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明亡清兴六十年》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地呈现了明末清初这段动荡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讲述了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过程,揭示了明亡清兴的原因和影响。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百家讲坛:明亡清兴六十年观后感篇一
看了阎崇年老师讲的《明亡清兴六十年》,以及纪录片《公元一六四四》,1644真的是个神奇的年份,四个「英雄」人物陆续登上历史舞台 崇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最终自缢煤山,个人觉得他性格偏执(老朱家自从嘉靖后皇帝都奇奇怪怪的),崇祯杀了n多大臣了,最终也没有南迁,可惜可惜……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灭明朝,可是农民军的局限又让他山海关失败,最终称了没几天帝就草草收场。(最终死在另一批农民军手下) 吴三桂:明朝山海关守将,怒发冲冠为红颜,投降清朝,最终让清军入关,自己的结局最终也不是很好(康熙平三藩) 多尔衮:清朝顺治前期的实际执政者,利用此次机会决策最终入山海关,入主中原。(可惜最终结果也不太好 被福临挫骨扬灰了) ————英雄人物陆续出演,在这1644这一年,北京城三次易主,说来只要这四位中任何一位稍微改一点决策,中国的历史也许就会改写,历史就是这样不容改写。可叹无论多少风光,也都可能改变,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居安亦要思危。
百家讲坛:明亡清兴六十年观后感篇二
明朝灭亡原因是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民族分是外在因素,官民分是内层因素,君臣分是核心因素,是明朝灭亡关键之所在。明朝灭亡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一个切入点来说,一个字就是分,清朝兴盛的原因一个字就是合,把明朝灭亡和清朝兴起拉在一个平台上讲这个问题,就要从朱元璋以来,特别是万历以来,尤其是天启崇祯以来种种社会矛盾的总结,特别是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的总结,而丝毫没有贬明扬清的意思,同样,后来清朝的灭亡,走着像明朝灭亡同样的路径,最后也是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孙中山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民族分的一个结果。总之,明亡清兴六十年的历史,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经验、教训和启示:中华民族的发展,合则盛分则衰,合则强分则弱,合则荣分则辱,合则治分则乱,所以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我们中华民族应该合,民族合,官民合,大家合成一股力量,来振兴我们的国家,振兴我们的民族。当金戈铁马的六十年渐次地成为过眼的烟云,当兴亡的慨叹荡漾成为历史的回声,当无数曾经鲜活的生命完成了他们人生的谢幕,当这六十年的硝烟与烽火最终尘埃落定,定格成为那几册肃穆的史书,《明亡清兴六十年》的讲述也将画上一个句号,但是,那些兴亡的道理,那些曾经打动人心的人与事,将会留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成为我们人生的财富,成为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奔腾不止的力量之源。--节选自闫崇年老师
百家讲坛:明亡清兴六十年观后感篇三
我先说我是尊敬阎崇年老师的。我只是说说我的一点看法。
以前很多人批评袁崇焕这个人。我都没觉出味儿来。现在看阎崇年老师讲袁崇焕,我感觉到了。
问题的症结在于是否出关守辽地,这点上不止袁崇焕有责任,帝师孙承宗也有责任。从后来的大凌河之战,松锦大战的结果来看,他们被后金军围在了城里孤立无援,惨到了人相食的地步,这还不能说明出关守辽地的错误么。凡事不能只听一家之言,我看的另一本书有一段王在晋的话,我感觉他对当时形式是有了解的,而他主张守山海关,不要出关守辽地却没被采纳。
阎崇年老师极力赞扬袁崇焕这个人,我是不同意的。
另外也是同一本书,讲了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也很有道理,只是因当时阉党专权,而王化贞攀附阉党,使得熊廷弼在辽地束手束脚,而败责也是王化贞的。
阎崇年老师批评熊廷弼这个人,我也是不同意的。
还有一点疑问,努尔哈赤为什么会允许和自己争位的弟弟的儿子活下来呢。这是其一。
其二,皇太极为什么会让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这三兄弟活下来呢,明明皇太极害死了他们的母亲阿巴亥,而这三个人可能怀有仇恨之心。
其三,代善在处处谦让,怎么感觉很怕皇太极和多尔衮。政治斗争的激烈恐惧可见一斑。
其四,顺治为什么先好好的把多尔衮下葬,然后过几个月有拉出来鞭尸呢。这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