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手艺里的中国读后感1000字

手艺里的中国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9 12:10:48
手艺里的中国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5-19 12:10:48   小编:

《手艺里的中国》读后感:这篇文章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手艺的精湛技艺和文化内涵,让我深刻领略到了中国独特的手工艺术之美。从陶瓷、刺绣到木雕等各个领域,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手艺,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对于美的追求,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手艺里的中国》读后感(一)

夏天快要到来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儿时家里的凉席。每一张解暑的凉席,都得来不易,像竹子长在山里一样,它们也要在匠人的耐心里慢慢生长数年。凉席做好之后的寿命会有几十年,人们不用担心它破损,巧手的篾匠会背着已经劈好的竹篾簧,到你家里来修补。

许多传统匠作的家什,都伴有类似“金缮”和“锔钉”的手艺。带了修缮印记的东西,像是有了鲜活的气息,它们在疗愈之后得以延续生命,与人常伴、供人常用。这些民艺的东西,都是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跟使用者产生了交互,也因此更具历经光阴之后的美感。

你会觉得,这件物品,也就有了生命。

竹子不止可以做席,它在中国各地的篾匠手里,会成为千百种日常的物品。所有朴素简单的材质,融合了匠人技艺之后,都会生出万般变化。就好像中国古代关于马的称谓,会有几十种不同的字词,骠是黄色的马,骊是黑色的马,骅骝是赤色的马……这些灵动巧妙的变化,在工业标准之外,独有生动立体的美感和生命力。

这是匠人的意义,他们在千篇一律的日常用品中,在铜墙铁壁的工业社会里,种出了一朵朵活泼的小花,这些花朵的根系,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许多依然保留着独有个性的乡村,也是如此。它们既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分子,也是工业文明的未至之境,让我们面对乡野田园时,能看到时光留下的匠心。这些匠人和乡村,在时光长河的冲刷下,倔强地留存,如一颗颗细腻润泽的鹅卵石一般,小小的身体里,有着长久的生命记忆。

我们把这种还活着的记忆,叫作传承。

正因为这些传承仍然倔强地存在着,我们才有幸得以在美的意象中与山川万物重逢。

因为职业的缘故,我时常会去思考,如何让有传承价值的东西变得有传播价值。传承不易,传播亦难。很多东西是有传承的,但是似乎没有传播价值,所以关注者一直不多。近年来民艺的生存境遇好了一些,但许多慕名到访者又只是在做腾空的工作,少有人去研究关于民艺腾飞的事情。腾空和腾飞之间的区别是,腾空靠双腿,而腾飞靠的是双翼。腾空再久,终究要落地,只有用现代科技和传播的手段,来辅助民艺,才会生出属于传统匠人的双翼。

但如果认为有两翼,民艺就能够持续飞翔,大概也会失望。鸟儿没了尾巴,就会失去平衡,从空中坠落,我们还要找到属于中国民艺的尾翼。在我看来,民艺的尾翼,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文化自信。

要做到这些,需做一项必须长久投入的工作,需要有人带着耐心和智慧,与时间缓步同行,要做时间的朋友,更要做时间的学生。

武望就是这样的时间同行者。他经常向我介绍他的收获,我知道他从中国匠人和中国乡村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精致的器物和美好的风景,还有对生活和文化的体察、认知。

于是有了这些文字记录,简单质朴,就像匠人刚刚裁出的竹片。希望它们能在读者心里,编织出各种不同的动人模样。

《手艺里的中国》读后感(二)

《老友记》有一集,瑞秋在陶瓷大谷仓买了一张药师桌,可同居的菲比十分厌恶大批量生产,而更加青睐背后有历史、有故事、独一无二的物品。瑞秋想尽办法隐瞒,欺骗说药师桌是跳蚤市场淘来的,从而构成了一整集的冲突。这便是不同的喜好——有人喜欢手艺品,有人喜欢标准品;有人喜欢存着前人回忆的旧物,有人喜欢从始至终属于自己的新物。 手艺,常常与工业作对比。工业品已经机器化,也更加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因此制作时间短、效率快、便宜,遍布大街小巷;手艺品却是匠人千辛万苦制作出来的,每个物件都有独特性,但是工期长、效率慢。换句话说,手艺似乎成为了工业文明以来的遗老遗少,顽强地守护着旧时代的贵族气,希望以自身的诚意来唤醒大众的匠心。 手艺的挣扎,本就是困难的事情。读完本书,我不仅一次看到匠人们如何满怀理想,“择一事终一身”;也不仅一次看到他们付出巨大努力去研究、花费巨大精力去制作。更有甚者,许多手艺都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做到几近完成,也就到了最需要小心的时刻,稍有不慎就得推倒重来。匠人的技艺、耐心,都是我这种心浮气躁的人所不具备的。 如果说匠人的困难,说到底还是他们自己的事情,那么大众的不支持,就使得手艺缺乏传承的土壤。和日本相比,我们的手艺还算不上“民艺”,只有艺而没有民。迫切需要一场类似柳宗悦的新民艺运动,来让普罗大众体会到手工物件的日常之美、生活之美。 对现代人来说,民艺有两种态度。要么觉得土气,要么又仅当作为一种文物。将手艺请进博物馆,游客看到匠人的表演,啧啧称奇,不外如是。将非遗束之于高雅之堂,看起来赋予它们最高的地位,却也悄然与日常生活脱离了关系,彻底丧失了民艺作为“日常之美”的趣味。这是第一种错误。 第二种错误,便是将手艺当做历史。将个中技法编入档案,保留最古老、最原教旨的模样,却忽略了手艺的灵动。无论是木雕竹编,还是陶瓷织绣,都可以随时间而变,融汇最新的时尚,注入全新的审美。我们需要让手艺流动起来,使得从古至今的审美、记忆、思想能够触碰每一个时代。书中的许多匠人都有求新的想法,这也是他们作为传承人的责任。 将手艺视为物,而不是文化,这是第三种错误。我们会将专注放在匠人生产的物品之上,而不是他们的手艺本身。其实,既然是非遗,乃至于所有的遗产,最要紧的都是无形的精神内核。缺少了文化,物品只不过是一个没有价值的外壳,也就不能称之为“遗产”。我们要关注的,是他们的手艺,以及手艺背后的文化表达。 上述问题综合起来,便出现了第四种错误:将匠人视为手艺的载体,而不是手艺的主体。我们盯着“物”的成分,盯着“古”的特性,希望匠人能够一代又一代地接力,完完全全复原古人的物件。手艺人似乎丧失了对文化的解释权,只是一个机器式的执行者,制作时不允许放上个人的诉求——手艺,是由人创造出来的,这是大家知道却又常常遗忘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来说,《了不起的匠人》功莫大焉。纪录片也好,图书也好,不光停留在物的层面上,而是关注匠人的生活,以及手艺蕴含着的精神文化。一篇公众号文章记录了作者的观点:“望哥常常说,每种器物背后的故事,都是东方品格的凝练,每一件器物的诞生,都反映着东方人对于人与天地万物如何相处这一永恒哲学命题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才使知了青年做出了更有诚意、更具人文感的作品。 文章里还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还记得望哥在策划这本书的时候,激动的说,你能尝试理解我对手艺的热情吗?”望哥的热情,是他躬耕于手艺文化的源头,这也何尝不是他的匠心。同时,作为视频制作公司的老板,他又得考虑手艺的当代传播点,以及如何使用机器设备最大化拍出手艺之美。工业和手艺,这一对二元对立的表述,在望哥身上得以融合。 这也是汪涵序言所说的,许多慕名者只做腾空的工作,少有人去研究腾飞的事,“腾空再久,终究要落地,只有用现代科技和传播的手段,来辅助民艺,才会生出属于传统匠人的双翼。”也许,只有望哥这样对民艺有着热情、有着思考的人,才能使非遗真正得以传承——传承的目标,便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众真正理解非遗的“生活美学”。

《手艺里的中国》读后感(三)

当原本寻常的物件儿,经过时间的洗礼,就拥有了惊人的生命力。泥土做的陶器,木头做的家具,竹子做的凉席……这些古老而传统的中国手艺,处处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在《手艺里的中国》一书中,文化节目制作人、总导演李武望,通过分享22种传统手艺和“守艺”人的传承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化之美以及独具一格的匠人精神。

四十岁之前,田承泰的人生是破碎的。而从四十岁那年开始,他终于在柴窑里重获新生,并成为柴烧界的大家,其所烧制的陶器可谓是一件难求。

柴烧陶器的过程是辛苦的,揉泥、拉坯、修坯、排坯、烧窑、封窑、开窑,每一道工序都很关键。可是,田承泰却甘之如饴。

因为“自然也会有所馈赠,馈赠那些不负自然的人;生活也会有所馈赠,馈赠那些懂生活的人。”

春节前后,到处可见喜庆的年画。它不仅有着精美的装饰作用,还饱含着对未来生活的祝福和期待。如今,更成为优秀的传统艺术象征。

身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人,杨洛书的生活始终围绕着刻刀和雕版。雕版正是年画的生命,尽管同一块雕版所生产出来的成品大致相同,但细微处却有些许差异。

这是匠人为物件儿带来的灵魂。在纯手工制作过程中,总是倾注着制作者的诸多心血和深厚感情。

当人类脱下兽皮换上制作的衣服,服饰的创新就开始了。以此为基础,又诞生了染料这一行业。其中,天然的植物,自然是上好的选择。

从清洗木材到架锅熬煮,从反复提炼到清洗固色,从摊开晾晒到收纳保存,染料的制作过程看起来复杂,却能够制造出缤纷的色彩。

作为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的继承者,黄荣华曾经联合十位研究生助手,打造出中国第一份植物色彩标准色卡,从而让植物染色有了一把纯正的标尺。

用一生认真做好一件事,中国传统手艺中,蕴含着平凡而伟大的力量。而持之以恒的匠人精神,又鼓舞着后人勇敢前行。

《手艺里的中国》读后感(四)

古老手艺,在时光长河中倔强地留存,它们是华夏文明的沧海遗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这些传统手艺,凝聚着中华文明与先人智慧,它们传承千载,向我们诉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与精神内核。

这本《手艺里的中国》是知名文化节目制作人李武望的作品,李武望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数字创新活化和运营,他七年来走访多地,拜访300余位匠人。他与手艺人倾心交谈,只为了寻找匠人精神与生活工艺的传承。

在这本书里,他带我们走进了历史的长廊,用手艺描摹中国,寻访指尖上的华夏文明之美。

透过22种绝美手艺、105件文物瑰宝、24位了不起的匠人、150余道工序细节,我们将感受到独属于中国人的终极浪漫。

匠人董全斌曾是北京的工业设计师,因为爱上了景德镇集市的氛围,只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他就决定要举家搬到景德镇。他在景德镇从零开始学习制瓷,第一年就烧了近两百窑,相当于其他制瓷人十年的工作量。

为了提高自己的制瓷技艺,董全斌把自己对自然的观察融入到了作品中,他曾经十分追求完美,但是后来他发现完美其实只是一种执念。他把含铁的釉料放在杯口烧制,烧出的杯子就有了芭蕉叶枯焦的感觉,这种故意保留的残破,反而更适应人们喝茶时嘴唇的触感。

这种设计风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仅仅过了四年,他的作品就火爆到需要提前两年预定。对于董全斌来说,他的生活其实很简单,一生就这一件事:做茶器,好用好喝就是了。

匠人周克勤是以剪纸艺术演绎动画片的导演,他以刀代笔讲故事,造出了一代经典——《葫芦兄弟》。《葫芦兄弟》是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系列片,也是属于我们的童年回忆。

在当时那个年代,纯手工动画制作极其复杂,《葫芦兄弟》一共拍了十三集,总长度达到一百三十分钟,一秒二十四格画面,几秒时间,镜头长短,全靠导演手中的秒表,动作和背景丝毫容不得差错。可以说,这部经典的剪纸动画片,是每一位参与者倾注全力的心血之作。

虽然剪纸动画片的时代已经远去,但剪纸动画所承载的文化自信却始终存在着。

在过去,手艺是历史;在当下,手艺是生机。

柴烧、瓷器、珐琅、皮影、剪纸、木版年画、织锦、唐卡、铜炉、古剑、漆器、制墨、造纸、竹编、木雕、花丝镶嵌、金缮、植物染色、面塑、古建筑、斗拱、玻璃。

这些属于中国人的古老手艺不该被忘记,它们承载了千百年的历史和情感,是中国人对绵延数千年文化的自信,是华夏子孙特有的骄傲。

它们就是手艺里的中国,独属于中国人的终极浪漫。

《手艺里的中国》读后感(五)

记得小时候临过年的前一天,姥姥就带着我一起做年画儿,用细细的毛笔描出线条、框架,然后再用各种颜色填入,画作好后放在桌子上等待画干透,等年画完全干透了,就在门上涂上用面糊做的浆糊把年画贴上去,就大功告成啦!看着自己的杰作甭提多开心了,每来一个客人,都会进行一番自我夸赞!

现在的生活水平相比较我小时候简直不要太幸福,过年根本不需要再这么费劲的作画了,网上有成千上万的样式让你挑花眼,打开手机上个网就买到了。但是,便捷式便捷了,但是总有一些时候,总觉得好想缺少了点什么……

虽然自己做的年画也没有多好看,但是总觉得亲手制作的东西,你注入了情感在里面,是有温度的。

手艺,这个事儿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

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

这本《手艺里的中 国》虽然是记录古老手艺,但是在我看来是记录了文化、情感、信念、还有态度的书。

书中聚焦中国传统手艺,深入浅出,是写给大众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手艺的通识读本。从105件文物瑰宝中,穿过22种古老手艺的历史记忆。

这22种古老手艺有:陶器、中 国瓷器、珐琅、皮影、剪纸、木版年画 、织锦、唐卡、中 国铜炉、中 国古剑、千年漆器、墨色中 国、古法造纸、竹编、潮州木雕、花丝镶嵌、金缮、植物染色、面塑、中 国古建筑、斗拱、玻璃。

去年去过一次拉萨,有幸在八廓街的一唐卡家里看到过有人画唐卡,所以这次看到这本书里对唐卡的介绍时,格外留意了一下。里面有一段话让我很受感悟:唐卡的制作过程中有一道工序是打磨,需要反复打磨,虽然抹去的是一颗颗粗粒,但是也磨炼了匠人的耐心。

就如书中的唐卡画师旦增平措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一幅唐卡的创作之旅,都是一次修行。

……

在每个手艺的工序细节里你可以看到中 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和终极浪漫;从匠人的守艺人生里感受独属于中 国人的精神内核与处世哲学。

《手艺里的中国》读后感(六)

《手艺里的中国》:救救国宝,别让传统工艺失传

老舍的《四世同堂》有这样一句话:“这些矛盾在他心中乱碰,使他一天到晚五脊六兽地不大好过。”这里的“五脊六兽”是用来形容人心烦意乱,忐忑不安。可是你知道吗?“五脊六兽”原本是一个建筑名词,“五脊”是指中国宫殿式建筑上的五个脊,“六兽”是指中间的大脊两端的龙吻和四条垂脊排列的五个蹲兽,加起来正好是六兽。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征之一。

在《手艺里的中国:指尖上的华夏文明之美》(以下简称《手艺里的中国》)中说:一看到雕梁画栋、飞檐挂月、便能想到中国,及其蕴含的厚重文化。

《手艺里的中国》的作者李武望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数字创新。七年来,他遍访300多位手艺匠人。从他们那里不仅找到了匠人精神,还得知了手艺传承状况。他先后制作了《了不起的匠人》、《了不起的村落》、《江湖菜馆》、《登场了!敦煌》、《登场了!洛阳》、《鲜生史》《闪耀吧!中华文明》等新文化作品。

《手艺里的中国》是李武望在多方面调研基础上的又一力作。全书包含12部分,22种古老手艺以及24位匠人的守艺人生。从105件文物瑰宝中,穿过历史记忆,我们可以寻访指尖上的华夏文明之美。通过150余道工序让我们触摸到我们文化的美学灵魂和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内核。

就拿古代建筑来说,除了上面提到的五脊六兽,还有窗棂、斗拱、瓦片等等零部件无不彰显出我们文化的浪漫情怀。而代表中正和谐的中轴线和代表天圆地方的屋顶又暗含着我们的世界观和处世哲学。同时,我国古代建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又变化多端,形态各异,是在向世人昭示我们的幅员辽阔和历史悠久。

而提到我国古代建筑,就不得不说到神仙眷侣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大师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而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是为后人所称道。他们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科学价值。他们走过了全国近200个县,调研了近千处古建筑,提出文物的背后体现的是历史沧桑的理念。把文物保护提高到了文化层面,为中国建筑和国家文物保护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更可喜的是,他们后继有人,台湾古建筑画家李乾朗紧随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脚步,走遍全国各地,像外科医生一样,把古建筑的内部结构解剖出来,用画笔为我们记录下古建筑的结构之美。最终完成《穿墙透壁》一书,让我们与古建筑零距离接触。

何止一个李乾朗,在《手艺里的中国》这本书中还提到了很多传统手艺都有那么一位坚守者,像面塑匠人萧占行,植物染色匠人黄永华,金缮匠人邓彬等等24位匠人,他们不抛弃、不放弃传统手艺。虽然很艰难,但是有他们的苦守,我们的传统工艺就还有希望得到传承。

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近些年来,很多工艺走向衰落,像皮影、古建筑等等,早期匠人老去后,新人难以为继。希望有识之士能多多参与到传统工艺行业里来,让濒临失传的工艺,像汉服一样,能再次迎来辉煌时代。

《手艺里的中国》读后感(七)

五千年文明古国,当我们接触到那些传统手工艺的时候,总是能够深深的被他们的古老而神秘,粗狂而有细致,原始又精美的感觉所感染。 这些古人们创造的并赖以生存的日用品,现在仅仅留存于极少数人的手中,变成了文化遗产,变成了渐渐被遗忘的存在。

很多手工艺产品和制作方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已经无法看到,我们要目睹他们的真颜,可能只有走进一些古镇或者手工艺展览点与他们邂逅了。 而现在知了青年文化公司创始人、文化节目制作人、总导演李武望就不断致力于对于这些传统工艺和手工艺人进行着宣传和推广,让他们更多的走进我们广大群众的视野,让他们的手艺品被更多人所看到、所认识、所欣赏。

而这一本《手艺里的中国:指尖上的华夏文明之美》就是李武望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一条穿越之旅、展现之旅、科普之旅。 在这本书中,有22个古老手工艺品的历史记忆,有着它们的历史变迁,有着它们的手工制作过程,有着它们的传承人,另外重要的有很多精美的手工艺品照片的赏析。当我们读完这本书之后,22个手工艺品将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智慧最为重要的路径,24位匠人将成为我们审视人类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而大量的手工艺品将成为我们生活中美的感悟。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就包括造纸,而蔡伦被认为是发明者,但其实蔡伦更多是一个改革者,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了很多像树皮纸这样类似于纸的产品出现,但没有这书写的功能。

蔡伦发明了捣浆造纸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造纸工艺,让纸张成为我们使用越来越多的日物品。在我们的现在的手工艺中依然有着手工造纸的存在,那么手工造纸是怎样完成的呢?云南龙上寨的匠人龙占仙就是现存重要的造纸人,这样一位古老的手工艺匠人对于现在的手工艺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在他眼里,手艺是因为人而存在的,造福创造者才是手艺的功能,他也在为手工艺匠人而奔波着。

这本书里的二十多种手工艺除了造纸还包括陶器、瓷器、皮纸、织绣、金属器、漆器、文房四宝、竹木器、古建筑,等等,想了解他们具体的历史传承情况吗?想感受着独具中国人的极致浪漫。那么就走进这本《手艺里的中国》,来一次亲密的邂逅。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