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希波战争经典读后感有感

希波战争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0 13:45:30
希波战争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5-20 13:45:30   小编:

《希波战争》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历史小说,描述了古希腊的英勇士兵与波斯帝国的残暴统治者之间的激烈战斗。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勇气,让人深刻体会到战争带来的痛苦与牺牲。这部小说不仅令人激动,更展示了人类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

希波战争读后感第一篇

希腊的胜利,不如说是地米斯托克利的胜利。历史,总是由远见卓识的智者带领群氓开拓的。宛如废弃战舰的遭遇真是对愚蠢人类的无情嘲讽,人间不值得。希腊城邦制远不是民主的黄金时代,同样充斥着尔虞我诈。然而,危急存亡之秋,抛弃成见隔阂共御外辱,因为自由的味道一旦品尝就愿意为之献身,这才是最珍贵的“西方的遗产”。马拉松-米太雅德,温泉关-列奥尼达斯,萨拉米斯-地米斯托克利,普拉提亚-波桑尼阿斯。对每场战役从战争全局进行了立体复原,比如前490年波斯联合腓尼基进军西西里岛牵制;前480海陆并进,温泉关同时希波双方海上博弈。萨拉米斯之后,普拉提亚之前,波斯-雅典-斯巴达三方外交战,后两者互相以投敌为要挟,也是互刷下限。波桑尼阿斯出兵阿提卡的决策突然又坚定,缺少史料难见其中精彩,毕竟这是一个将来能与伯利克里扳手腕的人物。

希波战争读后感第二篇

好比你要重写《三国演义》首先至少你的文笔要够胆,彼得·格林的《希波战争》的文笔绝对配得上希罗多德的珠玉在前。

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场战争:赤壁之战,在每个西欧人心中也都有一场战争:希波战争。前者留下的是谋略,后者的遗产是自由。东西方这两场战争简单化后也极其相似:

雅典和斯巴达联盟打败波斯,孙刘联盟打败曹操。主战派周瑜和地米斯托克利,主降派张昭和阿里斯蒂德。当然跟很多人私下跟曹公写信一样,很多希腊人也给薛西斯大王写信,正如希罗多德的诙谐记载所指出的,“他们的确也派出了军队,但他们内心里仍然站在敌人的一边”。

当然必须有风,地中海8月份刮起了东北风,在这场肆虐了3天的狂风中,薛西斯将近三分之一的战船损毁。希腊人为北风神波瑞阿斯造了一座神庙。

作者除了向读者展示文笔的优势之外,另一个还要挖掘历史的真实,去除希罗多德对雅典联盟过度的吹捧和对波斯帝国毫不吝啬的贬低。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我们的记载似乎又一次混杂了年轻士兵的浪漫想象和保守派充满恶意的宣传。”

我们在理解公元前500年发生的事件时,最大障碍就是“我们已经知道事件结果”这一事实本身。

波希战争的时候,中国开始从春秋进入了战国时代。温泉关战役孔子已经72岁了。

希波战争读后感第三篇

谈到希波战争,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甚至对这场战争的名称也感到陌生。但若谈到马拉松和温泉关战役,可谓是脍炙人口,相信不少人印象深刻。前者直接催生了现代马拉松长跑项目,这个故事是写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小学教科书中的;后者由美国著名导演扎克·施耐德改编为经典电影《斯巴达300勇士》,通过影片我们认识了这场异常惨烈而又气壮山河的精彩战争。

其实这两场战争是希波战争的组成部分,在长达半个世界的希腊与波斯的一系列战争中,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湾海战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三场战役。《希波战争》一书系统全面地讲述了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在严谨详实的历史叙事基础上,作者还加入了文学笔法和小说技巧,使得本书兼具专业性和通俗性、历史性和文学性。

该书作者彼得·格林对这段历史苦心孤诣,研究颇深,他曾任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古典学教授,著有《从亚历山大到亚克兴》《希腊化时代简史》《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等,皆是关于古希腊历史的专业著作。

具体而言,《希波战争》“是对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间波斯帝国与希腊诸城邦之间爆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前后持续了半个世纪。尽管希腊人在军力方面远远弱于波斯大军,但希腊人最终取得的胜利为希腊城邦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创造性、独立精神、民主氛围开辟了道路,也影响了未来西方历史的发展”。希波战争除了留下著名的三大战役,还诞生了波斯大王薛西斯、雅典将军伯里克利、斯巴达国王莱奥尼达斯等传奇人物。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编年史的方式详细书写了希波战争的来龙去脉,呈现了这一历史进程中跌宕起伏的事件和波澜壮阔的战役。此外,由于年代久远,原始资料缺乏,作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搜集,进而旁求博考,大量引用原始资料,并认真分析,严谨论证,试图还原这段历史的本来面貌。

爆发于公元前499年的希波战争,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亚洲文明与欧洲文明的第一次冲突,战争结果是希腊取得最终胜利。这场战争的历史并不限于希腊与波斯之间,它还深刻了形塑了当时的亚欧局势,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且还推动了科学、艺术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无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正如英国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富勒在其著作《西洋世界军事史》中所说,“随着这一战,我们也就站在了西方世界的门槛上面,在这个世界之内,希腊人的智慧为后来的诸国奠定了立国的基础。在历史上,再没有比这两个会战更伟大的,它们好像是两根擎天柱,负起支持整个西方历史的责任。”

希波战争读后感第四篇

第一次听说希波战争这场战役,在我印象中应该是在去年上的世界史的课中,听老师讲课,只是单纯的简单了解到这场战役的双方、一些过程及结果,这么久过去了,留在脑海中的只有交战双方和结果了,因为当初没有认真听课,荒废学业,对世界史提不起兴趣。 后面上了一些有关西方史学相关的课,对西方历史的了解更为深入,对希波战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希罗多德写的《历史》一书是讲有关希波战争的书,在学界很著名,可惜至今我还未拜读过,有些遗憾。当然,还有G.W.考克斯写的《希波战争》,看了豆瓣上有关的评价,好像还是有点差强人意。 今天这本《希波战争》是今年刚出版的,本书的作者彼得·格林,虽然我对他了解较少,但我知道他的代表作《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这本书,可读性强并且叙述严谨。所以对本书的期待还是挺大的,读完也很满意。他一直延续着他的写作风格,对战术的理解、对地理方面的叙述非常准确严谨,来源于他的实地考察以及大量的阅读史料的功底。 作者起初并没有打算写这本希波战争通史,当初只是想写《萨拉米斯之年》,但最终对马拉松战役、希腊波斯的历史等的了解,写成此书。对于作者来说,写成此书的优势有:长期居住在希腊(历史的发源地),拥有特殊的优势和洞察力;很多深耕希波战争领域历史学家的帮助以及图书馆的管理员等。可见,一书的成功,绝非一人之力,也绝非一日之功。 希波战争(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虽然希腊军事实力和波斯帝国无法比拟,但最后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这次战争对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远大过于战争本身。它不仅为希腊城邦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创造性、独立精神、民主氛围开辟了道路,也影响了未来西方历史的发展。还大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发展,促进科学、艺术的进步;打破东西方几乎完全隔绝的局面,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长达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中,先后进行了很多次著名的战役。如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湾海战等;也涌现出一大批传奇人物,如波斯大王薛西斯、雅典将军伯里克利、斯巴达国王莱奥尼达斯等。书中对薛西斯也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描述,可以看出他脾气差,怯懦残暴,但在打仗方面还是有点本事的,虽然最后还是输了。 希波战争有三大著名战役,分别是马拉松战役、温泉谷战役和萨拉米湾海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当属马拉松战役。马拉松战役中,波斯首次大规模登陆入侵希腊,雅典派米提阿德斯组编一万步兵,前赴波斯军的登陆地马拉松平原与之决战,最终以少胜多,战胜波斯军队,是第一次希波战争的转折点,对以后各个战役有重要的意义。书中的一二章也对马拉松战役进行了讲解,尤其是第二章专门讲了马拉松战役的遗产。 当然,除了马老师战役的重要性,还有一个故事:雅典人闻悉10万波斯大军将在马拉松登陆时,立即倾其全部兵力前往阻击。雅典将军米太亚得将1万重装步兵、1千邻邦援军配置成中央弱、两翼强的长方阵。激战时,雅典军的两翼如钳子似的合拢,一举击溃了波斯军。擅于长跑的费里皮德斯奉命返回雅典报捷,他一口气跑了42千米,抵城时只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雅典得救了!”便力竭倒地而死。后人为纪念马拉松战役和费里皮德斯的壮举,设立了马拉松长跑这一运动项目。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也能跑一次全马。 毕竟希波战争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当时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史料,后人对其的记载也较少,考古材料也匮乏,所以研究它还是很苦难的。但本书内容详实、史料丰富、文笔生动以及数幅准确的地图,作者对波斯和希腊的战略的描述却比较清晰,同时对当时的地理状况、士兵们日常生活描写也较为细致,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读完此书,让我对希波战争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对于这次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也有了自己的感悟。

希波战争读后感第五篇

经过三年“鏖战”,利用零碎时间,总算译完了这本算不上轻松的书,感觉自己就像是在普拉提亚消灭了敌军的希腊人,战争结束了,可以回“家”了。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浮起一丝淡淡的感伤,既是因为马上就要告别这个已经陪伴有3年之久的伙伴,也是因为希腊人在创造了胜利奇迹的辉煌过后,很快就会迎来日后的分裂和混战。雅典在希波战争中的崛起,奠定了希腊的“两极格局”,两大同盟开始走向对抗,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窃以为,这才是希腊人最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修昔底德应该会有同感。本书作者彼得·格林先生也在书的末章带着遗憾的语气提到了这一点。

国内读者对彼得·格林应该不陌生了。老先生现在已经95岁高龄,1997年退休之前担任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大学的古典学教授,他的代表作《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已经出了中文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年),本书应该是他在中国出版的第二本著作。《希波战争》延续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的那种可读性强却又不失严谨的特点,这是彼得·格林作品的标志性特征。我想,这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1924年,他出生于英国,读中学时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被送往缅甸战区,为英国皇家空军服役。在服役期间,他结识了未来的小说家保罗·斯科特(James Scott),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份友谊对彼得·格林影响深远。战后,他进入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了古典学专业,成绩优异。但是,他并不想做一个学究,毕业后很快就投入了历史小说的创作之中。为了谋生,还给报纸杂志做记者写专栏。1963年,彼得·格林举家移民到了希腊的列斯波斯岛,做起了古典文献翻译者和独立学者。列斯波斯岛是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故乡,在这个美丽的岛屿上,他写出了小说《阿芙洛狄特的笑声》。3年之后,他携家人搬到了雅典,并结束了独立学者的身份,进入了大学教课,同时开始徒步漫游希腊。为了撰写《萨拉米斯之年》(又名《薛西斯在萨拉米斯》,出版于1970年,后来于1996年重印,改名为《希波战争》,也就是本书)一书,他差不多走遍了书中涉及到的山川河流和战场遗迹,为这本几乎算是军事历史研究的著作奠定了扎实的细节基础和现场感。

简单梳理一下彼得·格林的个人履历,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明白他为何能将希波战争写的这么栩栩如生。原因就在于他既有古史学家的学识,也有小说家的文笔,还具备了记者和评论家的洞察力。套用流行语,他在古史学家中文笔最好,在小说家和记者中最为博学,很难用一种职业身份去定义他。但也正是这一特质给他招来了大量批评者。批评者主要来自古典学界的同行,他们指责彼得·格林毫无原则地接受了年代更晚的一些传记材料,例如,普鲁塔克的《地米斯托克利传》所记载的地米斯托克利与他的父亲在法勒隆海滩上散步时谈论雅典政治的故事。这一记载距离地米斯托克利生活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将近800年,而且不能得到公元前5世纪的任何一种材料的印证,但彼得·格林却当成历史事实一般写了下来,这还叫“历史”吗?所以,态度比较激烈的批评者甚至认为他写的就是“历史小说”,温和一点的则认为他无法容忍史料记载的“空白”。除了写作方法的问题,余下的批评意见主要指向了两点:一是彼得·格林在行文中喜欢用现代史上的人和事(尤其是二战期间的人和事)来与古代史上的人和事进行比较的做法,例如,将薛西斯入侵希腊与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入侵法国相提并论,将希波战争期间勾结波斯出卖希腊人的帖撒利人、底比斯人等同于二战期间法国的维希政府;二是他明确将希波战争描述为奉行法治和自由的希腊人与残暴专制的波斯野蛮人之间的一场对抗,而且是充满了希腊人注定胜利、“野蛮人”注定失败之论调的一种“胜利者叙事”。批评者认为,彼得·格林的这两种倾向都有问题,一是显得不够严谨和专业,二是涉嫌“顽固守旧”和“政治不正确”。如果波斯入侵希腊相当于纳粹德国入侵法国,那谁是希特勒?如果地米斯托克利相当于温斯顿·丘吉尔,那谁又是张伯伦?的确,彼得·格林说西方文明对波斯文明没有任何亏欠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学界公认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为犹太-基督教传统提供了不少养分),而公然称波斯人是“石器时代的生番”、讲着“稀奇古怪的语言”,更是已经将种族平等观念奉为金科玉律的20世纪西方学界人士所不能接受的刺耳声音。

上面就是对格林的主要批评意见。之所以在这儿归纳这些,目的是给想本书的读者们提个醒。书的优点不用多说,读者自有公论,至于“缺点”,则可以留意一下,看它们批评的是否有道理。彼得·格林在本书的“1996年重印版序言”中,对这些批评意见进行了很耐心但也很尖锐的回应。至于其回应详情,就请读者们去看书吧。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学者,观念先行自然会妨碍他的历史叙事和结论的可信度,但就本书宣扬的价值本身(请看本书第7章最后一段所引用的威廉·戈尔丁的一段话)来说,我觉得并无多少可指摘之处。进一步说,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希波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无需多言,但与汗牛充栋的亚历山大大帝传记和远征记相比,专门研究和叙述希波战争的书却少的可怜,个中原因实在是耐人寻味。本书就是为数不多的用一本书的规模来叙述希波战争的作品。尤为可贵的是,本书很好地平衡了学术性与普及性,彼得·格林在大量引用古今文献资料和学术论争的同时,也适当地穿插了一些他本人在希腊半岛的旅行经验以及当代历史典故,使得真正关心这段历史的一般读者并不会感到枯燥,而专业读者也能从中了解到有关文献和不一样的分析视角。所谓雅俗共赏,当亦如是。

我对彼得·格林先生也有一点“不满”,那就是他老人家的文风相对于我的英文水平来说简直就是噩梦。大量形容词的堆砌、西方历史文化典故的突然插入和弯来绕去的论证句型,使翻译过程充满了这样的时刻:面对一堆熟悉的英文单词,却苦思不得合适的中文表达,经常在距离原文结构较远但却流畅地道的中文表达与较为贴合原文却颇为别扭的中文表达之间感到万分纠结。全书译罢,仿佛经历了一场痛苦但又不失精彩的暗夜旅行。旅途末尾,甚至有些怀念。译者能力有限,错误难以避免,如有谬误之处,所有责任在我。如有读者发现不当之处,欢迎来信交流:davidwzc@126.com。

王志超

2019年3月13日于悉尼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