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大唐诗人行》,感受颇深。文章通过对唐代诗人生平事迹的介绍,使人感受到了他们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在动荡的时代中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这篇文章让人对唐代诗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敬佩。
大唐诗人行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期待已久,早在2020年底,在薛易的微信公号上读到《谁是唐诗第一人》,可谓此书开篇,此后一年、两年,一篇接一篇,为大唐的诗人、也为作者的文笔倾倒,直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戛然而止,闻听被出版社相中,结果一晃又是两年过去,始见《大唐诗人行》付梓,深深体会此书用力维艰,成稿不易。
大唐诗人行读后感篇二
云梦游驰临盛唐,群峰叠嶂亦茫茫。
大漠孤烟隐书剑,长河落日几断肠。
百年征戍风雪夜,明月何处照流黄?
宜将惆怅付杯酒,歧路高歌任疏狂。
任疏狂,笑儿郎,飘零客尘误韶光。
挥墨舞剑凭意气,月露浓华地上霜。
参商咫尺竟何趣,林山会晤暮晚苍。
游侠少年江湖老,各自相忘各尽觞。
上述,韵不在脚上,調不在谱上,拙于推而滞于敲。谨以此恭喜薛易老师三年之功。
期待更多作品!
大唐诗人行读后感篇三
关于唐诗,我又知道些什么呢?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读初一。我前桌的同学会写毛笔字,他经常写三个字“观云海”。那时,我还没见过云海,只觉得这三个字意思好。黑白电视上在播武侠剧《仙鹤神针》,男主角一边练剑一边背了李白的几句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我一下子被震惊了。虽然已经在课本上学过一点诗,但从未像那一刻一样,感觉到诗一下子流淌进心里。
我们那里是一所农村中学,位于黄河以北二十里。班里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农家子弟,我们知道,初中毕业后,自己大概率是要回家种地的。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太多职业可选,农民从来都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宿命。“考出去”是我们每个人的渴望,但目标似乎太遥远,遥远得不大敢去想。几本没了封面的武侠小说,在班里悄悄传递。我借来看过几眼,就变成了武侠迷。也是在读武侠小说时,我对唐诗的兴趣更浓了。比如,《天龙八部》中段誉为情所困,“唉,我是千古的伤心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江湖上的鸡虫得失,我段誉哪放在心上?”那时,我并不知道这是陈子昂所写,只是惊讶唐诗原来可以这样用到文章里。
读初二时,我跟我妈去赶集,把家里老母鸡下的蛋卖掉,在地摊上买了《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从此迈进了一个新世界。那时,已经知道了李白、杜甫、孟浩然、柳宗元、白居易等人的名字,但他们是怎样的人呢,我完全不了解。读书后又知道了一些新名字,背过了一些新句子,但对他们是怎样的人,依旧不了解。
高中时,我去英雄山旧货市场去淘书,买到了一本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史教材,对唐诗有一丁点儿整体的了解。大学时,我读的虽不是中文系,但属于文学院,也会开一些中文系的课程。在古代文学课上,老师满怀深情地带我们做诗词赏析,讲某首诗如何好、某个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重要……这些讲解让我受益良多,也心怀感恩。但对那些诗人到底是怎样的人,我还是感觉疑惑。
毕业后,我喜欢上了历史,特别是唐史。通过读正史、海外汉学以及很多国内学者的理论著作,对唐朝有了更多认识,渐渐发现,那些诗人的面孔在脑子里变得清晰起来。而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的形象也渐渐变得立体、生动、可亲。
他们是诗人,但绝不仅仅是诗人。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他们也要谋生、谋食和谋官,有梦想和梦碎,有进取和妥协,有狂歌和呻吟。他们的诗,可以是心声,可以是应用文,也可以只做糊口之用。而且,在他们的时代,诗所承载的功能,远远比现在更加复杂。可是,在很多时候,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已经习惯了给某个诗人画上脸谱,为某首诗贴上标签,让某个句子等同于口号……
唐诗,我们口口声声说的文化瑰宝,真是如此吗?
就像我开头提到的李白那首《关山月》。有人只看前四句,说这首诗很“豪放”,然而只要看全了,就会明白后面的句子很凄恻:“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有人说,这首诗体现了李白的“反战”思想,说明他的写作进入了新阶段。但假如看看李白的诗歌系年,就会发现在同一时期,他还写了“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你能说他热爱战争吗?
诗人是复杂的,因为只要活人都复杂。唐诗亦然,只要你不想把它读死,愿意让它活起来。
在这本书里,我想努力做的,便是如此。至于做到了多少,我不敢说。毕竟,唐诗是值得一辈子去读的。
而在写这本书之前,我写了下面几句话,充作“引言”。
在中国人心中,大唐是一个永恒之梦。它璀璨如星汉,奔腾如江海,凌厉如朔风,飞扬如蛾眉,清泠如月光,滚烫如颈血……
作为梦,大唐似乎可以穷尽所有形容词以修饰,也并不为过。只是,跟所有的梦一样,它混杂了理想、妄想、空想以及不可避免的误读。而当我们每走近一步,每深入一分,都会看见历史深处斑驳的铜锈与明灭的血迹。
唐诗是这个梦的最好载体。它代代流传,告诉我们这个梦确乎存在过,它是如此迷人,至今仍触手可及。那一个个诗人的名字,如一座座山峰,矗立于世人的心头。那一首首诗篇,如一条条河流,奔涌于华人的血脉。
唐诗之美,是与大唐气象血肉相连、与唐代历史紧紧缠绕的,然而传承中它却往往被割裂开来。这让唐诗变成了一本本单纯的启蒙读物,一道道非对即错的考试题,一批批可供拆解赏析的文化标本,一处处最常用、也最廉价的装潢设施。
对唐诗而言,这也许是一种唐突。对我们来说,也不失为一种遗憾。
也许,活生生的唐诗,终究要去活生生的大唐寻觅。
策马扬鞭路上,且吟几句杜诗: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