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艺游未尽》,感受到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文章中介绍了各种形式的艺术,从绘画到音乐再到表演艺术,展现了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通过作者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感悟,让读者对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这篇文章让人感受到了艺术带来的美好和启发。
艺游未尽读后感篇一
中国有句古语叫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中,我们好像逐渐丢失了沉静下来阅读的习惯,也日益迷失在节假日的特种兵式旅游中。
时间当然还是那些时间,只不过当时间过去,再回想时,好像什么都没能留下。太快了,一切都发生和演变得太快了,甚至有时快到来不及反应,更遑论品味和感动。
偏偏有一个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择了在2021年利用无法出行的时间,将从前听过、见过、去过、思考过的“艺术旅行”记录了下来,其中三分之一是攻略,三分之一是导赏,还有三分之一是游记。
几十万年以来,人类一直在创作视觉艺术,用形象的手法再现现实与神话,以表现、描绘和反映我们的世界、情感和信念。
我想,这既是人类对事情的记录,也是对美学的追求,更是人类对诗意的永恒追寻。人类如此钟爱旅行,我们太向往那个日常场域之外的“诗与远方”。
在被琐碎庸常的生活压得几乎不能呼吸的时候,在厌倦了身边吵吵嚷嚷、没有一丝安静氛围的时候,我们总想背上背包,踏上一段关于艺术、也关于梦的旅程。
或许我们可以说,制造一本关于艺术和旅行的书,无异于为人们造一个盛大且恢弘的梦境。
而本书无疑因作者近十年的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的经历和丰富的旅行经验,而成为了一本既个人化,其实又适合普罗大众的“云旅行”读物,以及出行的绝佳参考。
作者所到之处包括艺术名城巴黎、伦敦、罗马、威尼斯、布拉格、东京等38座城市,涉及13个国家。
与以往游历记录不同的是,作者选择了“艺术”作为旅行主题,全书着重介绍了作者游历的数十座博物馆、美术馆、教堂、剧院,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带领读者穿梭于各国艺术名作之间。
更配以上百幅高清彩色图片,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地带我们领略世界各地关于艺术的不同风土人情。
去陌生的地方,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去浪漫的远方,会燃起对生活的无穷热情。这一次作者吴涛以一本精美绝伦的《艺游未尽》,拉近了书内书外人们的距离,也拉近了我们与全球各地艺术胜地之间的距离。
艺游未尽读后感篇二
旅行的意义是通过观看、品尝、聆听、触摸、参与和思索,去感受体验不同的文化和自然。
你累积了许多飞行
你用心挑选纪念品
你收集了地图上每一次的风和日丽
……
一直很喜欢陈绮贞的那首《旅行的意义》,它以简约动人的旋律,诉说旅行,也诉说着爱情。
旅行是一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里,旅行是很多人的主旋律。而在假期结束之后,除了回顾自己旅行的点滴,选择阅读一本游记也是将我们的“旅程”得以延续的一种特别的方式。
在《艺游未尽》这本书旅行笔记中,作者向我们回顾与分享了他在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13个国家,巴黎、伦敦、罗马、东京等38座城市以“艺术”作为主题的艺术旅行的场景和感受,并向我们传递了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曾经有过近十年的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经历的媒体人,对于怎样将艺术家的生活环境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如何将旅行的见闻和感受更生动地讲述,作者有着他得心应手的方式。他在书中的讲述得极具亲和力,静静地聆听以为熟悉的友人讲述他在各大名城名胜名馆的浏览经历和对艺术欣赏的见解。
本书为我们讲述了各个城市的艺术设计、现代建筑、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气氛,探讨了艺术家、艺术品与城市的关系。同时也分享了各个城市推荐及备选游览参观的景点、出行成本、注意事项、观展体验,乃至排队、购票、用餐、拍摄视角、交通、演出推荐、货币兑换和支付等方面的建议。
对我们来说,这本游记既是一本 环球艺术名城的旅行指南,也是一次艺术欣赏与探讨。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对艺术的见解以及旅行的收获、感想和遗憾。于文中,我们能看到他对于旅行目的明确、思路清晰的行程规划,看到他在旅游中感到“人生值得”的许多瞬间,更能看到他看待旅行随性、包容、宽和的态度。
在作者看来,旅行中意料之外的事件也是旅行的一部分。对于外来者来说,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它的期待落差。文中,他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如何积累“旅行经验,渐渐适应和看待这些与我们生活所在的国家或者城市相比存在的不同或“缺点”,从而获得更为包容和开阔的胸襟。从某个角度来说,这种类似开盲盒的经历反倒是旅行的一种意外收获。
正如作者所述,人生有期限,但旅行没有终点,探索也没有局限。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目的地,也有自己独特的旅行的意义。这个世界有太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探索,这本旅行笔记能给我们未来的旅行带来一些好的思路。
艺游未尽读后感篇三
艺游未尽,意犹未尽。看了作者的简介,他在过多少人的理想生活呀。
“艺术旅行者”,两个诱人的词竟然还能组队,做过法官和律师,现在为媒体人,好熟悉的配方。无不是需要洞悉社会和人性的职业。他还讲解过很多艺术展,在博物馆做过讲解员,有个人的艺术讲解节目,全世界各地游学……滚烫的灵魂搭配多彩的世界,借由这双眼睛看看我们渴望而没到达的地方——13国38城,名城名胜名馆尽收眼底,提前做功课啦。
先说书的总体感觉,内容偏艺术科普的旅行笔记,但讲解非常流畅和口语化,很接地气,老少咸宜。就当听一个从远方归来的朋友讲他的所看所思所悟吧。
提到罗马时,他说,扔一枚硬币,再次回到罗马。这是个源自电影《罗马假日》的梗。很多人来这里,就是因为电影,所以电影成了城市宣传片,很多地方都按照电影场景设计行程路线。讲科隆纳宫时,提到《罗马假日》里出逃的公主恢复了真实身份,正是在这里召开记者会,与男主依依惜别。这是“一段非常伤感的情节,也是电影最后一场戏的拍摄地”。这个桥段实在太经典了!“为了与你握手,握了很多人的手”,奥黛丽赫本的高光时刻,将爱而不能演绎到动人心魄。
“如果伦勃朗是荷兰的,那么梵·高就属于世界”。来看梵·高的人不仅多,而且不同语言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介绍了梵·高博物馆,也带我们顺道了解了它旁边的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那儿以当代艺术为主,藏品有塞尚、莫奈、毕加索、马蒂斯、蒙德里安、马列维奇……是不是更加坚定了去这个城市看看的念头?想起很久前,一位书友突然问了一句另外一位正在看展的书友,大意说:去现场看真迹有那么必要吗?这个问题石沉大海,却一直回旋在我脑海里。
前段时间看采访以模仿梵·高画作为生的画师,他的愿望就是去看一次真迹。果然去了,发现自己的画也挂在附近。感慨良多。
互相理解的人才能互相看见,别人的路过只有匆匆。看展的人带着热爱和一些期盼,看见真迹,看见画家,也看见它们所在的环境,看见来奔赴它们的同行者,看到全世界的人们拥有类似的心跳。不是艺术家,只是路人,却笃信体验本身已经足够动人。看见本身就是意义。
我们需要在艺术品里得到生命的感动。需要关于它们的介绍、指引甚至攻略,需要听听先行者的心音。熟悉的或者陌生的,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抵达,皆因为它们而起的审美体验。奥地利或者西班牙,比利时或者匈牙利,博物馆、美术馆、植物园……不太瑞士,多瑙河不太蓝……
看画,看经历,看世界。一本书能带来多少观感呢?因人而异。我尤其爱《老吴私享》版块 。瞧瞧。比起荷兰,比利时拥有更多的美食,有炸薯条,瓦夫饼这种街头小吃,葡萄酒蒸贻贝这种海鲜名菜,也有非常好吃的巧克力,更有无数种不同口味的啤酒。街边还有扔啤酒瓶专用垃圾桶,而且它们旁边也经常堆满瓶子。就是这种烟火气,精准击中人间风物爱好者。
读来很轻松,带上它,随便坐在哪个公园或者路边长凳,坐在公交车的窗口,或者旅行途中,都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