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闪电指向你》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和成长的故事。主人公安娜在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部小说让我们意识到,追求梦想不易,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那些闪电指向你读后感第一篇
在睡不着的夜,读一首关于爱情的诗。
从《哲学沉思》的枯燥与深邃中抬起头,窗外的月色与夏夜弥漫植物香气的风,构成了此刻的色泽与气息。
诗歌,真是平凡生活之上的星空,璀璨绚丽又宁静悠远,仿佛可以摘下,又明白此间的“不可得”。想到此时,那些关于星与月的诗人曾经拥有的心境,忽而铺展在我的心中,广阔寂寥而又充满柔情。
于是,这些关于爱情的描述,既含蓄又冲动,是少女的柔情蜜意,也是对世间遗憾与离别的释然。诗意中隐约透露着属于台湾本土的小清新,似是糅合了和歌或是俳句,将爱意融入符号之中,再任由读者以自身经历去串联,从而忆起自己的故事。
想到年少时喜欢阅读的席慕容,又回忆起西方总是透露“生死”的诗歌,我反而是喜欢这样的诗句,如《诗经》般清丽,给予我诸多想象。
人总是渴望一切顺意,理想之我与现实之我可以重合,而我总希望能接受关于挫折与遗憾的事物,那是生活的本质,永远充满希望,永远理解绝望。
那些闪电指向你读后感第二篇
“我也是被爱的,被整个世界所爱,被日光所爱,被层层袭来的海浪所爱,被柔软适合躺卧的草地所爱,被月光以白色羽绒的方式宠爱,被夏夜晚风这样吹袭,几乎要躺在风的背面一起旅行。”
“晨雾聚拢使城市模糊的时候,风吹开晨雾使日景清晰的时刻,我决定爱你,天空变成诡异橘色的台风前夕,我决定爱你。暴雨把城市变成水族箱的时刻,勇往直前的超级玛丽救到公主的时候,坏掉的人被修好,痛哭的人可以笑的时刻,我决定,我决定。”
“我们是会相爱,某一个季节,某一天,某个地点,闪电撤退了,雷声沙哑了,乌云识趣地飘走,就是那时候,我们可以相爱了。”
“一起前进,一起坐下休息,一起探险,一起淋雨,一起发烧,一起迷路找北极星,一起跋涉过河,一起播下春天的种子,晒夏天的太阳,一起收获秋天的果实,一起看第一场雪,一起扫雪一起过冬一起冬眠,一起,顺利地变老……”
“人间所有,正彼此相爱,他们用力地活,他们轻缓地说。”
“也想和其他人一样,有一个直达宇宙深处的吻。”
“你问我:什么时候一起去看樱花做成的海,什么时候一起散步那条长长的海岸,什么时候我们相爱?”
“爱情是,在别人的温度里,被你的温度温暖。”
“那些闪电指向你,星星最明亮的一面向你,疯狂的雷声指向你。”
“知道雨日的星星,藏在你手中”
“无数我的分身、碎片,散落在他心底,所以他在众多陌生人中,认出我,爱我,想念我。”
那些闪电指向你读后感第三篇
这几年,诗意发生如闪电一道道抵达眼前,那些热烫带电的能量,是从哪里出发的?是谁要给我讯息?它们有时从心的谷底出发,有时劈开秋天的叶隙纷沓而至,有时出发后经历了多处折射,夹带复杂的讯息。是召唤,也是诱惑,它说,有一些诗的可能正等我去想、去写。太扎人刺眼的,在我安静的生活中太闪耀炫目的,至今我已不再贪图意识慵懒舒适的晴天,经常湿漉漉地行走在雨日,既然不可能闪躲每一颗雨,索性淋个湿透在意识的泥泞中发现和行走吧。当闪电劈坏钟塔、烧灼草地,被破坏的风景、异样的断壁残垣,也就是诗可能发生的地方。
语言可以制造诗意,情境也可以制造诗意,我一直觉得这两者都是重要的,每首诗都是不同的制作,书写时,尝试各种抵达诗的方法,变化叙述途径,仔细衡量说些什么和不说什么……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很有乐趣。我期待诗的语言让人体察到“意”,这个“意”字也许可解释为创意、意念。这里提到的创意、意念,显然不是“可以吃饭了吗现在好饿”或“文化处从去年十二月起进行环境整修”的寻常语意,而是“几乎要躺在风的背面一起旅行” “有一颗雨前世是海水”……设计过的、思考和重构过的语意。 在创作者的视野中,恒常存在着语词、世界、人,这三者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规范的世界,我们平时习得的价值、使用的语词,是一种普遍、多数的认识。诗要告诉大家,其实不是这么理所当然,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诗试着达到一些大的目的,譬如创造,或深化,或颠覆。 我一直感觉,经历诗,就像经历成长。 我们认识语字,一开始是去学习正确的语言逻辑,熟悉后,再用瓦解、重构语言的方式(同时也用有创意的逆反日常生活逻辑的方式)去创作。
成长也是这样,一开始,我们学习规范,学习和大多数的人相同一致,而到了后来,我们知道自己独特,而想表现独特。 经历诗,就像经历成长。 诗的创造,或深化,或颠覆,其实也是对自我的创造,和深化,和颠覆。
在二十岁左右、写作的最初,我曾经害怕创作的孤独,可是后来,慢慢习惯了这样的孤独,甚至变得不喜欢被打扰被介入了。有些事物,只有在孤独中才可以完成。 曾经经历过的,芒刺在背的痛苦,完整和破碎,期待和失落,渴求而不可得的爱……都是生命的柴薪。点燃火焰,缓慢燃烧灵魂,会有一点痛,但是没关系,就和雨日的闪电一起,成为黑夜里瞬间的光亮。
那些闪电指向你读后感第四篇
这是四个月前我在公司搬家时捡漏的一本书,嫩粉色封皮,疏松排版,第一次打开,指尖捏满怀疑,害怕会读到廉价滥情的文字。
事实证明,喝多了烈酒和苦咖啡,来杯酸酸甜甜的思慕雪简直神清气爽。
《那些闪电指向你》吟诵的是一种更直觉也更天真的爱情。大抵是接受了戏剧系训练的缘故,林婉瑜善用浓缩的艺术,让文字不为形役,清透多变,将万千心绪凝为瞬间,三篇分手短剧最见功力。她还特别会施展女性触角的磁力,拾掇微物,敬畏渺小,将自然的神采灵韵无痕地融进诗里。
读她的诗,有时像在听贴己的好友悄悄倾诉谦卑羞怯的心事。
面对爱人的转身,她说:“失去你会迷路/是另一种夜盲”。
放一场台风假,她写:“好像连非常喜欢你的这件事/也可以暂时休息”。
想及暗恋的人,她流出一滴细腻的眼泪:“爱情是一滴仰躺时/流经耳廓/最后/消失于发际的泪”;再默念告白:“所以当我喜欢你/必须小声地说/含蓄地/不要惊动这个世界那些开敞的伤痕”。
这种女孩身上也有敢爱敢恨的黠慧与韧劲,把汹涌爱意写成诗寄成信。
“它们是清晰银白闪电/一道一道出发/一首摧毁发呆的行道树/一首误触废弃钟塔/幸好有一首顺利抵达/你的额间”。
她会孤身跟随爱人去往陌生的城市,“我只携带了自己/就这样/跟你到任何地方去”。
因为幸福是简易的道理,“天冷时需要穿衣与拥抱/醒时需要爱你”。
以这本诗集为扉页,认识了这个诗人,我羡慕她的诗情,更钦佩她的人格。爱情在林婉瑜笔下,是翩跹的蝴蝶,穿行于一个又一个明亮的诗境,也是倔强的萤火虫,跋涉过幽暗的心路隧道,积攒热烫带电的能量,越难越爱,越挫越勇。
我深深共鸣,爱情是需要一点达观的。立于波涛汹涌的河流中,何必挂念彼岸,趁良辰美景在脚边,就抱紧能快乐的每一天。
死亡诗社
那些闪电指向你读后感第五篇
对我来说,读《那些闪电指向你》比读艾米莉·狄金森诗集更有感觉,前者写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一切,许多情景和心情可以对号入座,我想这就是共鸣吧。
我不知道怎样的诗歌才叫好诗,有时候要放在特定的情境中,我们才能理解它。在梅姨年轻时主演的电影《苏菲的抉择》里,最后苏菲和情人内森双双殉情,在死亡中寻求安宁,其中引用了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脱离情境我看不懂这首诗好在哪里,可是配合电影,突然就有了线索了:
作为不常读诗的人,我印象中的诗歌要么晦涩难解,要么言辞优美,但仔细想想,(外国诗歌的译文中)有多少难解的词汇是出于翻译的需要?有多少优美的言辞只是出于营造氛围的刻意?就如时尚摄影师中拍摄前做的造型和场景布置,或者像维米尔为了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也许让女仆尝试了各种角度,最后才确定回眸/嘴唇微张的姿势和表情;又或者如莫奈画他那身着日本和服的夫人,动作和表情充满他们对日式审美的想象。很多艺术都是刻意而为之,我们并不排斥这种美,相反已经特别习惯。
但在林宛瑜的诗歌里,诗意俯拾即是,在雨天,在台风天,在补习街,在火车车厢,在喷水池旁……她仿佛只是从漫长的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随意截取了一个个片段,赋予那些片段诗意的一瞥,于是那些平凡的瞬间突然变得动人,勾起我们对类似经验的回忆。
比如她把暗恋比喻为“全宇宙最艰难的打地鼠游戏”,你努力甩掉想到那不可能在一起的人的念头,而这个念头却此起彼伏,无法消灭。
在深圳刚刚过去的台风天里,同样感受到她那不经意的诗意:
在快节奏的城市里,男女之间的好感/喜欢也许是转瞬即逝的,在尊严/面子/自我和表白的冒险中,选择了更安全的伪装。
在她的诗歌里,没有难解的词汇,没有刻意的修饰和编排,可是她写的就是你/我/我们的平凡生活,如果修饰,反而失真,不是吗?
我想起小时候存在的一些疑问,比如看的外国小说里都有确切的地名——维也纳/纽约/巴黎,而在一些国内文学杂志的短篇小说里(我已经忘记作者是谁),却是A城这样不确切不具体的名字,那时我总在想这是为什么。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小说里被写得最多的国内城市是上海和香港,这是两个最繁华的都市,但其他这么多城市/小镇很少被点名提及,随着时过境迁,已经不见A城这样的说法,我私自得出一个没经过验证可能不科学的结论是,以前经济发展落后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有种不确定和不自信,总觉得生活在别处。
但生活打动人的往往是真实,我们必须接受它原本的样子,才能说爱它。就像贾樟柯总在拍山西的小镇,他从来不刻意美化它,我想,在跳广场舞的阿姨们身上,在路边摆喜酒的热情大叔身上,在赵涛的素颜里,有他眼里的真实之美。《那些闪电指向你》呈现的是那些不完美的爱情,情窦初开,热恋,暗恋,失恋,错失的爱,一切都那么自然地在我们身上发生过,它们本可以在日复一日的上下班人潮中淹没,沉到内心深处,从不会刻意被提及,但如果有位诗人,把你那些原本无足轻重的经历郑重其事地看成诗意,换成一杯珍珠奶茶,请你喝下去,让这个城市变甜,你要来一杯吗?
那些闪电指向你读后感第六篇
杨澜在节目里跟马东打趣说,我一直觉得早恋就应该是大学之前的年纪该做的,只是自己没有表白成功。说起来,作为中国主持界标杆式的人物,杨澜足可谓潇洒自在,可是那一幕低下头的细微表情做不得假,她说自己“最大的青春遗憾就是没有早恋”。毕竟以青春为名的爱情,更能显得清脆滋润。
拜伦说“没有青春的爱情有何滋味?没有爱情的青春有何意义。”
直到当下,高中时的前任送的第一本书还摆在我的架子上,倒不是为了证明我有多长情,只是因为书名上口叫做《伟人情书》,加上字也写得端秀,偶尔翻来看看,聊以证明现在的单身纯粹有些自讨苦吃。所以等我再看到林婉瑜的诗集,总有些萦绕心头的似曾相识在拨弄记忆,不奢望某天好运会赏赐一场干脆利落的恋情,只是就如她为书名所写的那个比喻“瞬间的爱情感觉,像稍纵即逝的闪电”,只要一瞬间的触景生情,就已挺好。
林婉瑜擅长写爱情,或者说在这本书的诗里爱情独占全部的精力:相思、热恋、分离、独角戏,有草木皆兵的不安,也有日久生情的恬淡。解蕾评价她为【 她是都市里的行吟诗人,在这个浮躁喧哗的年代里,孤独地唱着自己的歌,也给过往的行人带来温暖和慰藉。 】如果你比我更了解她一点,知道她在台湾写过许多有关于别的题材,然后回头再去想,更会幸运自己最先接触的就是爱情的片段,因为这种人之本能最质朴的情绪,会感染你,打动你,会让你确定,哪怕别的再好的我都不想要,但也唯独爱情。
她有些地方和扎西拉姆·多多很像,比如《全都是我》:
「什么都不能做,坐在这里写诗,让它铺满你的路途,下在你的窗前」
像不像那句见或不见。独立且坚定的第一视角,会让读者更能接受情绪的讯号,而将义无反顾的念头融在情诗的句子里,把原先很伤感的话题引申到个体感情境界的笃定层面,不呐喊,不低沉,细碎且美。
当然更多的句子里,是加入大量意象衬托的,具有台湾国风浓郁的特征,比如《亲爱》:
「风和叶脉的摩擦,树枝对鲤鱼旗说话,鱼和海的亲爱,海豚约起的姿态,我在一切,在一切之中,目睹他们的美」
比如《那些闪电指向你》:
【那些闪电指向你 ,星星最明亮的一面向你 ,疯狂的雷声指向你 ,能期待一座城市有雨 ,乌云 ,同时又有星? 积水的路面上 ,开车像划船 ,显然安全岛并不是岸 ,整个夏天最干净的一刻 ,艰难的一刻 ,继续前进,知道雨日的星星 ,藏在你手中 。】
戏剧化的场景和转折是虚构的,但这些大量穿插而过的意象,总会与某些人的记忆相重合,然后扩大,将阅读者包围进去,她所列举的就像是黑夜里影影倬倬的光,你看得见它,觉得温暖,然后去眺望,去追寻,直至无声的欢愉幸福。需知,沉寂和孤独只是表象,肯于写诗的人,内心总有向往光芒的地方。
我们为什么写诗?有人说是因为那一刻我的脑子和诗相遇了。
那里有我们想说的话,有我们尚且没有做完的梦,有我们想与人说又怕无人回应的孤独,有按照动物性的意愿原始的想要完成的冲动。也许我们大多凡人并不需要那些颠覆性的东西,只需要遇见喜欢的东西,把握住了,又不必在意他人目光,就已经是顶好的结局。
就像你我肉眼可见,鼻息相闻的,爱情。
也难怪林夕会写到: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天冷时需要穿衣与拥抱,醒时需要爱你】
四目相遇时的怦然心动,自有它的优雅与柔情,所以旁人才常常念叨,想知道一个女人,到底爱不爱你,看她的眼神你就知道了,那一定是发着光的。
怀春的心思,少女的诗,一切都挺美好。
那些闪电指向你读后感第七篇
确实 写的 挺。。。糟糕,太平了 不够越到后文 感觉她文笔越好点了 感觉偶有的佳句也像是网易云的热评会出现的。 诗写的整个视角还是太老套,一种俗烂情歌的常规, 不够彻底世俗又不够彻底柔美。 可能我不太喜欢这种总是流于表面的爱爱爱的表达,她写暗恋还比较有点看头。 以下文摘: (可能适合发评论的句子吧) # 风明明只是 无事路经 却轻易倾斜了 雨的线条 # 跨过去 把一些难堪的什么凋谢的什么跨过去 一些将死的什么破败的什么跨过去 在他们起身追你的时候 不要回头 最后只是颓然坐下,抚摸着身体里的四季 把叶落、叶黄、花谢、花开 又重新数算了一次 # 进入夏季第一日 整理心事 所有犹豫的 应该处决 悬而未决的 应该归位 「雨天撑伞 晴日晒伞 重复之间 就是生活」 # 我想浪费 我想把最后一首歌唱完 我想把手中的许愿币用完 我想浪费所有的夜晚」 (读后感:觉得这首 应该是全本中最有趣的了吧) 「我想浪费 我想把最后一首歌唱完 我想把手中的许愿币用完 我想浪费所有的夜晚」 # 「我一直相信 我所拥有的东西 都是最好的 最好的小孩、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恋人……」 # 我们是烂醉的 把平庸看成美丽 (读后感:这句 倒是对的,感觉人生的爱恋就是一场烂醉。) # 避开夜的边缘,和锐角 摸索你 心的位置 # 「是全宇宙最艰难的打地鼠游戏 无法消灭 无法消灭 是所谓暗恋」 # 「我们的爱禁得起 一点幻灭的打击」 (这句可爱) # 「毕竟我已厌倦 总是在城市里假装勇敢 假装完好 假装无伤」 # 也想和其他人一样 读诗 发现诗中的我过分温柔 ……颓然跌坐在地 太温柔的人是太辛苦的 也想和其他人一样 有一个直达宇宙深处的吻 # 爱情是一滴仰躺时 流经耳廓 最后 消失于发际的泪 当我想及爱情 当我想到你 # 想模仿红色与蓝色 但都失败了的紫色 # 可能爱来的时候我们全体已经老了。 # 幸好有一首顺利抵达 你的额间 (读后感:嘿 额头间是吻么) # 那些闪电指向你 知道雨日的星星 藏在你手中 # “到底爱我不爱?” 打电话问你就能明白的问题 我却坐在这里 等塔罗牌给我答案 (哈哈哈哈) # 你也是用琥珀的方式爱我的 (读后感:暖光包裹的爱。) # ……又见面了! 如果这就是“分离”的意义 我喜欢分离 # 用一首诗 世界上 “喜欢一个人”这件事太小了 太个人太享乐 不切实际 羞耻 所以当我喜欢 你 必须小声地说 含蓄地 不要惊动这个世界那些开敞的伤痕 不要 让痛苦的愤怒的人嫉妒 不要打扰了暂停了 街上的游行队伍 成一件秘密 用可以折叠收好 # 第二首诗 (读后感:wow 这首和前文对应。 一首小心的爱 一首大声无畏的爱) 世界上 “喜欢一个人”这件事太重要了 太正面、有力 太振奋 鼓舞人心 当我喜欢你 必须大声地说 用惊醒所有冬眠动物的音量 堂而皇之 让无爱的人知道 贫瘠的土壤听到而长出绿色 写在每根电线杆上 让经过的人都聚集 围观 这件无法买卖 永远发光的秘密 # 已无你的倒影 心 沦陷月亮倒影里 打捞一无所获 (美) # 极限 有时 很疲惫的时候 只是想要 谁 给我一颗糖果 # 寄居蟹 我用壳把自己包围起来 不让你看见赤裸的我 脆弱胆怯的我 连天气都能影响我对自己的看法 为了旁人话语笑 或哭的我 坦露在你面前 太危险 我用壳把自己包围起来 冷淡,骄傲,寡言 你却以为那黑色粗糙的表面 是我的全部」 (读后感:这首 虽写的粗糙,但就像我某时某刻的日记。) # 伪装 爱情来的时候 不要太慌张 表现得很镇定 那么 爱情走的时候 也就可以假装淡然 好像 没有真的损失什么」 (读后感:哈哈 挺口水 但 true) # 如果你不信爱 对你来说 我就是一个无用的人 ( 读后感:所有的爱都是奔赴一场彻底盲目的信仰吧。哪怕虚幻。 挺喜欢这句的。) # 捡拾无数的自己 他的嗅觉知道我的香水 他的日记抄写 我的诗句 「无数我的分身、碎片 散落在他心底 所以他在众多陌生人中 认出我 爱我 想念我 握着这些碎片 从过去、前天、昨天、前一秒 奔赴前来 与我相认」 (平乏 但是是生活点滴的爱,略口水 # 「想起生命中我不能负荷的太丰盛的美 太结实的痛」 # 秋天的筵席 秋天的筵席 已经散了 我还坐在影子里等着谁呢? # 若你没来 我会记得曾经花费这样的一天 然后我获得了这一天以后 乃至永远 永远的自由 (浪漫 不论来不来) # 复习你锐利的本质 试图把你凿出 但太牢固太深已是 自我的一部分 把你嵌入心里的我 实在很痛 # 比永远少一天 亲爱的 我爱你 我们的承诺 比永远少一天 (好像庸俗的情歌歌词哦 hh)
那些闪电指向你读后感第八篇
确实 写的 挺。。。糟糕一词形容感觉又太严重。太平了 不够越到后文 感觉她文笔越好点了 感觉偶有的佳句也像是网易云的热评会出现的。 诗写的整个视角还是太老套,一种俗烂情歌的常规, 不够彻底世俗又不够彻底柔美。 可能我不太喜欢这种总是流于表面的爱爱爱的表达,她写暗恋还比较有点看头。 以下文摘: (可能适合发评论的句子吧) # 风明明只是 无事路经 却轻易倾斜了 雨的线条 # 跨过去 把一些难堪的什么凋谢的什么跨过去 一些将死的什么破败的什么跨过去 在他们起身追你的时候 不要回头 最后只是颓然坐下,抚摸着身体里的四季 把叶落、叶黄、花谢、花开 又重新数算了一次 # 进入夏季第一日 整理心事 所有犹豫的 应该处决 悬而未决的 应该归位 「雨天撑伞 晴日晒伞 重复之间 就是生活」 # 我想浪费 我想把最后一首歌唱完 我想把手中的许愿币用完 我想浪费所有的夜晚」 (读后感:觉得这首 应该是全本中最有趣的了吧) 「我想浪费 我想把最后一首歌唱完 我想把手中的许愿币用完 我想浪费所有的夜晚」 # 「我一直相信 我所拥有的东西 都是最好的 最好的小孩、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恋人……」 # 我们是烂醉的 把平庸看成美丽 (读后感:这句 倒是对的,感觉人生的爱恋就是一场烂醉。) # 避开夜的边缘,和锐角 摸索你 心的位置 # 「是全宇宙最艰难的打地鼠游戏 无法消灭 无法消灭 是所谓暗恋」 # 「我们的爱禁得起 一点幻灭的打击」 (这句可爱) # 「毕竟我已厌倦 总是在城市里假装勇敢 假装完好 假装无伤」 # 也想和其他人一样 读诗 发现诗中的我过分温柔 ……颓然跌坐在地 太温柔的人是太辛苦的 也想和其他人一样 有一个直达宇宙深处的吻 # 爱情是一滴仰躺时 流经耳廓 最后 消失于发际的泪 当我想及爱情 当我想到你 # 想模仿红色与蓝色 但都失败了的紫色 # 可能爱来的时候我们全体已经老了。 # 幸好有一首顺利抵达 你的额间 (读后感:嘿 额头间是吻么) # 那些闪电指向你 知道雨日的星星 藏在你手中 # “到底爱我不爱?” 打电话问你就能明白的问题 我却坐在这里 等塔罗牌给我答案 (哈哈哈哈) # 你也是用琥珀的方式爱我的 (读后感:暖光包裹的爱。) # ……又见面了! 如果这就是“分离”的意义 我喜欢分离 # 用一首诗 世界上 “喜欢一个人”这件事太小了 太个人太享乐 不切实际 羞耻 所以当我喜欢 你 必须小声地说 含蓄地 不要惊动这个世界那些开敞的伤痕 不要 让痛苦的愤怒的人嫉妒 不要打扰了暂停了 街上的游行队伍 成一件秘密 用可以折叠收好 # 第二首诗 (读后感:wow 这首和前文对应。 一首小心的爱 一首大声无畏的爱) 世界上 “喜欢一个人”这件事太重要了 太正面、有力 太振奋 鼓舞人心 当我喜欢你 必须大声地说 用惊醒所有冬眠动物的音量 堂而皇之 让无爱的人知道 贫瘠的土壤听到而长出绿色 写在每根电线杆上 让经过的人都聚集 围观 这件无法买卖 永远发光的秘密 # 已无你的倒影 心 沦陷月亮倒影里 打捞一无所获 (美) # 极限 有时 很疲惫的时候 只是想要 谁 给我一颗糖果 # 寄居蟹 我用壳把自己包围起来 不让你看见赤裸的我 脆弱胆怯的我 连天气都能影响我对自己的看法 为了旁人话语笑 或哭的我 坦露在你面前 太危险 我用壳把自己包围起来 冷淡,骄傲,寡言 你却以为那黑色粗糙的表面 是我的全部」 (读后感:这首 虽写的粗糙,但就像我某时某刻的日记。) # 伪装 爱情来的时候 不要太慌张 表现得很镇定 那么 爱情走的时候 也就可以假装淡然 好像 没有真的损失什么」 (读后感:哈哈 挺口水 但 true) # 如果你不信爱 对你来说 我就是一个无用的人 ( 读后感:所有的爱都是奔赴一场彻底盲目的信仰吧。哪怕虚幻。 挺喜欢这句的。) # 捡拾无数的自己 他的嗅觉知道我的香水 他的日记抄写 我的诗句 「无数我的分身、碎片 散落在他心底 所以他在众多陌生人中 认出我 爱我 想念我 握着这些碎片 从过去、前天、昨天、前一秒 奔赴前来 与我相认」 (平乏 但是是生活点滴的爱,略口水 # 「想起生命中我不能负荷的太丰盛的美 太结实的痛」 # 秋天的筵席 秋天的筵席 已经散了 我还坐在影子里等着谁呢? # 若你没来 我会记得曾经花费这样的一天 然后我获得了这一天以后 乃至永远 永远的自由 (浪漫 不论来不来) # 复习你锐利的本质 试图把你凿出 但太牢固太深已是 自我的一部分 把你嵌入心里的我 实在很痛 # 比永远少一天 亲爱的 我爱你 我们的承诺 比永远少一天 (好像庸俗的情歌歌词哦 hh) # 相遇的时候 做彼此生命中的好人
那些闪电指向你读后感第九篇
我们是两个发明家,我们发明空气的味道,彼此脸上的笑容。我们也发明泪珠,争吵过后的微笑,发明牵手与拥抱的方式。每一对恋人都是发明家,发明了世上独一无二的爱。他们创造了这个世界上暖和柔、浓和暗的一部分。你的言谈是一场静止的表演,我却再也走不出你的剧场。
恋爱中的人是发明家,恋爱中的人更是天然的诗人。从王小波那句“爱你就像爱生命”,到近两年流传甚广的情书圣手朱生豪,“我们都是世上多余的人,但至少我们对于彼此都是世界最重要的人。” 简单的语言,却有着打动人的力量。深陷热恋中的人如婴孩,心思混沌,鸿蒙未开,整个人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支配;深陷热恋中的人也如神,可以为心中的那个人召唤风雨雷电,演出一场又一场美妙的小戏剧。
在台湾诗人林婉瑜新近出版的诗集《那些闪电指向你》中,她用清丽的语言、慧黠的想象、质朴的情思,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美丽精巧的诗歌。这些诗歌像雨后的水珠,细小,晶润,轻盈,就那么轻轻地划过你的皮肤,却留下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引发雾一般迷离的思绪。瞬间的爱情感觉,像稍纵即逝的闪电;而林婉瑜用她的诗,画出了闪电的模样。
这些诗歌迅速获得无数青年男女的共鸣,在台湾各大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被众人当作最贴心的爱情记录,并入选台湾诗选年度诗奖获奖作品。
爱情毫无疑问是这些诗歌的主题。林婉瑜笔下的爱情,有酸甜的思念、灵动的幻想、细微而跳跃的情绪,像一个小女生拿着魔法棒,指挥着内心的那头小鹿,去一条没人看得到的小径采集恋人的身影;亦有失去爱的忧伤、对爱情种种瞬间的捕捉和描摹,对爱的反思与感悟,这是小女生在爱情中历练成长,甜转为温凉,痴痴的笑中已蒙上一层暗影。(“爱情是一滴仰躺时/流经耳廓/最后/消失于发际的泪)
这些关于爱情的体验,情节(体验)未必相似,但感受粗略来讲大致共同。因此,迅速击中无数颗对爱依旧怀有热望的心。
叙利亚著名诗人阿多尼斯就曾经针对爱情一词这样表达:“我作为一个诗人我写爱情,我并不能创造爱情这个概念,我只写爱情带给我自身深刻的变化,我对爱情的体验。我们很多人在很多想法上有共同之处,但没有两个人有共同的爱的体验……”
关于爱情的书写,准确地说,关于爱情的诗歌的书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也就是《那些闪电指向你》这本诗集最珍贵的地方,即情感的浓度与纯度。
正如诗人袁永苹所言:“诗的深度既包括了情感的深度,也应该包括认知的深度。……事实上,我们会发现有一类诗歌与哲理相关,而另一些他们带来的是情感的共鸣。不同的诗歌观念,导致了诗人诗歌写作选择的不同。而思想本身恐怕比情感更加不可靠,思想平庸的可能性远远比情感的肤浅更容易。情感,无论多么肤浅都有可能奏效,而思想出类拔萃的可能性很低,它要求的素质更高。这两点在诗歌当中还比较隐蔽,更加外在的是‘形象’,是呈现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和渠道。”
《那些闪电指向你》最打动人的,无疑是诗人以全部的身心感受,精准描摹爱情中的千种心思,一万个或明或暗的瞬间。
当你的伴侣想你索要一个拥抱时,你知道她的心里正在想的是什么吗?(《抱抱》)
很多人喜欢问对方“你爱我吗”,每一次海浪撤退沙滩留下的痕迹都不一样,现在你的答案是否也会不同?而我也已经厌倦了这道题目(《新的问题》)
世界这么大,这么混乱,“喜欢一个人”这件事,到底是大还是小呢?(《用一首诗》《第二首诗》)
在心中刻画了无数次,和你相遇的时候,会是何种情形?(《相遇的时候》)
……
林婉瑜的诗歌鲜有晦暗的修辞,她用自己独特的意象、灵动的想象力、情境与戏剧性的营造,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在这本《那些闪电指向你》中,闪电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与阐释性的意象。
《瞬间的爱情感觉》:
瞬间的爱情感觉/像稍纵即逝的闪电/它并不真的落到地面/只是轻微一闪/照亮了/一秒钟的天空/当你意识到了/抬头看云/云仍灰黑沉重/但你确实知道/刚才曾发生了什么/
《那些闪电指向你》:
那些闪电指向你/星星最明亮的一面向你/疯狂的雷声指向你/怎能期待一座城市有雨/有乌云/同时又有星?
《闪电》
下雨天写/简短的情诗/它们是清晰银白闪电/一道一道出发/一首摧毁发呆的行道树/一首/误触废弃钟塔/幸好有一首顺利抵达/你的额间。
闪电是爱情的种种瞬间,是日常生活中突如其来的诗意,是那些轻微一闪,却让你心灵的某个地方发生了奇妙转变的东西。
闪电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小奇迹,是大自然导演的一场戏剧。而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的林婉瑜,极擅长将日常生活打造成一个个小剧场,爱情的一万个瞬间便在这些剧场中发生。对此,她有着清晰的诗歌观念:“语言可以制造诗意,情境也可以制造诗意,我一直觉得这两者都是重要的。每首诗都是不同的制作。”
正如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杨滢静所指出的:“她的某些诗像是一个小型独幕剧,她用诗告诉我们一个故事,短而精炼的文字,却同时展现出小说情节般的设计和转折。”如“分手短剧”系列诗歌(《动物园分手短剧》《喷水池旁的分手短剧》《自强号车厢分手短剧》)
如《自强号车厢分手短剧》:
没错我就是你要纠举的/那个/骗子/没有票/却硬挤进车厢/找到我/打我手心吧!/把我推落平交道/说我不配/没有/爱的资格。
林婉瑜在诗中写尽爱的缱绻与百转千回、莫名的欣喜与突然的失落、芒刺在背的痛苦、完整和破碎、期待和失落、渴求而不可得的爱……对她本人来说,“诗的创造,或深化,或颠覆,其实也是对自我的创造,和深化,和颠覆。” 于她而言,“经历诗,就像经历成长。”
每个人通过独特的方式和世界产生连接,而林婉瑜的方式则是诗歌。她用诗歌与这个世界恋爱,诗歌是她观察与体验世界的秘密通道。在她的诗歌中,爱情与诗歌如此紧密,乃至爱情成为她看待世界的方式。她看待世界的眼光是热的。
我所拥有的/不过就是一些爱/微小的爱/试图照亮自身所处之地/试图照亮你/的一些微小的爱/如果你不信爱/对你来说/我就是一个无用的人。(《无用的人》)
瞬间的爱情感觉是稍纵即逝的闪电。在林婉瑜看来,日常生活那些突如其来的诗意亦是闪电。她说,太温柔的人是太辛苦的。但唯有如她一般太温柔的人,才能捕捉到那些闪电,让那些日常生活之光指引自己走到一个更隐蔽而水草丰美的地方吧。
那些闪电指向你读后感第十篇
很久不读诗了。
大概是被中学语文课上的一次又一次的诗歌赏析吓怕了。现在,我依然能够背诵戴望舒的《雨巷》,诗中意象的含义我也记得清清楚楚。但正是这种“清楚”,让我与诗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感——对其中的喜怒哀乐习惯性地冷眼旁观。
那些所谓的深刻剖析,无非是未经允许便闯入诗人的私家园林,大肆破坏之后还不忘发个朋友圈炫耀。
这样的情景总是让我脊背发凉。所以我更喜欢那些简单直白,不必绞尽脑汁就能身临其境的诗,比如林婉瑜的诗。《那些闪电指向你》的封面像一杯糖放多了的粉红色饮料,并没有击中我的少女心。好在它的内容并不甜腻,而是轻快明亮、沁人心脾。
林婉瑜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是第11届台北文学年金得主、“2014台湾诗选”年度诗奖得主。已出版诗集《刚刚发生的事》《可能的花蜜》《那些闪电指向你》《爱的24则运算》。她的诗大多描写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用独创性视角记录其中最真实朴素的美。曾有人称赞她是可以“随意呼风唤雨的女子”。
这本诗集给人的感觉像是全凭直觉写就的。林婉瑜将自己所有的感官变成雷达,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捕捉到一切事物的微妙变化。
比如,有雨滴落在眼前,她看见了它们的身世,写道:
比如,台风来临时,她听见了一颗暗恋之心的倾诉:
无论是自然界的风雨雷电,还是生活中的相遇告别,都与藏着稍纵即逝的与爱情有关的心事。幸运的是,它们遇到了林婉瑜——一个善于通过直觉捡拾故事的女子。
读林婉瑜的诗,你不会被动地浏览文字,幻想场景,因为她会牵着你的手,带你一同去感受。
她会带你去逛夜市,走过烤鸟蛋、套圈圈、捞小鱼的摊位,在十元杂货摊子前与初恋重逢,细心观察对方的变化:
她还会带你去到补习街,一边喝着珍珠奶茶,一边感受等待心上人的甜蜜与忐忑:
曾有人评论说:“林婉瑜的诗风是带着釉光的。”她的诗舒服、淡然、明快,平易近人却总能直达心灵最深处。有时候,轻描淡写最可贵,平凡朴实最动人。
好的诗都有一种魔力,短短几行字就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深陷其中。同时,还不忘重新对自己审视一番。比如,她在《一个多情的好人》中写道:
一个人为了另一个人而胡思乱想、彻夜难眠,而对方却浑然不觉。最后只好给自己发一张好人卡,当做是终于认清现实的奖赏。读着读着,每一个“我”,竟真的成了我,而每一个“你”和“他”,就是深藏心里的那个人。
在《那些闪电指向你》中,林婉瑜带领我们用全新的角度看待自然,思考爱情,让我们重新去思考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读诗,也许无法赶走内心的孤独,但我们却可以学会如何去享受这份孤独。诗,既是当下又是远方,它能将绵延万里的蛮荒,一点一点改造成花园。
那些闪电指向你读后感第十一篇
这个夏天能发现林婉瑜的诗,真的是一个惊喜!
一边读《那些闪电指向你》,一边随手用铅笔圈画出每首诗中出现的意象——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只是喜欢她的句子,纯粹是为了好玩。重头再看,发现这些意象俨然构成了一份大自然的词汇表。林婉瑜显然很喜欢与天空有关的事物,比如乌云、雷声、大雨、日光、晨雾、北极星、彩虹、夏夜晚风、“最后一片雪”、“橘色的夕阳”、“永挂微笑的弦月”,当然还有“稍纵即逝的闪电”。天空中的种种昆虫飞禽,也常常在她的文字间出没——鹪鹩、天鹅、鸽子、鹭鸶、天牛。而诗集中提到的香杉、鹿角树、猫儿菊、昙花,又能组成一幅美好的植物图谱。特别是这本书中“籍二”的诗歌标题,《雪降》《闪电》《避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然节气表。我尤其很喜欢《雨的身世》这首,将林婉瑜对于自然界意象的喜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这样的诗,我会想起伍尔夫曾经给多萝西·华兹华斯的一句评价。在《普通读者》中,伍尔夫谈到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妹妹多萝西,说“没有人能像她那样,将云彩和天空的变化描绘得那样精准”。她不会把那些太过强烈的情感、过于宏大的主题引入自己和客观事物之间,否则就无心去观察周遭的景物,找出最贴切的词句加以描写。她每日的作息随着季节而调整,天气好就不必待在屋里,下雨天就躺在床上不起,如果有一只杜鹃在枝头啼叫,又想不出诗句来形容它,那么把饭菜放凉了也行。我乐意想象林婉瑜也是怀着这样的心情生活的。这首《雨的身世》,她没有掺杂过多的个人情绪和喜好,只是单纯描写雨的降落,描写风是怎么吹斜了雨的线条,但是又写得很别致,用短短几句只言片语,将雨天的景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也许描绘自然界的种种意象并不难得,任何心思细腻的人都能写上几句描绘风景的话,但林婉瑜所做的并不是简单复刻,或者像很多故作文艺的作者一样,用几个好听的字眼(“雨滴”“晨雾”之类)去压个韵,她展现了一种并非属于博物学者、而是属于诗人的敏感。
但仔细想想,若将林婉瑜和多萝西·华兹华斯这两个人的文字放在一起比较,又觉得有些不合适。多萝西生活在英国湖区,她在日记里描写的就是乡村的景物和人事,几乎不受外界的干扰。但奇怪的是,林婉瑜的诗中无论出现了多少自然景物,也绝没有人会把它们归为“田园诗歌”一类。她的作品,毫无疑问,是属于都市的,写的都是现代都市中女性心中淡淡的情绪涌动。
《那些闪电指向你》中,林婉瑜写到了宾士车、公交站、香烟、快速道路等等都市的代名词,但是她的诗句难得不显得脏或乱,我觉得这是在都市诗中很难得的。记得舒婷曾经写过一首不太著名的诗《都市变奏》,她笔下的橡树、水仙、鸢尾花为人熟知,但是一转向现代都市,她的那套美学词汇就显得格格不入了。她不知道该怎么把都市写得诗意,只能解构自我,从最美的意象倒向了最不堪的意象,比如“妻子雪白的臂膀”、“勃起的电话铃声”之类。这样的例子在当代诗歌中并不少见。然而林婉瑜笔下的都市,却仍然是清新美丽的,能够融入“那些闪电”之中。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她有一种童稚、纯真的气质。她书写都市时,这些完全现代的东西,不会让你有任何不适的感觉。你会相信,这些事物不需要去解构或戏谑,它们本身就蕴藏着诗意,只需要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去嗅、去品尝,就能够感觉得到:
她会写星巴克的大杯热可可、全糖的冰的珍珠奶茶、礼品上的缎带、一大串氢气球、溜滑梯的小孩、HB铅笔、充满忧愁的二氧化碳,握在手里的许愿币,融化的霜淇淋,这些意象是属于孩子和少男少女的,带着一种青春的活力。她有一首诗,叫作《十七岁——眼睛》,写一个女孩子(也可能是作者自己)在城市中与青春期的恋人相逢。林婉瑜给了这个重逢很独特的布景——夜市。他们的四周是十元杂货铺子,有烤鸟蛋、套圈圈、捞小鱼的摊位。最终女孩子在烤鱿鱼的烟雾中和恋人作别,而对方发福了,想必是“梳着油头读着财经版”的一类。他已经衰老了,但她还属于学生时代的娱乐和烟气,仍旧停留在十七岁。
《闪电》礼盒
她不是对人生避重就轻,林婉瑜有一种特殊能力,就是能把“极重”和“极轻”完美地结合起来。《泳》这首诗用长泳来譬喻爱情,“用精准角度把手切入水中/划开两个世界像红海,就能出现一条顺遂的路”。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却偏偏用了一个很沉重很巨大的比喻——《圣经》里的出埃及记。摩西率领希伯来人度过红海时,神将海水分开,露出一片干燥的土地,使他们如履平地。这个典故在林婉瑜的笔下化作了一个轻松的泳姿。《醒时需要爱你》中,情侣之间的别扭和争执,被她写作“战争时我们彼此掩护”。然而在三首描写分手的诗歌中,林婉瑜的笔触却变轻了。不管失恋带来的悲伤有多么巨大,只不过是在喷水池边“水雾筑起的小型彩虹中/目睹你/不出草地”,不过是列车上的一次套票,一次跳求偶舞不成。
《用一首诗》中,她写道:
在我看来,这一段话就像她的文学宣言,她无意在诗中构筑那些宏大的主题,完成自我的解构,她所要写的,只是都市中爱情的起起伏伏,用“一张宽阔的姑婆芋叶片包裹”,融入那些雨雪、云雾,与闪电之中。
那些闪电指向你读后感第十二篇
“如果我的诗有明亮的地方被看见, 我会记得,它是从绝望中长出来的诗行, 它先是安定了我自己。”
采写 | 简洁
公众号:简影录(ID:everyjane)
诗人的机巧心思
止庵曾在微博上抄录过台湾诗人林婉瑜的一首诗《夜行性》。他并且这样评价《那些闪电指向你》这部诗集:“关于林婉瑜,我曾说,好诗总是比语言更快捷地抵达心灵。我尤其喜欢她笔下这一点:既有情感深度,又有力度。形容起来,就是‘黑暗之光’。”这也许是林婉瑜《那些闪电指向你》在台湾加印了九次,成为社交网站上被广泛流传和手抄的年度之书的原因。正如止庵所说:诗人是特殊的人,诗是特殊的思维方式或语言方式。
在读者被诗击中的一刻,也许并未深思诗的背后意味着什么。但林婉瑜是知道的。她不是那种纯粹依赖灵感的诗人,并不避讳谈论自己在写诗时动用的技巧和用心。“文字像魔术,一首完整的诗,阅读者无法在第一时间看穿写诗人的机巧心思和瞬间设计,只会意识到这些文字呈现出的幻丽。”但如果有读者发现这些机巧心思,她也会乐见这种理解。2018年《那些闪电指向你》引进内地出版后,在林婉瑜收到的内地读者的评价中,最让她记忆深刻的评论是,有读者说读到了她诗里的“深思设计”。林婉瑜认为这位读者应该也是一位创作者,所以才会用这样的角度去看如何设计一首诗。
或许正因为这样,林婉瑜写诗到现在二十年的时间,出版了四部繁体诗集,每一部诗集都有不同的个性。她乐于去做一些比较实验性和游戏性质的诗。比如她即将引进内地出版的《爱的24则运算》,里面就有一首诗,是用心理测验的方式写成,也有一首情诗是用数学作材料去发想,或者有一首诗变成了连连看游戏,每一个数字旁边有一个中文字,一边连的时候一边读出文字,连到最后把这首诗读完了,数字连成的图案也同时出现了。 这些巧思,是诗人的实验和乐趣,也是诗能抵达心灵的原因之一。
从绝望中长出来的诗行
林婉瑜曾说,“如果我的诗有明亮的地方被看见,其实我会记得,它是从绝望中长出来的诗行,它先是安定了我自己。”她开始写诗是在二十岁左右,写诗之初,其实是她生命中最不快乐的时期。“那时候我进入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就读,经历的是一种很矛盾的状况。在戏剧系的环境里,我的思考和創意是很迅速地在发展,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的母亲罹患了癌症。”
有一件林婉瑜至今记得的小事,那时有一堂美术史的课,她脱了鞋子进教室,课上到一半,老师走过来说:“同学,我们这堂课是不用脱鞋子的。”她抬头一看,教室里的人的确只有她一个是脱了鞋子进来的。“因为我在进入教室前,接到母亲的电话,说医生告诉她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脑部,所以我接下来的动作,是无意识地脱了鞋子,无意识地走进了教室。”
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之下,林婉瑜开始诗歌写作。生死的困惑、成长的困惑、爱的感受,这些冲击变成诗的来源。“这些瞬间感受,可以借着诗的表达、寻思,去成立一个永恒的永久的作品。它的价值就不止是瞬间的冲击而已。”
《世界的孩子》是林婉瑜在那段日子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抚慰了当时因为母亲癌症而低沉、抑郁的她,当它成为诗的形式,也到达了一些读者的心中:我们并不是一无所有的,每个人都是被深深喜爱着的。
林婉瑜相信,一首完整成熟的诗歌作品,可以改变阅读者当下的心理状态。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心理的状态会一点一点地被诗的文字所改变。就像她自己曾经的体验:“诗在我生命中的最困顿之时,曾经成为我的力量,我体会到在现实世界的褴褛以外,诗里面还有一个丰饶的、无限变貌的世界,那很迷人。我期待诗的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些。”
甜点与快车
在林婉瑜的诗中有很多关于夜的意象,暗夜,黑夜,深夜,正如所猜想的,她承认自己很喜欢夜晚。因为她在晚上的时候精神特别好,如果和朋友聚会,只会从中午之后的时间开始约,“如果朋友在早上时间看见我,可能我不是非常清醒。”
她的创作也是开始在午后,写作的时候,她需要巧克力或咖啡因。虽然林婉瑜写“星巴克的大杯热可可/一次/只喝一口/快喝完的时候/就是/一日将尽的时候”,但她写作时不喜欢去外面的咖啡馆,而是习惯在自己的书房。她是一个懂节制的人,甜食是她的爱好,每天必须吃一点,但她规定自己一天只能吃一次甜食。如果需要写作,她会把这一天份的甜食留在写作的时候。
她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写作习惯:开快车。每天下午进书房工作前,会先开车到高速公路兜风,大約兜一个小时,再回来写作。她不会限定目的地,只是随意地选一个方向,開到盡興,然后返回。“兜風时会觉得心情很放松,从日常生活的频率里面脱离出去的感觉很好。”
这个和她文静印象不符的习惯,其实也早在诗里暴露,“内侧车道/时速一百/一天中最勇敢的时刻……”目的地在哪里呢?“也许会抵达秋天的背面/也许抵达/逆风站立的草原。”诗人的日常在此瞬间与开阔的想象相接。无怪姚谦说:林婉瑜的每首诗,我几乎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是在时间里、在某一空间里发生的一个状态——实景的状态或心理的状态。
Q&A
Q=书都
A=林婉瑜
Q:陈义芝评论您“以人文的眼光、气息、心情为地景照相,以个人的人生断片映照台北的星辰秩序。”可以谈谈城市在您写诗中作为背景的意义和重要性吗?
A:陈义芝的这段评论,是评论我《可能的花蜜》这部诗集,书中三十首诗大致是以台北为背景。我的其他的作品里,比如说《那些闪电指向你》里也经常出现城市的背景和情境。我可以意识到,其实我的诗是具有一种城市、或者说都会的气息,虽然诗里常会有大自然的意象出现,不过那并不是一种田园式的大自然,而是在城市里感受到的自然。其实我经常感受到的是城市当中人的品质,还有人和人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主要好奇的是人在城市这个背景里,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生命故事。
Q:这和您成长的背景有关吗?
A:我从小是在城市长大。由于我父亲工作的关系,他年轻时是一个饼干工厂的厂长,他可能这两三年在桃园的工厂,过两三年就要去管理台南的工厂,所以我小时搬家的频率大概是两三年就会搬一次家。居住的地方大部分是都市,鄉村也住過,那是在很小的時候。
Q:有人说您的诗总是充满转折,猜得到开头却料不到结尾,这也许与您戏剧专业有关。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A:我觉得是有影响的。我从刚开始写诗时就知道,我的诗的养分不单单是从诗这个形式而来。我很喜欢接触不同的创作形式,比如说剧本、相声、电影、舞台剧或流行音乐,在这些创作形式当中,语言会呈现出不同的質感。这几年我也开始发表流行音乐歌词,当我在写歌词的时候,就会深刻感觉到歌词的语言方式与诗歌又非常不同。2018年底,我去天津做一个学术的交流,晚上主辦方安排我们看相声表演,其中有一段让我觉得很微妙,今年我还會回到天津重新去看这段相声,因为它非常的精巧,就像一篇微型小说。我大学主修剧本创作,语言对话、场景还有角色,是我在大學時期经常去设想、揣摩的,这对于我写诗带来的不是全部的影响,但是会有一部份影响存在。
Q:以口语入诗,是您诗歌一直以来的特征。您提到语言可以制造诗意,情境也可以制造诗意,这个特点是在您写诗之初就确定下来的吗?
A:一开始写诗语言就是比较偏向口语。其实书面语、口语和其他叙述方式都存在于我的作品中,但是正如你所说,比较多的作品是倾向于口语的表现。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写诗时经常采取一种倾诉的态度,使用口语会让这种倾诉的态度更鲜明。创作者和阅读者之间的距离会因为口语而变得很近。同时口语会有一种临场感,比如说舞台剧当中的语言,当一个场景出现,那里面角色的对话也是口语的,在诗里的这种口语表达,可以很容易地把阅读者带进诗裡的場景。
Q:《那些闪电指向你》共收录79首情诗作品,写了不同的爱的面貌。您有特别指出许多情节故事是虚构的。您怎样看待在诗中虚构与写实的关系?
A:因为我的诗的主词经常是“我”,诗里又会安排情节和剧情,有時评论者會用一种「我的詩是我的生活自述」的角度来看待,對此,我感觉到危险,因为其实很多诗的情节是虚构的。后来有一次,我在我的诗集的后记里提到这件事,我觉得还是要把作品跟我的真实生活距离拉开。就像一幅画,如果一个画家只是按照照片画出了一模一样的景物,就失去了绘画的目的。正是因为创作者加入很多自己的抽象思考,加入了虛構想像,加入了每一个笔触的设计,一幅画最终才構成一件艺术創作。
Q:那这七十多首诗,并不一定都代表您自己对爱情的观点?
A:诗集中有很多不同的爱情态度,有時候一首诗的敘述者角色,是比较柔顺的,对爱情没有怀疑的,可是可能另一首诗又是对爱有比较多质疑、叛逆,我觉得我的诗表达的是很多不同的爱的态度,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和我個人的真實想法相近,並不是全部。
Q:记录下这些不同的爱的面貌,有一些是您赞同的,有一些是可能就是您虚构,对您来说這些代表了什麼?
A:大概在2012年左右,我有了出版一部情詩集的想法,我觉得我们这个年代的爱情观点和二十年前的爱情觀點不全然相同,當我的作品发表在我的Facebook,得到了很多读者的立即回应。我想每一个时代,和時代裡的種種情懷,都会有一个它的代言人。2014年在台灣出版繁體〈那些閃電指向你〉这样一部情詩集,我感觉它是這個时代一部分人的声音的代言。
Q:您说曾经害怕创作的孤独,可是后来,慢慢习惯了这样的孤独,甚至变得不喜欢被打扰被介入了。大概在您什么年纪时您直面了这种创作上的孤独?您觉得孤独和写作的关系是什么?
A:在20岁开始写诗以后,慢慢有这样的感觉。我从小是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当中长大,父母、親友对我有很多的关心,世界時時刻刻給我很多回應,所以刚开始写作时我是不习惯的,因为很難找到一个可以跟随自己想法、和自己不斷對話的對象。可能某些创作者,他们也面临这样的状况。當一个人是特别的,他可能是孤独的。但是后来已经释怀了,习惯这种创作的孤独感。有时收到读者的回应,知道自己的作品在别人的生活中产生了意义,这种孤独感会暂时减轻。我觉得孤独对作者来说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时时刻刻都沉浸在大众之中,渴望所有人去回应你,那创作的态度可能会变得“从众”,失去別緻。
Q:您在台湾参与文学奖的评审时,会看到年轻一代参赛者的面貌。您也提到会有跟风、跟热点的现象,对诗的刻板印象、刻板想象还是多了一点,建议他们“不要走别人走过的路,也不要经常重复自己走过的路。” 对于诗歌创作,您觉得重要的是什么?
A:有时我参加文学奖的评审,当然会看到好的作品,也会有不那么好的作品。我们的生活已经充满了刻板印象,有很多呆板和重复的东西,有時生活的沉滯和抹煞,會讓我們的精神死去,如果用了不好的語字去書寫創作,那會比现实生活更加索然无味。我觉得亲近一首诗歌,是希望借此获得让精神复苏的灵活思考。如果是不那么成熟的作品,可能又会让阅读者的精神死去第二次。当书写者有一个不错的灵感,接下来就要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技巧去发展靈感。太过炫耀技巧,可能会失去写這首诗的初衷,让读者读不到动人的部分;可是如果一首诗歌它缺乏技巧,读者会觉得作者把事情讲得很笨拙。
Q:止庵老师在之前和您的对谈中谈到两个问题:第一是我们怎么读诗,第二是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如果是您,会怎么解释这两个问题?
A:当我们阅读诗歌,首先不要有一种畏惧的心理,不要觉得诗歌离我们很远,其实只要跟随着诗人的语气,跟随詩中的叙述,去进入詩人创造的情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像《那些闪电指向你》中有一首诗叫《跨年》,我们以前跨年,是从旧的一年过渡到新的一年,可是这首诗我实际写了一个场景,好像旧年和新年中间真的有一条线,我们要把它跨过去,詩裡也寫到,跨過這條線以后,回头还看到旧的年也想要跨越过来,但是舊年没法跨越,所以他坐在原地,我寫,跨过这条线之后,把旧年和我不爱的人都留在过去了。在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到书写者对于事物的一种新的观看方式,获得一种新的想象。我们为什么读诗?或者说我们为什么阅读文学?是读者从作品当中获得了一种新的观看事物的方式,他在阅读中获得的东西,在之后的生活裡,會讓他產生不同以往的视野,有不同以往的,對人事物的应对。
作者简介:简洁,杂志编辑。微博@mayjane,公众号:简影录(ID:every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