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的爱》是一部展现家庭暴力与控制的小说。主人公小娟遭受丈夫的虐待,却因为爱而无法离开。小说揭示了强迫爱的病态心理,引发人们对于家庭关系和性别平等的思考。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家庭暴力背后的痛苦与无奈。
强迫的爱读后感第一篇
王菲有首歌《执迷不悔》,非常动人:这一次我执著面对,任性地沉醉,我并在乎,这是错还是对,就算是莘县,我不顾一切,就算是执迷,我也执迷不悔。
文学和音乐不可避免,有时候会过于美化这种行为,但是对于实际生活,毫无用处。
强迫的爱是很可怕的,要引起重视并且自救。
1、表现:倾其所有投入一段感情,最无法接受别人的拒绝。如果被拒绝,就会觉得很绝望,此生再难爱上其他人。就算被拒绝,也不肯轻易放弃。
2、根源:小时候,父母给你带来主观上的拒绝感,让你非常沮丧、很难过、很痛苦……更可怕的是这种感觉深入骨髓,根本无法被忘怀的。而从那一刻起,就有一种魔力,深埋心底——希望重新寻回父母的爱。所以,长大之后的我们,才会对向我们紧闭大门的人执迷不悔,甚至愿意付出生命只为让他接纳。本质上,这样的一腔孤勇,和小时候对父母的爱的渴求,没有区别。
强迫的爱读后感第二篇
1.这本书讲执迷的感情状态。 2.什么叫恋爱的执迷状态?当你把对方想像成完美的理想恋人时候。当你掌控对方一举一动,要求对方符合你想像的时候。当你一味付出的时候。当你感到理想现实有落差继而愤怒报复的时候。就是执迷的感情状态。 3.执迷状态的根源是童年的感情阴影。当年父母怎么躲避你,责骂你,拒绝你,感情上虐待你,现在你会轮回般地同样对待恋人。 4.要想走出执迷状态,首先记录自己“执迷的行为”,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关键时刻,你是什么想法?什么感受?什么行为? 5.分析自己的行为,自我剖析。看到本质的那一刻,你也就衍生出针对自己的方法了。
强迫的爱读后感第三篇
2017.33.苏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强迫的爱》,好看8分,有料8分。
苏珊·福沃德博士是个很能写的心理治疗师,既有丰富的治疗经验,积累了大量案例,又有很好的提炼和分析能力,语言表达也很强大。她的几本书侧重于指向各种问题家庭和问题家庭出来的孩子,对情感模式不好的人类们来说,是很好的指引。
本书讲的是一种执迷的爱。不少人在生活中会遇到,或者自己本身具备这样的情况,就是无论怎么被拒绝,执迷者也不会放弃一段感情,无论是没有追求成功,还是暧昧过,还是在一起或者结婚了又分开。正常感情里来去分合再正常不过,但执迷者顽固的认为这是唯一一个能满足自己需求的理想情人,不能接受无法和这个人在一起,穷追不舍,哪怕陷入失去自尊的状态,甚至在沮丧愤怒时会采取逼迫、暴力手段。
本书从三个部分论述执迷者的强迫的爱。
第一部分是从执迷者的角度,详细描述执迷的表现,分析内在原因和心态。执迷者初期似乎很有魅力,满怀激情,很让人高兴,觉得被关注。但即使在稳定的关系中,执迷者也没法完全得到想要的东西,因为永远渴望更多的爱。执迷者被恐惧、占有欲和嫉妒所占据,永不满足,永不健康发展,一门心思谈情说爱,世界越来越窄。等到被抛弃的那一刻,更加不顾一切的渴望对方的爱,表现出完全的执迷行为。是拒绝激发了执迷。
第二部分是从执迷者的目标对象的角度。目标对象对执迷者应坚定的拒绝,语言和行动上都要。容易出现的一部分目标对象,叫做联合执迷者,被动而犹豫,心理矛盾,行动模棱两可,这使得局面更加复杂,成为长久的拉锯战。执迷者的目标对象需要注意坚决的拒绝和自身的安全,因为有的执迷者向内攻击,会极为沮丧,惩罚自己;有的执迷者向外攻击,会采取过激手段,极端情况下有暴力和伤害行为。
第三部分是从心理学上分析强迫的爱的根源,并为执迷者提供疗愈的方法。幸运的是,执迷是一种可以治疗的情况,通过一些步骤和方法,执迷行为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执迷者可以继续遇到健康的爱情,或者和自己的对象以健康的方式相处。
强迫的爱读后感第四篇
这本《强迫的爱》和苏珊前两本《中毒的爱》和《抑郁的爱》一样带着深沉悲痛之感,爱情本是那样明艳美好的东西,却频频让陷入其中的人痛苦的不能自拔,或许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他的错,而仅仅是时间错了。
其实一段感情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偏执,只是程度不同,读这本书呢,并不能给人带来一气呵成、大畅淋漓的感觉。一来有感情问题的人本就很难静下心来去阅读去分析自己;二来书中情节并不是一个流畅完整的故事,多是说理性文字,案例短小精悍,只是起点拨作用;三来这本书比较像一本自助指南,有点像一本“词典”的感觉,你不一定能找到和你完全一样的情形,但是看别的情形时或许会缺乏耐心看不下去,其实很多情节都是融会贯通的,比如说你有童年阴影,并不一定都是有父母殴打这样明显严重的情节,父母的忽视、朋友同学的冷落或是你有消极情绪没人及时帮助你转变想法等等,都会给你留下难以磨灭的心里导向,不触碰倒也罢,遇到导火索所有的恐慌即刻爆发。
我认为本书的精华部分在第三部分《展开爱情的翅膀,自由飞翔》,这一章节作者列举了很多情形和自我训练方法,很多方法我们都似曾相识,却又添加了那么一点新颖之处。比如转移注意力、写日记、找朋友倾诉、直接找他谈话等等,和释放其他压力一样,其实感情困惑也是需要释放的,你不能把他当做你的全世界,你得有你自己的生活,先爱自己,那样才有去爱别人的能力。作者新颖之处就在于在这些我们日常都很熟悉的小方法上去添加一点技巧和要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比如进行日记记录,你需要写清楚六大要素:是什么引起这种想法的?我想到了什么?我有什么感受?我想做什么?我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而不是胡乱记下你的感情经过;再或者是你给自己写一封信,给自己失去的感情写一封悼词,写了之后关键是要把你的悼词大声念出来,就像你真的看到自己的感情正在被埋进坟墓,甚至你可以每天念一遍,来加强效果;当然你还可以给拒绝你的人写一封信,我原来一直有这个习惯,每次结束一段感情或者是因为一件事有很深的分歧时我就会写控诉信,作者也给我们警告了,“不管你认为你写的多么符合事实,不管你认为你写的多么情真意切,他们最可能的反应都是否认,然后是勃然大怒”,这点我还是很认同的,可惜以前并没有受到这样的警告,其实很多事情大家都很难面对真相,揭开的那一刹那就是在赌。
姑娘,别错把焦虑当作爱,虽然我并不如作者书中所例来自混乱的家庭,但我依旧也会把爱和激烈波动的情绪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情绪,是压力、迷乱、不可预测性、兴奋、愤怒和哎混杂在一起组成的一种四不像情绪,一下吵得不可开交一下又甜蜜的不行,曾一度我认为这就是爱情,那些平平淡淡的不叫爱情,最后给自己带来很多伤害,因而割弃。所以人人当自爱,遇到让自己痛苦的感情要知道舍去,这样才有机会去赢得正确而幸福的爱情。
强迫的爱读后感第五篇
作者苏珊•福沃德拥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在多家心理学机构和医学诊所担任心理医师和指导顾问。因为《中毒的父母》,才了解到苏珊,以前一直对这种心理治疗法,特别感冒,但因为是苏珊,所以我也就不感冒了,大概源于一个真字。在一个阴沉下雨天,后知后觉才发现意到尾页。书中很多案例来自于她的真实咨询经历,所以读的不会特别戏剧化,而是顺其自然的看苏珊如何破解这些强迫的爱。
当一段感情来到身边时,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感情是真的呢?答案是,你无法知道-至少一开始,你没有能力也不应该给任何一段恋情做保证。你们需要相处一段时间,直到对方在接触中逐渐展露本性、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一直未得却也一直未放弃的梦想。恋人之间的亲密并不是单纯的的喜欢之上,而是互相探索并互相接纳的结果。如果,你还未曾造访对方内心最黑暗的角落,那么亲密根本无从谈起。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爱是有理由的。每次,当周边同学谈起,你为什么爱他/她?如果他/她的回答是那句千遍一律快烂掉的台词: 爱是没有理由的。我总会嗤之以鼻,我从不承认爱是无理由的。这个理由可以是,ta的一张让你痴迷的容貌、ta的一个跟你相差23cm的标准身高、ta的一口相对标准的口音亦或是ta的一个关心小动物的眼神、ta的一个灿烂至极的笑容、ta的低头看书那一专注的神情、ta的待人处事的魄力、ta区别于别人独属于的那一抹温柔......不管是粗俗的钱财等外在条件或温润如玉般的内在性情,反正我觉得总有个理由,在某个恰当的时机,扑通扑通,于是两人的心跳频率同步了,也就坠入爱河了。
书中对父母的描写,我还是很赞同苏珊的观点。事实上,孩子的世界里只有一个神,那就是父母。这个神打个喷嚏,都会让孩子的世界土崩瓦解。因为于大部分人而言,父母的行为时最原始的课堂,从那里开始,我们逐渐接触两性。从父母那里,我们知道男女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父母对待双方的方式是我们如何爱父母,以及如何得到他们的爱的一种典范。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形成了我们队爱的理解的基础。而当父母一直拒绝孩子或是让孩子一直带有 “我就像个透明人”的感觉时,孩子会采取二种措施,一是奋发图强二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待他们长大成人,谈起自己的童年,描述语言必定是不幸福。所以,生下了孩子必定要负责,只有当你准备好当爸爸妈妈,你才有资格让孩子降临于世界,若未准备好,请做好防护措施,别让小天使那微微上扬的嘴角,越来越往下低垂。苏珊的《中毒的父母》就众多家庭中各类中毒父母的所作所为则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探讨,若有兴趣,请移步于《中毒的父母》。
不管你是在谈恋爱还是在寻找下一段感情,被拒绝总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被拒绝只是暂时的,有时候被拒绝就是没戏的意思。关键是你要明白,被拒绝这个词儿并不像听起来那么悲催,这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很正常的一个模式。这既不能说明被拒绝的人很差,也不能说明拒绝他的人就是对的。只希望大家理性对待,别盲目的伤害强迫别人,做出让爱你或你爱的人,感觉过了多久还是没好,全世界都在窃窃嘲笑的歇斯底里的难受...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有情人白头到老,终归眷属。
强迫的爱读后感第六篇
我是孤陋寡闻的人,读《强迫的爱》之前,对苏珊•福沃德博士以及克雷格•巴克并无听闻。因为孙建伟先生的诚挚推荐,没抱多大预期读了这本书。
超出预期。原来想的吧,就是一本对爱与被爱的分析,比较枯燥的心理学书籍。深深浅浅也不好说。
结果不是。苏珊•福沃德博士是下了功夫的,起码在这一领域。全书280页的厚度,前170页的篇幅是案例,详细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后面的是系列化的解决办法,如果依照这样的方案,对矫正恋爱中的以至于感情中的问题,当是确有收效的。
所谓《强迫的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执迷的爱。死缠烂打地爱一个人,或者,被一个人死缠烂打地爱上。这本书要解决的,就是这两个问题。
很多时候恋爱中的无怨无悔、生死执着恰恰是执迷的典型表现。执迷的爱看似充满激情、浪漫无比,但是一旦深入,就会让人陷入感情的纠葛、焦虑与窒息之中。正如作者所说,他们缺少了健康关系当中的“现实感”,在理想中完美了自己的爱人,并且认定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获得替代。
要不然是执迷者无休止的纠缠,穷追不舍,着了魔一般的疯狂不舍,怀疑、伤心、愤怒以至于以自杀、伤害为威胁;要不然就是被追求者的苦恼、无助,想通过辞职、搬家,远离之前的环境而彻底摆脱这段紧张痛苦的关系。
双方上演的就是一场角力。一种捆绑与被捆绑的关系,一种陷于危险境地的关系——陷于如此境地的双方,谁也难以获得解脱。
书中列举了丰富的典型案例,有对理想情人的绝不放手、有对追星族的遥远崇拜、还有婚姻中极度敏感的丈夫、有对境遇可怜的人的全力拯救、有对他人追求的无法拒绝等等林林总总,最为可怕的也最应当唤起我们警醒的是当执迷演变成暴力时的惨烈局面。
近来媒体中频繁报道的因为恋爱失败导致的毁容、杀人案件,因为婚姻破裂采取的极端报复行动,无不让人触目惊心。
看过这本书,你会知道,所有的爱恨都有源头。
书的第三部分就是分析与矫治,用到了我们心理学上的很多理论,比如原生家庭啊、依恋关系啊、欲求满足啊,还有空椅子技术啊、日记训练啊、贴标签效应啊等等,但是苏珊在书中没有运用高深的、专业的术语,全部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尤其是结合实例的方式加以描述和阐释,无论对于大众的读者对象还是心理学从业者,都是会有收益的一本书。
恋爱中的人、婚姻中的人,尤其是面临类似困境的人,需要这本书。但,我更建议的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或者他们的家长、老师看看这本书,进行铺垫性的提前介入的爱情教育。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已经来不及。
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如何爱与被爱,是我们一生的课题与修行。
强迫的爱读后感第七篇
如果我的文章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感动。那么也是我的荣幸。 这本《强迫的爱》让我很感动,很触动。 1.表现:喜欢投入所有的心血,最无法接受拒绝。如果被拒绝的话,不肯轻易放弃,最后变会感到绝望。甚至觉得此生再难爱上别人。 2.根源:小时候,父母曾经给我们带来主观上的拒绝感。让我们感到很沮丧,很孤独,很难过,很痛苦…也悄悄藏在心底,只为长大之后,有一天能够拥有重新寻回的魔力。所以才会一直对向你禁闭大门的执迷不悔,甚至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只为让他回头。 本质上,这样的一腔孤勇与小时候对爱的渴求并无二致。
3.方法:(1)关注自己,而非对方。我们一切努力都不是为了让对方回头。而是让自己回头。
(2)记录你的执迷行为
当你想到对方的时候,并且觉得不安的时候,记录下来:什么引起这种不安的?想到了什么?什么感受?想做什么?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例如:我手贱的点开张立的朋友圈,看到他结婚后,想到我对他曾经的痴迷,难以置信,伤心失落。什么都不想做,什么没做,还是很难过。)
(3)坚持记录
(4)离开2周
刻意回避所有的跟他有关的事情,也不跟他见面。
A.先控制行为:
a.不做任何的执迷主动行为(不打电话,不发微信,不看朋友圈,不送礼物,不去找对方)
b.不做任何执迷非主动行为(暴饮暴食,抽烟喝酒等等)
B.谬论(我们经常的借口):我控制不了自己(其实执迷是长久反复思考的结果,它是一种主动的行为)
C.把行动写在公示牌上(可以在自己面前放一张椅子,邀请小时候的自己坐着,然后尝试跟小时候的自己对话、不让自己犯错,抚慰曾经的那个孤独可怜的小朋友)
D.用形象符号提醒自己,停止的标志
E.找到感情之锚(亲密的朋友亲人,可以敞开心扉的,当你冲动的时候,可以阻止你的。)
F.走出孤岛,不要一个人待着。(与朋友吃饭、看博物馆、看音乐剧、学习,或者和朋友聊天)
G.找到其它的兴趣(重拾让自己快乐的爱好吧!比如体育运动,比如旅行,比如逛街…都可以)
H.避开引爆器(触动你想起对方的物体,也许是朋友圈)
(5)两周之后,检查感情状况,看看自己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状态。
(6)为失去的感情写一篇悼词(仪式感是表达悲伤的重要方式)
(7)再也不回头
依靠自己把他推开的过程,你会发现,其实他很早之前,就离开了。这并不重要。
4.根本方法:(1)接受自己的父母没有给自己足够的爱
当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此生最大的痛,也是最令人心碎的。但是要想痊愈,必须有正视自己伤口的勇气。
(2)给拒绝过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
(3)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4)迟来的道歉(给自己内心的小朋友道歉,要相信自己可以安抚好他)
可以给自己买花,到海滩玩,买新衣服,参加一个培训班,学一门培训班,学一门外语,画画,做游戏,看影片,下棋
(5)做自己的好妈妈
把自己希望听到的话,想象成一个你最喜欢的长辈、朋友是妈,抱着你对你很温柔地说。
(6)放弃童年未完成的斗争,接受现实
(7)父母的错,你不必负责和内疚
(8)区分恋人和父母(没有哪个恋人能够治愈你童年的伤,除了自己)
(9)明白(我们永远不会因为一时的执迷,而终生付出代价)
强迫的爱读后感第八篇
说实话,《强迫的爱》看得我很揪心。尤其是开头的格洛丽亚的例子,让我想起来,我朋友们之前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的一些事情。
恋爱分手,许是每个人在恋爱中会遭遇的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偏有一方是“痴情”或“执迷”的人,认为他自己受了伤害,对另一方依旧穷追不舍,放言“你会为此付出代价”或“你伤了我的心,我会百倍奉还”等。虽在我们旁人看来,不过是末路叫嚣,甚至刻鄙他不过是懦夫的表现,可后来的男生的表现不但让旁人大跌眼镜,更让当事人陷入无边的恐惧。分手后约谈哀求再续前缘不成便以刀相逼,跟踪投毒,甚至致力于要找到世界上所谓“神不知鬼不觉”的杀人方法置女生于死地。女生由最初的震惊转为恐惧,被逼无奈权衡之下只得选择逃离。
还有一段关系,情况略有不同。大学时代的恋爱,男生过于缺乏安全感或说被占有欲束缚住,情绪难控下打了女生。男生认错态度极好各种声泪俱下对自己行为的检讨,女生认为他毕竟是爱自己的,且是初犯,自己也喜欢他,就原谅了对方。可打人这种事情有一便有二三,最后女生觉得恋爱的美好消失殆尽,提出分手。男生不可接受,整日跑到女生宿舍楼下围追堵截,女生是初次恋爱,并无经验,身边好友也是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处理,她自觉丢人和害怕,于是躲出去住在酒店想耐心等待男生冷静下来。可女生没有等到他的冷静期,最终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女生身边的人也受牵连,于是女生只能跟父母学校协调,休学一年。
有个男性朋友,未恋爱之前,有理想伴侣的条件,运气颇好到刚好遇见了一个满足自己所有条件的“理想情人”。于是展开了锲而不舍地追求,被拒绝,没关系,再战,一年时间连续被拒绝后,最近突然开始对女生“出口伤人”、“无端中伤”。我们朋友试图跟他沟通,他也貌似认识到自己“疯了”,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住要毁了她” 的想法却日日夜夜地在脑海里盘旋。不得不说,他的情况如同《强迫的爱》中第三章《从追求到报复》所描述的一样,本书对于他该是多么地必要与及时!
通俗来说,死缠烂打地爱一个人或者被一个人死缠烂打地人爱上,都属于强迫的爱,也叫执迷的爱,《强迫的爱》便是分三部分展开来解决这个问题。本书第一部分以详细的、有代表性的案例为出发点,将爱情中的各种执迷者行为进行了介绍描述并做了相应地分析,第二部分则是针对不幸成为执迷者的目标甚至联合执迷者,依旧以案例为主线进行疏导辨认和遭遇分析等,后第三部分则是找到执迷的根源进行解构、提供了系列化的解决办法设计疗程以期自愈,修找并面对感情的真相来矫正恋爱中的问题。
恋爱中的人、婚姻中的人、正深陷执迷中的人需要这本书。
其实,还从未展开恋情的人更需要这本书。
就像第二个故事里面的朋友后来所说“我不过就是一直安静地读书考试然后进入大学,当时从来没人告诉我,爱情里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而一旦出现又该如何解决,我也从来不知道本来这么一件美好的事情会发展到不堪地地步,过去那段经历曾困住了我自己。直到我遇到了现在的人,好像自己才发现了感情的真相,可是,假如自己很早之前就了解的话,对我们两个人来说情况都可能会大不同。”
懂得爱与被爱,不但重要更是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