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高盛小道消息》读后感100字

《高盛小道消息》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17 12:45:18
《高盛小道消息》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9-17 12:45:18   小编:

《高盛小道消息》是一篇揭露华尔街金融巨头高盛内部消息的文章。文章披露了高盛内部人员的丑闻和不轨行为,揭露了他们的贪婪和欺诈行为。通过这篇文章,让人们更加了解了金融领域的黑暗面和权利的滥用。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高盛小道消息读后感第一篇

无聊在书店随便看看,这本书是塑料封皮封住内容的。标题下面赫然写着华尔街的圈钱游戏,就以为会是纯粹金融交易的内幕啊交易过程那种,还觉得应该会有些精妙的操作,结果大半本都在说作者糜烂的生活。。并且还以此为荣,得意洋洋?!完全破坏了我打算趁休息日看看书的心情!浪费58块,气死了。。。以后还是要先看看评论和介绍再买。

高盛小道消息读后感第二篇

update:

4.印度国家银行3亿美元次级混合永久债券

本来是很简单容易的交易,发行人很早就亮相资本市场并且曾多次发行类似债券。由于一些市场传言,局势很不明朗。最终只发了2.5亿元,但作者想传递出一个消息,“尽管订单簿强大到足以支持一笔更大的交易,但我们缩减了规模,原因是发行人的价格预期没有得到满足”,这样使它看起来像是处于强势地位所做出的决定,也是在鼓励性地暗示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正在二级市场上期望接住短期卖出短期债券。这可能更远离真相。

其中有个“公爵”没做多少功课就下单,结果被作者和瑞银很坑的全部满足,买下了5000万,也就是20%的债券。最后这笔债进入二级市场后就开始下跌,“公爵”亏了两百多万美元,被坑到下岗。这笔交易加一些传闻,也让亚洲公共债券市场关闭了4个月。

Straight to hell.

高盛小道消息读后感第三篇

目前已经看了一半多了,感觉这就是一本流水账。除了讲纸醉金迷的生活,难以让人接受的文化和价值观外,偶尔可以窥见投行债券业务的模样。

主人公的工作主要是pitch,定价和销售,不同于国内,这整个过程是一体的。有记忆点的几个案例:

1.讲了一次定价电话会。主任想要利率为在T+18bps,但承销商们一致认为这个利率会下走投资者,最开始的时候还是应该按照T+20bps来指导,争取最终T+18bps。最后的结果,主任被说服了,但附加了一个条件,如果高于T+20bps,则承销商们需要按照+20bps来担保该交易。

2.有一家印尼的公司想做结构化发行,自己发然后自己买一部分,最后没做这个生意。

3.中国首笔高收益债。摩根士丹利给出10%,承销费2%,作者用9.5%,承销费1.5%拿下订单。但在路演过程中由于董事长(原因之一)很不顺利,作者想给出10.5%的初始价格指引,董事长很不同意。最后他们没能主导这笔交易,摩根士丹利也没有。

高盛小道消息读后感第四篇

人之初,我相信孟子说的,是本善的吧。那些刚出象牙塔的少年,单纯 可爱 对未来充满的美好的憧憬 毫不畏惧,愿意去相信所有美好的,认为不美好的只是少数或是特例。那时候的年轻人只有满满的元气,没有怨气。

但是很抱歉呀,这个世界并非我们一开始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它肮脏,它伪善,它恶心,它丑陋。于是我们开始去抱怨,去斥责,去怀疑,去抵抗,去在深夜痛哭,去在电话里诉苦,去问,是我们错了么,还是这个世界错了。答案是,我们没错,世界错了。

但是那又怎样呢,你说你所有的努力并不是想改变这个错误的世界,而只是不想被这个错误的世界改变,到最后呢。我们要生存,我们想过得好,于是我们妥协了,去接受成为一个曾经的自己讨厌的陌生人。

我们也变得肮脏,变得伪善,变得恶心,变得丑陋,再然后呢,意料之中的,我们成功了,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虽然不折手段,虽然笑里藏刀,虽然勾心斗角,虽然你可以说出所有曾经鄙视的词使用在自己身上。于是你过着在别人眼里,或许也包括在你自己眼里,很好的生活。

完美怎可能无暇。过洁世同嫌,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不再可能生活在一个无菌的世界,做一个无害的人。只是有的人坏得少一点,有的人坏得多一点,罢了。

要想得到,就去撒谎,去欺瞒,去编造,去伪装。你还会指望别人能喜欢一个真实的全部的你么?醒醒吧,多大的人了。

高盛小道消息读后感第五篇

一位华尔街投行高管,由于在Twitter经常发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趣闻,不小心成了美国的“网红”。早期粉丝主要是金融业从业者,后逐渐被更多人关注。

这本书,更像是对其Twitter趣闻的延展,职场生活几乎占了大部分内容。尽管如此,书名叫了“华尔街的圈钱游戏”,但涉及到行业知识和交易内幕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内容呈现的更多的是一个华尔街高管或者说是银行家的职业生活。所以说,一不小心你就被这本书给圈了。

开篇作者这样形容:“给我的妻子和孩子们,此书为你们而写,条件是你们永远不要去看它。”欺骗、谎言、酗酒、吸毒、夜店、妓女……这些词怎么看都不能和华尔街银行家联系起来,然而这样的内容占了很多。人性之中的兽性,被拿到显微镜下放大。金融业最接近金钱的中心,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人性确实面临太多考验

每个章节成立成文,故事联系性不大。确实像个银行家的个人笔记,深夜独自的碎碎念。虽然华尔街文化背后有着赤裸裸的贪恋与脏脏,但身处其中的作者,倒是可以举重若轻。

那些投行精英们没你们想的那么严肃,恶作剧是办公室文化的必备,但我觉得这种文化放到中国,一定水土不服。西方人本质还是享乐主义,苦大仇深的生活,对他们是一种折磨。所以,在靠金钱更近的金融业,他们玩起来更是疯狂。身处其中面临太多的诱惑,一个人稍有不慎可能跌入万丈深渊。所以,一个人的思考力,这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目标的清晰程度,直接反映在行为结果上。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自律与嗜瘾,原则和底线,似乎不必外化,但内心却始终存有一个尺度。

高盛小道消息读后感第六篇

1.如果你只能擅长一件事,那就擅长撒谎吧……因为如果你擅长撒谎,你就擅长所有事。

2.内幕交易就像在游泳池里撒尿。听起来很脏,但真的不算个事儿。

3.凭什么我要尊重穷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奖励成功者的世界。

4.如果有人问你问题,而你不知道答案,那就贬低他们。做个浑蛋总比显得愚笨要好。

5.如果我在脸谱网上“登记入住”某个地方,那会是珠穆朗玛峰、火星或嫩模凯特•阿普顿的卧室,而不是在智利的快乐时光。

6. 金钱买不到幸福,但是它可以解决95%的让你不开心的问题。

7.有人认为我很安静、无聊或腼腆,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只是不喜欢他们而已。

8. 我为什么要结婚?这相当于用我一半的净资产向某个女孩子打赌我会永远爱她。

9. 当我听到“能占用你一分钟吗?”我知道生命中可能要失去半个小时,而且这半个小时再也不会回来了。

10. 我从不施舍穷人钱财。奖赏失败者会让我良心不安。

11. 在别人看了手机之后,你也忍不住拿起自己的手机看,这是我们这代人打哈欠的方式。

12. 孩子们每年都会学习到人生中宝贵的一课:圣诞老人更喜欢富人家的孩子。

13.接到电话时,我总是以“我的手机就要没电了”作为开场白,这样他们就不会浪费我的时间了。

14. 你不应该去喂野生动物,因为它们会产生依赖性从而不能保护自己。对待穷人的态度和这有什么不同呢?

15.在生活中,喝倒彩的声音总是来自那些票价低廉的座位区域。

16.我从来没有说过我比别人优秀,只不过是更成功一些而已。

17. 大多数人甚至在关于自己生活的电影中,都不是主角。

18. 我已经知道我要下地狱。所以,要么搞大点儿,要么滚回家。

19.至少35岁前不要结婚。你需要的是一个花瓶妻子,而不是一个参与奖杯竞争的妻子。

20. 如果挤公共汽车都不能激励你去改善生活处境,那就没有什么可以了。

21.理发是终极经济指标。经济不好的时候 8 个礼拜理一次,好的时候 6 个礼拜一次,我 3 个礼拜一次。

22. 有时候,即使我没放屁,我也会道歉,这样人们才会认为我的屁不臭。23. 我可以同意你的观点,但是那样我们两个就都错了。

24.我认识的所有人都为上床付出了代价,无论以哪种方式。(讽刺因离婚而付给前妻财产)

25. 在你的钱生的钱开始比你在最好的年份里赚得都要多之前,你不应该退休。

高盛小道消息读后感第七篇

将约翰·勒费弗的这本“Straight to Hell”翻译成“高盛小道消息”是不合适的。这是一本自我摊牌的书。

这本书之所以热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满足了人们的两种心理:

其一,是向大家展示那些表面行为光鲜的、年薪都是六、七位数美金的华尔街人士另外一面的生活——这是一种“窥阴癖”的心理满足;

其二,是向大家表明,我们就是如此的a**hole,而且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成为一个bigger a**hole。

这本书对华尔街的实际操作其实并没有讲述太多,想来是有着保密以及“此间事不足为外人道”的出发点在。这一点使得我很失望——我应该在向我的编辑要书看之前,先去网络上搜索一下的。

01896

在英语中,小道消息被称为“Through the grapevine”,多为来源未经证实、真伪很难做出判断需要有待日后判定的消息。如此说来,一位华尔街高管公开说出来的东西恐怕很难用“小道消息”来形容:因为此人说出的话要么是代表官方(从而不是小道消息),要么是纯粹的自言自语,其真实性我们不care。

自从这个世界上有了用钱生钱这个行当之后,我们就一直在探索各种钱生钱的方法,这也是华尔街的重要使命——也是我最想从这本书里看到的东西。

但是,没有。我看到的是烂饮、招妓、虚假报销、争风吃醋、寻衅闹事、(以及我最不能忍受的)对残疾人士的歧视。这不是小道消息,而是赤裸裸的恶行。

从道德批判角度出发,我很失望地看到,作者没有丝毫地悔意,反而隐隐地透露出“I am an a**hole, bite me!”的得意劲儿。

有些恶作剧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它指出了他人的弱点,并能帮助此人改正;而有些却不是如此。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恶作剧大部分都是如此。

那么哪些是可以原谅的?哪些又是不能原谅的?

这有点像美国最高法院助理法官波特·斯图亚特对色情做出的评论:它很难被定义,但你看到之后就知道了。

要想从这本书里知道一些所谓“内幕”的人会真心失望了。那么还有一个问题:这本书的看点何在?

前几天和几波朋友聊天,谈到很多在国外的好点子、好创意一到国内就变了样;也谈到如何才能更好地“赚钱”。

变样的原因很简单,一共有两点:

其一,是对这些点子、创意以及它们背后的规则根本就没有掌握。

其二,是这些点子、创意在国外成功的环境在国内找不到。

至于如何更好地“赚钱”,其实也很简单:这个世界上最赚钱的人,其实就是制定规则的人:微软、谷歌、淘宝……莫不如是。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别指望这些人给你讲规则或者元规则。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核心,讲出来之后,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话就太不好玩了。

所以,我一直主张没有懂得规则之前,甚至在懂得元规则(规则的规则)之前,茫然地进入一个新的游戏场是一件最危险不过的事情。

当然,有人不顾这个,因为我们推崇的是只要有结果就好——而这也许正是我如此碌碌无为的根本原因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