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锦集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15 09:35:28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12-15 09:35:28   小编: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一部充满奇幻元素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杰克和他的伙伴们在追寻亲人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奇幻的冒险和挑战。小说描绘了一个充满冷酷和魔幻的世界,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无限的想象力和冒险精神。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第一篇

“我看见一只白色的鸟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鸟越过围墙,消失在南面大学弥漫的空中之后,剩下的惟有我踏雪的吱吱声。”

不知从何时起,看完一本书养成了摘抄最后一段话的方式来作为我看完一本书的见证,不知是还是还是坏事,总的来说,算是一件好事吧

刚开始读的时候,就觉得两个世界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后来的情节果然证实了我的猜想。最后我抛弃影子继续留在世界尽头,正如博士说的,我的思维是永生的,是永恒的,即使我的肉体是死亡的……

这本书真的很耐人寻味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第二篇

非常见写作功力的一本书,可见作者的用心。非常典型的村上式叙事方式,读几页就拉我进入了村上的文字世界,清冷气质、独居、寡淡的生活、讲究的品味、爵士乐、威士忌、女人、怪事。

弗洛伊德式的梦境,在故事情节中荡漾开来。梦境和现实的边界逐渐模糊。文中提到《卡拉马佐夫兄弟》,恰好是我读完的上一本书,主人公好像获得了如阿廖沙开悟一般的救赎。

之前朋友也看过这本,我们的讨论围绕在“庄周梦蝶”上。现世的我是真实的?还是梦境里的我是真实的?因为在梦境的当下,我也是实实在在有五感的体验,在梦境中生活,而且梦境往往比现世更加桃花源。所以正如书中所说,死去才能抵达不死的永生。终究还是哲学思辨。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第三篇

双线的描述,两种节奏。

看1Q84,是看到第二本才渐渐上了节奏。

发条鸟编年史,是走走停停,陆陆续续的走下来。

寻羊冒险记,是很有代入感,津津有味。

这一篇,也很吸引我。

我对影子说:我的确不知所措,你说的很对,该往哪边前进都看不准,看甚至对自己过去曾是怎样一个人都稀里糊涂。一颗迷失的心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况且是在这拥有如此强大力量和价值标准的镇子里。自从进入冬季,我一直对自己没有信心,一天不如一天。

影子对我说:不不,不是那样。你并未迷失自己,不过是记忆被巧妙隐匿起来而已,所以才导致你不知所措。然而你并没有错。即使失去记忆,心还是朝着既定方向前进的。心这东西本身就具有导向能力,那才成其为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否则就将随波逐流地置身于莫名其妙的场所。

当时受到了震撼。没想到影子还能如此激励到我。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第四篇

2018.04.29

摘自《无比芜杂的心绪》P299

我们每每会对“灵魂”进行考察。就如同安东·契诃夫在《第六病室》中借用安德烈·叶菲美奇与邮政局长对话的形式质问自己一样。

灵魂是否存在?它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是与死一同消亡,还是超越死继续存在?面对这样的质问,我没有答案。我只知道我们具有意识的事实。意识存在于我们的肉体之中。而在我们的肉体之外,存在另一个世界。我们就活在这样的内在意识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性中。这种关系性往往会带给我们悲哀、痛苦、混乱和分裂。

不过我认为,我们的内在意识叨叨地在某种意义上是外在世界的反映,而所谓外在世界在某种意义上不也是我们内在意识的反映?也即是说,它们岂不是作为一对互照的镜子,发挥着各自无限隐喻的功能?

这种认识成为我作品的重大主题之一。《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部小说,不妨说就是这种观点(或世界观)以最为显著的形态表现出来。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第五篇

读春上村树的书是一件令人疲惫的事。 首先是书中引用了很多其他作家小说里的人物感受,我没有没读过这些小说,对他的书的描述有点不知所以。 第二春上村树的书会有很多音乐背景,有很多音乐我不是很了解,可能对当时的主角的感受会没那么真切。但有时候又想,当真需要这些背景音乐吗?还是作者啰嗦或者买弄? 第三,春上村树的书对细节描写过份详细,觉得太啰嗦了,简直想流水账一样,又或者作者太卖弄了?让我觉得昏昏欲睡。 以上这些可能就是春上总是在诺贝尔文学奖上陪跑的原因吧。我还是坚持看完了这本书,到最后才真正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还是满深刻的。 世界尽头是主角自己的内心构造的世界,冷酷仙境是现实世界。现实是冷酷无情的,但还是让人留恋。世界尽头无欲无求,也了无生趣,但也不是一无所是。在冷酷仙境里的我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原谅了这个世界,做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世界尽头的我不想失去自己的内心,但正要逃离的时候,又决定带着对过去的记忆留下来。我们的人生永远在何去何从中纠结。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第六篇

2018.7.20

终于看完了《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每次看村上的书,如果有人要问我:诶,这本书讲了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必定答不出来,或者也得要停顿一会。

比以往感觉好很多的是这本书看完之后并没有感到任何的悲伤感,反而轻松了起来,除了眼睛上的疲劳之外,并没有额外给我的大脑增加负担,但也不是如释重负的那种感觉,正如大家都知道的,也是我原先就一直在期待的,两条线并没有在书的结尾相交。

后来越来越不想再通过别人的言论去揣测村上的想法了。

生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

所有的一切都好像可以抛弃

我们都在不断对自我认知寻找自我

倘若平淡对待一些突如其来的灾难

痛苦也好愤怒也好都无从而来

其实不都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嘛

人生最终还是自己的人生

来的时候死去的时候终究是孤独一人面对

其他人其他事其他物品的到来都只是走个过场

交汇之后必将远离

遇见之后必定分别

既来之则安之

世界尽头也好冷酷仙境也好

最终都是自己创造的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第七篇

读到前面还是很喜欢的,中间看着有点吃力,但好歹慢慢花时间读懂了,结尾我也同样喜欢。整本书下来没有一个人有名字,但是却能很好的理解每个人的用处。村上春树的书看完,总有一种清新高雅,希望把生活归置得井井有条,但又怅然若失的感觉。小说总归是小说,你活不成我的样子,我也活不成他的样子,他能做出的选择,挣开的束缚,你只能通过阅读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后老老实实的做现实生活的你。这并非不好,相反我认为这是明智之举,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不要过于混淆才好。你不是主角,你不能像书中人一样,最终选择世界尽头。

村上的文学功底,音乐见解以及各种理科知识,真是全面发展啊。文学是树干的话,他在此基础上延伸了各式各样的树枝,真是厉害。另外我还发现,他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以及把情感用语言恰如其分表述出来的能力,用蒋勋老师的话来说:“真是到了惊人的地步!”如此看来,一个好的文学家,不仅有丰厚的文学基础,枝繁叶茂的各领域知识,还要有强大的见微知著的本领。这样想来,我们有多少次是沉迷在手机中,而忘记抬头看看洗衣店门口的长条凳,长条凳上的蜗牛。

说来也是缘分,最近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个短篇后,把《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列入了读书列表,没想到在此书中也有提到。另外还被种草了屠格涅夫。看来优秀的作品真是无国界,被世界所认同的。读村上的书不同于其他小说,总能让我有很多感悟,很多收获。帮助我整顿思维,规划自我,是能养成受用一生的思考方式的书,谢谢这样的好作家。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第八篇

音响里放着鲍勃.艾伦的歌。我看到冷酷仙境—指甲刀、奶油调味酱、铁花瓶。对主人公而言,现实的世界,和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自我只剩下18个小时。对我而言,这本书已接近尾声。我很想喝酒,想在意识模糊的瞬间,读到结局。想在微醺的瞬间,读到“他”是否选择了世界尽头。

红酒都喝完了。但是,我还有威士忌,小说中的“我”也最爱威士忌。我的威士忌是朋友送的,一小瓶,我喝的很慢,只是偶尔拿出来。一小口,喉咙暖暖的,感觉到微热的气息缓缓的拂过脸颊双耳。很惬意。

继续读小说。

两条线同时推进,两个世界依次呈现。现实冷漠自私的世界,高科技时代,电脑开始侵蚀人脑,人性逐渐丧失。呈现的是机械式没有温度的美感,比如开篇的那部电梯,犹如冷酷仙境。而自我深层意识创造的世界,寂寥神秘,此处是世界尽头,世界在这里终止,悄然止住脚步。意识里的世界没有心,既无意义又无归宿,没有成功,没有失败,没有期待,没有失望,没有欢乐,没有痛苦。自然纯粹安详。无所不有,又一无所有。只是安静的生活。

合上了最后一页。

就小说而言,世界尽头最后部分过于单薄了,很是仓促的结束。一点点失望。

而对于结局。和我想的一样,最终,他留在了世界尽头。

如果可以选择,我也会放弃现实的世界。这一路,太多的失望,得到的或失去的,喜悦的或悲伤的,诸如种种……在望不见光明的时候,都已经无所谓了,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那么,还不如放弃,去到世界尽头,丢了心,自然就有深切的安详与宁静。

小说只是小说。我依然在现实的世界艰难前行。

这个了无新意,炎凉淡薄的世界。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第九篇

这篇书评是我在手边没有原作的情况下写的,所以只是“随便说说”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可以说是村上“双线式非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虽然《1Q84》《海边的卡夫卡》等也是这种写法,但是它们的故事很明显没有《世冷》严谨精细。比如《1Q84》根本没有回应之前设置出的种种悬念,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教团究竟是以何种方式运作的,小小人对牛河编空气蛹究竟意味着什么,构建的那个世界让人感觉一头雾水,有很多细节都模糊不清。

但是《世冷》不同,它是一个完整得甚至啰嗦的故事,虚构出的世界尽头小镇栩栩如生甚至有还有地图。

不难发现,《世冷》是一本讲述生活方式选择的小说。小说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以东京大城市生活(冷酷仙境)和独角兽小镇(世界尽头)两种对立的生活。并且它们都自有扭曲之处。

冷酷仙境人与人之间充斥着矛盾、猜忌与欺骗(符号士与计算士),但是也有快乐、依赖与爱抚(图书馆女孩)

世界尽头的扭曲是有影子说出的:它的完全、永恒是以牺牲心、牺牲独角兽为代价。一个依靠将所有负面(心)强加于独角兽,流放到森林,从而形成内部的和谐完整的系统究竟算不算得完善?

并且世界尽头既然没有悲哀,没有欺骗,也就自然没有快乐,没有信任。

因此,似乎主角摒弃冷酷仙境,同时也放弃世界尽头的小镇,选择了森林深处艰苦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一种向往更好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然而,森林深处未必就不扭曲。每种生活方式都应该会具有其扭曲之处。故事在主角选择之后戛然而止,也许是想留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想象吧。

在博士告诉主角他将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去往世界尽头时,主角表现出了对这个伤害他的世界深深的留恋。虽然并没有那么多幸福,但是这种化作习惯的留恋让他不忍离开这个世界。或许,正是留恋让我们对并不那么好的地方也不忍离开。

之前看到有人评价这本书说:感觉村上的书都是一个样,换了个马甲又出来了。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村上的男主角几乎一成不变。

大多都从事较自由的职业,朋友很少,没有正常的社会交际,生活中等,喜欢看书(经常强行安利某本好书),说话爱用“或许”,自以为或者事实上比较平庸。

更令人发指的是几乎没有脾气。这点在《世冷》中那个大个子砸他家的时候表现的最明显:有人强行破门而入把你家砸得稀巴烂但是男主连抗议的话都没说几句更别说阻止了,反而在考虑等会怎么跟人解释。说脾气可能不太贴切,总之很不热血没有什么血性。

啊 扯完了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第十篇

第一次读村上,大概是初二,差不多是女儿现在的年龄,看着她的样子,我在想那时候为何要读村上春树呢,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又勇气可嘉。那会挪威的森林好像很有名,还记得那年暑假趴在床上一页一页翻,也不知道到底说了些什么,后来又读了海边的卡夫卡,IQ84,记得的只有书名了,内容是什么早就忘记,甚至连读它时的感觉都已荡然无存。今年,快初二的女儿又买了这本村上的书送给我,作为母亲节礼物,想想挺有意思,送一个末日,冷酷和孤独给她的母亲。

再次读完,仍然感觉村上的书可读性不高,不知是林少华翻译的问题还是村上文字的原因,不过,现如今已不是当年十几岁的小女孩了,不管是文字句式还是意义内涵,都有了新的理解,不再那么懵懂,也能在书中体会孤独和活力。在成熟的年纪读村上更需要勇气。“闭上眼睛,我们依然是独自一人。” 翻几页,村上还会告诉你,“我不能抛弃心,我想。无论他多么沉重,多么黑暗,但它还是时而像鸟一样在风中曼舞,可以眺望永恒”。我们用心筑起围墙,用心焚烧自我,也用心保存着过往岁月,未来的期待和永恒的爱。

村上大概是有无数的话要表达出来,整本书的隐喻和含义时时刻刻都有,以至于我经常在想,他到底要说多少事,要讽刺这个世界到什么程度。洋洋洒洒大半本书,好在收尾收得不错,但又隐约觉得浪费了前半部花大篇幅描述的计算士,符号士,夜鬼,博士,读前半部份的世界末日时偶尔感觉在看上世纪的科幻作品(基于他85年的作品,已经很不错了),后半部份隐隐约约描写了很多爱情和人性。计算士&符号士的行为,是不是看着都很熟悉,世界还是由他们在玩弄,没有所谓的对与错,革命者和执政者想要获取的都大同小异,举着道德的旗帜对个人行使着最恶的事,何时考虑过个体的感受了(个体和整体终究是悖论)。那些个聪明绝顶的科学家们终究也是会被利用。那些个夜鬼就是失去了身体和心灵之后的影子,从冷酷仙境逃往世界尽头的影子,本以为逃离了冷酷仙境就可以生存下来,岂止只能在地下铁中出没,憎恨这光明世界,他们原本也不是想带给人们黑暗的恐惧。透过这些角色和行为,书里的结尾也许是最优解了,留在自己的意识中,对自己的意识负责,依然带着心去爱,外面的世界给影子去憎恨吧,应该是没有失去些什么了。

另,林少华一直饱受争议,但我觉得挺好,高傲,挺符合村上的文字,村上要是不高傲,他能掉那么多书袋么,看得我好烦,让我觉得自己好无知。直面无知的勇气还在培养中。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第十一篇

读完这本三十多万字的小说后,长长的呼出一大口气。

.

村上的小说,越读越有一种文字冒险的感觉。每个字都认识,每段话都浅显易懂,但就是一直在寻思,村上是动用何种神秘力量把它们构筑成这样荒诞得仿佛真实存在的世界。

.

“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一个“实”的我,一个“虚”的我。在“冷酷仙境”里,我阴差阳错的被成为科技进步、政权斗争的唯一天选之子,又因实验出现差错,我将被困在自我意识里。自我意识里的我就是“世界尽头”里安静度日与世无争的我。两个世界里的“我”似乎都在逃离所在的世界,一个在等待进入“世界尽头”的时机,另一个在爬山涉水寻找进入“冷酷仙境”的入口,并在各自的世界里找到与另一个世界能产生关联的线索,包括独角兽的头骨,包括一首熟悉的歌曲......

.

换一个简单的说话,既是作为现实世界的沉闷无趣却又被繁杂事缠身的“我”,渴望活在自己脑中意识幻想建造出来的一个无欲无求风景优美的“桃花源”。我拼命沉入这个“桃花源”不想出来。只要幻想得足够逼真,“世界尽头”它就存在,它就是每个人的乌托邦。

.

能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的感知这两个世界,有赖于村上的啰嗦。关于细节杂碎的东西,写得非常抓人,事无巨细的让读者有真切感。这部小说,村上开始展示他的审美品味,之前一直积累的素材,关于阅读,电影,音乐以及威士忌。它们在村上笔下产生化学反应,给“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平添了不少与众不同的艺术氛围。

随手记下关于这两个世界的片段:

“冷酷仙境”- “组织”不过是把国家拉进来的私营企业罢了。私企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为了利润什么都干得出来。如果让可以随便改造乃至改变大脑这项技术发展下去,整个世界和人类势必混乱不堪,必须适可而止才行。

“世界尽头”- 冬天诚然冷不可耐,而其他季节则风景十分迷人。在这里,大家互不伤害,相安无事。生活虽然简朴,但并不缺什么,而且人人平等。没有人飞短流长,更不争夺什么。劳动倒是劳动,但都觉得乐在其中。那是纯粹为了劳动的劳动,不受限于人,不勉强自己,也不羡慕他人。没有忧伤,没有烦恼。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第十二篇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村上佩服得五体投地。

信手捏来一个存在于“世界尽头”的小镇,小镇里的独角兽有着纯正绝对的金色的皮毛,安静时近乎冥想。小镇里的人要想合情合理地被认可,必须与影子斩断关系,同时也会失去“心”,而那些与影子与“心”藕断丝连的居民只得被边缘化,扎进森林里艰苦生活。镇中心的人们长生不死、四大皆空,没有感情没有痛苦,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人们劳动只是为了劳动本身而劳动,没有压力和竞争,也没有乐趣和进步,俨然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任何工作不需要意义,因为意义本身也失去了意义。镇里最不缺少的就是时间,计算时间也失去意义。

而这一小镇是“我”意识中建立起的存在,现实中的“我”是“组织”下属的一名计算士。“组织”为了与另一机构“工厂”竞争,开发了一种叫“模糊运算”的技术,“我”是这项技术的试验品之一。这项在被试验者的“意识核”中做手脚的技术最终使“我”丧失意识,进入了没有心、没有记忆、没有自我的“世界尽头”。现实世界里有歌、文学、美食、一同睡觉谈笑的女孩,有感情有心,有生老病死,有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而世界尽头里的人们以另一套秩序安然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没有竞争无须追求,没有情感无以享乐,女孩的肉体可轻易得到,一切按照既定规则来就好,可女孩是没有“心”的,“我”只得先拥有了一副躯壳后,再坐等自身变成另一副躯壳。大家长生不老。可怕至极。

在这样两种存在方式中选择,村上也陷入了难题。故事中的“我”在进入意识世界后,决心与影子一起逃离小镇,却在最后关头决定让影子逃走,自己留下来,帮助女孩找回“心”,然后一同生活在森林中。这似乎是中和之法,但森林是现实与意识世界共同的边缘地区,生存在那里的人们选择了残存记忆和意识而自我放逐。于是在忽明忽暗的不断交替中,最终仍然无法得到救赎,仍然继续着处于有路和无路的迷失中,继续着在这样夹缝中的自我挣扎。

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即外部世界和精神世界,故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最大的谜题,这意味着外部世界与人的自身的关系是村上关注的主要问题。就像故事中的教授所说,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各种各样的推论充其量“不过是能够对此加以表述的术语而已”,“未能确立人类的思维结构,无非在心理学外面涂上一层繁琐哲学的油彩罢了”。小说中关于时间的讲述也十分有趣,“人并非通过扩延时间达到不死,而是通过分解时间获得永生”。总之,村上能用其精妙的想象力和别开生面的语言,讲述一个荒诞却主题严肃深刻的故事,且具体细节处又周到得令人信服。读完全书后对村上肃然起敬。

另外,小说的叙事结构采用并列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即“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虚实结合,开始并无交叉,随着叙事的展开二者联系越来越明显,最终归于一道。语言风格也是村上惯有风格,幽默有趣,比如鲍勃迪伦的声音比作“小孩站在窗前凝视下雨”;故事中胖女郎究竟胖得怎样匀称,也真想一睹为快。在离开现实世界前的那一顿豪吃、在公园烧掉信用卡、给鸽群买了九袋爆米花,也是十分豪气过瘾了。还有地下世界中的黑暗、夜鬼的仇恨、甚至独角兽皮毛的纯正金色,村上都将这些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触可感。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第十三篇

村上春树写出来的这个人实在非常可爱。他不但不修边幅,又生活极有品质,并且品尝着高贵的孤独。更为他加分的一点在于,他从不像我们这些傻子一样引以为自豪,他很清楚孤独是什么感受,但是也就这样半推半就的接受了。而我之所以喜欢这个人物正是因为这种既逆来顺受,可又从容不迫,但是也总会既狼狈又镇定的形象非常符合我对自己的期望。

在生命只剩下24个小时的时候,和被人追杀的稀里糊涂的时候,竟然有心情想到酒馆的海报,路上瞟到过的年轻伴侣,想着什么时候派发了早报,什么时候大家在吃早餐。一边埋怨着又一面迅速接受了现实的烘干衣服,买西装,穿深橙色的衬衫,和租车行的女助理聊鲍勃迪伦。这是种什么样的心情呢?饱满的细节,无止尽的啰嗦,平淡的生活,戏剧性的逆来顺受,让这个人使人向往。我并不是说如果遇到相似情况,我们也会变成这样。而是正因为我们不会变成这样,但是这样却不失为一种美好的向往,这件事让人充满希望。这种奇怪的向往,不像是对火灾时能拼命冲进火海救人的普通人那种英雄形象的向往。它更像是一种看似低于我们内心期望的,从容地妥协的的形象。我之所以说“看似”,正是因为这种从容地妥协比起奋不顾身的冲锋更为困难了。或者说,在我想来更为困难。

英雄气概,仿佛是咬个牙,跺个脚,谁都可以站出来分享一二的品质。这种不顾危险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丰厚的回报---- 被救者感激涕零,旁观者羡慕崇拜,怯懦者自惭形秽,又能满足自我映像的庞大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挺身而出看起来困难,实际上也只是比退守原地稍微困难了一点罢了。因为退守的自责和旁人的奚落讥讽这些,想要克服或说面对也十分不易。

然而从容地妥协实在是难上加难,因为这其中的回报,甚至不能用延迟满足这一理论来预测。这回报,根本模糊不可见。没有人赞颂,也没有人讥讽,评价。不仅如此,自己不但感觉不到自豪,连羞愧难当的情绪也几乎没有。这种奇怪的选择实在太过没有道理,甚至就算做出了选择,仿佛也在脑袋里一直怀疑自己:“为什么我要执着于这些小事?而不是好好认真地面对现在的困境,做出一个A或B的选择? 这种拿支黑笔在试卷上开始涂鸦的心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明明是在升学考试啊,明明是很重要的事情啊!”

因此,这种从容地妥协,难见跟脚,并且难能可贵。可是若是仔仔细细的去探究这选择下的情绪,其实不难发现一种淡淡的高傲。对于享受孤独的,不对,应该是视孤独如无物的高傲。这种空空落落的选择,没有人来称赞或指责,自己又看似毫无所得的心情,其实是一种隐藏极深的狡猾。这样,我便能自己好好品尝这份高傲带来的自尊与满足了。

如果再往深究的话,会发现更为有趣的情绪。

那是一种接近对这种高傲带来的自尊与满足,百无聊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情绪。是啊,这种小小的狡猾得逞了,自己也从容了,然而这带来的充实感,好像没有什么用处。打个比方,就如同用了一种小小的计策却改变了人类对温饱的追求后,却因此收到了一份送上家门的多米诺外卖。换句话讲,就像是有一群狼在啃咬你的时候,相比于奋起反抗和原地大哭喊叫,你竟然成功切断了自己的神经感应,于是看着自己的肉体分崩离析也没有什么痛楚。这时你的肉体突然变得刀枪不入起来,狼们也啃咬不动了。这种成功真的叫人感到满足吗?

仿佛切断了感知,却仍能体会情绪一样,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的这位主角啊,着实可爱又令人向往。可这大抵并不是我们应当生存的状态,也许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也说不定。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第十四篇

阅读村上春树是从大学时代才开始的,最初接触的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小说,而是他一改以往风格,以第一人称写就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恰好当时我也时不时地去学校操场跑个几公里,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成绩,却也尝过了跑步时那种从绝望枯燥到重获新生的滋味,明白身体在极度疲惫的时候,大脑反而敏锐异常。也正因如此,阅读那本书的过程着实令我心有戚戚焉,甚至对马拉松这项运动充满无限崇敬和向往。

而这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就没有那么平易近人了,它像是作者对于文字叙事的一次游戏性的尝试,带着读者不断穿越于两个迥然各异的平行世界之间,充满迷障而又引人入胜。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我的睡前读物。大段景致描写和细节刻画,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意味十足的文字,足以安抚一切杂乱的情绪,令阅读的过程充满画面感,仿佛流水一般,时而激越澎湃、时而温暖如斯,点亮每日睡前的一小段时光。

在“世界尽头”的故事设定里,失去了心和影子的主人公来到神秘小镇开始了读梦人的生活,却始终无法真正参透古梦的奥义。——“每当夜色染蓝街头时,我便爬上西围墙角楼,眺望看门人吹响号角召集兽们的仪式。号角声为一长三短,……我闭目合眼,将那温情脉脉的音色悄然融入体内。它像一条略微泛青的透明鲜鱼一样静静穿过暮色苍茫的街头,将路面的鹅卵石、民舍的石壁以及与河旁路平行的石头围墙沉浸在其音响之中。音响静静地笼罩所有的街头巷尾,犹如漫进大气中肉眼看不见的时间的断层。”没有阴谋、没有跌宕的剧情,正如看门老人说的“心一旦消失,也就没有失落感,没有失望,没有失去归宿的爱。剩下的只有生活,只有安安静静无风无浪的生活。”直到和影子一起密谋出逃的计划终于搁浅,“我”从此与这个世界融为一体。

相反,“冷酷仙境的”所呈现的则是扑朔迷离的现实世界,主人公被神秘人士监禁,被迫开启人生的快进模式,随着一系列谜底纷纷被揭开,最终得知自己命不久矣。“我”喝掉最后一口威士忌,面对墙壁思索良久“我想,我的人生是零,是无,是彻底的无。迄今我做了什么?什么也没做。使谁幸福了?没使任何人幸福。拥有什么?什么也不拥有。我没有妻室,没有朋友,没有门……甚至工作也朝不保夕。”那些残破的记忆和自我的碎片在死亡面前次第瓦解,却宛若新生,余下的有限时间里,“我”只是和女郎一起看完一场爆米花电影,循环听着鲍勃迪伦的磁带,雨恰逢其时地地下个不停。

关于这本书的意义,我真的表述无力。就像这篇“读梦”所表达的,我清晰地看到一些思维的片断,被掩埋在大片精雕细刻的情绪中,而对其本意,却始终不得而知。被抹去的记忆、被抛弃的影子、被禁锢的人生,都像是作者文字游戏中的一环又一环,相互平行,暗含着若隐若现的交集。那种怅然若,哀而不伤的心境,也许正是阅读村上春树最独特的体验。庆幸我们不会遗失了心和影子,生活还是要继续,干净无用,永远过得飞快。

转自个人微信公众号:worldsendlibrary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第十五篇

作者:姜翰文

“这是一个(亦或是两个)寻找‘答案’的故事”

“太阳为什么还金光闪闪?鸟们为什么还唱个没完?难道它们不知道么,世界已经走到尽头。”读毕这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日]村上春树著,上海译文出版社,林少华译)我的第一印象便是“颠覆”。对于村上春树的印象,我还停留在《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之列。这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下文简称“世冷”)采用了“双线”的写作方法,译者林少华称之为“向小说可能性发起的一次冲锋”。全文奇数章节为“冷酷仙境”讲述的是一个“计算士”(从事数据加密工作的虚构职业),被老科学家失败的实验导致生命只剩下24小时,经历种种冒险之后静候生命尽头到来的故事;偶数章节为“世界尽头”,讲述了主人公进入了一个称之为“世界尽头”的地方,那是一个被高墙与世隔绝的镇子,村中的人拥有无尽的生命但却要与自己的影子分开,主人公为了进入小镇选择放弃了自己的影子,最后发现了这个小镇真实面目的故事。两条故事线看似毫不相关,但读毕却会让读者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产生思考,一种深层次的、触及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认知的思考。这本书在我初入大学的那一年我几乎保持着半月阅读一遍的习惯,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使我不断地用大脑去咀嚼这些文字,咀嚼这些优雅却又有些晦涩的文字。从初读的不知所云到渐渐理解书中村上所蕴藏的东西,这种感觉是十分美妙的,就好比书中两个“我”对于那个“答案”的追求一样,明明知道遥不可及,却仿佛能够感觉到“它”就在前方。

“答案”一词是一个贯彻全文的词语,无论是“世界尽头”里小镇中“我”所追寻的“真相”还是“冷酷仙境”中所“老科学家”所苦苦追寻的“最终的科学”都可以“答案”来概括之。对于“答案”探索的渴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从年少时我们对于星空外的幻想到长大后对于哲学的思考不正与书中“我”对于“世界尽头”中人、事、物来源与目的的思考不谋而合吗?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于“答案”的探索是失败的,代价是让这个世界走到了尽头,或许有些过于夸张但细细思索一下却有几分现实代理。

全书中对于“世界尽头”小镇的描写将其刻画成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国度,小镇中的人拥有无穷的生命,作为代价,小镇中的人也失去了自己影子,与影子一同失去的还有人们的欲望与激情。世界尽头小镇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太阳一天天按时升起,落下;冬天来到又按时离开;迁徙的独角兽随着东风来到高墙,又随着西风离开;小镇中的人们每天按时上班,按时下班,按时吃着下午茶,又按时入睡。这种看似没有追求的生活其实来自于书中“我”的潜意识之中,作者村上春树用这种静谧平和的生活表达了其对与“安定生活”的定义,作为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一书中也有一个与“世界尽头”小镇一样的地方-----阿美寮。相比较两书,我们不难发现两地的区别,阿美寮中的人是有目标的,他们渴望健康,渴望成为正常人并为之一同努力;而尽头小镇中的人们则是一种失去目标的安逸,那种只存在梦境中的安逸。对比两者不同,我不禁思考: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生活方式?或许我个人更偏向于前者,平静的生活应该来自于有目标的生活态度,倘若真的存在于尽头小镇式的地方,或许会是个不错的养老之所,但也绝非适合所有人之地。作者村上春树在书中也透露出对这种生活的厌恶,作者在主人公身边塑造了一个“影子”的人物形象,一个来自于主人公却又异于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与主人公渐渐安于小镇生活不同,影子一直在考虑如何逃出这个安逸的可怕的小镇。书中的这个影子也正是映射出每个人内心具有激情的灵魂,一个不甘于平庸至死的灵魂。不甘于寂寞平庸,《世冷》一书中“冷酷仙境”章节便是讲述这种灵魂的故事,“冷酷仙境”中的我正是一种不甘寂寞人的具象化表现。“冷酷仙境”中的我是一个被“操纵”着的代表,因为老科学家的计算错误而提前知道自己的“死期”降至,这或许是作者一个十分写实人物形象,一个兢兢业业工作,面对别人的失败与成功无能为力的人,这也是作者对于自生或是读者的一种写实化的描述。我们正如书中主人翁一般,在按部就班的生活里静候死亡终结的到来,或许有人会思考死亡之后的答案是什么,思考人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但都会因为对于“答案”的未知而选择放弃思考,放弃探索,如同书中的主人公,毕竟世界上经历出生-死亡的人不是千万亿,又不在乎我这一个。这份犹如打浆糊一般的探索由“冷酷仙境”的激情澎湃迈入了“世界尽头”的畏惧探索而选择的闲适安逸,再由“世界尽头”的安逸中分出一支,继承那份隐藏悸动与冒险精神,并在这份精神的驱使下再次迈入“冷酷仙境”的世界,由此循环,生生不息••••••

纵观全书,我们能不难发现书中“村上”式的写作手法,大量的使用具体化的意向,南飞的鸟,独角兽,游行于地铁线路里的夜鬼,神秘莫测的“计算士”与“符号士”•••••••这些引发了读者们的讨论,但似乎又很难达成统一的认知。或许没有作者的亲自解释,并没有可以给他们一个实际的解释,每个人对于每个意象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与认知,这或许也就正是村上春树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