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一家之主》的影评大全

《一家之主》的影评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4 08:00:58
《一家之主》的影评大全
时间:2024-09-04 08:00:58   小编:

电影《一家之主》讲述了一位家庭主妇在丈夫去世后,挣扎于家庭与事业之间的故事。通过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展现了现代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的困惑与挑战。影片引人深思,让人感叹家庭的重要性,同时也呼吁女性要坚强独立。

一家之主影评(一)

可能刚开始是男主人,当历经事事磨难后,看透获悉人世间真相后,女主人成为一家之主,那种浓厚的生活气息,没有过多的起伏,行云流水般的细枝末节,如润物细无声般慢慢渗透于人的内心,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乃至活着的意义。

不得不让人看清现实,看似一切美好景象的背后,里边可能会暗潮汹涌,影片中所有人都认可享受着女主人的付出与奉献,深入骨髓的认为她所做一切是理所当然,而在日复一日里,岁月流失里,更加失去了自我,一再隐忍退让的人生,甚至时常感受到窒息扑面而来,看似平静外表下,以为最终会换来自己所期盼的环游世界!

一家之主影评(二)

家庭这个词汇,是平凡而玄妙的,因为它融合了好几种爱情,无论是恋侣、父母还是主人,都交织在一起,这就导致身份认同和找寻自我方面出现了幻境,对的不开心、错的很坦然。正如世俗所谓的标准那样,看似一切都好,然则恍惚无趣…… 什么样的生活才最值得呢?答案可能有很多种,但是,纯粹的责任至上,绝不可能,因为人是讲究心理慰藉的,就像环境那样,明明很熟悉,却又很陌生,这可是动物都办不到的…… 往小了说,这是一幅被摊开的生活画卷,满地鸡毛的失意落寞也好,明媚愉悦的治愈瞬间也罢,都是那本难念的经。但到了普世的角度,活着就代表众生的影子,它触及到人群普遍的痛楚…… 那么如何走向幸福呢,我想答案就是为自己而活吧,以服务自己为前提,不讨好也不迎合,找寻最原始、本真的模样,只为了当下的快乐,毕竟一个人,连自己都爱不了,如何谈得上幸福呢。换句话说,因拼命握住而失去的,比索性放下能获取的要多的多…… 最后,饰演父亲的那位,形象太深刻了有木有。

一家之主影评(三)

首先,整部电影的结构,电影中除去女主之外,所有人的人物关系,是一种平行式的叠加。夫妻之间,母女之间,母子之间甚至于女儿和她的男友之间,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单独成为一个线段,然而围绕着母亲这个角色,互相之间叠加形成一个总的逻辑关系,那就是母亲在整个家庭的关系当中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位置。

其次是人物心理线索的发展。电影一开始就是女主和自己母亲的一段对话,看似很平淡但是意涵覆盖了整个电影。这是女性对于自己家庭的一种牺牲,日常平淡生活中的一切似乎已经让母亲完全丧失了自己。她是一个承担者,丈夫儿子女儿对他只有需求却很少有给予。但她的内心深处对于自我还是有很强的获取感的。比如她要买房子。一方面是希望给女儿有一个独立的空间,或者是让丈夫的收藏有一个摆放的地方。但从内心讲起来,他渴望改变目前居住拥挤的现状,他所喜欢的物品也有一个摆放的空间,以及和暮年的母亲有一个共处的空间。所以到了电影最后,她坐上了那个象征一家之主的椅子,表现的是她已从原来的生活状态走出来。

一家之主影评(四)

何谓一家之主?

男主父亲坐在家中客厅的核心位置的沙发上,指挥着一切,对各种事情评头论足,任何决定都需要通过他的认可,除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其他的一概不管。

女主妈妈整天忙得目不暇接,要顾到男主老公,要照顾自己母亲,要替儿子和女儿操心,家中大小事情都经过她手。

其实女主妈妈才是掌握实权的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之主,而片中的男主父亲更像是由于传统背景而天然自带的那种象征意义上的一家之主。

当女主觉醒后,真正的地位就开始发生了变化,男主看似还在做着决定,但是自己却没有施行的能力,那就都是空谈。不过最后男主和女儿都开始意识到这种状况,以后或许就会开始改变。

其实谁是真正的一家之主并不重要,家庭本就是一个集合体,也许并不需要像国家一样有层次划分,有一个人当家做主,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到家庭中,这和实现个人的追求也并不冲突,多尝试去换位思考,原来觉得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也并不那么容易。

女主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身份很多,唯一忘却的和无暇顾及的就是自我的这个身份,如何去平衡这些身份之间权重,真的是一门学问。

一家之主影评(五)

短评写不下,转长评

这是一部让人看着血压蹭蹭上涨的电影,无比真实!

号称一家之主并长期坐着头把交椅的老公,退休后啥也不干,家里事更不管!女主忙前忙后,伺候一家老小,老公每天明明很闲,却连个电话都不接~女主喜欢理查基尔,想看他的电影,也要被老公抢去电视,想接自己85岁的妈妈回家住,还得小心翼翼的试探老公,她在这个家没有话语权~

成家立业的儿子回台湾让老妈买机票,失业的女儿在家吃住,却连一个到付的包裹都让付~小姑子对大哥家各种搜刮,明目张胆~外婆老年痴呆,各种状况~女主一开始想给女儿买套公寓,后来又想给老公买个艺术品储藏室,再后来想买一个四室两厅的大房子,一家人住一起,可她手里只有600万,她为全家着想,到头来出钱只是她一个人的事儿~这一切压的女主喘不过气,好在她还有唯一关心她开不开心的妈妈,那个梦,让她和妈妈回到小时候的地方,妈妈启发她重视自己的感受,最后妈妈消失在机场,她则找回了自己的名字,梦结束~最后她回家坐上了那把椅子,镜头告诉我们她才是一家之主!她拒绝回答女儿琐碎的问题,不接儿子的视频,突然觉得很开心!

后面竟然还有彩蛋,老公没带钥匙,在自家楼下避雨,抬头看到女主之前提到坏了需要修的雨棚,接着女儿出现,同样没带钥匙,两人在邻居的帮助下开始修雨棚,这是两个大baby的成长时刻!其实我看到老公站在破烂的雨棚下,以为雨棚会突然塌陷,砸到他,最后以受伤就医收尾~电影的结局还是暖向的,我始终怀疑人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一家之主影评(六)

tips:没有剧透

1,故事背景是台湾,自带一层台湾滤镜,对于我这个北方土生土长的十级直男来说,食用起来有一点腻,过于甜过于布尔乔亚

什么是台湾滤镜呢?用光明亮透彻,从头亮到尾,角色没有争吵和大小声,把我放进去发最大的火也只能说一句:你怎么这样子啦……,家里的布置陈设处处透着精致,且到处都很干净,等等等等不一一举例

家庭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电影是特定范畴文化投写在屏幕的上的影像,台湾出这样的影像毫不违和,但如果是大陆出这样类似的一个电影,恐怕就不符合实际了,同样,大陆人尤其是像我这样土生土长的北方人,难免会想在家庭题材的电视剧中,找到自己对家庭这种特殊组合方式的传统印象,但是这里没有。

因为叙事方式,导演在用丰富细腻的日常生活细节,浓缩之前过的那么多年,尽量多尽量不失偏颇,家庭关系是很难讲的,一个时间段有一个时间段的关系变化,一时好一时坏,所以我看前半段剧情不会觉得无聊,我是在从细节里发现这个家庭之前走过的路,包括女主走过的路。

2,女性在婚姻关系中,很容易自然而然的从被动牺牲自己,变成主动牺牲自己,其实在一片祥和的时候,这种牺牲往往被视为理所应当,尤其是被女性自己视为理所应当。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牺牲确实换来了很多,起码是看上去很多好的方面,比如孩子一个个长大,比如家里安排的井井有条,比如生活在往一个模糊但是好的方向发展。

3,尽管不符合我的饮食习惯,可我依旧觉得这个片子不错,在家庭女性题材中,是一个及格线以上的作品,有一些细节不错,画面美术不错,声音做的也可以。

一家之主影评(七)

负评多是嫌叶兰心觉醒太晚,觉得电影节奏不好。

但我却觉得刚刚好。

作为一个单身妈妈,太清楚家里千根线等一根针的感受了。

习惯了在孩子上学的闹铃之前10分钟起床做饭,也觉得静谧的凌晨闹钟刺耳,我也常常还不等闹钟响起就醒来,按熄闹铃,用厨房里的叮当唤孩子起床。

忙完了孩子忙家务,再匆匆忙忙赶去上班,上班中途替父母解决一些零碎事,晚上回家又是一通忙碌,等孩子睡下已是近10点,还要在加班/家务/娱乐/洗澡/休息……之间抉择一番,总不可兼得。

疲惫。常年每天只睡6个小时,深度睡眠53分钟。但我也已习惯。仍舍不得偶尔在深夜悄悄打开零食柜,一包薯片一瓶快乐肥宅水,一本小说或是一部电影的时光。身材与轻松,也不可兼得。

一年也没有几次朋友聚会,就是有也常常是相互陪着对方完成家里的采购等事顺便相聚,谁也不嘲笑谁,谁不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妇女吗?听朋友抱怨老公和婆家人时,我还时常庆幸:幸好早早丢掉了啥用不顶光添堵的老公,不用劳心劳力还受累受气,更不用为婆家事忙到脚打后脑勺。还能在生活的罅隙中偷得片刻自己,在窒息的时候腾挪出一点喘息的空间。

我也常愤愤地想,我是XX的女儿、XX的妈妈、X老师,一年到头都当不了几小时我自己……忍不住回味自己婚前自在的生活,可用不了三分钟,“妈妈妈妈”的叫声、眼前繁多的待办事项,就把我拖回了现实。中年女性哪有时间伤春悲秋?

所以,中年妇女的生活里,哪有什么觉醒?老公是自己找的,孩子是自己生的,毛病是自己惯的——若是不惯,恐怕要花更多心力去争吵也不一定有用,想想都心累,不如自己动手,出力不受气。

忙忙碌碌、稀里糊涂的,半辈子就过去了。

我也如此。孩子肉乎乎软绵绵暖烘烘沉甸甸的感觉还留在臂弯里,却已经马上就要过7岁生日了。被气得要死的时候真想把她丢出门去,可是能丢去哪里呢?气稍稍退去又过去打开房间门把人拉出来重新教育。家里也没第二个人帮你解围,自己架上去的台子还得自己找台阶下来,再手把手地教孩子该做什么。累得不行刚坐下,她又小兽一般偎过来问这啊那啊在哪里,装傻说“不知道,自己找!”转眼看她没头苍蝇一样在屋里乱转又觉得她可怜,又似头牛一样压着气站起来为她忙碌。

在我背后支撑我的,也只有我的妈妈。

早上我来不及,妈妈帮我把孩子送进校门;我不能去接的晚上,妈妈往返辗转两个多小时去帮我接她。只这一项,我已足够感激:妈妈的妈妈也已90高龄,可妈妈却因为给我帮忙常年无法去看看,也是为我做出了巨大牺牲。

前段时间妈妈阳了,恰逢朋友的爸爸重病入院,危机重重。我心下慌张怅然,半晌才发现自己正在害怕没妈妈了的生活;又想若是我妈病重,我不顾一切地救她却让她遭受痛苦,她会责怪我吗?一时茫茫然。

说电影节奏不好的,大约还是年轻人,或是生活中的幸运儿,有人分担了他们生活中的辛苦吧。

好在母亲与女儿之间,总有一些幸福时刻。如同叶兰心与孙勤方。

每次采购都要带女儿一起去,大包小包,又要担心市场人杂女儿走丢,总是紧紧拉在身边。女儿早已习惯在我挑选商品时在旁边狭小的空间自娱自乐。我也知道女儿人小身矮看不到高处的东西,所以常常托住她腋下把她举起让她看案台上的商品。即使胳膊酸痛,也享受这份小小的信任与依赖。

单身时最爱八月的桂花飘香,每次闻到都觉得这是幸福的味道,总想要是有个瓶子能把这香气装起来就好了,可以以后与心爱的人分享。如今年年都可以和女儿分享这份甜香,两个人仰头在近处寻觅,再到远处深嗅,一起叹息“哇,好香!”再呵呵笑作一团。桂花香果真是幸福的味道。

每一位母亲,也都曾是女儿。成为了母亲的女儿,又为自己的女儿撑起了一个家。

电影中,母亲送给女儿一样礼物,女儿回赠母亲一朵鲜花。母亲给女儿的第一份礼物,是一餐一饭的温暖和片瓦遮头的安全;第二份礼物,是助你前行、实现自我的信任与勇气;第三份礼物是什么呢?是在辛苦的生活中承担的力量和守住自我的智慧啊。

要说片中的丈夫和儿子呢?仔细想想都是白眼狼,百般照顾也不领情,用人脸朝前不用脸朝后,推脱的比答应的多,答应了也不一定做,雄心壮志大结局却龟缩回壳,咳,多看他们几眼就来气,不如听之任之、置之不理吧,人生走到尽头,不都是一个人么。

一个女人,一生里有自己的本领、价值、传承,守护,脚挪方寸间,心纳云天海,这不就是生活最好的节奏么。

一家之主影评(八)

同为新人导演,看完王希捷导演的《一家之主》,我不知觉回想起此前2021年阮凤仪导演的《美国女孩》,2020年许承杰导演的《孤味》。

这三部电影,或者说这一类型的台湾电影,在华语电影这个大环境下,其实都在探讨一个关于“家庭”的主题。

而家庭的存在,就是一种微妙的血缘关系的相连。

因为你看到一家四口,并没有表现得十分的热络,但却因每天繁琐的事情而产生了连接。远在美国的儿子说要特产,喊着妈妈订机票。失业回家的女儿忙着自己的事,连快递也要妈妈去到付去取,要穿什么衣服只会在喊。身边的丈夫坐在沙发,连洗碗说了也没做,对着煮好的饭菜总会有说辞。作为一家之主的妈妈,忙前忙后,如何分配家里的空间想着法子。

这种微妙的血缘关系,都建立在“家庭”这个根深蒂固的命题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存在。也从侧面印证了,所谓的一家之主,不正是维系这个“家庭”的关键所在吗?

把家庭成员之间相连起来,不在于控制权的高低,不在于家里财政的付出多少,不在于距离的远近,而是所有家庭成员,都会不知觉,很自然地就想到她,联系她,关注她。

所以当这位“一家之主”不在家,所有人都一团糟,有事也不知道要找谁了。

很多人在观影后都认为这部电影过于平整,流于表面,人物之间的关系纯粹是指向后续“一家之主”的自我觉醒。

但我并不认同。

所谓的自我觉醒并非是关键,妈妈选择了拒绝丈夫,女儿的要求,说了“NO”,是明白了,自己除了是家里的一份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虽然有诸多的身份,但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时空。就好像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一样。

可她还是那个忙前忙后的“一家之主”,不是说她明白了这个“觉醒”,所有此前的一切都会改变,她还是担心着打算放弃美国的教授身份回到台湾做农民的儿子,担心着女儿的事业和将来的婚姻,担心着母亲的健康,担心着丈夫的不着调。

这就回归到这些关于“家庭”的华语电影的内核:

“事情永远都没有得到解决,矛盾忘记了一个,总会来另外一个。烦恼去掉一个,总会增添一个。每天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降临在这个一家四口,就好像没有尽头。但家里的四个人都知道这叫做牵绊,在华人世界里,这种牵绊是挥之不去的。”

所以,一切都好像过去了,但新房子还未买,家里的空间还是那么窄,儿子回到台湾会怎样,女儿事业会不会有起色,要不要接妈妈回来,丈夫是不是打算再创业。。。。

所以,电影的最后,我们只看到了丈夫和女儿在修补那漏雨的挡棚。也许,很多事情,现在无法解决,也是总会有解决的时候,或者解决的决心,解决的办法。

“家庭”,只有生活在里面,你才懂得。

一家之主影评(九)

王希捷,比较陌生的一个名字,看名字就知道应该是台湾本地导演。网上搜索信息也不多,主要经历如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研究所毕业。2010年从剧场编导开始转向电影创作,其担任制片的《小偷》获2014年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执导的《划船》获得2015年金穗奖一般组最佳剧情短片奖及多项国际影展肯定。《一家之主》为其首部剧情长片。

从获奖情况看应该是台湾本土会喜欢的文艺导演,感觉上应该是一定是带有很多台湾特色风味在里面,好比《艋舺》和《想见你》一样。

但是实际上全片看下来,台味没有那么重,可以说这是一部放之东亚四海而皆准的一部家庭伦理片,是两岸三地任何一位家庭妇女都可以产生共鸣的影片,也可以说大家果然都是中国人,家庭问题都是如出一辙(笑)。单看外表,王希捷本人岁数也不大(不知道具体年龄),不知道为何有这么强烈的情绪。

这部片子一开始的名字也不叫《一家之主》,2018年宣传的时候还叫《买屋记》,听起来像恐怖片多过伦理片,还好后来改了,不然我很大可能是不看了,毕竟柯佳嬿演恐怖片也是很说得过去的(不是)。

现在台湾是不是还叫《买屋记》我也没去细看,但是《一家之主》这个名字是挺值得玩味的。谁是一家之主呢?常规角度看都是说父亲是一家之主,但是从现实生活来看,操持全家的往往是母亲,就好像一个企业,谁是核心往往要看缺了谁就无法运转了,那那个人才是真正的核心人物。试想一下,谁家是缺了爸爸就不行的,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回到这部电影,一开始片头就展现出这部电影的核心在于家庭女性的挣扎和转变。女主角兰心(鲍起静饰演)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挣扎不已。虽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家庭生活,但是她内心还有一些浪漫而自由的因素在蠢蠢欲动。

在选角上,鲍起静可能还是太好看了,就是眉眼间没有体现出太多生活的蹉跎,整体还是非常 精致的家庭妇女,妈就更加精致了,这是有点让我感到陌生的,但是考虑到电影化呈现,可能这就是我之前说的台味风格,如果是娄烨执导就可能比较。。。

反正兰心的老公罗大伟(寇世勋饰演)是看得我拳头硬了,主要是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太多我老公的影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喊一下动一下等等(话还特别多,好像很有理),其余的缺点相信在身边男性身上也是随处可见,由此可见编剧对生活的体验还是很深刻的,对爹味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

等到罗家宁(柯佳嬿饰演)出现之后,我就时而带入兰心,时而带入罗家宁,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大概就是这样,我这种时而啃老事儿育儿的状态导致精神很不稳定(微微夸张)。

所以往往母女关系的联结在一个家庭是最强的,尤其当女儿也步入新的家庭之后,那种深刻的相互理解和体谅,深度的和解与释怀,是母子、夫妻、父子之间理解不了的。

话又说回来,罗大伟本身也没有大的问题,属于小处犯错,大处道德的普通男子(同时还比较能挣钱),基本上打败了50%的华人男子(此处比例随便一写,没有认真论证)。在兰心如此倒腾的情况下家庭水平还是可以的,而且老公也没有对兰心的投资思路指手画脚。

也是从兰心的投资思路上我大概看到了我老了之后会怎样被骗啦,老了还是存定期比较靠谱。(认真)

到全片的结局也没有感觉生活整体发生什么变化,还是细水长流的那样过去了,但是兰心本人的内心应该是产生了一写不一样的东西,应该是和生活达成了一些彼此都能接受的协议,有了自己独立喘息的空间和自由。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谁能既要又要,谁能鱼与熊掌兼得?往往是在妥协中取得优势,在退后中不断前进。

可能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因为中华家庭还是讲究一个和和气气,海阔天空,很少就撕破脸的(尤其已经这个岁数了),所以结合实际,我们并不是追求一步到位的独立生活和自我权利,我们需要的只是一步步的退让,一些可商量的空间,一些彼此都能接受的微调,一些放大的尺度。

母亲要的只是既有家庭,又保有自我。我认为要的并不多。正如影片中所说,“你想要它有多高,它就有多高”。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