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室女尸之谜》讲述了一名女大学生在图书馆发现一具女尸的故事,引发了一连串离奇事件的调查和揭露。小说情节曲折,悬疑感十足,让人充满好奇心和紧张感。作者巧妙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藏书室女尸之谜读后感篇一
欢快祥和的英伦早晨,在一对乡绅家中的藏书室中突然发现一具陌生的年轻女尸,不久之后在采石场烧毁的车辆中发现了另一具……
«藏书室女尸之谜»是女王一贯的作品风格,乡村、谜案、财杀,所有有动机的嫌疑人都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马普尔小姐凭借对人性的洞察以及怀疑的精神,看穿了案件的真相。随着真凶的解开,读者的眼镜将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藏书室女尸之谜读后感篇二
动机:金钱
诡计:身份对换
主要在于动机的推理上,马普尔小姐系列总是看得比较慢,马普尔喜欢把一些人和认识的一些人归类,从而在人性上找到共同点。
nxnnxfjfkgjnvkgkgkvkvkjcjcjcnckdkakxnbfjjfkdkskkcdcncncncncjdjcjckckckckkfkcjcjdkdjdjbdjcjckdkdkcjjdjckfkkfkdkck
藏书室女尸之谜读后感篇三
我看的第二本马普尔系列,第一本是谋杀启事。
从这两本来看,马普尔系列相对于波洛系列没有那么吸引人的谜团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诡计和推理也总感觉欠缺点,但对于风土人情的描写更加给力,文笔也更加细腻。随着故事的推进,真相一层层的抽丝剥茧,拼图一块块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才发现又一次被阿婆骗了,不得不叹服阿婆的功力之深。诡计不复杂,但很巧妙,是我个人很喜欢的类型,某畅销君的名作其诡计完全一样。。。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看点,就是老小姐和老警察的PK。结果嘛,自然是老小姐完胜!
总结一下,85分,用四个字来形容本书,非常不错,用两个字来形容,喜欢。
最后吐槽一下,阿婆貌似对中国很感兴趣啊,我看过的好几本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中国,但写的都很偏离实际。。。
藏书室女尸之谜读后感篇四
(这次有特意留意书封:化妆间+衣帽间的合体,范围可以缩小了!)
很多时候你可能不注意的细节溜走了,比如牙齿:马普尔小姐看到的是向外突,马克先生描述的时候是“参差不齐”。
提到过他们两人有打算结婚的意图,并且让他产生了疏远的认知。
雷蒙德先生我之前以为还会和夫人在一起,毕竟夫人的球技并不差,只是缺少一个陪伴,最后的遇见通知婚讯的时候,算是揭露了雷蒙德关于身世上的造假,有意思。感觉这边后面可以出一个番外了。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可爱环境,牧师家的小男孩出生了~~✿✿ヽ(°▽°)ノ✿
体现温暖,却又一直在延续。
藏书室女尸之谜读后感篇五
为什么这本评分比畅销君那本低?太不公平了。抄袭也好借鉴也罢,畅销君那本的诡计压根就没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多多少东西,而且设计也远不如这本好。这本确实比畅销君那本大胆很多,对于书中人物来讲,诡计更容易穿帮,但是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读者的信任,也就是说,对于骗读者来讲,这本书比畅销君那本强多了,畅销君那本推理看得多的读者根本就不难看出来,只有入门级别的读者会觉得很惊艳(比如当年的我);而阿婆这本利用了大胆的设计,让凶手在一定程度上赢得读者的信任,从而让读者难以看穿这个诡计。
其实对于书中人物而言,这个诡计也并不容易穿帮,要知道,因为康韦行动不便,所以他很难去辨认尸体,所以才给了凶手机会。
我只能说畅销君站在巨人的肩上都不一定有巨人高。
藏书室女尸之谜读后感篇六
本书的核心诡计是用一具毫不相干的尸体和真正谋杀目标进行死亡置换,从而为凶手创造不在场证明,要想实现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两位死者身份不易被核实;二,方案实施时确保一切顺畅,尤其是不能被外人看到。
因此,阿婆在书中给予许多特殊性的设定,比如鲁比的真容只有乔西才知道、尸体浮肿损坏相貌、楼梯出口隐蔽等等,总之凶手利用的是信息差。
而在当今医学发达,遍地摄像头的年代,公众信息已相当开放透明,以今天的眼光在看待这本书,只是一部只存在于逻辑层面,而毫不具备实际操作性的文学读物,也因此少了一份代入感。
当然就推理小说而言,本书在构思上虽略显俗套,但相当具备代表性。
最后我想说,古典推理能够蓬勃辉煌正得益于那个信息闭塞的特殊年代,对如今的创作者来说,要想利用信息差已无比巨难。
藏书室女尸之谜读后感篇七
阿加莎奶奶的书没有成系统地读,此书之后,可考虑收齐。也许年纪越大,强迫症愈加严重,不收齐整不从一而终,心里就放不下。
零散的买,挑中这本,大概因为“藏书室”三个字。英国乡村老府邸的藏书室,贵族的学问修养之地,艳丽女尸突兀躺倒,读完了回顾也是迷之吸引人。
马普尔小姐并没有由始至终一直出现在视线中。她只是出现在适当的地方,以乡村老处女小姐对男女关系一针见血的揣测和分析,当然不是无端或莫名的,配合苏格兰场并不废柴的警官调查(这点不同于福尔摩斯,读过的人可会心一笑),不天才,不显峰露水,不咄咄逼人(也和福尔摩斯大相径庭),切入点却是锐利观察和深入思考后的结果,关键,及时,稳、准、狠。
即使是不爱开动脑筋如我,也并不是没有怀疑过凶手,不是那种天方夜谭直到最后一刻才出人意料地揭露凶手那一型。你只是会流畅地读着文字,前因后果脉络清晰地随着节奏进行下去,将阅读和谜底的揭穿进行下去。
两三个小时即可读完,不卖弄,经典无需赘言。
藏书室女尸之谜读后感篇八
我觉得非常之普通……好吧谜底其实有点意思,婚姻+共犯+第二受害人受害的原因+调换+不在场证明。但是叙述起来感觉没啥意思。 阿加莎写人物真的没啥意思。 还有,那个时代总能各方各面地judge女性…… 字里行间一些让人全身不舒服的点,比如说这女人是什么类型,那女人又是什么类型,这种评判总带着性别刻板印象,还有谈论这种女人很检点,那种女人又怎么样所以不检点,呃…………看得人很不舒服吧就是说。与之相应,谈及男人的品质品格时,语气就很宽容。 还有对于鲁比,全书的人都很刻薄……我说,尼罗河里面攀富家女的凤凰男在作者笔下可还是有很多优点的。而且说起来其实鲁比没什么特别不好之处,其实她也有很多好的方面,安静、举止文雅、认真工作没出过什么差错,跟年长者相处得很好,也根本没有为什么年轻男孩犯过傻,在杰弗逊先生的事上,谁都不能说她有什么恶意,纵然是切身利益相关的儿媳女婿,都只能说她只是擅长抓住机会。是杰弗逊自己擅自把她当作慰藉,他看中的就是鲁比本身的品质。结尾那雷蒙德还不是刻意伪造身份勾引艾迪?不也是为了财产,还写得他好像很痴情似的。
还有请问,凶手两个到底是怎么看中了帕米拉这个女孩来伪装成另一个人的尸体的呢……帕姆的死真是无辜而令人愤怒啊,充分说明了别理陌生人!!尤其是陌生男人!!
还有最后,那是乔西潜入杰弗逊卧室试图给他注射药物??这是否也太玄学了她怎么进入杰弗逊家的?
说实话以后都不是很想读阿加莎了。
藏书室女尸之谜读后感篇九
班特里上校的藏书室出现了一具美艳女尸,打破了英国小村的宁静,瞬间流言四起,班特里夫人为了捍卫丈夫的名誉,请来了马普尔小姐寻找真相。
全书马普尔小姐出现的篇幅其实不多,更多的是通过英国刑警的视角查明死者身份、询问相关联系人。马普尔小姐更多的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推理,略带絮絮叨叨的话语,类比身边的人,这也是马普尔小姐系列的一大特色吧。
死者的身份是一家酒店的舞女鲁比,即将被一位富豪收养,她的死亡无疑和即将获取的高额财富有关。富豪杰弗逊先生的女婿、儿媳,鲁比的表姐乔西,电影人巴兹尔、未知的神秘男人……还没有找到杀害鲁比真凶,又惊现一具烧焦的女尸,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看似完美的不在场证据,是否真的能洗脱嫌疑?
“有些事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是依据事实”, 不知道嫌疑人X的献身是否也是从中汲取灵感呢?但精心设计的诡计终究会暴露。
结局略显匆忙,关键的线索篇幅较短,反而是前期的琐事铺垫过长,虽然故事很巧妙,却也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没有独特视角的我们,似乎跟着刑警探案,也找不到真相呢。
藏书室女尸之谜读后感篇十
“马普尔小姐声名鹊起之案”,顶着午夜文库attractive的推荐语,我拿起了这本不太厚的书,读完发现,马普尔小姐果然还是一样的坑。
维多利亚式谨慎细致的马普尔小姐显然并非我的菜,在我眼里,把侦探当业余职业,通过“局外人”的角度去审视每一个case的确做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和读者同步,也很吸引人;但如果在案件之外,非要把“搞清楚生活中每一个细微的problem”当成自己的爱好,窥视别人的隐私,聆听来自八方的流言蜚语,就不免有些神经质了,在这方面,马普尔小姐眼中不时闪现的twinkle总是总是让我觉得她敏感又多疑,远非波洛在探案时给人的睿智细腻的感觉。
据说阿婆除去代表作,一些不太出名的作品都是生产线上的产物,刚开始听到此话时还半信半疑,但读了7、8本之后我也确实摸到了这样的“规律”,当然,阿婆在更新角色的背景、性格、trick新鲜度上无疑做得很棒,即使中后期是“向自己致敬”的作品,有很多的精彩程度也并不亚于它的“祖先”,如《长夜》之于《罗杰疑案》、《谋杀启事》之于《悬崖山庄奇案》,《阳光下的罪恶》之于《尼罗河上的惨案》等。
这本书的作者序言,阿婆也丝毫不吝于“和盘托出”她的秘籍:“......某年夏天,我在一家海边的高级酒店住了几天,就在那时注意到...我有机会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我能赋予这些'木偶'不同的特征和自己的各种想象...我像写菜谱一样添加了以下配料......”,阿婆开篇的思路讲解可谓是“醍醐灌顶”,品尝着这盘菜的我餐至中途突然灵光一现,立即翻看了阿婆作品年表to assure myself,果然发现与《尼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阳罪》写于1941年——即该书的前一年,顿时有些小激动,内心OS:果然猜的不差......死的两个人和无比相似的铁一般的alibi给了我灵感,人设不同(料想阿婆也不会三次致敬尼惨啊喂!),那值得推敲翻新的就只剩trick了,前者是凶手同谋伪装要杀的人而后杀被害者来制造完美的不在场证明,那么后者......作为目前为止所读阿婆中死的最快最妥妥的被害人,trick没法复制了,为何不反之呢?果然猜中了(^-^)——凶手将死者伪装成凶手要杀的人以制造完美的不在场证明,真正的被害者则在晚些时候被丢在采石场毁尸灭迹......不得不佩服阿婆的想象力,创造力,思路反转,便又写出了一个精彩的trick,美中不足的是,本书trick虽佳,且糅合了上到贵族上校,下到舞女,童子军,职业网球手,艺术家等各阶级人物,但布局,心理描写,人物(尤其是凶手)刻画却乏善可陈,显然是配料丰富,调味不足,以致读来急促而枯燥,关键线索(比如舞女的指甲、采石场焚毁的汽车、萨摩塞特教堂)对案情的推动也略显突兀,只能说是生产线上下,低于期待值,是一盘很一般的菜。
藏书室女尸之谜读后感篇十一
马普尔小姐说:“我太了解人性了,你们总是愿意相信他们口中的话,可我不会。”其实我一直都相信人性本善,很难想象在面对贪欲和自己的人性相互背离时候,人们的那种露出獠牙的样子,那种可怕的嘴角暴露无疑的样子,真的令人感到无比的恶心。
故事的主线就由在亚瑟上校的藏书室里发现了一具金发碧眼的美女的女尸而展开,然后就开始了一场竞猜游戏,在这个故事里,有孤独无助的孤寡老人杰夫。在一次事故中同时痛失多位亲人,只有他姑且活下来使他变得更加的孤独了起来,或许小露比天真无邪的走进他的世界使他的世界就此敞亮了很多。他就像重新见到了自己的爱女一样,对她有无尽的耐心和爱,可是就是这样,突如其来的爱让周围原本可以合法得到姐夫财产的女婿和儿媳分在的眼红。一直都是言听计从的儿媳,对于丈夫的离世很难过,但是作为一位淑女,她却一直忍让,知道夏天遇到一位让她倾慕的心上人,由此,她开始重新燃起了结婚的希望。可是,杰夫一直以来都以逃避女儿和儿子死去事实来度过自己艰难的生活,自己超负荷工作,从不示弱。
这对儿媳杰弗逊夫人来说是件棘手的事情。而对于女婿来说,他是个赌鬼,小露比的突然出现也是打乱了他原本平息的生活,原本可以等着老杰夫逝世获得一笔丰厚的财产,可是露比却使得杰夫改变了遗嘱。整个案件,和这个利益切身相关的两人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可是,就如马普尔小姐所说的,永远都不要小看人性,所有那些人的言辞都不过是装饰而已。在露比死后,作为表姐的乔西的那副气氛的样子,丝毫没有悲痛和怜惜被马普尔小姐看在眼里,故事推移着,对于班特里夫人,作为亚瑟上校的妻子,自己的丈夫无辜的被陷入一个事件的丑闻让她决心抓出这个事件的真凶。故事的突破口,在巴特列特的车丢后被在荒郊发现,并且上面烧焦的女尸所有所进展。聪明的马普尔小姐仔细的观察了藏书室女尸的指甲并且亲自到访巴特列特的家里访问而一步步的揭晓。
已经和乔西登记结婚的杰夫的女婿加斯克尔看着杰夫对一个懵懂少女如此宠爱,自己可能分到的财产即将不在,就把露比狠心的杀害,联合着乔西,并且找了一个替身,一个无辜的十五岁的女孩,就这样,一场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那种对于欲望的冲动,足以使他杀害两条性命,我觉得不是一般的残忍,让我觉得无比的恶心。
而阿加莎的故事情节总是环环相扣,让你忍不住的想要往下读下去,就这样,这个故事就栩栩如生的出现在了眼前,令人眼睛一亮,也警示:绝不让贪欲放纵,要心存善念。
藏书室女尸之谜读后感篇十二
《藏书室女尸之谜》——我们都太过相信他人,而忽略了去印证显而易见的事实。
这是这个系列看得第一本书,开始对于马尔普小姐乡村老太太的人设很意外,因为感觉女侦探的话应该是那种精明干练成熟优雅的独立女性形象。不过后来在了解马尔普小姐的查案方式之后就能理解了——她其实扮演的是一个看尽世态的生活洞悉者和窥透人性的优秀心理学家。
其实最开始我的直觉觉得是杰弗逊夫人和马克先生两人联合起来的阴谋,因为很明显他们最有作案动机,而且按照坏人的套路最开始总是装作坦率和优雅⊙◡⊙。后来线索错综复杂了起来,又因为作者的“描述误区“,我又先后怀疑了乔希小姐(因为嫉妒小鲁比获得了老杰弗逊先生的青睐)那个电影制片人巴兹尔(怀疑他可能是小鲁比的那个隐瞒情人,虽然他从头到尾都是个躺枪的)老管家(他总是那么谨慎而冷静让人觉得他可能是个冷血无情的杀手)甚至是老杰弗逊⊙◡⊙(书中开始细致地描写了那个残疾老人强健,而且还说了他喜欢掌控一切,而小鲁比又对他有所隐瞒,于是知道真相的他怒而杀人)还有鲁比的舞伴雷蒙德(开始以为他也算情杀,后来又觉得他可能是因为爱慕杰弗逊夫人为了她杀了鲁比)
没错,我就是基本上所有人全怀疑了一遍,作者挖个坑我就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了⊙◡⊙ 然后得知真相的我…
很多人觉得这篇结局并没有给人以很意外的感觉,毕竟出场人物也就那么几个。。。但其实细想来阴谋的设计实在是脑洞大开——一个与杀人得逞后的利益完全冲突,一个拥有完美不在场证据,因为一场不为人知的婚姻(前面谁能想到两个人居然还可以这样==然而完全又合情合理),一次暗渡陈仓的大调包(完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也只有马尔普小姐才能通过谈话和细节发现女学生案和鲁比案的关系吧,要是这个侦探是波洛,大概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加上无辜者不按常理出牌的乱入,使本就曲折的案情更加迷雾重重让人摸不着头脑。虽然真相简单,但往往真相就是那么简单。这种设计还真不是我们一两个读者可以妄加批评的,你可以说结局不精彩,但你不能否认阴谋设计得很厉害。
在豆瓣上看见很多人说不明白杀女学生所谓何般,其实小说里交代得很清楚,就是为了制造 马克的不在场证据。按照马克和乔希的预计,就是鲁比默默被烧死在野外不被人发现(就算以后被发现这个案子已经结案了又只剩鞋子自然会被认为是女学生被害,不会把两者关联起来)而女学生被画成鲁比被发现在风评不好的电影制片人家,大家会当成是两人有什么不正常的关系,一方面老杰弗逊不会追查,另外巴兹尔酒后的事也没人能作证,最终被定性为一场不太光彩的情杀丑闻。然而巴兹尔把尸体扔进了上校家的藏书室,最终反而帮助众人把眼光投向了利益纷争的中心——遗产之争中的各位。
至于还有人说为什么上校夫妇从未被怀疑过……我认为这只是情节安排的需要,就这样很多人看着还觉得克里斯蒂写了很多没用的,再绕一圈去写调查上校夫妇怕是很多人就要弃书了。
理解不难,但自己写清前因后果阴差阳错,没有几把刷子还是不行的
藏书室女尸之谜读后感篇十三
1942年的作品,这本是阿婆时隔10多年后,再次尝试写这个系列,这次的命案还是发生在圣玛丽米德村。
注意,马普尔全系列,也就三部长篇小说的命案,设置在圣玛丽米德村。
其实在阿婆别的作品里也经常提到藏书室出现尸体这种情节,早在《底牌》就提到过。《底牌》还直接写了此书是由奥利弗太太写的。
要知道《底牌》可是36年的作品啊,看来阿婆早就想尝试了。
可见此书是阿婆自己偏爱的一本,不然也不会说:“这是我写过最好的开头”。
阿婆也有说过:“我当时肯定没打算在以后的写作生涯中以她为主人公”,但其实有望成为马普尔系列长篇第二部作品的,是《尼罗河上的惨案》,这在《阿加莎的秘密笔记》中有提到,原先设定的侦探是马普尔。
不知道马普尔版的《尼罗河》大家还会喜欢吗?
--------------------------------------------
内容简介就不说了,就是藏书室里发现了一具尸体嘛,书如其名。
看起来剧情没什么新意,但小说第一个画面是从班特里太太做梦开始的,故事的开头,倒是挺戏剧化的,写得甚是有趣,就像是阿婆自己评价的那样,我觉得这个开篇十分吸引人。
不过,新星版的翻译也没必要吹,此书翻译感觉和人文差不多。但新星版把人物关系搞错了,马克是那个小男孩的姑父,而不是叔叔。
吐槽:新星这本书的内容简介,太没水平了,啰里啰嗦的。而且,此书的动机还需要马普尔专门去找吗?
顺便提一下,此书登场的许多角色,并不是第一次登场了,梅尔切特和亨利爵士,以及班特里太太和先生,早在《死亡草》就登场过。
此书第85页提到的案件即《死亡草》最后一篇《溺死》。
感觉人物刻画还是好的,各个角色都挺有趣的,偶尔语句中也掺夹着英式幽默。
此外有个有趣的情节,书里有个小男孩喜欢侦探小说,列举喜欢的作家的时,阿婆把自己的名字也写上去了,估计卡尔,赛耶斯也是阿婆自己比较喜欢的。
----------------------------------------------
开篇就出现了一具尸体,而且这本书很薄,但我还是觉得这本书的节奏还是偏缓的,尤其是中间马普尔开始大谈人性,并各种举例子,中间偏乏味。
我得说实话,马普尔系列和波洛系列相比,确实要啰嗦一点,马普尔本身就是一个絮絮叨叨的形象。
我就拿《底牌》来做对比吧,首先两本书都很薄,两本书阿婆都特意写了前言,但是看《底牌》我只花费了半天时间,看《藏书室女尸》却花费了三天。
《藏书室女尸之谜》的开篇确实挺吸引人的,但是不知不觉就让读者失去兴趣了,没有最开始的那份热情了。
《底牌》的阅读体验感可能强于此作,但我给的评分却比《底牌》要高,主要是《底牌》没有强悍的诡计,而且指认凶手硬伤。
当初我看此书的时候,真的是被此书的核心诡计惊艳到了,虽然现在来看可能会显得套路,因为已经被后世相继模仿过了,所以你得考虑年代啊,据说这个诡计是阿婆开创的??东野还有本名作和此书雷同。
推理其实也不错,线索也算公平,而且凶手还是难猜的。
但最后,此书出现了马普尔小姐诱捕凶手的大法,感觉马普尔好多作品,都是没证据的,最后拿一个无辜者的生命作为筹码,在凶手再次行凶时抓住真凶,而且每次运气都超好的。
这些诱捕凶手的情节,我之前评价的是,起码比《底牌》假证人逼供好,现在改成半斤八两吧。
小说中间的过程可能是乏味了一点,但就当时那个年代,这个核心诡计,这部书的质量还不至于在豆瓣和《寓所谜案》《复仇女神》同分吧,再也不相信豆瓣了!!
------------------------------------------
评分:★★★★★+
马普尔小姐系列,诡计最为强悍的一部,短小而精致,力荐。
诡计相当强悍,是马普尔系列里最好的,意外性也是一流的,即便是看过不少阿加莎的作品,自以为熟悉阿婆的套路,也很容易被阿婆骗到。
至于,《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简直胡说八道,说《藏书室》没有结局惊天动地之类的诡计,难道《加勒比海之谜》这本被他列为五星神作的作品的诡计要比这本书要好?
而且,他那个书评,还把几部作品出版年份搞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