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旷野,手握玫瑰》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文章,通过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珍视和追求。文章中用“心存旷野,手握玫瑰”这句话,寓意着人应该坚定心中的信念,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享受生命中的美好。这篇文章让人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心存旷野,手握玫瑰》读后感(一)
在外头,若是经历了狂风暴雨般的肆虐,无论是工作或是生活所带来的。
在里头,若是经历了有为无为的平躺,无论是工作或是生活所带来的。
在她的文字里,我总能够找了平静而柔和、坚韧且朝气蓬勃的样子。
#那些年为偶像做过的事# 新书开售买了8本,留言上榜了。好的美的东西,都应该值得和身边好友一同分享。
#关于新书12个问答#收到了竹子对我提问Q9的回复,这可是值得欢呼的一次互动呢。
@刘筱bamboo #心存旷野,手握玫瑰#
接下来,开始给竹子写邮件回信,在竹子的书上系上丝带明天送给朋友。还有窝在沙发上捧着书翻阅。
《心存旷野,手握玫瑰》读后感(二)
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是真诚地想做这样一个人:有个性,穿漂亮衣服,相貌姣好,去各种秀场,写写属于自己的文字,有资格在生活中充满情趣和仪式感。我曾经就想活成她这个样子。我曾经视她为榜样。
但每种生活都有它的局限性。
至少看上去是这样的。每天发照片发商务,评论里都是赞美好看的话,没有意思。
有的时候我会想,这些繁华背后,她自己会不会感觉到陷入瓶颈,会不会担心观众审美疲劳,会不会想要开拓一些新的领域或者考虑转型。
我已经取关很久了,偶尔想起会点开微博,去看看她最近怎样了。很开心她能出这本书,至少在我看来是提供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吧。
坦白来说,这本书能很真实地唤起一些我很早以前的冲动。看她的文字,有些部分就像看时尚版的汪曾祺,带着一些少女的娇憨,又带一些精致的傲娇。其实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多么伟大或者流传很久,它可能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它不是教诲,无需字字照做,也不是价值观的侵犯,一有不同就跳起脚来据理力争。它不需要被judge好还是不好,它只是一个曾经的认识的人这几年生活和思想的状态。它是一种生活的记录,让我看到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于她于我都一样。
《心存旷野,手握玫瑰》读后感(三)
这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博主写的书,每一次看到她的公众号出了新的篇章,总会迫不及待地点开阅读,即使广告也看的津津有味。 我喜欢bamboo的文字,她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让我再次体会中文的美感。她似乎总能捕捉到生活中细碎的美好,并且很鲜活地表达出来。 “绿色树影,婆娑的光影,历史和故事” “天边鎏金晕彩的薄暮” “我时常感觉内心是一座枯萎的花园,一片看不见星星的夜空。我极力想挖掘些什么,但向内窥探,只望见一片荒芜,了无生机,并随之陷入长时间的自我否定。” “是尚在花园里蓬勃生长的野玫瑰,没在人间行走过。” “家里养很多植物,就常常有草木葱茏的味道,整个就有了流动的灵魂。” “冬天我过够了。它使人反省:生命除了陶醉,还有真实。” 她的书没有苍白无力的大道理,更多的是一些她的经历、生活、感悟、思考,比如她的留学生活,一封情书,对写作的热爱,交友观,旅行与途中遇到的人,一些读后感和日记。我喜欢她对生活的态度,在她25岁开始写公众号以前,我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世俗眼中的乖小孩。“可是我一点也不想做乖小孩,我好想要勇猛、性感、浓烈,也想要成熟的大脑和独自闯世界的魄力。心里明明有一座火山,为什么要扮演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呢?”“每个年龄段里都被规定了该做什么样的事,穿什么样的衣服,做什么样的人。”我的内心充满了迷惘,不想按部就班地度过可以一眼看的到头的人生,所以我想经历更多,读更多的书,更多的思考。如同她在书中写到的“不要轻易地顺从和投降,不要轻易地丧失浪漫和敏感,不要只看到生活永恒的苦涩,却不体会这过程中片刻的生动。但愿我们的眼睛始终能看到繁星、月亮、鲜艳的玫瑰花、清晨的露珠,并始终为此心生欢愉。”我也喜欢她的交友观念,“我喜欢彩色的朋友,越亲近越觉得有趣。这样的人,脸蛋并不是最重要的,你总是能透过皮相喜欢上这个人破茧而出的个性。年龄、家世、职业、教育背景统统都不重要,倒是那些听后一起扑哧笑出的梗,一起天马行空想出的鬼主意,一起被外人疑惑不解而暗自相互紧握的双手,才让我们在茫茫人海里找到一道珍贵的光亮。”,谁会不喜欢彩色的朋友呢,谁会不喜欢一个聊得来而又不妄加评论且不油腻的人呢。 总之,她的书又让我觉得现在对未来的迷惘是正常的,24岁是一个可爱的年岁,努力是值得的,体会生活的生动很重要。
《心存旷野,手握玫瑰》读后感(四)
竹子的公众号是我关注的为数不多的公众号之一,也是一个关注后几乎每篇文字我都能从头读到尾(对我来说不容易的,哈哈,好多公众号我只能大概浏览)。所以听说出书了我就迫不及待的买了两本,准备一本自己读一本送给好朋友,收到后发现我手滑买了四本,又送了两个朋友。收到书的当天木头回到家看到桌上有四本一模一样的书,非常好奇。因为我平时不怎么买所谓的畅销书也不怎么追星的。我说这不是你想象中那种书,你读两篇就知道啦。他拿起来读了一下就放不下来了,说写太好了,文字很美,用词讲究,但不刻意,云淡风轻。能看出作者有很高的艺术感,我要和你一起读这本书。天,要知道虽然我们两个都有阅读的习惯但一起读下来的书还真没几本,屈一只手的指可数那种。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遇到很多打动我的句子,我没有停下来去划线去记录,因为我知道我会时不时翻出来读一下,那么就让再次相遇这些文字如初见一样吧。这么多年从公众号到书,从竹子的文字中学到很多。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事事求变现,我非常佩服竹子始终坚持自己不妥协,虽然有推广,但更多的是写一个品牌有趣的文化和历史。正如她自己所说,不仅关注美更关注美背后的力量。当然除了涨知识外,我学到更多的是如何平衡追求“面包”和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希望竹子一直坚持下去呀。
竹子的穿搭可能不是那种所谓的实穿或者日常风,但她的每一张照片从背景到服饰到最后的展现方式都很有创意。这让我学习到穿搭不用天天追赶潮流,有自己的风格适合自己更重要。
我最大的收获是和自己的头发和解,我拥有竹子同款自然卷沙发发质,从高中一直很羡慕别人头发的顺直,尝试过拉直,各种昂贵的洗发水和护发类产品,做各种功课,苦恼地折腾,直到读到竹子的公众号,忽然间get到了这种发质的优点。现在也学着头发剪齐,洗完第二天随便甩几下就感觉很好,我倒不觉得我因此美了几个等级,而是和解后的轻松和自信吧,以至于我翻照片都能看出这种变化,也更加喜欢现在的自己。
最后希望我和和我一样喜欢竹子的朋友们:
《心存旷野,手握玫瑰》读后感(五)
夏天的夜晚还没有完全降临,窗外微风夹杂着路人的絮语,忽远又忽近的,翻看着你的书,此时此刻我无比地相信,我们一定是彼此交换过浪漫的知己了。
还是想说一句终于等到你的书啦,隔着屏幕看你的文字和手指摩挲过纸张的感觉确实不同,我仿佛一下子就能感受你整理这些文字时的小心翼翼,也能体会到你内心里小小的不安和惶恐,这些都使得这本书显得分外珍贵。文字与爱,总归是不可辜负的,让这些文字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剖白自己的内心,是温柔的也是神圣的。
也还是想说一句真好啊,在我二十来岁的年纪里遇到了二十来岁的你,就这样跟着你的脚步,感受属于你的也是我自己的剧烈成长。在成长里不断沉淀思想,留下一点浪漫;也在成长里不断汲取力量,不卑不亢地表达自我,积蓄我们的女性力量。
是的,心存旷野,手握玫瑰。如你所言,我永远相信,我们拥有的比美更广阔。
默默说一句:啊,我马上就27岁啦。希望30岁的时候我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书!!不过也不算预设,也不想去预设,做好当下,处处都会是惊喜。
《心存旷野,手握玫瑰》读后感(六)
亲爱的美竹子:
好高兴这本书终于到了我的手中!我在2016年的时候成为你的粉丝(我之前一直以为是2015年),2016年我刚大学毕业,那个时候23岁,大概是年底因为第一次参加公司年会,不知道穿什么,搜到了美竹子的文章(但是确实记不清了)。那会儿我大概关注了很多时尚博主的公众号,有着大把的时间,筛掉了大量的关注,哈哈,只有美竹子不一样。
喜欢美竹子对时尚的诠释和灵魂解读,喜欢你对生活的感悟,喜欢你这么美,还这么自律、勤奋、有才华。用我很喜欢的一个词diversity,好像还挺适合形容我心中的你。而这一次,15.2万字的你的第一本书,更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美人啊~
这是你的第一本书。我很感谢那些读者对你说“想看它们出现在书里的样子”。捧在手中的书本,就是很温柔,这是“灵魂的小型避难所”,就像一个“舞台”,歌手在舞台上唱歌的时候是离我这个粉丝最近的时候,捧起这本书,我觉得是离你很近的时刻。很是欢喜。
也是非常开心,我关注了这么久的这么爱的你,终于出书了。并且在端午节前一天收到的,仿佛是在祝我节日快乐。而我也恰好在端午节可以尽情享受你的书带来的快乐。酣畅淋漓的在你创造的世界里,痛痛快快的进行了一场心灵之旅。
谢谢创造了这本书的你呀。谢谢你让我认识了你。虽然我们从未见面,但是你的文字给过我鼓励和引导。噢对了,我在微博上有被你送过一条彩虹项链,非常喜欢,它是我的幸运项链了!
记得当初公众号有“xx位朋友关注”这个功能的时候,我是有“1位朋友关注”,还是我推荐的。后来没怎么注意,刚刚看,已经“15位朋友关注”了!很开心!也很好奇是我哪些朋友,哈哈哈。但是呢,我自己大概是2019年左右就没有好好看公众号的文章了,偶尔捧起书本都少之又少。工作越来越忙,人也是浮躁的。像你所说“人一旦脆弱下来,就会停止输出。” 人一旦浮躁起来,就会停止输入吧。不过还好,所有的坎儿都会跨过去。今年的我就是刚刚跨过一道坎儿的我。而这样的我,可以内心相对平和的欣赏美竹子的第一本书,看到一些共鸣,羡慕,热血,温情。(学习你的堆词,哈哈哈)
我特别喜欢你讲伦敦上学的故事,因为我自己没有留学的经历,因为我喜欢不一样的世界,因为你的故事很有趣。在读你的故事的时候,我有种梦回高中读三毛的类似感觉。而你在书中分享的读过的书,喜欢的人,三毛果然被你提到了,哈哈哈。
整本书春夏秋冬的读下来,我是十分享受的,每每读到一些有趣的有妙思的地方,都很想和你对话,但是又想继续读下去,现在这封“信”果然我已经记不起来读书时的所有感觉了。不过还好,我终究是动手写了这封信。
噢,对了,是你让我对上海生出了向往,我在上海第一个参观的景点,就是和平饭店,都是因为你,让我对上海有了喜欢之情。而和平饭店,是开启这种喜欢的开关一样的存在。感谢美竹子。
还有,我喜欢你很多很多的思考,举个例子,就是“势均力敌的爱情/友情“等等的那个理论,我虽然无法复述,但是这个思考,帮我想通透了一些事情/感情,我也和朋友分享过,得到了灵魂上的认可。
总之,十分欢喜,庆幸,感恩,珍惜只比我大两岁的你,我们是同时代的人,我可以一直追随你的文字,分享你的字里行间的思考与喜乐。像另外一位读者的那句话”期待你的下一本书“,永远期待。
最后,祝我们如你所愿,始终保持着自由生长的野性,以及我想早点学习到你的自律,哈哈哈。
你的粉丝
2021.6.15
《心存旷野,手握玫瑰》读后感(七)
其实拿到书就一口气看完了,但拖拉到两个礼拜后才写……
标题是借用竹子一个视频的标题,她是作为作者发问与回答,我则站在读者的角度,一名日日受到信息轰炸的普通人角度来回答。
竹子在视频里面坦诚担心书的销量,觉得名字似乎不如其他书般“实用”、“抓人”、“有攻击性”。我知道她的担忧。诸如某红书上那些刻着时间、功能的抓人标题,或畅销书架上直白、具备某种功效的名字,这些都非常符合这个浮躁、没有耐心、追求暴富又渴望躺平的时代。
竹子书名没有揭晓的时候,我暗自希望她千万不要妥协呀,希望她能取自己内心喜欢的那个名字。书的名字多么重要啊,喜欢的作家取名都很讲究的,这是一本书的精神气。那些直白露骨糊上浓浓鸡汤味的名字,因为缺少留白而缺乏美感。
有留白的书名总是给读者很多自由的——我可以根据我看到的内容来想象它的寓意。
好在竹子她人如其文,行事一以贯之公众号时时流露出的价值观,封面、名字、内容都和我对她的想象一模一样。我特别特别喜欢这本书,这两周一直放在包里,没事时拿出来随手翻看(和她把张爱玲的《流言》放在床头时时翻看如出一辙)。
我和竹子生辰只差1天,她是平安夜,我是圣诞节。生活阅历、喜好都类似。小城生长,大都市求学、工作。家庭氛围自由,学生时代是乖乖女,刻苦学习,但自我意识又暗自蓬勃生长。喜欢写作,喜欢张爱玲,等等等等。
看她写小时候的许多事,我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印象深刻的是《穿衣记》,她写自己生长的故乡是个时尚绝缘体,“那时候流行一种灰调的咸菜绿和黄土地般的棕褐色系——也许只是在中学校园盛行罢了,借此打压青春少女想要出众的‘野心’”。也许那个时代每一个小城市的校园都是如此。紧接着她在《玫瑰的名字不重要》里谈论“身体羞辱”,讲到自己中学时期因为若有似无地舒展身体的线条而遭受到的“集体性的暧昧的耻笑”,“有一天我回到家,哭得天昏黑地,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错,但内心的羞耻感如鱼刺般横亘在心头”。
看到这里,我一下子想到了自己中学时代。我那时在年级最好的班级,在我们班,女生一律短发,似乎长发会把所有学习精力都吸引走。更不要谈穿裙子了,女生一律短袖、牛仔裤。青春就这样套进了千篇一律的衣着里。好在我妈妈是个非常开明的妈妈,有一次她强行给我买了一条颇有设计的牛仔连衣裙,那是一条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好看、时尚的牛仔连衣裙。她私心希望我的少女时代可以留下美丽的回忆。
和竹子的遭遇类似,每一次我穿都会遭到同学、老师的侧目,我都会产生莫名的羞愧,遇到自己答错了问题、考试没有考好,我甚至会觉得老师那句“心思都花在哪里”挂在了嘴边。后来心里压力极大,受不了同学、老师暧昧不清的眼光,我再也没有穿过那条裙子。
看到竹子描述自己的经历,当时的感受一下子席卷而来。还新生出迟来多年的委屈感——我明明没有错!
也有一点安慰,你看,别人也经历过。这个世界有人和你经历过一样的事情,一点遥远的心意相通,也能慰藉那些无法改变的委屈。
还有一个小故事印象深刻。竹子《乌托邦》里面写了自己的伦敦求学生活,谈及自己去伦敦前的那个夏天发生了变故,父亲生病,“我噙着眼泪说再见,那个在机舱度过的漫漫长夜,我彻夜未眠,被担忧、恐惧、不安、孤独的情绪所笼罩,以最糟糕的状态到达了伦敦。”
看到这一小段文字,我眼眶湿润,完完全全明白那一晚竹子的心情。我也是去上海读研前的那个夏天,家中发生变故。动身的那一晚,竹子感受到那种担忧、恐惧、不安和孤独,也悉数笼罩在我身上。我看着外面的黑夜,身边的人都睡去,感觉自己是夜晚大海中漂浮的木筏,瞬间就可能被这巨大的黑暗吞没,一种无边无际的孤独、无助和忐忑。
还读到一些熟悉的文字。是她发布在公众号中,隔三差五我会去翻阅的,以她每年生日感言居多。
有一段话,截图下来保存在手机里,在丧气的时候就打开重看一遍,几乎能够背下来了吧。
“年中的时候我写过:如果说对年轻女孩儿提升气质有什么实际操作的建议的话,请不要频繁过度地哭穷。虽然大多是以玩笑为主,但时间久了也会产生心理暗示,令人沮丧”。还有后来的那段,“你觉得运势不佳,也许只是因为自己在第一张牌上的失误。但生活是允许失误的,所以下一次请记得打好第一张牌呀。”
大概是后来看到竹子,都是明艳的,又看她买上海的老公寓、老家带花园的别墅,就以为她生来就是这般富足、顺遂的模样。但看这本书,看到她写自己的经历,能想象到她靠着自己努力、自律慢慢积累到现在的程度,期间必定是有许多泄气、沮丧的时刻,所以在回看上面那些话就更有力量了,有读者和作者之间的默契——那话不是用造金句的模板写出来的,是她经历过种种后的肺腑之言。也就更有力量了,更鼓舞人心了。
说了这么多,回到最初的问题——“这个时代还需要写作吗?”我知道她为什么有这样的疑问。现在大家都在刷小红书、刷抖音,超过140字的文字块就让人产生阅读障碍。所有人的耐心都被压缩得越来越稀薄。
但看完这本书,我还是想斩钉截铁地说,需要。
我想到2018年自己遭遇的打击,一度陷入了自我怀疑、彻夜失眠、空虚的痛苦中。那个时候自救的方式就是阅读,读了很多书,从别人的生活经历、感悟中获得了很多力量,也非常快得走出来阴霾。那些经由思考落到纸面上的感悟在我心里是更审慎、更郑重、更有质感的,我从文字中获得休息、获得力量、获得共鸣。
如果说,行至今天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我只能说自己拥有还不错的三观,是个还算善良、正直、富有同理心的人。当然,这些东西在当今的社会并不算什么,不能兑换金钱和权势,也不属于世俗意义可以夸耀的东西。但我因为这些品质收获了很多我在乎的东西——真挚的友情,客户的信赖,前辈的帮衬。人生偶尔一个转机,我都觉得是因为我一直心怀善意。我有时候想,这些令我受益匪浅又时时因此承受折磨的品质,除了来自于父母,其实更多的来自于文艺作品,源于看过的小说、散文,而非微博、小红书、抖音。
文字的确是更有力量的,冷媒介的形式留给了读者许多思考与想象的空间。看文字的时候,我想象着竹子的语气、神情,是我的思想在主导着这件事,所以才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如果是视频呢?你跟随着说话人的语气顿挫、神情转变,跟随他进入他要表达的世界。
我不是说视频或片段式的表达不重要,只是想说文字、写作仍然有它非凡的意义。
期待竹子的第二本书。
《心存旷野,手握玫瑰》读后感(八)
周末花了三四个小时读完了刘筱的这本《心存旷野 手握玫瑰》,作者除了是个作家,还是个时尚博主,她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之前我在文章里写过的Bamboo专栏(见文章《我最喜欢的三个公众号》)。
但是别因为她是时尚博主就以为她写的文字是花里胡哨的、我们欣赏不了的奇怪艺术格调,相反,她的文字兼有散文的优美流畅及观点文的睿智和力量。
这本书昨天我在写生活随笔的时候已经提到过(《热爱生活的一万个理由02:爱死了北京夏天的云》),本来不准备这么快写书评,无意间发现这本书在豆瓣只有7.7分,立即提笔要为这本书正名:这是一本绝对被豆瓣评分评低了的书。
我是2021年才关注的Bamboo专栏,而这本书恰好是作者2016年至2021年的一些随笔,故这本书里的大部分文字,我之前都未读过。
整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作者对自己成长、留学和工作后走过的不同地方所见所闻所感;第二部分是她从女性视角输出的一些观点看法;最后部分是她从26岁~30岁每年生日为自己写下的一篇文字的集合。
第一部分的内容,时间跨度很长,作者这么多年林林总总走过许多的地方,所思所感所想,很难用一句话去总结。
但是这零零碎碎的想法,像星星之火一样,照亮了这本书,让文字灵动,情感细腻。
作者写伦敦留学生活,讲伦敦的艺术:伦敦是当代先锋艺术的集大成者,这里的艺术是亲民而可爱的,是触手可及的,是生活的延申,所以肖像馆里有推婴儿车的妈妈、有耄耋的老人,还有像作者这样的穷学生。但是所有人都朝气蓬勃,为眼前的记录而欢欣。
作者写巴黎亦是:走进巴黎,就有微醺感,想把性格中全部的克制都扔到一遍,纵情忘我。在上海被认为太短的短裤,在巴黎穿是浪漫和时尚;即使八十岁的女人,依然可以精致……
留学生的热情洋溢、积极社交、热爱派对、对新事物充满热爱,那种对生活的热烈,真正呼应了专辑的名字《不被浪费的人生》。
反省一下我自己,最近几年不爱交朋友,不爱聚餐,不爱公共场合说笑,不轻易敞开心扉,生活确实是无趣乏味了许多,快乐也少了许多。
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对生活的细微变化保持热情,保持自由向上生长的野性,这才是年轻人。
作者的文笔是真好,读到她写巴黎之时尚,忍不住让我去敷了个面膜;读到她写买了一盆热烈的栀子花,忍不住我也下单了一盆;读到她写《秋食》中秋天吃蟹,晚上我就约老公去吃了小龙虾。
我边吃边延伸和总结:“春食应该是叶菜,香椿、荠菜等,夏食是小龙虾,秋食是螃蟹,冬天就该吃涮羊肉。”
这一年的时令食物都被我安排得明明白白的,那么,是不是这一年又一年,也值得期待了呢?
第二部分主要是作者的一些观点,涵盖审美、爱情、写作、女性的力量等方方面面,充满智慧,有两点我记忆深刻。
第一点是讲30岁不结婚。30岁依然是成家立业的关键节点。譬如穿了美丽的裙子、表现出高兴的情绪,就会有人评论:是要结婚了吗?好像在这个年纪,除了结婚这件事情值得欢天喜地,其他的都不值一提。
读到这一段我是深深共情。不管你事业做得多好,无论是陌生人见面还是老友相见,大家的关注点总在你的婚姻。结婚以后,关注点就到了生孩子。比如我,只要我哪天穿了平底鞋,或者生病请个病假,身边的人无一例外开始追问我是不是怀孕了。
可是三十多岁的年纪,除了结婚生子,明明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啊。
第二点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关于女性的力量。“我做的所有决定,大多于我是不是女人无关,我坚信自己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远远胜过’女‘的表象,更多取决于我是一个‘人’的独立和完整性。”
包括频频被评判的“女强人”,并不需要表面上的男性化,像电视剧里营造出的那般桀骜霸道的做派。她们可以坚强又温柔,如同水一般,细流绵长,但也有着奔腾的力量。
女性力量从来不用站出来摇旗呐喊。做自己热爱做的,做自己可以做的,不被性别标签干扰了方向,便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熠熠生辉。
第三部分是作者每年生日写给自己的感言。
年龄于很多女人来说都是不愿意被提及的秘密,而作者从26岁开始写作起,每年都会写一篇生日感言。
虽跨度五六年,却不见她26岁的稚嫩,仿佛Bamboo从26岁开始就这样睿智,充满能量。
Bamboo也并不是家境优渥,无忧无虑,相反,她的一切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她也曾在伦敦留学时勤工俭学。
一路走来,她也有过困难和挫折,但是在她的文章里,从来看不到她对社会的半分抱怨、对自己努力而无果的迷茫。
正如她自己文中所说:“真正的聪明人更懂得努力的方法,也清楚努力的方向,并从不张扬这一点,反而举重若轻。”
最后,愿我们不要轻易地顺从和投降,不要轻易地丧失浪漫和敏感,不要只看到生活永恒的苦涩,却不体会这过程中片刻的生动。
愿我们的眼睛始终能看到繁星、月亮、鲜艳的玫瑰花、清晨的露珠,并始终为此心生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