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专业著作。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作者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研究方法。书中详细介绍了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以及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技巧。这本书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一)
本书主要讲述了梁启超对于中国历史发展变化的见解与看法。该书发展了《新史学》反对君史、提倡民史的观点,明确著史应促进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系统阐述了论史的目的、范围、对史书的改造、搜集鉴别史料的方法,对历史的因果和动力作了探讨,《补编》还论述了史家的修养和专门史的做法。该书将西方进步史学理论与中国传统优秀学术理念相结合,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二)
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感兴趣的书友可以看一下。 个人评分:四星。 这本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我是在图书馆里借的,3月6日终于阅读完毕。前半部分做了比较系统的笔记,后半部分《广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得相对较快,还未来得及,应当补做。 我由于不是历史专业的,所以我对这本书的运用或许不大。但是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法的了解,我发现其实文科与理科之间它都有一种问题意识和钻研精神,没有什么学科都得需要大无畏的筚路蓝缕之毅力才能够做出一番作为。 阅读这本书的几个收获: 1. 解答了一个根本性的困惑,历史究竟所展示的是真的吗? 因为年代久远,我们总会有所怀疑书上的文字是否是真实发生过。然而当我看到仅仅是玄奘出游于何年的问题(p117),先生遍览群书左右考证,所费心力难以想象,最终终得一断论。 甚至自哂,“此本一极琐末之问题,区区一事情三两年之出入,非惟全部历史中无关宏旨,即在玄奘本传中义无关宏旨……” 然而“善治学者不应以问题之大小而起差别观,问题有大小,研究一问题之精神无大小,学以求真而已,大固当真,小亦当真。” “夫大小岂有绝对标准,小者轻轻放过,寖假而大者亦轻轻放过,则研究精神替矣。” 这样论证出来的事实难道不值得我们相信吗?或许我们要的不只是相信了,而是这种精神真的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2. 史家应当有四长:史才、史学、史实和史德。 史德,代表其学术端正,其对待历史应该忠实,尽量不夸大、附会、武断。 史学,代表有研究历史的学识,包括专门的学问以及普通的常识。这样能力的获得,基于勤于抄录、练习注意以及逐类搜索等方式逐步练成的。 史识是讲历史家的观察力。 梁启超认为最后才是史才,指的是专门作史的技术。 3.梁启超先生以《孔子传》和《玄奘传》为例,对我们凸显出人物专史的基本构造。同样他一再强调:“若要成功,要费一世功夫。出版的早晚没有关系,预备尽生平的力气,见到资料便抄下来,勤笔勉思,总有成功的一日。” 一本好书的内容是如此之多,于我脑海甚至是十不存一,但是我希望他能够一直留存在我的灵魂中。 最后是拓展阅读推荐,梁启超先生推荐的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三)
读毕似乎回到了百年前,跟着任公上了一堂历史课。以下是些浅薄心得:
忆及任公流亡日本,其所创之《清议报》宗旨「一,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二,增长支那人之学识;三,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气,联其情谊;四,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于今依旧振聋发聩。
任公开宗明义,首先给史及中国史下定义:
「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此因果非自然科学之因果,而其「资鉴」则尤为中国所重,盖以明事理,指导人生及做事也。而共造历史之因果者,非唯大英雄大伟人也。时代愈后,则匹夫匹妇之助造历史之功用愈大,所谓「历史的大势,可谓为由首出的“人格者”以递趋于群众的“人格者」。
研究历史目的何在?须知古今不隔,现时生活与历史息息相关也,任公言:「史家目的,在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而因以增加生活之兴味,睹遗产之丰厚,则欢喜而自壮;念先民辛勤未竟之业,则矍然思所以继志述事而不敢自暇逸;观其失败之迹与夫恶因恶果之递嬗,则知耻知惧;察吾遗传性之缺憾而思所以匡矫之也。」此盖为面向国民的历史之通义。
其余阅读零碎笔记与智识如下:
1. 任公指摘班固作《汉书》断代史之流弊。盖司马迁史记通史,可谓为国民之史,汉书断代则洵为帝王王朝之家谱也。
2. 万斯同有言:“治史者譬如入人之室,始而周其堂寝匽湢焉,继而知其蓄产礼俗焉,久之,其男女少长性质刚柔轻重无不习察,然后可制其家之事也。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耳。”指摘官修史与私修史之区别。
3. 章学诚曰:“本末之为体,因事命篇,不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体天下经纶,不能网罗隐括,无遗无滥。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在袁氏初无其意,且其学亦未足语此。……但即其成法,沈思冥索,加以神明变化,则古史之原,隐然可见。”(《文史通义·书教篇》)可见袁枢纪事本末于史学界之功。
4. 任公:「《左传》中有名之五大战泓、城濮、鞌、邲、鄢陵,吾脑际至今犹有极深刻之印象,觉此五役者为我国史中规模宏大之战事。其实细按史文,五役者皆一日而毕耳,其战线殆无过百里外者,语其实质,仅得比今闽粤人两村之械斗。」春秋时期战争可见一斑。
5.史料之散轶原因之一在于容易「触时主之忌,故秦焚书而“诸侯史记”受祸最烈。试检明清两朝之禁毁书目,什有九皆史部也。」
6. 王通其人自作书以实其伪事,确实没想到。可知俗儒腐儒所言「河汾道统」亦诬妄也。没有辨别能力则陷于诬妄而不自知,可叹也。
7.任公指摘辨伪方法之一为「有本意并不在述中,不过借古人以寄其理想,故书中所记乃著者理想中人物之言论行事,并非历史上人物之言论行事」。孔孟恐皆不可免,可叹。然发于其事,可见其心,由理想可推其心事,适足以证孔孟之为人。
8. 周末战国与欧洲列国近,唐末藩镇为下流阶级,则与军阀近。
9. 元代剧曲发达,清代朴学发达,其避谈政治则一。
10.史家史德易犯之附会。「自己有一种思想,或引古人以为重,或引过去事实以为重,皆是附会。这种方法很带宣传意味,全不是事实性质,古今史家皆不能免。」附会之弊端,如今历史教育最为严重,可叹也!
11. 太史公之注重写人,在于从全社会着眼,用人物作一现象的反影。而后之正史芜杂,几为人物之墓志铭及家谱。
12. 孔子诛杀少正卯为法家所造之谣言,顺及子产,太公,为其刻薄寡恩张目。
其余史料之搜集辨伪,如何做专史等等,荦荦大者,俱见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