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好手艺的读后感大全

好手艺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4 03:45:10
好手艺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24 03:45:10   小编:

《好手艺》是一篇描写手工艺人的文章,作者通过赞美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和匠心独运,表达了对传统手工艺的珍视和推崇。文章中展现了手工艺人在传承和创新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热情,呼吁人们珍惜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好手艺读后感篇一

外销画顾名思义,是销售往海外供国际友人了解传统工艺的,但时间流转,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许多工艺也已经成了博物馆中的场景,课本里的示意图--过于遥远了。

《好手艺》将散落在瑞典,英国,瑞士,美国馆藏的外销画集结成册,分别介绍了耕,纸,茶,布,漆,瓷,玻璃等几种工艺,从制作到贸易细节无不展示,让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去看过往能工巧匠的精湛手艺,实在是收获颇多。

提到茶叶,不喝茶的人可能也能说出几种。“明前龙井”就是我总和朋友提起的品种之一。这里的“明”指的是清明节,由此可见采茶这一工序与节气有着极大的关系。而除了春茶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时节进行采茶呢?这就需要看一看《好手艺》来一探究竟了。

好手艺读后感篇二

面对一部反映清代农耕、纺织、造纸等工艺的风俗画集,我的注意力无法抑制地偏移了……

一只中国传统黑猪。众所周知,现代大白猪品种来自英国,由于养殖方面的经济优势而几乎一统天下。不过,在我的家乡云南山区里,还能见到在野外自由奔跑的中国黑猪,大概因为挂肉慢、体重小,所以跑得很快!

也许右下角出现了一只狸奴?

一幅活泼的筛米图,公鸡十分霸道。

好手艺读后感篇三

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生产工艺,以文字与图册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各种工艺制作的过程,并且结合了各种学术文献,直观生动地了解传统文化与劳动人民的智慧。 主要讲述了关于“农耕”“造纸”“制茶”“纺织”“制漆”“制瓷”“玻璃”等各项工艺 中国使用铁犁牛耕的历史十分悠久,耕翻土地使得土壤变得更加肥沃,根据不同的土地使用不同的工具,提高生产的效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施肥耕作都讲究合理利用,因地制宜。哪怕是在最为繁忙的季节,也能够巧妙利用时间和工具,得到很好的收成。而且民间也举行祭祀活动,农业技术中最重要的就是社稷祭祀,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来社稷祭祀逐渐合二为一,组织祭祀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成为民间重要的娱乐活动。 制作茶叶的工序也十分有讲究,采茶,晒茶,炒茶,称茶,各种工艺都不断演化。而且茶在不同的季节也有不同的炒制方法,对于温度和工具也有很高的要求。 瓷器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世界文化史、科技史和艺术史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直到今日,瓷器依然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古代的时候,瓷器被视为是中国的象征,并且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瓷器虽然是在陶器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但是瓷器和陶器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烧制瓷器往往需要在1200℃以上的高温。在东汉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才诞生,后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战乱频繁,瓷器业开始向南转移,虽然这个时候依然以青瓷为主流,但是偶尔也会点缀一些褐色的装饰,北方则一白瓷为主。在清代中期以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加上日本瓷器的竞争以及欧洲各个国家瓷器烧制的成功,中国瓷器的外销渐渐减少了。 据考古专家发现,世界上最早的玻璃制品来自于古埃及,但是中国的玻璃制作工艺也有很悠久的历史。中国的玻璃制作技术可能是从原始瓷釉技术演变而来的,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采用模铸法制作比较大件的玻璃物品,而且在许多大型墓穴里也能够看到随葬品有玻璃制品。清代是我国古代玻璃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而且清代玻璃生产的主要地区分布在北京广州和山东博山三个地方。 好手艺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人传统工艺的彩绘图志,生动形象地带领我们领略过去传统文化的制作过程,对于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生产工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好手艺读后感篇四

还记得,刚刚大结局不久的《梦华录》中赵盼儿一手出神入化的泡茶技术,让喜茶之人都闻风而来。电视剧中的朝代是宋朝时期,而在明代黄龙德的《茶说》记载:茶事之兴,始于唐而盛于宋。说明,宋朝时期的茶文化十分盛行。 那你知道,茶到底有什么用吗?各个朝代都喜欢喝什么样的茶?到底怎么制茶?

在《好手艺》一书中就详细记载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陆羽的《茶经》中说,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全球中有关于“茶”的词汇、读音都是来自我国的北方发音或者是闽南语发音。茶叶,我国很早就开始使用了,早期的茶叶时作为一种药来食用,后来又作为一种食物,和芝麻、核桃等煮成粥食用。但是,也被作为茶饮,我们所熟知的司马相如斗都已经开始饮茶。在唐朝时,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饮茶成为了当时的一种风潮。甚至还出现人人带着茶具,到处煮饮。这时的茶叶也传入外国,连日本的茶叶,也是当时来唐朝求学的僧侣带回日本的。 在宋代时,饮茶方式有了变化。由唐朝的煎茶法,逐渐演变成了点茶法。看过《梦华录》的一定会对赵盼儿的点茶手法熟悉,会觉得和日本的茶道十分相似。其实日本茶道和宋朝点茶法息息相关,日本的荣西禅师得知宋朝的禅道十分盛行,两次来宋学习,回去时也把宋朝的点茶法也带了回去,为以后日本茶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在明代时,饮茶方式出现了变化,散场饮开始成为了主流。而且随着茶技术的不断发展,昔日的碾茶,现在有炒茶为主。而且明代出现了九十多种茶名,大多数属于散茶,甚至茶壶成为了泡茶的重要茶具,著名的宜兴紫砂壶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清代时,乾隆皇帝还发了三清茶,而茶饮的风气再一次在民间进行了普及,茶馆随处可见。当时在欧洲贵族兴起的红茶,也是由我国销往欧洲的。 那茶到底要如何制作?在宋朝时,茶多以蒸碾为主。就是需要把刚采摘的茶叶先蒸,然后碾成茶末。而明代则是以炒茶为主,将采摘的叶放入釡中,用手不停拨动,将熟时用手在釜内揉卷,等冷了之后。再次翻炒,十余次后才会得到成品。在清代,炒茶技术又一次改变,炒茶的技巧也更佳精细巧妙。 在《茶经》中记载,茶发现于神农氏。几千年的改变、发展,流传至今,深受世界各国的喜爱,让茶文化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以后让更多的中国文化发扬下去,让世界刮起狂热的“中国潮”,去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好手艺读后感篇五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外销画的历史。 被现代年轻人忽视的中国文化,早在17—18世纪就在欧洲形成一股潮流,叫“中国热”,当时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家具、壁纸和其他各种中国制品,被欧洲商人运回欧洲,引发了收藏“中国风情”物品的风潮。 欧洲人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传统工艺的了解需求日渐旺盛,催生出了大量以此为主题的外销画。 外销画由广州十三行画师根据来华的西方商人和中国行商的定制要求进行绘制,形式包括纸本水粉、线描画、通草水彩画、布本油画、象牙画、玻璃画等,题材类型极其广泛,堪称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图”。 中国产品的外销,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生产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外销画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 曾担任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的范罢兰,在1795年曾专门定购关于中国生产工艺的画册,包括水稻生产、棉花种植加工、桑蚕养殖、瓷器制造、陶器制造、茶叶制造、玻璃制造、印刷技术等等。 这些外销画以图册的方式呈现,详细记录一种工艺的全过程,对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生产工艺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范罢兰在离华回国时,携带这类外销画册多达一千八百多幅。这些作品至今大都收藏于国外博物馆、图书馆和私人藏家手中,数量之多,然而这些珍贵的外销画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却比较陌生。 《好手艺: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一书,作者侯印国,选择了中国传统工艺相关的外销画图谱,结合传世文献进行解读,将画册次序进行调整修订,重新命名,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古代的传统手艺,传承中国文化。 本书内容广泛而全面,涉及古代中国独有的好手艺,耕、纸、茶、布、漆、瓷、玻璃七大类,每一个类目下面都有详细的图片来介绍。 比如农耕图二十三幅,种水稻前的准备工作,就有浸种、耕地、耙地、耖地、碌碡这6项,接下来才开始种,布秧、初秧、拔秧、插秧等,在生长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几轮的除草,在等稻谷收获的过程,准备储放翻晒稻谷的场地,场地要大平整,从稻谷成熟到成为大米入仓,都是在这个场地完成的。 这些过程都被详细画了出来,画面真实详细,在看这一系列画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闪现着小时候麦收的情景,怀念童年,更心疼农民耕种的辛苦,时刻谨记不要浪费粮食。 在这里还要夸奖一句康熙皇帝,农耕图二十三幅,每一幅上都留有康熙写的诗。他这一生勤政爱民,写的诗也大多跟老百姓有关。 想要了解古人各种生产工艺的,推荐看这本书,图文并茂,值得一观。 我是花满蹊,愿你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温暖和勇气。

好手艺读后感篇六

最近读了侯印国老师的《好手艺》,刚开始只是出于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入了坑。后来发现它真的是很特别的一本书。

首先,它选的题材很独特。 本书选了100余幅精美手绘外销画,记录的是流传海外的中国传统工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外销画”这个词,也打开了我对这一段历史的大门。所谓外销画,盛于18—19世纪,由广州十三行的画师根据来华的西方商人和中国行商的定制要求绘制。我觉得读书的意义之一,就是填补自己不曾接触过的历史的细节。又学到了新知识。

其次,本书设计得特别周到,细节很用心,很戳人。 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农耕、造纸、制茶之类的诗歌。但本书配的诗歌全部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康熙、雍正皇帝写的,特别应景。也可以看出康熙本人是一个很有烟火气的皇帝。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更好地看画,用了平装裸脊锁线的手法,能把这本书平铺开看,还不会损害书,就很厉害了。

最后,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很严谨、知识很广博的人。因为所有的画都是引自外销画,作者还把原图的法语注释一一作了翻译。给每一幅都命了名,甚至发现了其中的装订错误进行了订正。

我对认真做事的人没有抵抗力。收藏一本书砥砺自我。

好手艺读后感篇七

最近读了侯印国老师的《好手艺》,刚开始只是出于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入了坑。后来发现它真的是很特别的一本书。

首先,它选的题材很独特。 本书选了100余幅精美手绘外销画,记录的是流传海外的中国传统工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外销画”这个词,也打开了我对这一段历史的大门。所谓外销画,盛于18—19世纪,由广州十三行的画师根据来华的西方商人和中国行商的定制要求绘制。我觉得读书的意义之一,就是填补自己不曾接触过的历史的细节。又学到了新知识。

其次,本书设计得特别周到,细节很用心,很戳人。 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农耕、造纸、制茶之类的诗歌。但本书配的诗歌全部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康熙、雍正皇帝写的,特别应景。也可以看出康熙本人是一个很有烟火气的皇帝。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更好地看画,用了平装裸脊锁线的手法,能把这本书平铺开看,还不会损害书,就很厉害了。

最后,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很严谨、知识很广博的人。因为所有的画都是引自外销画,作者还把原图的法语注释一一作了翻译。给每一幅都命了名,甚至发现了其中的装订错误进行了订正。

我对认真做事的人没有抵抗力。收藏一本书砥砺自我。

好手艺读后感篇八

这些年来,李子柒关于中国传统田园生活方式的视频,火遍大江南北,甚至一度火到海外,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情愫从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而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从诗词歌赋到故宫园林,从周易卦图到耕织裁剪,虽然曾经也对中国的古代工艺,如制香、造纸、产茶、瓷器制造等非常感兴趣,但从来没有开始真正了解,在浩如烟海的典籍面前,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好手艺》这本书,到手后马上翻开,果然一点也没让我失望。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人传统工艺的彩绘图志。这本书插图的内容非常丰富,是一些中国人制作的外销画,为了给外国人了解中国工艺用的,所以,我们今天也可以从这些画中,瞥见当年中国古人的智慧。

透过这些图画,那些在工业化浪潮中被现代流水线生产取代的传统工艺,再一次清晰的展示在我们眼前。作者在编写的过程中对插图进行了大量的说明,翻译原图中的法语,即使对传统文化了解并不多,看起来也十分清晰直观,通俗易懂。

由于平时比较喜欢跟文字打交道,我对造纸的部分也最感兴趣。中国造纸的历史十分悠久,造纸过程极为繁琐,使用的材料也非常多样。

这些好手艺不仅是中国古代人民谋生的手段,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中华儿女,虽然我们生活在工业化极其发达的21世纪,了解中国的传统工艺,不仅是对情操的陶冶,更是一种传承。《好手艺》一书的意义,也就更多了这一层文化使命。

好手艺读后感篇九

传统工艺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生活中有一些事物一经冠以古法、传统工艺的名号,就很容易取得人们的好感和认同。

当今社会,传统工艺因竞争力不足、经济效益低等因素,在时代的洪流之下逐渐被现代化器械与生产技术所取代,许多工艺慢慢消失,不少传统风俗和技术甚至仅作为表演性质而存在。

农耕、造纸、制茶、纺织、制漆、制瓷……这些与中国人密不可分的事物,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与思想。它们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沉淀,也伴随着中华历史文化而变迁。

这本《好手艺》用简明的文字和形象的绘图,向我们呈现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手工业制作和市井生活的图景,能提起我们对中国生产工艺的浓厚兴趣,也让我们不断领会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与积累。

好手艺读后感篇十

话说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生产工艺感兴趣,我们也感兴趣呀。 给他们看的外销画,画出了工艺流程,我们也该看看。

《好手艺: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就是这种外销画加工序讲述的书。

内容涉及农耕、造纸、制茶、纺织、制、瓷器和玻璃制作等八大好手艺的科普。

对于未曾亲身参与实际劳动的读者来说,有必要了解下。 这本书图很多,有些将具体的工序都画了出来,比如瓷器那节,从采集到瓷石,淘洗,运送,都有过程。

讲到纺织,采棉、扎核、弹棉花、纺线、漂纱、织、染等都给画了出来。

通过步骤图,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具体的操作过程, 感受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勤劳精神。

好手艺读后感篇十一

话说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生产工艺感兴趣,我们也感兴趣呀。 给他们看的外销画,画出了工艺流程,我们也该看看。

《好手艺: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就是这种外销画加工序讲述的书。

内容涉及农耕、造纸、制茶、纺织、制、瓷器和玻璃制作等八大好手艺的科普。

对于未曾亲身参与实际劳动的读者来说,有必要了解下。 这本书图很多,有些将具体的工序都画了出来,比如瓷器那节,从采集到瓷石,淘洗,运送,都有过程。

讲到纺织,采棉、扎核、弹棉花、纺线、漂纱、织、染等都给画了出来。

通过步骤图,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具体的操作过程, 感受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勤劳精神。

好手艺读后感篇十二

17-18世纪,中国文化进入西方并形成了一股狂热的“国潮”,不少西方人对中国传统工艺颇感兴趣,外销画作为一种重要媒介,记录了大量生动形象的传统工艺流入西方。

《好手艺》整理了农耕、造纸、制茶及贸易、纺织、制漆、瓷器制造及贸易、玻璃制作几种传统工艺的相关图谱,结合文献,为我们生动立体的重现了当时极为高超精妙的好手艺!

每一项工艺的图画皆按照顺序排列,欣赏佳作的同时,便可了解它们的制作步骤与细节。

例如在我很喜欢的“造纸”一章中,便是从查看竹子开始。

好纸张的基础便是竹子的好品质,人们还会捕捉会影响它们生长的害虫,接下来,选择小满或立夏前后砍竹、完成断青、浸泡、削皮等环节。

待到纸张晒好,造纸环节便大功告成,可以进店售卖为人所用了。

这整一个过程,作者选择二十七张图画解读,赞叹这过程繁复与古人的智慧,也在青翠色的图画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古典之美。

对古典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来讲是很值得入手的一本书

好手艺读后感篇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几千年来,每一座城市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风情和匠心传承,它们是一种匠人精神的传承,也是一种民族特色的延续。

台海出版社与领读文化推出的《好手艺: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一书收集了多部清朝时期中国广州一带画师所绘制的外销画册,这些画册中有着与当时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情景再现,如农耕、造纸、制茶、贸易、纺织、制漆、瓷器制造、玻璃制作等手工艺制作流程。

本书的一大特点便是全,作者侯印国将通过文字与图画的结合方式,展现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制作图鉴、过程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与匠人精神。

全书内容遍涉耕、纸、茶、布、漆、瓷以及玻璃七大类,包含了农耕二十三图、造约二十七图、制茶及贸易三十图、纺织十二图、制漆十五图、瓷器制造及贸易五十图以及玻璃制作十二图。

旨在用这些与传统工艺相关的外销画图谱,结合传世文献对其进行解读,力求让读者在阅读之余品味古代精湛的匠人技艺,窥见中国匠人精神对西方文明发展的影响。

好手艺读后感篇十四

这是一本关于传统好手艺的书籍。

阅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好手艺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经历了无数次磨砺。

正是因为古代手艺人的勤奋,才早就了当时无数辉煌的产品。

之所以这么勤奋,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很多手艺就是手艺人养家糊口的工具,只有不断打磨,他们才能让家里过上更优渥的生活。

例如,书里有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在初秧这个地方。

一家老小3个人在看秧苗,初秧如针,老人拄拐,小孩拿着鹧鸪,远远看着田里的农作物。

有一句诗这样写道,“山里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斜阳西下,一家人在看着他们最喜欢的东西。

他们的内心是渴望的,希望这一年的收成要好一些。

另一方面,一些人热爱这一工作,就算没有人催促,他们也能精益求精。

从书中也可以了解到,无论是哪一门手艺,其实都是很不易的。

例如,种植水稻需要插秧等环节,这是非常苦的。

插秧非常忙碌,而且需要长时间站在水里,很多人的腿都是被泡得不舒服。

当时有非常有名的禅诗这样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个非常有趣的知识点是,有一些操作需要合作。

例如,种植水稻需要用戽斗,这种东西既可以用来取水,也用来灌水,充当了现代水泵车的功能。

这一操作需要两个人一起完成,也说明了,一些手艺需要团队合作。

只有团队协作,才能克服困难,让一些手艺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

而且从书中的种种手艺操作步骤,我们也能够看出传统工艺的一些发展脉络。

很多手艺经过了漫长的发展,不断优胜劣汰,才达到了让当时人满意的效果。

这一点也启发我们,在科技发展的路上,不能有半点的退步,要不断前进。

无论是种植水稻,还是做瓷器,这些手艺其实都是殊途同归的,没有高下之分。

阅读书中的这些图画,我不禁为古代手艺人所震撼,也为自己的未来提供了很多参考。

一个人当然可以当一个平凡的人,但是绝不能仅仅沉迷于这样。

还要像那些古代手艺人一样,找到一个热爱的事业,不断去突破,这样才无悔这一生。

好手艺读后感篇十五

古时候,茶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

十七世纪,中国销往西方大量的茶叶,主要分为红茶、绿茶两类,这在欧洲掀起了一股“饮茶风”,茶叶也成为风靡西方的国民饮品。出于对茶叶的喜爱和利益的驱使,西方人对中国的茶文化十分感兴趣。中国销往西方的外销画中就有不少关于茶叶采制和贩售主题的作品,记录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和手艺的好奇与探索。侯印国先生所著的《好手艺: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下简称《好手艺》)一书中,就收录了两套18世纪外销画中的茶叶生产贸易图,这些古人的彩绘,栩栩如生,让人仿佛回到当时的时代,和古人一起经历种茶、制茶、装茶、售茶等一系列跟茶有关的社会生产活动。

书中有几个有意思的茶叶知识分享一下。古人不仅采春茶,秋冬也会采茶,秋后所采之茶,名曰秋露白,初冬所采,名曰小阳春。书中有一副猴子采茶的图画也很有意思,采茶的时候看到有猴子在种茶树的岩石上,可以通过朝猴子扔石块激怒猴子,让他们折断茶树的树枝,来采茶。古人,装茶的时候为了确保茶瓮中的茶叶厚实,还需用脚进行踩踏。

除了茶叶,瓷器、漆器、丝织品等手工艺品也很受西方人的欢迎。这在《好手艺》一书中都有体现。《好手艺》一书收集了一百余幅十七世纪中国耕田、采煤、玻璃、瓷器、纺织、漆器等传统工艺相关外销画图谱,作者结合图谱和文献对当时的社会历史和生产工艺进行了解读和还原,是一本不错的中国传统工艺记录图志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