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科学休息》读后感1000字

《科学休息》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1 16:35:18
《科学休息》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21 16:35:18   小编:

《科学休息》是一篇介绍如何科学地休息的文章,强调了休息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作者提出了一些休息的方法,如规律作息、运动、放松等,帮助人们更有效地放松身心。同时,文章也提醒人们不要沉迷于手机等电子设备,给自己留出更多的时间去休息。

科学休息读后感篇一

真的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读这本书,看下目录,看下最后一章就可以了,书中大量的堆案例,很多都没有逻辑。

很多故事和《深度工作》重合了,比如比尔盖茨的每年一次的思考周,被他说成了休假很重要。

但是有一些内容还是值得关注下的,比如很多科学家非常重视休息和体育运动,具我所知,施一公就有长跑的习惯。

科学休息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主要讲怎么样去学会休息科学的休息。不是我们经常说的多睡多少觉就可以让你更好的休息,而是合理安排,比如说你早上的时间要更加的规律性、习惯化,早上起床的那些安静的时间完成自己很多的事情,比如说三到四个小时,集中精力八十到九十分钟,再放松一下重新恢复精力,这样做反而效率更高。午休就是打盹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停止手头工作,更重要的是讲的运动像散步还有其他的一些运动队工作效率的一种作用这个就跟这个书的书名一样科学休息,不是简单的说睡觉或者吃东西,而是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科学休息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因为书中的内容和观点都是老生常谈,数据支撑也不够,部分数据还以偏概全,比如书中想表达休假有益身体健康,说20年不休假的女性比经常休假的女性发心脏病的概率高,这种观点太站不住脚,20年不休假的女性从事的工作是什么工作,她的工作要么是高强度的,要么是高度不自由的,从事这种工作的女性,应该是时间并不受自己控制的女性,那么她不只是不能休假,可能工作压力大,家庭压力大,吃的东西也不规律或者不健康,等等等等,就因为他不休假心脏病概率增加是站不住脚的,他的心脏病概率和她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和单单的休假没太大关系,书中有很多这样站不住脚的数据。

所以我只能大致归纳一下书中的部分观点

午睡能提高记忆力和理解力, 全神贯注的工作能缩短工作时间 适当的休息能提高工作效率 睡觉能清楚贝塔淀粉酶,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中有大量贝塔淀粉酶。 运动可以快速缓解脑疲劳 选一个能让你全神贯注的爱好

以上。

科学休息读后感篇四

在996的今天,休假似乎是可耻的。互联网嘴大、往往大嘴人的话就成了真理。你看《二十四史》有多少遮遮掩掩、历史冤案,不就因为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黄帝嘴最大嘛。

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告诉你,成就最高的人是最会休息的人。爱因斯坦每天要睡10个小时、达尔文每天要散步2个小时,科学家里面不乏奥运冠军、登山明星……

更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告诉你,休息不仅不是懒惰,反而有助于创新,甚至休息时就在创新。达利在半梦半醒间大脑里的图像就是创作的灵感;阿塔纳索夫在酒吧的餐巾纸上完成了第一台计算机的原理设计……他不是说说而已,而且从神经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证明了休息不是“休息”那么简单。

还要更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告诉你,休息不是工作和家务之外的剩余时间,而是要主动安排的“重要时段”。我们都不会休息,所以需要学习休息。运动、深层游戏、打盹……哪些是更适合你的休息,自己体验吧

科学休息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主要是以学者,尤其是世界顶级学者作为研究对象,从日常作息和休息方式两大方面来讲如何科学休息,精力充沛,收获成功且丰富美好的人生。 这本书对我,一个时间相对自由的研究生来说,还是挺有帮助的。 首先在作息管理部分,它所说的每天上午专注4小时,中午30分钟打个盹,其他时间用来处理机械事务和主动休息,根据我的亲身实践,的确很适合我。每天上午的确是我精力最好的时候,吃过午饭后的下午的确是最不适合集中精力做创意性工作的时间,而晚饭后又会有一个小的精力高峰。 然后在休息方式部分,它提倡的休息方式包括工作剥离的状态,时不时的休假,运动(特别是户外运动),深度游戏(比如台球,帆船,绘画,登山等等),有条件实施的我也打算试试看,尤其是保证自己有和工作剥离(包括思想上的)的时间。我之前其实很少能真的把自己和工作剥离开来,总是在没有做工作时也想着工作,想来的确是会让自己更累吧。 不过老实说,我觉得这本书所提倡的那种从容不迫的悠闲生活并非人人都有条件达到它的门槛,学者是相对自由的,但是想来大多数其他工作的人哪里有这份自由呢?

另外这本书在谈休息的时候没有提到花时间和家人朋友共处,可我觉得,与家人待在一起的温馨,也是一种非常棒的休息。

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生活方式上还是帮助我许多的,推荐给和我一样时间相对自由的研究僧们hh~

科学休息读后感篇六

2021 / 10 / 19

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也很会玩,这本书用大量的案例反复提醒我们,不认真玩,你的工作成绩也会受到影响。

这本书其实混淆了休息和娱乐的区别,书里面的案例主要都是讲如何用业余时间从事有意思有深度的娱乐活动,和我们说的放松精神休息一下不是一回事。

文末这段话写的很好,我们中国人确实太缺乏娱乐了,父母看到孩子在玩就唉声叹气,看到孩子读书学习就大为称赞,其实如果他很认真的玩,玩出花样了,也值得称赞。玩不应该是负面评价,他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

约翰·卢伯克1895年出版的《人生的意义》一书有一篇关于休闲娱乐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对虚度和闲暇做了区分:“闲暇是最美好的福祉,而虚度则是最恶毒的祸端。”他认为,“一个是幸福的源泉,另一个则是痛苦的祸根”。他说,人们经常把休息当成虚掷时光,但实际上两者并不一样。卢伯克写道:“夏日的某天,躺在树荫下的草坪上,听着潺潺水声,看着云朵在蓝天飘过,这绝不是浪费时间。”当我们把休息和工作看作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的搭档的时候,当我们把休息看作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场、促成新思想形成的跳板的时候,当我们把休息看作我们可以进行实践并加以改善的一项活动的时候,休息就得到了升华。它能使我们的生活从容不迫,使我们的生活井井有条,赋予我们更充裕的时间,帮助我们事半功倍。卢伯克说得对,休息不等于虚度。

科学休息读后感篇七

标题的由来

源自书中提到的“霰弹枪喝法”。

整书会给人一种堆料的感觉,形形色色的例子、数字充斥在文章的所有角落,像是开屏的孔雀,到处展示着科学实证的魅力,突出一个“散”字。翻了一下书评, 很多人诟病。最近集中看了一些国外译本书,发现西方的书本习惯性地关注人、数据、事例,引用较多,写作习惯与国内有所不同。

那么这种写法究竟好不好呢?关键在于你阅读的目的。

如果是想从中找到“科学休息”的具体路径,那么很遗憾,你会在通篇的举例中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

如果是想了解“科学休息”的理念,从中得到理论认同和思想的碰撞,阅读该书将有所收获。

“科学休息”只是实现悠闲人生的一环,而非全部。他需要的是“放松、控制”

未写完,下班了,上班再写。

科学休息读后感篇八

《科学休息》看完后,想写给自己一些话。其实这些话早就明白,但是这本书提供了更详实并且可参考的名人案例,因此,在促进人的行动力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我决心再粘合一下自己近期今后需要刻意培养的习惯,与诸位共勉。

1.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哪怕你需要比别人更多的睡眠。

2.困了累了一定及时休息,这样才能更好掌控自己的情绪,最大化地避免其他多方面的损失。

3.早起很重要,不仅是规律作息的养成,它并非只关乎健康,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早起可以将创造力以一种优势最大化的方式释放出来。我想,对此你有一些对应经历。既然如此,那就把清晨的工作培养成固有的习惯,高效完成任务,并在余下时间内心安理得偷懒或者更加情绪高昂追随之前的状态,有助于保持好心情——摸鱼的好心情和内心充实安足的情绪价值。

4.学会训练自己随时随地轻松获取潜意识的能力,找到那种半梦半醒的通道。潜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且多为创新的、古灵精怪的灵感,如果能够将这种能力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技能,无疑对于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5.放弃灵光乍现的懒惰和侥幸心理,寻求稳定的灵感来源——即通过日复一日常态化的任务量甚至是固定的时间段来形成独特的“条件反射”记忆,让灵感来适应行动的节奏,而非让行动跟着灵感在黑暗中徘徊。比如,很多时候你要先去做,不要管有没有灵感,先去写,不管写成什么鬼样子都写下去,其实时间久了,灵感就跃然纸上。要懂得呼唤你的灵感、驾驭你的灵感,而不是被灵感所捆绑,任其摆布。

科学休息读后感篇九

整本书来说干货挺多的。最重要的是意识到,习惯的重要性,以及人一天各个时间段里面的状态,特别是潜意识状态下的适当应用。其实本书不单单涉及休息,更多的是对人状态的讲解,每个时间段是什么样的状态,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或者休息。而不管是工作还是休息,维持内心的秩序感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维持人的正常状态最基本的要素是睡眠和饮食。这两者最重要,在这两者上养成习惯也有利于健康的保持。睡眠可以修复大脑和身体损伤,同时还有助于巩固记忆。对于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尽可能在无意识占上风时进行,如早起,午睡,散步之后。

早起立即开始工作有助于一天的时间分配,会更容易给自己一天的生活带来满足感,睡前仪式和早起仪式都有助于保持内心的秩序感。

习惯很重要,在某种程度上选择是需要消耗精力的,养成习惯可以帮助我们的身心适应生活,不再为一些简单的选择消耗精力。

休息的四大要素:放松,控制,掌控体验,心理剥离。一般来说,如果放松的氛围并且有挑战感和新鲜感,可以和工作建立某种相似的满足感,与过往经验可以建立联系,会让我们的休息获得更好的体验,更容易让人沉浸在游戏中。

举例:绘画,音乐,下棋,运动,登山,写作。

学术休假:在工作间隙休息整段时间用于学习和工作相关的知识,但是远离工作。会让我们对自己本身的工作有更多更深层的思考。

出国旅游或者海外学习工作往往也会给人积极影响。会对不同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也能理解更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

科学休息读后感篇十

据研究发现,假期带来的情绪刺激只能维持三四周。此后,你的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就回归到休假之前的水平,正如一篇文章里说的那样,’确实有很多乐趣,但很快就没了’。”

所以《科学休息》书中也建议我们,“不要认为休假一年就一次,应该是每隔几个月经常、短暂地休假,这样才能带来更好的恢复效果。正如坦佩雷大学心理学家杰西卡.迪布洛姆所说的那样,休假就和睡觉一样,你得经常做才能获益。”

我们每天有24小时,其实如果是认真深度工作的话,八小时已经是超负荷的了,所以怎样运用其余时间,怎样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很重要。

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做另外一件事。

作者给脑力劳动者两个科学的休息建议:一是体力劳动,一是某个更深层次的脑力劳动。

放松:不需要刻意的努力

控制与掌控体验:控制:有能力决定自己如何打发时间,掌控体验,这些体验往往富有挑战,也能让你思想投入,越发受益。

如果一项活动既富有挑战性又有趣,能把工作从你的脑子里赶走,那么它就能提升你的剥离感。

科学休息读后感篇十一

写短评字数超了。。

比较喜欢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例子多却不可靠。

最喜欢的还是三篇序言和结语。科学的尽头是哲学诶。

在我的现实周遭,真的把劳逸结合得像艺术一样的例子并不多,看完这书我突然意识到,这是要长期练习的,是需要强大信念做支撑的。「休息」和「睡眠」在这里体现出一种严肃的执行力:绝不让大脑和身体因为意念的贪婪和懒惰而亏损;以及,没有理所当然的闲暇和虚度。

自认为不算是很会休息的人,特别是当我觉得工作和学习很好玩的时候,一高兴就忘记踩刹车。漫威里最羡慕奇异博士可以一边睡觉一边还有个灵魂头在床头看书。就是这么实用主义!

刚刚看完三篇序言的时候,觉得非常惊讶,不仅仅是因为「休息」深不可测的的潜能功效震撼到了我,还因为发现了自己的认知存在很大的错位:我觉得大脑就是我自己。。

我明知道大脑厉害好使且重要,可我好像并不真的关心它。。我只关心我自己。。关心我自己是否厉害好使。。

我会和我的公仔说话,和我的胃说话,和我的扁桃体说话,和我起皮的脚后跟说话,但我却从来不和大脑讲话诶!

因为我总是下意识地觉得它就是我!

于是自作聪明捣浆糊,时间管理的每个关卡现在看来都像是粗糙松动的螺丝钉。

换做以前,我肯定是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才没有完成计划,需要更努力。但现在觉得,聪明已经够用了,主要还是不努力。努力的人遵守规则,不幻想、不表演,追寻事实的本尊,因此连休息、睡觉、闲散的「发心」都比聪明人踏实到位。

科学休息读后感篇十二

能带来幸福的不是财富,也不是奢华,而是宁静和情操。——托马斯·杰斐逊

休息是一种技能;最有效、最具恢复作用的休息是主动的;而且如果我们休息的方式得当,它能让我们更具创造力、更高效。不要错误地认为只有埋头苦干、不断提高期望值才行。认真休息的生活更富创造力。我们享有休息的权利,我们享受休息,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践行休息,这样,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幸福。

休息不再是工作和睡觉之外残存的时间(当然还有打扫房间、抚育孩子、做志愿者、上下班通勤等,循环往复、永无止境),而是自己主动争取的东西。此时,休息就变得更加重要,不再虚无缥缈。

行为科学家会告诉你,和具体的目标相比,模糊不清的计划和雄心不大可能给你带来成功。制订详细的计划能让你的目标感觉更真实、更容易实现,并且能让你更好地理解它的价值。

刻意休息不是由不工作来界定的负空间,也不是什么时候想起来需要就马上得到的东西。刻意休息是主动的,值得我们精心经营。

几个小方法分享一下

1. 在恰当的时间停下手头的工作

刻意休息的一种方式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停下手头的工作:看看你下一步要做什么,但是将其留到第二天再做。这看起来有悖直觉,但却非常有效。欧内斯特·海明威就是提倡这种做法的知名人物,而且很多知名作家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当你对下一步工作了如指掌的时候,就得停下来”。当你能看到下一步的工作,或者还有些干劲儿的时候,停下来,这样第二天在开始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这样你的进度更稳定,从长远来看,有助于你更加高效。即使在你做其他事情的时候,这好像也能诱使你的潜意识继续思考你的工作。

2. 制定时间表,划分时间段,然后有条不紊地做完一件事,再做下一件事。

如果这样按部就班,我们就会吃惊:一天能完成这么多工作!三心二意或是匆忙赶工的人,最后都几乎一无所成。“一次只做一件事”,这样一天下来效果要比一次做两三件事要好。由此,我们一天完成的工作会比其他人一周完成的工作还要多。

3. 稳定的情绪状态不会使人困倦,它比激情的大爆发更高效

“每天少量的任务,如果每天坚持,日积月累也能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工作”。雷蒙德·钱德勒的“硬汉派”侦探小说对现代推理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说:“如果你专职创作,那就应该留出一些时间,比如一天至少4小时,用于创作。”他又补充说,在这几个小时里,你不一定要动笔写,但你不能做其他事情。

但是,如果你没有灵感,那该怎么办呢?英格玛·伯格曼说,那就有必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老老实实地坐下来,不管你有没有兴致”。柴可夫斯基认为,有自尊的艺术家绝不该以没有兴致为借口而什么都不做。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也持同样的看法。她说,“个人不必在乎所谓‘兴致’”,不管怎么样都要动笔写,“写着写着你的兴致就来了”。有人认为,“靠想象力工作的人可以等待,一直等到灵感来打动他”。特罗洛普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

为什么一定要动笔并且坚持写呢?原因就在于,并非是创造力在推动工作,而是工作激发了创造力。日常惯例为灵感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科学休息读后感篇十三

观点大部分熟知,少数日常里模糊知道的东西被明确点出来,这不错。一个多小时读完我觉得很合适。中间为了加深读者印象和凑字数,是例子的堆砌。

总的来说,本书主要阐明了如下思想:

1.休息时间和工作时间同等重要

2.合理的休息能增加产能和幸福感

3.合理休息的要素(至少满足一点): ①放松(低消耗,高愉悦) ②控制(能自由安排工作和娱乐的时间/娱乐时做什么。这种对生活的掌控感让人舒适) ③掌控体验(投入精力到一个需要适度挑战并有即时收获的活动) ④心理剥离(从物理以及心理上与工作拉开距离,比如离开书房去散步)

4.掌控体验-进行深层游戏 *深层游戏的特征: ①让玩家思想投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②有一个能使用工作技能的新环境 (比如音乐中的数学美感) ③带来与工作相似的满足感 与明确的回报 ④与过往经历呼应(做童年时也爱做的事)

5.善用学术休假提升专业能力

→比如厨师每工作一阵就歇业一阵。空下来的时间用来研究新菜品、阅读烹饪书籍。 →“(主题)思考周”是个不错的暂停办法。

感谢阅读,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微信读书截图

科学休息

6.3

亚历克斯·索勇-金·庞 / 2021 / 中信出版集团

科学休息读后感篇十四

曾经有个问题很火:成功人士每天睡4个小时,真的够吗?那些精英人士看似一个不知疲倦的机器,每人只需睡几小时,却能支撑一天的工作。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像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下班躺床上刷手机,完全放松状态,为什么还会感觉到累?

《科学休息》一书讲述了科学有效的休息模式,苹果的CEO蒂姆·库克、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等高效能人士都在使用。书中纠正了很多我们日常固有的认知误区,结合脑科学的前沿成果,提出科学休息才能让我们恢复精力。

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访问学者亚历克斯·索勇-金·庞,致力于帮助大家利用休息削减工作时间,达到高效工作的目的。书中提出了多种休息方式,比如散步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朋友,在恰当的时间停下手头的工作等。

书里提到多项脑研究成果,揭示我们大脑即使在我们走神、不思考时仍然处于活跃状态。而科学的休息方式,会让大脑连接表现出更高水平。比如南加州大学儿童心理学家玛丽·海伦·伊莫尔迪诺·扬和她的同事发现,大脑在休息状态下表现出更高连接水平的孩子阅读能力有可能更强,记忆力更好,在智力测试和注意力测试中得分也更高。

《科学休息》提出了多种新的休息方式,我认为专注4小时和半小时精准打盹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做到的。

我们如果每天能够专注工作4小时,将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每天上班时忙忙碌碌,但经常会被其他事情打断,没有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导致效率不高。如果我们每天能够专注工作4小时,将会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需要我们合理安排好时间。

我们可以参考下达尔文的作息,他创作了19本著作,其中《人类的由来》和《物种起源》到现在还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他每天早上8点到书房,专注工作一个半小时,然后再阅读来信和回信;10点半时继续投入工作,中午就会去散步1小时,午饭后午休1小时左右,再投入到工作中;5点半之后与家人吃晚餐。

不光是达尔文,还有作家狄更斯、英格兰最杰出的科学爱好者之一约翰·卢伯克也并非全天都在工作,而是休息好之后再投入到专注的工作中。如果一次专注工作1个半小时,其他时间处理一些不是特别费脑的工作,比如回回邮件、浏览下最新文章等,将会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村上春树曾说过:我经常午睡。一般吃过午饭后我就感觉睡意来袭,然后就倒在沙发上打瞌睡。半小时后我醒来,睡意全无。起床后,我精神倍增,头脑清醒。也就是他每天都要午休半小时,让大脑休息片刻。

即使是丘吉尔也把午睡看成是保持冷静、恢复精力和斗志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睡午觉是丘吉尔雷打不动的习惯。

作者亚历克斯在书中提到,午睡的直接好处是会让自己缓解疲劳,如果形成了午睡的习惯,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好处。比如经常午睡能提升记忆力,午睡还能帮助人们避免犯错和做出某些不良行为。

休息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休息方式得当,会让我们更具创造力,也能更高效。能带来幸福的不是财富,也不是奢华,而是宁静和情操。

科学休息读后感篇十五

每天工作到下午4点,就感觉头昏脑涨,几乎无法集中精力,我一度以为这只是我个人精力有限,后来发现这种现象在同事中很普遍。

什么原因呢?

岁月不饶人?意志力有限?昨晚没睡好?早上没吃饭?中午肉吃少了?手机玩多了?

不得而知,多数情况下,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工作,或者,摸鱼。

对待摸鱼,作为一个打工人,其实很矛盾。一方面感觉“赚”了,薅了资本家的羊毛。另一方面心里终究还是有一丝丝愧疚,拿钱不(好好)办事,总有种心里有鬼的不安。

直到,看了《科学休息:迅速恢复精力的高效休息法》,特别是第一部分第一节每天专注4小时。里面列举了很多名人牛事,我比较熟悉的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还有我不熟悉的英国作家约翰·卢伯克,美国数学家保罗·哈尔莫斯,等等,这些人有一些共同点,在多个领域做出了巨大成就,但工作时间都不长,每天4-5小时。

可能看到这,很多读者都要吐槽了,举几个例子就敢得出“每天只需工作4小时”的结论,谁给你的勇气?!

其实书中给出了一些实验研究,但我觉得这并不重要。因为,我自己每天都在工作,根据我多年的亲身经历,我发现,每天工作4-5小时,就是极限!

看过此书,我生平第一次意识到,摸鱼,并不需要愧疚。摸鱼,其实也是工作或者生活的一部分。

照作者的说法,一个完美的工作日应该如何度过呢?

一天有4-5个小时全神贯注的工作时间,即可,比如上午2-3小时,下午2-3小时,注意,是全神贯注的工作。在工作期间不能划水不能摸鱼。

除此之外,随意休息,比如散步,比如午休,比如摸鱼。

作者啰里啰嗦写了一本书,就是想说明,休息,对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举双手赞成。

下面是我自己的理解,人只要工作一天,就可以把时间分成三类。

一类是工作时间,全神贯注于核心工作,核心工作就是值得你全神贯注的工作,虽然我们不需要做出科学发现,证明出数学定理,创作出艺术作品,但是,普通的工作也需要我们全力以赴。工作时间4-5小时。

一类是休息时间,睡觉,午休,散步,吃饭,聊天,刷剧,看书,运动,泡澡……我觉得都可以归结于休息,这部分时间占了一天的大头,这段时间的特点是,意识里没有工作,但工作可能会在潜意识里自行安排。休息时间一天大概有16个小时。休息多种多样,但有些休息是更好的休息,可以进一步参考这篇文章《原来这才叫休息!--科学家揭示真正的“休息模式”》。

一类是摸鱼时间,作为一个活在现实世界的打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是起步价。4小时全神贯注工作,那剩下的时间呢?我认为可以心不在焉的处理一些不重要的工作(姑且称之为外围工作),比如去报个销,取个文件,转发个通知,等等,这类外围工作自然也需要占用工作时间,但并不需要我们全神贯注。外围工作处理完了呢?刷手机!做你爱做的事!按照我的定义,处理外围工作和刷手机都属于摸鱼,都属于光明正大的,摸鱼。每天摸鱼时间4小时。

所以,人的一天应当这样度过,工作4小时,摸鱼4小时,休息16小时。

感谢作者帮我把摸鱼产生的那一丝丝愧疚一扫而空,还一举占据了有理有据有节的制高点,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怒赞此书,五星推荐。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