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下一个春天》读后感精选

《下一个春天》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9 08:40:16
《下一个春天》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4-29 08:40:16   小编:

《下一个春天》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讲述了一个关于希望和勇气的故事。文章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描绘了她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乐观。尽管她的生活并不容易,但她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并努力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面对困难时应该坚持不懈,相信下一个春天一定会到来。

《下一个春天》读后感(篇一)

我觉得这本书很好,打破了我对很多漫画的定义,不只是为了宣扬什么,也可以严肃地审视并思考什么。

没有选择可可爱爱而去迎合大多数人,作者选择了用自己很私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很私人的故事。

希望通过这个私人的故事去表达一些对于底层女性的关注。个人认为如果把婶婶作为一个虚拟人物而不是直接表达她是自己的婶婶就不会有那么多歧义了。

有些人觉得这是很私人的一件事,用审视去看待未免太傲慢。可这并没有给婶婶带来什么对吗?

作者并没有想从上帝视角去挽救婶婶,也没有给婶婶魔法脱离她原来的生活。她仅仅是「看到」她,并画了出来。

对于读者而言,我看了这部作品想到了我妈,我的亲人们。

从前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妈妈的辛苦,但是从这本书里我对于妈妈的形象更加具体了,看到婶婶懵懵懂懂嫁给叔叔、操持一生却没有办法和家中男人一起扫墓、过年男人们言笑晏晏,女人们却只能做饭、刷锅洗碗……我发出一声「哦,是这样的。」

对,确实是这样的。我猜想∶如果没有一个人告诉我这样是对或者不对时,我是没有办法具体化这件事的严重程度的。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一些东西,也真心地希望这本书乃至这个故事能被更多人看到。

《下一个春天》读后感(篇二)

谢谢允画出这样的作品。

最开始看到《下一个春天》(后以《春天》代指)是在微博首页,最先是被有点忧郁的蓝色调吸引,点开长图才发现这是一个故事。

一个在中国农村长大的女孩多多少少会有些熟悉的故事。相似的楼房结构,春天的油菜花,中国结和穗子,更主要是故事里的人——婶婶。或许我没有这样一个婶婶,但我会有这样一个女性长辈,甚至是可以在许多个女性长辈身上看到婶婶的一部分。年节时厨房里的忙碌地孤独的身影,被生活琐事困住在一方小小天地,即便结婚后生活难得有喘息的地方也依然认为一定要结婚……

简洁、熟悉的元素让我第一次被画代入进故事里,在此之前我以为我一辈子都看不懂漫画了。当允用燃烧的纸片来代替婶婶的形象时,我感觉自己被“通感”了,燃烧的是婶婶的命运又好像是我的生命,第一次在画里被击中了。这时我想我一定要写一些什么,来纪念我感知世界的方式又多了一种,《春天》是一把通向未知路径的钥匙,也要告诉允谢谢她做了这个递钥匙的人。

谢谢你,允。让我一下子无师自通地感受到色彩的魅力,明白情绪的浓淡不仅可以用词语表达。也有一点点能体会到结构的作用,之前有视觉阅读障碍总是看不太懂漫画,看着看着上下左右就不知从何看起了,但是看《春天》,能够轻松明白允想表达的意思。

因为能看明白,所以更被打动。

《春天》让我知道不止我一个看到失声的女性,这个世界有很多人都看到。这样一想,原来浓稠的苦闷好像消散了一些。像是天台上的风,虽然晴天的时候不那么多,但总有可以打招呼的人。而且无论晴雨冬夏,春天油菜花一定会开。燃烧着消逝的生命,也是燃烧着绽放的生命啊。

一个人低语很容易陷入无尽的漩涡,如果有人在旁边喊了一声,就好像有了力气爬出沼泽,走向平原,攀登山丘。再也不是荷戟独彷徨了。

后面因为太喜欢《春天》,连带着细细读了后记,补了一些功课才知道原来《春天》是毕业设计!竟然是毕业作品,这让我醍醐灌顶,原来毕设可以是这么有意义的存在!对待人生的认真原来真的会回馈到自身被认真对待啊!一时之间更期待了,希望《春天》能让允在长成参天大树的初始,有足够的养分。

为此我也写下这些文字,愿作空谷回音。

祝贺你学有所成,也祝愿你所学皆有获。

《下一个春天》读后感(篇三)

第一次发现刘允的作品时是在微博上,那个账号叫允犬。

我不是一个学过美术的人,只觉得这种画风很特别。

没有复杂的线条,没有精细地刻画。给人的感觉是「淡淡的」,但是这种「淡」就像水墨一样渗在看画人的心里。

刘允的画和她的这本书一样「特别」。

与所有的宏大叙事比起来,她更关注人物本身。

朱自清写父亲的背影,罗中立画父亲的塑像,余华写兄弟,莫言写父亲母亲。还有很少的人会写哥哥嫂嫂。

而婶婶,更是一个不被看见的角色。

刘允笔下的婶婶不仅仅是一个角色,还是一个符号。

一个万千底层女性的缩影。

她们的一生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操劳在厨房、后院,即使是大年初一的时候,家人们在客厅言笑晏晏,而婶婶则围绕着瓶瓶罐罐、叮叮当当。

没有人真正关心她的心情,她的想法,甚至连她自己都不会记得生活的方向。或许她有她自己的方向,但是她并没有思虑什么。

故事到最后其实作者都没有刻意升华什么,婶婶没有像爽文女主一样地离婚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也没有去城里打工从此成为一代女豪杰。

结局的一切都那样平淡。仿佛有一个人捏起一枚石子,抛入水里,水面泛起一阵阵涟漪但是很快那枚石子就静静地没入水底。

我不反对任何的救赎文学、复仇文学、励志文学面向于世,鸡血一般令人兴奋。但是我希望有更多的平平淡淡关注底层的文学面向所有人。艺术绝非只有阳春白雪,还有很多下里巴人。

当然,这本书画的还是很好的,我个人很喜欢刘允的画风,私心希望她的作品能够被更多人看见。

《下一个春天》读后感(篇四)

异常漫画主持的第四期读书会,

共十一人参与,约一万两千字。

本期导读:

阮筠庭:中国特色的城乡结合处那独有的荒凉空气

常箩:“下一个春天”似乎意味着来生

甚的八百万:毕竟谁不想对别人做上一番指点呢

Valer:用一种臆想反击另一种臆想

明阿星:她能从生活中发掘出一些微小却又重要的细节

困ozzZ:这种传统的惯性非常强大非常可怕

妮大老ye:家乡那边都有很多人反对我读书

许烨:为什么这种幸福要让她困苦

Miaa:我总喊妈妈多出去玩,发展点爱好

奶油丸:不如直接加上婶婶把家里炸掉的结尾

胡晓江:如果怀疑春天不会来,就该在冬天里放把火

链接见评论

《下一个春天》读后感(篇五)

三星给画。马克笔呈现水彩风格等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没试过不了解,但画面一眼吸引,感觉不错。

问题在于,作品内容决定了它还是一个典型的没生活的年轻创作者的臆断产物,整体散发出来的幼稚感让人害臊(因为咱也有过这种阶段)。

这种“生活感”作者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也是像她这样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阮庭筠这样的作者和学院导师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的,那最好的方法可能是劝他们谨慎触碰这类题材,因为他们可能永远放不下个人立场、转换个体经验,去真正进入这类题材。

当然,也有概率,他们会慢慢成长为能更好地驾驭同类型作品的创作者,然后回过头来看《下一个春天》这样的作品觉得害臊。

身为读者,我觉得哪种都好,就是希望他们别玩一些玩不好又很想玩的东西了。早点建立起这种自觉比较好。

在这个作品中,婶婶的日常被作者专断地压制成了视角单一、便于理解、容易概括的水彩薄片。这种专断性如此明显,又直白得令人尴尬,有点像那种还没上社会的小辈对长辈生活的幼稚批判,从看不上,到我不与其为伍,再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想替他们发声,再升华到呼吁新一代要挣脱这种生活的不幸和压抑,甚至“表达的内容从个人感受渐渐变成了人类共同的悲欢”(附录创作札记,作者的话),诸如此类。

对年轻创作者来说(不止是漫画,还包括其他创作形式),这种幼稚的观感、对长辈的瘠薄认知和想当然的否定性评判,建立在对他人生活的粗浅观察、片面撷取和自我yy的基础上。

比如第五章,作者貌似把叙述者从前文作为侄女的“我”,转成了婶婶自述的“我”,却以婶婶的OS表现了一大段作者自己的想法(也可能是因为这段虚构的OS确实不像婶婶会说的)。虽然可以有某种阐释说这里是把“我”和婶婶做了某种程度的同化,或把类似的女性形象泛化了,但仍然让我感觉非常尴尬,你确定婶婶真的这么做过想过嘛?

我当然相信这个阶段的创作者是诚挚的,她也许确信自己看到的和理解的东西。她说阮庭筠老师教他们创作要打动自己,发自内心地想去表达,把体验放在第一位,blabla,但是你们的体验确定没问题嘛?

你可以在自己的作品里去完成这种表达,也可以在跟你差不多莽的推广者和读者圈里去建立起某种强烈的认同,但是你满足吗?

至少像《下一个春天》这样子,是没法像作者期待的那样“跟每个人产生联系”的哦。她可能连通过作品跟婶婶的真实生活产生更深入的联系都做不太到。

现实中,婶婶可能会因为侄女出书了有出息而自豪,但说起这个故事她也会比较尴尬,或者觉得这就是小孩儿的想法呗,爱咋画咋画,笑笑过了。

当然,以上也是我的yy,不用在意。

常见一些年轻创作者去描绘当下日常中他们觉察到的“苦难”,但实际上,他们可能都不曾放下成见,去切身体验一下他们认为压抑、老土、“精神荒凉”(阮庭筠语)的城乡结合部场景,干点长辈会干的事儿,陪长辈们去乡镇市场里买买逛逛,设身处地感受一下彼时彼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观察一下创作形象的人物原型在这些过程中的真实状态,多多思考一下。

退一步说,即便人家过日子真就没一点乐子,婶婶真的跟作者说过她对生活很不满(谁对生活都有不满),《下一个春天》这种程度的漫画构建也欠缺可信性,至少无法让我这样的读者信服。它只让我看到作者自己的脑内视界和气氛,这倒跟本书的画面风格是匹配起来的。

它当然是成立的,但仅此而已。所以别搞各种夸大宣传了,不利于年轻的创作者和读者们成长。

春天每年都有,春天总会到来,即便在没有春天的日子里,春天也没有消失。这些道理和感受——我倾向于认为——婶婶不用去到一片油菜花地去自问,婶婶心里门儿清。

《下一个春天》读后感(篇六)

在漫编室发布会开完就买了这本书,刚看完这本书就想做点什么东西,不是因为它是一部好作品,而是因为它的缺点实在太明显。

这本漫画讲的是一位生活在农村的中年妇女不被看见的故事。在中国的某些北方省份(或许山东和河南尤甚,而且情况比较相似),家庭中男性是主导,也可以说是男尊女卑。在很多家庭中,女性负责做饭,女性承担大部分的家务,而男性在多数情况下是自然接受的,尽管不可能所有人不会发觉事情的不对,但多数还是选择忽视那种感觉。

婶婶的故事发生在过年期间,但也可以说这几乎是她一生的故事。

过年了,男人、学生、小孩,包括女人都回来了,自然的,女人和女人在一起,没事聊天,有事一起做饭互相打打下手;男人们则谈天说地,几乎不会额外付出辛劳干什么事情。

这本书很大的一个缺点就是,作者讲述的婶婶的故事,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也就是说,对婶婶生活状况的描述,是“我”在我的价值观体系下完成的。倒不一定婶婶真的会这么想,而是我觉得婶婶会这么想。

再比如,剧情来到女人们在厨房包饺子,谈论起小姑娘找对象的问题。婶婶说不结婚不行,学历高没用,连找对象都找不到。接着作者说,结婚对一个女人而言,是最重要的选择。

这是作者强烈主观判断的另一个例证。在上文几乎没有充足交代、铺垫的情况下,作者说出这句话,未免过于全知全能,同时不能让人信服。

这种对婶婶心境的主观猜测几乎贯穿了全书,我觉得这会导致一个问题,这就像是犯了某种“知识性”的错误,一是让人觉得不舒服,二是这种不太对的东西对某些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不好的影响。

第二章非常短,讲的是一家人去给死去三年的爷爷烧纸钱。作者这样说,火星在空气里消失不见,就像人在世上的最后一刻。如果死去的人不会被遗忘,那为什么活着的人不会被看见。

这些言语包含着情感和怜悯,但是怎么说呢,给人的感觉,或许是过于感情充沛和用力吧。其次,在第二章,全书第26页的时候就画到了婶婶的死(尽管是假的),未免显得有些快和突兀,总觉得在故事安排上感觉不对劲。

第四章,作者安排了一个小女孩和婶婶境遇的对照。

你们在玩什么呀?

这是遥控车,男孩子玩的。

咱们去玩点别的吧。好啊。

哥哥,给我。你来抢啊。

小姑娘无法融入男孩们的世界,尽管他们年龄还非常小。作者或许想借此表达,同为女性,小姑娘和婶婶遭遇的相似,以及这个世界对待女性的不公,从多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这一章的前半部分,婶婶在织毛衣,毛线织成的网将婶婶网住,和本章后面婶婶拿出的苹果,每个苹果周身被罩住的网罩,以及第五章婶婶出门看见的栅栏里的狗(同样是被栅栏相隔,谁才是那个更不自由的?),都可以看作是对网这个意象的运用吧,只不过,网太常见,几乎被用烂了。

清晨,婶婶独自醒来,她比每个人醒的都早,还有很多活等着她去干,日子还将一天天重复下去。

这本书的制作非常好,用纸、装帧方面,无可挑剔,但作品实在有很大的缺点,实在不足以出版。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