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世间万物》读后感1000字

《世间万物》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3 18:10:18
《世间万物》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8-13 18:10:18   小编:

《世间万物》是一本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奇妙与多样性的书籍。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描述了不同种类的生物和自然现象,让读者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

世间万物读后感(一)

#当你迷失在文字间时,想象自己是掉入兔子洞的爱丽丝#

读这本书仿佛看一部魔幻电影,主人公是世间万物:植物、星辰、动物但不包括人。他们在文字里全是活生生的,一如他们在现实中大多数时候被无视的生命力。

“导演”艾米·里奇知道得太多、想得太多、说得太多,难免有点儿芜杂,如果你恰好了解一点博物学,喜欢略有些尖刻的对人本位的嘲讽,不介意随时可能被常识(也许你很生疏)、史实(然而你从不知道)、暗喻(看完整篇才后知后觉)搞得有些虚弱,那么你可以成为溯游的鲑鱼在密苏里河释放你的倔强;感受仅凭肚子里几只小虫子就完成遥远的迁徙之旅的林莺瘫倒在沙滩上的超然状态;想象自己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或卫星,正和其他伙伴们开着漫长的华尔兹舞会,舞步永远是旋转再旋转……臣服于文字的回报是丰厚的,更不用说书中那些精美绝伦的古代手绘插画。

阅读时,追随文字放任自流是一种冒险,这种冒险在读《看不见的城市》时,诗意的文字和几何学般的严谨会让读者安心。《世间万物》,类似的语言形式,惜乎在稳定性上差了些。

世间万物读后感(二)

企鹅 膝盖无法弯曲

迷路的人,总是在循环往复,只不过他们自己不知道,因为一个足够大的圈看起来会像一条线。再加上月亮一直在飞行,飞蛾不断改变位置,花朵一路上东倒西歪的,更人察觉不到事物的重复。

鸵鸟跑起来,有着来复枪似的粉色长腿。

青蛙,用大大的伞状手掌在空中控制方向。

渴望、超感

PIC

擅长伪装的动物们肯定会撞见彼此

食竹者

一条小河奔流而过,呈上新鲜的鱼肉大餐,而熊猫做了些什么?趟过河水,走向对面硬邦邦的竹林。

银河:milky way

loading........

世间万物读后感(三)

这本书分为“地上的事物”和“天上的事物”两个部分,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物灵”系列两本书之一。

作者无疑采用了唯灵论者的手笔,巧妙的童稚的口吻娓娓道来,天真与童贞并存,而且在植物、动物、星球的世界都有它们的故事情节,从而使每一篇都颇具张力,令人读起来绕有兴味。

比如山羊,“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草地”“有人细心地保存了一只布卡多山羊的耳朵,这比人们为白氏斑马所做的多得多”手到擒来地书写有灵的动物世界,穿插着和万物之灵人类的关系。

文中的类比新颖独特,如“鸟类似乎能够适应南极的冬天,就像牵牛花适应滚烫的泥淖一样。”

小冥想的谐谑,“很久以前巨水鸡就不再飞行了,但万幸她还留着翅膀:如果你决定停止飞行,最好也憋放弃你的翅膀,因为某一天你可能还会需要它们,当你的其他特质让尼陷入危险时。”

一本慰藉纷扰打搅的属于心灵的书“植物就是不能好好待着。渴望令植物变得非常勇敢,所以她们能找到自己渴望的事物。这样的设计就有别于石英晶体嘀嗒作响的内心。”将敏感的植物与戴着手表的人类之手对比,有如巴塔耶作品中摆脱世俗算计的神圣之物。

这也是一本有思想的书,“熊猫有自己的智慧,难以解释,也不能修正,根基之深是我们无法触及的;而且如果他们真的在乎什么,那会是比人类更复杂的存在。” 有禅意和轮回之感。

读到倒数第二篇“盖破”,觉得译者巧思新颖处理独到了么?

这更像是一首首致灵魂的挽歌,在笑与泪与注视中挥别往昔与梦魇。在作者执着的凝望中,我打着哈欠关上书,又一次读到其中一篇,又被她再次吸引,童稚与天真却不乏永恒的真理,这就是这本隽永的作品给我们奉献的,一本春日的小书。

世间万物读后感(四)

格物致知,作者深谙方法。

鲑鱼苗年复一年溯游,她说:“‘不’是他们唯一知道的字,而他们将永久地纠正着河流的航向。”

豌豆向虚空里伸出凌乱卷须,攀附可能存在的格子架,她说:“不是由于她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而是由于她们的目标是超感的——她们想要的超出了自己的认知范围。”

熊猫像苦修士一般坚持食竹,她说:“熊猫有自己的智慧,难以解释,也不能修正,根基之深是我们无法触及的,而且如果他们真的在乎什么,那会是比人类更复杂的存在。”

观察卫星的地位,她说“要想明白为什么地球的角色如此重要,月球如此谄媚,我们不应丈量尺码,而应思考内在的区别。”

诸如此类的思考,还有很多,动物、植物、自然、宇宙的繁盛景象,提醒自己身处粗野都城,仅靠春天新绿树木,免于丑陋。阅读之后,心久久不能平复,立马觉得前两天看伊恩·麦克尤恩、赫尔曼·麦尔维尔时得到的快乐,根本算不上快乐!

感觉像什么呢?像小时候不愿意出门,被妈妈拉到树林里散步,看见草丛中有肿瘤一般的野冬瓜,震惊许久;像同样因为不愿意出门,被家长强行分配小伙伴,不熟悉的小姑娘拉我去外面玩,她自己编花环戴,伸长肢体在紫云英花田里打滚,我笨拙尴尬站着——美貌植物被割去喂牲口,是死得其所吗?像第一次看见含羞草,挨个触碰它的叶子,它会烦到想骂脏话吧?像仔细收集秋海棠枯萎花朵里的种子,等待长成,结果长出一丛野草;像在院子里追逐黄鼠狼母子;像房间绿纱窗外露出白胖肚皮的壁虎某天突然没了尾巴;像捡到一只刚出生的小蝙蝠,摸着它毛茸茸的肚皮,试图养它做宠物,却得知物竞天择的道理,因为养不活,它才被抛弃……

物竞天择有道理,但我不喜欢。尤其不喜欢人类作为胜利者,滥用这个道理。

儿时记忆之所以珍贵,仅因为城市物种匮乏吗?上帝视角体察万物,不能弥补觉知。孩童不带成见感知世界,追着黄鼠狼奔跑,和蜗牛一起刷牙,被成群觅食的麻雀惊吓到,才是真正诗意。

星光熠熠,偶尔无心征服。世间的路有无数条。

世间万物读后感(五)

文/林染書

这几天,阅读美国作家艾米·里奇的趣味博物文集《世间万物 : 与植物、星辰、动物的相遇》(以下简称《世间万物》)时,想起了前些天看到的一则新闻,“中国仅存两只斑鳖,雌性个体第五次人工授精后死亡”。突然意识到,这世间又少了一种生物,竟有些悲凉之感。

许多时候,不少人包括我都觉得人类是这世间的主宰,可以操持着一切。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在《世间万物》一书中,我却在这些奇妙,梦幻与诗意的文字里读懂出了生命的哲学的同时,也读懂了世间万物的存在是并行的,并非以谁为大,如果要强硬地干涉,大概会成为一种作茧自缚的讽刺,最终得不偿失。

全书以童话的形式还原了动物,植物与天体星系的生命轨迹,有趣,生动且诗意。在艾米·里奇的笔下,这一切的存在是主观与客观并存,她用拟人式的童话方式引领读者客观、理性地了解自然界,并从这些动植物身上观察到人类的弱点与缺失。在我看来,艾米·里奇的这本《世间万物》是带着隐喻性,也带着哲学性的。诚如,摩洛哥坚果树与躺在地表上的青草之间有着天差万别的结局,摩洛哥坚果树总是会把根须使劲儿地伸向泥土深处,如同在不断探索一个新的世界一样,所以它能发现雨水,不会像躺在地表上的青草被动地等待天降甘霖。两种植物选择生存的方式不同,最终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没有褒扬摩洛哥坚果树,也没有贬低青草,每种植物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立足于世,如同千千万万的人类一样,怎么生存,都是靠自己的选择而定。再如,山羊与鲨鱼在咀嚼与吞咽的问题上,让我们不由想到“实践出真理”。山羊寻找食物的真理便是靠着咀嚼来进行的,它们会尝试咀嚼所有东西,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食物。在山羊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实践者的精神,失败与成功对于它而言只是一个结果,它更注重的是寻找与实践的过程。别说,读到这里,我还真被山羊给打动了。

关于自然界,我们常常误以为是建立在凶残的“物竞天择”以及“适者生存”的法则之上的。然而,《世间万物》里是以严谨的科学观察为基础,将各生物的特点以一种神秘与现实交替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为之惊叹。没想到,这些动植物科学中的奥秘,竟然可以被展现得如此迷人。更重要的是,这些诗意的美,神秘的美并不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经不起考验的美,而是在深刻观察和研究大自然后所精淬出饱含宇宙真理的美。

虽然书中从未刻意地提及环保的问题,可是我们却能从世间万物默默努力生存,默默努力生长的姿态里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力量,从中发现现象背后的暗示。许多时候,人类总是自以为是地干预到它们中间,反而起到了很糟糕的结果。当然,我更相信的是科学与自然之间的相互相成,而不是刻意而为之,这样的伤害是每种生物所承受不起的痛。

同时,在翻阅《世间万物》的时候,我总是默默地想,这些生物都在自己的一隅努力生存,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所以在面对许多挫折和困境时,想一想这些生物,人生似乎又开阔了些许。感谢艾米·里奇带来的这一系列奇幻的童话之旅,这是一趟有趣的美感体验,透过对自然,动植物与宇宙星河的认知,我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美的价值,它们的存在是一种奇迹,更是上天赠予这世间的一种美意!

世间万物读后感(六)

爱默生在《论自然》中写道:“从哲学意义上考虑,宇宙是由自然和心灵构成的。”在他看来,自然是未经人类改变的物质,宇宙则囊括了万事万物,两者之差就是人类的心灵。艾米·里奇的《世间万物》可以说是贯彻了爱默生的哲学,她只写了自然,我却读到了宇宙,因为读这本书,必须要把自己的心灵加进去。

在《致动物》一篇,作者是这样写的:“我们回溯第一艘古船,将之命名为幻想;今天我们乘坐一艘叫做现实的船起航。”这句话与其说是对动物的叮咛,不如说是与读者的分工:在这本书里,她负责“现实”,老老实实地讲述植物、动物和星辰,偶尔用一些俏皮的比喻;而读者负责“幻想”,要根据她的描述想象出变幻莫测的乌龟、色彩斑斓的蘑菇以及太空中绚丽多姿的光彩。对于缺乏想象力的人,读这本书有些困难。

不过不必担心,作者充分考虑了这样的读者,所以她悄悄在“现实”中留一点线索,让我们能够冒出各种怪诞不经的念头:如果我是光,哼一首歌的时间就可以到达月球;如果想去太阳,不必担心它表面的高温,只需要唱一首长点的歌,就可以到达全人类都没有去过的地方。我们的身体,在几亿年前是宇宙中的尘埃,然后机缘巧合地聚集在一起,几万年后又将化为尘埃,飘散在宇宙中不知名的地方。而我们的内心就像一座图书馆,记忆是按字母排列的书本,有些人可以很快找到一本书,有些人却总是把最重要的书遗忘在某个隐蔽的角落。这些可爱的念头不禁让人惊呼:天呐,科学居然可以如此浪漫!

如果换成一个无趣的人,他可能会一板一眼地告诉你,光在真空中每秒传播299792458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8分20秒。太阳表面的温度高达5505摄氏度,人永远不可能靠近,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他会说“人死如灯灭”,生前什么都没有,死后也不会留下什么,而太阳系以外的宇宙只跟天文学家有关系。至于记忆,他把功劳全部交给小脑、杏仁核与海马体,说大脑里装不下什么图书馆。我承认这些都对,但都不美,当然也不能吸引人。

在科学中加上想象力,在自然中加上我们的心灵,我认为这才是读科学的方法,也是写科学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世间万物》是一本很好的科学书。很早的时候,古代人以为银河是王母娘娘用簪子划出来的,牛郎和织女分别住在两岸;后来科学家说,那是无数颗闪闪发光的恒星。科学家的恒星可不是只会发光的亮点,几颗星星就能够连成图案,讲述着宙斯和仙女的风流韵事。很小的时候,我觉得云里藏着一个天上王国,后来才知道那只是凝结的水珠,但这并不破坏我心中的幻想。不懂科学的时候,我们用幻想解释自然;但懂了科学以后,科学不应该扼杀我们的想象力。我说这句话并没有在暗示谁,因为到目前为止,我所读到的科学书,都和这本《世间万物》一样,把我指向更遥远、更宏大、充满更多可能性的世界。

《世间万物》的想象力,不只是体现在这本书的内容,也体现在它的行文。你永远猜不到作者下一句话会写什么,前一句还在讲剑齿兽和蝙蝠,下一句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山羊,接着后面几行就出现了脑海、声音和回声。最奇妙的是,当你回过头去重新读这几行文字,会发现它们的意义并没有天差地别。如果没有天赋,很难驾驭这样的想象力。而这样的想象力,恰好与这本科普书相得益彰。

我把《世间万物》当成一本科学书,这只是一家之言,对于这个论断我十分谨慎。你大可以把它当成其他类型的书,儿童读物也好,自然文学也罢,但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带上想象力。

世间万物读后感(七)

我平常喜欢看一些“枯燥”的社科类书,也总尝试着去分享书的内容,可结果真的不尽如人意。一个书友说,我的分享像说明书,干巴巴的,另一个书友说,标题太生硬,根本没有打开看的欲望。所以我特别佩服那些能把枯燥的内容写得生动优美的人。前阵子看了《世间万物》,发现作者艾米·里奇就是这样厉害的作者。

《世间万物》是一本写给孩子和大自然爱好者的科普童话集,很适合闲暇时候或者睡前看几篇。艾米·里奇运用优美、流畅又略带些跳脱的文字,讲述自然界的故事,任凭故事随意流淌。这种写作风格,跟她拿到的美国爱荷华大学创意非虚构写作艺术硕士学位很相称。另外,她还曾凭借充满创造力的文字,荣获罗娜·贾菲基金会作家奖、怀廷作家奖、手推车奖等。

艾米·里奇笔下的故事很随性,你很难猜出下一句她要讲到哪里,这会让读者始终保持着新奇感。其实,艾米·里奇是故意放任这种随意性肆意成长,正如她在书中第一篇《赛驴大会》中所讲的那样,“赛驴大会只有一连串的意外,从头至尾”。看赛马的人一心只盯着哪一匹最先冲过终点,激动地期待胜利。而赛驴这种无法预知的意外,把结果引向无数的可能。这种妙处,艾米·里奇带给读者的独特体验。

比如在《天赋》里,我们刚刚把注意力放在天竺葵花篮里破壳而出的鹪鹩宝宝,想看它在春日暖阳中如何成长,下一段,艾米·里奇就带我们到隆冬时节的南极去看畏缩着站在父亲脚上的小企鹅。这还没结束,后面还会看到打转的鸵鸟、睡觉的青蛙和把巨大的红色鸟喙藏在翅膀下的巨水鸡。物种上很跳脱,但还是有内在联系,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的,是各自拥有的与众不同的生存天赋。

艾米·里奇的描述很美,她把世间万物拟人化的处理,仿佛这些生灵和事物瞬间都拥有了自己的个性。

鸵鸟可是实打实的糊涂家长,莫名爱打转的鸵鸟妈妈可能会糊里糊涂地弄丢了自己的孩子。自然界里,好多鸵鸟宝宝都是被那些不打转的鸵鸟后妈捡走带大的。不过没关系,当鸵鸟妈妈迈开粉色长腿奔跑起来的时候,她立刻找回了自信,甚至可以嘲笑一路被她甩在后面的马、鬣狗和狮子。

杰克森变色龙宝宝是呆萌可爱担当。它们的出生是降落式的,高空中的变色龙母亲让胚囊直接落到地上摔裂,宝宝就颤巍巍地冲出来开始往树上爬。它们拥有三只角和长长的舌头,开始还不能自如运用,所以舌头可能会不小心抓住自己的角,于是变色龙宝宝就自己跟自己纠缠起来。

能耐得住风暴的不只有靠体重获胜的巨型动物,还可以是四海为家的大薸,一种浮水草本植物。一阵大风吹过,荷花脆弱的空心茎干会折断,然而大薸会凭借着松散、悬摆、便携的根部,随遇而安。当然,在艾米·里奇看来,这也许只说明“它没有什么坚定的立场”。

在海底,海参拥有自己的独角戏。它们不像其他物种那样会花样百出的表演,但也不认输。每年它们都会花上三周时间溶解自己的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再重组自身。在此期间,海参会非常脆弱。所以,艾米·里奇说,“请不要对海参大喊大叫”。

去海边游泳都要小心避开水母。虽然水母能够控制是否发光,却不能控制放毒。毒性是水母自保的生存技能,因为它太脆弱,没有主动捕捉食物的能力,又不擅长控制方向。被海底漫游者的聚光灯照射时,水母甚至会融化。所以,“过分敏锐或过分敏感都足以带来不安”呀。

《世间万物》就是这样一本个性化的小书。它有散文的优美,也包含一些简单的科普小知识,还掺杂着一些作者随口而出的略有些人生哲理的解读。它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赛驴大会的随意性。

2019.05.05雾凇

世间万物读后感(八)

文图 / 左叔

《世间万物:与植物、星辰、动物的相遇》是一本小书,特别之处不在于它人文自然相关的主题,也不在于它的诗歌化的语言风格,而在于这两类原本并不能够直接混合在一起的内容和载体,在这本书里所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中。

作者艾米 · 里奇试图以自己的逻辑来解构这个世界,将我们寻常不太能够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混合在一个庞大的“混沌系统”之中,常有一些跳脱的物件像随机一般出现在字里行间里。

“大齿杨、私家水塘、锚、流浪者、石头、紫杉树叶、啤酒店女老板、青蛙的骨头、小鸡合唱团、酝酿着的雷雨云、满脸雀斑的孩子、六月鳃金龟子……”这不是一整书的内容里挑出来的内容,仅仅是我随机找到一个段落,而整本书都是这样的段落。

因为工作忙的关系,我常在临睡前读它。每每轻声念出来的时候,总感觉像在读一首长诗,而这些零碎的物件蜂拥而来的时候,我脑海里常常会想起文森特·凡高的没画作品,那些色彩特别绮丽又变形的画面,以及它们被后世的创作者不断地解构后出现各类家居用品上的场景。

我猜这样特别的经验,怕是极难与其他人找到共鸣点。事实上,我也放下了是否能够读懂猜透作者意图的执念,开始思考其实写作本身就是每个人以自己方式解释他所见到的、理解的世界。这些写作者中,有些相对有趣点,有些则比较无聊,事实上在我的经验里后者居多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独特性。

独特性这件事情有时候很难界定,一方面任何写作者都有师承,在起步阶段大概都不可避免模仿他人,有些即便到了技术醇熟的阶段还是有可能被人归类到某种风格,或者某个流派;另一方面独特性是一个区域范围内的概念,在时间的长河里,在地域的辽阔里,独特性都有可能被稀释,只要取样的范围够大,样本数量够多,独特性就有可能不复存在了。

如何防范失去独特性的危机?我想只能是求新求变、不断成长。然而,求新求变的需求太迫切,就极容易剑走偏锋,把好好的正道给走歪了。这个时候初心就很重要了,我在这本《世间万物:与植物、星辰、动物的相遇 》后记《圆形地球事件》之中读到了写作者的最初想法。

我私底下以为她的想法更接近于中国传统“道”家的自然观,其实在前面的章节《起航吧,我的小蜜蜂》中交待“月地关系”时,我同样也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当“自然”被种在我们的家中,种在街角的空地里时,我们内心里面有略带忧伤的自得感。

在环保这个命题里,“我们是伪英雄,制造危险后再去拯救寻些受害者——我们从自己手中解救动物和植物”。其实这样看来,人类拥有着不堪一击的独特性。

世间万物读后感(九)

春眠不觉晓。一声声鸟鸣,牵引我出梦境。天边星子渐稀,楼下玉兰铺地,如果这时候我愿意起床,踩着柔软的绒布拖鞋漫步绿坪,低着头,我想我能在草尖发现几只被露水打湿了壳子的小蜗。

可我懒懒地、懒懒地躺着,跟随晨光移动视线。我看见啦,蜗蜗钻出了壳、顶着纤细触角,就在枕边小书的封面上,左下角有一只,右下角有一只,在上面是盘绕的藤蔓、一些飞虫,还有掉进草丛里的小星星。它叫《世间万物》,有个让我心动的副标题——与植物、星辰、动物的相遇。

前天下午,我接了快递电话,从小区门口回来的路上,一边走就一边拆了包裹。一见倾心。天气极好,淅淅沥沥那么多天,太阳终于肯露脸了。我放它在路边,倚着树桩、靠着花木、贴着青草地,举着手机拍了又拍。我一向渣摄,这一次,居然漂亮得出乎意料。

美!封面美,插图也美。褐黄、群青、黛绿、艳红,缤纷的世界。闭上眼,再闭上眼,我的感官依然挥之不去,一种典型的英国的色调。莺鸟口衔绿植、山陵隐露光斑、海洋起伏浪涛,豌豆、蜥蜴、发光的水母、毛毛虫与蝴蝶、塞壬女妖头戴草冠……别的颜色也很美,但不像绿那么沁入心脾,气氛里带着潮湿的或许是苔藓的浅淡的水汽。

这些插图分别来自16世纪欧洲古书《了不起的书法古迹》、19世纪欧洲古书《阿拉蒂亚》、《鱼书》(1939)、《美国鸟类》(1840)、《弗兰德天文学手稿》(1800)等以及一些斑斓的油画和博物学家的手绘,这么一说来历,我于是恍然,那种感觉为何会产生。

《了不起的书法古迹》插图

欧洲旧藏珍本的装帧技艺,除了炫彩,还常见花体的字母、匀称的几何图形,围绕周边的四处攀援的树藤。装饰设计图案精准而缜密地散发着有序的审美,各种元素共处于内在的和谐的环境,展现大千世界存在的无穷无尽的供人们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文字呢,文字怎样呢?这是一部“充满好奇心的科普童话集,26个关于动植物、星系天体的故事”。作者名叫艾米·里奇,一位美国艺术教师、合唱团钢琴师。她肯定挚爱自己从事的工作,不然写不出这么爱意盈盈的作品,并且传递共振的弦音。

薄薄的册子。身姿娇小,玲珑轻灵,却滴水藏海,天韵自成。笔致温婉,轻喃诉说:

《了不起的书法古迹》插图

月光装点河水,河狸妈妈在不停工作;可怜的布卡多山羊因为尖锐的噪音而突然晕厥,这个物种现在已经灭绝,也许有一天它们会在一只耳朵里突然出现;人们试图帮助熊猫投身实用主义,选择竹子以外的替代品,可是屈从只是暂时的,熊猫仍会回归对竹子的愚忠;在海水的光晕里,塑料袋看上去很像月光水母,海龟总以为那是它们的食物……致动物、致一粒种子、致我们头顶的星辰,世间的万物,自然的奥秘,所有的生灵都会闪烁明灭,只是啊,没有谁会像人类这样野心勃勃,唱响自身的哀歌。

“我是个特拉普派,像树木那样的。”百合这么想着,让风吹着,却一言不发。“我是个特拉普派,像百合那样的。”溪流这么想着,让珍珠般的橙色鱼群充盈他,却拒绝与他们对话。……“我是个特拉普派,像树木那样的。”那个特拉普派的修士这么想着,他走进森林,让百合、溪流、鱼群和雨水打动他,却缄口无言。

这段是书里原文。我誊录它,分享它。特拉普派是一个主张缄口苦修的教派,仅在必要时才说话。我愿意也做一个讷言的苦修士,守在狭陋的缮写室,不顾岁月经年,翻着沙沙纸页,守住一些亘古的真善。以沉默、以崇仰、以献祭,珍重世界与所有的美。

世间万物读后感(十)

《世间万物》是一本很难被归类的书,它可以被归入虚构类、诗歌类、哲学类或是科学类。因为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与宇宙万物之间的相连,在读者独特的语言风格里,也有人把这本书纳入“自然文学”的范畴。

说这本书是科普童话,我也觉得非常合适。就像《英国卫报》对它的评价那样:

现实与神秘共存,科学家与诗人同眠。

是对自然世界诗意、无法归类的冥想。

这本不算太长的书,由26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构成,每一篇都充满着五彩斑斓的想象与诗意的语言。

所以大可不必着急,非得一口气全部读完,它就像一天里能够为你打开一会儿的窗,睡前读,往往是最好的时刻。

书里的宣传写着“献给孩子和恋人的睡前小书,愚蠢、疯狂、精妙”。

这也不是什么营销的噱头,我有一个朋友就会在睡前和她刚上小学的女儿讲书里的故事。后来孩子也受到故事的感染,对家里阳台的植物分外热心。

用朋友的话说,这本书让孩子用一个更仁慈也更有趣的角度去看待世间万物。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感受。没有死气沉沉的科普,也没有天花乱坠的漂亮话。而是在轻快的奇思妙想里,窥探着不失幽默的宇宙哲理。

对于在都市里过着乏味两点一线的人来说,这本书于我,无疑怀有一种欣喜,就像是夜晚家里被彼得潘光临的温迪。

我们需要这样一种远离物质化的浪漫,这种浪漫来源于宇宙,来源于宇宙里与我们同命运的万物。

可见,这也是一封写给自然的情书。它充满着奇幻而瑰丽的色彩,就像在大海航行,又像在丛林冒险,你能听得见树叶的沙沙声,海洋的波浪翻滚。这一切宇宙的壮丽,那么近那么近出现在你的眼前。

作者艾米·里奇在描写家中的植物时写道:

大多数植物都会为了配合现实而折腰。如果它们住在离窗户较远的架子上,便会努力向着光线倾斜弯曲,就像一个神秘的陌生人一直在洗衣房走来走去时,坐在客厅沙发上的你所做的那样。或者,如果它们从土里探出头来,发现自己被风中的冰粒推来搡去,大多数植物都会调整一下对自己体型的期望值。体型太沉重了,期望也太沉重了,一切都太沉重了,除了灵魂。只要你能抓紧自己的灵魂,弯个腰也没什么。

在读到这里的那么一瞬间,我也恍惚到阳台植物所具有的灵魂性,她把自然现象与想象童话的绝妙结合,让人在不知不觉间对自然的一切产生一种巨大的同理与共情。

这本书是自省的,既没有傲视一切的上帝视角,也没有枯燥无味的科研说教,它是含着一颗平等的心,以万物之一的眼睛,注视着整个世界的绮丽。

在谈到动物之时,艾米·里奇也以一种非常可爱的视角描述着熊猫:

他们必须持续食用竹子,因为只有20%的食量能被消化吸收。这种苦修式饮食习惯是个谜。熊猫像是芹菜圣人——别人都在欢快地吃着酿馅鸡蛋、手指土豆、小馅饼和橙子,欣赏着桌边歌者的演唱,而外面的灌木丛后坐着一位芹菜圣人,抱着他的一筐芹菜嘎吱嘎吱嘎吱。

熊猫有自己的智慧,难以解释,也不能修正,根基之深是我们无法触及的,而且如果他们真的在乎什么,那会是比人类更复杂的存在。

“芹菜圣人”,光这四个大字,就让熊猫的形象立马跃然于纸。它不像别的熊类,会捕食猎物或浆果。而是像修行者那般,有着坚定的道德准则,在食竹过程里,把自己的哲学践行到底。

这是一本多么奇妙的小书,每一个新的篇章,都是新的探索。

而在艾米·里奇满是无限可能性的闪亮宇宙里,这些看似毫无章法的呓语,以及每一种生物或星体的专属语言,其实都有某种线索,把万物相牵。

为什么在自然屡屡收到破坏的今天,我们仍在忽略?

《世间万物》里写:

我们曾经闻言,自然界将要面临一些糟糕的事情,海洋被过度捕捞,天空被污浊充满,但在我居住的城市里,人们并没有那么惊慌:我们看过关于未来的电影,地球在某一天走向了毁灭——人类在水泥房中苟延残喘,精疲力竭地度过最后几个星期——可对我们来说,这些景象看上去并不陌生。我们很难被吓到,因为在此刻的生活中,自然似乎已经远去。

自然从我们心理层面的“远去”,让我们对一切的灾难更加习以为常,人类似乎总是带有某种骄傲的笃定,认为自己自带与其他万物区隔的属性。 我们似乎太聪明了,聪明到以为征服地球以外的星球,也不过近在眼前。

而艾米·里奇却说道:

我们已经征服了遥远的陆地、海洋、卫星和分子。然而即便是几千年后的现在,我们也未曾有幸征服明天。

所以这绝非一本毫无营养,只是漫游天际的读物。它在结合哲学与科学的同时,仍在内心深处充满着对自然的敬畏,没有什么敌得过时间。

就像在《见字如面3》里那封《西雅图酋长写给华盛顿白人首领》的信那样所说:

人类属于土地,但土地不属于人类。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网络之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所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张网,也会影响到人类本身。因为降临到土地上的一切,也最终会降临到土地的儿女们身上。

当我们的眼睛被各种屏幕充斥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仰望宇宙时眼底闪过的光亮。

毕竟书里已经告诉我们——要记住我们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听命于他。

世间万物读后感(十一)

一本生动鲜活的科普童话书,现实倾向和诗意性情的完美结合,天真,浪漫,有趣。出色的篇章有很多,如<豌豆狂热症>生动又富有哲思;<与难同行>像是在看cctv1的《动物世界》,不过解说的语言更为生动有趣些。同时作者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在广阔地球上存在,和我们人类同命运的,奇奇怪怪的的生物非生物,彼此间从横交错,幻想远古与未来,引向另一个宇宙星河。

读完这本书,你或许以后会用一个更有趣的角度看待世间万物。

但仍有一些乏力和不足,甚至因为作者滥用的形容词和类比,不着边际的联想让我读起来云里雾里,不明所以。

为了能在头脑中形成的画面更明确更细致一些,我会先去看看现实中这些动植物们的真实面貌,然后再跟着作者走进童话世界,展开奇妙之旅。

以下根据每章配实际图,均源自网络。

世间万物共呼吸,地球上的我们共存亡,后记里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讨论很戳我。

我们是自然,自然也是我们。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