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数英雄》是一部让人深有感触的作品,通过讲述英雄们的故事,展现出他们的坚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他们的品质,勇敢面对困难,努力奋斗,成为自己的英雄。这部作品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和正义。
《老梁数英雄》读后感(篇一)
以前就经常看老梁说故事,还是满有趣的。
这本书一样,以点评秦国到西汉建立事情的各路主要人物,其实更多的是点评了项羽和刘邦的革命班底,行文有趣,引人入胜。但不免也有个别个人主观理解色彩,当然这也无可厚非。
成王败寇,历史的必然。
从过去的史实来看,1.要动态变化的看到事物和人,随着身处阶层地位的变化,人是很容易变的,是复杂多变的物种;2.功成身退,历年来是个保守自己的无奈的选择,除非你成功新的变革者上位者,3.事物发展变化都是互相影响尤其内在关联
《老梁数英雄》读后感(篇二)
开车时用喜马拉雅听完的。主要讲了秦末汉初,及楚汉争霸时的英雄人物。以点的方式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了讲述,既然是数英雄,老梁的解读也比较有趣,了解到英雄之所以成功的过人之处,也了解到英雄性格上的缺陷。对这些人物也有了一些的印象。开始讲的比较有趣,后面内容很多前面都有讲过。
始皇:第一位皇帝,有雄才伟略,追求长生,受术士欺骗所以有了坑术士,宠信赵高导致秦国后续的灭亡。
胡亥:被赵高利用的傀儡皇帝。
赵高:有才无德的野心家,秦王朝的掘墓人。
李斯:有才而无德的野心家,实用主义者。
项羽:西楚霸王,个人英雄主义,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管理能力政治头脑较弱,残暴。
项梁:楚国的军师,帮助楚军崛起,却未能协助项羽守住江山。
项伯:项家的背叛者。
刘邦:出身平民确懂得造势借势,最终成就汉家伟业。
张良萧何:协助刘邦打江山,最终又功成身退。成为一代名师和明相。
韩信:军事奇才,忍辱负重,居功自傲最终惨死。
吕后:心狠手辣,有政治才能。
《老梁数英雄》读后感(篇三)
最近看老梁的两本书,发现他真的是个博学多才而且有趣的人,见识很广,而且是样样精通。评论是客观的,即便犀利亦带着余地。看完这本书的感觉,正像封面上的评语:老梁的历史有料又有趣,故事很好看,论断超经典,剖析最睿智。
秦汉之间涌现了不少英雄人物,本书讲的就是秦末乱世到刘邦崛起建立汉朝这段。秦朝为何只存在十几年?英雄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地痞刘邦?老梁细读历史,妙语连珠,睿智理性,仿佛把我带回了楚汉时代,其实对于这段历史总能在电视剧或许书里反反复复的知道一些的。而看完老梁的这本书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崭新的细致的认识。
老梁说道秦朝的灭亡和秦始皇的霸道脱不开关系,征服与统治对于皇帝(特别是开国皇帝)是很重要的,而相比之下,统治比征服更加重要。秦始皇只想大家会被他所征服,所有人都听他的话。二则一世二世都把很多精力花费在工程上,赋税和徭役太重。(和所有人一样,我对秦始皇也是又爱又恨的。特别是因为焚书坑儒,太专断,太迷信了。= =)
最精彩的是老梁在讲历史的同时不忘与现代的共通。比如一个好的管理体系对于国家很重要,反观现在的一些企业也是这样,要管理得当才能“守得住江山”。
同样要选对时机,善于发现和运用人才,才能基业渐稳。刘邦能获胜不仅是因为运气好,更加重要的是他懂得进退,懂得用人之道;而项羽年轻气盛,难免以自我为中心,对团队不信任,不懂怎么时候该杀怎么时候不该杀,心智不成熟,任性注定了他悲催的结局。而霸王项羽在我们心中或许还是那个英雄,输了天下,可他对虞姬的“泣数行下”,让他得到了美和诗。(看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原来项羽和刘邦结拜过。)
除此之外,书里还讲作死的胡亥和赵高李斯、陈胜急于求成的失败……吕雉为什么从“白富美”变成了“女魔头”?她对于刘氏子孙赶尽杀绝,却没有称帝之愿?在楚汉之际对于汉朝的建立的起到一定作用的人才,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还有陪伴在两位英雄身边的戚夫人与虞姬……在最后一部分,老梁对于秦始皇的死因、真正的赵高、玉玺的权利等,对这些未明确却有趣的谜,给我们作出了一些讲解。还包括《史记》的靠谱性,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看历史,只是单纯的想知道过去的事情,像看故事一样崇拜一些人,厌恶一些人。最喜欢看这种帝王英雄传,看过一些,然后心里很忧伤,为什么没有几个特别喜欢的皇帝啊。他们或多或少总是有做一些让我这个现代人看起来不悦的事情。总不是完美的。其实有谁是十全十美的呢?而他们一些人在政治上的努力和给我们留下的各种财富是有迹可循的。
看完这本书,我才深刻的觉得,历史不只是用来感慨的,你还可以从中获得很多道理。毕竟大多的道理是从许多许多年前流传下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历史,更需要通过那些各种意义上的成败,去思考一些原因。历史实则是一面镜子,如此下来,你总会从历史知识中找到可以借鉴的有用的智慧。
《老梁数英雄》读后感(篇四)
应该是老梁刨楚汉的一个延续,深挖楚汉历史。
老梁过去的好多的作品,都很有电视节目的特点。重广度不重深度,浅尝则止,解渴但不解饿。这本可见老梁用心良苦,很多史料的运用很新鲜,更难得的是对历史的评论,很有现实意义,简洁而精当。
#世界观#
在一场“单人与单人”的挑战中,英雄是必然会打败地痞的;在一场“团队对团队”的战争中,英雄与地痞的个人特质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如何筹划未来,如何运用人才,如何调动人马。——刘项之争。
#领导#
(1)
“上有所长,事乃不方。”管理者的专业技能过于突出,事情反而有可能办不好。因为有一技之长的管理者多半会有爱显摆的特点,他们总乐于亲赴一线,事必躬亲。但一人优秀并不代表团队优秀,管理者再优秀,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顾及得到。将这种眼光进一步扩展到楚汉战争中来,我们就会发现,刘邦在整个战争中,更多的是在负责制定目标与计划,督促与激励员工。管理者所需要的才能——大胆放手,幕后监管。
(2)
项羽轻视韩信不是没有理由。当时,韩信的无能早已传遍了整个军营军营,而他提出的谋略与其说是建议,不如说是个笑话。项羽是一个极其自重的人,从他自刎只是就可以看出,他绝非能与“忍胯下之辱”者交往的人。韩信这样的人将他留在军营就已经很不错了。
(3)
汉初三杰跟随刘邦打天下,萧何图的是安全感,张良图的是尊严,韩信图的是自我实现,他们都是带着各自的小算盘来投奔刘邦的;而刘邦所做的,只不过在奋斗的时期,满足他们各自的需求。
(4)
所谓刘邦斩白蛇,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宣传:当时的人迷信,使他们增强对自己的信心。现代心理学早有研究证实:当人们牢记领袖的优秀品质时,他们跟随他时会有安全感,也会更忠诚。而且,一旦人们肩负了巨大的压力,比如造反要被灭族时,相信刘邦是“赤帝”便会催生出一种类似安慰剂的效果,使他们变得更加出色。
(5)
刘邦成为汉集团的主角,有其必然性,史书上说:“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其家。”也就是说,萧何等人怕事不成,反害了身家性命,于是“尽让刘季”——这才是刘邦成为沛公的原因,而这也是萧何情愿辅佐刘邦的原因——没有勇气做出头鸟。
(6)
在权谋中,“封仇人,安人心”之法,这一方法在后世中也多次运用。后代李世民便重用了李建成的谋臣魏征治理天下。
可以说,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的赏与罚,其意往往不仅在于被赏罚的人,还要通过那些被赏罚的人施加他所需要的影响——赏罚已经不再是目的,而是一种绝对的政治手段了。
#目标#
刘邦的谋划是“取天下”,项羽的谋划是“争霸主”。取为收,而争为逐,取天下为天下长治久安之策,但“西楚霸王”却为一地一时之利。如此行动的结果就是,刘邦最终集天下之力,完成了统一大业。
#阴谋论看历史#
秦二世元年,项梁起义,为增强号召力,接受了范增的建议,找到了流落于民间的熊心,并将“楚怀王”这一原本属于熊心爷爷的的名号安在了熊心身上。
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楚怀王”的名号更响亮,对于念旧的楚国的的臣子们是很有号召力的;二来也是提醒熊心——莫忘你并非“楚怀王”,我们只是借你起义。第二点原因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明:“项梁自号为武信君”。你虽然被我尊为楚怀王,但我项梁却不需要你来封。
#成熟#
(1)
吕后并没有当皇帝之愿,也没有让吕氏家族接管刘氏江山的打算。这也是她成熟的证明。她非常清楚自己的政治底线在哪,若在江山易主的大事上有一丝丝的表现,天下马上就会大乱——毕竟西汉的各个分封王国,各有其地域,行政机构与独立的军队,若她或吕氏中的任何一员当皇帝,都无法掌控局势。她的真实目的在于使吕式集团掌控皇帝,以保荣华。
(2)
张良不仅善于为帝王师,更善于自己的人生规划。他为何最后只选择在小小的留县当县令?因为张良非常清楚:一来,功高盖主不详:二来,他本身为韩国贵族,而非刘邦帐下的谋士,他在刘邦处是客,刘邦虽然恩宠有加,但是始终拿他当外人,总是客套话一堆,子房先生长,子房先生短,若让对方怀疑自己复兴韩国,处境则更危矣,三来,张良素来秉承“将在前,相在后,士在侧”,他一直将自己放在“侧”。更重要的是,留县地方不仅小,而且还是张良刘邦的初识之地¬——他在提醒汉高祖,苟富贵勿相忘。
#史记#
在《史记》中,司马迁之所以会同情,怜惜项羽,完全是因为他将项羽的悲剧人生与自己的身世联系起来了,融入了悲怨的成分。描述项羽的一生,司马迁内心的感伤与痛惜也被唤醒——项羽的形象多慷慨磊落,这种磊落恰恰是司马迁最钟爱的人生本色。他忠于史实,却落得腐刑的下场,自身的忍辱负重与悲惨遭遇,势必会影响到他对悲情英雄的。可以说《史记》中的项羽,有司马迁的精神寄托,在里面。
#功臣#
开国皇帝之所以爱杀功臣,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功臣一般都有杰出的文韬武略,要么谋略过人,要么骁勇善战。这些人在帝王的开国时期,是最重要的人才,一旦天下已得,这些功臣的文韬武略便转化为对帝王尤其对储君的威胁。
而且,功臣还有双重资产:兵权,财产都是有形资产;威望才干,人际关系和势力集团都是无形资产。无法没收,上交。
#传说#
刘邦斩白蛇,白蟒说话了:“今天你杀了我,总有一天我会报复,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斩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刘邦一听,那我斩中间,于是,王莽篡汉。
#做人#
人生在世,千万不能坏了自己的名声。项羽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火烧阿房宫,本来不是他干的事儿,愣按到他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