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故事写作大师班》读后感摘抄

《故事写作大师班》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3 22:30:21
《故事写作大师班》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8-03 22:30:21   小编: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本名为《故事写作大师班》的书籍,并分享了作者从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和心得。通过阅读这本书,作者深刻认识到故事中的情感和冲突对于吸引读者的重要性,同时也学到了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和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总之,这本书是一本对于写作者来说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读物。

故事写作大师班读后感篇一

做每一本书都是修行啊!自一审8月上手,做到今天,终于要下印了。走了些弯路,但终于抵达。

7大关键步骤写出简单故事,22个完整步骤熟练掌握复杂而有机的故事的写作。完整,清晰,系统,适合实操。全书672页,几乎没有废话。

还有数不尽的案例分析,在作者的分析之下,《尤利西斯》竟然无比清晰了!

感谢漫游者文化授权译稿和封面,我们基于大陆阅读习惯,对译稿做了些编辑加工,也就是一审过3遍,二审(也就是我)过3遍,三审一遍,清样一遍,毛校一遍,黑马一遍,校对一遍,总共过了11遍!所以译稿质量大可放心。

可以说是写作书的终极杀人王了,做完这本,忽然再也不想做写作书了,也不想读写作书了!

#编辑工作的日常#

故事写作大师班读后感篇二

摘录了作者认为,对于写作简短故事非常重要的点,包括构思和实操:

故事前提: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最想写的故事前提: 故事意念: 故事意念可能存在的问题: 故事前提的设计原则:独特的设定:漫游式或因果式 确立关键角色,为关键角色写故事 确立主角在故事里的首要行动,找出故事的单一因果关系线 确立主要冲突:主角与谁而战,为什么而战 根据主要冲突的对立面确定主角在故事开头的性格弱点,找出角色可能面临的转变 确立主角面临的道德选择 确认该故事对大众是否有吸引力 故事结构七大关键步骤 1 弱点: 难题: 需求(心理层面和道德层面): 2欲望(具体) 3对手(不一定是阻碍主角的人,也可能是主角竞争同一个目标) 4计划 5对决 6真实自我的揭露(心理层面和道德层面,这是第一步) 7新的平衡点

故事写作大师班读后感篇三

创意写作 创意写作可以指任何形式的写作,但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信息表达,它以表达思想、感受和情绪为目的。创意写作是美国等国家在文学创作中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目的是培养新的作家。 下面看看国外的几种定义:“创意写作是这样一种写作,它以一种具有想象力的、通常是独特的又赋有诗意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写作是个人自由的一种形式。它能使我们从周围所见到的公众性中解放出来。作者最终所写的不是某种文化下的草莽英雄(outlaw heroes),而最主要的是想拯救自己,保存个性。”这里存在着普遍的认识,那就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会使用文字并且很流利,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位成功的作家,没有必要学习写作。但我很快认识到,一本小说,就像一件家具一样,它有自己一套必要材料和构造规则需要我们学习。我阅读过许多小说并不意味着我会写一部小说,我坐过足够多的椅子但不意味着我会做一把椅子。创意写作涵盖虚构和非虚构,如小说、诗歌、戏剧、电影脚本、回忆录等。

故事写作大师班读后感篇四

看到最近有新的写作理论工具书就买了,即使是看过十几本写作理论书,包括封面上说的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但还是想要再看看新书。和其他的大师相比,这本书的作者有什么新的内容呢?这本书的作者一上来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首先是抨击三幕式故事结构是完全荒唐的,故事像是有机的生命,怎么能用三幕结构局限呢。全部看完再继续说。

最近买的书都是这样,弄的有好几层封面,一不小心就散架,花里胡哨的没什么用,还不如封面弄的耐磨一些

故事写作大师班读后感篇五

“故事舞台”搭建由两个方面构成:横向客观世界的铺陈和纵向主观内心的剖析。让读者神游在由你建构的世界中,不断吸引他们去探索主角的内在欲望和需求,随着可视线索地增加,同时也在一层一层剖开读者的内心,让他们观照镜中的灵魂。 具有设计感的文字如何被重新赋予自然之性,让故事变得鲜活起来,是作者需要费尽心思去展现的“神迹”。这就如同将一张张画稿组合成一部完整的动画作品,连续性和关联性是这个过程的两大核心要素。每一位角色手拉手连结成网,组成情节上的连续逻辑,而每一次的牵手又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矛盾冲突,这取决于故事深层的道德内核,或者说这一方“神之国”的运行法则。 如此一来,从无机到有机的转变水到渠成,这正是好故事的魅力所在,它自发地厌恶按部就班地俗套发展,追求充满变数的可能性,这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同样。尽管有着初始的大纲和设定,但随着写作的推进,作者逐渐将手中之笔交由故事中的角色掌控,而不同角色的关联性又已经足够强大,以至于它可以自行驱动角色的行为方式,坚实可靠的世界逻辑也让这种行为能够不受限制。对于作者来说,只有依托这样一个失控的狂野世界,才能让被理性束缚的本能欲望肆意挥洒。如此诞生的世界,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神之国”。对于读者而言,同样的故事,不同地经历,交织出来的感触自是千滋百味;陌生的世界,熟悉地共鸣,又让那一股不为人知的欲望跃跃欲试。这般静澈的天地,才是映照灵魂深处的“心之镜”。 搦笔行书,挥洒性灵,洞彻人心,颂神故事。

故事写作大师班读后感篇六

故事的写作,既需要设计,也需要技巧。不知道这一点的新手作家,常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比如想到某个情节就落笔,或者写一章想一章,或者看不起技巧觉得太过套路化。结果,自然是写出来的东西都不能看。 我读过不少故事写作技巧的书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故事》,但是没有真正下笔写过,单纯学习技巧其实没什么意义。我会知道故事需要激励事件,需要冲突,需要人物动机,但一下笔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情,突然之间戏就很平淡、人物行为也不合逻辑。这其实就是总的设计出了问题,我没有设计出一个人物动机之间具有持续冲突的故事。如今我也算写过几篇小说,再去看《故事写作大师班》,才觉得里面说的真对,也会知道我平时卡壳的地方该往哪个方向处理。 本书给了我们一个设计方案,包括七大步骤:弱点/需求、欲望、对手、计划、对决、真实自我的揭露、新的平衡点。若要真正理解这些步骤,必须大量练习,将这些技巧熟练使用。否则,要么你写着写着就发现到处都是问题,或者技巧运用得很机械,生搬硬套出一个四不像作品。 当然,要写出一个好故事,远远不止几个技巧。我们也需要填充情节,需要在生活中寻找合适的主题,需要创造出有血有肉的角色。从这一点来看,这本书只是最底层的技巧,远远没达到读完就能写故事的地方。但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本书目的,只教技巧而非故事本身——那些不屑于故事创作技巧的新手作者其实不必担心,因为这些步骤都是最基本的骨架,甚至只是一条脊椎骨,骨架上有什么肉,甚至骨架本身搭成什么动物,都是作者来决定的。 对于新手作家来说,故事创作技巧是必须的。没有技巧,你可能设计出了一块非常好看的皮肤(情节),但不知道怎么创造出一只动物,甚至你会将最好的设计用最差的方式写出来,那就白白糟蹋了一个好设计。我想,这是新手常常遇到的问题,明明想的时候非常完美,写下来却怎么都觉得不对,那就说明你该看看这本书了。

故事写作大师班读后感篇七

初读评价:为了批评而批评,针对故事术语,他同样也说了很多的故事术语,他有解释发展逻辑,其他故事术语没有吗?瞄着靶子打罢了。 针对亚里士多德有限的情节一处,他也是如此,并未跳出。 部分地方也不认同,通过挖掘自己的方式无非是放弃继续挖掘生活的才能,选择庸庸碌碌、江郎才尽。 因此说是工具书确实是最好的概述了。 记于2021.3.18,终于明白为什么了。通常故事的创作者写故事并非是一下子就可得出主题的,而是慢慢的才出现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相当于由末及本。但本书作者要求一开始就得有主题,这种一般是商业故事的办法,所以如果推荐语说的那些电影创作者是他学生是真的,那么也可以理解,因为大多为商业电影,即便很经典,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反而也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可以创作那么棒的商业剧本。

为什么觉得作者不好,因为他是事后推理,比如说,所谓的故事前提,作者真的是一下子就这么想的吗?并不是,写着写着突然有了想法、写着写着想法突发明确了、写着写着突然换思路了,这才是正常该有的路子。

事后的推理应当用于复盘、用于理解领导思路,但他绝无替代最开始的心路历程。除了增加焦虑,没有别的办法了。

作者似乎以为一个故事,可以一步到位,这是最大的问题。故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已经强调了无数遍,但事实是,作者将各种故事分割开来解读,将各种方法分步骤散碎开来,只是为了显得逻辑层次紧密。

正常的创作思路是什么样的?想到了一个好的主人公,于是对主题有着突来的灵感,对后续情节有着更好的想法。也就是说,人物、情节什么的多位一体。而作者分割开来,于是如果极端化的按照他的思路,应该是人物设计好了,结束,那么设计情节,又是从零开始,然后四散开来。中庸者如何?人物是一个,道德论点是一个,角色网络是一个,然后一个个拼凑起来。

作者是一个纯粹的理论家,可以判断的是,他的实际写作功底并不好,可能没写好过几篇故事,甚至写不出能稍稍及得上标准水平的东西。

为什么能够指导出优秀的作品?因为学生已有一个大概的思路,大概的作品,那么剩下的就是完善润色变得更好。而旁观者能够立刻站在他的基础上俯视,因此可以客观的指出不足。大家虽然没怎么写过故事,但是别人写得好不好自己爱不爱看,都有一杆秤。深入点,懂些理论,就能运用大堆花里胡哨的论点来指点了。

这本书,甚至还有不少前后的理论矛盾,是我认为不足的地方。特别是精神,方法和精神不说绝对,但大体是冲突的,精神、意念来自于感悟和积累,是你自己的东西,绝非是方法能够磨来的,因此若你有所得,那说明他成功的引出了你的潜力,但若是没有积累的人,相比会越来越焦虑,只能熬过去,要么改正,要么走一条和他不同但又畸形的道路。

故事写作大师班读后感篇八

整本书写作结构拆分详尽,指导明确,且配有大量经典案例教学,算是不可多得写作干货丛书。

但,比起别人教我怎么写,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要写什么。

我相信看这本书的人很大一部分是想成为小说写手(我不说‘作家’是因为这两个字太厚重,私认为很多人是达不到这个水准),小说写手除了要将脑内世界简单化成文字,更重要的是要给大家讲一个完整的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概括的故事。

感谢当下信息社会,让我们可以从很多碎片信息中了解很多故事,这些故事编纂集合一下就可以丰富我们的脑洞,丰富完的脑洞再用适当的文笔记录,就成了现在的小说。

但当我们写着写着回顾整篇小说时,不知能有几个人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内容,这也就是书中提到的故事前提和故事设计原则;同时用能又多少人能准确找出人物的弱点,需求,与能让故事一再反转的欲望。

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写手真的能分清什么是道德弱点与需求,什么是心理弱点与需求吗?

如果分不清这些,即使我再知道怎么设计世界,怎么设计角色,怎么设计对手,怎么设计冲突,怎么设计情节,怎么勾勒场景,怎么自我揭露,怎么歌颂价值,私人为小说是写不出来的,写出来的也只能是流水账,没有核心,没有成长,别人看完后都没有什么感悟。

丰富的信息量,和碎片化的获取,让给我们的故事缺乏前提和故事设计原则,我们脑中只有那些高能片段和所谓high点的情节,至于怎么上下贯穿和以小见大发展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好像对于现在的写手来说也不那么重要了。

我想从这本书中找到什么是道德弱点与需求,什么是心理弱点与需求,自我揭露能和道德论点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这本书给不了我答案,因为这些只能在生活中自己去观察体会。

好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可以审视自己的缺陷,也更能知道要去积累什么了。

一点本书阅读建议:

与其想知道小说怎么构建,先学会用一句话来概括要讲的故事,找出人物心理和道德弱点,知道要达成的什么样的欲望。等这些都找到了,再来读这本书,会事半功倍,否则会有些教条难懂。

故事写作大师班读后感篇九

每天都有很多电影诞生。大多数像泡沫,很快就消散,唯经典永流传。《西雅图夜未眠》《星球大战》《怪物史莱克》《猩球崛起》《加勒比海盗》《X战警》……大家可能都看过,至少知道吧。这些电影都跟约翰•特鲁比有关。

身为资深故事写作顾问,特鲁比“诊疗”过1800多部好莱坞影视剧本,工作室的学员包括以上这些电影的编剧、导演、制片人,以及多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文学奖得主。《故事写作大师班》是他30年故事创作与教学经验的精华。

该书提供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条理分明的指导方法,作者阐述与经典影片紧密结合,揭秘这些故事为何如此完美,怎样让呈现在屏幕上的影像深入人心。特鲁比的方法高效实用,也许是能够为一个故事在观众方面的感知获取一种有序安排的最佳方案。

首要建议:选择“写什么”,重要性远胜过决定“怎么写”。选错了故事前提,即便在形塑角色、构思情节、撰写对白、特效炫技等方面使劲下工夫,无论做什么也无法挽救故事。故事前提是什么?就是用一句话交代你的故事。比如,《教父》。“一个黑手党家庭的小儿子向射杀父亲的人复仇,成为新的教父。”这样的故事前提隐藏了意念发展的无数可能性,具有市场价值的意外转折。所有好故事的前提,都在传达作者和观众的期望。

作为重点样本,《教父》在书里反复出现。比如,以下几部分:从结构的角度创造对立角色;主角在心理层面与道德层面的真实自我揭露;从孩童到成人-从成人到领袖-从愤世者到参与者-从领袖到暴君-从领袖到有愿景的人-蜕变;把四角对立延伸到故事的每个层次;通过结构来传达主题,通过对白呈现道德论点;把象征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微妙的场景或对白暗示主角的转变;通过交叉剪辑来处理多线并进的复杂情节……

这些丰富得当的引例和抽丝剥茧的分析,体现了特鲁比所认为的好作品的意符。他以大量观影构建了一个评估体系,分别将故事归入这个体系,观察故事与体系的融洽程度。《洛城机密》和《傲慢与偏见》的场景编排,简直可视作分镜头解说,清晰周到地解析了故事结构的有序编排。《窈窕淑男》。矛盾的隐藏、戏剧的推进和观众心理的期望,如何保持张力,在临界点得到发泄。《卡萨布兰卡》,围绕瑞克的心理状态,他的爱情观念,欲望、需求与理想主义,怎样在表象之下内敛地,同时让观众意识到逐渐发生的改变……经典何以成为经典?哪些元素让故事强烈吸引观众注意力?如何推进故事情节,如何设置对白、场景,塑造角色性格,如何自然地表达主题?有关好故事的基本认识其实从未改变,特鲁比所要揭示的,就是在实践中具体细致地去完成他归纳的7大关键步骤和22个完整步骤。

在好故事具备的所有元素里,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发现自我。人物在启程之初经常迷茫困惑,缺乏方向感,在经历一系列事件和内心挣扎之后,他们必须确定自己在故事所构建的世界里的位置,与自己必须承担的角色定义。参照特鲁比的评估标准,观众也更能理解何谓好电影。比如,《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与《权力的游戏:最终季》都不算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人设”的崩塌,或者说,人物失去了成长性,无法完成逻辑自洽。网上流传粉丝因雷神的堕落而崩溃大哭,不愿接受英雄成了烂泥。观影的过程也是一次出发,陪伴故事里的人一起成长,发现我们的自我。观众当然会觉得愤怒,难以理解期待已久的故事怎么是那样的,怎么就变成了那样。编故事的人深陷沮丧和焦虑,《故事写作大师班》或有帮助。

好故事并不止于技术层面的享受,好故事让我们产生情感共鸣,获取人生启迪。所以,失望是有多么打击人啊。拜托了,请给我好故事。

故事写作大师班读后感篇十

人类对故事的痴迷由来已久,但直到近年来,人们似乎才意识到“故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一书本是写给编剧们的经典指南,却因为其中鞭辟入里的“讲故事的科学”,而被许多小说作者、广告文案,乃至企业经营者奉为圭臬;此后更有号称风靡全球的《人类简史》,以色列青年学者尤瓦尔·赫拉利轻轻松松甩掉了连篇累牍的文明梳理,直接宣称人类之所以能够从蛮荒中走出,拥有现下的文明,不过是因为我们会讲故事。

人们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故事是我们彼此交流的方式,更是传递理念、获取共识的手段。然而,倘若赋予故事太多附加价值,便很容易陷入逻辑谬误——也许世界上曾经有人有别针换到过别墅,但并不是拿到了一枚别针,便可以得到一栋别墅。对于故事,或许我们更需要一些基础性的了解,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点拨,而《故事写作大师班》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好比一把手术刀,剖开故事本身,展示故事运作的机理,从而让读者有机会从经典故事出发,讲好属于自己的故事。

想要讲好故事,首先便需要了解何为“好故事”。和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并不是对真实事物的全然摹仿一样,在这本书的作者约翰·特鲁比看来,故事并不是真实世界的模型或某种人生复制品,而是通过“浓缩与增强”,呈现给观众的一种人生想象,“观众由此更能看懂生命如何运转”。因而好故事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这种“浓缩与增强”,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触发观众的共鸣与体悟。更直白地讲,一个故事的好与不好,乃至它是否能够在更广泛的时间维度上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经典,根本还是观众/读者说了算。故而在特鲁比的“经典案例库”里,出了名难读的《尤利西斯》和打动全球儿童读者的《哈利·波特》,在本质上都是好故事,因为无论是小市民布卢姆在都柏林游荡的一天一夜,还是哈利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几年间不断“升级打怪”,都在独一无二的“浓缩与增强”中,实现了与真实世界的有机结合。他们也因此广为流传,成为经典。

而为了呈现“浓缩与增强”的方法,特鲁比将故事创作分成了几个部分,包括“前提”、“结构”、“角色”等等,每一部分则配以大量经典故事的案例分析,而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之上,他又在每部分的结尾安排了“写作练习”,甚至还提供了“习题答案”,即将经典故事代入到他所提炼的创作步骤当中,从而让从理解到模仿,再到精通成为了一种可能。

特鲁比被称为“剧本医生”,而比他更早进入中文世界读者视野的罗伯特·麦基则被誉为“编剧教父”,两人不同的侧重方向也由此可以得见。麦基更擅长的是宏观构建,期望通过高屋建瓴的“故事原理”引导全新经典故事的诞生,而特鲁比其实要更加务实。例如在剖析《呼啸山庄》的道德论点时,他便指出原著后半部分中赫斯克里夫(多译为“希斯克利夫”、“希刺克厉夫”)摧毁整个林顿家族的企图,在经典的电影版本中被删除,是因为这部分对于作品的道德论点 “过了头”且“太过离谱”。固然艾米丽·勃朗特通过这样一个超脱于现实、将极致的爱与恨融于一体的赫斯克里夫,构建起一座只存在于她内心的“呼啸山庄”,但从故事的角度,这样的情节设计并不利于集中展现一个大众可接受的、可共鸣的人生想象。阅读一个文学文本,读者也许拥有一生的时间可以重读和反思,但对于一个电影文本,一旦大幕落下,观众仍旧大惑不解,那么这个故事便是失败的。

也许有人会觉得,《故事写作大师班》这样“手把手”的讲述模式有些匠气有余,灵性不足。但实际上,所谓灵性,或曰创造力,从来都不是凭空之物,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基于某种基础之上的升华。特鲁比的这把“手术刀”,呈现了“故事世界的隐秘运作方式”,有了这些原则与经验,也许再加上一点灵感,一个好故事便可诞生。

故事写作大师班读后感篇十一

摘录:所谓的三幕式结构,是指每个剧本将故事分为三幕:第一幕是开场,第二幕是中段,第三幕是结尾。

这本书读起来对我来说很费劲,因为没有看过他举例子的电影,所以他说的内容有时候并不能感受到,但是里面的内容就像是一本教科书,得一个学期才能学完的东西,我快速阅读了一下,感觉不是读完就能读懂的东西。

我打算,看一下举例的电影,再对照内容学习,感觉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或者我写一本小说,对照内容,检查一下自己的内容是不是有这些元素,是不是看的下去,反正感觉这本书是一本指南书,里面有大量的案例说明还有巨多的实操练习。

就像一个老师催你学习一样,我恨不得快点关上书,保持内心的安静,我只能慢慢的学,但是太多的案例,让我不得不一个接着一个的看,总觉得这本书不够通俗易懂,有一些门槛在那里,我读的也似懂非懂,还有很多不解的地方,只能通过反复阅读来解答了。

故事写作大师班读后感篇十二

有一种值得磨炼的能力,就是当你走进一间全是人的屋子,能一眼看出哪一位(或哪几位)是最有话语权的。

【1】核心

“有一种值得磨炼的能力,就是当你走进一间全是人的屋子,能一眼看出哪一位(或哪几位)是最有话语权的”,这个观点我已经记不得是在书中还是电影中看到的,它的核心无非是【最短时间内抓住事物的本质】。

其实我一直觉得文字类的东西有一些共通的东西,所以才会试图写下【“先从几只兔子说开去” ,编造艺术的基本原理】这样的读书笔记。

在国内的编剧参考读物中,《故事》《剧本》《电影剧本写作基础》这三本算是知名度较高的,其中的佼佼者肯定是《故事》。我们都喜欢听故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讲好一个故事。

浦睿的这本《故事写作大师班》,与所有教你“写故事”的书一样,属于【提纲】,你根本不可能读完此书就能成为一代宗师。像《故事》可能更偏教你如何看待一个故事(电影)的框架,而《故事写作大师班》更偏让你去琢磨框架之上要放什么,是砖头还是玻璃。

对于这样的一本书,或者说是一类书,译者本身对“故事”的理解很容易影响整本书的观感,但是,我想,作为读者,尤其是如果你是像我一样试图去搞明白【编故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看《故事写作大师班》,千万不能只看“它是怎么阐述的”,而是“它为什么这么阐述”!

平心而论,如果真的以这样的逻辑去聊《故事写作大师班》,这本45w字的书,我感觉能把读书笔记也写到10w字(甚至20w字)的体量。

事实上,这些笔记可能也只对我本人有用,对于有幸见到此篇的读者毫无意义。可能我编出个有趣(沙雕)的故事,才会更讨人喜欢吧!

【2】概念

这部分内容我只能聊一些比较肤浅的。

首先,所有的故事,都有这样的公式化设计——开端、中段、结尾,建置、对抗、结局。而为了让故事具有可读性,或者是不乏味,我们需要学会用情节点的“钩子”挂住故事线(如果是相声,大概可以理解为包袱,因为讲相声的过程就是各种丢包袱的过程),利用偶然事故、情节、大事件塑造人物,利用各种【冲突】来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这里的【冲突】,常见的就是正义与邪恶两条线。当然,这里的正义与邪恶不仅是法律上的道德上的,也可以是指完全对立的事件——例如中饭是在家做还是出门吃?

用电影来解释,大概像是《寂静岭》中的“表世界”与“里世界”把,两者同为一体,但相互矛盾。

几乎所有类似的书都一再提醒我们,选择“写什么”,其重要性远胜过“怎么写”。以我的见解,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例如宏观政策都在鼓励大家多谈恋爱赶紧结婚多生娃子,你编个故事非要高声赞颂“single well,single best”,这种故事没人看一点儿都不奇怪。

这里我可能会想到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很多爆文的诞生,并不是因为文笔有多好,而是因为“它写出了人们当下想看的东西”,仔细想想,是不是和“编故事”的逻辑是一致的?

其次,所有的故事,都强调一种塑造【情感】,它也是冲突的衍生,因为有冲突,才能让人物有行动和思考,我们才能知晓人物的性格,产生认同感、厌恶感、同情感、欣赏感等。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短视频的表述者虽然方言味浓厚,依旧有不少粉丝的原因——因为方言的存在只是增加了【趣味】,让人觉得【好玩】。而故事,并不是什么严肃的文学评论,严肃的文学评论根本不适合普通人,就像哲学意味浓厚的电影也许对于专业电影评论人员来说“别具一格”,但这种电影大概是不卖座的。

当然,我不否认有些文艺电影、严肃电影的拍摄初心就是参展、获奖,牵扯不到商业化。但如果我们要做一些偏商业化、可商业化的故事,实在一点讲,就是要接地气的【故事】,就一定要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生成一种【喜怒哀乐】。

但是,这里也有个我认为的反例,就是中国的【网络文学】,我认为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的最大弊端在于字数过长,以前一部书可能100万字完结,好像现在已经升级到200万字完结的门槛了。这样厚度的作品,我们会觉得人物的塑造有了足够多的空间和时间,实际上正因为有了太多的空间和时间,冲突拿捏不当,故事很容易就崩塌——并不是所有的事儿都多多益善。

好的故事,大概就像少女的裙子,太短显得轻浮,太长缺少风情,恰到好处,才能让人心生摇曳。当然,有兴趣的您,把裙子换成袜子,这个表述也是成立的。

简言之,我认为编故事的能力,即使天赋异禀,想要不断提升,也是需要大量理论和实践支撑的(其实所有的本领都是这么个道理)。在理论方面,甚至还需要类似生物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而实践方面,除了要大量的独立创作(说白了,就是码字儿呗),还需要对名家作品进行各种解构、分析、模仿、借鉴等。

每天只是坐在那里,写着可能一辈子都没人看的作品,也是一种带着绝望和新生的修行吧!

【3】真心话

我目前认真看过的教你“编故事”的书有这4本:《故事写作大师班》《故事》《救猫咪》《电影剧本写作基础》,其中,《故事写作大师班》《故事》看的是实体书,这两本书都很厚实,而《救猫咪》看的是电子版,这套书共有3本,其中,1是最耐读的,2、3就差了点,《电影剧本写作基础》是在书店囫囵吞枣搬翻完的。

老话说“书读的不在多,而在精”,其实与本篇开头的话意思一致。我可能会把这类书当工具书研究,但可能对于更多的读者,只是拿来翻翻看看,当做闲余读物。当然,我不反对出版机构把偏专业的书打造出适合大众的“读本”,但这种思路的弊端在于,“行家可能会一眼看出书的品质,路人则会认为废话叠叠,难以理解”。

相比较而言,《救猫咪》更适合普通读者观赏,因为它足够有趣,而且,这本书的设计初衷也偏大众读物,其他三本,可能在专业度上更高,对读者的要求也更高。

限于篇幅,更多的内容还是放在后续的【编造艺术的基本原理】系列中吧!

故事写作大师班读后感篇十三

1. 故事创作者透过文字游戏,让观众重新体验一段生命历程。身为这样的创作者,他建构的是一个关于人的谜题,并要求听故事的人加以破解。作者创造谜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向观众透露某个虚构角色的某些信息,同时保留一些信息。对于故事的创作者来说,保留隐藏信息,对建构故事的可信度非常关键,观众不得不想办法,理解角色的身份和所作所为,同时也就更加的深入故事。如果观众不再需要理解故事,他们也就不再是观众,故事随之终止。

2. 故事说得好就能让观众重新体验其中的事件:是什么样的力量,什么样的抉择,什么样的情感,引导角色的一举一动。

3. 观众喜爱故事感性的部分,重新体验生命;也喜欢思考的部分,破解谜题。每一个好的故事两者兼备,也有一些故事在两者之间走极端。比如煽情的通俗剧,需要用脑子侦探故事。

4. 故事依随以下几点而发展:某个人的渴望,他会做什么来满足欲望?以及他在过程中会付出什么代价

5. 变化由欲望推动。一旦角色有人欲望,主角就会行动和学习。比如通过行动满足欲望,并同时学习做出抉择改变行动的方向

6. 故事前提是用一句话交代你的故事。它是角色和剧情最简单的组合。通常包含,启动行动的某个事件,主要角色的某种感受,以及故事结局的某种含义。

1) 《教父》一个黑手党家庭的小儿子对射杀父亲的人复仇,成为新的教父

2) 《北非谍影》一个旅居国外的美国硬汉与旧爱重逢,但为了对抗纳粹而放手让她离开

3) 《星际大战》一个公主陷入死亡危机,一名年轻人运用一身战士本领解救了她,并击败了一个星系帝国的邪恶势力

7. 高概念的故事前提,就是将电影精简为一句吸引人的描述,让观众一听就迫不及待的涌进电影院。

8. 故事前提是灵感的来源,它令你眼前一亮。故事前提也是写作的枷锁,必须依次舍弃其余潜在的念头。

9. 故事前提决定了写什么故事。选择写什么,重要性远甚于怎么写。

10. 任何其他决定都以你选定的故事前提为基础,包括角色、剧情、主题、象征。

11. 99%的编剧在故事前提阶段就失手。这是写作过程中最不明确的阶段。必须保持弹性,对所有的可能性保持开放态度。

12. 写作故事前提阶段应该用宏观策略,观看全貌,找出故事一般样貌与发展。

13. 故事前提写作十步(一句话交代你的故事)

1) 写出能改变你人生的东西。愿望清单+故事前提清单=自我探索

2) 探索有哪些可能性。故事意念是引发观众期待的事。故事意念是何去何从,如何开花结果。记下各种选项,选择最好的

3) 找出故事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4) 找出故事的设计原则。叙述这个故事的整体策略。如何将故事前提扩展为深层的结构。设计原则=故事发展过程+具独创性的手法

5) 确定故事意念中最好的角色。始终以最好的角色来发展

6) 思索中心冲突。为了什么而战,又是和谁而战?故事和什么有关?

7) 思考单一因果关系线。首要行动就是因果关系线

8) 确定主角可能的角色转变。W×A=C,弱点×行动=改变。首要行动迫使主角面对弱点,有所改变。

9) 找出主角可能的道德选择。两善之择,两恶之轻。

10) 提出关键的大问题。对观众的吸引力。

14. 确定主角可能的角色转变-步骤是这样运作的

1) 列出简单的故事前提要旨

2) 确定故事主角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的首要行动

3) 找出A(首要行动)的对立面,并同时兼顾W(弱点)和C(改变)的需求

15. 找出首要行动的对立面相当关键,这是改变能够发生的唯一途径。

16. 主角的弱点和改变有哪些可能的选择?

17. 故事结构七个关键步骤

1) 弱点、需求、难题:受弱点牵制,必须满足两个层面需求,才能解决难题。难题是主角弱点的彰显,透过危机,在观众面前凸显弱点,为故事提供快速的起步

2) 欲望/目标:欲望是能让观众看到的叙事线目标

3) 对手:与主角角逐同一目标,非常擅长攻击主角的弱点

4) 计划:如何击败对手,达成目标

5) 对决:主角与对手决出胜负的最后冲击

6) 真实自我的揭露:主动剥除心理和道德层面的表象(写作的第一步)

7) 新的平衡点:恢复正常,欲望消失,抵达更高层面

18. 故事结构的写作顺序

1) 决定故事结尾真实自我的揭露(同时面对心理和道德层面)

2) 回溯故事开头,找到主角的需求和欲望

3) 先想容易的,再构思困难的,回过头修改已经完成的

4) 需求是角色转变的起点,真实自我揭露是转变过程的终点

19. 角色

1) 角色之所以有趣,整个故事之所以有说服力,是因为角色形成的网络有助于定义角色,并让他能表现出有趣的一面。

2) 故事中的每个角色以各自不同的角度,映照出主角的核心道德难题——男性如何不当对待女性(《窈窕淑男》)。

20. 正确的角色处理流程

1) 故事开始时,不要聚焦于主角,而是同时观察所有角色,把他们当成彼此连结的网络的一部分。将这些角色相互比较,再依据故事的功能和原型找出他们的不同点。

2) 接着,根据主题与对应关系,赋予每个角色个人特质。

3) 接下来,将注意力集中于主角,逐步将他构建起来,最终打造出一个层次丰富、复杂的任务,这样才足以吸引观众关注。

4) 以各种细节来打造主角的对手,对手的重要性仅次于主角,因此他在很多方面都是定义主角的关键。

5) 最后,借由建立角色的技巧,来制造故事过程中的冲突。

21. 角色网络:每个角色都是整个故事网络中的一部分,在这个网络中,每个角色都有助于界定其他角色。角色往往是由“他不是什么样的人”来界定。

22. 关键重点:打造主角及所有角色最重要的步骤,是将他们相互连结,并加以比较。只要将主角与其他角色加以比较,你就不得不用新的方式让主角与其他角色有所区隔,同时也开始发现,次要角色和主角一样复杂,而且也有其重要性。

23. 让所有角色相互连结,或彼此界定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故事功能、原型、主题、以及对应关系。

24. 从故事功能构建角色网络——

25. 主角:主角背负核心难题,并因尝试解决难题而引发行动。主角决定追求某个目标(欲望),但他拥有某些弱点和需求,让他无法达成目标。

26. 角色透过不同功能形成对比。功能包括:对手、盟友、剧情复线角色,以及假盟友和假对手。

27. 故事发生转折与变化,大部分来自于主角与对手或盟友关系的消长变化结果。其他角色全都是对手与盟友,或亦敌亦友。

28. 对手应该与主角追求同样的目标,而不应只是主角的绊脚石。必须要找出引发主角和对手抗争的最深层次冲突。

29. 主角与对手的关系,是故事中唯一重要的关系,这两个角色争斗时,故事的议题和主题就会随之浮现出来。

30. 主角可能憎恨对手,也可能不恨,对手只是处于对立面的人而已。对手可能比主角更讨人喜欢,更有道德感的人,甚至是好友和爱人。

31. 盟友的目标和主角相同,有时也有自己的目标。盟友会发挥传声筒的作用,让观众看到主角的价值取向和感受

32. 对手/假盟友:表面是盟友,实际是对立角色。这个角色是加强对立力量,增加剧情转折的主要方法。他是故事里最复杂,最吸引人的角色之一,因为他经常因两难困境儿挣扎。当他打击主角时,往往反而帮助主角获胜。

33. 盟友/假对手:看似与主角抗争,实际上却是朋友。

34. 剧情复线角色:剧情复线的用意是形成对比,显示主角与第二个角色处理同一难题时,如何略有不同。剧情复线角色是为了凸显主角的特点和其面对的两难处境。剧情复线角色通常不是盟友。盟友帮助主角达成主要目标,剧情复线角色沿着一条与主角平行的路线前进,得到不同的结果。

35. 爱情故事中的两个主角

1) 爱情故事的设计,是在观众面前展现两个对等人物结合的关系所具有的价值。所表达的主题是:一个人若没有伴侣,无法变成真正完整的人。只有进入两人关系,才能成为独特的、真正的个体。透过彼此相爱,这两个人有所成长,进而成为内心深处真正的自我。

2) 虽然在故事开头需要详细刻画两者独立的需求,但务必让一个角色更靠近核心,要将主要的欲望故事线交给其中的一个人。大部分作者会把这条故事线交给男性,因为文化中是男性来追求女性。

3) 当你把欲望故事线交给某个角色,自然就是让他成为更强有力的角色。在故事功能上,被爱的人(欲望对象)实际上是主要对手,而不是第二主角。接下来会用一个或多个外围对手来填补角色网络,譬如反对两人结合的家人,也可以加入其它追求主角或爱人的角色。

36. 挚友片中的两个主角

1) 挚友策略是将主角一分为二,呈现两种不同的人生取向,以及两样才华。例如,一个梦想家,一个现实主义。当这两个角色合成一个团队时,观众因而可以看出他们的差异,同时也能看到这些差异实际上有助于两者顺利合作,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

2) 挚友之一应该比另外一个人更接近核心,通常是能思考,有谋略的人,因为这个角色要提出计划,引导两人沿着欲望故事线前进。

3) 挚友是主角的首要对手,也是第一盟友,却不是第二主角。两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几乎不会是严重或悲剧性的,通常只是出发点带着好意的争执。

4) 通常会把一个外围、危险、始终对立的对手放进角色网络。大部分挚友片采用神话式的旅程,在经历中会遇到一些次要对手。这些角色通常是陌生人,很快就被一一解决。这些对手有的憎恨这对好友,有的希望将其拆散。

5) 两个挚友之间存在重大冲突,会有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造成两个主角角色对立持续不断,而其他大部分对手都是陌生人,来得快去的快。

37. 多重主角与叙事动力:创造多个主角自然会减弱叙事动力,角色越多,风险越大。但也有一些技巧,比如:缩短时间、将不同角色引导到同一地点、具有同样的欲望故事线、让这些角色成为某个单一话题或主题的例子……

38. 从原型构建角色网络——

39. 原型是一个人的基本心理模式,是他在社会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也是他与其他人互动的基本方式。原型跨越文化界限,具有人类共通的说服力,因此能令观众深感共鸣,带来强烈的反应。

40. 除非为原型提供细节,否则会变成刻板印象。一定要是特别且具有个人特色的原型。

41. 原型包含以下几种

1) 国王/父亲——优点:智慧、远见,领导家庭或人民,使得他们成长。弱点:强迫子民依循严格规则行事,让自己与家人的感性层面脱节。

2) 皇后/母亲——优点:关怀和庇护,让孩子或子民可以成长。弱点:控制过度成为专制,利用罪恶感和羞耻感将子女羁绊在身边

3) 智者/导师——优点:传授知识和智慧,让人们可以更好的生活。弱点:强迫学生依特定方式思考,彰显自己而辩护,并不是为了理念。

4) 武士——优点:维护正义的实践者。弱点:相信必须消灭所有弱者,或成为不义行为的执行者。

5) 魔法师/巫师——优点:能揭示感官之下的深层真相,平衡与控制自然界中隐藏的更大力量。弱点:操纵深层真相以奴役他人,并破坏大自然的秩序。

6) 骗术师(低层魔法师)——优点:凭借信心、骗术和说话技巧实现目标。弱点:可能成为彻头彻尾的骗子,只顾追求私利。

7) 艺术家/小丑——优点:为某一群人定义什么是卓越,或以负面形式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行不通的,让他们知道美以及未来的愿景,或揭露表面美而实际上的丑陋和愚昧。弱点:对完美的坚持可能最后变成独裁,控制或毁灭世间的一切,让所有事物都失去价值。

8) 爱人——优点:提供爱、谅解和感官满足,令人变得完整和快乐。弱点:可能因对方而迷失自己,或让对方不得不生活在自己的影子之下。

9) 叛逆者——优点:具备特立独行的勇气,与羁绊人类的制度对抗。弱点:无法或不会提供更好的替代选择,以至于最后只能是带来破坏。

42. 在角色网络中创造出据个人特色的角色

1) 不要分别打造独特的个体,让他们没由来地只是凑巧在同一个故事中。

2) 借由互相对比来打造主角、对手及其他次要角色,最主要的方式是:主题与对立关系

3) 主题是透过角色在剧情中所采取的可视行动,传达出创作者对于正确的待人处事之道的看法。

4) 从故事前提(故事线)的核心中找出道德层面的难题,开始赋予你的角色个人特色。接下来,尝试在故事里逐渐发展出道德难题的各种可能性。透过对立关系来发展这些可能性。也就是创造一群对手及盟友,让他们迫使主角处理核心道德难题。每个对手都是主题的变奏,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处理同样的道德难题。

43. 创造具个人特色的角色关键技巧

1) 写下故事的核心道德问题

2) 透过以下各点,将主角与其他角色加以比较:弱点、需求、欲望、价值取向、权势/地位/能力、每个人如何面对核心道德难题

3) 从主角和对手关系,开始进行上述比较。对手是创作故事的关键,是定义主角的最有效方法,是创造角色网络的秘密。

4) 将主角和其他对手进行比较,然后再和盟友比较,最后将对手和盟友进行比较。

5) 每一个对手都应该展现不同的面向,让我们看见主角的核心道德难题。

44. 创造你的主角——

45. 第一步:满足出色主角的要求

1) 让你的主角始终保持吸引力(神秘且难以理解,有所隐瞒);

2) 让观众认同,但适可而止(认同的关键是角色的欲望以及道德难题:【欲望和需求】——欲望带动表面的视觉故事,观众希望主角成功;道德难题是深层的努力挣扎,观众希望主角能解决问题)

3) 引发观众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引发同理心的关键是让观众看到主角之所有这些行为的原因,让观众看到角色的动机。观众会因为动机而了解主角,却不一定会认同主角。观众了解主角的动机,不代表也要让主角了解自己的动机,通常故事刚开始主角并不了解甚至会弄错自己的动机,知道故事结尾自我揭露的时刻才能发现自己的真正动机。

4) 赋予角色一个心理层面和一个道德层面的需求:心理层面只会影响主角,道德层面则需要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这两个需求,会增加故事的情感。

46. 第二步:角色转变

1) 这是故事写作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 让角色表现自我。自我的目的是:透过空间、时间、和行动的视觉表达,让观众看到:这个虚构的自我,是如何通过与他人比较对照,进而证明【一个人可以怎么样活得好或不好,怎样终其一生持续成长,甚至超越肉体的存在】。

3) 自我的类型——人格单一单位,内在刚强;自我是单一单位,但包含相互冲突的需求和欲望;自我是一系列角色;自我是一些形象的松散集合。

4) 关键重点:角色转变不是发生在故事结尾,而是在开头。要透过布局,让它在故事开始时就发生。

5) 不要把角色设想成一成不变、完整的人。应该在一开头就设想主角有某种程度的转变,某个范围改变的可能性。一开始就要决定主角转变的幅度,必须要一开始就明确转变的幅度。幅度越大,趣味性越高,但风险难度越大。

6) 转变幅度是角色可以是什么样的人的可能范围,由角色对自己的了解来加以界定。角色转变就是主角终于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的那个时刻。

7) 主角不能突然转变成为另外一个人,他完成某个在故事里持续发生的过程,成为更深刻,目标更明确的那个人。

8) 真正的角色转变并只是身份的转变,例如从农民变成国王。而是主角基本信念的挑战和改变有关,这些挑战与改变引导主角采取新的道德行动。

9) 主角的信念与如何好好过日,如何取得他想要的事物有关。

10) 主角追求某个目标,不得不挑战自己最深层的信念。由于危机时刻,他看到了自己真正相信的是什么,想做的又是什么,最后采取了新的道德行动来加以证明。

11) 主角的发展取决于他从什么信念开始,如何挑战这些信念,怎样在故事结局改变它们。

47. 特定种类的角色转变

1) 从孩童到成人:年轻人挑战并改变他的基本信念,然后采取新的道德行动

2) 从成人到领袖:原本职位自己寻找正确之途的角色,进而协助他人找到正确道路

3) 从愤世嫉俗到参与者:是成人到领袖转变的特殊形式,起初只看到自身的价值,只关心个人享乐,结局时主角认识到让更大的世界步入正轨的价值,重新投入社会

4) 从领袖到暴君:角色从帮助几个人找寻正确的道路,转变为迫使他们循序自己的道路,这是一种负向的转变

5) 从领袖到有愿景的人:角色从帮助几个人寻找正确道路,进而看到整个群体未来如何改变和如何生活。必须清晰的想到未来的那个愿景是什么样的,愿景必须具备细节

6) 蜕变:角色发生变形,或出现极端的角色转变。这时,角色实际上变成另外一个人,或动物、物件。往往出现在恐怖、奇幻、心理戏中,这时极端且代价很大的转变。最初的自我是软弱、破碎、限于绝境的,然后转变为富有同理心的行动,或完全的自我毁灭

48. 在故事中创造角色转变

1) 从故事首要行动的对立面,察觉主角可能有哪些角色转变。

2) 《教父》举例——弱点:依循主流,循规蹈矩,远离家族;行动:为父亲复仇;转变:成为专横的家族独裁者。

3) 关键重点:每次都从转变的结尾着手,连同真实自我揭露一起思考;接着决定转变的起点——也就是主角的需求和欲望;然后在构思中间的发展步骤。

4) 从角色转变的终点——真实自我揭露起步,了解角色走向这个终点所应该采取的每一步,逐渐进入高潮。

5) 真实自我揭露会有两个部分:揭露,以及揭露过程的布局。真实自我揭露也可能出现在故事的开头。

6) 需求是角色转变的起点,真实自我揭露是角色转变的终点。需求在故事开头标志着主角不成熟,也就是主角因为缺乏某种事物因而备受牵制。在真实自我揭露当下,主角的人格有了成长,他学会收获的一切,让他接下来迎接更美好的生活。

7) 真实自我揭露对主角而言是强烈而痛苦的经历,对决的严酷考验,让主角对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有了重大发现。故事的品质在于真实自我揭露的品质。打造出真实自我揭露的过程,与主角的需求一样,有心理层面以及道德层面。在心理层面,主角不再隐藏,诚实的面对自己。道德层面,主角获得了如何善待别人的体悟,他明白了之前犯的错,如何伤害了别人。

49. 真实自我揭露时刻应该具有这些特征:

1) 它应是突然发生的,才能为主角和观众带来最大的戏剧性影响

2) 它应该为观众带来一次情感的爆发,因为观众也参与了主角的自我实现

3) 它应该为主角提供新的信息,首次发现自己是如何自欺欺人的活着,又如何伤害别人

4) 它应当促使主角随即采取新的道德行动,证明自我揭露是确实发生的,并且已让主角有了深刻的转变

50. 真实自我揭露的布局应该具有这些特征:

1) 主角必须是懂得思考的人,他有能力看见事实真相,知道正确的行动

2) 主角必须有什么事情是他不愿面对的

3) 他必须因为这个自欺或错觉而深受伤害

4) 一个矛盾真实存在:一个懂得思考的人却在欺骗自己

51. 角色创造技巧:双重逆转

1) 表达角色转变的普遍方法是,赋予主角某种需求,以及一次真实自我的揭露。他挑战并改变自己的基本信念,然后才去新的道德行动。因为观众认同主角,所以他们也学习到了主角所学习到的。

2) 双重逆转使用最为出色的是爱情故事和挚友片

3) 双重逆转是主角和对手都面对真实自我揭露,他们两人都从对方身上学习到某种东西,观众看到为人处世的体悟,也会是两种,而不是一种。

4) 双重逆转的优势在于透过比较,让观众学习的待人处事之道,比单一角色自我揭露更微妙也更清楚。

5) 构思好主角的真实自我揭露之后,再回头思考他的需求。先创造自我揭露的好处是,它会自动告诉你主角的需求。

6) 如果真实自我揭露是主角透过学习的收获,那么需求就是他还不知道但必须学习后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好生活的事物。

52. 双重逆转的步骤

1) 让主角和对手各有一个弱点和一个需求

2) 让对手拥有人性

3) 在对决期间和刚结束时,让主角和对手面对真实自我揭露

4) 将两人的真实自我揭露加以连结,要从对方身上有所学习

5) 作者的道德愿景应该是主角和对手最好的学习所得(道德愿景是你对如何活得好或活得坏的看法)

53. 第三步:创造主角欲望(故事线)

1) 欲望故事线是故事的骨干,它具有三个规则:

2) 只需要一条欲望故事线,但要逐步增加它的重要性和强度;故事越来越快,动力势不可挡

3) 欲望必须越明确越好,必须有具体的时间点和可视性;

4) 欲望若能达成,应该出现在故事结尾

54. 第四步:创造对手

1) 定义主角和构思故事的诀窍在于构思对手,因为故事角色网络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主角和对手。对手的核心目的就是攻击主角的弱点

2) 对于故事结构而言,关键是对手,因为主角时透过对手而学习的,只有对手攻击主角的重大弱点时,主角才会被迫处理这个弱点,并因此有所成长改变。

3) 只有对手够好,主角才会同样出色。想像主角和对手是两个网球选手,势均力敌才会精彩纷呈。

4) 好的故事中,主角和对手驱使对方表现出色

55. 创造一个出色对手所需要的元素

1) 让对手成为主角不可或缺的人。他是攻击主角最大弱点的人,应该毫不留情的攻击,他要么迫使主角改变弱点有可能成长,要么把主角消灭

2) 让对手具有人性。对手应该和主角一样复杂,一样重要。采用分身概念创造对手:对手有特定的弱点,导致他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别人,阻碍对立角色活的更好;和主角一样,拥有某种弱点而又某种需求;必须对某项事物有所渴望,最好与主角有同样的目标;应该拥有了不得的力量、地位或能力,对主角施加最大压力,设定最后的对决,驱使主角取得更大的成功或失败。

3) 让对手的价值取向刚好和主角相反。价值取向是角色关于什么是美好人生的看法。主角和对手的行动是基于某套信念或价值取向,他们的取向相互冲突,从而让观众看到那种信念更胜一筹。故事很大一部分力量是由这种对立关系的品质决定的。

4) 给对手一个强有力但有缺陷的道德议题。与生俱来的坏,机械又乏味。大部分冲突没有明显的是与非,主角和对手都相信自己是对的,而且都有足够的理由支撑。他们也会犯错,只是犯错的方式不同。

5) 赋予对手某些与主角的相似之处。相似之处让两个角色的对比更有力量。这样一来,两人对相同人生问题会采取稍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正是在相似中,才最能看清楚哪些关键的、具有启发性的差异。相似之处,会让主角不至于太完美,也让对手不至于全然邪恶。千万不要把主角和对手设立为极端的对立,而是让他们成为某个范围里的两种可能性,这种对立不存在正邪,而是两个角色各有弱点和需求。

6) 让对手与主角同处一地。找出一个自然的理由,让主角和对手在发展过程中同处一地。这样就可以让对手对主角造成影响,而不只是其他人的区隔。

56. 建立冲突

1) 设定主角和对手为了相同目标而竞争后,必须建立冲突,知道最后的对决发生。你的目标是向主角持续施加压力,因为这样才能迫使他有所改变。

2) 两个角色之间过分简单的对立,会扼杀故事表现人生深度、复杂或现实的机会。要避免这种情况,必须要建立一个对立网络。

57. 四角对立:建立一个长方形,主角和三个对手各自占据一个角落

1) 每个对手应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攻击主角的重大弱点

2) 尝试把每个角色置入冲突中,让主角有冲突,也与其他每个角色有冲突。这样冲突的数量倍增。还可以让对手之间互相冲突,以此制造更为强烈冲突和紧凑的剧情

3) 把所有四个角色的价值取向全部置入冲突。冲突是不同角色信念的对比,只有两个角色的冲突是基于不同信念的,故事才有意义。列出每个角色的价值取向,越详细越好。每组价值取向独一无二,却又相互关联。找出每组价值取向的正向和负向形式。(例如:坚决的与侵略性的,爱国的与刚愎自用的,诚实的与不够敏感的)

4) 尽量将角色推向每个角落。也就是让每个角色所秉持的信念和价值取向尽量走到极致。

5) 将四角模式延伸到故事的每个层次。可以在牧歌群体、机构、家庭,甚至整个世界里,分别设置不同的四角对立关系。

58. 对手写作练习步骤

1) 从故事功能和原型来创造角色网络

2) 在每个角色旁写下他们的原型

3) 列出核心道德议题

4) 比较各个角色的弱点、需求、欲望、价值取向、权利/地位/能力、每个人如何应对道德议题

5) 道德议题的变奏,确保每个角色采取不同应对方式

6) 主角的要求:始终保持吸引力(神秘,隐瞒),让观众认同但适可而止(欲望及需求),引发观众同理心而不是同情(让观众看见动机),赋予一个心理层面和到的层面的需求。

7) 主角的角色转变:先写下真实自我揭露,然后回到需求

8) 改变的信念:在故事的过程中,主角挑战和改变了什么信念

9) 主角的欲望:厘清主角的欲望故事线,时间、视觉化

10) 对手:为对手增加细节。主要对手及其他对手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攻击主角的弱点

11) 对手的价值取向:为每个对手列出价值取向,赋予对手权利/地位/能力,并描述他们与主角的相似之处

12) 次要角色呈现主角弱点与道德议题的变奏形式:每个次要角色,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主角的弱点和道德难题?

13) 四角对立:规划四角对立关系,标出每个角色原型(不勉强,有些角色没有原型)

14) 把四角关系推向四个角落的极致:凸显每个人的价值取向有何不同

59. 道德议题

60. 主题是作者关于如何待人处事的看法,它是作者的道德愿景。

61. 角色实现目标,就是在呈现它的道德困境;角色展开行动,就是道德议题的展开。

62. 主题是故事的大脑,角色是故事的心脏和循环系统,结构是故事的骨骼。

63. 戏剧、寓言、讽刺作品、严肃文学和宗教故事,往往会着重创造某个复杂的道德愿景,并透过对白来强调角色道德处境的复杂与矛盾。冒险、神话、奇幻和打斗故事里,道德愿景通常较为淡薄,着重于角色带来的惊奇、悬疑、想象,以及心理和情感状态,而不是道德困境。

64. 作者只透过对白来传递道德愿景,会让道德训诫淹没了故事。作者不应该把角色当成是自己待人处事观点的传声筒。作者应该透过主角与对手角逐某个目标时的所作所为,以及他在挣扎过程中学到的教训而传达自己的道德愿景。这是以行为表现议题的手法。

65. 从设计原则中找出主题要旨

66. 主题要旨,是你对于某些行动的对错,以及这些行动对人生有何影响的观点。主题要旨的设计最初是从故事的设计原则开始。故事设计原则是将所有的动作打造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找出故事中只为道德结果而存在的行动。也就是找出角色的行动如何伤害人,角色又如何改正过来。

67. 游历和单一重大象征都可以暗示一个主题要旨或一个核心道德元素。

68. 透过单线情节进展链接两个重大象征,两个象征代表一个道德因果关系的两端。例如《沉默的羔羊》中的蛹和蝶。

69. 其他的设计原则,包括时间单位(春夏秋冬),引入一位故事讲述着,以及故事开展的特殊方式,也可以帮助厘清主题要旨。

70. 将主题分为不同的对立。必须将它分为一组对立向,然后在主角对对手进行的斗争过程中加入这些对立。

71. 设定主题要旨技巧包括三种:赋予主角一个道德层面的抉择,让每个角色变成主题的一种变奏,以及将角色的价值取向至于冲突之中。

72. 主角在道德层面的抉择。在故事开始时,主角在道德层面的需求是他最终在道德层面的发展结果;在故事结尾时,主角在道德层面的真实自我揭露,以及道德抉择结果,也是道德层面的发展结果。

73. 在故事开始时,主角需要有一个道德缺陷,他不顾一切的打击对手,引出他最恶劣的一面。然后他慢慢察觉出自己的道德难题,并在两个行动之间进行选择。最终的道德抉择一定是一个二选一的选项,他们为整个故事带来主题对立。

74. 这个重大抉择,通常是随着主角的道德层面的自我揭露而来(灵魂黑夜),这个过程让主角明白自己该如何选择。只有极少数情况是先抉择,再通过自我揭露来确认他的选择是否正确。

75. 主角的道德叙事线的终点是他的最终抉择,因此一开始要根据抉择来决定道德层面的对立面。

76. 让每个角色成为主题的一种变奏。确保每个角色处理的是相同的道德难题,只是方式不同。从比较主角和主要对手开始,这些角色体现了你在故事中详细刻画的道德层面的主要对立。主要角色应该透过对白来传达某个道德议题,说明他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的合理理由。

77. 《窈窕淑男》核心道德难题是女人如何对待恋爱中的女人。每一个对手和盟友,都是男性怎样对待女性,女性如何容许男性如此对待自己的变奏。

78. 《与狼共舞》核心道德难题是他如何对待另一个种族与文化,以及怎样与动物和土地的和平共处。每一个对手和盟友都呈现了这个难题的不同面向。

79. 将角色的的价值取向置于冲突之中。赋予主角和其他角色一套价值取向,并加以区隔。

80. 价值取向是关于如何好好生活的深层理念。

81. 当主角和对手对决时,请务必让他们的价值取向也有直接的冲突。

82. 把角色当作主题的变奏,以及价值取向的对立,可以用四角对立的处理技巧。

83. 在四角对立中,主角至少要有一个主要对手和两个次要对手。四个角色每一个都代表同一个道德难题的不同价值取向,每一个都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而且故事不至于因过于复杂而一团糟。

84. 如果只使用善与恶这样的二元对立,道德议题往往会过于简化。只有道德对立网络,才能让观众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复杂性。

85. 故事的道德议题是以行动表现的,主角和对手采取特定的手段,以达到某个目的。要把主题交织进故事的结构中,而不是透过对白向观众说教。

86. 故事讲述的原则之一,就是结构不仅承载内容,它本身也是内容。它是比主角所说的话更有力的内容。

87. 在故事刚开始时,主角和对手都意识不到主题的存在;当故事到中点时,主角和对手的冲突加强,主题在观众脑海中瞧瞧扩展;当故事到达高潮对决时,观众看到了哪种价值取向获得上风,对主题的领悟也迅速扩展。

88. 道德议题的基本策略

1) 价值取向

2) 道德层面的弱点

3) 道德层面的需求

4) 第一次不道德的行动

5) 欲望

6) 驱动力

7) 不道德的行动

8) 批判

9) 合理化

10) 盟友的攻击

11) 执迷不悟的驱动力

12) 不道德的行动

13) 批判

14) 合理化

15) 对决

16) 针对对手的最后行动

17) 道德层面的自我揭露

18) 道德层面的抉择

19) 主题的揭露

89. 待更新……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