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苏格拉底读后感精选

苏格拉底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2 22:25:45
苏格拉底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4-22 22:25:45   小编:

《苏格拉底》读后感: 这本书以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智慧为主线,展现了他对人类生活、道德和哲学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话的形式,让读者深入了解苏格拉底的教导方式和他对真理的追求。书中强调了对自己的思考和质疑的重要性,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这本书引发了我对思辨的思考,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苏格拉底》读后感(一)

人活在世上,靠的是脑子以及脑子里头的思想,没有脑子思想的人,肉体是僵硬的,呆滞的,与行尸走肉,有何区别?

最热烈的爱情,往往会有最冷漠的结局!

我们需要的越少,我们就越接似上帝!

作为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好似都充满了欲望,当欲望充斥我们脑海时,我们甚至还会为此而诡辩,说人本身就是七情六欲的呀!没有欲望,那成啥了?

《苏格拉底》读后感(二)

在这本书里,作者多次引用了西塞罗的这样一句话:“苏格拉底第一个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让她立足于城镇,将她介绍到了民众的家中,并迫使她探究男女的生活、伦理规范、善与恶。”

换句话说,苏格拉底的哲学并不是远离大众、远离日常生活的哲学。相反,苏格拉底的哲学所观照的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它不在教室里头,不作为一种学术活动而存在,它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实践当中。

也正是因为如此,苏格拉底的思想才能穿越时空,在不同的年代都能激发人们对自己人生的审验与反思。

当然,我们如今的世界和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是如此的不同,但有些问题,比如狂妄自大、偏听偏信、价值混乱等等,仍然在今天困扰着不少的人。而面对这些问题,苏格拉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为我们践行了一套克服它们的生活方式。

我想,倘若苏格拉底生活在当代,恐怕他还是会用他那独具特色的追问技巧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一无所知,进而帮我们仔细摸查出那些在不经意间住进我们头脑中的偏见。最后,他一定还会敦促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知识,什么是良好的行为,而什么又是无愧于人性的最佳状态。

《苏格拉底》读后感(三)

保罗约翰逊先生对人物的陟罚臧否总是出乎意料,但你认真读过之后会感到格外信服,在《知识分子》一书中他揭露了十余位享有盛名的人物,并非猎奇而是突出了这样的一个鲜明的主题:这些人关注的是抽象人类的概念,而对活生生的人却全不放在心上,从而在生活中对身边的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这本小书中,他延续这个思路,但是批判的却不是苏格拉底,而是他言行的记述者柏拉图,后者在早期还能忠实地记录苏格拉底的言行,但是在他的“理念”成形后,就要为了他的理念服务而“第二次杀死了苏格拉底”。约翰逊指出,正是因为苏格拉底没有自己的著作,他的形象完全来自于柏拉图的描述,也就是那些对话集,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恢复苏格拉底的真实面貌和他的哲学,那就是关注现实和人。在这个基础上,约翰逊还原并解释了为什么苏格拉底热爱雅典,而雅典却在号称民主的政体下,杀死了这样的人。约翰逊分析了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雅典从希波战争的胜利的高点,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失败,经历了瘟疫,它的社会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剖析了雅典的生活、民众、建筑、艺术乃至戏剧,高度赞赏了苏格拉底对公正和灵魂的执着,还分析了后来苏格拉底的思想与圣保罗的宗教思想的结合对西方的影响。在书的最后,约翰逊写到:“哲学是英雄主义的一种形式,那些践行哲学的人们在追求心智的卓越时,必须拥有牺牲一切的勇气,包括牺牲生命本身!”,这是对苏格拉底的赞颂,也是对人类历史上一切追寻和传达真理的人的赞颂。

《苏格拉底》读后感(四)

你读过哪些冷门,但含金量极高的书?我想,这本《苏格拉底:我们的同时代人》应该榜上有名。 我一个几乎不敢读哲学的人,在看完这本书后,竟然对《理想国》《会饮篇》《裴洞篇》等一众哲学书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 本书是著 名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所写的一本传记,他在书中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短小精悍又精彩纷呈! 在约翰逊的笔下,苏格拉底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哲学化身』,而是俯身沉首诲人不倦的一位长者。 ▪ ✔苏格拉底何以被德尔斐神谕称为雅典蕞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这个蕞有智慧的人为什么却声称自己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这个声称自己无知的人又为什么会强调知识与美德的关联? ✔既然知识与美德存在重要关联,苏格拉底何以又会认为美德是无法传授的? ✔一生都将美德当做自身哲学主要关切的苏格拉底,何以会被控诉犯下了败坏雅典青年的罪行? ✔倘若雅典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是不公正的,苏格拉底为什么不选择逃离雅典,而是坦然接受了这次不公正审判的死刑判决? 这些困惑,都将在约翰逊的笔下无所遁形。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并未将苏格拉底看作是独立时代之外的人,除了详细记述苏格拉底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命历程与哲学思想,还全方位描绘了同时代下雅典的城市生活图景,展现这座苏格拉底挚爱之城的纷争与衰落。 苏格拉底,我们的同时代人!因为他从未远去,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 所有对哲学和苏格拉底蠢蠢欲动、跃跃欲试的小伙伴,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它会为你的哲学之旅增添一份勇气!

《苏格拉底》读后感(五)

我常常想,要是能穿越去那个时代,与苏格拉底对谈一下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借由这本书,让我的想象有了一些具体的内容。

苏格拉底这个名字,对于爱哲学的人来说都耳熟能详。作为被称为“西方哲学之父”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在西方文化中拥有无可置疑的地位。然而,我们熟知的苏格拉底形象中掺杂了太多神话色彩。保罗·约翰逊在《苏格拉底:我们的同时代人》一书中,擦除时空间的隔阂,冲破柏拉图与色诺芬的围城,在雅典兴衰的时代大背景下,呈现一个鲜活的、血肉的苏格拉底。

智慧的质疑者,而非圣人。苏格拉底并不像后人神化的描写那样“智慧卓绝、口才出众”。苏格拉底之所以给人智慧印象,更多来自于他善于提问,勤于发现问题的精神。“他并不声称掌握任何真理,而只是在众人面前暴露无知。”可以说,苏格拉底代表的,是一种质疑和反省的精神取向。

同时,约翰逊也否定了苏格拉底是圣人的说法。苏格拉底不过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最终选择以死明志,而非刻意追求“烈士”的美名。“他绝非一个英雄,一个为了成就壮举而追求死亡的人。”苏格拉底应该只被视为一位思想家,一位探索者,而非神祗。

回到思考层面。苏格拉底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而非追求某种知识的获得。“苏格拉底要找的不是一种结果,而是发现生活的本身所包含的价值。”苏格拉底更看重每个人内心的启发,而非外在知识的灌输。

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成为一位倾听者,一个致力于他人,帮助他人实现自我实现的人”。在当时的雅典,苏格拉底所展现的关怀之情尤为可贵。这也构成了他作为思想家的独特价值所在。

在约翰逊笔下,苏格拉底呈现出理性和非理性并存的特征。他既展现出坚持真理、追求理性的一面,也流露出激情洋溢、满怀热忱的一面。“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理性的智慧。”

所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后世哲学家笔下那个纯粹理性的苏格拉底,而是一个更丰满、更矛盾的形象。正因其内在的张力,苏格拉底的思想才富有生机与活力。这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苏格拉底提供了机会。

尽管有种种神话需要打破,但苏格拉底为真理奋斗的精神还是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面对当权者的迫害,苏格拉底没有选择逃避或妥协,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他选择以死抗争,因为屈服意味着失失去他的自我。”

正是这种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塑造了苏格拉底高尚的情操,彰显了一个思想者应有的魄力。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恶劣,内心的真理之火都不可熄灭。这也成为苏格拉底精神遗产中可贵的一面。

一个血肉的苏格拉底,而非神坛上的石像。这为我们重新审视苏格拉底提供了独特视角。

在当今时代,苏格拉底的许多精神特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不懈探索的激情,质疑既有的勇气,关心他人的热忱,以及为真理抗争的魄力。我们需要拒绝任何形式的神化,但苏格拉底的思想精神,仍然可以在今天发挥积极作用。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省的生命不值得度过。”而对苏格拉底的反省,也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

相信你也会在这里,与你心中的苏格拉底对话。

《苏格拉底》读后感(六)

狱卒将毒芹汁带了进来,他刚刚洗了个澡,然后和家人告别,交待了后事,继续和身边的朋友交谈着。 他平静地接过这杯毒芹汁一饮而尽,没有丝毫的犹豫。 他身边极力克制自己情绪的人们终于忍不住流下泪,有人开始嚎啕大哭。可他依然平静,还劝大家不要哭,希望大家一起祈祷,让自己寂静地离去。 他自己用布遮挡在脸上,然后平躺着等候死神来临。突然,他掀开脸的布,对徒弟说:呕,克力同,我们应该向阿斯克勒庇俄斯供奉一只公鸡。不要忘了这样做。“ 这是他最后的话语,然后他微笑着离开了人间。 这位老人就是被后世敬仰的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三贤”的苏格拉底。公元399年,苏格拉底被指控不崇敬诸神和败坏青年,而被定死罪。 关于苏格拉底之死,在英国著名历史学者保罗·约翰逊的作品《苏格拉底-我们的同时代人》这本书中,用整整一个章节阐明了这位圣贤的离世与当时雅典的腐化有不可推脱的关系。 整本书很薄但经典。作者用语冷静简洁,但整合到很多细节勾画出一位生动的苏格拉底。 哲学、思想史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枯燥的、乏味的,敬而远之。但是看完这本书,会有一种读悬疑小说,破解悬案之谜的感觉。 这本书的场景是当时雅典的生活、政治纷争和衰落过程,而苏格拉底作为一位思想探索者,他整日游历在普通人的生活之中,思考人性思想最本质的东西。 在作者的笔下,苏格拉底是位热爱生活的勇者。他从来不重视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永远沉迷在人类“考察者”的角色中,认为这是他的终生使命。 当后世人们了解到苏格拉底这句“我知道我自己一无所知”时,会不会自惭。 一位智者,一位人类精神的导师人物觉得“自己很无知”? 也许是一种自我提醒,随时警醒,不禁锢自己。 他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但不放弃探索,但是他有使命指向人类美好的“诗与远方”。 整本书都在诠释本书的书名,说苏格拉底是我们同时代的人。为什么呢?他可是古代圣贤,他怎么会和我们是同时代的人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去验证本书译者郝苑在后记中说的,约翰逊用大量的史料证明苏格拉底的思想观念与精神品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恒久的价值。 直到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把他当作我们当代人的精神导师,也许未来会有更多的人需要苏格拉底,帮助我们坚强勇敢地在各种文化沙漠与精神暗夜中跋涉前行。

《苏格拉底》读后感(七)

约两千五百年前,一个人试图发现生命的意义。他的探索如此激进、富有魅力且违反直觉,以至于他在整个地中海地区闻名。此后半个世纪,这个人被允许在家乡的街道上不受阻碍地进行哲学思考。可随着那辉煌城邦在对外战争和内战中遭受了可怕的苦难,经济崩溃,政治格局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此时这位哲学家的聪明想法、他永恒的问题、他古怪的思考方式开始变得极不和谐。于是,在公元前399年的一个春天的早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法庭以两项罪名将这位70岁的哲学家传唤到被告席:“不敬神明” “蛊惑青年”,最后他“饮鸩而亡”。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古雅典的哲学家,可以说是真正的西方思想之父。

在世时,他不像前辈们试图做的那样,重点关注理解自然世界,而是关注人类的道德和精神生活,他通过一系列提问来做到这一点:什么是美德、正义、勇气和虔诚;人与人之间以及与神如何和谐相处……

苏格拉底的询问是如此具有启发性,以至于在他著名的审判和处决之后,他的学生柏拉图感到有必要将其记录下来。于是有了“柏拉图对话录”,也正因为这苏格拉底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时至今日不曾削减。

本书亦是由此开篇,不过保罗·约翰逊直接指责柏拉图辉煌的艺术作品第二次杀死了苏格拉底,将他塑造成“一个木头人,一个口技表演者的玩偶,他说出的并不是他自己的哲学,而是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史上不择手段的行为,不过是创造出一个“像弗兰肯斯坦那样的人造怪物哲学家”罢了。

可约翰逊笔下的苏格拉底又是怎样的呢?部分柏拉图的读者都知道苏格拉底:独创性的思想家、才华横溢、有条不紊的健谈者、未经检验的观点的质疑者、雅典的热爱者……可看回部分在约翰逊笔下再现出的,又何尝不是一个他所认可的品质的综合体。

约翰逊将自己的偏见带入了意想不到的讽刺之中。他对苏格拉底思想的执着使得他对柏拉图更关心思想而不是人的攻击也显得颇具讽刺意味。不过此刻怎倒有些衬的苏格拉底不那么关心思想了,往后约翰逊将关心思想和关心人之间的区别推得越来越远,从而将他的苏格拉底束缚在人为的二元论中,私认为这实属本书一大遗憾。

而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强有力的、毫无实质内容的论证是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没有事实真相的言论是对“美好”社会的最大威胁之一。

也正如苏格拉底最终在雅典集市的宗教法庭上在同胞面前站起来面对指控时,他阐明了人类社会的一大悲哀。他说:“我所犯的罪不能证明我有罪。” “但相反,谣言、流言蜚语;事实上,通过一起窃窃私语,你们就会说服自己相信我有罪。”

反观如今媒体、现象的审判,总是具有可怕的效力。公众舆论的下滑和饱受创伤的时代的不确定性又何尝不是让“苏格拉底式”一次又一次陷入困境。

可对于苏格拉底而言,我想思想的存在就是为了服务和照亮人们,而不是相反。如此不如去回答吧,去寻找自己的“苏格拉底”,本书虽颇为精彩,但我说不上多么认可,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它教会了我,问题的力量、推理的重要性、参与的价值、自我意识觉醒的必要性。有这些我想就足够了……毕竟由于对他的哲学的所有了解都是基于其他人的著作,因此苏格拉底问题——全面重建哲学家的信念并探索二手叙述中的任何矛盾——仍然是当今学者面临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此番仍不过是一次摧毁又一次重建,而那副标题“我们的同时代人”,我大抵知其何意了。

《苏格拉底》读后感(八)

苏格拉底,是希腊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苏格拉底在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蕞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苏格拉底:我们的同时代人》是一本苏格拉底的自传,一部短小精悍又精彩纷呈的传记,勾勒“哲学化身”苏格拉底传奇的一生,讲述雅典的衰落与纷争。 苏格拉底是一个一直只存在于精神领域的人物,也是一个我们世人都不曾去了解的人。他的一生充满的争议,他的一生也极|具传奇色彩。我心里的苏格拉底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是一个我们需要仰望的人。但是,他又是一个我及其陌生的人,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其完全不了解,只有这个名字是我熟悉的。

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是普通人看不透的样子,他们能体验人生的疾苦,他们也能翱翔于云端之上。他总能给人亦师亦友的感觉,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又是无所不知的哲人。 这本书不是给我们呈现苏格拉底的伟大之处,凡是是给我们还原一个智慧长|者般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上天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徒,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蕞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苏格拉底式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的一生不停的在思考,不停的再给自己设计问题并努力寻找答案。 他的行为是再帮助百姓启智,正是这种带有批判行为的讨论和问答,使得他成为帮助人们取得正义和真理,帮助人们找到心灵的救赎。 哲学就像一个我们总也绕不开的话题,在适当的年龄就会趋向而行,找寻心中的那个焦点。

《苏格拉底》读后感(九)

学哲学的人都知道古希腊哲学三大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地位更加耀眼、更加突出。雅典城成就了苏格拉底,使他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还是教育启发者,智慧的探求者。在生活、成长、斗争中,他洞察人性,体悟生活,关心族人与城邦未来,用强大的毅力和过人的勇气赢得胜利,用能言善辩和机智灵敏与人交流,他能与所有阶层的人对话并友好相处,这充分说明苏格拉底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

他一生追求幸福、研究幸福。他认为:教育让人成为有德之人,无疑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道路。这与我国古代儒家圣人孔子的思想有共通之处,他们都深谙教育的作用,上行下效,规范品德。教育既是文明借以呼吸和生存的进程,也是那些有幸享有文明的人的心灵和身体借以呼吸和生存的进程。这也是他们得以闻名于世的精髓思想。

苏格拉底不断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他人不断学习,追求向往的美好生活。他告诉人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事物,如何在事实面前保持冷静的思维,他看问题从来都是多角度多层面的,这也让他更多顾及人的多样性,更注重人们的美德塑造。他用反驳式话语引导人们追求真理,这种独特的苏格拉底式问话成为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中的精典心理咨询技术,又叫产婆术问话,引导来访者在自我探索的时候看到自动思维,了解自己的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

他与生俱来的坚韧品质在战争中形成强大的气场,震慑着敌人,保卫着同族。那种从不服输的心智和气势,那种活泼、灵魂、才思敏捷的力量,让他与他的城邦同在,这样的哲学家会得到尊重与敬畏。而让希腊雅典人记住他的远不止这些,还有他对公平正义的践行。他即对朋友友好,也不会对竞争者嗤之以鼻,哪怕是对敌人也会设法转化成朋友。没有谁天生罪恶,而罪恶来源于人们对自私和利益的需求。这种思想与中国古代《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不谋而合,也印证了人类的思想是共通的、融合的,不论文化类型如何、不论区域何在、不论古今,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都是一样的。

这本书,让读者更深更直接的感受雅典最智慧的人为何说自己一无所知,即重美德却又认为无法传授。他对于生活的体验和审视,早已超过了他的反诘问话,而深深地存在于对自然对人性的思想之中。他永远都在反思,都在学习,都在实践,智慧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浸润了他的大脑,越无知越进取,越谦卑越高尚,这就是他的伟大。

读苏格拉底,回到古希腊雅典,哲理人生会扑面而来。锻炼身体,改变自己,充实大脑,追求真理,就是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哲学意义。正如书中所言:谢谢你拭去堆积在我心灵深处的灰尘。其实在与你相遇的瞬间,我的世界就已经有所改变。读苏格拉底,时光虽远,但让照亮了人世间的各种美好与人性的尊严。

《苏格拉底》读后感(十)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里,摔跤冠军可以成为众所周之的哲学家,剧作家与历史学家可以成为将军,将军、历史学家、诗人可以成为政治家,而政治家可以撰写戏剧......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在历史上的独特之处是,它让拥有才华的人可以轻易跨越专业的界限与行业的界限。”

作者是当代著名历史学者,曾入选美国《时代》杂志2000年“百大人物”,其著作涵盖历史、哲学及宗教等多个领域。

本书围绕苏格拉底展开,阐述与他同时代的人和事,总共七章:

充满活力的人与口技表演者的玩偶

拥有追求幸福天赋的丑角

苏格拉底与雅典乐观主义的巅峰

哲学天才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与公正

雅典的腐化与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与哲学的化身

苏格拉底是一个典型的哲学家,但是他没有写过任何东西,这跟孔子以及维特根斯坦一样,不过苏格拉底有“两位非凡人士亲自陪伴着他,并试图用文字让他名垂千古”,这两位“非凡人士”一位是乡绅、冒险家、将军、哲学的业余研究者:色诺芬,第二位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另一位哲学家:他的学生柏拉图。

但是色诺芬“从来没有理解苏格拉底心智的全部力量,因而也就无法再现苏格拉底心智的力量,以及它与坚强、敏锐和轻快的独特的结合”,所以我们的主要资源来自柏拉图。

在撰写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记录与他自己的早期对话时,他“以精确的方式再现了这种思想与方法”,但是作为一位知识分子,柏拉图开始阐述他自己的理念,这导致了他将苏格拉底“完全变成了一个木头人,一个口技表演者的玩偶”。

但是幸运的是,还有许多跟苏格拉底同时代的独立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其他资料来源,他们给予了我们一些关于苏格拉底的信息。

而从书中,你不仅将认识一个相对立体的苏格拉底,还会认识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雅典,而至于为什么雅典会诞生出苏格拉底,在书中,我相信你也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苏格拉底》读后感(十一)

这个十一假期有点长,但老家的天气不太好,时不时下雨。不下雨的日子,我就出去闲逛,有一日在书店邂逅了《苏格拉底》,作者推理故事般的开篇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看的《特洛伊战争》。后来下雨的日子,我就在家看这本书。这本书不足两百页,我却用了三天才慢慢地看完了。

本书作者保罗·约翰逊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写过《知识分子》《美国人民史》《英国人民史》等书籍。他在这本关于苏格拉底的传记中,保持了自己一贯真实又严谨却易读的写作风格,他将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社会历史等写得详细,勾起了我去阅读西方历史和哲学书籍的兴趣。

初高中学习世界历史时,我就对西方历史的发展感到奇怪。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人,发生了很多传奇的故事。后来到了中世纪,社会反而变得腐朽退化。古希腊时期最让我震惊的是民主制度。

作者在开篇提到了孔子,他和苏格拉底差不多是同时期的人。他们都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但他们的弟子都记录下了他们的言行。不同的是,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更多,所以孔子的言行被记录得更准确,且在未来被进一步放大了影响力,最终成为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主要政策。

虽然苏格拉底也致力于教育,但他主要通过在街上与不同的人闲谈去启发他们的心智。大概是他没有固定的学生,因此他的想法主要是被弟子柏拉图和爱写作的好友色诺芬记录了一些。但两者的记录有些矛盾之处。后来人们认为,记录者应该是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本书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再现了苏格拉底生活的雅典社会现状,政治格局等内容,因此对于我们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十分有帮助。比如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看法,与当时雅典的精英普罗泰戈拉不同,而他是服务于当时的执政者伯利克里,因此苏格拉底最终被判死刑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孔子说“四十不惑”。苏格拉底也是在40岁左右意识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将哲学研究的对象从之前的自然哲学问题引向了人类伦理问题。虽然他身处伟大时期的雅典,但他敏锐地从社会动态中发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当时人们的言行普遍自恋,而越自恋的人越容易成为大众的偶像,最终被选为治理国家的人。

苏格拉底是一个敏锐社会观察者,也是向大众启迪智慧的辩证者。他通过向周围的人提问,去完善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苏格拉底与人对话中使用的反讽方法,也可以被我们借用来学习其他知识。

当他了解得越多,他越觉得自己是无知的。他让哲学走进了大众,但他认为自己只是大众智慧的“助产士”。苏格拉底是告诉我们如何思考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最让我钦佩的传说是,当他与学生讨论问题时,妻子走进来骂了他一顿,然后泼了他一桶水,但他若无其事地对学生们说,“打雷之后必定会下雨的”。如果你也和从前的我一样,以为苏格拉底与妻子的感情不好,那你可能会在书中找到一些不一样的答案。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苏格拉底传记,作者写得很好,翻译得也很好。读书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到了公元前的雅典,隔空见证着苏格拉底的一生。他在那个时代的种种做法真的像极了“我们的同时代人”。

如果你有点迷茫想读传记,如果你喜欢思考且看过苏格拉底的一些对话,那你一定会喜欢上这本有趣的《苏格拉底》。

最后祝大家阅读愉快!

《苏格拉底》读后感(十二)

这本书以孔子、希伯来祭司和文士以斯拉做对比开篇,突出苏格拉底的历史地位,也让读者能更立体地了解他。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一生没有写过任何东西,却留下流传千古的教育思想,过去适用,现在合适,将来也合时宜,永不过时,也契合了本书的书名《苏格拉底·我们同时代的人》。

提到苏格拉底,就避不开他的学生柏拉图,他思想成熟之前对老师当英雄来敬仰和崇拜。但在他的成熟时期,却不自知地排斥着老师的思想。全书都不断强调着二人的冲突,也许正是这种冲突,这种天才与天才的较量,才让哲学的火花迸发得更加热烈。

本书重点是介绍苏格拉底的成长,思想的形成和对待人生和人的态度。经历战争纷扰,也经历疾病的困顿,他对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即是年迈依旧保持身体健康。他信奉神,反对同态报复。

不仅讨论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还有他的教育观,对音乐、对喜剧的贡献。还写了他的婚姻、他的生活,他的哲学世界,他的博爱,他的公正,他对女性的态度,让读者在作者或叙述、或辩论的文字中,更直观、更立体地认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热爱雅典,也接受它的法律。但即便是人生最后时刻也宁可死在雅典也不愿被驱逐。雅典对他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生活场所。哪怕被误解,被冤枉,最后也是在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上,含笑九泉。就连羁押过他的囚徒都说他是最高贵、最温和无最勇敢的人。他理解生与死,他生也淡然,死也坦然。因为他坚信,灵魂是不朽的,它会在肉体腐烂之后留存下来。

他见证了一座城,一个世纪,一个世界的变迁,看懂人性的本质,却依旧热爱生活,信仰幸福。

在后人的一本本著作中,对话中,我们认识了苏格拉底,本书也用不一样的角度解读了苏格拉底非凡的人生。读哲学书会上瘾,总感觉自己读罢懂了,关上书似乎什么也没有懂。但想通过一本书,一位作者就读懂伟大的哲学家,是妄想。哲学的路就像一辆没有终点站的列车,上车就会一直奔向远方。

《苏格拉底》读后感(十三)

【书摘】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深刻思考“什么让人变得幸福”与“如何才能获取这种福祉”的先知。

“苏格拉底,第一个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让她立足于城镇,将她介绍到了民众的家中,并迫使她探究普通的生活、伦理规范、善与恶。”

“倘若一头驴踢了你一脚,你会起诉这头驴吗?”

“倘若一个人扇了我一耳光,他并没有对我造成任何伤害,这仅仅有损于他自己。”

“倘若这种批评是公正的,那么我必定会试图改变自己。倘若这种批评是不真实的,那么它就是不重要的。”

【感悟】

苏格拉底是个自我的人,是个博爱的人,是个追求真理的人,是个接纳万物的人。

这本书讲述了雅典的生活、纷争、衰落,在这个精彩的时代,苏格拉底拥有了多彩的人生,不平凡的一生。

那个时代文化、艺术百花齐放,允许和不允许,都那么的多彩。

看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些苏格拉底的形成、鼎盛。

几个世纪之前的哲人,现在看到他的言论,还是会激动不已。

苏格拉底反复坚称的一个主张是,他一无所知。他觉得自己确实能做到的是,帮助普容忍略微更清晰与更融贯地去思考构成良好行为的是什么,无愧于人性最佳状态的是什么,而这也是他神圣职责的本质。

苏格拉底无法教导智慧,因为他没有任何智慧,他无法孕育智慧,就像他无法孕育小孩一样。

但倘若其他某个人在他或她的内心拥有智慧,那么苏格拉底就能够通过他的追问来帮助他们孕育出在他们的头脑和心灵中已经拥有的真理。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个人成长教练,我们无法代替别人成长,我们也无法代替别人改变,只有当自己发掘了自我的智慧,在“成长”和“改变”的道路上就开始行动了。

如果能遇到这样的智慧导师,可能很多人会多一些快乐的成长,少一些弯路和迷茫。

苏格拉底说:“我所理解的东西是绝妙的。我没有理解的东西或许也是优秀的。但要对之追根究底,或许就要我去做一次深海潜水。”

苏格拉底是自信的,他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

苏格拉底也是包容的,他也相信别人是优秀的,别人的言论是有道理的。

每个人说的都是对的,只是观点有所不同而已。

他如果想去探究一下是否适合自己,就会亲身下水去尝试一下。

是的呀,要学游泳就要下水,要学骑单车就要上车,要学读书就要翻开书,要学写作就要开始写。

这么简单的道理,几个世纪前的人,就开始使用了。

很多事情的大道理都是这么简单。

苏格拉底还有很多观点和言论,都可以借鉴,去从书中发现你喜欢的金句吧!

这本书好读,也比较薄,通俗易懂,看一个城市的变迁,看苏格拉底的人生。

《苏格拉底》读后感(十四)

在孔子去世后的第九年,公元前470年,苏格拉底在他挚爱一生的希腊城邦-雅典出生。

-

时空交错,孔子与苏格拉底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与东方文明世界中,孔子是圣人,是启蒙先师。苏格拉底是西方世界中伟大的先贤。与孔子一样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

和孔子一样,他们都没有自己的著作。其思想都是自己的“得意”弟子根据回忆整理而成的。那么这些假他人之手整理后流传下来的文献,还能保留多少历史的真像呢?儒学经典十三经注疏,先注,再给注再注成疏,还是孔子他老人家的本意吗。同样苏格拉底得意门生-诗人柏拉图笔下的恩师形象又有多少是历史的原貌呢?

-

《苏格拉底-我们同时的人》带你走进蕞接近真实的苏格拉底。

-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已经变成了柏拉图学说的代言人。他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任由其牵线摆布的“口技表演玩偶”,这个玩偶说出来的哲学并不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而是柏拉图自己的哲学。作者提出,这是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的背叛和利用,是对雅典城邦耻辱性地杀害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第二次"杀害。

-

了解真正的苏格拉底,必须拨开柏拉图的笔下散布的历史迷雾,去了解一个真正的苏格拉底,去了解伟大的哲学开端。

-

苏格拉底对雅典的热爱是无穷无尽的。想了解苏格拉底就不能只谈苏格拉底。还要了解他所身处的那个伟大的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的伯里克利统治下的雅典城邦时代。

-

书中用浓重的笔墨展现了雅典的社会阶层的样貌和生活图景。雅典战胜波斯,雅典乐观主义达到巅峰的时候,当雅典在军事,建筑,绘画,戏剧,音乐,天文,科技等等方面“向外”延申探索的时候,苏格拉底却选择“向内求”,致力于对人的自身改善的思考。他行走与雅典的大街小巷与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民众交流,用或追问或反讽或幽默的对话方式,启发他们的思考和智慧。

-

这样一位善于思考的智者,却坚称自己是无知的。他不孕育任何智慧,而是致力于开启本就植根于人们意识深处的自己的智慧。他从来不会否定由他主导追问下得出 某一个固定答案,而是鼓励人们相信一个事物有不同的的答案。这种思想穿越千年依然是先进的且与我们的时代同行的!也正是这种对人民心智的开发,招来“误导民众”罪名而获罪其身。

-

雅典成就了苏格拉底。雅典也污名苏格拉底之后,审判了他并“第一次”杀死了他。

苏格拉底

8.9

[英] 保罗·约翰逊 / 2023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苏格拉底》读后感(十五)

苏格拉底,相信没有多人不知道这个名字,在西方哲学史上,他也如“神”一样存在。

可以说,在人们心中,他就是智慧化身。

他有著名且脍炙人口十大名言,

如: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认识自己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关于爱情:暗恋是世上最美的爱情。

关于友情: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

赢得一个人的心。

苏格拉底的话冷静、客观、睿智。

如此睿智之人,是如何度过平凡生活,生活中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相信人们都会好奇。

《苏格拉底》作者保罗.约翰逊,著名历史学者,他在书中叙述了苏格拉底为人和生平。

我们可以从苏格拉底诸多故事中,想见名人不一般人生与处事态度。

苏格拉底长相普通,满脸长满胡子,头发茂密,有着又大又扁的鼻子,眼球比一般人突出。

在晚年的时候,他有些大腹便便,会不自觉得弓着腿,侧着身走路。

这在当今审美观中,确实不见得漂亮。

因为苏格拉底经常出现在雅典大街上,有人会嘲笑他独特走路方式,众人笑话他太“喜剧”了,

一点都不体面,甚至还被人推搡。

因为长相外表问题,受如此奚落。如果是普通人,可能会生气,但苏格拉底毫不在意,一笑了之。

面对不公正待遇,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不怼回去。

曾想起一句:世人皆醉我独醒。

面对他人疑问,苏格拉底安静地说:“倘若一头驴踢了你一脚 ,你会起诉这头驴吗?”

苏格拉底轻描淡写一句话,既“指责”了他人,又平息了怒气。

大概只有内心淡定、强大能容纳百川万物且睿智之人,才会有如此气魄与心胸。

哲人面对他人诋毁与挑衅,始终保持平和、坦然心境,这才会看清事物本身吧。

当然,是人都会有情绪的时候,身为哲人的苏格拉底也不例外。

我们一般人生气时,面带怒容,甚至面目狰狞,提高声量与他人争吵。

但苏格拉底生气时,表现却完全相反,他绝不会在面部表情上表现出来。

他的做法是,特意拉低声音说话,但语气足够坚定且平和,表情平静,让人仍然觉得和蔼可亲,容易亲近。

容易亲近,拉近彼此距离,相信事情还是可以讨论下去的。

相信具备如此稳定情绪、宽阔心胸和丰富学识品质,才会造就了一代哲人苏格拉底吧。

做为普通人,从苏格拉底为人处事中,在读懂哲人同时,也能读懂哲人睿智金句名言。

我们可以以此做为提升自身修为箴言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