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呼兰河流域的生活,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和人民的疾苦。小说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引人深思。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呼唤。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
第一本在上图借的书,偶然间在书架上遇到的;借回来之后发现老家有这本,可能是初高中买的吧。
书中文字是最近在读的这类写实的风格,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看周围发生的事和记忆中的人。
最难过的是读小团圆那段,活活被折磨死的鲜活的生命啊,旧社会这么吃人!不只是封建,还有未开化的民智,不知人命可贵。当事人的婆母,或者看热闹的大人,都在时代的局限性里当着现代人眼中的刽子手。
看热闹自古皆有,人性中对他人的窥探欲从未消失。
那个小镇子的人,过着自己不咸不淡的生活,操着看别人热闹的心,在时代的巨轮里滚来滚去。都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怎么还能要求这些人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呢?
还有冯歪嘴子,带着自己俩幼子,又能撑多久呢?
这本书里的女人,遭受的苦难真多啊。小团圆和王大姐,令人心疼。寥寥数笔,是他们短暂的一生。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
高二的时候看过这部书,但是并没有看下去。从没有想过填、等着猪掉下去吃便宜猪肉的泥土坑,到囫囵打死却说是出马害的团圆媳妇,从孩子的视角看似乎是那么理所当然的,然而十分令当时的我胆寒,这书于是就一直没有看完。
后来听播客,里面一个嘉宾对萧红很是赞叹的,认为学界对她的认可度太低。我想想民国时期的女作家,除了张爱玲,我好像没有接触过太多其他人的。就把这书重新拾了起来读。一开始也是三心二意,并没有看几页。后来在中文图书馆里正好看到了实体书,很开心,放在床头看了几次就看完了。书本拿在手上的感觉,始终是电纸书不可以比较的。
这一次看其实除了冷,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温情。并不是说这样的生活是很完美的。相反,它充满了冷漠和愚昧。然而它是“我”小时候长大的地方,是“我”的童年。里面发生的一切可能不是适合记录的,不是值得记录的,但是它们在过去发生了,于是说记录,好像也只能记录这些东西了。
也可能是我也离开家乡了的缘故吧?距离太远了,面目可憎的部分于是就模糊了,剩下一个可亲的、幸福的轮廓。看我自己的记忆是这样,看别人的记录也是这样了。
早上起来看完这书的最后一部分,看着看着忽忽记起晚上做过的梦。昨天看到同学发了吃土菜的朋友圈,照片里放在中央的是一条臭鳜鱼。晚上睡觉时候就在饭桌上和人妈妈说我想吃臭鳜鱼了。妈妈说这还不简单,我买一条回来现烧。然后我想怎么会这么容易就吃到了呢,明明之前看别人吃馋得不得了。然后想起来,我现在在国外啊,这个梦就迷迷糊糊结束了。“是想家了嘞”打完上面一段话,我和妈妈这么说。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
买书的时候店里在做活动,正好入了这一本。腰封上是“文学洛神”的绝世代表作,哈哈哈。闲来无事做个随随便便的摘录吧。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看热闹的人,人人说好,个个称赞。穷人们看了这个竟觉得活着还没有死了好。”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堂堂的,好像是天着了火。”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就在人间被吹打着。”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怪不得那娘娘庙里的娘娘特别温顺,原来是常常挨打的缘故。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原由。”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小团圆媳妇这块儿,太惨了。
“小团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现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
“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个冬天。雪扫着墙根,风刮着窗棂。鸡在架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
“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冬天一片白雪,夏天则满院蒿草。风来了,蒿草发着声响,雨来了,蒿草梢上冒烟了。没有风,没有雨,则关着大门静静地过着日子。”
“这黏糕在做的时候,需要很大的一口锅,里边烧着开水,锅口上坐着竹帘子。把碾碎了的黄米粉就撒在这竹帘子上,撒一层粉,撒一层豆。冯歪嘴子就在磨房里撒的,弄得满屋热气蒸蒸。进去买黏糕的时候,刚一开门,只听屋里火柴烧得噼啪地响,竟看不见人了。”
“八月的天空是静悄悄的,一丝不挂。六月的黑云,七月的红云,都没有了。一进了八月雨也没有了,风也没有了。白天就是黄金的太阳,夜里就是雪白的月亮。”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
“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
“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
读冯歪嘴子这一段忍不住流泪,不知道这眼泪是充满了希望还是绝望。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
2016.7.17---2016.7.20
此前没找到这版,便写到了另一版面去
花了三天时间读完这本推荐率极高的书。感觉上次这样看完一本书是很多年以前的事儿了,跟这故事的时间一样久了似的。一开始并不知道呼兰河是个地名,确切的说,并没有想过呼兰河是个什么,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美,又带有一点点的异域风情。孙先生告诉我如今的呼兰河已经是属于哈尔滨的一个区了,至此,我才有了个明确的概念,原来这曾经是个东北的小城市。
于是关于这本《呼兰河传》我才急切的翻开来仔细的品读。开始的时候好像并没有想象中的有趣,呼兰河的两条街介绍的详细又详细,可是东二道街那下过雨之后一锅粥一样的大坑却奇迹般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原来自欺欺人竟然可以被说的如此义正言辞,就像是那些人们以为是淹死在泥坑里的猪一样。就像是现在的人们说瞎话的时候总是振振有词一本正经一样。
冬天的漫长与冰冷让我光看这文字都会觉得冷,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的街就是呼兰河的主要街道了,戏剧般的一幕幕都发生在这里。每一篇里我都读到了那些勃勃的生机,可是那些种子并没有萌芽,是冬天太冷吗,还是什么,我并不知道。于是对于不幸的寡妇,或者是扎彩铺,亦或者其他的那些人就变得并不关心,因为这一切都比不上那团圆媳妇的不幸来的更真切。当时大多数的理所应当在我们看来莫名其妙得很,就像是不理解为什么婆婆就一定要折磨媳妇呢,为什么女孩子一定要扭扭捏捏的才是知羞耻呢,为什么东家长李家短的大家都要谈论一番,为什么与己无关的事儿也要去看个热闹呢。不过这些问题时至今日依然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罢了。可是我依然还是觉得字里行间都是希望,但这希望不知为何写着写着都变成了淡淡的悲凉,就算作者家的房子再大,也是悲凉。但是让人像小孩子一样雀跃的,一定是那比闹钟还准的叫卖声,搞得我看书这几天也一直想吃豆腐。
美丽而单调的小城,善良而愚昧的人们,以及漂亮而多变的火烧云,读着读着就把我带回了好像离我很久了的年少时代,课文里出现过的火烧云,以及祖父祖母还在世时以为理所当然也会天长地久的让我无限怀念而又温暖的晚餐,所以我像第三章里一样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傻气冲天的小学和初中时代。小学的记忆对我来说就是送我上学的爸爸,接我放学的爷爷以及那有着悠久历史而又拆除了很久的老道口天桥。冬天的沈阳也如呼兰河一样冰冷,爷爷骑着那辆我已经记不起是绿的还是蓝色的自行车在冰天雪丽里载着我。祖孙俩约定好,如果车子因为镜子一般的路面而打滑的话一定要在摔倒的那一瞬间双腿撑地保持平衡。让车摔去吧,我们没事就好。于是沈阳的冬天,冰封了我的年少以及再也无法复制的那些跟爷爷说的悄悄话。我记得从最最最外的马路转盘到家楼下的院子里也有许多的水坑,有下过雨的泥,荒废的医院,还有用一道铁门拦住锁着多年的太平间。尽管路长得不可思议,但是这尽头却隐藏着世外桃源般的职工大院,有大花坛,春天有桃花,夏天有榆树,后边还有一颗好多人围在一起也未必抱得住的我也不知道名字的树,也有我跟弟弟每天打闹的哭声与欢笑。后来随着非典的来临,随着动迁政策这一切的记忆便永远的封存了。
直到书的第三章,作者的祖母去世了。后来隔壁家的团圆媳妇来了,没多久就被折磨死了。在后来就出现了友二伯,最后冯歪嘴子也出现了。一切自然而又巧合,好像事情就是应该这样,读着读着又不同于想象。看似风光却又连个送终的儿子都没有的友二伯,媳妇死了但却依然努力生活的冯歪嘴子。友二伯看似豁达却偷东西,冯歪嘴子认真生活却看不出来自己的小儿子越喂越瘦,一切好像都是有希望的,因为冬天过去了,春天马上就来了;一切又好像是令人绝望的,是不是呼兰河的冬天太长了,长到地都冻裂了呢。人们是热情的,小城里无论谁家有个什么事儿,大伙即使把人家围得水泄不通也是要去看看的,像是团圆媳妇生病了,也都是帮着介绍各种偏方;但人们又是残忍的,闭塞如小城,光天化日的即使是为了治病而给团圆媳妇洗那滚烫的热水澡,即使是人都被热水烫昏了过去,也没有个谁阻止一下,关心个水热不热,直到人昏死过去了之后,才想起来那水是滚烫的呦。愚昧如当时的人们,更残忍的事情一定会在别的地方一起上演着。
但不知怎么的,我却还是从书的结尾读到了希望。希望在冯歪嘴子那里,在他的孩子们身上,小的会哄人了,大的能干活了,这不是希望是什么呢?我也总是从文章中感受到一股看似描述,但又觉得这个小孩的眼睛里无论看谁都是滑稽可笑的感觉,即使她并没说过,我也没读到过。
这篇读后感写完已经是八月了。今晚台风妮妲就来了。就像是有些事情会淡忘,有些则会永远留在记忆里,即使有再大的风雨。
201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