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读后感1000字

《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2 07:55:27
《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22 07:55:27   小编:

这篇文章介绍了改变日本生活方式的男人,他们是日本社会中的先锋,带领着人们逐渐转变生活习惯,采用更加环保、健康的方式生活。他们的行动不仅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也呼唤着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到这个改变的行列中来。

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读后感第一篇

本来也是带着想看下花森的工作方式翻开这本书的。但书里大量的篇幅都在叙述花森进入《生活手帖》前的故事(还是东拼西凑来的)不免让人感到失望。 不过读完全书我才发现战争的经历对花森意义重大,直到他晚年依然要对此进行摇旗呐喊。「珍惜日常,就是抵抗战争」《生活手帖》其实是花森反战的堡垒。我也终于意识到日本对「美好日常」这一理念的追求并非自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才形成,而是在二战后就已经由花森这样的人在传递了。

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读后感第二篇

现在提到《生活手帖》,大家想到的多半是这本杂志的前任总编辑松浦弥太郎。松浦弥太郎写过许多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比如《找到人生的好感觉 : 松浦弥太郎的舒服工作术》、《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只要我能跑,没什么不能解决》。身心疲惫的现代人光是看这些书名已经被治愈了。但在上世纪,日本人提起《生活手帖》时,想到的基本上都是这本杂志特立独行的主编花森安治。

《生活手帖》创刊于1946年,是日本战后销量破百万的新生活美学代表刊物。从杂志创刊起,花森一直担任着这本杂志的主编,直到逝世。花森生前是个传奇人物,在他担任杂志主编的30年里,每期杂志,他不仅要撰写大部分文章和宣传文案,独自完成插画、花体字、排版、照片拍摄、报纸广告和电车内悬挂的广告,此外他还要完成策划、执行等编辑工作,堪称是编辑界里的达芬奇式人物。这些工作,今天单拎一个出来就是一个工种,难以想象花森在节奏紧凑、截稿日期明确的杂志社里能完成这么多工作。

《生活手帖》创办之初是一本女性杂志,杂志想要以服装为中心,围绕日本人的生活展开“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杂志上。改版后,《生活手帖》从女性杂志变成了生活综合类杂志,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大概要数杂志上的三大栏目:测评栏目,料理栏目和《一个日本人的生活》栏目。

测评在当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花森在几十年前采用的测评方式,今天的人看了也会真心叹服。早期《生活手帖》的测评方式比较中规中矩,主要是去百货公司询问,请用户谈论使用感受,测评人员并没有亲自使用产品长期做实地测试,等到一年后他们才真正确立了测评系统:

花森为测评栏目专门设计建造了两层楼的办公楼当研究室,里面有工作室、厨房、暗房、缝纫室、总务、销售部、洗衣室、化学实验室、仓库、音乐视听室。

为避免利益关系造成测评结果有失公允,编辑部不使用企业提供的产品,而是自己购买。《生活手帖》有一期是测试煤油炉,这期测评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们选了六款日本品牌的煤油炉来做测评,还购买了一款英国阿拉丁公司产的“蓝色火焰”来做参考。为了还原严冬环境,他们向一家冷藏公司借用仓库,搭建起临时小房间,在场的测评人员都穿上了防寒服。做完常规的测试后,他们得出结论:日本产的六款煤油炉品质远不及蓝色火焰。但花森并没有就此打住,他想知道煤油炉弄倒后会发生什么情况?日本产的煤油炉倒下后,才半分钟左右,火焰就窜到了天花板那么高,只有蓝色火焰倒下一分钟后扶起,火焰依旧没有蔓延到外面。最终测评稿直截了当地指出“国产的六款制品当中,不存在值得推荐的商品”。

用体力把产品测到极致:《生活手帖》的测评人员不是专家学者,而是普通人,他们采用常人使用产品的习惯如实地记录产品的好坏。就拿他们测试的插座来说吧,当时日本工业标准是用机器来测试插座的插拔,但花森认为人和机器毕竟不同,况且每个人插拔插座的习惯也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就请了不同的真人做了五千次插拔操作。再如在缝纫机的测评中,他们缝了一万米的布;在自动烤吐司机的测评中,他们一共烤了四万三千零八十八片面包。对测评人员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为了保证测评结果客观公正,测评人员会避免参加朋友或前辈的聚会。这些测评人员除了要有出色的测评能力外,还需要具备编辑能力。花森自己也是以身作则,极少接受媒体采访。此外,他还禁止社员去印刷厂校对,因为担心煞费苦心做成的测评会提前泄露,被其他出版社抄袭。

花森认为商品测评是在商品批评的基础上,对生活深入观察,捕捉时代变化,测评既是在评判商品,也是在批评社会和文明。测评稿件要设想读者、厂商、记者的反应,还要能够实现杂志的愿景和销量,对写作技巧要求极高,所以一律由花森撰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十几年,直到1969年花森第一次突发心肌梗死后,他才由测评撰稿人变成了审稿人。

《生活手帖》的测评实实在在改变了日本的商业情况:有厂商派人亲自到杂志社来跟这些“外行人”取经;有厂商对他们发起责难、谩骂、中伤;有厂商因为产品的虚假广告被《生活手帖》揭穿,业务一落千丈;也有企业因为得到测评的肯定而走出困境。

之所以要把测评做到这么极致,这跟花森本人的完美主义性格,跟他对社会的关怀有关,但也跟《生活手帖》不刊登广告的规定有关。二战期间,花森应征入伍,亲眼见到了战争的丑恶,因病退伍后,他在机关里写过战意盎然的宣传语等内容。战后他对自己做过彻底的反省,尽管他当时的选择是出于从小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迫于生计而身不由己,但他依旧认为自己对战争一事负有责任。为了跟过去的自己彻底诀别,在创办杂志之初,他就决定往后再也不跟任何组织产生瓜葛。少了广告这一大笔收入,杂志社的收入只能靠销量来达成,这也是花森要把测评做到这么极致的原因所在。

料理学习也是《生活手帖》的一个招牌栏目,这一栏目基本上是延续了他们的测评方式。

首先他们会请来专业厨师到杂志社来做家常料理,并用照片记录过程。

在一旁观察学习的编辑负责记录,最终整理成一页食谱。

未在场的编辑就根据这一页食谱重做一遍。

如果味道和厨师做出来的不同,就需要反复修改食谱,直到味道相同才可以刊登到杂志上。

如果说花森把自己对物品的品味和品质追求呈现在了测评和料理栏目,那他对“人的日常茶饭事的关心”就展现在了《一个日本人的生活》这一栏目上。《一个日本人的生活》是一个记录日本各地普通人的照片纪实栏目。

花森同样是按照一贯的严苛标准来运作这一栏目。他要求杂志社的每一位编辑都要去采访,有时采访的时间可能会长达一年。尽管采访有专门的摄影师在拍照,但他要求编辑自己也要拍照;编辑刚入社时都需要自掏腰包买相机和磁带式录音机,采用这一做法主要是考虑到人在用公家的东西时总不会像用自己的东西那样珍惜。不过相机和录音机在当时都很昂贵,花森考虑到这点,就想了个周全的法子,新入社的人立马会收到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奖金。花森不仅对稿件有着敏锐的判断力,自己也具备高超的采访能力,他虽然有法子让受访者开口谈自己不愿触及的话题,但他也会向受访者承诺,受访者不愿刊登的内容,他一定不会刊登。

读花森的这本传记,会让人觉得他是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价值观、个性毫无保留地倾注到了《生活手帖》这本杂志上,用现在流行的话来概况他的一生,大概就是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花森出生在一个神户贸易商人的家庭里,母亲婚前是小学老师,花森是长子,有五个弟弟妹妹。花森的父亲是个赶时髦,玩心重的人,平日里喜欢赛马,还投资了股票和外汇,后来因为给人当连带保证人失去了财产。花森八岁那年,家里发生火灾,他们一家人在一夜之间失去了房子,只能搬去大杂院住。在那之后,母亲为了给父亲分忧解难,经营起了药店和山货店,夜里还要做和服裁缝补贴家用。花森后来能上大学,靠的也是母亲的这些副业收入。但可能是因为操劳过度的缘故,母亲在花森就读高中那年就去世了。多年后,大桥镇子为了养活母亲和外公,来找花森一起创办杂志,花森回答道:“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就让我为你的孝心也出一份力吧。”当时花森已经和几个从前的工作伙伴商讨创办广告公司,从生计角度出发,无疑是走这条路更为稳妥,但他选择了帮大桥尽孝心。

在花森的少年时期,神户是亚洲的一大通商口岸,大多新潮事物都是从这里流行起来。他在这里看到了欧美的各大杂志,接触到了先锋现代主义文学、前卫艺术、蒙太奇潮流,那是日本杂志的全盛时代。在那之前,日本杂志的制作方式是把铅字排得密密麻麻,胡乱放上意义含糊的插画;改版后的杂志更注重视觉效果,编辑为了凸显杂志个性,在版面设计上费了很多心思。高中后花森前往松江这座老城上高中,当时全无编辑经验的他竟然能凭一己之力推出一期版式新颖的杂志,想必这跟少年时期浸淫在神户新潮氛围有着很大的关系。

松江跟新潮前卫的神户截然不同,这是座有着三百年历史的武士之城。花森就读的松江高中宿舍无法容纳所有外地学生,因此不少学生就借宿在当地居民家里,这些松江人把借宿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对他们十分照顾。这一情况与人情淡薄的神户形成鲜明的对比,花森在这样的氛围里感受到了浓厚的人情味,而松江人做事文雅、稳重、客气、低调作风也让他见识到了日本传统的教养之美。他后来会在《生活手帖》里开设具有人文关怀的栏目《一个日本人的生活》,或许可以追溯到松江的这段岁月。

花森在《生活手帖》里展现出的那股特立独行、永不服输的劲头在他的生活里也展露无遗。中学时,他为了与其他学校的刊物一决高下,对版式僵化的杂志自行做了改版。大学时期,花森对衣服搭配很感兴趣,但因为经济窘迫,没闲钱买新衣服,他就用自己身边现有的材料做出风格新颖的衣着:他改造自己的旧西装,自制帽子,把浴巾剪个口子,套在身上,系上腰带,就这样昂首阔步穿行于校园。青年时期的花森一贫如洗,喜欢上了商界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在松江这个社会风气保守,讲究门当户对的地方,花森却敢于排除万难,和自己的心上人共结连理。

花森自小就喜欢画画,周围的人都认为花森在画画一事上天赋异禀,只要画下来,日后必将大有作为。但花森可能是少时受盛行的前卫艺术拼贴理论的影响,在编辑一职中找到了类似拼贴的乐趣,并从中坚定了自己对创造的看法:他认为不是从零到有的创造才叫创造,对既有的事物重新组合,呈现出全新的样貌和不同的意义,这也是种创造。因此他没有选择当纯粹的艺术家,而是从自身的兴趣和理念出 发,选择了更贴近生活、更广义的设计,尽管设计在当时被认为是二流的表现领域。对他而言,生活才是最值得守护的东西,他做《生活手帖》也是想让普通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我是记者中的无名鼠辈。我确信,直到最后一刻,我都会握着写稿的蓝笔,和用来校对的红笔。”花森用这句话预言了自己的命运,他的生命也的确是在这样的生活中结束的。

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读后感第三篇

作者写的有点啰嗦,要是能看到杂志就好了。

去官网找了些过去的封面图片,可惜看不懂日文。

正文要满140个字,不知道现在满了没。

还没有。

最近国内的文化环境真是渐趋贫瘠。

感谢所有翻译者(看过的每一本书的),让我狭隘的文化视界能多打开一点。

前不久看了妹尾河童的《H少年》,二战后成长起来的那一代思想者真是为日本的文化复兴做了了不起的努力和改变。相比于我们还沉溺在单纯的政治情绪里,真不如用实际行动让国家和人民变得更加美好。

封控,雾霾,睡衣比外套使用频繁。窗外的城市像死了一样。

我们好像迈入了一个荒诞纪元。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