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存之道》是一部讲述人类生存之道的启示性读物。通过作者对人类历史的深入探讨和对未来生存方式的展望,引发了读者对自身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思考。书中强调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读后让人深感启发和警示。
《我们的生存之道》读后感(篇一)
讲述了麻生在母亲离家出走之后,回到了真朝奶奶的家蓼科,遇上父亲再婚后的妹妹蕾美,三人一起重新种水稻的故事。重新开始做饭团、腌梅,以及去看御射鹿池。麻生作为茧居族,被霸凌后不愿出门,妈妈出走后,重新拾起希望,三人一起种水稻,重走稻子的一生,也是对反复提到的“活着的我们”的一种定义,和题目《我们的生存之道》一样。
不仅仅说的是真朝奶奶选择自然中地法还是大多数农民选择的依靠科技的力量种水稻,也蕴含着麻生在茧居还是住在农村,网络还是归于自然的选择,更有纯平从一定要选择大公司,找不到合适工作便想逃避再读一年,转变到任何公司都可以的情况。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看到了年轻一辈的成长和选择,也看到了他们对老一辈的故事的追寻和探究,在历史中寻求生存之道。
《我们的生存之道》读后感(篇二)
原田舞夜/著 王蕴洁/译
与严肃的题目背道而驰的是超治愈的内容。
从作者细腻的文字中了解了米的一生,读的时候特别想吃大米,因为作者描述的太香,太好吃了。读完以后会觉得特别感动,这就是生活。这个故事,传递了正向的能量和希望。
并不是很复杂的故事,中间还穿插了许多麻生,蕾美的彷徨,犹豫和后悔。帮助他们的帅气的大人们,奶奶叫他们年轻人(四五十岁的年轻人,特别可爱的年轻人)纯平的支线我也很喜欢,纯品和父亲田端先生的亲子互动特别有真实感,当然最重要的主线,就是他们种下稻米在稻田里忙碌的工作。
#封面制作
细腻,一粒一粒的米落下堆积成一个饭团包裹着海苔,海苔上是作者和译者的名字。
#故事概述
主角麻生是一个普通的茧居族,也就是啃老族,因为在初中和高中受到了霸凌求职,也屡屡被拒,所以就蜗居在家每天只靠手机和电脑接触世界,爱玩游戏。母亲一个人打两份工来维持房租麻生的网费和手机的分期付款,十分的辛苦。
有一天母亲留下一封信说,她撑不下去了要离家一段时间,但会按时汇入房租和网费,也留了短期内麻生需要的生活费,希望麻生在今后继续用他喜欢的方式活出属于他的人生。
这封信是麻生改变的契机,他在之后回到了小时候的奶奶家,帮助失忆症,我是理解成老年痴呆的奶奶和她一起生活,照顾她努力工作。
在和奶奶没有血缘关系的蕾美共同照顾奶奶的过程中一点一点走出来的故事。结局很感动,麻生去见了母亲,带上了自己和奶奶蕾美做的饭团,希望把母亲接到奶奶家一起住。
《我们的生存之道》读后感(篇三)
周三下午休了半天年假,天气出奇的好,却不知道该去哪里逛逛,吃完热腾腾的酸辣米线,坐在店里开始纠结要怎么度过这半天假期,不想回家躺平,也没有想看的电影,最终还是决定到图书馆睡个午觉。
自新冠疫情爆发,好像有点习惯了图书馆里一张大桌只坐2个人,许久没来,突然发现如今图书馆满满当当全是人,还真有点不适应。围着书架一排排的走,想随便挑本书名顺眼的来助眠,而“他”就这样静悄悄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我们的生存之道,从打开书的第一页,我就喜欢上了这个故事。
坐在对面的考研小姐姐埋头奋笔疾书,我趴在桌上慢慢翻看书,我们离得这么近,我们却在各自截然不同的世界。
“麻生从早到晚都窝在这间六平方米大的房间内,他既不工作,也不上学,从来不出门和朋友见面,更何况他根本没有朋友,也理所当然地不可能有女朋友。因此,他完全没有必要外出,因为不必外出,所以只能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突然有些害怕,作者就像监视了我的生活,把我曾经那些荒唐的过往都一股脑地抖落了出来。有次和大徐聊天她疑惑的问过我,在家待着的那两年,我真的不觉得无聊吗,我的父母真的没有说些什么吗?我说:不觉得无聊,我每天睡到中午起床,开始玩游戏看电影看小说看漫画,至到半夜睡觉,爸爸买的电脑,爸爸付的网费,爸爸每天准备一日三餐,还常常问我明天想要吃点什么,我不出门,我也不花钱,我的父母可能实在仁慈,从来没有说过要把我赶出家门的话,他们都是背着我偷偷叹气,我为了逃避心里的难过,我蒙头睡到第二天中午再起床。
彼时的我,可能对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不知道要为了什么而活,更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
不可预知的人生总有一些转折点,把生活推向不同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走的快也好,拖拖拉拉也罢,能走完的始终只有自己。
从东京到蓼科,失忆的真朝奶奶,活泼的蕾美,新结交的朋友都触动和温暖着麻生,让麻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有些人总会被你相遇,就像樱桃小丸子的爷爷说,只要活着,总会有好事发生,我从来不想改变世界,我只想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走完人生路,所以不要焦虑,也不要害怕,以自己的步伐一直走就好,谁都催促不了。
一个平凡又普通的故事,却看得我泪流满面。
《我们的生存之道》读后感(篇四)
如果在城市里生存不下去,那就回农村老家去。
因为校园霸凌,麻生对学校充满了恐惧,连母亲精心制作的腌梅也成了难以下咽的梦魇。被社会抛弃的麻生萤居在自己的房间里,沉湎手机和网络游戏。而当一直照料他的母亲“离家出走”后,麻生在奶奶寄来的贺年卡上,看到了“我的生命仅余数月”的消息。
和许多治愈系日剧(如《小森林》)一样,《我们的生存之道》安排了麻生和蕾美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在父亲的老家蓼科相遇,和得了失忆症的奶奶一起生活,在彼此照顾的同时努力找回各自缺失的东西,男主角麻生也逐渐成长为可信赖的人。
李子柒的田园牧歌并不是真正的农村,麻生的奋发向上也更像是美好的童话故事。但这无碍于我们对美好的憧憬。
人间烟火气,最抚世人心。
因为爱吃米饭,本书的作者原田舞叶亲自体验农家生活,并将其写成了本书的重要情节。在“不犁田、不施肥料、不撒农药”的十公顷自然农田里,麻生、蕾美和纯平这三个“废柴”的都市青年,从焖烧稻谷熏碳开始,亲手制作苗床、堆田梗、插秧、拔草、脱谷……完成了“具体而现实的希望”。
在奶奶的稻田,从头到尾都需要手工作业,所以“我们的稻田”少不了“帅气的大人”的帮助。对村民们来说,虽然不理解奶奶与众不同的种植方法,但是却很支持。“稻米生香、谷物年华”。“自然稻田”面积不大,又很特别。它们既是美味,又是“活着的我们”的证明。
虽然可以给“自然稻田”打上“原生态”“有机环保”等等的标签,但低效率高人力成本的制约,注定了其只能是“小而美”的存在。或者说,虽然没有太多的经济价值,但承载了奶奶回忆,又教会年轻人成长的“自然稻田”,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从另一方面来看,因为不使用农药,在稻田里蚯蚓、青蛙、水龟子形成了食物链,生命循环的同时,更有一种携手生存的感觉。而奶奶、麻生和蕾美,同样携手生存,三个年轻人则如同这些稻子一样,向着蓝天生长、开花、结果,随着季节不断改变、成长。
用自己种的稻谷,亲手做成饭团,放入曾经极其厌恶的腌梅,把它带给许久不见的母亲。
在故乡的稻香里,麻生最终破茧而出了。
稻米的一生很像人的一生。
宫泽贤治的《不畏风雨》,既是说人,也是说稻。作为童话作家和诗人,宫泽贤治热心投入农业研究,亲自改良品种,努力想要研发可以在严寒中茁壮成长的稻米。“不畏风,不怕雨”,既是宫泽贤治对农业、对农民的感情,也是对每个人的寄语。
我也曾有过类似麻生的“萤居”生活,也曾和纯平一样迷惘而痛苦,每天依赖家人的关怀和电子产品的刺激,浑浑噩噩待在房间里。
但就像稻子会在稻田中生长一样,我们都具备在蓝天下不断生长的本能。
幼树会努力在大地生根,努力撑过强风的攻击。小小一颗稻种变成绿油油的稻苗,具备了不断生长的力量。三个年轻人在种稻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稻米的力量”“人类的力量”,也就是相信生命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力量,相信生命不会放弃生存的力量。
这或许便是“我们的生存之道”,不管受尽多少风霜雨雪,都要像田野里的稻米一样,挺直身板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