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苏联农村生活的小说,主要讲述了少年谢尔盖在顿河沿岸的成长故事。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革命年代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未来的希望。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人深思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可贵。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一)
看完了静静的顿河,真是一部巨著,可读性很强,很享受的阅读体验。引人深思,尤其让我第一次对战争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对爱情、人生的态度,人们殊途同归:最重要的是家人、爱人和孩子。
对战争的描写很多,比战争与和平多多了。
1/15页《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二)
十月革命时代的事情,确实感觉生活蛮沉重的,人们生活孤苦无依,为战争疲于奔命,生活困苦,精神困顿,除了战争就是死亡,饥饿和疾病。颠沛流离,确实是让人感觉几分沉重。如果没有阿克西尼亚和格里高利的爱情,真的这个以战争为背景的故事让我感觉生活好沉重。
2/15页《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三)
突然想起来小时候看过这本书,大概是初中时候看的。里面很多情节蛮震撼人的,尤其是记得男猪脚的老婆为了流产,自己拿铁丝完成钩子放到肚子里吧孩子勾出来,结果大出血死掉了。。。小时候看好残忍。。。
女猪脚各种风流。景物描写很棒,还记得我那时很喜欢拿笔抄了很多下来。老一辈的翻译各种美好呀
3/15页《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四)
一直想看力冈的译本,由于版权的原因,一直未果,欣喜译林出了力冈的译本,结果到了书店一看,非常失望,这本书,不论是人文的还是以前漓江的,都是四卷本,而译林偏偏搞了个上中下,所以排版很密,字体也较该系列的其他书小了一号,所以只好放弃,期待将来有新版。
PS
相比译林的这套蓝皮的书,个人更喜欢名著译林那套的封面。
4/15页《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五)
听书。缘由是读张磊的《价值》里面提到这本书,有句话我觉得挺好的,所以想读一下。结果并没有看到这句话。大概了解了哥萨克的风土,他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像是一个阶级,为战争而生。我听的书,感觉情节有点散,主角前面是格里高利后面是本秋克,anyway,为什么不能散呢。作者的比喻还是很有意思,很有想象力。
5/15页《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六)
读了小说,看了电影,回味了几天,感觉竟然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还理不出什么思绪。太多人物、太多思想,也让我自己无所适从。格里高利是清醒的,所以他保持了最后一丝善良和人性,但是清醒的人很难盲从,痛苦只有个体自己承受,内心的孤独是一方面,被社会无法接纳又是另一种无路可走。思想上的犹豫,与困惑,与生活中的无处可逃,怎么能不让他备受煎熬。
6/15页《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七)
《静静的顿河》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内容:略
感受:人类的生活、发展、历史进程都是不容易的。一个哥萨克这样的民族,在时代变革的背景下,必然会受到庞大民族和国家的影响——夹缝中求生。真实的生活与政治关系不大,因为当你面对生死的时候,或许自己能够拼一把,或许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说那么多没用的。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生活在一个世界重要的、强大的民族,不然的话,相信很多键盘侠、网络喷子,被灭的骨头渣子都没有了。
7/15页《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八)
自由的哥萨克身体内——流淌着的是静静的顿河水。
波澜壮阔的顿河水。春潮汹涌的顿河水。誓不回头的顿河水。
他们的心的声音,就是水流激荡河岸的样子,
就是不远千里,越过莽莽丛林和崎岖丘壑,持刀骑马回家乡的马蹄的样子。
这颗心,像院墙边的矢车菊一样平凡,像俄罗斯寒冬的冰凌一样,闪耀着刀的锋芒;
它听从草原上吹动浮云的旷野之风,也不依从星夜下使马匹悲鸣的鞭影。
听从一个恋人的梦境,也不依从一丝权力者的心。
2014.10.11
8/15页《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九)
《静静的顿河》写出战争给哥萨克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红军和白军只不过是不同的两股恶的力量,而主人公被迫在这两种恶中游走。这些恶也许来自不同的当权者的私欲,也许来自每个民众的自私与愚昧。在数年的战争中,在整个社会的潮流中,我看到个人的无力感。故事的末尾,红军最终的征服是以顿河地区的哥萨克死伤殆尽为代价的,而主人公格利高里在亲人不断逝去,爱人死在自己怀里的折磨下,放弃逃离到外乡,放弃一直进行的为了自身活命的斗争,回到了那可能立马会遭到政府处决的故乡,那让他魂牵梦绕的故乡,那世间唯一能安抚他伤痛麻木的心的故乡。
9/15页《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十)
在建造伟业的路上,会经历太多的考验。最痛苦的就是仿佛有选择其实没有选择的选择。
而对于人性,我们不应该过度的批判,这是我们的本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而后天的教育几乎决定素质的高低,但人并不能选择自己教育的优劣,就像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一样。所以,如果人的行为没有触碰法律的底线,请不要进行过度的人身攻击。毕竟有些人的生活并不是他理想的那样,比如格里高力在红白两党见的徘徊。米沙那么绝情对待他的发小从理性的角度的并没有毛病,但他的行为无疑直接引导了后面的悲剧。
10/15页《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十一)
俄国作家对景物和人物的描写真的是太丰富出彩了,格里高利那个时代无疑造就了许许多多像格里高利那样的英雄人物,格里高利在自己的一生中洒满了人性的光辉,但是历史对他和像他一样的社会改革发展的一份子太残酷了,给了他们很多,也让他们失去的更多。静静的顿河就像历史长河一样,其中有数不清的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漩涡,格里高利就是其中一个美丽的小小漩涡,他带着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经历过丰富多彩、风云变幻的动荡岁月,终究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但却走进了我的内心。PS. 力冈老师的翻译相当精彩,生动地道,有一股东北风味在里面,读起来津津有味啊~~
11/15页《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十二)
每个人都有自己医治创伤的方式。
灵魂要是想离开肉体的话,用牙齿是咬不住的
只有那些明白为什么打仗,而且相信自己干得对的人,才能打胜仗。
日子像一条链子……一环连着一环。
藤椅摇了两下,她站起身来,两只光脚穿着绣花拖鞋啪哒啪哒地朝前走去。太阳射透了白色的连衫裙,于是米佳看见了圆滚滚的腿那模糊的轮廓和衬裙上宽宽的波浪形花边。他惊讶地看到,一双光腿肚子是那样白,那样滑腻,只有两个圆圆的脚后跟上的皮肤是乳黄色的。
钓丝琤琤响着划开水面,钓丝起处,水跟着上来,很像一块斜斜的淡绿色的布。
所有这些脸好像都失去了光泽,不论是灰眼睛、蓝眼睛、淡绿眼睛和其他颜色的眼睛,全都呆呆的,很像老早就铸出来、已经流通了很久的一枚枚铜板。
12/15页《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十三)
即是骑兵又是农民,既粗鲁野蛮,也务实勤劳,这样的一群哥萨克,想过自己小日子的哥萨克,参战保卫沙皇,然后回来又去种地。在风云变幻的动荡年代,却不知道该走向何方。他们被裹挟着向前,丢了性命、失去亲人。这一代代人,过得太辛苦、太辛酸。 格里高力,勇敢、真诚,有自己的很多缺点,正因为这些缺点,显得真实且令人同情。 他努力战斗,升了军官,然后不断在白军红军之间摇摆。他厌恶这样不停打仗的生活,却又没有办法停止。当他终于从红军复员,回到故乡想要过普通人的生活时,又被米沙逼走,落草为寇陷入匪帮。他的哥哥死于战争,父亲死于逃难,母亲死于等待。最爱他的两个女人,娜塔莉娅灰心失望后死于打胎,阿克西妮亚在陪他逃亡的过程中死于子弹。最后的最后,好在还有米沙特卡,哥萨克还有希望。 肖洛霍夫写景色也是一绝,非常传神。 静静的顿河,从不平静,顿河上下游的哥萨克一直过着颠沛、苦难的生活。
13/15页《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十四)
3.2
在一卷到达三分之一的时候,就有明显的结构疏漏或者说模糊层次出现了,尽管这不至于使宏观历史遭到贬折,但是依然作为文学作品,我猜想大概是疏于推敲的.
反过来查阅了作者的生平和著书年纪,多少还是青葱少年.尽管天赋使然,但也只能作为当年当代的某种历史借鉴.
平实的人物刻画里,有着作者本身阶级,层次的局限布局.看似的不加主观评断,但让我始终不可避免得感知到了作者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这样的指向性,不具备客观,在仅有的细致里达不到千人千面的理解输出.
而作品是该要让众人各具思索能力,在此,革命,爱情,自由或者任何,都不具有应该的意义。
它是什么,不是文学作品或者书本的任务。
实则,作为文学经典过誉了.
2018.3.18
想起里面许多的人物,战火烽烟里的最轻慰问亦是,一生。
14/15页《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十五)
以一战前后以及随后的XX国内战争为时代背景展开的哥萨克为争取独立的抗争生活。作者肖洛霍夫在书里为哥萨克树立了民族群像,重点刻画了格利高力这个哥萨克中的英雄悲剧的人生。他们过着极端粗粝的生活,生性残忍、勇敢无畏、在战场舍命奋战、看淡生死,但内心又充满对亲人、对故土深邃的爱和眷恋。他们情感饱满而细腻,与外在的粗粝形成强烈对照,格里高力在顿河边仰望家园追忆童年的文字,让读者被无边无际的乡愁包围,被这种纯净和美感染。这种对照犹如书名所揭示的,顿河两岸并不平静,充满杀戮,顿河边的草原,每一寸土地都饱吸哥萨克的血和泪水。哥萨克具有如此矛盾独特的民族性格,侠骨柔肠,被作者刻画得生动又有魅力,他们的气质与顿河交相辉映。赞作者笔力遒劲、力拨千斤,整本书气势恢宏,犹如一部严谨的交响乐。当格里高力失去所有回到家,抱着唯一的儿子,那一刻小说戛然而止。静静的顿河一如既往,无视它两岸发生的一切,怒吼着奔腾向前。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