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讲述了探险家阿龙纳斯与捕鲸船的经历,深入海底世界,揭示了海洋的神秘与美丽。通过与尼摩船长的相遇,探讨了人类对自由、科学与自然的追求,展现了 Jules Verne 的丰富想象力和对科技未来的思考。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一)
看完两万里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搜寻类似的书籍,去探索神秘的海洋,未知永远吸引我。后来又买了神秘岛,类似的情节不多,但是也十分吸引我,推荐去看看。两万里里面对奇幻海洋的描述,探险者的危险喜欢的朋友可以去阅读。当然,篇幅很长,细细品鉴,主人公带给我们的奇幻海底漂流,佩服作者的脑洞。我不是很喜欢买书,我觉得电子版方便,看两万里我买了纸质书,看完很久后我还会再拿出来翻翻,还能看到过去阅读留下的痕迹
1/15页《海底两万里》读后感(二)
很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海底的世界描绘得如此缤纷绚丽,精彩纷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说中无论是对潜艇的构造、原理、动力、操作,还是对海底生物的种类及各自的特征的描写都很细致,甚至很多地方都给出了精确的数字,这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精益求精的精神。
小说曲折的故事以及悬念的设置使其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度,为阅读增添了趣味。有机会自己也要来一次海底之旅。
2/15页《海底两万里》读后感(三)
有一本书,我虽然已经看过了很多遍,但每当我再次捧起它时,却依然会被深深吸引。这本书就是《海底两万里》。这是一本出色的科幻小说,讲的是在1868-1869年间,海面上怪兽频频出没,于是生物学家阿尤纳斯教授就出海前去捕捉,却误上了神奇的“鹦鹉螺”号潜艇。在神秘古怪的尼摩舰长的陪伴下,阿尤纳斯教授纵横海底两万里,见证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瑰丽多姿的海底世界。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作者告诉我们,在看到科学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要提防科学被人利用,危害社会。要保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动物、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这本书启发人们对自然与科学有更深的感悟。幻想与科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就了这本出色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我喜欢这本小说。
3/15页《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四)
这本书是爸爸推荐给我的,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有趣,其中描写了很多的海洋生物,我几乎都没见过,一边看着,一边想象海底的那个神秘的世界,我也想坐着鹦鹉螺号去海底探索,我也想在海底漫步,说不定我也能捕捉到一只左旋的贝壳,说不定我可以找到一颗比尼摩艇长的那颗珍珠还要大的珍珠,不过这是不可能的,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事就交给梦境吧,它会帮你完成的。
4/15页《海底两万里》读后感(五)
2018.3已读第21:《海底两万里》 ★★★★☆
作为科幻小说萌芽期的作品,1869年创作的《海底两万里》拥有极其出色的开头,前三章勾勒出一只惊奇的海怪,悬念程度非常不错。而作品进入中段,显现早期科幻作品近似奇幻的写法:有大量的写实段落,但是当时的科技条件难以观测。 这种程度的科幻像1928年苏联科幻作家别利亚耶夫创作的《水陆两栖人》有类似的质感。超越时代的科学技术汇集在一人身,能够做出与社会常态相悖的行为而难以指责。 而《两万里》作者在人物架构和视角选择上,也带有时代痕迹。船长尼莫,拉丁文翻译是“查无此人”,而他的种族特色,在法国作家写就的作品里敌对英国势力,不难带有殖民文学的色彩。 《海底两万里》作为优秀的科幻萌芽作品,进入“中学生必读书目”,就篇幅而言过长了一点,但其丰富的科普性是超越文学性的,至少能够领略海洋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机械制造等等不同学科的碰撞,非常难得。 故事的结尾仓促了些,可以理解是为下一本书作铺垫,也能想这是博物学家的烂柯梦,游历世界,终究查无此人。
5/15页《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六)
2018.3已读第21:《海底两万里》 ★★★★☆
作为科幻小说萌芽期的作品,1869年创作的《海底两万里》拥有极其出色的开头,前三章勾勒出一只惊奇的海怪,悬念程度非常不错。而作品进入中段,显现早期科幻作品近似奇幻的写法:有大量的写实段落,但是当时的科技条件难以观测。 这种程度的科幻像1928年苏联科幻作家别利亚耶夫创作的《水陆两栖人》有类似的质感。超越时代的科学技术汇集在一人身,能够做出与社会常态相悖的行为而难以指责。 而《两万里》作者在人物架构和视角选择上,也带有时代痕迹。船长尼莫,拉丁文翻译是“查无此人”,而他的种族特色,在法国作家写就的作品里敌对英国势力,不难带有殖民文学的色彩。 《海底两万里》作为优秀的科幻萌芽作品,进入“中学生必读书目”,就篇幅而言过长了一点,但其丰富的科普性是超越文学性的,至少能够领略海洋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机械制造等等不同学科的碰撞,非常难得。 故事的结尾仓促了些,可以理解是为下一本书作铺垫,也能想这是博物学家的烂柯梦,游历世界,终究查无此人。
6/15页《海底两万里》读后感(七)
可能是作为初中生的我对于必读书目有先天性的排斥,但还是想要说两句。有所冒犯。
1 书中多次提到野蛮人和文明人的区分,作者作为"文明人"的优越感尽显。
2 对于海洋中动物的屠杀 其中有一段是捕鲸手杀死濒危物种儒艮后,坚持要亲眼目睹宰杀儒艮的细节,难道这就是当代中学生所需要的价值观?
3 故事性 整本书的文学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谈,而作为科幻小说,故事性也不强。一众人上了潜水艇后,小说就趋向科普类型书籍发展了。大量的术语,对于动物精细的分类,对于我这种知识浅薄的初一生,实在是有些乏味了。ps读的时候一直在想怎么选上必读书目的。。。很想翻白眼
想象力方面来说还是十分成熟的,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应该会喜欢。可能是年代稍有些久远,现在读来比较平常,但当时一定是轰动的巨作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7/15页《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八)
这样一个人,在人类尚未发明电报机之前,他笔下的人物就开始通过发电报传递信息;在潜水艇的设想刚刚萌芽之时,他笔下的人物已经搭乘潜水艇在海底遨游。这个人就是世界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便是他的代表作。
本书中最大的亮点为“鹦鹉螺号”,对于它的构造与动力、能量补给,别说当时是空前的,就连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无法造出像“鹦鹉螺号”那样的潜水艇。难怪有一位文学评论家说“人类在20世纪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在把凡尔纳的预想变成现实而已。
尼摩船长,全书的灵魂人物,最为神秘。尼摩(memo)一词是拉丁语,意为“没有此人”、“子虚乌有”、“不存在的人”。他执着探索、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击退土著人、与鲨鱼搏斗、救出采珠人。
尼摩船长也曾两次落泪。第一次,他为哈瓦之死落泪;第二次,他为被章鱼卷走的同伴落泪。这又一次塑造了尼摩船长的高尚。他并不是冷酷无情的“复仇天使”,他也有人情味,珍爱与他出生入死的伙伴们!
合上书,我的心仍留在海底。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丰富的海洋、工程、地质、历史、生物知识,还有尼摩船长,那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
8/15页《海底两万里》读后感(九)
去年年底陪娃一起去看了一部同名的《海底两万里》话剧,堪称是看过的情节最尬的剧没有之一。本想直接开喷,但瞅着很多网友评价说这部剧十分忠于原著,那想着还是重刷一遍原著再来评论。于是就有了这段二刷凡尔纳经典科幻的阅读经历。
很遗憾,关于海底世界天马行空的想象、神通广大的有鹦鹉螺号,这部儿时读过的经典之作,在长大后二刷,却失去了记忆深处的魅力。也许是早就知道了故事的主要情节,青少年时代感觉充满张力的故事,如今读来有点索然无味。就人物塑造而言,第一人称主角的教授似乎就没什么性格特点,除了惦记着逃跑和吃就没啥事的尼德兰的形象略显幼稚,仆人康塞尔的对主人的忠诚和对生物分类的热衷简直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地步,而核心人物尼莫船长谜一样的处世态度、满世界转悠的动机一直没有明确交代。
当然,这个故事的亮点更多在于,凡尔纳在那个对海底世界了解甚少、探索手段也十分有限的年代,对新兴技术和海底奥秘的想象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这次二刷时依然会惊异于凡尔纳的知识渊博和在此基础上的奇妙创想。
推荐指数:7/10
9/15页《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十)
《海底两万里》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也是中外名著榜中榜的第一辑,它上榜的理由是因为这部小说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特点,阅读此书,能使读者在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的同时,感受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位法国博物学家赴美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后,正准备返回法国时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驱逐盛传的海上“怪物”,反而被“怪物”所俘获。其实,所谓的怪物,竟是一艘当时尚无人知的潜水艇。他们虽身为俘虏,但却受到尼摩艇长的善待,只不过为了保密的缘故,不许他们离开潜水艇。因此,博物学家一行人被迫随潜水艇游历各个海洋。后来,他们几经艰险终于逃脱,终将这一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中不但写了尼摩艇长带着阿纳斯和他的人孔塞伊还有捕鲸手加拿大人内德。兰德去各个海洋,还写了罗克艇长带他们去看大如椰子的珍珠,去珊瑚王国,去海底看失踪的大陆——亚特兰蒂斯…… 在着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尼摩艇长,他是一个因为战争而失去了亲人的人,他因为仇恨而远离陆地,用聪明才智造了一艘绝无仅有的“鹦鹉螺号”潜水艇,真正的成为了海洋的主人,长年生活在海底。然而,他是那么善良,总是把海底发现的宝藏分给穷人。他还对艇员那么好,让每个艇员跟他吃一样的食物。其实,尼摩艇长虽然在与世隔绝,但他心中仍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弱者的同情。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人类的智慧、善良和勇敢。
10/15页《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十一)
(剧透警告)
三星半,看在结尾给我的高度震撼和凡尔纳超凡的想象力下给四星。在我看来全书的质量变化可分为五层阶梯: 1.前十章:全书的开篇部分,基本人物性格已经表现出来,“林肯号”的捕鲸之旅还算比较有趣,算是个吸引眼球的开篇,四星。
2.上篇11-22章:全书最平淡乏味的部分,无论是“鹦鹉螺号”的整体描述还是照抄词典的海洋环境描写都如流水账一般令人打不起兴趣,而凡尔纳超凡的想象力也多被现代科学技术所冲淡,“鹦鹉螺号”的几次遇难也过于简单,没什么紧迫感,三星。
3.上篇23章-下篇12章:从海底墓地开始情节逐渐有趣,尼摩船长殖民统治反抗者的身份开始揭晓,形象也越发鲜明,为后面的剧情大爆发做了铺垫,不过偶尔还是冒出一些无聊章节,三星半。
4.下篇13-17章:作为主角团遇上的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大难关,南极逃生的部分非常精彩,主角团与尼摩船长也开始出现隔阂,不过第十七章建议滚出这一部分,四星。(顺带一提,凡尔纳在第十三章初次暴露了他那令人忍俊不禁的数学水平)
5.下篇18-23章:全书最高潮!尼摩船长的形象通过大战章鱼和战舰两件事被彻底升华!无论是勇战章鱼后的眼泪,还是风暴中耸立的身影,亦或击沉战舰时后照片前的哭泣,都完美的将一个有血有肉的,殖民主义的坚决反抗者的形象附着在这个有极大人格魅力的船长身上!五星!
总结:一部略显慢热的作品,如果你确实对海洋有兴趣,那你也许会比我看的还开心;如果你和我一样对海洋不感兴趣,我也希望你能忍住性子读下去,你真的不会失望。
11/15页《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十二)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通过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奇妙的海底世界。《海底两万里》自出版以来备受推崇和喜爱,至今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多次再版印刷。这部小说以科学知识和奇幻想象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一场视觉盛宴和思想碰撞。 首先,《海底两万里》的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故事从神秘事件的发生展开叙述,到鹦鹉螺号的被捕获再到最终逃脱的过程充满波折和挑战性。这种紧张刺激的剧情使得读者一直保持着兴趣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其次,小说中的科学知识丰富多彩且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海洋生物学、地质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强的书还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作者儒勒·凡尔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幻小说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探险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种精神品质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激发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及挑战未知的领域。《海底两万里》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出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尼摩船长这位冷静机智而又富有冒险精神的领袖人物他的出现无疑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类勇气和智慧的伟大之处。“希望是一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这是我对这本书的最终感悟它鼓励我们怀揣梦想勇往直前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不放弃追求自己的目标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收获成长和经验变得更加坚强有力面对未来的一切挑战!总之在我看来这本《海底两万里》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无论是其惊险刺激的情节设置还是深入浅出的科普知识亦或是独特鲜活的角色形象都使其成为了公认的经典之作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的朋友细细品味。
12/15页《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十三)
读完本书,真真体会到了什么叫意犹未尽。如此精彩纷呈的剧情,竟然留下那么多坑未填,属实不当人子。但不得不承认,这实在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经典之作,写下此篇以作梳理。 一、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有2个中心点:对鹦鹉螺号的种种猜测及追击、鹦鹉螺号上的经历。前面部分讲述了大海上出现了一个“怪物”,具有速度极快、坚硬如铁等特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鉴于该“怪物”对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构成了威胁,美国率先出动战舰准备予以击毙达到清除海上通行威胁的目的。主角团受邀前往,出发!历经3个多月,经历了情绪上的多次起伏之后,船上的人们都疲惫不堪,准备3天内找不到怪物那就返航,终于在第三天发现了踪迹。开炮!嗯,效果不佳,被怪物一路放风筝,并被损坏不得不返航,而主角团也被撞到大海里去了。 他们本以为自己死定了,但没想到却登上了怪物的背上,他们终于知道这不是怪物而是一个技术极其先进的潜水艇。他们被俘虏了,但所幸他们遇到的是一个博学、智慧、勇敢的尼摩艇长,且艇长非常尊重作为学者的主角,他们新的旅途开始了。他们游览过海底森林,看见了非常多的稀有海洋生物,从红海穿越到地中海,到达过南极,参加过船员的海底葬礼等,可以说这10个月的经历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海洋、通道、生物、气候等知识也由此引出。最后,在复仇者号埋葬之地,鹦鹉螺号击沉了一艘无国籍战舰,也由此引出了艇长的复仇思想。伴随着大漩涡,鹦鹉螺号也失去了消息,令人唏嘘。 二、感悟 本书可以算是海洋介绍的经典书籍。通过一段跌宕起伏的剧情,自然而然的引出海洋知识,令人受益匪浅。我作为一个对海洋完全不感冒的人,读完此书也被海洋所打动,实在是触动人心的一本书。可是,艇长到底是何许人也?鹦鹉螺号的结局呢?坑如此大,真是哔了狗。我看到了一个复仇者,也见证了艇长完成了他的复仇,大漩涡可能也是故事的一个结局吧,艇长来自于哪里已经不重要了。 趣味中学习知识,经典之作。
13/15页《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十四)
“比海更深”——《海底两万里》 十九世纪有诸多个以探险为关键词的作品,多为科考日志。而凡尔纳先生则通过其不俗的想象力与科学知识的广博程度将读者带离到一个近乎于梦的高地,不受科学技术的禁锢,甚至是带有一定预见性的。但却又不失基本的文学性(之所以我以为是基本的,或许应当归于译本的问题,(毕竟译林译本)但因为受语言所困,则又变得不得而知了)。 我很久之前就已经知晓那玄幻莫测的未知物是一潜水艇,这方也使我对从那未知物的反转剧情实属无感,但的确能够看出凡尔纳先生是苦心经营过的,就像书中的所有细节一样。 但是相对于那些屡屡被称颂的海底的探索、奇幻的猜想,我更多的感触却是留存于凡尔纳先生对于一个人物的塑造鹦鹉螺号的主人——尼莫,他颇具有传奇色彩。有着同阿拉伯人一样的深邃眼神,蓄着糜乱的胡子,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见悲恸与冷漠,似是可以穿透灵魂与世俗的。 而在我们看来他是孤独的。几乎可以说是孤身沉默于异域般的海洋,没有至亲没有社交。可他说自己并不孤独,拥有满满的精神财富,拥有被他视为亲人的冰冷大海,拥有几个虽志同道合但屈指可数的陌生人。他真的不孤独吗? 他的这份孤独是因为渴望逃离人类社会的丑恶而沉寂在海底,可荒谬的是他心中的复仇之火难道不曾是人类的丑恶嘴脸、野蛮根性吗?但善恶从来不是那样分明的,那太浪漫主义了,就像黑与白的关系一样,其间均夹杂着灰。“欲望为马,抑郁为车”,当尼摩船长对复仇的欲望过于强烈时,那随之而来的是痛楚,因为欲望不能被满足。所以不如放下执念与欲望,耽溺在这一份孤独的欢愉中。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于是乎在马尔克斯的鉴照下,这孤独的深度同那尼摩船长的眼眶无疑是比万米海底还要深的。深得多。孤独是不孤独的伊始,因为“孤独”是造物主对群居动物的诅咒,同样也是对群居动物的“怜悯。”
14/15页《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十五)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是法国十九世纪一个想象力惊人的科幻作家,他的惊人之处不但只是他写的夸张,动人而富有科学意义的小说,更惊人的是他在书中所写的故事,尽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不足为奇,但是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的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的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这是怎样的预见力,怎样丰富的知识底蕴啊! 就这样,我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开始和书中的主人翁探险者博物学家阿尤那斯,乘坐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鹦鹉螺号的主人尼摩船长是个性格阴郁,知识渊博的人,他们一道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其中包括著名的沉没城市亚特兰蒂斯,这个拥有与希腊相当的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书中都包容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学。阿尤那斯在航行中流露出他对尼摩船长出类拔萃的才华与学识的钦佩。但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还同时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重视防止被坏人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这些至今仍然热门的环保话题,早已在两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吁,可见留下有关人类正义更深层次的思考,才是此书让读者感受丰富多采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后,启发我们以心灵更大的收获。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完全自然的知识启迪,虽然书中讲述了不少有关海洋的知识,例如红海一名是源于海中的一种名叫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分泌的黏液造成海水颜色像血一样红。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在读者接受起来十分刻意或困难的,只是一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罢了,这使人们对因景而生的各种想法和收获都得以牢固的保存。 并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说都像《海底两万里》一样富有强烈的可读性,它作为一本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远见加博学累积成的小说,不但为对海底知识了解不详尽的读者解读了他们的旅程,更让后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文明。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