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佳节,我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他们或许在家乡过着浓浓的节日氛围,或者在外地奋斗求学。端午情思如潮水般涌来,让我思念之情难以抑制。但愿节日的祝福和思念能够化作一缕清风,送到他们身边,让他们感受到我的深情厚意。
第一篇
初夏时节,端午又至。
外婆家的小村,也日渐热闹了起来。走过老街,乡下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听着却不如城市里那般喧嚣,反让人们对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充满了期待。
走进外婆家的院子,外婆和往年一样正忙着包粽子。外婆手巧,早就把材料准备妥帖了:新摘得芦苇叶浸在水里,墨绿狭长;糯米和碎肉拌得很均匀,红白相间。旁边,还有一大碗金黄的咸鸭蛋黄。
外婆见我来了,乐得合不拢嘴,她蹒跚地回到厨房拿了两个熟鸭蛋给我,每一只都用自己编的五色网兜套好,非常漂亮。记得儿时最喜欢用网兜套着的鸭蛋,每次都要向伙伴们炫耀一番。如今,看到外婆刺眼的白发和佝偻的背影,触碰到她粗糙干枯的手,我的心里隐隐的疼。咬一口,还是如儿时一般的味道:淡淡的咸味,夹杂着浓郁的鲜香。蛋黄的柔软与细腻,顿时充满了口腔。
一边吃着鸭蛋,一边看外婆包粽子:只见她拿起两片芦苇叶,半叠在一起,弯成一个小斗状。在里面放上适量的糯米和肉,外加一个熟蛋黄。然后,迅速把馅料密封起来,两只手灵巧地把剩余的叶子缠绕起来,再加上棉线捆绑,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诞生了。我学着外婆的样子,也准备大展身手。谁知刚刚加上糯米,米粒就漏得干干净净,好不容易装好了,还没来得及裹好叶子,“粽子”又散了形,糯米撒了一地。于是没耐心的我丢开手头的粽叶,又开始乐此不疲地看着外婆的手上下翻飞,不禁羡慕起来。
外婆选的芦苇叶不长,也较窄,包出来的粽子自然也小,十分讨人喜欢。虽然它个小,但馅料足,味道也比一般的粽子鲜美。粽子终于下锅了,热气缓缓上升,接下来就是温度与时间的精雕细琢了。走出厨房,又看到妈妈对外婆说以后不要包粽子了,超市里都能买到的,没必要自己费那么多心思。我一点也不担心,虽然妈妈每年都那么说,外婆总是一笑了之。次年端午,依然会有可口的粽子等着我。我想,这粽子里一定凝结了什么珍贵的东西。
不知过了多久,粽子终于出锅了。我顾不上烫,迫不及待的拨开粽叶。褪去墨色长袍的粽子更加漂亮了:雪白的糯米、深褐的瘦肉、金黄的蛋黄让人垂涎欲滴。粽子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膜,像瓷器的釉一样诱人。一口咬下去,肥美而不油腻,顿使人心里洋溢出满满的喜悦。我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用筷子穿起两个粽子,举着它满院子的疯跑的情景再次浮现眼前。
外婆看着我笑了,纵使饱经风霜,她的笑依旧很美。粽香五月,系着我的情思萦绕在这个小村庄……
第二篇
——浓浓的民俗味中体会家国情怀
终于,我体会到了端午节的粽香四溢,正是因为是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我才体会到其真正的本源,是屈原留给后人的无限思念与情怀。
“节分端午自谁香?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的来源在民间传说有很多种,但最官方的一种说法莫过于是屈原跳江,人们为纪念屈原吃粽子,带香袋,最终渐渐演变为如今的端午节,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后期楚国被秦国所灭,楚王随贵族逃难,在极度忧郁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而屈原给后人留下了«离骚»«九歌»等不朽著作。其心忧家国,情寄百姓,勇于探索,清雅香溢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赋予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每当端午节来临之时,联想到我自己,就勾起了我无数的爱国情怀,让我可以懂得,端午节的真正意义。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一句诗,则表现了屈原面临亡国时,内心深处的愤慨和心痛,表现了他深深刻入骨子里的爱国情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的节日,也由此背负上了爱国之情与亡国之恨,时刻警醒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耻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也正是因为有了端午节,让我们年轻一代学子,感怀屈原的爱国情思,时刻教育我们做一个不愧于心,忠于国家的新一代好青年,而努力奋斗。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被流放汉北源为奸人谗言所害,在忧愁之中做了«离骚»,放逐江南,屈原则被免去三闾大夫,在此期间,他则又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其中以«九章»最为传世。此时,再联想到自己每每遇到困难之时,总是气馁,轻言放弃,内心感到了无比的羞愧,与屈原相比,他内心的强大是多么值得我学习,我也应时刻在困境之中努力奋斗,也正是在顶着困难而勇往直前之时,才最能创造出辉煌的奇迹,在此,正值端午之时,重温历史,回望屈原的一生,更加富有意义,让我深刻体会到,家国情怀的重要,也因端午节,受到了深深的教育。
当我再一次品尝端午节的粽香之时,它变得别具另一番风味,因为它饱含历史的久远与家国的情思,我想,在一次次的端午节之中,我的心灵也会因此不断受到爱国情怀的荡涤与净化,在往后之日,不忘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李星寰
指导老师: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