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有我,你别怕》读后感锦集

《有我,你别怕》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1 09:40:44
《有我,你别怕》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5-04-01 09:40:44   小编:

《有我,你别怕》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籍,讲述了一个充满温暖和力量的故事。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坚强和勇敢,描绘了友情和家人之间的深厚情感。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了爱与坚韧的力量,让我们懂得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人会在我们身边支持和守护。

《有我,你别怕》读后感(篇一)

当母亲不能时时见到自己的孩子,那只能够凭借记忆中的模样,是可悲可怜的。她极少参与孩子的长大,也或许正是这样,才不至于这位母亲对孩子充分的放弃。我想如果朝夕相处的话,责任感和爱也就没有如此强烈了。正事那种距离产生的思念,维系着最艰难的亲情。

1/14页

《有我,你别怕》读后感(篇二)

想看一些法国的短篇,J就给我挑来了这本,短小精悍的妈妈的自述。言语文字还是太过单调,我相信尽管她很直接地表明了有一个非正常儿童的伤心和绝望,但远远没能完全表达她和孩子父亲当时那种伤心失望和放弃的心情。有感动,也让我更了解非正常儿童的家庭的生活,和与我们不同的难过。

2/14页

《有我,你别怕》读后感(篇三)

对于前半部分一直在埋怨 控诉 还有对世界的不满 说真的这浪费了太多要说的 还有不喜欢这样的人 在去对世界不满的同时 应该更好的爱自己的女儿才是 即使她身有残疾又如何 连自己的父母最开始都嫌弃她 那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反正这本书和我期待的内容与感动差太多了 真实的记录一般都特别感人 可是这本反而没有 还是一公升的眼泪好看

3/14页

《有我,你别怕》读后感(篇四)

无意中发现这本小册子。

短短的3万字叫我我感动异常。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震撼了我的心灵。

一位母亲生下了先天智障的女儿。她从一开始的怨恨、无法接受,到后来与女儿快乐的相处,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在生病的时候,母亲总会陪在身边,带我们看医生,操碎了心;生活中遇到了不顺的事,母亲会听我们的抱怨,安抚情绪;伤心的时候,母亲就在你的身后,让你放声大哭,给你温暖的怀抱。

这个故事将母爱放大了,语言质朴感人,相当值得一读!

4/14页

《有我,你别怕》读后感(篇五)

看这本书时的心情是沉重的。还是回到了那个问题,这个世界是否公平?命运又是否公平?

初中的时候曾听一个同学评论我时说的:“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予了你此就不给予你彼。”

大学哲学课上,真真同学presentation上说到悲伤:“世界上的悲伤是守恒的,在某个角落有人伤心,那么世界上的另一个角落就有人因此而开心。”

其实看完了全书我都没觉得作者从那愤恨与悲伤中走出来,她不甘心。但命运就是如此,让你经历常人所不能经历的,让你学会更刻骨铭心的东西。我们努力去反抗它,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接受它。

如果命运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为什么我们还要拿“公平”这个词去衡量它?得到与失去本就不是砝码,为什么要强加给命运呢?

人各有命,好好享受。痛苦,好好享受;悲伤,好好享受。快乐,好好享受。幸福,好好享受。最后,忘记的总会忘记,记住的终究会记住。

5/14页

《有我,你别怕》读后感(篇六)

昨天去图书馆不经意遇到了这本小册子,晚上就将它看完了。

她一个35岁时女人,怀胎十月生育了他们第一个孩子。“她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孩子患有先天智障。

她满怀欣喜的盼望着这份“上帝的礼物”,但现实太残忍。“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她的喜悦在几分钟后就变成了愤怒。

一个女人,遇到这样的事情,心里的苦的,痛的。

孩子的出生带给她的是一生的痛和逃避。她没有勇气去接受这样一个有缺陷的孩子。

矛盾、挣扎的心让她纠缠着她,她慢慢的成长。这毕竟是他们亲生的孩子,孩子是他们的宝,是他们快乐的源泉。

当时的她,脆弱、无责任。

而今的她,勇敢的面对这一切。

将这本册子与其看作是,描写的是一个年轻妈妈一步步接受自己智障儿的故事;倒不如看作是,一个年轻女人的心灵成长。

一份有岁月堆砌的责任,将使这对母女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知足快乐。

我想对我爱的人说一句同样的话:有我,你别怕。

6/14页

《有我,你别怕》读后感(篇七)

母亲对一个智障孩子的情感。表达地很真实,没有故作高姿态以刻意讴歌什么以显示自己伟大形象的虚伪。

写作有治愈功能,帮助了作者减少对生孩子过程中复杂情感如挣扎苦痛愤怒失望等带来的折磨。(心理学治疗方法中就有读书和写作等治疗。)

PS:现在很多分娩前的孕妇检查已经很发达了,女同胞们还是得去检查一下,以防万一! 法国80s对智障儿童的照顾都这么好了,中国,唉。有一次我去郑州的一家福利院,建筑缺乏人气、很阴冷,走廊的墙上是领导过来慰问的图文介绍,房间都是禁闭室那种的凄惨单调孤独,楼下是在阳光洒落的空地上活动身子的老人和智障儿童。走的时候,一个孩子笑着对我说“阿姨,拜拜”,然后我才醒悟了网上大众戏谑所说的“发出智障般的笑声”是多傲慢刻薄多冷酷可恶。 这个社会对智障、残疾人等,还是挺不友善的,包括公共场所的设施、治疗和教育机构、别人把他们当成怪物的邪恶目光等。 总之,要感恩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要尽量过得让别人舒服,别让他人因为你而不适甚至痛苦。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7/14页

《有我,你别怕》读后感(篇八)

生下了智障的孩子,母亲得到消息的那一刻,痛苦,悲伤,暴躁,抑郁,那些所有复杂的情感在一瞬间像大雨倾盆,和生下孩子时的快乐相成鲜明的对比。就像序里面的那句话,“有我,你别怕”,这是母亲对克莱芒丝说的,但其实,看到最后,我心底都觉得,这句话,是孩子用她真诚的笑容和快乐告诉她的母亲的。

她在她父亲的镜头下,那么幸福,那么美。

这个残缺的世界,欠你们一个道歉。

我在周末的时候,在西安的流浪儿童救助站里面做义工,我陪着那些智障的,被遗弃的孩子一起游戏,说话给他们听,有的孩子,就抓着我的手,啊,啊,啊的叫着,那时候,我很难过,我听不懂,我能听懂大洋彼岸的另一种语言,但无法理解那些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他们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大小便失禁。无论他们怎么不完美,被遗弃,都不该是他们的错。这个世界,欠他们的太多了。有时候,不仅仅是一个道歉。

作为母亲,她并没有多美伟大和坚强,反而,我觉得是克莱芒丝和马克支撑着她的生活。说到这,我又开始心疼那些没有爱情的智障的孩子的母亲了。

无论如何,孩子都是上帝赐予每个母亲的礼物。

你的存在,才是我生命的意义。

8/14页

《有我,你别怕》读后感(篇九)

说实话,这本书有点失望,但绝不是对书的内容,而是书的宣传策略。对该书的介绍,几乎都会提到是摄影大师的作品,但在书中的珍贵之处并非照片。多好的一本书,却被这样的宣传搞得有种不完满的感觉。

我半夜把这本小书给读了,读完之后的感觉像是看了某个访谈节目,形象、感动。留在我脑中的是一个个由文字形成的画面,母亲、女儿、地毯、T恤……没有太多的仁义道德,没有别人的评述,就是从一个人的角度讲述一个人的事情,合理无矛盾。读完后,感动的成分占的并不多,因为是真人真事,反而为主人翁感到庆幸,她们的生活并没有被毁掉。

这种感官的刺激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以前看书,即使看得是精彩的小说,看过之后也要经历一个有文字转换成图像的过程,不论转换速度快慢,这一过程是要我刻意去完成的。但这本书,直接以图像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了,感觉很棒,也许是因为口语化的描述比较容易接受。

对于刚刚经历挫折的我来说,虽然无法与主人翁的苦难相提并论,但是内心中痛苦的感觉还是觉得有所释怀。让空间、时间和阳光自由的穿过痛苦,生活继续,我会逐步为自己创造一个“开始”。

9/14页

《有我,你别怕》读后感(篇十)

如果不是因为马克·吕布的摄影,还真下不了决心买这本小书。卡特琳娜用几乎一半的篇幅来描述自己不得不接受一个有缺陷的女儿的哀伤、愤怒、恐惧和手足无措。人类进化的结果是我们自出生起就要得到父母亲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保护。但是没有人教我们,当父母的心中充满失望和悲伤,当父母无法接受无法热爱自己的孩子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卡特琳娜很幸运的是,她的国家里有类似寄宿学校的托管机构,可以把克莱芒丝寄存在那里,把唐氏征给整个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一点上,她真的足够幸运,我想她该庆幸,在她年轻的时候赚够了足够多的钱,让她能够负担这一切。

通篇我只看到一个母亲的“自我救赎”之路,她以和女儿保持距离的方式换来了自己的平静,但是这种平静又让她内疚。于是,她喋喋不休的诉说着自己多么痛苦,把自己的逃避行为合理化,以此说服自己,也说服别人。从这个角度说,这本书的文字看似温情脉脉,实则透着残忍。

可是,如果卡特琳娜不这么做,又能如何呢?假设她为了克莱芒丝放弃了自己原本的事业和生活,这就不残忍么?我们首先是“人”再来才是别人的“母亲”,还是我们首先是一个“母亲”,再来才是“人”?究竟我们该先满足自己作为“人”的自然属性,还是先尽我们的社会责任?也许有的人一生都不必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有些人却不得不做出取舍。似乎我也没有理由责怪卡特琳娜了。

10/14页

《有我,你别怕》读后感(篇十一)

有一天,童话完结,而生活开始了

——《有我,你别怕》的勇气和力量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女孩子就会听到这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当中,有骑白马的英俊王子或者脚踩七彩祥云的勇士,他们会拯救在危难中的女孩,然后盛大的婚礼举行,然后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在没有遇到挫折的时候,每个女孩都像是公主,永远期待如同童话一样纯净没要没有苦难的世界和人生。然而,虚幻的肥皂泡永远都会有破灭的一天。有一天,童话完结,而生活开始了。

在这本薄薄的册子中,就有这样一个从生活开始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完美的孩子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偷换,失去了她没有缺陷的光彩。这个故事中,我们听到责备和抱怨,还有对于错误的茫然和痛苦,无法面对孩子的母亲,被沉重的悲伤所压住的父亲还有无辜并将永远对这个世界充满天真的那双迷人的眼睛。

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会遇上先天有缺陷的孩子,但是,我们可以体会的是,当我们遇到他活或者她的时候,我们会有痛苦,我们会充满迷茫,我们会像是在挣扎,最终又放弃而回归平静。卡特琳娜•谢纳坦诚地写道,当她得知这个孩子的会将终身智障的时候,“我只有一个问题,‘他可以让这个孩子死么?’”

然而,爱永远是爱,无论挣扎了多么久,这个摇摇欲坠的花苞都会坚强地成长起来,开出美丽的花,于是,二十二年,原先那个天真的女孩,成为一个成熟的母亲,不再愁楚,不再愤怒,穿透天际的阳光为乌云镶上金边,“克莱芒丝,从今天起,我可以对你说出童话的结尾,美女对野兽说的那句话:‘有我,你别怕。’是的,无论日子呈现出怎样的色彩,无论是惊心动魄还是安然无恙,我也能对你说:‘有我,你别怕。’”。那个等待命中的骑士拯救危难的公主,终于长大,成为了面对生活的洪水猛兽的斗士,她为她可爱的小公主,竖起坚强的堡垒,并且教会她可爱的小公主,她可以自己寻找幸福。

有一天,童话完结,而生活开始了。故事会结束,但生活每天都在上演,也许卡特琳娜不那么勇敢,她用二十二年,终于找到传说当中勇气和力量的金豆,但是亲爱的你,当我们合上书页,我们也许不会遇到同样的故事,但是,无论如何我的姑娘,我们用从这位充满人性的母亲手中接过的勇气和力量,去迎战生活的每时每刻。

亲爱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By林怿

2012年2月22日星期三

p.m.17:53

写于御庭园

11/14页

《有我,你别怕》读后感(篇十二)

读完《有我,你别怕》的时候,感动得哭了。好像也并不是因为母爱而感动。

这是一个智障孩子妈妈的心路历程,从一开始恨不得她死掉,到最后难以割舍。

她说:你的出生是一道伤,而我们俩终于成功地筑起了一道爱之墙,来抵御最初的恐惧。

这是必然的事情,当她看到那个孩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的时候,当然会爱上她。

克莱芒丝,从今天起,我可以对你说出童话故事的结尾,美女对野兽说的那句话:“有我,你别怕。”是的,无论日子呈现出怎样的色彩,无论是惊心动魄还是安然无恙,我也能对你说:“有我,你别怕。”

——这是谁都愿意看到的美好的结局,克莱芒丝已经用她的魅力,让人忘记了她的不同。

我一贯都赞成婚前检查,产检,尽量保证生一个健康的孩子。但如果孩子有缺陷,就要给他们更多的爱,而不是嫌弃,虐待,甚至遗弃。每当看到那样的事情,就觉得非常气愤,觉得那些人是要为他们不负责任的行为付出代价的。

可是这本书给我更多的感触却是:人们到底能不能承担共同的痛苦,互相安慰?

很多年前看周国平的《妞妞》,到最后非常惊讶地看到他说,当人们拥有共同的痛苦的时候,无法互相安慰,无法共同承担,在一起只会加深彼此的痛苦。看到对方,就如同提醒着那种痛苦的存在。

在那以前,我以为拥有共同遭遇,有着一样的苦痛的人更能互相安慰,但看到他那样说之后,认真想了一下,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其实是不行的。后来当我和一些人说到这个的时候,很少有人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虽然我也没有,但可以想象。

这本书的作者讲述了在她经历痛苦的时候,她丈夫的表现:他分担我的哀愁,尽管他也有自己的悲伤。我后来才明白,他最担心的不是克莱芒丝的智障,而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把我从痛苦的深渊拯救出来。

她说:就像我的家人,他们对我而言是如此亲近和珍贵,可他们对我遭受的一切也未必能够理解,掂量或体会很多……只有马克对这一切感同身受,爱情的奇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我一直觉得不会安慰一个人,一切言语都是徒劳的。但有些人他们不说什么,只是陪伴,并且帮助需要安慰的人去做家务活之类的,好像很有帮助。可我做不到,我想大概有时候说不懂得安慰别人,只是不想做而已,没有那份真心想帮助别人的热情吧。

而有着共同的遭遇的人,如果不是太注重自己的感受,能够体恤他人的话,大概也能安慰,帮助到对方的吧。如果太过注重自我的感受,那当然看不到别人的痛苦,即使看到了也只感到提醒了自己的痛苦。说到底,还是不够爱吧。

如果爱,就愿意为他们做一切事情。

12/14页

《有我,你别怕》读后感(篇十三)

在图书馆找书的过程中,无意间翻到的一本小书。薄薄的一本,翻来开却难以释手。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在面对怀胎十月之后的孩子是智障儿之后的反应,从最初的惊恐、排斥、愤怒,到接受、平和,到深深的爱上这个智障的孩子,并承认了自己的偏见与狭隘。没有中国式的伟大思想,没有西方式的英雄主义。书中描写的每一个细节和情感都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可能产生和面对的真实。

记得小学时,巷子里有一个个子很高很高的男孩,经常傻傻的站在巷口。孩子们每次看到这个男孩,都会喊着“傻子来了、傻子来了”,然后一哄而散。。。他确实是个傻子,据说他在很小很小的时候被体罚,关在库房一夜之后就傻了。。。其实也是一个可怜的人,可那时,心里对这个大男孩却有莫名的恐惧,总害怕他会抓住自己,害怕受到他的伤害。。。其实,他怎么可能去伤害陌生的我们呢?原因大概就像卡特琳娜说的,是因为我们源于骨子里对智障儿的偏见。

长大后,工作了,开始讨论婚姻与家庭的问题。于是,开始想象未来会有一个怎样的宝贝,开始渴求自己能成为一个好妈妈。还会经常想象将来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怎样让自己的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充满生命力的活下去。。。可是,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冲击,是啊,我从来没有想过,如果未来自己也将面对一个残疾的孩子,我该怎么办???放弃?坚守??两难的选择!

书的最前边是毛尖的序《我们不怕》,毛尖说他并不同情这个母亲,丝毫不为母亲后来对孩子的爱而感动,相反,他只是感动于克莱芒丝的勇敢、乐观和坚强。在看过书之后,我却想要反驳他了,可以发出如此感慨的人一个是还没有孩子的人,甚至一定不是一个女人。否则怎可能无法理解卡特琳娜在最初的恐惧与排斥。

只要是女人,谁不渴望自己有一个健康活泼的宝贝?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可爱?如果可以尽早知道自己所怀胎儿可能是一个智障儿,只要条件允许,我想所有的人都会选择放弃,这是人类最正常的一种情感!不是么?

好吧,经过很多的思考,我终于可以接受这样的事实了。

未来,

如果我有一个健康的宝宝,我一定会尽可能带给他(她)最美好的人生,让他(她)快乐阳光,让他(她)拥抱尽可能多的美好!

如果我的宝宝有身体上的残疾,我会要自己坚强,也让孩子树立坚强的人生观,让他(她)勇敢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如果我的宝宝是智障儿,我会让自己加倍的坚强,给孩子充分而尽可能多的爱,我在中国,没有作者国家那么好的保障体系,智障儿出生不可能受到专门机构的专门培养,所以我必须比作者付出更多的爱与精力,去保障我的孩子可以有一个无知却简单平和的快乐人生!

我的宝宝,我会用生命去呵护你!有我,你别怕!

13/14页

《有我,你别怕》读后感(篇十四)

(一)我和我的母亲

小时候我的眼睛不好,妈妈总是带我四处奔波去看病。至今,我还记得我们在省会城市的各个专家门诊门前,拥挤着排队候诊的镜头。有时甚至在眼睛上针灸,我看看长长的针哭哭啼啼,妈妈握紧我的手,“不怕不怕啊!”因为眼睛不好所以不能看电视,我记忆中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就是早晨醒来听妈妈给我讲昨天晚上孙悟空又如何如何了。每年都要感冒发烧,妈妈便用酒精给我擦拭额头和颈部,夜里也要叫醒我吃一次药,我记得那昏黄的灯光和灯光下披着衣服的妈妈。初中时有阵子我常常莫明晕倒,睁开眼常常看见妈妈的焦急的眼神。现在想来,我长了这么大,没少让她操心吧?

但是,成年后,当我不那么需要她的关心时,在她浓浓的爱意面前我常常想要逃开。我会热情地拥抱她,但不愿一起洗澡,或盖一床被子睡觉。即便睡在同一张床上,我常常背对着她。看,孩子是多么自私而势利。

当我也终于要当妈妈了,我每天看书看碟听昆曲,充实愉快。我对妈妈说不,不用你过来陪我,真的不用。我想要一个人的轻松和自由,不要她的关心和陪伴。

要进产房了,只能进一个家属陪伴。我选择了爱人,因为他能让我轻松愉快。我没有选择妈妈,我怕看见她落泪。多次看见她落泪,而我,至今,还不太会哄人。但我被推出产房时,看见她守在门口。她还是落泪了。她说你受苦了,我想,妈妈生了我和姐姐,受了两次苦呵。

做月子,我选择月嫂,不要妈妈陪伴。尽管我明白,人生很多重要关头,她是多么希望能够陪伴在我的身边。她讲述她的痛苦经历,由分娩和月子而遗留下的很多病痛,讲得悲悲切切,我很不耐烦,“我们说点儿别的吧。”尽管已经听过数十次上百次,但,比起她所承受过的痛苦,真的就不愿再听一遍吗?我也这样质问过自己,可还是选择了逃避。

我的生日赶上妈妈在北京,她问我要吃什么,我说不要,我只要放假一晚。于是几个老人在家带娃儿,我出门去看昆曲演出,直到深夜回家。娃娃大哭不止,妈妈打来十几个电话催促和批评。“有你这样当妈的吗?”“我怎么当得不好了?半年来我和他寸步不离,只有今天离开这一个晚上。”“你和你姐姐小时候,我从来不离开你们。有一次去看电影,看到一半我实在放心不下还是回来看孩子了。你的心太野了!”“你用你的方式当妈妈,我用我的方式当妈妈。”至今我们仍有分歧。

我和姐姐都很像她,像她多于像爸爸。妈妈身上的很多特质,我们认为是优点的就继承,认为是缺点的就摒弃,无情摒弃。是的,并非百分百接受,并非无条件热爱,并非像母亲对孩子那样的无私态度。

最近一次跟姐姐通电话,我们又提起妈妈,她的开心与烦恼。我们说,她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我们还说,她给了我们很多力量,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和她在一起,甚至表现得并不相象,但那力量,她给予我们的力量,已深深植入我们的心灵。

(二)我和我的孩子

三十岁当妈妈,我没有太多忧虑。我查了详细的资料,做了详尽的计划,我觉得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中。连续三天进产房,他迟迟不肯出来,我把MP3里的长篇单口相声从头到尾再听一遍。

他出生了。他健康又开朗,毫不娇气。他喜欢粘着我,但跟别人也可以。他喜欢自己放音乐随着音乐打拍子,喜欢上上下下玩滑梯,喜欢狂追小狗一路跑,喜欢抱着小女生拥抱不撒手,喜欢跟我抢酸奶,喜欢假装喝酒与喝茶。

我觉得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中,直到有一天,他忽然躺在地上开始耍赖,甚至满地打滚,甚至以头抢地。孩子是天使也是魔鬼,我的娃娃大多数时候是天使,有时是个小魔鬼。于是,我开始体会很多无奈,为人母的无奈。开始尽量做到很多宽容与尊重,宽容他的独立想法,尊重他的独立个性。

是的,尽管他源自我身上的一陀肉,尽管他和我同呼吸共命运十个月,尽管我是世界上最爱他的人,但,他依然是个独立个体,与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却又迥然不同的个体。

每天晚上我们躺在床上扳着指头讲故事睡觉,睡熟的他仿佛天使。

每次他要求“背背”,爬上我的背,我们一路狂奔一路欢笑。

每次他摔疼了或跟小朋友抢输了,哭哭啼啼地奔到我的怀里,慢慢平静下来。

有妈妈在,你什么都不怕。我可以为你遮风挡雨甚至用我的胸膛为你挡子弹。

(三)不一样的孩子,一样的母亲

我的一位长辈,家中有个特殊的孩子。他叫迁迁。他生活能自理。他说不出完整的话语,但能尽量表达清楚。他喜欢摆弄收音机。他喜欢看《好爸爸坏爸爸》,能自己播放。他常常偷看电视,听见门响的声音就赶快关掉电视溜回自己的房间。他与我同龄,至今见到我能认出我,拥抱一下,然后又回自己房间摆弄收音机了。

毛尖讲了一个他认识的特殊孩子,叫艇艇。每次吃饭他大呼小叫,大家听着很乐,他爸爸看着痛苦。一年又一年,这痛苦终于把他压垮,说是去外地打工,却再也没回来。

卡特琳娜也有个特殊的女儿。在铺天盖地的幸福之后,她知道了真相。恐惧,无边的深渊的恐惧。她想夺路而逃,她甚至问医生:“可以让这孩子死吗?”是的,母爱也是有边际的,母亲的承受也是有限度的。她,并非完美母亲。

卡特琳娜将克莱芒丝寄养在育婴院。她每天都去看望她,但每晚都梦见她的死。终于,在女儿二十二岁的时候,她用写作的方式“呐喊出残疾压在心头的千钧重”。

克莱芒丝的出生是一道伤,她和她的母亲终于“成功地筑起一道爱之墙,来抵御这最初的恐惧。”最终,她二十二岁了。她们终于接受了她的局限,和母亲的局限。

卡特琳娜不是一个完美母亲。我的妈妈不是一个完美母亲。我也不是一个完美母亲。我们都有各自大时代背景下的压力和烙印。我们都会恐惧,都会犯错。但,正如卡特琳娜对克莱芒丝所言:“无论日子呈现出怎样的色彩,无论是惊心动魄还是安然无恙,我也能对你说:‘有我,你别怕。’”

亲爱的妈妈,有你,我不怕。

14/14页

还剩11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