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迦陵谈词》读后感100字

《迦陵谈词》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8 10:35:23
《迦陵谈词》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4-18 10:35:23   小编:

《迦陵谈词》是一部关于唐代词学的探讨之作,通过对唐代词人及其作品的剖析,深刻揭示了词的创作技巧和审美特点。作者通过详细的文本分析和批评,展现了唐代词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本书让人对唐代词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迦陵谈词》读后感(篇一)

写的太敷衍,可读性很差。通篇大量的文言文(传记、评论等)直接引用,几页几页的文言文不仅毫无注释还没有解读。 同时,这个文风文不文白不白的,还啰啰嗦嗦话也讲不清楚,我记得她《古诗词课》里不是这样子的啊。 55块钱的书,不仅内容这么敷衍,而且前几页的插图选的一股子网红风,毫无底蕴,一点配不上这些诗词。 总之就是失望

《迦陵谈词》读后感(篇二)

✨ 我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 ——叶嘉莹 初知叶嘉莹先生是在“朗读者”舞台上。姻缘无法斩断,诗词让她心安。未遇良人,却被诗词拯救。她是活在诗词里的人! ✨ 诗词是她心灵的归宿,是她真正的情人,她与诗词忘情地恋爱,并且要爱就爱长长的一辈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诗词世界。 ✨

《迦陵谈词》读后感(篇三)

诗歌是很灵性的文字,更适合独自品其中的韵味,而读别人的解说反到会觉得有些咬文嚼字(除非是为了学习)。 叶嘉莹老师的文学底蕴毋庸置疑,只是个人还没有那么高的审美,加上老师的文字虽然还是很好理解的偏白文但有些文言的味道,读起来有些疲乏,感觉在上诗歌鉴赏或者古代文学史课堂一样,不太愉快。似乎不太适合对诗词不那么感兴趣的人。 书都配色选得很清雅,还是好看的,但似乎有点太亮了,画风和内容不太搭,内容还挺严肃的。

《迦陵谈词》读后感(篇四)

诗词都美丽不仅仅在于诗人所表达的意境,还在于其对读者思绪的启发。

读者往往无法和诗人看到同样的场景,处于相同的情绪。伟大的诗人能以寥寥数语精确描绘出他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然而追究还是需要读者凭借自己的见闻经验进行联想发散。

艺术是情绪的表达。正如叶嘉莹老师所说,作品只要在读者心中唤起真切而深刻的感受,便已赋予作品以生生不息的生命了。

人们常说,一千个人心中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读者所联想到意境和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境不能完全相同,读者与读者之间所看到的也各有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或读者的能力不足。只要读者在诗词中曾被触发过,就是善美的收获了。

《迦陵谈词》读后感(篇五)

内容和《迦陵论词丛稿》稍有重叠。六篇文章虽然之前分别在不同的书里读过,但再读一遍还是觉得收获颇丰,好文章值得一读再读。半文半白的语言也颇有韵味。偶尔读之,虽不一定有什么用处,但却有暂时从尘世的喧嚣中逃离一会儿的感觉。私以为迦陵先生可担得起中国古诗词评论的天花板。其博古通今、兼学东西,既有家学渊源,又有时代机遇,后来人恐怕很难复制,更难超越。 文学之鉴赏本就见仁见智,正如先生所言,凡能启发读者之联想,引起情感或思想之共鸣,即谓之一得,不必拘泥于作者原意。而经过先生之引导,能品味出之前未能品味出的兴味,即先生助我之一得。 如果说稍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市面上先生的讲课、文章太多太杂,如经再次整理集结,分门别类编辑出版,则善莫大焉。

《迦陵谈词》读后感(篇六)

文学鉴赏开课啦!

本书主要是鉴赏了各个词人的诗歌风格特点, 因为涉及到的东西比较多,需要很深的文学素养积累不然还挺难读的,比如说吴梦窗的诗词我就没怎么看过,自述的部分是半白半文言,阅读上也相对来说不太容易。

开篇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从《人间词话》的三境界引入,不过感觉基本上诗词鉴赏或多或少都会提到,接下来就是温庭筠这些比较熟悉的词人啦,老师对每一位词人都有自己的评价,对诗歌的的解析也有自己的看法,讲述非常细致,总之喜欢诗歌的话还是值得来看看。

最后,书本的插图真的很漂亮,还有随书附赠了超美丽的小卡片!

《迦陵谈词》读后感(篇七)

“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在诗中可以看到许多美好的事物,它是美丽的风景,也可以是友人之间的嬉闹,还可以寄托不同的情感和思绪。诗词在那里,生生不息了千百年。

这本《迦陵谈诗》是从作者叶嘉莹的视角来了解、感受美好的诗词。作者从心灵出发,“以文会友”,将自己对诗词的感悟抒发在这本书中。美好是温庭筠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是韦庄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还是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等等。在这些诗歌中,凝结着古人生活的阅历也抒发着历代文人的万千思绪。

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有人进来,有人离开。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通过那一首首诗歌,却能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感受诗词的魅力,把生活过成“诗”,这本《迦陵谈词》你一定不能错过。尽管在现实中可能会面临“一地鸡毛”,但怀揣着一颗“诗心”,也有勇气和力量去乘风破浪!

书名:《迦陵谈词》

作者:叶嘉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迦陵谈词》读后感(篇八)

第一次知道您,还是在2020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上世纪70年代,已是国外多所名牌大学教授的叶嘉莹,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

《感动中国》组委会在给予叶嘉莹的颁奖辞中写道:“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开篇先生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做导入,常说中国诗词之美是无法通过白话和翻译去领略的,不去通读全文,不去领略上下文和诗词家当下背景和心境无法体会诗词之美。古诗词均是一字一字推敲所得。

国人即是含蓄的,他们借景抒情,以物寄思。国人也是大胆的,直抒胸臆。

再版这书包装精美,附送的卡片让我爱不释手,除了是书签,也是文创产品。

这本书适合时时翻阅,每次去读先生的解析,心境和体会都不同。

《迦陵谈词》读后感(篇九)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菩萨蛮(五首)》,端己

叶老师对词的解读细致到什么程度?就算是通过“呵呵”这两个字,也能对词人的幽微心态做一番探究:“因为端己所要表现的原来就是一种心中寂寞空虚,而表面强颜欢笑的心情,然则此充满了空虚之感的‘呵呵’二字空洞的笑声,岂不竟然真切到有使人战栗的力量……”。

我感受到了叶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词学的热爱。书中对于词的分析既有宏观的历史视角,又不失对细节的关注,使得读者能够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词的艺术魅力。特别是作者对于词人创作心态的剖析,让人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些词人的情感世界。

然而《迦陵谈词》中不仅仅有感性。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词的艺术特色、发展历程以及词人的艺术成就。不仅系统地梳理了词的历史脉络,还对词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例如在《拆碎七宝楼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中,对于旧文学传统之中“用典”和“出处”两种修辞方法的辨析,使人增长了关于古代文学的常识,对于入门者非常友好。

总之,对于我这样的小白来说,《迦陵谈词》无疑是一盏照亮古代词学殿堂的明灯。

《迦陵谈词》读后感(篇十)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封面有一些五味杂陈。

我是迦陵的老读者了,迦陵说杜甫诗,说陶渊明诗,评人间词话等等大都读过。这本书里的篇目大部分之前就阅读过(诗歌欣赏《人间词话》三种境界,温词概说,评温韦冯李,大晏词欣赏,静安词《浣溪沙》之前都看过,梦窗词实在欣赏不来)。从内容上看,可以毫不犹豫打五星。

书籍封面的“品最美古词”还有有一些过度营销之嫌,所以我一直想着要不要扣掉一个星。不过书籍装潢还是极好的,只是这样的标题比较容易产生一些误导。我觉得迦陵的作品还是有一些门槛的,毕竟是用浅近文言写成(看评论就有一篇打低星,评可读性极差),如果不是合适的阅读者,而是看惯市面上各种“最美古诗词”读本的读者,看不来。

这本书适合对词有一定了解,最好看过《人间词话》,最好也接触过一些迦陵文章的读者。当然,初看迦陵的作品也是不推荐这一本的。

说回内容,这本书没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这些耳熟能详的词人,讲温韦冯李 (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讲大晏(晏殊), 梦窗词 (吴梦窗,吴文英),静安(王国维)。对于一般读者,估计也就读过李煜的词,深入一点的读过几首晏殊吧。像梦窗词,我也只能敬而远之,确实太偏太深奥。这六篇就是,来自一位老先生的讲稿,可以作为深入了解词这一体裁的更深认知的作品。但是作为“品最美古词”,还是算了吧,哈哈。

《迦陵谈词》读后感(篇十一)

时隔6年,重新拿起叶老师的书,实在是久违了。这本书,我也曾是读过的。

在“爱上层楼强说愁”的年纪,我几乎看遍了图书馆里与诗词相关的所有书籍。诗词本身于我而言是美的,我尤其爱过冯延巳的平实,辛稼轩的豪情,和李煜的忧伤。

如果说17岁的我看此书是在如饥似渴地借助老师之眼拓展感知的触角,完全放任自己沉醉在诗词的情感意蕴中的话,23岁的我稍稍抽离,试图以一个讨论参与者的身份,解开老师抛出的一个个开放性议题。

这本书一共有六章,从温庭筠到王国维,勾勒出从古至今词的一段史。难能可贵地灵活穿梭于各个视角间,告诉我们诗词或主观或客观,或实或虚,或穷或达,或喜或悲,或爱或恨的无限表达方式,都很美。正如迦陵老师所言:由联想引发联想,在内心最真切的感受中,觅取和享受彼此间一种相互的触发而已。

我自问没有充足的底蕴,还是初学者,因此不在这里大书特书误人子弟。只是想要传达:这本书提供了很包容的,联想的空间。若你想要在诗词方面做些探索,你可以看到它就像充满宝箱的花园,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让你体验前所未见的一份美。

最后有一个修订上的小建议。考虑到国学爱好者众多,但不一定都具备充足的知识背景。每一位书中提到的词人若能拥有浅白的文学常识注释的话,大概会对想要踏入这个园地的初读者来说轻松友好许多。

《迦陵谈词》读后感(篇十二)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诗词,但是在诗词的讲解上,是以表意为主的,想要更深地了解诗词的美感,还是以数量积累和自我领悟为主。这种学习方法再加上现代人本身的审美特点,使得我们往往对诗的欣赏要更深刻全面一点,而对于词,特别是区别于苏轼、辛弃疾这种词中情感更圆满丰沛的豪放派的婉约派词作,在其精微和细腻处的理解就往往有些欠缺。此类的作品,往往以景物描写为主,而情感含蓄蕴藉,其情感又常借代或寄托于离愁别绪等相同主题上,就增加了欣赏的难度。 我很喜欢叶嘉莹的词作赏析。因为她是老师的缘故,在数十年的教学中,让她很清楚学生理解词作的难点在哪里,而且她在解析中,往往会逐字逐句反反复复地进行讲解,在讲解中穿插很多别的作品和别人的评价,这是我最喜欢她的地方。 我觉得作者对词作的赏析让我对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之前对词的理解太浅陋了。特别是对于一些婉约派、花间派词人,我在之前对他们的认识是模糊的,几个词人在我看来写的内容和风格都差不多。但是在看完作者的赏析后,我发现每个词人都有他们鲜明的特点,每个人的写作风格都不一样。 我还喜欢这本书的一点在于,作者教会了我一些欣赏诗词的方法论。我们在赏析一首词的时候,可以去欣赏词人的用字、用词,有的字词用法不仅因为准确、凝练,还包括它容易让人有画面感、富有联想、有音韵美等等。句子和句子之间,也不是平铺直叙的,好一点的词作会有情绪和情感上的反转和变化。而在赏析一首词的时候,我们要擅长联想,调动我们在其他古诗词中获得的意向和情感的积累。这大概就是一些诗词,小时候初读觉得平平无奇,长大后再读突然生了很多感触吧。 所以有时候诗词炼字、炼句,就是一种很精微的工作。这个字比那个字好在哪里?有时候并不是理性的选择,而是一种潜意识的写法,一种情感的共鸣。词人在用到这个字词的时候,我们在读到这个字词的时候,脑海中往往会浮现运用了这些意向和字词的诗词,于是我们就不再是读一篇诗词,而是将所有类似的情感调动起来。 另外这本书的装帧也不错,封面很淡雅,书签也很精美,看着挺舒服的。

《迦陵谈词》读后感(篇十三)

学习诗词是中国人自小必备的功课。还记得许多人在夸奖小孩天资聪颖时,会说:这个孩子X岁时就能背多少首古诗了!而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本上,诗词也占了大头。由此可见,古诗词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中国孩子从小背诗,学诗,尽管因年纪尚小,没有人生阅历,并不能理解诗中含义,却仍对一些名句朗朗上口。直到长大,我才慢慢明白,小时候学习的古诗词,也一直在培养熟记它之人的秉性。

本书装帧典雅而美丽

迦陵说,“联想”是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一种普遍作用。确实如此,如书中第一篇所提到的晏殊蝶恋花一词中的诗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诗,在我已二十过半的时候,我才稍稍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描述人生沧桑的含义,而不仅是写秋景。仅试想,诗人登上高楼,看见秋风将绿叶吹落,月色下,人世静悄,他向前看,看见夜幕的边缘。也许回过头,是夏日的繁华与躁动,人年轻时如郁郁葱葱的树木,长满翠绿的叶子。可岁月让人迎来秋天,当秋风来临,树木褪去树叶,一切归于平淡,显露出人的本真。恍然人的一生,终将慢慢归于岑寂,化繁为简,返璞归真。

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前人就已领会到了人世的变化,并借用秋景来抒发见解。而这些前人留下的诗词,则跨越了时间与空间,将当时心境馈赠于我们。这让我十分感动,愈发觉得学习诗词是必要的。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通过此书,重拾对诗词的热爱,从诗词中获得思考与安慰。

《迦陵谈词》读后感(篇十四)

记得小时候有个宋词的小册子,课间或者放学后会自己慢慢读,然后逐字逐句去记忆。在当时,很多词句是不懂的,只觉得华丽。也是叶教授所说的:“词在初起时,只不过是供人在歌筵里席之间演唱的乐曲而已,用一些华美的辞藻,写成香艳的歌曲交给妖娆的歌姬酒女们去吟唱,根本谈不上个人一己的情志之抒写”。 本书中的架构和内容在我看来更像是论文集,作者对王国维很是敬佩,因此在书中多处提到,最后也以他的浣溪沙作为结尾,表达了自己的悲叹。我想这也是我们读词、赏词的最大收获。一首词,即便是理性之词人,也会表达出蕴含自己心灵、甚至是一生的经历和感受凝聚而成的一种感情,然后不同的读者们读到它,触发了各自的联想和情感,这种情感上的联结诗人已经无法感知,但是这种感应和触动在读者心里是独一无二的,不光是词,所有的作品都是这样,因为读者读到它,由此产生了新的感受,这部作品从此就有了生命。如同作者所说的,“这应该也就是一切一说您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标题的由来是因为想起来当初考研专业课中有一本书提到了黄庭坚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 本书对温韦冯李四家词进行了对比,也对晏殊的词做了赏析,字词上的相似却是完全不同的意义,也无法被一事一物所拘束。词——作为一种很personal的艺术—— 被创作出来,又被不同的读者读到——再次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从而诞生出了新的生命,生生不已。 以书中最后这首词结尾,读到它的你,虽然是与我不同的情感,it doesn't matter,bec certain things live forever.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迦陵谈词》读后感(篇十五)

阅读古诗词,就是和古人对话的过程。 不过双方用的语言不同,我们是标准普通话,他们是长安和汴梁官话。发音不同还是小事,关键是字意发生了巨大变化。 语意变化还有脉络可寻,更麻烦的是,有的字句你追踪觅迹都找不到正主儿。 比如,但使龙城飞将在,这位龙城飞将是何许人也?是李广,还是卫青? 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你能想到,这个落霞可能不是指夕阳下的彩云,而是指水边的小鸟吗? 再然而,这些名词的指代也还好说,明明看起来是一组名词排列而成的句子,它怎么就寄托了心志,蕴含了情感? 读一首古诗词,别人都说它很美、很好,我就是欣赏不来,怎么办? 别急,有人能为你搭起一座理解和欣赏的桥梁。 或者说,这样的摆渡人很多。但我想,在这个年代,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我要说的叶嘉莹先生。 我对叶先生的初识,是几年前为孩子买的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叶先生选编的。 而真正产生读她作品的念头,是读她的弟子黄晓丹所写的《诗人十四个》。 所以,现在我打开了《迦陵谈词:叶嘉莹品最美古词》。 这本书里共6篇文章,叶先生品读了6位唐宋词人和他们的词,以及王国维的一首词和以词论人生境界的一篇文。 和引起我阅读此类书籍兴趣的黄晓丹作品相比,黄的情绪投入多,主观性更强,分析更深入和细致;而叶作更客观或者说达观,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叶先生认为,所谓诗词,是作者把情感寄托于景物,形之于文字;读者通过这些景物,品味出情感。读者品出的,未必是作者本意,肯定有自己的发挥,这理所当然。但一味强调个人理解的主观性,根本不考虑作者的寄托,也失之偏颇。 所以,她分析解读温庭筠词时,一方面批评有些古人,强以为温词寄托了兴喻褒贬,其实是人为赋予了温词本没有的东西;另一方面,引证古人今人的评价,并结合生活体验,提出自己的理解,并表示这也只是个人一得之见。 在这种比较中,我深深体会到大家风范、温婉气质和深厚涵养。读叶先生的品读文字,如沐春风。 只不过,读这本书要慢慢品,细细读。因为先生用语省简,言浅意深,需要仔细体会;因为有两篇是文言文,虽然先生认为用语浅白,但对普通阅者来说,也得一字一字抠。 但无论如何,能借此品味古词妙处,总是一件幸事,对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