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一文探讨了成语背后蕴含的心理学观点。作者指出,成语作为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智慧,还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通过剖析几个常用成语,文章展示了成语与心理学之间的契合点,让读者对成语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篇文章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从成语中汲取智慧,并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读后感篇一
最近看过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大家各出奇招,让人受益匪浅。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切入的角度非常别致,以国人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成语为切入口,深入剖析这些成语里面藏着的心理动机。 这个角度的选择,让人不得不钦佩。一方面作者选择的成语是我们大家日常经常用到的,习以为常的,不需要举太多的事例,而大家心中自然而然已经有了这种行为的模式,越是平平无奇的东西中翻出的心意,大家印象会更加深刻。这就好像大家都已经习惯鱼缸中有金鱼,路过只是随便看一眼而已,而有人侃侃而谈,说这金鱼品种叫做水泡,最早见于明代《朱砂鱼谱》,水泡饲养水法一二三四,你是不是顿时有肃然起敬之感? 另一方面,作者选择的心理学知识也是日常生活经常用到而人们并不自知的,并不是一些冷门的知识。这些知识学会了之后,会让人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多一份了然,多一份顺然,学习知识的zui终目的是为了用,这些知识可以学以致用。 书名中有一个“藏”字,这本书整体就是把“藏”显性化。 举两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察言观色与人际敏感”。作者告知我们,这个成语与人际敏感非常类似,并且为我们剖析了人际敏感的度数,为了方便我们理解,作者还举了《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例子,让我们对人际敏感的程度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林黛玉就属于人际敏感过度的典型。作者不仅指出了问题,而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读者在阅读这一章的时候,就可以为自己自我分类,然后针对自己的类型对症下药。我们不仅学得了心理学的知识,甚至顺手捎带,还对古典小说的阅读有了新的认识,一举多得,不亦快哉。 再比如“相敬如宾与家庭界限” ,作者在成语的烟海之中找到了一个颇有现代感的观念,然后进行了心理学方面的对接,家庭也是一个小的交际单位,在家庭中如果能够,了解在亲密的关系中,每一个人还是一个单独的存在,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依附或者控制别人的路线,“家庭界限是用于规定家庭成员各自的角色、距离、秩序和责任。”这对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的形成会很有帮助。看完这一章之后,我马上把这一章拍照分享给了我的一个朋友,她最近正和老公冷战。她的老公就是那种没有界限感的人,因为自己是原生家中的老大,所以忽略小家庭的需要,对自己的那个原生大家庭大包大揽,做了好哥哥好儿子,却做不到好丈夫和好父亲。真希望他能好好的看看这一章的内容,把握好家庭边界感,不要再对原生家庭大包大揽,每个人都有他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边界,凡事皆有度,失度则失误。 这是一本非常实用而别致的心理学书籍,而且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学研究的思路,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尽可以继续书写。 我也可以出个题目考你一下,比如邯郸学步,里面包含着什么心理学知识呢?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读后感篇二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从许多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见的或者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中分析心理学知识。关于自我认识和认识他人、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自我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三部分,分析关于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处理内在的因果问题,从而感受自己内心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很苦了,希望自己涅槃重生、化茧成蝶,走出自己的困境,仿佛冲破茧的蝴蝶一样重获新生。无论是化茧成蝶还是浴火重生,这种词语都类似自我防御机制的升华作用,经过生命自调节之后得到的美丽硕果。把原本想要报复或者自伤的能量转化为外在可以接受的。将能量投入到有益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实现全新意义的自由。当我们了解了蝴蝶与茧子的联系,也愿意把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也多了一些把握自己生命的能量。
在当代人的社交准则中,有个十分意义重大的成语——“和而不同”。这个成语不仅要求我们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也要尊重他人和我们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需要自己不断以求和的心态去了解、尊重并且包容我们所看见的不同。即使原则上不尽相同,也依然愿意用温和、谦虚的态度坚持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不仅有助于获取别人对我们的好感,在人际交往中也不会受到压力、焦虑和痛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对方的第一眼,通常是由对方的外貌决定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对方的习惯、爱好甚至是性格。“以貌取人”虽然呈现出一种刻板印象,但美不仅有表面的美,还有内心的美。尽管自己的长相是天生的,但我们可以在后天塑造自己,相由心生,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特质,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创造出专属于自己的美好。
我们的能量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也比想象中的自己强大的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拥有的也远远超过我们所认为的。无论朋友们的心理健康与否,这也不能绝对说明利弊。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难题,重要的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处理,获得更加积极的身心幸福感,迎接美好的生活。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读后感篇三
现在市面上关于心理学的科普类读物不少,但是本书选择了一个很特别的角度:从我们所熟悉的成语切入,用现代心理学知识来进行解读其中所涉及的心理学知识。这种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知识关联起来的阐述方式很有趣味性,不仅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也启发了对成语的重新思考。
正如作者所说,成语是高度浓缩的人生智慧,其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指导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是中国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常使用成语,知道成语的含义,却几乎不会进行深入思考,追溯其来源,或探究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意义延展。而本书就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角度。
作者将内容分成了三个主题部分:自我认识与认识他人,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自我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每一个主题之下分成若干小节,每个小节由成语和对应心理学知识点为标题。在写作方法上,作者在简单解释成语的来源和意义之后,重点介绍了对应的心理学术语,最后还联系现实进行了简单阐述,而且这种结合非常地“接地气”,有些地方确有警示意义。
比如在讲到“投射作用”的时候,作者用“有一种冷叫作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作妈妈觉得你饿”来说明非防御性投射。讲到自我防御机制的置换作用时指出了个人行为的问题:我们没有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摔门,砸东西的情况?有没有因为自己受委屈而迁怒于身边人的情况?
而在《浑然不觉与压抑》一篇中,作者也指出了家庭生活中压抑过度的危害性:……最普遍发生着的压抑便是父母以“为孩子幸福”的名义逼着孩子学习,结果造成对孩子天性的眼中压抑,同时也造成孩子对父母的愤怒的压抑。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孩子因为被压抑得太久,以致丧失了体验并享受生活的能力甚至愿望,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在有时间玩的时候却不会玩儿了……另一个阶段则是孩子有可能在遇到诱惑的时候完全失去控制地投入,比如陷入网瘾的学生。
作者的视角不仅仅停留在个人与家庭,还包括对社会问题的反思。《百无禁忌与去圣化和再圣化》一篇中,作者在更宏大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忧虑:人因为缺乏敬畏之心,就会对大自然肆意掠夺……造成了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和物种危机……过度的去圣化或者百无禁忌造成的最大恶果,就是让人们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丧失意义和价值感……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读后感篇四
曝光效应真的能日久生情吗? 读《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 如果你喜欢心理学; 如果你也喜欢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成语知识; 如果你喜欢跨界式的研究心理学内容; 这本《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一定不要错过。 当你看过许多的心理学书会发现,真的很多的书都来源于国外,而国内的几位老师的心理学作品,也是只有少部分粉儿看的这种。 这本书是我这几年读到的第一本关于跨界来讲心理学内容的一本书,有趣而知识量有点儿宽。作为我们中国的作家或是心理学者,这种表述方式也是很独特。 01 我们的古文化里藏着许多心理学的玄机 你还记得小时候背过孔子的一些名言名句吗?还能记得多少?我是有点儿记不清了,但是你要是读了这本书,会理解到许多的词汇原来藏着那么多的心理学玄机的。 比如看到曝光效应,有没有想过其实关于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已经习惯去接收不同的信息,然后寻找共同意识的人,或者共同思想的人。 当我们在不断的看到许多的短视频时代里的人,确实如此,就像有一些广告效应一样,不断的出现信息与内容,时间久了,我们就会相信这里的内容,这大概也是广告的一个传播效应之一。 但我们确实没有思考过这样的效应其实是藏着一些心理学的内容的。放在生活里,这大概就是那种死缠烂打型的恋人了,因为这样的方式确实在生活中有着日久生情的效应。 从广告学和传播学的理论上是成立的。 02 一面复习传统文化一面透视心理学,一举两得 看这本书有时候就像是读到了以前读书时看过的作品,背过的课文,看过的故事一样。很通俗易懂。 当然作者也是很现代化的,举了一个2022年一个女孩因不满情绪撕了价值很高的婚纱的案例。在新媒体文的写作里,这个案例非常印象深刻。 这大抵是一个非常情绪不稳定的人的一种表现,而在心理学上就是表现的不由自主感。在过去的文化中我们无法理解不由自主感。 甚至当无法解释时,就会运用各种非科学的手段来曲解这一切,但实际上,在心理学上来讲,就是一个人不成熟的表现,也就是孩童时期的情绪没有完全进化完成。所以,我们拓宽自我认知的目的是打开自我察觉。 只有认清了自己的情绪,逐步去打开自我的成长路径,才是一面学习心理学,一面走向成向的必经之路。 03 知识的容量里有着融汇贯通的力量 在这本书里,你会受到许多的启发。关于融汇的力量真的是非常强大,不同的知识,我们吸收的方式也会不同。 有时候获取知识并不一定是要表现我们有多么的博学,面是要在一个入口处打开一些深处的意识。 2023年,愿你在文字里与自己相遇,见证烟火滚烫,人间美好。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读后感篇五
看这本书的那个晚上,我就和队友以及孩子一起玩了个游戏。随便翻开一篇,问他们:“说说看,用一个成语表示‘无意识’是什么?”
原以为,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没想到他们还是绕了一大圈,才想到“不知不觉”这个词。
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心理学”这个词或者说这门学科,历史并不长,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许多成语,却早已嵌进了我们的大脑。
然而,我们却很少将这两者进行关联分析。这本书做到了。
“不由自主”指向的是一种自我察觉,
“不可理喻”源于隐藏着的儿童自我状态,
“见仁见智”对应的其实是一种投射作用,
“恻隐之心”是蕞接近共情的一个成语,
“相敬如宾”体现的就是一种家庭界限
……
严防死守、浑然不觉、拐弯抹角、代人受过、见仁见智、白日做梦、文过饰非、心口不一……它们从心理学上来讲,竟然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我突然很感叹大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成语实则是高度浓缩的人生智慧啊!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指导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生活,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文化基 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本书将55个成语,和西方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理论体系相结合,提到了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多位心理学大咖的理论成果,用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我们普及了心理学知识。
整本书又按照“三个自我”三个部分递进式展开讲述——
自我认识与认识他人
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
自我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
从认识到接纳到成长,一步一步地,透过一个个成语,我们自然而然就内化了对学习、生活、乃至人生都很有帮助的心理学。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读后感篇六
阿德勒曾说:“我们不能期待别人随时体察我们的情绪,沉默换不来别人的帮助,如果我们需要帮助,就要用语言表达出来。” 心理学是一门很奇妙的学科,而阅读心理学书籍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享受,书里的知识总能在无意中悄悄地治愈我们疲惫的心灵! 本书以心理学及认知神经科学为基础,共分为自我认识与认识他人,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自我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三个部分,揭示中国成语中所包含的丰富心理学思想,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比如“不由自主”让我们通过对躯体反应做出自我察觉,进而察觉自己的情绪,从而降低不由自主造成的麻烦与风险。 每次看影视剧里那些亲热戏的时候,经常会想,演员们拍这些情节的时候,得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呀,还好“人可以通过正念禅修增加或者降低脑岛的活跃性,以达到双向调节自我觉察力的效果。” 心理学家伯恩将人的自我分作三种状态:与生俱来的儿童自我状态、拷贝自父母的父母自我状态和因为成长以及自我教育而产生的成人自我状态。 在婴幼儿成长到十个月左右的时候,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喜欢翻东翻西,让父母能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活力,热情以及好学等,而亲子活动则能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感受力。 不过有时候孩子的固执和“不可理喻”的行为,通常会让父母感到抓耳挠腮…作者认为,当一个人表现出不可理喻时,通常都是因为他感受到了威胁,情急之中往往以攻为守,以此达到保护甚至捍卫自己的目的。面对不可理喻的人,还是跑得越远越好! “不知不觉”的无意识是我们人类神奇的自我探索和自我把握之旅,在这个觉醒、顿悟和惊喜的发现之旅中,我们也在朝着美好前行! “严防死守”指的是心理上的自我防御机制,主要表现为焦虑、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增加对自我的认知,保持理性、冷静和自律,建构起自我强大的心理机制。 “以貌取人”主要是因为靓丽的外表,总是会让人联想到一些美好的人格特质或者说性格特点。 “吃亏是福”说明了肯吃亏的人,其实是能够延迟满足和获益的人,但是切记不要吃暗亏! 这本书非常有趣,没想到我们的成语中还蕴藏着这么博大精深的心理学动机,是一本心理自助与自娱的心理学科普好书!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读后感篇七
最近看过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大家各出奇招,让人受益匪浅。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切入的角度非常别致,以国人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成语为切入口,深入剖析这些成语里面藏着的心理动机。 这个角度的选择,让人不得不钦佩。
一方面作者选择的成语是我们大家日常经常用到的,习以为常的,不需要举太多的事例,而大家心中自然而然已经有了这种行为的模式,越是平平无奇的东西中翻出的心意,大家印象会更加深刻。这就好像大家都已经习惯鱼缸中有金鱼,路过只是随便看一眼而已,而有人侃侃而谈,说这金鱼品种叫做水泡,最早见于明代《朱砂鱼谱》,水泡饲养水法一二三四,你是不是顿时有肃然起敬之感?
另一方面,作者选择的心理学知识也是日常生活经常用到而人们并不自知的,并不是一些冷门的知识。这些知识学会了之后,会让人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多一份了然,多一份顺然,学习知识的zui终目的是为了用,这些知识可以学以致用。
书名中有一个“藏”字,这本书整体就是把“藏”显性化。 举两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察言观色与人际敏感”。作者告知我们,这个成语与人际敏感非常类似,并且为我们剖析了人际敏感的度数,为了方便我们理解,作者还举了《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例子,让我们对人际敏感的程度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林黛玉就属于人际敏感过度的典型。作者不仅指出了问题,而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读者在阅读这一章的时候,就可以为自己自我分类,然后针对自己的类型对症下药。我们不仅学得了心理学的知识,甚至顺手捎带,还对古典小说的阅读有了新的认识,一举多得,不亦快哉。
再比如“相敬如宾与家庭界限” ,作者在成语的烟海之中找到了一个颇有现代感的观念,然后进行了心理学方面的对接,家庭也是一个小的交际单位,在家庭中如果能够,了解在亲密的关系中,每一个人还是一个单独的存在,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依附或者控制别人的路线,“家庭界限是用于规定家庭成员各自的角色、距离、秩序和责任。”这对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的形成会很有帮助。看完这一章之后,我马上把这一章拍照分享给了我的一个朋友,她最近正和老公冷战。她的老公就是那种没有界限感的人,因为自己是原生家中的老大,所以忽略小家庭的需要,对自己的那个原生大家庭大包大揽,做了好哥哥好儿子,却做不到好丈夫和好父亲。真希望他能好好的看看这一章的内容,把握好家庭边界感,不要再对原生家庭大包大揽,每个人都有他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边界,凡事皆有度,失度则失误。 这是一本非常实用而别致的心理学书籍,而且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学研究的思路,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尽可以继续书写。 我也可以出个题目考你一下,比如邯郸学步,里面包含着什么心理学知识呢?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读后感篇八
心理学虽然是一个外来词汇,是我们眼中的一种新兴学科,但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早就在我们传统文化的思维之中形成了。所以艾宾浩斯才会说“心理学有着一个短暂的历史,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而在这漫长的过去之中,也就包括我们传统文化的智慧,也就包括我们古人对于心理学常识的认知。 提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最能够作为代表的呢?非成语莫属了。成语是高度浓缩的人生智慧,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既有着动人的故事,又有着古人对生活的认知,更为重要的其中蕴含着心理学。
杨眉,心理学教授,从1985年就开始从事心理教育,是中国当代开启心理学教育的先驱者,同时也在心理学科普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这样一本《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就是他心理学科普最有效的书籍之一。 作者通过喜闻乐见的成语,发掘出其背后的心理学思维,通过解读的形式,把成语和心理学进行嫁接,当我们再提到这些成语的时候,就能够想到其中的心理学理论,就能够让我们了解这些心理学知识,指导着我们使用这些心理学,最终完成让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生活的目的。
那么这本书都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成语呢?其中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心理学知识呢?作者是按照心理学理论中自我的认知进行分类的。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成长,是心理学给个人带来改变最为深刻的三个方面。那么哪些成语支持着这些心理学概念呢? 自我认知,其实就是自我察觉的过程。可是我们能够自我觉察吗?古人怎样自我决觉察的呢?成语之中“不由自主”、“不知不觉”,等等都是自我觉擦的不同类型 。不同“不知不觉”就是根源与心理学之中的无意识。
有了自我觉察,我们更需要了解自己,觉察出我们应对外界的方式。而这就涉及到心理学之中的防御机制。成语“严防厮守”就是我们防御机制整体发挥效应的写照。那么又有哪些成语对应着哪些具体的防御机制呢? 在心理学之中,防御机制是了解我们对待外部世界最直观的证据,而防御机制也形成了每个人人格的底色。压抑、投射、否认、抵消、退化,当然也有合理化、升华、幽默等等积极的防御。那么看一下代表他们的成语吧。
浑然不觉,当我们把过去的悲伤压抑入心底的时候,也就是浑然不绝的时候,它代表着压抑的心理防御机制,那我们在无意识之中有多少浑然不觉的事情呢? 见仁见智,其实是一个投射的过程,对于不同事情有着不同看法,反映着我们内心成长的不同认知。失口否认,典型的防御机制中的否认。岁岁平安,当然应该写作“碎碎平安”,出现的场景每一个国人都深有体会,这就是“抵消”我们内心不安常用的策略。
那么积极的防御机制呢?文过饰非,这样一个词,经常用在贬义的场景之中,但其实他也有着另外的一层解释,用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错误,把错误合理化,降低我们内心的焦虑水平,其实它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化茧成蝶、妙趣横生,等等就是典型的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是我们应该更多利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学的知识要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帮助到我们,怎样把这些知识传达给更多的读者们?这往往成了考验科普作家们最重要的。而这本书的作者杨眉就用我们常见成语的形式来传播知识,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那我们就跟随着作者解读的成语,凭借着熟悉的成语学习并不熟悉的心理学知识体系,把这些知识内化成为我们思维的一部分,助力我们不断自我成长的过程吧!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读后感篇九
成语不仅仅是耳熟能详,大家一听就心领神会的汉语言精华,对应着简短的历史故事,也表达着复杂又具体的含义,呈现出高度浓缩的人生智慧。
而心理学,听起来复杂,说起来抽象,学起来也并不简单。如果能够将我们已经刻进DNA里的中国成语与西方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再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情相论述,那理解起来就简单明了了。
所以,在期待中,翻开了这本心理自助书籍《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读后感篇十
心理学教授杨眉在《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精辟地指出:
本书是她十年如一日研究之大成,此语说明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对人类发展之重要。
本书更是中国人第一次将外来的心理学与中华民族国学相融会贯通,著作成书的范例,可谓开风气之先。
尽管“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正恰和中国心理学发展比西方更短暂的现状。
但这个漫长的过去,让杨眉敏锐、幸运地捕捉到手,遂成此书,堪称又一本心理学教科书。
如果我们将其当成教科书阅读,将收获国学和心理学双重成果。
01《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以底说了什么?
上世纪1980年,杨眉就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
读大二时,她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其中对人格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治疗既充满好奇,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自1985年开始,她为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期间她返校补修心理系的研究生课程,相当于半路出家的“心理学教授”,但悟情高,起点高,这为她发现心理学思想与人类同时诞生的秘密森林铺平了道路。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顾名思义,一般人想不到,看不到,杨眉却用慧眼和真知发现,研究和写作,普及心理学知识,简直一枝独秀。
书中以她自己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区分三个方面:
自我认识与认识他人;
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
自我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
综上,核心观点是:认识并接纳自己与他人,实现自我成长与他人共同成长。
还真是,心理学的功能和作用就在于此。因为按照作者的说法,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
这里面就包括中国文化,心理学资源,让我们站在文明的道路上,得以继续前进。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正是两者有机结合,不但是一本心理学教材,更是一本“人生宝典”,读之岂不受益?
02吃亏是福与延迟满足:建立人际边界感,不吃暗亏
书中有一个最直接与读者最相关的课题和例子:吃亏是福与延迟满足。
作者将“吃亏是福”古训与心理学术语“延迟满足”精妙地联系在一起,读之恍然大悟,却又被其智慧所折服。
杨教授精准做出如下总结:
解决一下,延迟满足或者说冲动控制能力,是为了长远的利益而承受眼前的损失,因此在个人成长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书中列出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新研究成果,其要点是: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并不取决于自己,而取决于背后的家庭社会背景。
这下我们明白了,我们往往对孩子为管而管。
当孩子专心致志看书时,我们热心地请他吃水果!
当孩子马上要冰淇淋时,我们却呵斥他说“我看你像个冰淇淋”!
当孩子忙迭地给我们送个糖果时,你却说刷完牙,回绝说“不吃”。
好像错都在孩子,因为孩子是未成年人。
错了,其实家庭社会背景对孩子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大的多。
我们让孩子不吃亏,自己其实也不吃亏。言传身教真比什么都重要。书中教导我们,“吃亏是福,但是不吃暗亏。”
这是人际交往的底线和原则,建立清晰的边界感,人生才会幸福和快乐,否则将是一团糟,乱麻一团。
用阿德勒的总结就是“人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当运用界线切断烦恼之线时,人际有关系自然顺畅,人生道路自然畅通无阻。
03性格决定命运,而你可以决定你的性格
众所周知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还有一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看到本书前,我也坚定地认为,性格形成以后,很难改变,往往决定着人的命运。
看到本书“公序良俗与优势性格说”一节,副标题居然是“性格决定命运,而你可以决定你的性格”。
瞬间被击到!
作者解答如此透彻:
什么意思?
文中列出24种优势性格。
作者请读者先自我评估,哪些是自己具备的,哪些是不具备的,然后按照易难顺序,习惯养成的方法逐步完善自己的性格。
如果你能坚持,则后收获更多的优势性格,从而改变性格,为维护和推进社会的公序良俗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24种优势性格从6项美德中衍生而出,是积极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整总结出的,与中国民法典提出的“公序良俗”是一致的,因为按照作者所说:
所以,没有什么改变不了的。
用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自己决定性”解答,就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人生主角”,人不是环境或过往经历的牺牲品,而是主角。一切取决于自己。
做自己,读心理。
期待有更多读者看到《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这本书,遇见强大而美好的自己!
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
9.2
杨眉 / 2023 / 上海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