明显的。
4 P4 邻居秀治来了:“这个洞,用来做什么?”浩志回答说:“还没想好。”说完,继续挖洞。
所有细心的小孩都不会放过在角落的泥土里面出现的小虫。而这条虫却很容易被大人忽略。这是一条重要的虫,我们可以先把它记住。现在挖洞已经没有刚才那么容易了,浩志脸上开始出汗,并且需要加上脚的力气去铲动土块。
邻居带着棒球帽和小狗来找浩志,邻居的本意是什么呢?可能是找浩志去玩,也可能是遛狗路过。毕竟挖这么一个洞可是一件大事情。“这个洞,用来做什么?”这可是个好问题。邻居想要知道浩志挖洞的目的,在他看来,挖洞是为了做出一个洞,而这个洞应当是有所用途的。
浩志的回答是:“还没想好。”是真的没想好还是不想告诉邻居呢?话说回来,这个洞需要拿来做什么吗?必须要拿来做什么吗?不管如何,继续挖下去才是要紧的事。
5 P5 爸爸来了:“别急,急可不行。”浩志回答说:“是啊。”说完,继续挖洞。
这个洞已经比浩志自己还深了,挖掘的工作也越来越困难,浩志脸上的汗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青虫也在刨洞,它跟浩志的距离越来越近。
很多人读了以后都对浩志爸爸的包容和支持表示感叹,觉得这位爸爸真的是了不起。我想提出的是,这也是爸爸一番努力的结果吧。结合回之前我对妈妈的猜测,可以预想这样一种场景。妈妈回到房间,跟爸爸讲了儿子挖洞的事情。妹妹听了跑出去看了下,可能还跟爸爸抱怨了下哥哥不让自己挖的事。爸爸可能偷看了下正在挖洞的浩志,并选择在浩志需要支持的时候出现。
对于儿子在做一件特别的事情,家长会怎么看呢?我不认为浩志的父母能够很好地理解儿子的行为和儿子的感悟。挖洞是浩志个人的行为,洞挖得怎样,好不好挖,遇到了什么只有浩志自己清楚。然而浩志的父母还是很了不起的,一方面敏锐地观察到小孩的变化,另一方面能够忍住自己的不安和疑惑给予小孩空间,甚至给予支持,不是用心的家长是做不到的。
6 P6 手上的水泡好痛,汗从额头上流了下来。“再挖,再挖深一点。”
浩志想。
洞已经相当深了。浩志满头大汗,挖出来的沙子要将铲子举过头顶才能运到洞口之外。挖洞的行为很艰难,甚至伴随着痛苦,但浩志还需要再挖一会。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即将见面的小青虫。
7 P7 这时,一条小青虫从洞底下爬了出来。“你好。”浩志说。小青虫没吱声,又回到土里头去了。突然,号之浑身一下没了力气。他不挖了,坐了下来。
青虫终于发挥了它在故事里的作用了。但如果留心图片,青虫在更早以前就已经参与到故事中去了。青虫的含义是什么呢?青虫的出现是一个信号,在青虫出现之后,浩志停止了挖洞,坐了下来。洞宣告形成了。
洞的含义可以是什么呢?洞可以是休息、生长的场所。动物们依靠洞来过冬,退衣换壳,完成生命中的一次成长与转换。洞同时也像蛹,不是么?青虫把蛹做出来了以后,就会停下来休息,等待转变。青虫的出现又离开是一个提示,浩志可以停下挖洞,坐下来休息了。
说得更深一点。我们把地面上看作是日常的外部世界,地面以下就是我们的内心领域,更直白一点,就是无意识的内容。若将深挖的行为看作是对自己无意识的挖掘,那么浩志和小青虫的对话则意味深长——浩志在无意识的领域中看到了一条小青虫,并尝试与之对话。青虫可以是浩志自己。青虫浩志有结蛹等待的需要。同时,现在没有意识层面的什么事了,对话变得多余,也不需要行动了,剩下的只有等待。
8 P8 洞里静悄悄的。土,散发出一股好闻的味道。号之摸了摸洞壁上的锹痕。“这是我的洞。”浩志想。
青虫回去了,浩志坐在洞里露出笑容。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呢。呆在洞里还挺舒服的,土发出好闻的味道,洞避上都是自己努力的证据。这是浩志的洞。
当小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会有多高兴啊。
9 P9 妈妈来了:“你在干什么?”浩志回答:“坐在洞里头呢。”说完,继续坐在洞里头。
刚刚买完菜的妈妈回来,发现小孩坐在自己挖的洞里头一动不动,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在询问小孩的时候,不禁把手放在嘴边,好让浩志听得更清楚。
再一次,妈妈最先发现了浩志的变化。真是厉害。妈妈总能敏锐地捕捉住小孩的改变。和之前相同,妈妈告诉了其他人这件事情。家长对小孩真的是各种操心。然而操心就意味着一定要去做什么吗?我觉得绘本里的父母给出了很好的回应。
另外,小青虫选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回去。看到这里的小朋友想必很兴奋,他们在阅读绘本的时候,对浩志和青虫的关注度是一样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10 P10 妹妹雪子来了:“把它当水池吧。”浩志回答:“不行。”说完,继续坐在洞里头。
看到一个坐在洞里头的小孩,每个人都会有很多问题想要问。精简下来的,是作者认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问题。妹妹从妈妈那里得知了事情的进展,已经不关心哥哥的行为了,她关心这个洞——家里多了一样东西,妹妹想要赋予它意义和功能。妹妹认为可以做一个水池。
浩志回绝了妹妹的建议,并且以行动表达——浩志继续坐在洞里,没有出来。
洞可以用来做什么呢?这是继“要挖一个怎样的洞”之后的有一个悬念。每一个阅读绘本的小孩都会展开自己的想象:如果我有一个洞,我会拿来干什么?
浩志有计划么?
11 P11 邻居秀治来了:“是要当陷阱吗?”浩志回答:“还没想好。”说完,继续坐在洞里头。
邻居戴着棒球手套和狗狗回来看浩志了。手套戴上了,看来跟狗狗玩了一会儿。
邻居给出了他的看法。这么费神是要做恶作剧阿。结合回后面对于这个洞的描述以及封底的图片,我们可以想象下这个洞给别人的感受。
12 P12 爸爸来了:“洞挖得不错啊。”浩志回答:“是啊。”说完,继续坐在洞里头。
关注小虫的小孩一定会注意到,小虫挖了另一条通道离开,一只蝴蝶飞进了画面。这是偶然么?蝴蝶也是很重要的角色呢。
大家都在关心这个洞的意义,唯独妈妈注意浩志的变化,爸爸关注浩志和这个洞本身。什么样的洞算是个好洞呢?爸爸看得出,浩志很喜欢这个洞,那就足够了。
从另一个方面,绘本也显示出日本家庭的交流特点:简短,但背后却是深思熟虑,左右考量。这造就了日本人敏感细腻的性格,同时也使他们的表达充满暧昧和晦涩。
河合隼雄曾经感叹意大利人天生开朗的个性,让他们总是平易近人。可要知道若不是在充满母性和集体无意识、总是关注内心与自然贴合的日本中长大,河合又怎能这么容易进入荣格的体系?
13 P13 浩志抬头朝上望去。从洞里看出去的天空,比平时要蓝得多,要高得多。一只蝴蝶,飘呀飘呀地,从那片天空上横穿了过去。
这里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视点:浩志从洞里看洞外是多么的美丽。这可能是洞的效果,也可能是浩志许久不关注“外面”的结果。蝴蝶适时飘过,成了另一个重要的信号:浩志可以出来了。
故事的两个重大转折分别出现了小青虫和蝴蝶,这是象征意味非常浓厚的事。如果我们把小青虫和蝴蝶用洞来联系起来(如果没有这个洞,浩志就看不到它们了),洞作为过渡性的蛹也就更为强烈了。
另:电脑前的各位有多久没有认真看过天呢?不妨拿一个卷纸筒去看看,看看天空是怎么样子的。(笑)
14 P14 浩志站起来,往上一跳,从洞里出来了。然后,低头朝洞里看去。洞里,又深又黑......
当浩志离开了洞,洞在画面上的冲击力更强了,正如绘本上描述的,洞“又深又黑”。当回忆起自己青春年少的时候,尤其是中学时代的青春期,有多少人会有“后怕”的感觉呢。
河合隼雄将青少年的成长比喻成在悬崖间蒙眼过独木桥,险象横生却不自知,只有旁观者与走过桥后脱下眼罩的自己方知晓。那些不幸在中途醒悟主动或被动退下眼罩的人,则会被深深的悬崖与窄细的独木桥吓住,不敢再挪动脚步,甚至惶恐中堕下深渊。
然而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部分。那是在洞里的自己。没有人能参与、帮忙。他人能做的,仅是站在洞口朝里面声援打气。同时,什么时候能从洞里头出来,也不是别人能干涉的事。
15 P15 “这是我的洞。”浩志又这样想了一次。说完,慢慢地把洞埋了起来。
天色从P14开始改变,这一页转红,下一页转黑。对应回开头交代的“早上”,故事已经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浩志再确认了:这是他的洞。这是他所创造的,在这一刻也将由自己把它填平。对于这个行为,读者的反映和感受千差万别,但就我所接触到的小孩而言,大家似乎都对这个举动表示出理解或者兴奋,这是很奇妙的事情。
我们当然可以给出各种各样的解释。作为一个从事儿童咨询工作者而言,我更愿意理解为,象征性的经历不一定需要在物质层面上留下痕迹,同时这也代表心理经历是私人化的体验,别人不能随意参与其中。
16 P16
这一页里,一切回到了初始的状态,唯独天色发生了变化。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就是青虫和蝴蝶的痕迹消失了。作为一部处处体现出精心安排的绘本,粗心所致是说不过去的。
痕迹的消失留给人想象的空间,甚至让人对这个故事是否真正发生过产生怀疑。这给读者留下选择的余地。小孩阅读这样的绘本是非常舒服的,不刻意地强调外部世界的“真实”减少了小孩对自身各种幻想的焦虑。
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浩志这天并没有吃饭。
17
最后探讨一下《洞》对于儿童和成人的意义。
这本书作为儿童向绘本是相当成功的,因为它同时引起了儿童和成人的阅读热情。儿童在阅读绘本的时候会发现文字描述没有出现的内容,这给儿童带来了巨大的如同挖掘宝藏一般的阅读乐趣,无明显教育和评判的内容让儿童感到轻松,出人意料的开展和结局调动起儿童无数的想象:如果我挖一个洞,我会见到......
成人方面,与儿童一起阅读很容易让人带入到儿童的世界中去。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成人陪着儿童一同关注青虫的走向,蝴蝶的路线,当它能够以儿童的观点去看这个故事,挖洞这件事情也变得不那么奇怪和突兀。对于儿童的想法和行为,也就多了一分理解和宽容。如果成人愿意再多思考一些,则会得到更多更多的收获。
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