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密林中读后感摘抄

密林中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0 13:45:27
密林中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1-10 13:45:27   小编:

读完《密林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书中描述了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展现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和无限魅力。在密林深处,人类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大自然的美好,也让我更加坚定保护环境的决心。

密林中读后感篇一

是在微博大V推荐下遇到这本书,客观的来说有值得让人回味反复的语句,但不多,通篇下来大概不到二十处,用一个晚上的时间看完,感觉也就是一个汉子内心的女作家(或者即将成为)连续在感情路上遭遇渣男的故事。

密林中读后感篇二

一个没什么野心从一开始就不自信的女孩,想要通过她渴望的那些男人身上找到她继续在这个世上活着的动力,在这个过程里,她发现他们也不能支撑自己走过这个她不太喜欢的世界,她离开他们,可还是过的一团糟,她一开始抛弃的最有兴趣的东西,她重新捡了起来,靠这个获得了大多数人认为的成功,可她还是开心不起来,她觉得女性这个身份束缚了她,她摆脱不了这个男性社会里作为附庸的存在。结尾,她似乎想通了,不再做抵抗了。

密林中读后感篇三

买了这本书有段时间了,断断续续地翻看。白天睡得有点多,辗转无法入睡,便拿了书看,便也看完了。个人觉得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总会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变觉得是没白读。

“我的困境是什么?大概就是,无法变成一个男人,却也无法感知普通女人所能感知到的幸福。”

这句话点明了阳阳的挣扎和困惑,也是这书的重要看点,且原谅我作为一个女性视角的偏见。说得普通一点,就是不愿将就而心有不甘,陷入一种焦灼,黏腻的状态。然后心有不安,有不甘,心便乱,乱即困。

这样的状态让人恐慌,要么埋首眼前的事,麻痹自己(也未必不好,相比于困境中的挣扎,也不失为一种保全的方式),要么破而立,当然二者不冲突。若做不到大破而立,那就慢慢来,总有想清楚的一天,或者生活总会让你做出选择。

书的结尾很开放,每个人领悟到的东西不同,所能想到的结果便不同,各自心中的阳阳都在生活的池塘里游。

密林中读后感篇四

小说的很大部分我看的缺乏耐心,我没有过那个年纪,我可以跟大学刚毕业的阳阳和大澎一样,还有资本肆意妄为,可能性格和心智的不同,让我始终对于小说中"年轻"的这一部分看不下去。分享给好朋友我的感受"为什么明明看起来很傻逼的东西,有人能觉得很酷",他回答说"你觉得他不酷,他觉得他酷,那你说他酷不酷"。只觉得尾的第三部分是出彩的,太后知后觉,并没有在前面看出小说想要表达的主题。全书都在围绕"写小说",而挣脱男人绕过男人,可以独自去面对世界的任何的女人,大概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对爱人嫉妒得发狂,最终毁了自己的生活。其实本来,就没有太多公平的事情,成功有必然,也会有偶然,总还生活在一个固执追问为何世界的大大小小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运行的小宇宙里,大概永远也无法理解和面对这个世界的严苛。长大吧。

密林中读后感篇五

写得很不错。阳阳在一个文学网站上写文章得到赏识;后来因为采访帮忙认识男友,但从不想成为男人背后的女人和男友分开;到后来认识中年作家,后中年作家再次写作成功而和他分开。不甘在男人,她要独自,以自己的名义面对世界。在失业、身体不好的情况下她写了个长篇,最终成功,可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最先在文学网站上认识的他的原因。

女主角内向,与周围格格不入,也不主动参与这些世俗,却并不是她故意的,性格就是这样,大概这就是在写作上有才华的人的特点吧。不知道她为什么那么久没写文章,直到最后独自了,没有工作了,也没男友了,才在一个同样有写作才能的网友网上陪伴下写了文章最终成功?因为她不够孤独?依赖男性?

这篇小说说到写作者的自我怀疑,不管是阳阳这样的年轻作家还是成名的中年作家都存在。大概这是每一个作家都经历过的吧。对想要走这条路的人很有用。

密林中读后感篇六

看了第一段和第三段,大概能想到第二段的内容,我想说,这确实是一本私人的书,作者内心底层的思考和煎熬通过阳阳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毫无掩盖地袒露给大家看,多么有勇气,敏感又骄傲,第一段说阳阳的骄傲让她不能跟大澎在一起,而第三段,阳阳以为自己已经摆脱了男人的阴影,写的小说得到了认可,郑重其事地准备领奖,却遇到了多年以前的阿衰,而且阿衰可能是评委,最后一根脆弱的神经断了,她一直没有摆脱男人的影响,她的才华她的骄傲不值一提,极为看重的会议也变得可笑与荒唐以至于在快要崩溃时阳阳说出了这样的话,女人是透过男人才能和这个世界发生联系,于是女人的性和身体显得那样重要,野心勃勃女人始终无法与世界直接联系,这是周小姐内心的呐喊,于我有共鸣之处,这不光光是文艺女青年的心声,也是整个女性的心声和瓶颈。除了这个主题,周小姐也毫不留情地把自己的任性,局促,不善人情世故,太过理想的人性弱点一一呈现,虽然偶尔有点玛丽苏,但是太坦诚的态度让人不忍去责备。对自己的剖析和揭露在80后的作家中那样的难能可贵,韩寒和郭敬明买情怀圈钱,颜歌精巧地讨好读者,其他人作着名利双收的美梦时,周小姐却一针见血地嘲讽他们,嘲讽自己起来,我喜欢周小姐的态度。勇敢的人

密林中读后感篇七

很喜欢嘉宁的小说。

第一次看嘉宁的小说,是在《鲤·文艺青年》的板块,也就是前天在咖啡馆里无意翻到的杂志。

小说里的描写,是个人化的。也是偏书面语的。通读下去会有不适。

但是小说中不断充斥着对身为女性的无奈,在盘旋两位男人的交际圈之后,终于可以独自面对一群所谓的文学活动家。

作家们根本不像阳阳想地那么无懈可击,深交之后,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缺陷。

其实写小说,对于女性来说,是不是也是只能有一个身边的原型作为物质载体,而男性就可以真正地靠自己来完成呢?

过去的我,一直在看的都是现代作家,都是一批在背景下写作的人,而这部小说,也是我继《台风天》之后有一本描写当代青年日常生活的小说。每一种写作都有不一样的风格和方法,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使我们这一代青年逐渐从70后作家的宏大叙事中向个人叙事迈入。

在小说里,我看到的不仅是阳阳的两段恋爱故事,我认为主线是她个人,是她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通篇的心理描写,也是她自身对自己的质疑。

其实,密林是没有尽头的,层层环绕,阳阳的十年里始终没有摆脱「女性」这个名词的束缚,始终认为自己深陷泥潭无法逃脱。她固执,却又软弱。

密林中读后感篇八

或许我们总免不了要把现实中的写作者代入她所写的文字和她的故事里。

就像在写作的时候,缺乏技巧却有太多情感的我们只好把自己的人生编织进那些细密的字句里。

起初以为《密林中》是一本随笔集,翻开才发现是一本小说。上一次读到情绪这样浓重的小说,还是《悲观主义的花朵》。

这些年,周嘉宁的名字从新概念的作品集一路陪伴成了《鲤》。很多时候会忘记,我们在同一个校园里的时间也许有过短暂的重叠。但在阅读的过程中,那股带着熟悉的校园味道的晚风就在心头重新吹了起来。

我真的见过那些像阳阳一样的姑娘,带着决绝和纵身扑入的勇气走进那一片密林,而大多数的人,却只是徘徊在林丛的边缘,浅浅地踏进一脚,就再不敢往前。那样一段路,无论是和谁一起走过的,总是会成为以后人生的底色,哗的一下就染遍了整个生命,从那以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很难说那不一样是好还是坏,很难说曾经踮着脚尖看到的东西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写作也许是一种走出密林的途径,也许是和这个男性主导社会对抗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至少有机会清醒地看待自身,而缺少这种能力,也许会少了很多彷徨和自怜的时刻,却并不意味着就能坚实地走上一条没有自我怀疑的道路。

愿所有的阳阳们都能有坚定地临照自身的一天,面对所有的空茫,迎其而上。

密林中读后感篇九

昨天在回京路上读完了密林中,恍惚觉得现在的生活太没有意义了。

在心灵上的困境里待久了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升华,世界的规则更不会因此改变,只会迷失在困境里,远离真正的生活。生活最伟大,但是要怎样才算是真正去过生活,我不知道。他人顺风顺水细水长流的幸福和我磕磕绊绊纠结郁闷的冒险哪一个更有价值。我是不是真的走到错的路上来了呢?

春节过后重新独自一人面对生活,这样的不确定感愈加强烈,恐怕是自我意识不足,自我中心太强的陋习又回来了,太把自己的存在当回事,但却不把内心真实的诉求当回事。

好啊,那我想要什么呢。文艺界都充斥着男性主导的语言体系,即将走向的广阔的世界又会是如何呢。我一直认为要靠自己去接近世界,去体验万事万物,难道活到30岁时才会发现这一切只是少数群体的臆想,发现还是要放弃自我,接受男性作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所以周嘉宁说自己对工作愈发依赖,或许是吧,若连工作都被夺走,恐怕与世界之间再无直接沟通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努力在事业中站稳脚跟,通过更加复杂的劳动和更加频繁的人际交流确认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获取生存的自信。

如此说来,工作不是目的,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受生命的连结和边界才是目的。而工作,可能是所有手段中最有可能通过努力获取的。

密林中读后感篇十

一开始不知道这本书为何会这么吸引我,连续读了两遍,第一遍太想知道后续的情节发展,跳跃着看,匆匆结束,回过头来第二遍再细细去品味其中的一些情节,句子。

太美好了,看完居然有种发泄的快感,似乎长时间的郁结得到释放。究其缘由,应该是我直觉的把主人公阳阳认为是作者本人,而我把作者认同为自己。

一方面,我渴望与众不同,另一方面,我喜欢找寻同类。或许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似乎在这本书里面找到了,她说出来太多我想说但没有说的话,认同感席卷而来,从这一刻起,我就是跟阳阳一边的,认真的感受着她的痛苦,似乎我也身处这种困境,对,我本来就身处这种困境。

喜欢这本书,并不是觉得这本书有多好,正如人之喜好,各有不同,我喜欢辣条,并不是我觉得辣条有多美味,有多健康。但是我想我会代表一部分人,也有一些人像我这样去喜欢它,这本书离我们太近了,很多观点,我深有体会。很多的好书离我们太遥远,遥不可及。遥远的好书要看,接地气的书也可以喜欢。作者借阳阳之口,借角色之口在书中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丝毫没有遮遮掩掩,我很喜欢。

整本书看似都在写阳阳的感情,其实她的感情只是一条线,写的一直都是阳阳内心的矛盾,她的好胜心,她的自卑与高傲。人生的成长是无止境的,结局的阳阳依旧有着她的好胜心,她的高傲与不自信,但那又如何?

密林中读后感篇十一

这是我读过的周嘉宁第一本小说。在此之前,我只是模糊地了解她写作的方向和内容。因为对那种完全关注内心的、“从西方文学和城市精神中汲取营养”的小说不是很有兴趣,我一直没有主动去看她的作品。

读完以后,我发现那些外在的标签并不重要,真正让我产生共鸣的是周嘉宁的思考:女性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如何清醒独立地前行。

“无法变成一个男人,却也无法感知普通女人所能感知到的幸福”

“野心勃勃地想要与世界连接,却被困于一个女性的思维方式里”

“如果她可以单独地,直接地,以自己的名义,面对整个外部世界”

……

周嘉宁的困惑并不仅仅属于文学女青年。拥有独立人格、渴望成就自我的女性早晚都会遭遇同样的困境。《密林中》没有给出答案,但作者那种一往无前的探索姿态已足够珍贵。面对文学乃至外部世界这片丛林,她宁愿一个人跌跌撞撞地摸索着前进,也不愿意轻巧地走捷径。这种迎难而上的勇敢令人敬佩。

身为女性,我对自己的存在与价值同样心存困惑。我讨厌被人定义为“某人的妻子”“某人的妈妈”,讨厌那些把女性限定在某种身份里的陈词滥调。我希望自己与大千世界发生关联,渴望像男性那样被尊重。

每每看到那种自觉不自觉地试图消解、削弱女性存在意义的言论行为,比如品评她们的外貌、谈论她们的情史,就是避而不谈她们的才华、价值与贡献时,心里总是充满愤怒和无奈。

但这些情绪毫无用处,行动才有力量。有人说:“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不是去反抗男人,而是去反抗作为女人身上的那种惰性。”以此自勉。

密林中读后感篇十二

小记《密林中》

之前从未听过周嘉宁这个人,因书上有理想国的‘i’标识,便从繁杂的书架取下随意翻了几页,仅仅几页,哇,顿觉好极,虽然也说不清究竟好在哪里,但其文字确有种强大的吸引力,文字间也没什么高深的道理,也没有什么曲折的故事,但就是仅仅看了十几页便欲罢不能。第二天决定将其看完。

一直都在搜寻这样的文字——带着生活气息的真实,又分明与‘我’有关。欲望、挣扎、腐烂、荒唐,这才是青春最真实的样子。我们一开始都是好孩子,直到谎言的喧嚣将我们湮灭,心开始游荡,游荡于虚幻的意识流;淡淡的迷惑,淡淡的哀愁,长久的沉默,欲诉无言,今天和昨天相似的疲惫、相似的重复——我想要找寻的就是这种认同感,这种孤离的相似。周嘉宁笔下这种有风骨的文字真是令人动容,读罢想大喊大叫。当我一开始不断的追问‘我’时,这世间的所有规则、意义、目的全然崩塌不在,我就只是脆弱的个体,没有意义可以解释我,只能独自偶然的溜进某个意义的城堡,披上其所提供的外衣。我分明知晓这是一种虚伪,可是谁都无能为力,但愚蠢又有点不甘的我——这种叛逆是生在骨头里的,然后自己找茬,闹别扭,搞得既阴郁又痛苦,最后和各种城堡都愈离愈远,自己也面目全非。一开始像个英雄般的流浪,现在只是个落魄的流浪汉,这期间所相隔的距离短暂的惊人。后来我知道之所以流浪,其实是搜寻,饥渴又疯狂、无耻又自怜的搜寻相同的流浪者,期待有一天衣衫褴褛的在道边相拥,建造彼此的意义城堡,孤寂又骄傲。坏孩子与坏孩子认同,便都成了温柔的好孩子。我们脆弱又坚强,我看得见你的哭泣,所以才选择爱上你,与成功、意义什么的都无关,只与你有关。

密林中读后感篇十三

没有太多读过周嘉宁,在这本小说之前只看过《一个人生活的第三年》。阅读过的书不多也不系统,只是完全基于阅读这项爱好而已,类型太随兴趣,所以自己对这部小说算是满意,因为从个人风格上来说我没有对比可言。 对于小说来说语言是基本。这部语言简练无疑,没有庞枝杂叶,语感非常流畅。我不是一口气读完的,毫不紧迫的五天里,并未有那种读不下去的感觉,反而越到后面越觉出“密林中”三个字的重量。

阳阳从最初的文艺青年到最后成为一个写作者,这个人物设定明显与作者本人的切身经验有所相关,但是又包含着小说人物的虚构性。小说中阳阳与她遇到的那些男性之间都产生了一种不可描述的困境,她无法像她遇到的那些男人一样。“喝不完的酒,不散场的宴席,到不了的目的地”,这些都不是她想要的。她对未来的过分渴望,让她对当下的日常生活绝望。她跟男友分手却根本说不出理由,“而在提出分手的那一刻,她并不知情,以为前途无量,可以成为更好的人”。她和那些男人之间无非都处于一种角力,让她在最后获奖时发表了那样一番感言,“男人才是天生与世界发生连接的性别群体,而女人呢,多少都是通过男人才能和这个世界发生联系的。” 她明白了自己这么多年的困境,“无法变成一个男人,却也无法感知普通女人所能感知到的幸福”,就是想要绕过男人去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这些让人有同感的细节如此尖锐,就像生活的影子。“密林中”却是规则之外,你要抛却失望,才能继续穿行其中

密林中读后感篇十四

不久前手机上看理想国的一个书会,一个青年女作家写的书,叫《密林中》。当时手机截了一下屏幕。想着以后买书的时候可以考虑。

后来买张悬她哥哥(喜欢张悬)的书时,就顺便买了这本书。这段日子里读完了,也工作满半年了。

第一天晚上读时对自己说,读到一句感动的话我就睡觉。没想到书封页上的话,就觉得很好: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期望在荒原、巨山,或者无法泅渡之河遇见另一位伙伴。人生更像是漫游在大海里的哥伦布,甚至不抱有遇见一块大陆的希望。只有抛却失望的人,才能继续穿行在黑漆漆的密林中。现在读完了,觉得头一回有这种读书的感觉,没有煽情的话,读着却很感动。作品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一个认真在乎文学这件事的人,一位女性。主角是一个叫阳阳的女孩。两段故事 ,刚毕业和一个野性不安有天分的年轻男人 ,多年后另一个是中年有些落寞没有才华的作家。阳阳自己是看重文学的,然而女性的不安,她生活的重心却是这些男人。"女性如何通过自己去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真正表达自己呢?",这个问题至少在阳阳身上是确实存在的。

书里开头大学的地方很像我自己,阳阳大学里也多是一个人。我那时经常自己一人去图书馆,大学实在太过无聊。我被各种书、电影感动着,一感动就是好几天。我没有找到相同的人,也没有什么出路。那时也天真的想做作家来着。看书里的阳阳,作家可能会是这个样子啊。

要怎样才不讨好读者呢?书里阳阳一直在问这个问题。所走过的心历路程,做一个作家并不容易。

密林中读后感篇十五

像是听人长长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连故事都算不上。没有高潮,没有结尾,只有大片大片的客观描述和始终迷茫的精神状态,让人忍不住走神、疲惫、厌烦。

“密林中”这一概念其实是非常棒的,它让人想到复杂错乱的人生,不断出现纠葛的人与事,还有沿途荒芜清冷的景色。然而周嘉宁在表达的过程中却失败了。她怎么也穿不过这密林,无法抵达深处。像是迷路般,在林内兜兜转转一大圈,最后还是回到原点。

一部分是由于语言。她希望像男人一样写作,使用最简练的字句。但小说如果没有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思想作支撑,直白的语言只会让它显得寡淡无味。也许,现当代小说的译本毁掉了太多中文创作者。阅读固然是好事,但太多的阅读于创作无益。我们在模仿外国男性作家的小说时,很容易被他们(译过)的语言带走。而当冷淡文风与女性细腻的个人成长纠结在一起,就很容易造成表达的不彻底。珍妮特·温特森也在《橘子》中冷静地叙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她之所以成功,不光靠叙事,更是因为题材。简单讲,中国的文青们,经历太少,懂的太多,只会鉴赏,不会生活。

在青春期的激情和热烈褪尽之际,周嘉宁开始冷静思考过去,思考自身一路以来的变化。小说中关于女性作家与男人、世界的关系,以及她们对性描写的看法可以有更多更深刻的讨论,但她浅尝辄止,为自己概括出了一个结论就放手了。或者,也可以说,她把更多的思考留给了读者。正如书里的一个人问阳阳:“那你现在找到解决办法了吗?”

“没有。放眼望去,甚至连一条可以行走的道路也没有。”

还是感谢周嘉宁,将那一代青年女作家的身份、尴尬及成长和盘托出。读到最后,大家似乎都松了一口气,像是终于对过去有了一个正式的告别。尽管这一路密林之行,雾霭重重,又总是伴随着连续不断的失望、失望、失望。

最后,想用她签在扉页上的那句话激励自己:

“无法抛却失望的人,亦能穿行于漆黑密林中。”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