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深海奇珍》读后感精选

《深海奇珍》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30 04:45:52
《深海奇珍》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5-03-30 04:45:52   小编:

《深海奇珍》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生动的描述,展现了深海中神秘而奇妙的生物世界。读后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奇迹,也让人对深海充满了好奇和敬畏之情。这本书让人眼界大开,对自然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深海奇珍读后感第一篇

好书,不仅图片漂亮,而且内容也不错,在视觉享受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海洋,生物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前什么热泉冷泉化能作用等都不知道(鄙视我吧).这本书制作精美,当然价格也不菲,120多元,哈哈,不过我是从图书馆借来看的.

1/6页

深海奇珍读后感第二篇

学校图书馆借来看的,全是精美图片,整本书挺厚,挺大,过过眼瘾还是可以的。。。这个价格,买了略有不值。

主要是生活在海底的各种生物的照片,各种奇形怪状,大小迥异的动物,会让你着实的吃一惊。但也仅限于此,欣赏价值高,使用价值少。

2/6页

深海奇珍读后感第三篇

这书做个互动网页就可以了.

何必那么巨呢,果然是因为要配着奢侈品送人的,结果手表领掉,书扔在那垃圾里,还不如捐掉.

买书如抽丝实在是因为,书价看不上我了.

内容还不错,可是看起来实在戳心戳肺的,一个要手表不要书,爱书人买不起书的世界实在很反动.

3/6页

深海奇珍读后感第四篇

在海平面数百米以下,一直到1万米,也就是深海的地方,那里的环境不同寻常,犹如外星一般。较低的温度,极大的压力,没有阳光,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着许多不同寻常的生物。这些深海生物,奇形怪状,令人耳目一新。

“生物光无疑是地球上最普遍的沟通工具。”第93页

“生物体在水深4000米的地方所承受的水压,就好像牛的重量压在跳蚤上。”第111页

4/6页

深海奇珍读后感第五篇

芙阮给我这本书是法语原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认真的查着每一个没有见过的物种。用拉丁给物种命名是最明智的发明吧。

后来实在想知道里面到底写了些什么,就看了这个中文译本。

然后我就烦躁了, 猪屁股虫 望远冬肛鱼 凸眼玻璃乌贼 久经植物拉丁名的考验 对一些类似词根还是知道一点儿意思啊 大致能理解的。这么直白的翻译一个那么惊艳的物种,我有点伤。那个 深海蛞蝓 真心觉得是印刷错误

关于物种

凝胶类生物 貌似在我们国家没有这个归类 我理解了一下 大致就是棘皮动物 和 大部分腔肠动物 组成的。或者你想象一下水母 和 海参那种状态 那种质感。。。就是凝胶类生物了。可能翻译的人直接意译了一下吧 。

越到后面越没有惊奇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以前看过深海的纪录片吧。觉得这本书略过于细碎,从表层到海底深层选了几个略有代表性的长相惊艳的水母放上去。或者说找了一些最新发现的物种填了上去 总觉得少些什么 深海脊椎动物几乎算是掠过吧 关于鲸类只是在文字里有提到过,然后就是海底食腐动物的大餐 鲸鱼的尸体。。。赤裸裸用的BBC纪录片里的原片。

乍得一看很唬人,细看起来却没什么新意。作者的初衷也许是为了唤起大家对深海的关注。让大家明白自己对于这篇领域是多么无知。自己这些年的行为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对深海造成了破坏。也许是习惯了人类这种不负责任无脑攫取资源。现在的我看到了这些已经没有以前那种想要改变世人的三观的意淫巅峰的状态了。现在的我看到这些也没有任何负罪感,现在的我只是妄图在有生之年,能去看看那些实实在在的景象就可以了。

胡扯了这么多毫无条理的话。

善待环境

其实根本不会有人看这本书的。

芙阮~

5/6页

深海奇珍读后感第六篇

要比谁的眼睛大吗?望远冬肛鱼那两个巨大望远镜般的眼睛,还是比不过大王鱿足球一样的眼睛,又迷人又吓人。

还是比谁的隐身本领更强?黑水母像一个太空中的黑洞吞噬所有光线,塔乌贼用近乎完美的透明让别人忘记它们的存在,而银斧鱼和圆罩鱼聪明地求助于发光消影技术来消除侧面轮廓的阴影。在玻璃动物园中,有一个安静的皮影戏剧场。

又或者,比谁的衣服更华丽?环礁水母如火一般明亮的轮盘能在瞬间绽放出千道蓝色闪光,红面具水母有着像灯笼一样鲜红色的伞膜,宝石鱿鱼被发光器覆盖的身体像极了一颗巨大的草莓。管水母进食的时候像在做一场盛大的烟火表演。血红色肚皮的栉水母,身上有彩虹般的反光。

深海海底的地形比喜马拉雅山有更多的起伏波动,海底动物的多样性可能比亚马逊雨林和大堡礁加起来还要多。

深海也有平原。海参和海胆们成群结队地游荡其间,甲壳类动物在挖洞时将喷出的泥沙筑成小小的火山口。

深海也有森林。具柄的海百合随着水流摇摆,就像是因风转向的大降落伞。

深海也有峡谷。无柄生物栖身于岩壁;渗水动物占据水流当中隆起的岩石;深海动物游走于众多蜿蜒曲折的海底山谷中;哺乳动物如逆戟鲸和须鲸,经常聚集在各种地质区域,享用丰富的浮游生物;在平原里少见的珊瑚虫和柳珊瑚,在这里茁壮成长。

泥石流可以流动几百千米,甚至发展成壮观的棕黄色地毯。

海底山则呈现高低起伏的地势,就像南美的加拉帕格斯群岛,孕育着各式各样的鱼群:仙海鲂,金目鲂.......

深海也有泉源。热泉如同深海中的绿洲,海脊的褶皱孕育着无数的菌株和奇异的生物,庞贝虫和棕榈虫在水中舒展如盛开的玫瑰园。而居住在冷泉附近的萨摩羽织虫和冰虫,展现出瓦斯作用下的蓬勃生命。

————————————————————

如果有来世,我要做那只华丽丽的太阳水母。

6/6页

还剩3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