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庄子浅说读后感1000字

庄子浅说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9 23:15:15
庄子浅说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9-29 23:15:15   小编:

《庄子浅说》读后感:本书生动地介绍了庄子的思想,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庄子之道”及其哲学内涵。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案例,使得庄子的思想更加易懂。读后让我对庄子的思想更加深入了解,也让我更加欣赏庄子的独特见解和智慧。

庄子浅说读后感第一篇

明显的“浅”与重复。但是还是学到了很多语文课堂以外的东西。犹记得学庄子文章时部分同学出于“无法感同身受”的玩笑打趣 而自己小心翼翼地出神憧憬,犹记得在课下遮遮掩掩地摘抄语文阅读题《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这是在读《庄子浅说》前,庄子给我留下的印象——潇洒,超脱,傲然的。 然而在读后我得到新的印象——他的艺术哲思,他的博大、柔软与轻灵,他的自然而然。 仅仅止于功课和应试,仅仅止于印象的更新,我将错过更深的对话与融合。

庄子浅说读后感第二篇

道家思想,探索宇宙人生之无穷极境界。观于浊水而迷于青渊,唯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总是有限。

殊不知人生如梦,蝴蝶梦我,我梦蝴蝶,身似缥缈如烟。但唯独书读得多些,道理都懂,真正想通很难,望之而求之,求之又不知何以得焉。我是否该找个道观修行经年?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照此而推,则北海之大,必然是广漠无涯而不可以计量。大鲲非北海之广不足以蓄养,喻意人才亦需优厚的环境培养。所谓小池塘养不了大鱼,也正是“水之积也不渥、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载负大舟,必须水积深厚,这说明了“环境”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庄子将“真人”的心态 生活、容貌、性情各方面,给了我们一个基本轮廓。这种真人“虽超世而末尝越世,虽同人而不群于人”。至于另外一些神奇的描写,臂如说真人“登高不栗,人水不瀑,人火不热”,无非是强调他不受外界任何的影响而能把握自我罢了。把握自我即意味着不受外在因素或物质条件的左右;不计较利害、得失、生死,这样的胸怀,确实需要有真知的熏陶,正所谓“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庄子浅说读后感第三篇

“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陈鼓应先生著作等身,他的《庄子今注今译》算是“我注六经”,这本书,更多的是“六经注我”的意味。将庄子的思想概括为“贵游”、“游心”,并将庄子思想与中国艺术 、中国人的审美观联系起来都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但读完该书,我还是有两个疑问。一、在“鲲鹏和小麻雀”中,陈先生说“‘北冥’、‘海运’、‘积厚’,意指人才的培育是需要优越的环境与自我准备”,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庄子,但这种拓展还是拓得太开,姑且聊备一说。二、在“庄子的艺术心境”这一小节中,陈先生讲“庄子讲'形全精复',强调一个完美的人应该是身体康健、精神饱满的”。“形全精复”出自《庄子·达生》,全句是“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但庄子并不注重形全,在内篇中有很多形体不全的人,而类似“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今我与子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之类的论述比比皆是。所以,完美的人,如果庄子强调完美的人的话,精神是要饱满的,但身体是否康健并不重要。另外,最影响阅读体验的,就是全书体例不统一。对于庄子的引用,一会是原文,一会又是译文,这算是“支离其形”了,不过对于著作来讲,就不太合适了。

庄子浅说读后感第四篇

应该算是陈鼓应先生一些庄子哲学短篇杂文、讲座稿、访谈等内容拼凑整理的汇编小合集,附录还收了蔡志忠先生自己写的两篇文章,说起来,蔡志忠先生的漫画应该算是我中国哲学的启蒙老师了。挺薄的一本,也不算学术水平专著,只是本拼凑汇编,作为一本“书”来讲,其实有点糊弄事了,而且没想到“微信读书”还收费了,稍显诧异。 陈鼓应先生的哲学研究学术水平是毋庸置疑,不过书里一些细节观点,我还是有些不能认同,不过如“庄子”所说,谁又能说谁说得对呢,站的角度观点不同,就会有差别。所以总体来说,这本短文汇编讲的还是浅显易懂的,陈先生举得一些解读的例子也很生动易懂,特别是列举了自己研究东西方哲学对比,提出一些让大家浅显易懂的举例说明,让人也很有启发。不过总体来讲,内容确实浅的有点水了,完全不了解庄子的看看尚可,想再了解深一点,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所以看后觉得真是期待不必太高。 只是我看后想来,老庄的哲学,也许是“人道合一大实践”,而面对现实的“社会的小实践”,实在太难实现。我一直思考,庄子形骸所迫,又何能精神逍遥以游,得以解脱?恐怕终究还是。“社会小实践”中,把形骸羁绊所迫,限于最最最不可避免的小,如可以“泥塘打滚”,安于穷困而不窘困,可以妻子死后“击盆而歌”,自己死后“天地为棺椁,日月星辰为陪葬”,然而我们能吗?不能,对,我们太受制被迫于现实社会生活,所以,又如何可以“齐物” 又如何可以“逍遥游”?庄周梦蝶,我们又可以梦什么?

庄子浅说读后感第五篇

庄子说,道可由学而致,其方法是隐机、心斋和坐忘。其实是着重内在心境的凝聚蓄养。

道乃是对普遍万物所呈现着的一种美的观照,所以庄子说道在屎溺。陈鼓应借庖丁解牛的故事说,道是技术的纯熟洗练,加之精神的汇聚凝神,后者难些。

庄子的齐物论强调相尊相蕴,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也不要以人类为中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平等地对待万物。破除我执,以同情的态度认识他人与他物。

庄子强调“虚静其心”,外物对人类的精神是莫大困扰,追求个人心灵的安宁。庄子同时具备一种艺术性,悠悠哉哉,无事而心闲,有安然适意之美。这和老子提倡创造的价值,而非占有的价值,是相契合的。庄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一种逍遥,“游于心”。

庄子是有入世的情怀的,体现在“怒而飞”上,但是如当权者不能接受,就力图做到内直外曲,成而上比,端虚勉一,其实就是能说的说,不能说的就沉默。因而,他引申出了无用之用,无用才能长久。同时他批判了所谓辩术,提出了著名的”辩无胜“。

他的生死观也非常出名,“鼓盆而歌”,认为人生“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不多做解释了。

最后,我以庄子为友,他必定是个很好的朋友,他“与物为春”,舒适而惬意。我实在不太理解为什么惠子是他的朋友,如果一个人听说我会夺其位,然后满城抓我,我是不会和他成为朋友。

庄子聪明不爱赚钱,如果可以,我愿意和他分享,朋友是相互帮助。(我问了一个学道的朋友,他说因为庄子不愿受气。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庄子。这个世界上需要受气,需要糊口的人有很多,我站在他们之间。)

这本书读完通体舒畅,是我以前从未有过的感受。感觉像是陈鼓应介绍了一位我很喜欢的朋友。五星推荐。

庄子浅说读后感第六篇

囫囵吞枣读完了陈鼓应先生注译的《庄子浅说》。

经典的内核定是难以触及的。中学时代背诵过的《逍遥游·北冥有鱼》现在只会念诵开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庄子在心目中就是云端之仙,从未想过有一天也会尝试走近庄子并试图理解他思想的皮毛。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修心处世,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根之所在,启发影响了后世诸多文人,也包括吸引了一些西方的学者。

庄子是一个神游高手,善构想象力超群的寓言,用譬喻的方式引出他的观点。浅显些的尚能读懂,如“凿混沌之窍”;至“河伯与海若的四次问答”则偏于晦涩难懂。

所以,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文化底蕴尤其古文修养不足,若想将庄子思想理解得通透一些,是极难的。

在入门的时候,我选择了先阅读陈鼓应先生的简要的注译版本。做学术,数十年磨一剑,陈先生深入浅出,阐释传播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深感佩服!还读了另一本也是陈先生注译的老子,我认为非常详尽考究。

年近四十,已为人母,也见识社会诸多繁杂扰攘之事,读庄子之文更能共鸣。

老庄是道家的两大代表人物。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道日损”的观点其实和庄子有相承之处。循道修心,慢慢减少的就是心中成见。我们应当意识到: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视角和利益出发点去看待事情,因此得出不同见解,进而容易产生争执。

能够容忍不同是一个人高层次的修养。

陈先生的功劳在于帮助我们把书读薄,他先来领会贯通,提炼核心,附以个人分析,此非一日之功。

庄子的篇章文辞优美,哲理深厚又有意趣。

比如《知北游》里的这一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极富美感地道出了天地自然之“道”。

罗素曾经说哲学是心灵的食物,足见哲学对人精神的滋养。陈先生说庄子思想的一个着重点是“游心”。心胸开阔了,不存芥蒂,悠悠然安于檐下,是何等惬意之境!

世俗的人心算计、口舌之争、小肚鸡肠之事实在防不胜防,何必耽于这些呢?我已然有限的生命,何不徜徉于我心灵的净土,我自由自在的思想,何不轻扣文字之门,入一宽广清净境恣意挥洒?

愿如那散木,于人无利用之价值,而任自逍遥快活。

庄子浅说读后感第七篇

庄生和东坡是未来一段时间我的精神坐标。庄生是宁静而蕴藏清明,东坡是豪放而旷达自若。先说庄子罢。这本《庄子浅说》权当是庄生入门罢。 陈鼓应说,一个人生活的体验愈多,愈能欣赏庄子思想视野的宽广、精神空间的开阔及其对人生的审美意境;一个人社会阅历愈深,愈能领会庄子的“逍遥游”实乃“寄沉痛于悠闲”,而其思想生命的底层,则未始不潜藏着深厚的愤激之情。从2021年的境遇来看,确实足够领悟庄子了,不过还需要拓展一下审美意境是真的。 和伊壁鸠鲁派一样,庄子的生活偏于清贫。按照物极必反的规律,物质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才能致力于提升精神生活。 这个精神生活可以通过这么几个意象或者寓言来了解: 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诚心谋算他物,就会招引别物来谋害自己。唯有泯除心计,乃能免于卷入物物竞逐的循环斗争中。 2. “庄生梦蝶”。象征着人与外物的契合交感。透过美感的经验,破除自我执迷,泯除物我的割离,使人与自然世界融为一体。庄子将自我、个人变形而为蝴蝶,以喻人性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此外,就是对死亡的态度,人最大的枷锁是死之恐惧与生之情欲。与伊壁鸠鲁以为死亡是“无梦的睡眠”不同,庄子以为是“梦中的睡眠”。他认为,只要我们存在,死亡便不存在,故而我们和死亡永不碰头。这里派生了一个概念,就是“物化”。所谓的“物化”,就是对于死生看法的一个基本观念。化除人们对死亡痛苦的忧虑。破除了我和物之间的界限。 3. “鲲鹏”。借变了形的鲲鹏以突破物质世界中种种形相的范限,用文学的想象力,展开一个广漠无穷的宇宙,被赋予绝对的自由,可纵横驰骋于其间,而不加以任何的限制。鲲鹏~理想人物,鲲~深蓄厚养,鹏~远举高飞,北冥、海运、积厚,~人才培育的环境和自我准备。 4. “庖丁解牛”。只要能顺乎事物的自然组织去做,那可迎刃而解。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便是自处之道。心斋~虚怀若谷,泰然处之。藏锋~以无用而藏身。不被统治阶层所役用,对于自身是幸事。 5. “壕上观鱼”。移情作用产生出来的美感体验。 总结起来,庄生的宁静而蕴藏清明总结起来最重要的是以下三点。 1.“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破除我执,吾丧我,以无所偏的心境与同情的态度来观看事物,才不至于偏私固蔽而以自我为中心。这里的“吾丧我”,“吾”大我、真我,一个开放的,可以跟他人、外物想感通的我。“我”尚未忘己、忘功、忘名的我。 2.“游心”,开放的心灵与多边的思考,使人的精神处于宽广适意的情状,更是艺术人格的流露。唯有开放的心灵,才能照见多彩的世界;唯有审美的胸怀,才能化育出充满和谐之美的有情天地。中国的艺术精神不是经由耳目而视,而是在内心虚静的体验。 3.“相尊相蕴”。“相互尊重、相互蕴含”的齐物精神和多边思考的广大格局,就是根基于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胸。 总而言之,就是要,开放心灵、多边思考、尊重蕴含,破除我执,顺其自然、深蓄厚养、藏锋而处,在精神上以游无穷。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