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疼痛的真相》读后感摘抄

《疼痛的真相》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1 06:15:27
《疼痛的真相》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5-21 06:15:27   小编:

《疼痛的真相》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作者通过揭示疼痛的本质,引发了对疼痛的思考。疼痛不仅是身体上的感觉,更是一种心灵的折磨。文章提醒人们要关注身心健康,寻找缓解疼痛的方法。读完后,我深深地意识到了疼痛对人类的影响,也更加珍惜健康的身体。

《疼痛的真相》读后感(篇一)

年纪轻轻的,因为总是雨天腰痛读的这本书。没啥医学基础,一开始看见术语还会头晕,但是作者都解释得很清楚,完全不会理解困难,翻译风格也蛮风趣。

里面提了蛮多非主流疗法的,浅试了下其中的正念疗法很神奇,反正对我自己是有感觉腰不那么痛了。这本书也让本医学小白改变了很多对身体的观念,总的来说是超出预期的一本书。

《疼痛的真相》读后感(篇二)

疼痛啊疼痛,我以为你是身体组织的完全传达者呢,原来你小子有这么多自己的小九九?!人家身体只跟你说了7,你竟然跟我说10!好吧,看在你算是为了我好的份上,原谅你吧!哎等等!怎么还加还加,太多啦太多啦,我受不了啦!

不读这本书,我将继续自己对疼痛想当然的理解,而那些理解看上去又是如此的科学。但原来,疼痛的机制不是那么简单的反射,而是大脑在中间有充分的加工空间。一时间,不知在疼痛欲裂时,是该庆幸原来身体组织可能问题不严重,还是该气愤大脑为何要加这般额外的黑暗于我。

好消息是,我们可以欺骗大脑,也可以训练大脑,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真的减轻疼痛。哪怕作者说的疼痛研究还有许多在玄学领域边缘徘徊,我愿意相信,也愿意尝试,一是这是承受疼痛的主体唯一能做的,二是这些努力即使不能减轻疼痛也是有益健康的,三是万一呢?

《疼痛的真相》读后感(篇三)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 “疼痛”是病理反应,就算我一直对安慰剂效应,心理疗愈等等内容感兴趣,也从来没有把这些更务虚的内容跟疼痛联系在一起过,“疼痛”在我的认知里一直是“务实”的。 所以这本书当然是大开了我的眼界。我也是第一次在头脑里构建起了物理反馈在很大程度上是意识对信息的反馈这件事情,从这个角度出发,以前我疑惑或者说好奇的很多事情从这个角度都可以有解释,比如试图清醒梦时候思绪通过脚尖手臂时候的小电流酥麻,比如书里面提到的针灸,甚至巫蛊之术… 这就是这本书对我来说的一些问题。书名叫疼痛的真相,内容的引入也确实是作者由自己儿时的一次受伤开始,不过书的后一半内容更多时候不是在说“疼痛”,更像是在说“感知”,这可能是翻译的原因,我没去看原书不得而知,不过这部分内容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单一论点不能证实也不能证虚的境地。 好在作者也确实并没有在这部分内容停留太久,应该也是经过了一些取舍又回到传统意义的治疗方案上来,这点又明智又可惜。明智在及时止住,否则跟本书主题就离得太远,可惜在起了个头又没继续深入,挠的我难受,我还真的挺想看这条线索上能挖出什么东西来。 然后就是另一个可惜,作为一本医学科普书,案例乍一看很多,不过更多还是作为内容解释的举例,对于可参考的现实案例的列举,对我来说还是太少了。 不过,作为一个完全拓宽我知识边界的书来说,值得一个满分。

《疼痛的真相》读后感(篇四)

「了解了关于同理心的诸多知识,我们现在来到了一个关键的思考时刻。体会他人的疼痛能让我们很好地学会避免自身遭受疼痛,也对发展健康的社交关系很重要。但是——这个转折很重要——体会到他人的疼痛并不一定会让你为别人的痛苦做些什么。事实上,它还可能起到反作用。如果我们对某人的疼痛共情并自以为这就是善良,这种自我满足感很可能构成“成就”的假象,而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做任何实际的事。同时,如果看见某人的疼病让我们感到痛苦、焦虑和压抑,我们大概就会更关注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去帮助别人。解决这个明显矛盾的关键在于,我们要保持体会他人疼痛的能力,但应当持一种更超然的态度。当受试者被要求专注自身、感受他人的疼痛时,他们会降低帮助他人的可能性,这不无道理,因为看见疼痛最终导向的是自我保护。但如果受试者专注于为他人着想(例如,训练自己的同理心并学会付出实际行动去减轻他人的痛苦),他们就更有可能将自己的共情转化为善良的举动。因他人遭受苦难而痛苦不是坏事,不论他们就在你面前还是在地球的另一边,但真正有意义的应该是我们为缓解他人疼痛而做出的努力。我们应该后退一步,给我们的大脑一些休息和思索的空间,并找到伸出援手的方法。当我们照料疼痛者时,我们应当用心,如果疼痛者认为我们有同理心、友善,实际上更能缓解他们的痛苦。你我是他们的好友、配偶、护士、医生和关怀者,而不是机器。我们的人性如果由智慧和爱意承载,将成为一剂有效的良药。」

《疼痛的真相》读后感(篇五)

非常好的医疗健康科普书,理论很扎实,案例很生动,科研材料也很新,对大众准确全面认识疼痛生理-心理-社会机制很有助益。 从生理层面讲,疼痛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而不是大众常识中的简单伤害反馈。几个印象深刻的地方:无痛患者往往活不过成年;Nav1.7受体作为外界与感觉体系的大门为后续止痛药研发打下基础;真正缓解疼痛感的是体内内源性阿片,而不是肾上腺素。 从心理层面讲,催眠或者心理治疗(乃至求神拜佛、街头占卜),不只是安慰剂,可以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安慰剂能改变大脑,增加阿片类物质分泌,可见信心和预期,对止痛影响很大;大脑遵循预测加工理论,根据信息输入不断改变预测,不要困在固定情感和思维模式中,实际上也是对贝叶斯理论的一种实践;疼痛与愉悦在大脑区域中是有重叠区域的。 从社会层面讲,前扣带皮层是专注个人利益的区域,判断我们是否经历的痛苦,同时也会观察评价他人的痛苦程度;最成功的动员是个人的苦难而非群体的符号;生理性疼痛与社会性疼痛紧密相关,生理性痛阈越低的的人往往受到社会排斥时产生更大痛苦;社会因素更复杂也更主观,没有生理机制那么有规律可寻;合作合唱、团队行为、大笑是很好的止痛剂;社会性疼痛的关键是不公平,特别是现代社会压力丛林下互联网戾气很重,某种意义上互联网也成了治疗孤独焦虑等现代病的一个出口;少数族群的痛阈会更低;对持续性疼痛有三种解决方式:调整(改变身体、思想和环境,让大脑感受到安全,比如健康呼吸、温和长期运动、提高睡眠质量)、可视化(类似拉玛钱德朗“盒子疗法”治疗幻肢疼痛)、教育(科普现代疼痛理念,特别是医生群体,要打破医疗学科壁垒、打破制药势力垄断、打破疼痛认知误解)。 这本好书看完后,可以继续看《疼痛的故事》。

《疼痛的真相》读后感(篇六)

继续学习身心病学,这本书剖析了疼痛的定义、产生方式与特性,并结合了很多实证研究来告诉人们如何正确认识它。

首先,疼痛是一种受心理-生理-社会的不同程度制约的个人心理感受(同一种刺激不同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其次,疼痛具有记忆性(想想受过伤的地方我们总会下意识避免它再次受到伤害);

最后,疼痛由大脑操控,它会幻想他人的疼痛(共情的表现)也会提前预支自己的疼痛,甚至还会为了保护机体而骗人。

全书围绕的核心内容就是“神经可塑性“这个关键,人的大脑神经实在伟大,已有足够的研究表明以下真相:

1.生物在丰富环境下大脑发育会更成熟,体积及重量都会有所改变;

2.神经会自己建构类巴甫洛夫学说的熟悉联结(快乐-人事物、痛苦-人事物等);

3.大脑操控着我们大部份器官的活动,甚至还会反过来影响它们。

为什么安慰剂真的能够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

为什么痛苦只是被人看见就能得到缓解?

为什么和朋友与爱的人在一起我们就能释放压力?

为什么一句话或一个行为就能产生力量?

……

心理、生理与社会的三重奏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一切,只有了解它们的真相并不断地与自己对话,我们才能明白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

《疼痛的真相》读后感(篇七)

阅读写作技巧丰富的科普作品是一种享受,但是从目录中一眼看不出书籍结构,对于没有时间一口气读完全书的人来说也算一种折磨。因此只能一章一章做个记录。

全书核心概括为:

一、到底什么是疼痛?

莱曼用个人经历中对疼痛感觉的现象穿起了一整章的内容。但是他的记忆是否靠谱呢(手动狗头) 1.疼痛的假象:疼痛是感觉,用于衡量组织损伤程度

1.1 人体有一条痛觉中枢,传导途径是“笛卡尔火旁男孩-松果体铃铛”升级版本“伤害感受信号传播途径”

1.2 有伤害=有疼痛(皮肤损伤一定会痛、铁钉穿过脚趾缝不会痛)

1.3急性/慢性疼痛一样

2. 疼痛的真相: 疼痛是保卫系统

2.1 痛觉的门控理论--升级:大脑查收信号后“制造了”痛觉,即痛觉产生于高级中枢脑。

也不存在单一痛觉中枢,而是有一个司令部

2.2 有危险就会有疼痛,甚至不在意识控制范围内(eg1鹅卵石没多大伤害:不痛;铁鱼钩被盖住了:好痛!)(eg2战时vs战后,人们对机械外伤的疼痛感受不同)

2.3 疼痛有记忆。感受到威胁不安全+过度保护可能是持续性疼痛的根源。

《疼痛的真相》读后感(篇八)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的期望值没那么高——因为以往很多的阅读经验里,翻译过来的科普类的书籍,有点难读懂。

但是这本不一样,开头作者拿自己的疼痛做例子,风趣幽默,我一下子就看进去了。每一节都有很多故事,方便读者理解疼痛的真相。看到第92页的时候,我还被猝不及防的“鸡汤”感动了一下。可以看出,见到过那么多种疼痛,作者很诚恳,希望大家能掌握科学的知识,调整大脑和心态,因为很多疼痛是可以自我改善缓解的!我感受到了“医者仁心”这个词的涵义。

这碗鸡汤我干了

书里面还提到了很多有点类似心理学的知识,比如安慰剂效应、剥离诱导暗示,我之前有在其他渠道了解过;有些缓解疼痛的知识则让我确信了以往做法的正确性,比如运动、比如友情;还有些知识其实不止用于治疗,还有社交方面的意义:比如使用焦虑、负面的言论,就具有反安慰剂效应;总是不融入社会,容易引发“社会性疼痛“;疼痛被鼓励,有时候有社会文化的因素。

友情魔力赛吗啡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很多疼痛是可以自我训练改变的!所以,继续健康积极地生活吧!

《疼痛的真相》读后感(篇九)

人生在世,疼痛可以避免。 五星推荐每个人读《疼痛的真相》,预防和减少疼痛,就从今天开始了! 一切都得从我受伤的手腕开始说起。 从几个月前发现自己手腕存在TFCC损伤后,我就开始戴护具。我每天坚持,只在洗澡时才会脱下护具,洗完澡就又马上再戴上。 就这样过了好几个月,我逐渐感到手腕灵活度开始恢复。之前我手掌翻转时会觉得很痛而且有弹响,现在却可以了。我开始试着脱下护具,但是只要一脱下,我就会感到隐约传来疼痛,于是我还是“认命”,觉得时候未到,又赶紧戴上。 直到最近,我开始嫌麻烦,晚上洗澡后开始戴一个更简单的护具。多简单呢?这个护具就是个普通的护腕,一圈绕住手腕的布,戴上就像戴了一条很宽的手链。后来又有一天,我晚上实在不想再戴东西了,于是决定试试不戴护腕行不行。 不行。我躺在床上,即使一动不动,手腕也开始疼。最后我受不了了,起来又把护腕戴上才睡下了。我一边戴一边觉得闷:晚上睡觉我又不动手,护腕能起啥作用?我戴上护腕之后,我看着自己的手腕,觉得很泄气,不知道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就在我仔细端详自己的手腕时,我突然意识到了哪里不对劲。 不对。戴护腕的几个月时间里,我瘦了10斤,这是一个不可调节松紧的护腕。现在,它就这样松松垮垮地戴在我的手上,早已不能发挥任何固定作用。那为什么?我真的感觉到一戴上这个护腕,我手腕的疼痛就会消失? 我想起来曾经听说过有本书叫《疼痛的真相》,马上在微信读书找来看。 果然! 疼痛不是大脑感受到的,而就是大脑产生的;损伤不一定会疼,疼也不一定就有损伤。 疼痛是机体的保护机制,而不是伤害机制。很多人在损伤痊愈后依然会感到疼痛,这是大脑对再次损伤发出了预防性疼痛信号。你受伤了,痛了一次,大脑记住了;下次即使你没受伤,只是碰到了同样的部位,大脑就警铃大作,先给你点疼痛让你不要乱动。 …… 《疼痛的真相》揭露了即使是医学专业人士也不熟知的疼痛的产生、发展和消除的真相:疼痛是人体的保护机制;疼痛不是大脑感知的,它就是大脑产生的。换言之,只要大脑觉得你“可能”会受伤,你就会疼;反之,只要大脑觉得你安全或是被比疼痛更重要的事抓住了注意力,你即使受伤了也不会觉得痛。 这并不是说疼痛是你凭空想象出来的,你在装。恰恰相反,你感受到的每一次疼痛,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是真实存在的。而《疼痛的真相》就是告诉你,为什么和损伤无关的疼痛也是“真实”的,同时,我们如何可以利用疼痛产生的机制,通过无创的非药物的简单方法预防、减轻,甚至消除疼痛。 五星推荐给每一个人。

《疼痛的真相》读后感(篇十)

人生在世,疼痛可以避免。 五星推荐每个人读《疼痛的真相》,预防和减少疼痛,就从今天开始了! 一切都得从我受伤的手腕开始说起。 从几个月前发现自己手腕存在TFCC损伤后,我就开始戴护具。我每天坚持,只在洗澡时才会脱下护具,洗完澡就又马上再戴上。 就这样过了好几个月,我逐渐感到手腕灵活度开始恢复。之前我手掌翻转时会觉得很痛而且有弹响,现在却可以了。我开始试着脱下护具,但是只要一脱下,我就会感到隐约传来疼痛,于是我还是“认命”,觉得时候未到,又赶紧戴上。 直到最近,我开始嫌麻烦,晚上洗澡后开始戴一个更简单的护具。多简单呢?这个护具就是个普通的护腕,一圈绕住手腕的布,戴上就像戴了一条很宽的手链。后来又有一天,我晚上实在不想再戴东西了,于是决定试试不戴护腕行不行。 不行。我躺在床上,即使一动不动,手腕也开始疼。最后我受不了了,起来又把护腕戴上才睡下了。我一边戴一边觉得闷:晚上睡觉我又不动手,护腕能起啥作用?我戴上护腕之后,我看着自己的手腕,觉得很泄气,不知道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就在我仔细端详自己的手腕时,我突然意识到了哪里不对劲。 不对。戴护腕的几个月时间里,我瘦了10斤,这是一个不可调节松紧的护腕。现在,它就这样松松垮垮地戴在我的手上,早已不能发挥任何固定作用。那为什么?我真的感觉到一戴上这个护腕,我手腕的疼痛就会消失? 我想起来曾经听说过有本书叫《疼痛的真相》,马上在微信读书找来看。 果然! 疼痛不是大脑感受到的,而就是大脑产生的;损伤不一定会疼,疼也不一定就有损伤。 疼痛是机体的保护机制,而不是伤害机制。很多人在损伤痊愈后依然会感到疼痛,这是大脑对再次损伤发出了预防性疼痛信号。你受伤了,痛了一次,大脑记住了;下次即使你没受伤,只是碰到了同样的部位,大脑就警铃大作,先给你点疼痛让你不要乱动。 …… 《疼痛的真相》揭露了即使是医学专业人士也不熟知的疼痛的产生、发展和消除的真相:疼痛是人体的保护机制;疼痛不是大脑感知的,它就是大脑产生的。换言之,只要大脑觉得你“可能”会受伤,你就会疼;反之,只要大脑觉得你安全或是被比疼痛更重要的事抓住了注意力,你即使受伤了也不会觉得痛。 这并不是说疼痛是你凭空想象出来的,你在装。恰恰相反,你感受到的每一次疼痛,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是真实存在的。而《疼痛的真相》就是告诉你,为什么和损伤无关的疼痛也是“真实”的,同时,我们如何可以利用疼痛产生的机制,通过无创的非药物的简单方法预防、减轻,甚至消除疼痛。 五星推荐给每一个人。

《疼痛的真相》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读完了莱曼著的《疼痛的真相》一书。比较好看。 这本书不算厚,正文部分也就一百八十多页。书中只有一丁点关于疼痛的生理学或分子生物学介绍,对止痛药的讲解也非常少,主要讨论的是缺乏生理损伤的慢性疼痛来源及相应的非医学性治疗建议。 全书一开始先介绍了疼痛的认知性特质。传统理论假设疼痛来自对损伤的反应。作者指出,有的病例,患者其实没有受到任何物理损伤,只是以为自己受了重伤,便感受到极其剧烈的疼痛;而有的病例,患者明明受伤,却在发现伤情前没有感受到疼痛,或只感受到了轻微疼痛,但在察觉伤情后立即转为剧痛。作者的结论是,疼痛并不是对损伤情况的客观反映,而是大脑综合了所见、所感、所忆和身体提供的化学信号后加工得到的一种“结论”。 举个小例子,新冠不是呼吸道疾病嘛,为什么这么多人得了新冠后会出现肌肉痛呢?这是因为身体在对抗感染时分泌了很多“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在身体里乱转,大脑在监测全身的化学信号时,可能就会发现,身上某些肌肉,甚至全身肌肉,细胞因子数量超标了。细胞因子数量什么时候会超标?往往是在肌肉拉扭伤的时候,所以大脑认为这些肌肉出现了拉扭伤,并以痛觉提醒我们注意。我个人在感染后的某一天就出现了明显的上背部疼痛,痛感与拉扭伤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肌肉其实没有拉扭伤,所以拉伸也是白费。 书中的这个部分包括了很多有趣的案例,比如无痛症。有人天生不会感受到疼痛。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爽?但其实,如果没有经过有效的治疗,无痛症患者很难活过三十岁。有的无痛症患者会毫不介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并在很小的时候把自己作死;有的患者通过理性认识到身体应该保护,但这意味着患者需要时时刻刻检查自己有没有受伤,但有些损伤,比如长久维持一个姿势造成的肌肉损伤和骨损伤,在没有不适感时很难通过外在的自我检查发现,所以年纪轻轻就出现严重的骨骼老化,并因此而死;还有的患者,则因没完没了地自我检查而死于精神压力。 对于比较关心医学知识的人来说,无痛症可能是比较熟悉的问题了。但这本书的特点是非常新,涉及了一些全新的文献。比如作者提到,2019年,专家们确诊了一位无痛症患者。但令人惊讶的是,她已经七十岁了!从没有人听说过未经治疗就能活到那么大的无痛症患者。在2021年,患者接受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者发现,患者有一个FAAH基因突变,这赋予了患者强大的伤口愈合能力。无痛基因加上伤口愈合基因,这个组合真让人惊讶。 当然,无痛症只是作者谈到的一个小八卦。作者想说的重点是,很多研究认为,大多数慢性疼痛患者已经没有了值得一提的肢体损伤,所以针对肢体损伤的疗法对这些患者无效。由于耐药性的存在,药物止痛对慢性疼痛的效果也不怎么样。很多研究认为,这些患者没有损伤了还在痛,是因为大脑强大的可塑性使得它在综合信息时出现了一种判断失误,以为相应部位正在受损伤,这就好像得了新冠而以为身体出现肌肉损伤一样。 俗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想治疗这种疼痛,还应反向运用大脑的可塑性。作者大量介绍了非循证药物疗法对慢性疼痛的强大疗效,包括运动、社交、简单工作(比如织毛衣)、催眠、正念、替代医学带来的安慰剂疗法等。 整本书思路清晰,观点很有参考价值,操作性还很强。有个小缺点是后半本有点重复、唠叨。如果重新组织一下,应该可以节约不少篇幅。但作者是医学家,不是文学家,我们也不必太苛求完美了。

《疼痛的真相》读后感(篇十二)

强烈安利!看这本书之前还以为,疼痛本身是生理上的,组织上的损伤。我以前还问别人,为什么伤心的时候不会心痛,真的是生理上的那种疼,疼得无法呼吸,去医院检查也没有毛病。看了书才明白,原来心痛本身是我大脑的一种想象,因为它知道我现在很伤心,所以创造出了这种幻觉,告诉我我现在处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当中,告诉我我现在应该开始保护自己,革除那些让我心痛的因素。

疼痛不是伤情的凭证,疼痛是身体的保卫者,没有大脑,就没有疼痛。因此疼痛的社会性因素是很大的,我不禁思考,女生比男生更怕疼,是否也是社会几千年来塑造的谎言?因为男孩被教育要忍耐,而战功和伤疤是男人最好的勋章,但女性也有刘胡兰这样的义士。只能说,身体素质不行或许是生理结构上的差异,但大脑塑造出的幻觉却是凭空造出的想象,这样下去就很容易陷入一个confirmation bias和自证预言。

我以前痛经的时候也会对自己说,这是没有办法的,而且我越思考,我就越痛。还有吃布洛芬,吃下布洛芬,一下子所有的病痛都消失了,这种感觉不知道会不会有安慰剂的成分在。但当我切实体会身体中的疼痛,它虽然存在,但我的心绪变得更平和了。面对疼痛,不要对抗它,接纳它,观察你的身体,观察你身体中流淌的河流和一座座山脉,它会变得没有那么难以忍受。虽然这确实是生理上一个激素的改变带来的让整个人很不舒服的症状(毕竟这种事,在女生第一次体会的时候,她并不知道会痛成这个样子,真的非常非常想让人生重来算了),但了解疼痛的真相,或许能让我们用另一个角度去思索它。

书中举了一些天生没有痛觉的人的例子,导致他们早早地死去,因为没有痛觉,所以只能时不时地查看自己有没有受伤,一辈子活在小心翼翼的生活当中,以前痛的时候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生下来受苦,但或许这就是我们长寿的秘诀,是痛觉让我们在危险中更好地保护自己。

安慰剂理论和预期加工模型方面值得深思(突然有《你一生的故事》那味儿了),

里面关于运动的见解也很有意思,看完真的要多运动了!

还学到的就是!!!冥想、正念、催眠真的有用,真的是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不是),除了一些人生意外(车祸,重大创伤),很多生理上的病的根源还是心病,因为“疼痛的现代理解告诉我们,不要把疼痛当成人的标签,也不要把人当成只是由受体和神经组成的无生命体,而是将人当作人本身。”

《疼痛的真相》读后感(篇十三)

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好姨妈痛,于是我就一边在地板上滚来滚去一边读这本书。

这本书跟绝大多数科普不太一样。作者并没有打算就疼痛做深入、完整和全面的科普。诚如作者所说,疼痛的研究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神经学研究。我在其他的神经学科普里也读到过人类在这条路上钻过的无数个死胡同。可以说科学在理解疼痛上终于看见了一点亮光,但摆在面前的仍然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绝不像笛卡尔提出的“火焰粒子从火中跳出,接触脚趾,信号向上沿脊髓传递,直到大脑中的一个小铃铛响起并说,‘哎哟。疼’”那么简单。 而我们对大脑的理解往往又依赖于fMRI这个新武器,但问题是这个武器虽然让我们可以直观地窥见大脑里活跃的部分,但在如何解读fMRI记录到的关于大脑活跃的数据才是对的这件事上,人类基本上还是在连蒙带猜。(参见 马修·科布Matthew Cobb的科普《大脑传》)

事情过于复杂,而疼痛难免,因此,作者放弃了对疼痛做深入、完整和全面的科普——这会让本来不头痛的普通读者也开始头痛。作者在这本书里做了三件事,因为这三件事最有助于困于疼痛的人找到跟他们的疼痛共存的方法、甚至减缓他们的疼痛。

第一件事是介绍生物-心理-社会疼痛模式、来解释疼痛的发生。

第二件事是打破大众对一些用来缓解疼痛的“非常规方法”的科学偏见。

第三件事是给出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以缓解疼痛的具体建议。

这种抓大放小让这本书变得非常“读者友好”,作者没有像大学里的老学究一样非得把艰深的神经学原理塞进你的喉咙里,而是从“疼痛的人”和“无痛的人”的真实故事入手,来给我们解释疼痛的发生和疼痛的应对方法。他之所以能这么“读者友好”应该是因为他自己也曾经长时间是一个疼痛的人,其中的很多疼痛来自于职业压力——作者是一位医生,经常要上大夜班、处理生死存亡事件、亚历山大,这让他得了肠易激综合征。我相信大部分因为困于疼痛而翻开这本书的人应该也很清楚他们的疼痛——不管是头痛、腰痛、颈椎痛还是哪里痛——大部分都是搬砖和生活的压力带来的,如果天降一个矿肯定哪里都不痛了。我们对疼痛发生不仅仅是因为机体损伤其实是有所认知的,只不过我们不知道描述这种真相的专业词语,比如“生物-心理-社会疼痛模式”——说直白点就是,你疼是因为身体有毛病-心理压力-穷/社会地位低/没朋友/世界对你很不好等等导致的社会压力共同导致的,就这是为啥你光往医院跑死活查不出来哪有问题——医生只负责机体的部分,并不能用“整体医疗”的理念把人面临的社会和心理问题也考虑进去。

正因为作者也是一个医生,所以他跟我一样,在听说催眠可以治疗他的疼痛时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觉得又有一个江湖骗子来骗钱了。但事实是他将信将疑地尝试了催眠疗法,并且读了关于这个领域的大量实证研究,然后他的肠易激综合征,好了。作者意识到,也有很多像他一样的疼痛的人——比如我——对这些实证上有效的“非常规方法”抱有科学偏见,所以这本书其实一直在帮助读者打破这样的偏见——并且是用科学的方法。其实一旦接受了“生物-心理-社会疼痛模式”,为什么催眠、安慰剂效应之类的“伪科学”疗法有效就不言自明了——既然疼痛是大脑而非身体的产物,那么只要能骗过大脑、让大脑相信我们很安全、没有收到伤害,那么它就不会疯狂地发出疼痛信号让我们明明没啥毛病却疼得不行了。最有力的例子就是幻肢问题——机体已经不存在了,然而神经可塑性让大脑觉得它还在疼。

一旦我们接受了“生物-心理-社会疼痛模式”,并放下科学偏见之后,要处理疼痛就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务了。作者在最后一章“疼痛革命”中向我们介绍了处理疼痛的两种路径。第一种是任何人都可以自我治疗的方法:比如深呼吸、正念,比如通过改善自己的睡眠、饮食、运动来帮助身体减少炎症、从而安抚免疫系统、安抚大脑、最终缓解疼痛。第二种就是值得期待的“革命性”止疼办法了,比如用虚拟现实技术来直接欺骗大脑。根据作者介绍的实证研究,VR的这种应用终于有了比VR AV更伟大的社会意义(狗头)。

《疼痛的真相》读后感(篇十四)

如何止痛—读《疼痛的真相》

疼痛与人生相伴,要么外伤,要么情痛,要么内病,从年轻到年老,疼痛总是会干扰我们正常生活,因此,了解疼痛的真相,有效的化解疼痛,对生活就变得很重要。

作者认为,疼痛是由大脑控制的,是由大脑创造的。以外伤为例,受伤了,我们会感觉到疼,那是因为神经把伤痛由伤口处传到了大脑,大脑又有很多区域,负责感受这种信号,让人体产生对应的反应。那问题来了,如果有了伤口,神经通路有了问题,大脑接收不到这种信号,伤者就不会感到疼痛,或者有信号传递到大脑,大脑的感知系统出了问题,产生错误解读,那疼痛的感觉也会变形。同样道理,如果没有伤口,神经却产生了让大脑疼痛的信号,我们一样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因此,疼痛是受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不同制约的一种感受,并不能用来直接衡量伤情,也不能直接判断组织是否损伤,他并非感官或情感任意系统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情感、感觉与思考的完美结合。由此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身体没有生理疾病,人体却感觉到不舒服,有疼痛感,这属于社会性疾病,属于癔症,因为无论用什么仪器,都无法测量出来问题所在,找不到生理病因。还有就是本来伤口不严重,但由于紧张和恐惧,或者认为很痛,结果就真的很痛。疼痛也有记忆力,伤口好了,神经却还保留了这种记忆,也就客观造成了虽然伤痛痊愈,但人体还是会感到不舒服的情况。疼痛是人体的保护者。遇到了危险的时候,人体意识到疼痛,就会采取措施,避免伤口继续恶化。有人没有痛觉,结果活不长,因为无法感知,就无法停止被伤害行为,人体最终就承受不住了。

如何止痛呢?

分散注意力可以止痛。既然疼痛是一种感受,那这种感受和疼痛的源头之间就未必是正向因果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感受,来让疼痛减轻。因此,作者认为,对持续性疼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一定是药物,疼痛可以被意志力控制,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分散注意力,疼痛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缓解。而相反,如果不能有效分散注意力,总是担心会很疼,而且认为一定会疼,那可能就真的变得很疼。前面提到过,疼痛是一种自我保护,当你认为很疼的时候,大脑就会认为真的会很疼,就会发出更加疼痛的号,提醒人体做好应急准备。作者说,通过催眠可以减轻疼痛,催眠并不神奇,就是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去关注某一件事,从而减少对其他事务的关注,比如把精力放在对呼吸的关注上,这样其他事情就不在注意范围内了,那疼痛自然会得到缓解。比如我们开车,当熟练驾驶时,注意力会被某种思绪吸引过去,就可以忽略了自己在开车,是同样的道理。

安慰剂可以帮助大脑控制疼痛。医学上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就是骗术和庸医对治疗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在《勾勒姆医生》那本书里,作者就讲过这样的事情。他讲了很多案例,要么是年轻的医生,要么是骗子,要么是没有用的药物,这些和专业的医生用专业的治疗效果比,竟然也有明显的作用。甚至不具备行医资格的人,在某个医院工作,竟然很难被发现。也许我们会怀疑医疗科学的治疗效果,而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人类对身体本身的了解非常有限,现在我们认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也许只是针对局部有效,从整个人体系统上来看,未必会有效,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现在知道的并不多。因此,所谓科学的治疗和非科学的治疗之间,就很难清楚的被说明哪个更有效。而即便是非科学的方法,只要医生让患者相信,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患者如果真的相信了,大脑就会得到改变,就会释放出积极的信号,这些信号可以改变大脑神经元的某些链接,会产生更加积极的信号,就会真的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由此引发另一个问题,就是治疗有一种预期效应,如果我们预期效果比较好,身体还没恢复,这就有了冲突和矛盾,为了缓解这种矛盾,身体会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于患者来讲,如果自己有积极的心态,不怕疼痛,疼痛感可能就会减轻。由此可见,情绪和心态,对减轻疼痛感非常有帮助。对医生而言,就更需要多一些人文关怀,情绪和态度上,给病人更多的信心,让病人感受到温暖,对治疗效果就会更有效。因此,韩启德院士认为,医学是有温度的,做医生要更多的从责任和人文方面,多关注多学习。

积极的社会交往对缓解疼痛比药物可能更有效。不同文化对痛苦的态度大相径庭,比如城里人比农村人对疼痛更敏感,以前在农村干粗活时,手上划个口子根本不当回事,现在就不行,感到很疼,各种清洗和包扎,感觉人体抵抗疼痛能力在下降。战场上的士兵正在冲锋的时候,即便受了伤,也没有感觉,等到停下来,发现受伤,才开始感到疼痛。不同区域和不同文化的人对疼痛感觉差距就更大,在非洲等地,受了伤没有任何止痛或麻醉的情况下,就进行简单手术,这在发达地区比,是无法想象的。总之,疼痛似乎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绝对的和主观感受有关。因此,作者认为,我们无力掌控万物,但我们可以学着掌握自己对万物的反应,比如同样的受伤,为什么有的人没觉得有多痛,我们学一学,可能就没那么痛了。接受现状和期待未来,都会缓解疼痛。作者提到的认知疗法,就是通过重构患者的认知减轻疼痛。如果一味的抱怨或逃避,不仅不会改变现实,还会增加疼痛感。而接受现实,主动的迎接挑战,内心的坦然可能会让疼痛感消失。作者多次提到积极的社会社交,通过交往,建立和谐互动的关系,相互关心和慰问,分享相关信息和心得体会,温暖彼此,会让心情放松,会让不良情绪化解。人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也会让我们更好的避免别人身上的疼痛在自己身上重现。总是,多交朋友,多参加社会活动,对缓解疼痛很有帮助。

运动可以减轻疼痛感。人体就是在受大脑控制,大脑认为哪里有损伤哪里就有疼痛。我们不是在控制大脑,而是大脑在控制人体。我们并不清楚大脑是如何思考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这些都还是个谜。疼痛是如何传递和感知的,我们知道的也并不多。也许,身体和世界都是大脑创造出来的。作者认为,人的整个身体就是一个幻影大脑,为了生存,把它造出来,这种形象和实际肉体是两回。患肢疼痛某种意义上就是身体形象并扭曲的结果。而运动有可能是最佳的缓解疼痛的方法。通过运动,让我们感觉到身体逐步再恢复活力和健康,让我们对身体产生更多的信心,这样的认知,会让大脑重新构建我们的身体,会激发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对缓解疼痛产生非常好的效果。作者提出了三个方法,一是调整,让大脑感到安全,没有猜疑和恐惧,没有不安全感,反而内心发出的都是积极的信息,对未来充满信心,生活充满安全感,这样会极大改善症状。二是可视化,看到现实的一切,让这些更真实,更有画面感,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认知,三是接受教育,所谓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能自己理解或揣测的东西实在有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更加科学和客观的认知生活中的现象,这会帮助我们建立正确认知,缓解疼痛。

总之,疼痛可能是客观存在,也可能是主观感受,也可能两者都有,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但只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科学的认知,疼痛就会得到缓解,生活就会更加和谐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