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和世界相处读后感(一)
每个人都有追求完美的自我奋斗要求,却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早期生命体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节拍、旋律和方向,在真实世界如果遭遇挫折就会形成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感却又被想要超人一等的优越情结所掩盖。
所有的人生问题主要归为三类问题:生活区生活、工作、爱情。要解决这三个问题,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社会兴趣。就是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这本书就是教会你如何努力去追求人生的意义,有了意义,生活的各种问题都不会再是问题。
这样和世界相处读后感(二)
阅读这本书,着实让我有挫败感,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看得却很辛苦,有些话颠来倒去不断重复,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阿德勒的问题。作为一个看了不少心理学书籍的我,咋就看的那么费劲呢?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有些篇章我甚至放慢阅读速度,字字句句慢慢斟酌,但是阅读过后似乎也并未留下特别深刻的记忆点。
书名《这样和世界相处》很有方法论的意味,这也是吸引我去阅读的初衷,但是阅读之后并未得到心里渴望的明确答案。如果真的要总结一个观点和结论的话,大概就是在孩子小时候,就提高其社会兴趣感,克服“自卑感”。
其实这是一本上世纪初的作品,很多观点在后来其他的心理学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表达,自己不快乐、孤单、无助、缺乏安全感的症结和后来的心理学著作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能还是表达方式上的问题,个人接收起来有一点困难。
这样和世界相处读后感(三)
这本书的书皮首先看到的是一只刺猬,刺猬满身的刺,好像它可能没有朋友似的,其实不然,只要自己有这份心,任何事情都不是难事,特别喜欢这句“送给对自己仍怀有期待的你”。在生活过程中我们总会遭遇这样或哪样的问题,可是每件事的处理,都会如大家所愿吗?我看未必吧!这本书特别适合我们仔细的去阅读,去品位。
当时买这本书也是因为自己当时正有心理上的困惑,这本书是和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大师阿尔弗雷德所写,可能我们感到困惑的事情在这本书里都能得到解答,有时候我们可能不能解释的事情在这本书中也可以给您一个合理的回答。而且这本书也适合已经为人父母的人群,里面有好多关于对孩子的教育,很适合现在的父母。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父母对孩子溺爱的比较严重,其实他们都是不好的习惯,对以后孩子的成长不利。希望父母们都能有所领悟。
这本书值得多读几遍,才能真正把里边的东西都学会和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这样和世界相处读后感(四)
中国是个关系社会,这点大概谁都不能否认。如何经营关系,掌控自己的人生呢?这就要建立好一个关系网,什么是关系网?说白了也就是一个圈子。只有控制好自己的关系网,经营好自己的圈子才能在这个社会中过好自己理想的生活!
我们无法左右天气,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有一个好的心情、好的心境、好的处世方式,就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底色和品质,也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价值。
因此,人生的一切作为,要从学会控制自己的人生开始。
三毛说过: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坦率地说,年轻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人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阅历少,经验缺,心智也没有成熟到那一步。中年以后,这个过程变得简单,只看你愿不愿意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控制自己的人生,经营好自己的圈子。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通过十五堂生活自修课,从人生的困境、人生意义、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等角度,引用了诸多通俗易懂的案例和口语白话文,就人生从小到大所有可遇的心理行为,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开篇就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马上产生共鸣,使我对于生涩难懂的心理学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信它会帮助更多人解决修正生活模式,更快的找到生活的理想状态,让更多人把控自己人生。真是非常值得一看!
这样和世界相处读后感(五)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对普通人而言*有生活价值的一本书,国内首次翻译引进。
★本书在阿德勒去世后出版,是其一生成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全书蕴含阿德勒一生思想精髓:“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并强调人的“社会意识”,引导读者修正自己的生活风格,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世界。
★通俗易懂,对于洞悉自己和周围人的言行所对应的内心世界,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是普通读者了解心理学、了解人性、人的内心和行为模式及生命的意义所在的心理学经典读物。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十五堂生活自修课,一步步带领你的心灵与世界和谐相处,走出自己孤单的岛屿,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本书中生动细腻地阐述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各种形态、特质、行为习惯,进而剖析出适合自己的人生任务,修饰我们的生活风格,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社会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
如果:
你总是害怕和陌生人说话;
你总是对进入新环境感到胆怯;
你总是与周围的事物格格不入;
你总是孤单、焦虑、极度缺乏安全……
那么,请你听著名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将通过本书与你娓娓道来: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是可以被解决和超越的。
关键就在于,
你是否懂得建立“社会兴趣”,
为自己塑造健康的生活风格和对困境的认知,让自己适应社会,
进而借助社会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和超越困境。
人生,没有真正的完美,
但有真正的圆满。
你一直追寻的心灵良药,
不是孤傲,而是给世界一个拥抱。
这样和世界相处读后感(六)
中国是个关系社会,这点大概谁都不能否认。如何经营关系,掌控自己的人生呢?这就要建立好一个关系网,什么是关系网?说白了也就是一个圈子。只有控制好自己的关系网,经营好自己的圈子才能在这个社会中过好自己理想的生活!
我们无法左右天气,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有一个好的心情、好的心境、好的处世方式,就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底色和品质,也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价值。
因此,人生的一切作为,要从学会控制自己的人生开始。
三毛说过: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坦率地说,年轻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人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阅历少,经验缺,心智也没有成熟到那一步。中年以后,这个过程变得简单,只看你愿不愿意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控制自己的人生,经营好自己的圈子。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通过十五堂生活自修课,从人生的困境、人生意义、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等角度,引用了诸多通俗易懂的案例和口语白话文,就人生从小到大所有可遇的心理行为,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开篇就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马上产生共鸣,使我对于生涩难懂的心理学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信它会帮助更多人解决修正生活模式,更快的找到生活的理想状态,让更多人把控自己人生。真是非常值得一看!
这样和世界相处读后感(七)
我们就这样匆匆忙忙的来到了这个世界,什么都来不及想,什么都来不及思考,有的人会感慨世界的不公平,有的会愤世嫉俗,可是静下心来想想,在我们在感慨不公的同时,又做了什么呢,我们只是义愤填膺,只是言之凿凿,只是在别人和社会上找原因。从来没有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所以亲爱的,让我们和这个世界好好相处。
没有理想的你,没有行动力的我,但是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我们。
很多心理学,社会性的书籍其实内容在我看来都差不多,只是表述的方式和角度不同,每个人喜欢的方式也不同,而且我也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只是发表一下个人想法。本书将“自卑感”与“社会兴趣”结合起来。以求帮读者修正生活模式,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从多方面剖析,人的性格本来就是受多方面影响的。孩童时期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身边的人和事都影响着每个孩子的未来,而现在的大部分家长都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理解成物质或者生活方式,教育水平上,我不是说这几方面不对,但是正确的三观不应该也是起跑线上不可少的吗,难道一味的争强好胜,把所有时间用来补课,放弃快乐的童年真的对吗?面对如今的社会,我迷茫啦。
人生短短数十载,睡觉占去三分之一,基本生活需求占去三分之一,人生的乐趣又占几分,等迟暮之年有该回忆怎样的青春。
我没有能力去把这本书的精髓用我的自己的话去总结,在我看来一本书能有几句话触动人心,便是好的。
这样和世界相处读后感(八)
我是个有拖延症的人,书拿到手了会拖几天再看,看完了又拖几天再写感受,所以我看完《这样和世界相处》其实已经有一周了。之前看特立独行的猫的文章的时候,其中有一段描述,说的是她在地铁看一本书的时候,着了迷,到站后下了地铁就直接坐在休息椅上看。好书就是有这个魔力,让人开始看了就欲罢不能。而《这样和世界相处》我用了两天时间就看完了,我白天要上班,所以只有在地铁上和晚上回家后看,这本书于我而言就是让我欲罢不能,所以我即使不眠不休也要第一时间看完。当然,不眠不休对于一个上班族来说是不现实的,但是,确实因为我想读这本书,挤出了很多时间。
书中所讲的例子和描述的事情,都在慢慢渗透着你和世界怎样相处,然而,不论怎样相处,每个人所展现的相处模式都是与自身的心理息息相关。这些心理的形成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小时候发生的某一件时,父母的教育,成长过程中所初的环境,或者长大后发生的事,等等。。。
就比如说,小时候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是极度溺爱小孩的话,那么他长大后所展现出来的相处模式便是自私自利,不会考虑他人。还比如说,一个女人被男人伤害了,那么她对男人的看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见的“男人每一个好东西”。当然,这些情况只是一部分,并不涵盖所有类似经历的人。
还有一些作案的罪犯,他们一部分人的作案动机和作案心理就是收到过去经历的事情的影响。例如,一个小孩到别人家做客,在没经过主人允许的情况下,拿了人家的东西,家长得知后并没有告诉他那是不对的,更有甚者还可能会说很棒,很聪明,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就极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偷盗的罪犯。
所以说,每个人所呈现的与世界相处的状态,是收到过往经历和教育的巨大影响,这些影响有好有坏。而或许不同的人经历的同一件事,在这件事之后,这些人所受到的或好或坏的影响,都是根据自己心理的调和力和判断力了。
再者说,我们遇到的一些人,他们可能自卑、可能害羞、可能不敢与人接触、可能孤单、可能焦虑、可能融不进新的环境等等,这些原因都是可以寻根究底的。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这本《这样与世界相处》,将带领读者探寻与世界相处模式的表象背后的成因。
这样和世界相处读后感(九)
《这样和世界相处》是一本就如何了解自我心理与世界的关系的书籍。
书中提到“人的行为,始终来自于自身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这个论点不仅真实且具有很强的哲学意味。我们存于世界之中,伴随着不同的时代背景,根据不同的家庭周遭环境的影响,通过后期自身不同的养成以不同的进化目标抒写了我们各自不同的生活轨迹。与此同时,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困境,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且衍生了不同的心理问题。
一 、个体心理学
这本书中提到了“个体心理学所要让人了解的,在一个人透过他的优越目标、自卑强度感、社会兴趣多寡三方面所显示的意义。”,个体心理学让我们通过现象可以看到这个人问题的可解性与本源。本书中提到很多案例中的病人,他们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从童年早期找到。所以辅导的时候必须对其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找出答案。
二、身体的智慧
人体是一部十分精密且高级的机器。在不断的进化与改善的过程中,灵与肉都在不停地发展着。成功或者是失败都给予我们的身心不同的刺激,与此同时我们的身心也做出不同的反应。通过个体心理学的认知和应用,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己或是需要辅导的受众的运动律从而更清楚的了解“器官俚语”,从而真正的缓解现象,解决问题。
三、社会兴趣
本书中,多次提到了“社会兴趣”这一概念。许多个人心理问题长源于社会兴趣较低或者缺乏。
无论是在奋斗过程中损耗的自卑感或是被从小娇惯纵容养大的孩子还是与生俱来器官低劣以及疏忽等等都与社会兴趣密不可分。了解社会兴趣真正缺失的原因所在从而建立新的社会兴趣方可解决某些因个性产生的个人心理问题。
与此同时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且在恰当的时候对孩子说明。让孩子了解到自身的价值,与一些问题需处理不可避免或是逃避的重要性,不给孩子过分的纵容娇惯以及束缚从而给孩子一个培养健康的个人心理的环境与引导条件。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不仅了解到很多个人心理问题都是从童年的相关养成密不可分,且懂得如何更好的通过现象纵观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以自己可接受的方式引导并且改善自己的个人心理问题。从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生活节奏飞快的焦躁年代,更加平和和宽容的生活成长。变成更好的自己。
这样和世界相处读后感(十)
人的行为,始终来自于自身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
把“自己的妄想”合理化的强烈欲望,经常是每个人在建构自己的生活风格或人生意义时,导致自己误入歧途的一个基本要素。
如果家中的某个孩子,总是觉得自己被家人忽略,不被重视,他心里可能觉得自己受到威胁,因而会被这种威胁感套牢,心中也会确信:“我就是得躲在别人背后。”或者,也可能产生反作用,深信自己有能力,只要努力奋斗,就可以超越所有其他人,从此不肯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人们之所以会有自卑感,是因为要克服困境、向上奋斗,以及社会兴趣,这只有在出现考验社会兴趣数量的情形时,抗议感觉才会表现成为强烈的症状。
自卑的感觉统治着人的精神生活,在人的不完全、未实现的感觉里,以及人类的不断奋斗里,都可以清楚看到它的存在。
人的自卑感,通常是在向前奋斗的过程中耗损掉的。
人不敢面对问题,不是因为罪恶感,而是因为他们的人格有问题,他觉得可以利用罪恶感作为借口,不去求进步。
有没有自卑情结,总是要在下列事实中去找:过去的生活、至今为止的行为、孩童时期被溺爱、低劣器官的存在以及在孩童时期被忽视、没有得到爱的感觉。
了解人,唯有研究他在解决人生问题方面所做的努力及行为。
人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的社会化,才能去解决各种层面的问题。
对于神经官能症患者来说,他宁愿受苦,也不愿个人的价值感遭到破坏。
只要稍有机会,病人就会变得傲慢,以及当他认为的危险因素出现时,他如何立刻退却。
他没有为妻子与孩子着想,他唯一的兴趣是在让自己看起来在最佳的状态,他的这一专注比他追求成功的努力还要强。
他想在婚姻生活里,复制他和家人的关系,复制那种控制他人的关系,然而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天真的想法一定不会成功的。
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应该从他有关童年的最早记忆中去找,它们常深藏在其中。
在这个世界上,要是太过坚持我们认为是对的事情,就必然会为我们带来许多错误的想法及观念。
当人在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时候,就很难抛弃原有的观点。
不过没有人可以在自卑感里感到安心,进化规定每一个活着的存在往一个完美的目标奋斗,这一奋斗是没有休息的,或者是往社会兴趣的方向前进,或者是往相反的各种不同方向前进。
刻意装成很有权威的样子,是失败的前奏。
任何自卑感在认识人的前面会变得更加沉重。
这样和世界相处读后感(十一)
这本书写的非常的棒!特别适合对自己仍怀有期待的人拜读。
行走在任性丛林中,是不是就会迷茫、纠结、受伤,从这本书里你会找到根结所在。
成人的有些所作所为,作者带领我们追溯到童年时代。作者提到的非常贴近生活,就如作者所说:生活、工作、爱情不给我们任何逃避的机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勇敢面对。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因身体缺陷而引起的心里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阐述作者所经历的病例,针对性的分析,使读者看起来非常容易理解。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孩子的童年生活对其一生的影响将是非常重要的。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将是父母的责任。
本书一共十五章: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你的“生活风格”,决定你的困境;人生的任务;身体与灵魂;体型、运动、个性;自卑情结;优越情节;失败的形态;娇生惯养着的非真实世界;神经管能症的性质;性变态;童年的早期回忆;妨碍社会兴趣发展的境况;白日梦、夜梦;人生的意义;多方面了解世界,让读者深思。
本书不仅对作为父母的有指导意义,让他们在教育子女是能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而且还对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具有指导意义,小到身心大到人生任务及意义,从深层次探讨这些东西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眼前一亮的感觉,是继自卑与超越之外的有一本经典好书,通俗易懂,娓娓道来,如一为长者指引着人生的方向,好书!好书!
建议大家亲自百拜读,一定会让您受益匪浅。
非常棒!
这样和世界相处读后感(十二)
最近看了几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籍,河合隼熊写的《心理治疗之路》艺术主要讲了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具体过程以及如何成为心理治疗师,虽然这本书讲的很傲,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如何自我修养还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在看到本书《这样和世界相处》之前我还看了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勒特的另外一本著作《自卑与超越》,在这本书中主要是选取的人的自卑心理这一部分,从这一部分出发详细的解读了自卑感的产生根源以及如何实现自我的‘超越’,和本书《这样和世界相处》相比起来的话更加偏专业一些。结合这三本书的比较,我认为本书更适合一般人群阅读。
《这样和世界相处》一共分为十五个章节,虽然作者尽量将语言说的通俗,但是作为没有相关基础的读者来说想要看透这本书还是需要一些力气的。而且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惊讶,例如在第一章“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中作者开篇给人的行为的定义是:‘人的行为,始终来自于自身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可能这里你还没有什么感觉,接下来作者写到:‘我们的感官所感受到的,只是我们主观的错觉,本来就不是实际的真相。而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也只是外在世界投映在我们心里的主观映像而已。’这个观点估计对于我们国内基本从小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人来说有点难以理解,在辩证唯物主义中我们认知的世界是真实存在对世界,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里 又说只是主观感受,到底谁对谁错呢?这是我当时看到这里产生的疑问,不过随着继续阅读下去,才明白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只不过足额着的说法更接地气而已。
还有就是作者为了方便我们理解还适时的选取了部分案例来系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剖析,。还是以刚才提到的第一章为例,作者举了一个很常见的不愿同女孩子相处,除了能和自己的母亲亲近之外的一个律师的案例,作者不是单纯的就下结论说这位律师性格内向什么的,而是从其成长环境开始分析,最后得出其患有‘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案例中虽然用到的是心理学家专业的分析方法,但是我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深奥。本书的其余章节基本都是按照这样的语言来进行展开的,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相信每位读者都会有所收获的。不过我建议在看到第六章和第七章的时候,有条件的话可以结合《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一起阅读,这样能够理解的更深刻一些。
关于心理学的著作市面上相当多,我觉得我们普通人只需要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就可以了,不用学的相当专业,毕竟我们不是以心理学来当职业的,所以这本《这样和世界相处》对于大众来说已经绰绰有余了。
这样和世界相处读后感(十三)
很多孕妇在宝宝出生前,都喜欢胡思乱想,从刚开始希望宝宝长大后亭亭玉立、亦或者风流倜傥,到最后的只要健健康康就好。这中间经历了很多的心魔,一不小心会担忧孩子会不会少胳膊少腿。等孩子出生就又面临着孩子的教育问题,既希望宝宝能自由发展,又希望他能多学点东西全面发展,多么矛盾的父母啊。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连我们自己现在回头想想,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无数个分叉路,我们的每次选择都可以说是自己跟自己的较量,最终,让我们自己成为了一个“健康”的人。
本书《这样和世界相处,送给对自己仍怀有期待的你》,从书名上看,似乎是写给自己的,自己与生活的对话,而让我这个准妈妈看到,却不得不想到了自己的孩子。
书中说到“人类的困境,从儿童期就已经开始”,而书中多个案例更是展示出,这些心理不健康的人们,追其原因,都是因为童年的时候,受到过不健康的教育,被溺爱、骄纵、批判等,导致将来的孩子们出现优越情结、自卑情结、失败情结,严重的有性变态、偷东西、打架斗殴、杀人犯罪等等。
所以对于小孩子,即便只有两三岁,就要培养他的“生活风格”,让他们建立自己的社会兴趣,孩子在不客观的指引下,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为自己开发一条人生道路。所以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引,孩子有可能就会在一条不正确的生活风格下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孩子很乖,或者调皮的很,却没有发现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再加上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或者自己对孩子自认为的感觉,导致孩子越长大,你会感觉越不了解他。而只有当困境出现的时候,才能检测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指数。
周末在家听老妈拉家常,说她看了非常调解员,有个男的因为自己妻子和母亲的战争,他边打电话给调解员说情况边哭,一个大男人就这样在节目上哭的淅沥哗啦的。原来矛盾发生在妻子生了一个女儿后,婆婆对此很不满意,赶紧催促他们生第二胎,妻子不愿意,认为他们这样重男轻女很不好,于是俩人之间就这样产生了矛盾。而这个男人却不知如何劝和俩人,索性外出打工,还拒接听他们的电话,就这样半年都联系不上。
原来这个男人自小跟着母亲,在节目中哭哭泣泣的说着他母亲如何如何不容易的去打拼,他很多事都听母亲的,而对于妻子他也很无奈。调解员们纷纷劝说他,家庭矛盾就那么些事,你哄哄妻子,劝说劝说母亲,不就啥事都没了;调解员还劝说这个婆婆不要那么强势,他们夫妻的生活就让他们自己决定吧。可想必,节目结束之后,事情是否真的有改善,还不好说。
如果分析这个家庭背后的现象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男人有严重的恋母情结及对母亲的依赖,他似乎还是个孩子,这跟他母亲那强势的性格和对这个男人小时候的溺爱分不开,而这些终究形成了他现在的性格:遇到问题就想逃避、就想哭,似乎一哭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大家都会让着他,很典型的不健康心理。
引用书中一段话:
我们所能作的,除了让孩子融入这个社会,还有就是在恰当的时候对孩子说明:
一、社会兴趣的发展到今天为止,仍旧是比较低的水平。
二、真正的社会成员必须为社会谋福利,让自己更加社会化。
三、不要去期待别人可以代替你来完成这个任务。
所以到最后,还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父母们对孩子多一些关心,少一些溺爱。如果不懂这些的父母,建议还是来读读这本《如何和自己相处》,相信不仅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对你孩子的成长也有帮助。
这样和世界相处读后感(十四)
社会变化太快。这是个人人蒙圈的年代。在时光快速流走的感觉中,我们总是在或抱怨,或郁闷,或忧伤,或无助。我有时候扪心自问,我幸福吗?
大抵是不幸福的。而且很多人都很难是幸福的,这样的欲望年代,被满足了才会有满满的幸福感,谁又相信自己能时时刻刻得到满足,谁又能保证好运总是及时亲睐自己呢?
上大学的时候,期待快点毕业走上社会享受更多更复杂的社会体验,而不用关在校门里郁郁不乐。觉得上学的时候特别不自由,需要按时上课,需要早起啊考试啊面对不喜欢的人啊如此等等。完全没有太多自由了。
---可笑吧?
毕业了,不仅要辛苦找工作,不仅要按时按点上班下班,还要经常加班和跟领导点头哈腰,还要违背自己意愿对许多东西表示认同和接受。这时候才发现自由就像猪在天上飞,根本是不可能的,当人格在尘土里被碾压的时候,大学时光里那相同的自由平等变成奢望了。这也说明了许多人回炉考研考博逃避工作的一种心态吧。
《这样和世界相处》研究我们在这个时代,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怎样找到,与世界最棒的合作方式?怎样修练自己,跟这个幸福最好的相处?
这不是鸡汤文和励志语录可以解救得了的。
这是很复杂的一个对自己认知的过程。
作者提出了一个“对世界的解释”的论题。在你的眼里,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你会怎样解释、描述你生存的这个世界?这反应了你和这个世界的一种微妙的关系,又及你的生存状态及其它的种种,这是很全面的,又很现实的一种体现,你会发现重要的根本性的因素,与你的身心灵相关。
“对世界的解释,在个人世界观里是最基本的要素,不同的解释,决定了他的思想、感觉、意志及行动。”
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他的思想和意识是有很大差别的。
同一个世界,每一个人,每一个自己,对这个解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
天啦,要开脑洞了。
说到底,人类还是在不停的进化中。我们都有进化的冲动,和进化的目标。并且有时候强烈,有时候薄弱一些。为什么我们会感觉不快乐,或者不幸福呢?
那就是不太认可或接受自己真实的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认清自己很重要,面对自己就更重要了。
有时候想要暂时的幸福感,就是实现自身的价值观。每个人的个体都有一种“价值心理学”,觉得自己达到了、发挥出了或者超越了自己本该有的社会价值,一般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样和世界相处》这本书中,作者试图解释许多难懂的社会名词和社会状态。比如人生的意义,比如优越情节和失败的形态。哲学的理论有时候比较冷漠和教条,作为这样活生生的人,对于客观的人生意义和失败形态的解释,是无法轻易的得到认同和满足的。特别是作者还试图解释“性变态”,这一章节的内容相当宽乏和空洞了些。我最喜欢的是第十二章关于童年早期回忆部分的阐述,觉得比较有心理共鸣了。
这样和世界相处读后感(十五)
《这样和世界相处》的封面很治愈系,一如书的名字,几乎让人误以为这是一本治愈系的情感小书,再看一眼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便会知道这本书并不像它封皮上的小刺猬与苹果那么简单。这是一本带着温柔和爱意的心理学理论著作,无论是它的作者,还是它的译者,他们都试图帮助读者跨越对专业知识的畏难情绪,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解救之法。
书的原名是《Social Interest: A Challenge to Mankind》,社会兴趣或者说社会需要,正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译固然没有问题,但难免会显得官方、刻板和生硬。译者对书名使用了意译,虽然短短的七个字没有包含任何心理学关键词,却是对整本书最完美的总结——这样和世界相处。阿德勒认为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物,有无社会兴趣是衡量个体是否健康的主要要标准,结合实际生活,我们确实生活在庞大复杂的社会体系中,即便你认为自己周边的关系极为简单单纯。是否愿意和这个社会/世界发生联系,主动联系还是被动联系,社会兴趣高还是低,与社会的互动能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并满足自身需要……这些全部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所面对的问题,《这样和世界相处》一书结合心理学原理和案例分析,可以帮助读者修正生活模式,与世界和谐相处。
这本书的内容很多,共十五章,章章都是阿德勒学说的精髓,在此我们暂且不谈它对于成年人自我挖掘自我修正的作用,仅就它在育儿领域的影响谈一谈。不管是哪一门学科,从来都不会否定人生的头几年之于今后几十年的重要性,育儿书籍有很多,多是从孩子的发育进程来解读,或是从父母——孩子的相处模式、沟通手段上探讨,读多之后难免会有些重复枯燥无味之感。那感觉就像是:家长只能在当下尽力给孩子提供一个“正确”的教养环境,然而未来他会长成什么样我们则一无所知。不过,阿德勒认为个体未来的发展之路是有迹可循的,因为“人的行为,始终来自于自身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这些都起源于孩童时期,虽然在此之后会有许多不同方式的外界因素介入、产生影响,但在幼时(经验和逻辑思维都不充足之时)形成的个人风格总是会展现出它的存在感。
我们希望孩子具备坚韧的品格,多是担忧他在面临困境挫折时可能一蹶不振。在困境前勇敢还是懦弱不取决于他内向还是外向,敏感抑或迟钝,而是和心理健康程度有关;困境也不是成年之后才有,从童年开始,它就一直存在。如何帮助引导孩子建立健康正常的内心世界,仍然避免不了用“正确”的方式和他们相处,但是通过阿德勒的这本书,我们能够明了“正确”的含义与界限,能够预测且将孩子拉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也能避免自己过度使用“正确”的行为而产生反效果,例如自卑情结与优越情节。阿德勒在十二章里使用的案例让我记忆尤为深刻,一个看起来幸福而正常的女孩,在婚后却无法适应家庭生活,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拨开层层干扰追溯根源,我们看到她在童年时期形成的自我在大喊“我在这里”。家长永远没办法也没必要让子女沿着自己给定的人生轨迹走下去,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养和让其无节制的生长,如同树木需要被修掉有害的枝干,家长的职责在于辨别那些有害的枝干并以不伤害树木的方式将之剔除,这也是人类繁衍和发展的意义。
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十五堂生活自修课。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也是最先在学术上公开反对他的人,科学的发展本就需要不断的争论和探讨,阿德勒在继承导师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开启了个体心理学研究之路,他主张的“自我风格”倒是特别适合当前这个包容性的社会之中追求自我的人们。再特立独行的人,天性中也带着对社会本能的兴趣和需求,如何在与世界和谐相处的同时也保持个体本身最原生的特质,这就是阿德勒想要教会我们的。
文|团团花哚 2016.07.03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