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彼得一世》通过对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大帝的生平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野心和决心的皇帝如何推动俄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影片中,演员的表现出色,场景设置也十分真实,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彼得大帝的执着和勇气。
彼得一世观后感(一)
塞尔维亚的电影《彼得一世》,耐人寻味,震撼人心,把弱小的民族的反抗精神和悲惨命运用影像的方式,极为恢弘的刻画下来,似是一幅幅壮丽的油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可怜的小兵,失去了一切,获得新生 勇敢的士兵,冰雪中成为雕像 悲伤的妈妈,唏嘘的背影 思考的国王...... 在伟大的阿尔巴尼亚山脉,峭立的冰峰成为士兵墓碑!
摄影手法高超,油画般的气质。甩国产片几条街?
制作之刻苦,甩国产片几条街?
表演之自然真挚,甩国产片几条街?
彼得一世观后感(二)
剧中母亲对即将上战场的儿子说的一句话,观影几天后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让我不得不再次写影评。她让儿子在冲锋时不要冲在第一个,也不要在最后一个。这是怎样复杂及深厚的爱。对儿子的爱,对祖国的爱。儿子在战场上没按照母亲交代的做。反而是在可以避免冲在第一线时,主动冲在了第一线。所做所为遵从了自己当时的本能情感。为了给战争中的儿子带去哪怕一丁点儿支持,给儿子送去出征时忘带的袜子。这位母亲在战场上,流民中,打听寻找儿子。没找到儿子,最终委托老国王转交。老国王在无法挽回的大悲剧面前,战争的失败,国土的丧失,在极度的物资匮乏和寒冷中被迫转移军队及人民。老国王哪怕是为了抚慰自己,也要帮这位可怜的母亲实现这个心愿。经过重重打听,寻找,冒雪黑夜急行,非常悲剧,这双袜子被老国王带着到儿子身边时,儿子还是在离驻地只有4小时路程的地方冻死了。一位最底层的母亲拼尽全力,动员到了国王也没有护住儿子的生命。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反战!反战!反战!反对一切名义的战争!
彼得一世观后感(三)
在央视电影频道看塞尔维亚电影《彼得一世》(Kralj Petar I)。1914年,波黑塞族人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塞尔维亚击退了奥匈帝国的三次进攻。
1915年,德国、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联合进攻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失败,决定撤退。由于向南经马其顿与在希腊的盟军(协约国)会师的路线被保加利亚军队阻断,塞尔维亚决定向西到亚得里亚海岸。
中线从普里兹伦进入阿尔巴尼亚,南线从普里兹伦进入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北线从佩奇进入黑山、阿尔巴尼亚。1915年11月到1916年1月,接近2个月。
塞尔维亚军人和平民沿途经历了严寒、饥饿和敌人的袭击。撤退时有40万人,只有不到20万人到达目的地。盟军将他们运往希腊。这场撤退被称为大撤退(Great Retreat),也叫阿尔巴尼亚坟墓。
电影前部分讲述塞尔维亚抵抗奥匈帝国的入侵,后部分讲述大撤退。电影有国王彼得一世和士兵马林科两个线索,通过一双袜子联系起来。马林科的妈妈给儿子送袜子,碰到了国王,委托国王送给儿子。国王多方寻找,找到的时候,马林科为了保护小男孩,冻死了。
塞尔维亚人在撤退途中,遭到了阿族人的袭击、保加利亚军队的攻击和奥匈空军的空投炸弹。在黑山境内,塞尔维亚人得到了兄弟般的黑山人的帮助。影片出现了敌人,但没有进攻,侧重描绘了严寒和饥饿。当时觉得夸大,结合历史来看,没有。大撤退是塞尔维亚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塞尔维亚资料称,在整个一战过程中,塞尔维亚死了120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30%和男性人口的60%。
影片对一些事件没有交代或交代不清。讲了奥匈帝国的进攻,却没有讲德、奥、保三国的联合进攻,失败来得突然。三条路线遭遇不同,没有讲。还有前面已提及的,阿族人的袭击。彼得一世翻译了密尔的《论自由》,被士兵日沃塔撕了卷烟抽了。8岁士兵加夫里奇真有其人。(西月《高山西月网》2023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