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通过讲述父母对子女的爱和教育方式,强调了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长情的陪伴者。父母的人生观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他们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文章提倡父母要用心灌输正确的人生观,让孩子健康成长。
《人生观培养:父母最长情的告白》读后感(篇一)
只有对世界的全局认知和对社会的深刻理解,才能发现许多存在身边的、我们不常发觉的问题,比如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导致教育的目的逐渐变得功利,缺少建设性地发展。青少年缺乏对人生观和目标感的培养,也无法为完成某个目标制定出长久的计划并坚持执行。
诚如作者和翻译者所言,这本书会成为一面镜子,照耀出我们和某些典型人物所展现的相似特征,即摆脱不了封闭的思想、没有高人指点、没有环境和家庭支持、自我未能找到“火花”而产生的迷茫现象,从而浪费时间和生命。
我原本以为自身的烦恼只是小部分现象,恕我愚昧,在2015年出版的这本书所反映的问题,我在2023年依然感受得如此强烈。作为一个需要用劳动换取报酬从而维持生活的人,工作既是满足社会需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也是实现人生目标和个人价值的很重要的渠道。
我们对工作的态度越来越朝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向发展,“00”后整顿职场、上一辈人几乎从不分享对工作的认识、看法和热忱,更多的是下班后的懒散以及对工作的抱怨甚至对社会现象的愤世嫉俗。这样一种不太健康、不太富有生命力的思潮,使得人生似乎越来越悲观、麻木和无可奈何。
可能是教育系统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疏于培养人生观等建设性思想,整个社会都越来越注重短期效应,更有一部分人缺乏行动、随波逐流。作者看到这样的现象,投入7年的时间研究考证,并继续奋斗着,这样一种精神其实也是“创业者精神”最好的写照。
我们需要从敬仰的人、生活中的细节和所从事的行业来寻找到我们感兴趣的事物,并且通过探索和实践来使我们寻找到什么是我们的终极关切,并且它关乎的是外界的需要,并非我们自己的需求。
感谢这本书用“鸡汤”的形式,唤醒了一些我们心中的期盼。用鲜明的例子,给了我们以参照和鼓舞。
《人生观培养:父母最长情的告白》读后感(篇二)
父亲节快到了,想给老爹挑选一件礼物,老爹不愁吃穿平时爱看书,于是上网看到一本书《人生观培养:父母最长情的告白》,名字深深地打动了我,买下来粗略的翻看了一下颇有感触,遂写下这篇小文来表达一下我对当今的一个社会现状和这本书的一个观点。
其实因为现在社会的一个畸形化,导致我们缺乏自我独立性,看似懒懒散散,但是我们也是受害者,是谁扼杀了我们最初的目标和我们的想法?
父母赠予我们很多衣食住行,包括目标,而我们拥有什么?有得只能是空虚和父母给我们的目标,每天做着机械的工作或者机械的学习着,但是为的不是自己的目标,而是父母希望的目标,他们未完成的梦。我们少了什么,少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自己的路,父母因该帮助我们规划我们的未来,而不是强加他们主观意念的命令。
父母不能把一个现成的目标呈现给孩子,并期望这个目标可以轻松地与孩子匹配,父母能做并且应该做的,是指引孩子接触到一些启发灵感的想法,以及想法的来源,父母要为他们的孩子创造条件,引导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构建目标,而不是帮孩子确定目标。
说来可笑,我居然不知道高考是几月几号,可能是我离开了特定的环境,不在关注不在重视了,从入学到高考12载的光阴,80%的时间我都在考试,学习给我留下的回忆可能就只有考试,大家太依赖标准化的考试分数而让学生忘记了学习的真正目的——主动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热爱它。学习只是一个助力,帮助你让你离你的目标更近,为更好的实现你的目标做准备工作,但是当这一辅助“工具”变成了硬性的评判你能力的“道具”,那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学习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努力,但这个过程并非没有快乐。“生命当中只有极少数的事情能够像我们专注在一项挑战性任务那样让人享受其中,知道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尽自己所能去完成”。一旦有了目标并且开始做了,我们会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去,我们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刺激和奖励来激励我们,我们只需要来自家人、朋友、社会其他人士的支持,这就足够了。
本书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目标对人的重要性
1.什么是目标?
2.为什么大家没有目标?
3.目标的意义何在?
我想大家只能从书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我相信每个人看了这本书对自己的帮助都是不同的,希望大家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份感悟。
我们要理解来自父母的爱,但是要纠正他们错误的爱。
我们可能并不完美,但是我们有属于自己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动力,也是我们最有价值的体现!
《人生观培养:父母最长情的告白》读后感(篇三)
5月top,列入复读书目
原名《The Path to Purpose:How Young People Find Their Calling in Life》,但被翻译成《人生观培养》,怎么会这么翻译呢,完全不理解。明明就是讲“目标感”、“使命感”的内容,并不同于“人生观”。明明是一本好书,书名翻译会不会是本书豆瓣得分低的重要原因?
长期持续的目标感、使命感的重要性,就像男人小时候就知道要找个女人结婚。然而确实有很多男人找不到老婆 、光棍了一辈子,然后自我安慰说:一个人挺好;更多男人找不到目标感、漂浮了一辈子,同样自我安慰说:今朝有酒今朝醉~
作为父母,关注孩子的婚姻,是不是多少岁谈恋爱、结婚、是不是同性恋、要不要孩子...这是生理层面的传承。关注孩子的目标感、使命感,其实这就是精神的传承。二者类似之处,孩子“18岁早恋”父母干涉、22岁没耍朋友父母着急,开始安排相亲、然后催生...对孩子的目标感也一样,二者的区别在于:父母结婚生子了,所以要孩子也结婚生子;但父母不管自己有没有目标感,都要试图给孩子一个。
在这个问题上,父母应该站在什么位置,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随着本书的推进,想到了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强关系提供支持、弱关系产生机会”。也就是说,我们的家庭教育,很多时间把这个关系搞错了:家庭当然是强关系,不仅给予支持,同时给予机会,并且忽略弱关系。方向搞反了,效果自然好不了,甚至起了反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力过猛”。
父母把自己的目标给孩子,这是父母的天然属性;孩子不接受父母给的目标、而更愿意自我发现,这是孩子的天然属性。于是冲突就产生了...(所以你观察一个人是否幸福,不要看他有多成功,而要看这个成功,是他自己要的,还是他父母要的:)
按我从书上体会到的逻辑(不代表作者原意):
1、父母发展孩子的弱关系
2、支持孩子的目标
3、叫停孩子不正确的目标,或结交不正确的人
回顾家庭教育体系,其实就是经营孩子的影响圈,通过影响圈来为孩子创造“目标感”和“使命感”。也就是说,父母的发力点不是孩子,而是影响孩子的圈子。让孩子在这个圈子里泡着,遇到孩子有需要时,再出手支持。
进一步推论:你的孩子,不仅仅是你的孩子...金鱼在鱼缸里3年长3寸,放入江河3个月长3尺。因此父母不要把孩子关在鱼缸里悉心教导,而是要营造出一条江河。
结合“成长冰山”来解读,则:
知识与技能:主要受弱关系影响(影响圈)
行为与习惯:主要受家庭影响
愿望与目标:主要受弱关系影响(影响圈)
自尊与自信:主要受家庭影响
价 值 观:主要受家庭影响
在这个认知基础上,再来做本书的12个关键步骤,9大秘诀,那也就不困难了。
我怎么样?如何营造出一条江河?是我接下来要思考的、行动的部分。从简单的做起:和自己身边人、女儿的老师同学们建立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的渠道。
这又进入另一个话题:社群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