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河岸-[修订版]》读后感锦集

《河岸-[修订版]》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31 13:20:44
《河岸-[修订版]》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5-03-31 13:20:44   小编:

读完《河岸-[修订版]》,感觉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感悟让人印象深刻。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让人不禁为主人公的遭遇而心痛。通过小说,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无奈与坚强,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真挚。这是一部令人思考的作品,值得一读。

河岸-[修订版]读后感第一篇

看惯了东野圭吾,看苏童,总期待着情节的反转,期待库书记等来平反的消息,期待空屁平步青云救向阳船队上岸,期待小铁梅变成真的小铁梅,期待那句反标真得能打倒赵春堂。可,苏童是个狠心的人,在他的笔下,没有反转,只有绝望。深深的绝望。

库东亮在岸上的最后一年,被人抢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奶油面包。这个情节,苏童写得认真,我看得着急,深以为这应该是他人生中最倒霉的事情了。可苏童偏不同意我的意见,恰恰相反,这个奶油面包,可能是库东亮人生最后十三年的最幸福的回忆了。

河上十三年,十三年啊!看到苏童写“我在河上的最后一年”我以为,空屁终于迎来的慧仙的爱情,结果却等来了库文轩身负石碑自沉河底的噩耗,以及失去主人的旧红灯……

虽然没有结局,但已然知道了结局:这是空屁在河上的最后一年,船上没有了父亲,岸上没有了爱人。空屁的人生终于是走到了尽头。

但,读完了,我却恨不起苏童,也不恨赵春堂,不恨王小改,谁也不恨。我只想去公园看看春天该有的样子。

1/3页

河岸-[修订版]读后感第二篇

苏童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作家,我曾经钟情于他的《妻妾成群》,哲学老师说那里是有一种哲学在的,只是才识浅薄的我未能品出。但是当我读完这本《河岸》时,我又对苏童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个人是很喜欢作家借用一个少年或者少女作为主角来贯穿整部作品的,《金陵十三钗》和《桃之夭夭》都是这样感觉,用少女的视觉来观察那个残酷的时代,而《河岸》里的主角是一个少年,从辉煌时代走向颓废,就像是一个朝代轰然倒塌一般,那个帝王被批判,最终沦落到隐匿在一艘船上终日不见阳光,关于这个故事的主线,其实再简单不过,只是故事出彩的是,这条线一直一直延伸,直到最后,才引爆我们心中的压抑之感。他与那块纪念碑一同沉沦下去。

我猜想那块纪念碑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邓少香这个烈士,而是代表了那整整的一个时代。那个年代里,所有的错与对都显得不重要,走在一条畸形的路线上,每一个人都在担心着自己的所作所为,好像刻意去迎合着。这样小心翼翼的生活真叫人觉得无奈,那是中国很昏暗的一个时期,所有人都担心着自己身上会有一些小小的引爆点,导致灾难上身。而那些摇尾乞怜想要攀登上权力宝座的人又虎视眈眈地盯着你的缺点,等着你自投罗网。因此,风头过后,库文轩才会被推上了他自己的断头台,他的所作所为,他曾经犯下的罪孽,都要让他一一偿还。

全文总是在出现库东亮的心理活动,说得最多的两个字便是:空屁。他自己是,父亲是,船上的也是,其实那个时期便是空屁,它本不该是这样的,而偏偏就这样强加着伤害,试图把每一个人变成机器,送到一个未知的地域。库东亮从小就在那样的环境下长大,他为父亲的不正之风而感到羞耻,却又止不住身体的冲动,可是父亲却生生地压制着他的遐想,所以年幼的他就会觉得不公,觉得父亲是没有资格对他指手画脚,甚至是没有权利限制他的行动的,像是被监视一样,监视这个词用得再恰当不过了,库东亮受父亲监视,而他又监视着慧仙,虽然他自己一直不承认那是一种监视,其实那个时候,谁又真正的闲着呢。每天瞪大了眼睛看着别人,生活的细节都被放大了,呈现在所有人的面前,天真的将记录里的名字换掉又如何,还是一样被人拿着嘲笑了半天,不是吗?

这是一个少年的成长过程,他从年少的时候开始目睹父亲母亲的矛盾,一个家庭的中道衰弱,虚伪的人面,呲牙咧嘴在向他挑战的同龄人,各怀心事的船上人,而他最最不懂的人应该是慧仙,这个本不该属于船上人的女子,她是那样的格格不入,可是又带着一份与生俱来的倔强,像只小豹子一样将所有的恩宠都当做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她也自食其果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剃头小姐,可是库东亮还是日以继夜地想着念着她的好,只因在这个世界上他不曾遇见这样美好的女子,他的心里是有一头兽在作祟,怂恿着他,可是他有没有那样的胆子。

我不知道这样兜兜转转的他们都得到了什么,一辈子不下船的库文轩,自残了自身,可是他还是没有见到属于他的阳光。等了那么那么久,只为求一个证明,可是即使没有那张证明他依然还是存活着,没有什么改变,再让他过回从前也只能是一个笑料了。所以,都是空屁,唯有活着,好好地活着才最重要。但是最后他将自己绑缚在那块纪念碑上一起沉入睡中,我想那于他是一种解脱,他终于可以带着他的妄想给世人一个交待,谁也不能否认他就是邓少香的儿子,谁也不能再来鄙夷他了,即使这个梦在现实中已经破灭,可是他曾经拥有,而直至死亡也还不曾丢失,便已足够。

而这块纪念碑,是纪念了那一整个时代,随着沉入河中的慢镜头,所有的悲伤与无奈都将划上一个句号,只愿之后能够安好,前人将永被缅怀。

2/3页

河岸-[修订版]读后感第三篇

香椿树街上的少年,背弃成人世界,建立起个人自由而逼仄的天地,靠年少时的幻梦自给自足。少年群体的惶恐脆弱,仿佛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苏童笔下的少年更多具有个体的特征,他们是孤独的抵抗者,被时代放逐,在负隅顽抗中演绎着荒诞青春。《河岸》不再以香椿树街为社会环境,但仍保留着一个时代的压抑与挣扎,恣蔓着青春热烈而紊乱的气息。 河与岸,存在没有是非的对立,两种文明,两种生活方式的永恒冲突。河上船家人是被岸上人遗忘的所在,他们或多或少犯过世俗的禁忌,仿佛要终身背负不容原谅的罪名。向阳船队作为这样一个独立的群体,内部出奇的团结,他们接受了库文轩,这个被岸上人唾弃的“罪人”。这里没有世态炎凉的常态,船家人仍尊敬地以礼相待,对彼此的过错缄口不言。 有关邓少香烈属之争,见证了一个家庭的没落。成为不少故事时代背景的同时也是《河岸》的历史归属,在这个是非莫辩的时期,库文轩曾经是革命先烈邓少香的遗孤,因烈属的身份遭到猜忌至被推翻,转变成阶级敌人。在与妻子决裂之后,他带着儿子来到向阳船队,选择终身不上岸,就像《树上的男爵》中的柯西莫,逃离也是反抗。他坚持自己革命烈属身份这样可悲的执念持续了十三年一直到临终时,最终与烈士纪念碑一齐投入河水。 在库文轩儿子也是小说叙述者库东亮的眼里,父亲是当初顺河而下箩筐中和婴孩同在的那条鱼,这样的“真相”令他自己也感到恐惧。“历史是个谜”,或许当时的真实就如库文轩身上那条鱼形胎记一样,迟早会消逝,没有留下任何答案。 空屁,这是全书的高频词。少年库东亮无疑是最无辜的,他游离在河与岸的边缘,被两者拒绝。岸上人戏称他为“空屁”,一无所有又背负着父亲是罪人的骂名,走到哪里都被嫌恶。他从父亲被母亲记下作风问题的工作手册中得到性启蒙,在被父亲发现后不断地被监视被责难。常人眼里他是一个十足的恶棍,不过更多是将他父亲的过错强加于他身上从而赋予的人为想象,是众口铄金的环境使然,也是因为他感性而强烈的反抗。从被五癞子姐弟抢夺奶油面包起,他受欺负被嫌恶的前提就因父亲“伪造”的烈属身份,岸上人的阶级观念牵涉到一个无辜的十三岁少年。没有人站出来为他辩解,似乎在群体中才能寻求到存在感与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使岸上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错误的时代便有着错误的默认意识的引导。 加入向阳船队后,库东亮选择孤单,“这孤单也是我最后的自尊”。他没有朋友,直到少女慧仙的到来。慧仙被父母抛弃,却被船队众心捧月般守护。与库东亮相反,河与岸都接受这位任性而美丽的少女。东亮自比水葫芦,爱着这株向日葵,在爱情面前永远胆小如鼠。他“监督”慧仙的生活,用工作手册记下慧仙从七岁到十九岁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就连这份纯洁的感情也会受到嘲讽,在理发店以“调戏妇女”收场。后来慧仙阴差阳错得到这本工作手册,在出嫁前把她曾深以为傲的红灯笼托人送给了东亮。他不懂她送灯的心思,最后感情以信物结尾。 库东亮的青春仿佛是一场“空屁”,从富家子弟到社会弃儿,命运无常,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被岸上人反对,又得不到父亲的认可。 历史不论孰是孰非,岸上人与向阳船队对立而相似。对邓少香烈属之争,在人们看来,库文轩与傻子扁金身上的鱼形胎记又有何区别?最后等到的谜底竟是邓少香无后,当年箩筐中的孩子是借来做掩护的,命运的反讽令人无奈,最终归于一场“空屁”,一场笑话。 《河岸》采用少年侃的叙述视角,库东亮的讲述更多是从容而节制,苏童在其中不动声色,任故事像河水一般自然流动。从香椿树街的故事模式中脱离出来,《河岸》被注入水流的灵动与大气。它像是伤痕文学中迟来的一员,仍能带给读者特别的审美感受。这本书没有像传统文学一样为读者指出正确的价值观,这里不存在是非,这是真实,也是诚实。

河岸-[修订版]

7.5

苏童 / 2010 / 人民文学出版社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