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在你的晚脸前》经典读后感有感

《在你的晚脸前》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1-11 14:50:17
《在你的晚脸前》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5-01-11 14:50:17   小编:

读完《在你的晚脸前》,我深受触动。文章描写了人们在时间流逝中的无常和变化,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和珍惜。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这篇文章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感悟生命的真谛。

《在你的晚脸前》读后感(一)

古人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读王家新的文字,拒绝那些世俗的诱惑。灵魂必须有高度。

在江南古城读本科时,读现当代文学时被某个老师忽悠了。本来就偏爱读叙事作品的我也越来越倾向于此,诗歌被置之一旁。 读诗总是很远,小说总是很近。最早从读王家新翻译的保罗策兰的诗歌 ,开始重新认识诗歌。 天地间有这样一种文字,真好。

《在你的晚脸前》读后感(二)

时代贫乏→文化消费→仍然贫乏→值得鄙视。肚子饿了→吃饭→肚子又饿了→值得鄙视吗。

头秃了,肚子大了→灵魂不知所向。肚子大大,脑袋秃秃的弥勒佛很伤心。

斯洛文尼亚的农民在认真听“高深”的诗→他们不懂但虔诚→值得肃然起敬。

诗人是芭蕾舞者,自转,飞快的自转,哇,全世界都跟着转动了呢,诗人觉得自己是太阳,世界公转的中心。于是诗人写下:我转,你转,在鞋底擦出火花(转得太快,摩擦力生火),好烫,无人。

《在你的晚脸前》读后感(三)

读王家新《在你的晚脸前》商务印书馆 2013年2月第一版

不知为何,或许是受作者读诗的影响,我也说出上面的话,虽然不知道为何,但是仿佛也是和自己的境遇相连,也或许是近日接触到的事或人的感念吧。

回到原书,这是王家新的一本关于诗歌的书,作为一个诗人来说,他不仅写诗,同时对诗歌批评和翻译有着更广泛的读者范围,通过他的介绍,我认识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诗人和作品,并从中汲取营养。

本书的名字来自保罗策兰的那首诗“在你的晚脸前/一个独行者/漫游人间/这夜也改变了我/某物出现/它曾和我们一起,未被/思想触摸”。作者引用埃.列维纳斯的话“语言的本质是一种质询”。

这本书的许多章节是关于对策兰的诗歌解读和介绍,我们从中不乏看出诗人对策兰的偏爱。作者所引“策兰是一位必不可少的诗人,不仅对20世纪,对所有年代都如此。”(保罗.奥斯特)“策兰的伟大进入英国和美国的诗歌,给我们的诗歌留下了标记;很难想象有其他任何外国当代诗人像他那样,在我们这里魔咒般唤起了诗是什么的感觉”(《纽约时报》书评)“20世纪诗人中,没有人像策兰那样,以如此敏锐的锋芒穿透语言的内部。”(查尔斯.伯恩斯坦)

作者从学界对策兰诗歌的翻译谈起,通过对库切等的翻译对比,强调了策兰的重要性。随后作者叙述了策兰与巴赫曼的感情故事,以及诗歌在两者之中的纠结。“心的时间/梦者/为午夜密码/而站立”。

“作者认为策兰的诗不仅在一般读者和诗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受到了包括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阿多诺、哈贝马斯、伯格勒、列维纳斯、德里达、布朗肖、拉巴尔特、阿甘本等在内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关注。在这些论述中,我认为阿多诺的论述——哪怕不是针对策兰的——应给与特殊关注。”

“的确如此,策兰不想复制莎士比亚的优美,而且要使它变得困难;不想重现莎士比亚的自信,而且要使它变得吃力;不想模仿莎士比亚的流畅,而是要拦腰把它切断,亮出彼此之间的深渊。”P320

除了对策兰的介绍外,该书中海油关于诗歌和文学翻译的论述。作者推崇“美好的书是用某种类似于外语的语言写成的。”(普鲁斯特《驳圣伯夫》)

第三部分是作者的读诗札记。“只有镜子能梦见镜子,只有寂静能维护寂静”(阿赫玛托娃)。有特朗斯特罗姆的《水手长的故事》、帕斯捷尔纳克的《起航》、叶芝的《寒冷的天穹》、奥登的《爱得更多的一个》、希姆博尔斯卡的《未经行的喜马拉雅之旅》、谷川俊太郎的《胡萝卜的光荣》、温茨洛瓦的《仕女图》、纪弦的《狼之独步》、池凌云的《玛丽娜在深夜写诗》、布罗茨基的《来自明朝的信》、穆旦的《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等等。

书评写到这里,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读了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很少,我几乎记不起刚刚读过和写过的东西,只是了解其中的大概意思。或者这种大概的意思,也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淡忘。我写这篇书评,是为了写而写么?我没有什么想表达的意思么?我一点点东西都没有从中学到么?还是仅仅摘录其中的语句,作为炫耀用?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浮躁,这种浮躁也是这个世界的通病,我周围的一切,包括我的房东、老板、同事、同学、朋友、煎饼摊的阿姨、我的图书、我的文字、我的电视、手机、IPAD、打火机、外套、皮鞋、遥控器等等,都是那么的浮躁。

我们为何而活?这个困扰人们许久的问题,从来没有真正的解答。

我看着镜子里普通的我,皱纹、白发、眼睛等等。

我们不是为了发现世界而存在的么?为什么我们将自己困在自己的牢笼中?

我们创出牢笼,认识了周围的环境,我们是不是还是一无所获,还是盲从不知,独自彷徨?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